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合集下载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摘要: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其中研究的影响因素大部分是外部因素,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还比较少,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为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叶仁敏成就动机量表对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226名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成就动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69-02一、文献回顾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团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后,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时,却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经常处在一种无聊的状态,常常有莫名郁闷的感觉,生活中经常不知道做什么。

简单地说,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能不能感受到幸福源于自己对生活中所发生事情做出的评价,而不是源于该事件本身。

从此不难看出swb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能够对整体的事件做出比较稳定的评鉴,它能够反映人们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是独立的变量。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评价,同时它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那么他在生活中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就比较多,而对消极情感感受较少的人主观幸福感也较强。

默里(h.a.murry,1938)首次提出的“成就需要”,拥有成就动机的人在生活中勇于追求高目标,不惧怕完成较为困难的任务,同时希望自己的表现可以超越他人。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要。

尽管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和同学群体,但大学生中存在许多人际关系困扰,例如缺乏信任、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等。

这些困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首先,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会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当大学生面临人际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孤独、不安全和无助。

这些情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此外,由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当他们经历负面人际事件时,他们会受到更严重的伤害,这也会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其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其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方式、态度和策略产生影响。

当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低时,他们往往会对人际关系问题感到沮丧和消极。

相反,当他们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时,他们更有能力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并且更有耐心和热情地与他人建立更多的社交联系。

最后,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来应对人际关系困扰,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每个大学生都有所谓的“社交资本”,即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交资源和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沟通技巧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困扰,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来有效地应对问题,并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为了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提供更多的社交支持和资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困扰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关系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关系研究

不同年级、性别、专业间自
我调适能力存在差异
在年级方面,一、二年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低于三、 四年级学生;在性别方面,男生自我调适能力高于女 生;在专业方面,理工科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高于人 文社科类学生。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主观 幸福感越高,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也越强。
自我调适能力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调适能力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即个体的自我调适 能力越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
05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 ,自我调适能力越强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的关系,分析自我调适能力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自我调适能力是 否能够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研究假设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能力 关系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与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
大学生处于情感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
3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调适 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致 性 为0 . 5 5 。


引 言
时 间是 一种 重要 的资源 ,任 何人 在 同一 过程 中占用时
间 的数 量是相等 的 , 但 利用时间 的效 率是不等 的 。相 同的时
间对 不 同的人具有 不 同的价值 , 其 人生 成就 的大小 也不 同 。
( 三) 研 究程序 采用 问卷法 团体测试 的方 式 . 调查数据 采用S P S S 1 1 . 5 软 件进行分析处 理。
杰认为 ,主体 活动是 主客体之 间发 生相互作用 的 中介环 节 ,
它 提 供 了身 体 本 身 与外 界 事 物 之 间 唯 一 可 能 的 联 结 点 。根 据
这种理论 . 人类对时 间的认识要通 过时间管理 的行为 和行为 带来 的 自我体 验影响 自身对生活 的认 知 。因此 , 理清大 学生 时间管理倾 向和主观幸福感 的关 系具有 重要意 义 , 能够 促进 大学生培养 自我认 知 、 自我管理 、 自我教育的能力 。
本 平均数 都超 过 了量表 分 值 的平均 数 , 说 明 大学 生 的主观 幸福 感高 于一般 水平 。本研 究结果 与王 雁的研究 中得 出大
学生 主观 幸福感 处于 中等偏 上 的水 平 的结论基 本一致 。以
此量 表 包 括 两个 部 分 , 即 总体 情 感指 数 , 由8 个 项 目组 成 , 权重 为 1 ; 生活 满 意度 问卷 , 仅有1 个项 目 , 权重为1 . 1 。量表 按7 点 等级 计分 。计 算 总分 时将 总 体情 感 指数 量 表之 平 均 得分 与生 活满 意 度问 卷 的得分 相加 。其 范 围在2 . 1 ( 最 不 幸

大 学 生 时 间 管 理 倾 向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关 系研 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共 中央十六届六 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明确 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任务 、 , 目标和途 径, 并把心理和谐作 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 , 出“ 指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 谐,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 引导人们 正确 对待 自己、 他人 和社会 , 正 确对待 困难 、 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和保健 , 健全 心理 咨询网 络, 塑造 自 自 、 尊 信 理性平和 、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 ” 第一次把心理和谐 、 心理健康问题提 到如此 的高度 。林崇德教授指出构 建心理和谐 , 就要重构关于 中国经济社会 和谐 发展的指标体 系 , 除经济 发展的速度 和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外 , 也应重视个体发展状况 和人民的生活感受 , 包括人类发展指数 、 幸福指数 、 儿童青少年发展指数 和教育发展指数 。 而评价一个 国家国民幸福程度 的基本标准一度是国民 生产总值 ( D ) 国内生产总值 ( N )从 2 G P和 G P 。 O世纪 6 年 代开始 , 0 主观 幸福指数 ( dx fu j t e eb i ) i e b c v w U e g逐渐成为评价一个 国家 国民幸福 n os ei n 程度的重要指标。苏芳也 在其文章 中指 出应将幸福指数 作为与 G P D 对 应 的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指标 。王登峰 、 黄希庭 认为心理学为构建和谐社 会 服务, 首先是对心理健康 和主观 幸福感的研究 , 为心理学研究应该 认 揭示 心理健康 和幸福 的内涵、 响因素 、 影 促进健康和幸福 的方法与途径 等 。所以展开对幸福感 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 的群体 , 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 是民族的希望 , 祖 国的未来 , 同时也处 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 从个体 自身的发展来讲 ,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逐 步走 向成熟 , 从简单的学校生活 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过渡期 ,也是他们 完成 学业和完善学业 的关 键时 期。 从社会大环境方面来讲 , 国目前正处于社会 的转型期 , 我 各种竞争空 前激烈 ,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 致使他们在工作 、 生活方面承受 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 , 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得至关重要 。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真正兴起 大致 是在 2 世纪 5 年代至 6 0 0 o年代 , 不 同的学者对此概 念提出 了不 同的看法 : 幸福感( b t e — e g 生  ̄ j lbi ) ue w l n、 c 活 满 意度 ( s s co )心 理 幸 福感 ( yhl i lw l bi 、 乐 1 a f t n、 ta i i p co g a e —e g 快 s oc l n ) ( pi s e o) h p es n y、 a n — j 工作满意度(o tf tn 。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 w r sia i ) k asco 等 同的是 De e 18 ) 主观幸福感 ( b t e— e gS B 的定义 : 主 i r 94对 n( s j l bi 。W ) ue wl n c “ 观幸福感是个 体依据 自 的标准对其生 活质量的整体 的评价 。” i e 定 De r n 认为, 主观幸福感包含两个主要成分 : 情感成份与认 知成分 。 感成分 为 情 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 的情绪体验 , 分为正性情感 和负性情感 。正性 情感包括诸如愉快 、 、 高兴 兴趣等情感体验。 负性情感有忧虑 、 、 抑郁 悲伤 等体验 。 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 , 较少的消极情感的个体无疑要幸福些。 认 知成分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 , 即生活满意感 , 包括整 体生活满意 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 , 如工作 , 婚姻 , 健康等领域 。 西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 了三个 阶段, 在研究 的第一 阶段 ( 2 O 世纪 5 年代 中期 一 O 0 8 年代初期)研究 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 , 感状况 , 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幸福感 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

大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引言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

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即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

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国外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与正性情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孤独、抑郁、焦虑等负性情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伴随近年来日趋上升的自杀率和他杀率,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由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较低的负性情感。

weiss(1974)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kahn和antonucci(1980)也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meehan等人1993年的研究同样指出,社会支持与个体的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

我国的研究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台湾学者luo lu1999年对18-65岁的被试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

kee-lee chou对475名香港青年的研究指出,个体对家庭成员和朋友关系的满意度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及其所有维度,拥有亲密朋友的数量与个体的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

由于已有的国外研究主要以社会成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尤其是出于相对稳定阶段的大二学生的研究不多,而从社会支持的属性这一维度展开的研究也并不多见。

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vdss a g st i poetesbet ew l— e gfr us n igs d ns ie rt i rv ujci el b i t a dn t e t t e e om h v n oo t u .
Ke r s ot a dn nvr t s d nssbet ew l—b ig s a g ywod : us n igu iesy t e t;u jc v e t i u i l en ; rt y t e

c a s s h lrhi t d n s ls c o a s p su e t.Th r fr e e o e,t e a t ri h spa e k s a a y i b u l o b v n r — h u ho n t i p rma e n lss a o tal ft a o e a d p o he
第 2 第 2期 O卷 21 0 1年 4月
淮 阴





Vo . 0 No. 12 2 Ap . r 201 1
J u n l fHu i i n t u e o e h oo y o r a a yn I si t fT c n lg o t
优 秀 大 学 生 主观 幸 福感 影 响 因 素及 提 升 策 略
j t ew l—bigo escn casadti e i e ev l e fh eo d— l n r n t s h d—c s sh l si gicnl l e a oeo e r l s c o r pi s nf at w r h nt s fh s a a h si i yo t h t f t i
追求“ 有” 界等方法 , 升优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 三 境 提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胡洁等(2001)研究表明,本科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 于三年级学生。
不同的研究者均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或部分存在 年级差异的结论,但是具体存在何种年级差异则有争议。
13
4.2 社会支持因素
• 孔风(2012)、严标宾(2006)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 意度以及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随着社会支 持的增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随着增加(吴丹伟, 刘红艳, 2005)。辛 自强和池丽萍(2001)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快乐有很强的预测作 用,而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报告人:牛 羊 2015-01-06 1
主要内容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及测量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及展望
2
一、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 SWB)指评价者 根据自定的标准对 其生活质量的整体 性评估。SWB是 一种主观的、整体 的概念,同时也是 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是衡量个人生活 质量的重要综合性 心理指标。
• 全宏艳和周婧诗(2009)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除开放性外,外向性、 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外向性性格 者活泼,善于与人沟通,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经历较多的积 极事情,故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也就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 学者安芹(2005)通过测量研究得出外向性对快乐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而神经质者常处于压抑,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因体验较多 的消极情绪从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 姚小燕(2013)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
姜峰和郭燕峰(2010)的研究认为热恋中的大学生性别之间的总体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 类 号 :6 1 G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水平如何 , 既受客观因素的影 响 , 也 受主观因素 的影响 。通过客观因素的改善来提高大学生 主 观幸福感 当然是必须的 , 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 的课题 , 但是 客观 因素的改善并 非一朝 一夕之间就能完成 , 因此 , 大学生 还需要从 主观方面人手 , 调整 自我 , 从而达到比较 良好 的精
值 , 自我成长 、 如 自我 目标 实现、 自我接受等 的追求 。在 研
究 中表 明 , 多 大 学 生 拥 有 自 己 的兴 趣 爱 好 , 许 向着 自 己 的
他们“ 毕业 =一份好工作 ” 的期望值 比较高 , 希望早 日走上 社会 ; 另一方面 , 社会 的“ 大学 毕业 生难找 工作 , 毕业 =失
大激情 , 实现更远大的期望 目标 , 达到理想 自我与现实 自我

确定 自己合适 的人生 目标
目标理论认 为 , 目标 和需要 实现时就产 生幸福感 。因 此, 幸福感会 因人们 的价值和欲望 的不 同而 有差异 。 目标 的不同层面与幸福感 的不 同成 分相联 系。卡夫等认 为 : 趋 向目标 的进展高 于期 望标准就会 产生积极情感 , 而低 于期
愉快 , 不用为考试 而烦 恼 , 至 还想来 一 段刻骨 铭心 的爱 甚 情。可是现实往往不 如想象 中那般完 美” 。许多大学 生在
的, 不会产生幸福感。另外 , 他们还认为 目标与个人 的生 活
背景相适应 , 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的水平。因而 , 提升人们
调查 中明确表示 , 实与理 想 的差 距让 他们 感到 不幸福 。 现 由于大学生对人生 的预期值 比较高 , 为 自己寒窗十余年 , 认
当作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二是确定 目标 与 自己
的实际能力相联系 , 这样才会 使趋 向 目标 的进展 高于期望 标准 , 就会产生积极情感 , 否则会使成 就低 于期望标准 的进 展, 产生消极情感 。对大学生而言 ,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 的 目标 , 同正确地认 识与 评价 自我 , 识 自己的长处 和短 认 处、 优点与不足 , 综合考 虑 , 面权衡 , 定合适 的期望 目 全 确 标 , 到不 自负也不 自卑 。从 而使大学 生为 有价值 的适 当 做
第3 0卷 第 5期
2 0 10年 5 月







Vo . 0 , . 1 3 No 5
J u n l fXi n i  ̄ Un v l o r a a nn o ie  ̄
Ma . 01 v2 0
文 章编号 :06— 32 2 1 )5— 0 8— 2 10 54 (0 0 0 07 0
神状态。人并不是快乐 和幸福 的被动感受 者 , 是快乐 和 而 幸福的主动创造者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可 以创造 自己的 幸福生活 。故 以下是在心理学角度 , 从学生 自身 出发 , 探讨 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的 目标去努力 , 并在实现期 望 目标 的过程 中感受愉悦 , 在实 现期望 目标 时获得更高 的主观幸 福感体验 , 激发奋 斗的更
论 大 学 生主 观 幸 福感 的培 养
陈 桂 兰
( 柳州城 市职业 学 院 , 西 柳州 550 ) 广 4 02
摘 要: 大学生的主观 幸福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 量。大学生提 升主观幸福感 水平就 必须掌握提升 主观 幸
福感 的心理策略 , 这样 才能在确定的环境 中体验到更 多的幸福。 关键词 :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 生 目标 ; 人 比较标 准; 人格特征 ; 适应与应对
业” 的强大舆论让他们感 到心情压 抑 , 让他们 害怕毕业 , 对 走 向社会找工作有一种恐惧感 。因此 , 于大学生而 言, 对 要
理想信念不断奋斗直 至达到 目标 , 就是 最大 的快 乐 、 幸福 ; 比对外部价值如财富 、 地位等 的追求 , 更能使个体体会到 主 观幸福感 , 因为 内部价值 的实现 能提升个 体的 自尊 、 自信 。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创造 的黄金时期 , 求 内部 价值 的实 追 现能为其学 习生活 带来 更大 的进展 , 有利 于潜质挖 掘 和最
且 花 了 那 么 多 的学 费 , 会 理 所 应 当 给 自己 回报 。一 方 面 , 社
的幸福感 , 不断努力追求 内源性 目标 。大学 生幸福 感提升 的首要 的策略是让学生具 有确定合适 的生活 目标的 能力。 所谓合适的 目标 是指 , 一是学生不断努力对 内源性 目标 、 价
目标 , 内在 目标对幸福 感更有价 值。美 国心理 学家莱 能与
德 希的系列研究发现 : 自内在需要 的 目标是 幸福感 的重 源 要基础 , 而外在 目标( 例如金 钱、 名誉 、 生理 吸引 ) 是工具 性
离相差太远而总是 自责 、 白怨 、 得患失 , 常生 活在矛盾 患 常 冲突中。例如一位学生写道 : 以前总认为大学生活轻松加 “
终的 自我实现 , 间接为其带来 更多 的外 部价值 。需 注意 的
学会调整 自己的期望水平 , 确立适 合实际的 目标 , 缩小 现实
和理想 目标 之间的“ 口” 缺 。 二、 学会辩证地看待 问题 。 确定恰当的比较标准
社会 比较理论认 为 , 观幸福感 是个 体用现实 条件与 主 某一标准进行 比较时产生 的主观感受 。这一标准可以是内 在 的, 也可 以是外在的。该理 论认为 社会 比较 过程包括 三
望标准的进展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但不 同的人具 有不 同的
的和谐统一 , 提高主观幸 福感 。三 是 目标 的确定要符 合学
生所处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
往, 他们追求理想和浪漫 , 自我期 望较 高 , 现实有时 不尽 可
如人意 , 由于所定的 目标 和理想 不切 实际 , 主观和客观的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