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作者:岳全侠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2期【摘要】从《世说新语》精彩文段的赏析中,可以形象具体地领略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行为与风格,即鲁迅先生所说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魏晋风度;超人雅量;聪慧大方;舍生取义;以身作则;自由洒脱;放诞不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本书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遗闻轶事。
根据内容,《世说新语》分类叙事,内容丰富,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卷36门,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故事。
本书对魏晋名士的活动、性格、追求、嗜好等都有生动的描写,广泛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演讲,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放诞不羁、清俊通脱、纵情山水、孤傲自赏的行为风格。
魏晋风度的形成,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形势密不可分。
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皇帝成了傀儡,统治黑暗。
又经过党锢之祸、军阀割据、黄巾起义,继之而起的三国鼎立,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司马氏建立晋朝之后,统治者对曹魏旧臣又大开杀戒。
西晋王朝土崩瓦解之后,中国又陷入分裂状态。
连绵的战乱和无情的打击使当时的读书人、名士、士大夫们纷纷为求自保而追求道家的自由无为。
同时,门阀制度的形成,又使得士族上层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名人辈出。
纵观《世说新语》,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社会风气。
一、《小儿破贼》—谢安:喜怒不形于色的超人雅量【原文】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在下围棋,忽然(他的侄子)谢玄从(淝水之战的)战场前线寄来家信。
谢安看完信,沉默不语,过了一会才慢慢凑近棋局(准备继续下)。
从_世说新语_的人才价值观谈魏晋风度

收稿日期: 2008-10-26基金项目: 本文是贺州学院科研项目“《世说新语》与魏晋士人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08ky08作者简介: 蒲日材(1972~),男,广西岑溪人,贺州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从《世说新语》的人才价值观谈魏晋风度蒲日材(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贺州 542800)摘 要: 《世说新语》在品评人物时有很大的重“才”倾向,其“才”的内涵有“治才”、“辩才”、“艺才”之分,其变异的轨迹大致是由社会功利性转向半非功利性,最后过渡到审美意义上。
“才”在六朝美学“魏晋风度”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世说新语;才;价值观;魏晋风度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8233(2009)01-0123-04一、《世说新语》品评人物时的重“才”倾向《世说新语》是一部以品评魏晋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志人小说,它在品评人物时有很大的重“才”倾向。
据笔者的统计,全书出现“才”字、以“才”字来品评人物的共有85条之多。
深入分析会发现,在魏晋不同的历史时期,“才”的内涵各有所不同。
在汉末魏晋之际,天下三分,时局动荡,出于现实的需要,此时人们所重之才多为治国用兵之术,《识鉴》2云:曹公问裴潜曰:“卿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以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裴潜对刘备的看法,无论是居中原的乱人还是守边险的霸主,都是着眼于其政治才能,与乔玄对曹操“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的评价是一样的意思。
这种政务能力,笔者把它称为“治才”,这是在汉末魏初形成的一种新的人才价值观。
因为在这之前的人物品评,人们注重的往往是人物的“德行”,是“依据儒家所宣扬的道德来衡量的”。
[1](P290)《政事》门叙述的大多是一个人的政务才能。
“治才”注重的是对社会、对政治的实际参预能力,是带有功利性的。
曹丕即位后,以九品中正制替代了汉末的“月旦评”,于是人物品评原来带有的严肃的政治性色彩大大减弱了。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张英基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度心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1)。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起来。
嵇康曾云:“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读庄、老,重增其放。
”(2);阮籍则“行已寡欲,以庄周为模则”(3)。
人们鄙弃汉儒的酸腐迂顽之气,说话为文,崇尚通脱之风,不拘于礼仪,什么事都很随便。
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又从根本上冲击了儒家的礼法传统。
重视自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便成了士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人生价值取向,为确认人的自然本性作出了理论阐释。
士人们大胆地改变了先前时代的那种严肃而谨慎的生活作风,追求精神娱悦,追求个性张扬,追求物欲奢华,大兴尽情地享受享乐之风。
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时局极其黑暗、险恶,士人们为了全身远祸,或崇尚老、庄,清谈玄理,排调戏谑;或崇尚自然,高洁自恃,隐遁山林;或不拘礼俗,注重人格,追求精神解放;或纵酒行乐,放诞不羁,我行我素;或竞豪斗富,穷奢极欲,物欲熏心。
他们富于才华,浓于情感,沉醉于所谓“名士风度”之中,要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坦露出来。
所谓“名士风度”,大致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2 6
一
版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格的超越特质及美学启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格的超越特质及美学启示作者:黄沁茗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1期黄沁茗内容摘要:《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
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精神人格、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神韵也就是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
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i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一文中指出《世说新语》是“中国的风流宝鉴”,并认为“真名士”的“真风流”的构成条件有四,即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汤用彤先生亦云:“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
”ii这些论述都明确揭示了魏晋人格的超越特质。
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式,对于我们克服人为物役和人的异化,培育具有诗性精神的审美人格和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参照。
一.超越物质实用功利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是世俗之人、现实中人,都有肉体凡身,都有基本的生理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衣食住行性等日常俗务而存在,但人可以通过审美超越摆脱肉身的束缚和物质实用性的限制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魏晋时代是一个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精神自由、思想解放、审美意识觉醒的时代,很多士人都摆脱了物质实用功利的束缚,采取审美的人生态度待人接物。
试看《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孙绰写了《遂初赋》后,在畎川筑屋住下来,自称已到知足的境界。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世相人情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世相人情作者:李莎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世说新语》一书来分析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与世相人情、习俗风气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魏晋风度清谈隐逸雅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22《世说新语》产生于南朝刘宋时代,是一部记录汉末至东晋大夫阶层言行笔记的小说,它不仅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还是最为成熟的志人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世说新语》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动荡社会中魏晋文人名士的玄妙清谈与奇特举动,是一幅展现魏晋名士生活形象的画卷,主要表现以下的魏晋时期的世相人情:其中《德行》注重对士人的各种品行的审视与考察,如礼贤重义、尚贫至孝、知恩必报,清廉忠诚、严整柔爱等,主要从这些方面加以评判,并加以大力的宣扬与赞赏,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倾向。
《言语》是从人物间的议论及应对时的反应机智灵活这些方面考察了前人的推断、思辨、比喻、联想的能力,突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仅有学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机敏的思辨的能力。
《政事》主要从政绩的角度着手对人物进行审视与评判,侧重对为官者从勤俭、爱民、德行、忠孝、为公、重情等方面进行审视,反应了当时社会中所倡导的一种为官必须勤政爱民的风尚,并对于这样的风尚加以肯定与大力地赞扬。
《文学》记载了前人清谈析理和评论文章的盛况,推崇他们那种向上求索,勤学好问的精神,着重从口才、文才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
《方正》反映出人们在那动荡的岁月中如何保存自己健全的人格,如何敢于直言不讳,既勇于正视现实且并不被黑暗现实所迫的勇敢的行为。
《雅量》便展现了前人不以生死为忧的飘逸神态,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当时知识分子文人生存的精神状态。
1.魏晋文人大都崇尚清谈,重视名誉,讲究修饰辞令。
魏晋士子喜清谈,东晋名臣王导、谢安、庾亮等都崇尚清谈,因此一般文士也非常热衷于此,有时清谈也不失为是一条猎取功名利禄的捷径。
结合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精神,它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文化、诗词、书法等方面,还涵盖了政治、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
而《世说新语》作为有“四书五经”之称的古代经典书籍,也记载着魏晋时期著名人物的生活品行以及他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表现。
因此,结合世说新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风度。
首先,《世说新语》详细记述了魏晋著名人物的诸多精彩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魏晋风度。
例如,记载中的文人墨客班固的故事中,他的博学谦逊使宦官郑恒和朱邵很是佩服,他的精神价值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博学谦逊就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它代表着魏晋时期文人们崇尚学问、谦虚谨慎的风格,他们崇尚礼让、谦虚礼让,为人而行,忠诚信义,毫无自私的态度和精神。
其次,《世说新语》还为我们提供了对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例如,记载中的文人秦观的故事中,他的谦虚态度和谦逊态度,以及他对死者的情感,都体现了当时文人所崇尚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心底的真情,毫不加炫耀,也不贪图虚名,而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
同时,秦观对自己身份的安排,也体现出了他对魏晋时期礼义、敬法的忠实践行。
最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风度还包括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
例如,记载中的思想家苏洵的故事中,他总是试图捍卫炎黄子孙的尊严,他试图反映民众的期待,并大力支持社会变革。
他崇尚自由、理性和民主,主张清明之政,批评无政府状态,反映出炎黄子孙关心社会秩序的态度。
苏洵提倡的社会改革也符合了当时炎黄子孙的期望,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以上,结合《世说新语》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魏晋时期的风度:它体现出文人们做事时的博学谦逊、谦虚谨慎,还体现出政治思想上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尊重人权、追求清明之政等重要理念,这些都是魏晋时期人物表现出来的重要风度。
总之,《世说新语》作为重要的古代文献,为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风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仍然对我们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逞才现象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世说新语》自南朝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对其研究之多亦不在话下。
古人研究《世说》,多在考案史实、训解文字、校勘版本和批点评注等方面著力,对《世说》的整理流布、正确理解、赏析评价以及进一步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20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世说》研究也走上了现代学术健康发展的轨道。
丰富多采的专题论文,完备详实的笺、校、注、译本以及系统性的研究专著相继问世,蔚为大观,成果卓著。
尽管《世说新语》被当做“志人小说”的代表,但是对魏晋文人逞才现象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附庸于对魏晋风流、自然美和清谈等等研究课题之中,而该课题可以当做是弥补以上不足的探索之举。
(二)选题可行性
首先,针对该书的研究著作相当丰富,尤其是大量有关魏晋风度的研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沛的资料。
其次,该课题的研究还未能独立,但却有很多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体现了该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再次,在《世说新语》中文人的逞才现象作为魏晋风流的组成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魏晋风流不可或缺的成分,该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完善魏晋风流的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世说新语》中出现的诸多文人纵情施展才能的现象分类汇总;
2.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各种原因;
3.总结《世说新语》记载这些现象的意义。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熟悉文本内容,阅读各种版本的原著及注本,如《世说新语笺注》、《世说新语会评》等。
2.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知识讲座等等。
四、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徐震堮.世说新语笺注.上海:中华书局.
3.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5.徐震堮.世说新语笺注.上海:中华书局
6.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凤凰出版社
8.张海明.魏晋清谈与《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辽宁:辽宁大学学报.1996(6)
9.王莉.《世说新语》中的自我标榜.安徽:安徽文学.2009(1)
10.李晓筝.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