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第六章课程

概念

1、课程: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讲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包含三层意思: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还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4、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

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5、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它在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方面,在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认识特点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6、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习惯、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7、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8、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9、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

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10、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

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

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理念、教学

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评估等基本要

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11、形式教育论: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可靠,主

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

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

途径。在课程问题上,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

文字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

强调形式训练。

12、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才

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

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在课程

问题上,实质教育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13、学科中心课程论: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

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授,强

调知识的系统而忽视儿童身心及社会发展的要

求。

13、儿童中心课程论: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

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因此提倡活动课程、经

验课程。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

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因而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

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

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

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

14、社会中心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

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

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强调社

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应成为维护

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

具或手段。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

学校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

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

学科。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发展水平、

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课程的

内部因素。

三、近代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1、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2、学科中心课程论和儿童中心课程论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

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知识,组成各种

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

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代表人物: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学科课程的特点:分科设置;强调内容按学科

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

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优点:使相同

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

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

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

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局

限: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脱离;在

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

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

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

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

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

基本技能。

代表人物是杜威,其活动课程理论建立在

“经验来自行动”、“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

改造的过程”两个基本原则上。

※我国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样一种形态

的课程与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既有一定的渊源,

也存在较大差别。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学科课

程并不对立、也不矛盾,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

科课程的不足。

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

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

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

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

构成课程。

(2)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

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它在兼顾学生发展和

社会的需要、在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方面,在结合

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认识特点方面,是有积极意

义的。

4、潜在课程:

也称隐性课程,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

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

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

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习惯、情感等发生影响

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

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本质在于不可控制

性。

5、从学生修习的角度看,课程可以分为:必

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可以

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课程计划

1、意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它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

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

统一要求,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

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

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

年、假期进行划分。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

和重要依据。

基本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

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的基本原则

3、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

改革的背景:一是改变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

模式,给地方和学校开发和管理课程的权利,二

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增设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是改变只有必修课

没有选修课的局面,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更好

的适应不同吸取不同学生的需要。

改革的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2)设置综合课程;(3)

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为地方和

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

六、课程标准

1、意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

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

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

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评估等基

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

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七、教科书:

1、意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

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

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作用

3、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

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

用性。

(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内容之间的关系和统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使得教学内容的编排在保证系统新和相对独立的

前提下,加强内容之间的整合,保证学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八、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价值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课程设计的特点:

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九、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

一、知识细点

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5、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七艺”)等,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6、夸美纽斯最早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7、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8、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9、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10、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标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教育学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①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比特、卡特斯 ②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B、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C、强调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重视课程和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积极性。活动课程的局限性: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李秉德《教学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是()。 A.博比特1902年出版的《课程论》 B.杜威1918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 C.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 D.杜威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 【答案】C 【解析】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于1918年出版《课程》,以此标志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因此答案选C。 2.赫尔巴特及其弟子创立了长期风靡世界的经典()。 A.四段教学法 B.五段教学法 C.三段教学法 D.直观教学法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他的学生席勒和赖因在四段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预

备、提示、联合、系统、方法。因此答案选A。 3.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答案】A 【解析】泰勒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1934年,他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从而确立了“评价原理”。1949年,他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因此答案选A。 4.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目标概念的界定,它们形成了教育目的体系的一个纵向排列。其中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2) 德国,鲁道夫·络赫纳:教育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 法国,迪尔凯姆: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多有影响的总和 美国,杜威: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英国,赫伯特·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是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5)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三、教育的类型(6) 1.根据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2.根据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可分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4.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可分为学龄教育,成人教育。 按接受程度划分教育机构,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9)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战国后期,儒家思孟学派,《学记》,我国古代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在专门论述教育学的著作;西塞罗《论雄辩家》;奥古斯丁《忏悔录》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2、.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2、实用主义教育学(对我国影响甚大,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文化教育学(爱德华·斯普朗格;西奥多·李特), 4、结构主义教育学(皮亚杰学说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布鲁纳《教育过程》), 5、构建主义教育学(格拉塞斯菲尔德)P18(特点了解) 6、终身教育思想(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价,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P19(特点了解)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点掌握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第六章 教学1

第六章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基本环节、教育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 教育方法: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练习法、实践锻炼法 授课时间:6课时 教学进程: 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第一节教学及教学过程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instruction) 1、[问]:什么是教学? 三种角度:一是着眼于教师的教(Teach)而对教学(Teaching)概念进行界定,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Learn)而对教学(Teaching)进行界定,把教学看成是在教师辅助下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三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而对教学进行解释,把教学(Instruction)看成是由教师的教(Teaching)与学生的学(Learning)所组成的一种共同的双边活动。其中,第三种观点基本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对应于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可以对教学做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教学,泛指人类社会中一切经验的传授和获得的活动。它的特点是能者为师,不拘形式、方法、场合、内容。例如:“父传子”、“师传徒”等。 狭义的教学,则指学校教育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的,由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是我们主要探讨的内容。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他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63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科目代码:635 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0401教育学…………………………………………………………………………… 一、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以上)水平,以利于高等院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两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普通教育学约150分 普通心理学约1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辨析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7小题,每小题20分,共140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名词解释) 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 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着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

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

教育学名著选读

西方教育学名著 1.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4.莫尔:《乌托邦》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6.卢梭:《爱弥儿》 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8.康德:《论教育》 9.拉伯雷:《巨人传》 10.蒙田:《论儿童的教育》 11.洛克:《教育漫话》 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4.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1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16.斯宾塞:《论教育》 17.韦伯:《学术与政治》 18.杜威:《学校与社会》 19.杜威:《我们如何思维》 20.杜威:《明日之学校》 21.杜威:《民主与教育》 2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3.凯洛夫:《教育学》 2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26.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7.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28. 马卡连科:《塔上旗》 29.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0.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31.罗素:《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中国教育学名著 1.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学记》 3.《老子》 4.《庄子》 5.《墨子》 6.韩愈:《师说》 7.朱熹:《四书集注》 8.蔡元培:《对于新教育的意见》 9.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1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1.杨贤江:《教育史ABC》 12.陈鹤琴:《儿童心理研究》 13.陈鹤琴:《家庭教育》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15.现代教育学者刘铁芳、肖川、叶澜的文章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学生学习要点

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学习知识点 一、学生 学生教育活动对象三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主观能动三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层次渐升“创”第一高; 1989,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四原则,最佳尊严,尊重尊严、观点与意见,无歧视; 二、教师 教师职业是专业,1966国际定,( 19)94我国教师(法),法律角度定专业,教书育人目的数第一; 教师作用三方面,文化传播、灵魂工程、成长促进; 教师职业角色多,父母朋友传道授业者,榜样示范设计组织管理和研究,新课程解放知识传授成促进,立体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 教师劳动特点共有四,复杂和创造,长期和间接,主题与示范,连续和广延;复杂创造皆因,目的全面、对象差异、任务多样定,因材施教显创造,教育机智要用好; 教师职业专业化,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两方面,能力素养有分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其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一教师的内涵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966年,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育工作者视为专门的职业。”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三)教师的作用 1.文化的传播者; 2.灵魂的工程师; 3.成长的促进者。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传道授业者; (二)父母和朋友; (三)榜样示范者;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五)研究者; (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看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 (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 (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 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 一、内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 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二级)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学前教育学各章节练习题

学前教育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1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2 3.学前教育指的是从初生到 6岁左右左右,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包括婴儿教育(0—3岁)和幼儿教育(3—6岁)。3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的结合。4 5.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8—17 6.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 19世纪中叶开始的。 8 7.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的教育家是柏拉图,代表作是《理想国》。9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公共的学前教育主张的人物是康有为,代表作是《大同书》。15 8.《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所著的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母育学校。11 9.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裴斯泰洛奇的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福绿培尔的代表作是《人的教育》。11 10. 学前教育学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开始创立的;他致力于学前教育研究,不仅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还设计了一套玩具材料,称为恩物;1837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12 11.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培养儿童“是最容易的形成性格的方法”的教育家是罗伯特*欧文。13 12.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的著名幼儿教育家是蒙台梭利。

她的代表作有《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册》、《童年的秘密》、《教育的自发活动》、《新世界的教育》、《蒙台梭利基本的教材》等。14 13.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的教育家是陈鹤琴,抗战时期,他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15 14.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陶行知。16 15. 主张“教育及生活”,倡导让儿童在“做中学、经验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13 二、简答题 简述福绿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2—13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填空 1. 1816年,罗伯特*欧文在苏格兰新拉纳克创办了第一所工人阶级的学前教育机构“性格形成新学园”,目的是谋求社会下层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幸福。26 2.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27 3. 在我国,第一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系统的学制是《奏定学前章程》,标志着学前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27 4.1922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将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5.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规程(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了方向,推动了发展。 6.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7. 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8.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实行、和有关部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①偏重知识还是偏

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0.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