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值理论计算

K值理论计算
K值理论计算

K值理论计算

这是本人04年在别的论坛发的贴,应对你的问题解决有帮助

在酶活性测定中均涉及K值,K值的计算源于酶活性单位定义,其来龙去脉如下:

酶活性单位(国际单位): 标准状态下,每分钟使一微克分子作用物发生转变的酶量。

根据物质的摩尔消光系数:ε=ΔA/C*L

[ ΔA为吸光度的变化/分,C为被测物质的摩尔浓度,L光径(厘米).]C=ΔA/ε*L=ΔA/6.22*10^3*L(mol/L)

根据酶的活性单位定义,以科华试剂盒的AST为例,设定L=1(厘米) AST活性单位=ΔA/ε*L=ΔA/(6.22*10^3*1)*10^6(U/L)

注: 6.22*10^3为NADH在340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1为光径(L),乘上10^6是将摩尔浓度转变为微摩尔浓度(酶的活性单位定义要求).该AST活性单位仅为比色杯中的反应体系的酶活性,还原为血清的酶活性应乘上血清的稀释倍数,

根据试剂盒的要求,血清样本60微升,试剂1为1000微升,试剂2为500微升,则血清稀释倍数为(60+100 0+500)/60=26,故血清样本AST活性=[ΔA/(6.22*10^3*1)*10^6]*26

=ΔA*4180=ΔA*K因此,AST测定中的K值为4180(见科华试剂盒说明书,即厂家提供的理论K值)大部分的全自动生化仪比色杯光径并非是1厘米,多半是0.6厘米,且厂家提供的试剂千差万别,不一定符合标准状态( 如试剂的PH,底物浓度,波长—要求单色光等等),还

有测试温度的差别,故厂家提供的理论K值并不一定适用,故应使用校准K值, 以使各实验室的结果能保持一致.以比色杯光径为例(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光径为0.6厘米而非1厘米,则其K值应为1/0 .6*K=1/0.6*4180=6967,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校准K值要大于理论K 值的原因物质的浓度C单位是umol/L ,而酶活性单位是umol/分/L,多了单位“分”, umol/分为每分钟底物变化的量(见酶活性单位定义),以U表示,故酶活性单位为U/L. IU/L中的I为国际单位,因为该活性单位仍未国际化,故去掉I。

如今大型生仪化可以将比色杯光径自动转化为1厘米。上述已经祥述了酶活性测定中理论K值的来龙去脉,可以举一反三,其它酶活性测定K值来源大同小异.不知对否.请各位发表高见.,无非想提高自已的水平.

一是计算出来的理论K值;K = (TV × 1000)/(SV × L ×ε)

钣金件展开尺寸计算方法

钣金件展开尺寸计算方法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8:36 只有通用的原理,就是中性面没有变化,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按经验公式计算 第一种方法是剪一个一百宽的料,用折弯机这一道弯,记住板厚。加减系数便出来了,试三次取中数即可。这是最简便的方法。 可以学习PROE。CAXA软件,哪里有自动展开功能。不过系数还要靠前面试出来。 由公式可以计算,不过不好记,给大家列一个常用系数吧 板厚系数(毫米) 1, 1.6-1.8。 1.5, 2.4-2.6。 2.0, 3.3-3.5。 2.5, 4.2-4.5 3.0, 5.0-5.3 。 (系数会随你折弯下摸所用的槽宽的大小变化)仅供参考。 公式的话L=pa/2*r+y*T比较准确。 用 catial三维软件构造,软件本身有展开的功能 展开尺寸-L;折弯角-β;厚度-T;半径-R 1。0°≤β≤90° L=A+B-2(R+T)+(R+T/3)*(180-β)∏/180 2.β=90° L=A+B-0.429R-1.47T 3.90°≤β≤150° L=A+B-2(R+T)tan[(180-β)/2]+(R=T/2)(180-β)∏/180 4.150°≤β≤180° L=A+B 折弯参数表 材质板厚折弯系数标准下模特殊折弯尺寸(最小值)

板厚T 折弯系数 Y因子 铁板 (SPCC、SECC) T=0.5 0.9 V4 A=3.0 B=4.5 0.5 0.9 1.0584074 T=0.8 1.4 V4 A=3.2 B=5 0.8 1.4 0.786504625 T=1.0 1.7 V6 A=3.5 B=5.4 1 1.7 0.7292037 T=1.2 1.9 V6 A=4.2 B=6.4 1.2 1.9 0.774336417 T=1.5 2.5 V8 A=4.8 B=7.3 1.5 2.5 0.619469133 T=2.0 3.4 V12 A=6 B=9.2 2 3.4 0.51460185 T=2.5 4.3 V16 A=9.0 B=12.2 2.5 4.3 0.45168148 T=3.0 5.1 V16 A=9.6 B=12.9 3 5.1 0.4430679 T=4.0 6.5 V16 A=16.8 B=21.3 4 6.5 0.482300925 #DIV/0! 铝板(AL) T=0.5 0.8 V4 A=2.9 B=4.4 0.5 0.8 1.2584074 T=0.8 1.2 V4 A=3.1 B=4.9 0.8 1.2 1.036504625 T=1.0 1.6 V6 A=3.3 B=5.3 1 1.6 0.8292037 T=1.2 1.9 V8 A=3.5 B=5.7 1.2 1.9 0.774336417 T=1.5 2.3 V8 A=4.7 B=7.2 1.5 2.3 0.752802467 T=2.0 3.2 V12 A=6 B=9.1 2 3.2 0.61460185 T=2.5 4.1 V16 A=8.9 B=12.1 2.5 4.1 0.53168148 T=3.0 5 V16 A=9 B=12.8 3 5 0.476401233 T=4.0 6.3 V16 A=16.5 B=21.2 4 6.3 0.532300925 #DIV/0! 铜板(CU) T=0.5 0.8 V4 A=2.9 B=4.4 0.5 0.8 1.2584074 T=0.8 1.3 V4 A=3.2 B=5.0 0.8 1.3 0.911504625 T=1.0 1.7 V6 A=3.4 B=5.4 1 1.7 0.7292037 T=1.2 2 V8 A=3.5 B=5.8 1.2 2 0.691003083 T=1.5 2.3 V8 A=4.7 B=7.2 1.5 2.3 0.752802467 T=2.0 3.3 V12 A=6 B=9.2 2 3.3 0.56460185 T=2.5 4.2 V16 A=8.6 B=12.2 2.5 4.2 0.49168148 T=3.0 5 V16 A=9 B=12.8 3 5 0.476401233 T=4.0 6.3 V16 A=16.5 B=21.2 4 6.3 0.532300925

钣金件下料尺寸计算方法分析

客车钣金件下料尺寸计算方法 2009-06-21 16:40 客车自制件在整个客车的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上涨,控制客车自制件成本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被各客车厂家研究。怎么讯速、合理地确定自制件下料尺寸,是一项基本而又科学的工作。本文所介绍的客车钣金件的尺寸计算方法较为合理,也较为实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样板下料尺寸计算方法 这类制件下料尺寸计算分两部分:一部分为较复杂的钣金件(这部分暂不研究,因为钣金件展开需要单独分析);另一部分是简单的钣金样板件,一般取其外轮廓尺寸。 1)直线样板料板件料表的制作。分析:图l所示的两种板件为不规则梯形,制作这种类型的料表时一般按三角形或矩形来考虑。料表:98*110三角样;135 *175样。 2)弧线样板料板件料表的制作。图2所示的是一块带弧度的样板料,下料时在圆弧所在的方向最大尺寸应加5-10 mm的剪切余量。计算:(略),料表:605*115。 对图3所示的样板料,考虑其料较长,如下一块料不易剪料,所以下两块料制件。另外,在宽度上加5-10mm的余量。料表:235*1117(2)。

2折边制件类 1)基本计算方法(仅对折边角度为90°进行分析,其它折边角度类同。注:折边制件料的厚度(B)不大于6mm)。 图4所示的制件的截面展开长度等于所有展开单边外形轮廓尺寸之和减去板厚的1.5倍的折边次数所得差值。 ①图4(a)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L0=H+L-1.5×B(B为板厚,下同)。 ②图4(b)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L0=H+2L-2×1.5B。 ③图4(c)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LO=H+LI+L2-2×1.5×B。 ④图4(d)所示其截面展开尺寸为ILl=(L-L1)+2B+LI+2H-4×1.5×B。 对于图4(c)、(d)两种情况,通过实践还可得出较简易的计算方法:

钣金加工计算公式集合.pdf

钣金折弯计算公式 1.生产车间经验值 2.PROE计算公式 PROE钣金展开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车间老师傅的算法,在实际中略有不同,需要调整) 前提条件:内r<2 壁厚<2.5 折弯角度90° 展开长度L=L1+L2-2T+0.5T (1)L1 L2为外径T为板厚 也即L=L1'+L2'+0.5T (2) L1' L2'为内径T为板厚 还即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r为折弯内径我这里是用的0.5T,大多数人有用0.3T的 如果内r/T>2,就直接用中性层K=0.5计算好了再看PROE中的展开 PROE中的展开长度就是: L=L1"+L2"+DL L1" L2"为直段长DL为弧段展开长 请记住这个DL,这个DL就是我们要制作的折弯表内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 L=L1"+L2"+2r+0.5T 很容易导出: DL=2r+0.5T DL为弧段展开长r为折弯内径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 折弯系数DL弧长=2(R+KT)*3.14*(折弯角/360) K为K因子 T为厚 R为内侧半径 折弯系数DL弧长=2R+0.2T =K=0.41因子折弯扣除L=2R-0.2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T =K=0.46因子折弯扣除L=2R-0.3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5T =K=0.5因子折弯扣除L=2R-0.35T 钣金展开经验计算方法 声明:本计算方法为本人经验算法,只在本人现工作之处适用,照搬可能会有偏差。先说一个名词:折弯余量 折弯余量这个名词我在论坛别的贴子已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 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L1、L2,厚度尺寸为T,我们都已知道,L1+L2是要大于展开长度L的,它们的差值就是折弯余量,我定义为K,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L1+L2-K。一般冷轧钢板的K值(条件:90度弯,标准折弯刀具) T=1.0 K=1.8 T=1.2 K=2.1 T=1.5 K=2.5 T=2.0 K=3.5 T=2.5 K=4.3 T=3.0 K=5.0

五金钣金展开计算参数

1. 目的:为完善作业标准,制订本文件。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设计部门之作业。 3. 职责:针对设计计算展开统一计算参数。 4. 内容: 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一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关径弯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收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入表示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4.1中性层系数 注明:K1适用于有顶底的V形或U形弯曲,K2适用于无顶底的V形弯曲?但通常我们习惯取K2值。 4.2压弯90度角的修正系数a值 注明:此数据可单独用于90度角的折弯修正,也可与中性层系数互相检查核对。 4.3其余图形展开计算方法:

r/t W0.5时,均可按90度清角计算展开长度展开注意事项为了防止产品展开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下料模的多次修改,特制定下料模的制作方式. (1) .凡对一些展开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产品,例如,有拉伸性质的展开,多次折弯,Z折,有拉料现象 等产品的下料模,经工程分析有必要先试模的,其制作方式如下: A. 下料模的模板先不完全加工完毕,先完成机加及热处理部分,线割部分暂缓加工. B. 成型模先做,试模时先镭射(按下料模展开尺寸)试模,产品先做实测,不合格时修正展开尺寸再镭射,一直 修到合格为止,合格样品送客户先承认. C. 样品经客户承认后,按修正展开尺寸整理下料模,进行下料模的线割加工. (2) .对展开较直观的,可基本控制的产品,一般只要经俩人展开核对无误,下料模可按正常方式加工

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理解和确定

1 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理解和确定 1.1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物理意义:单位面积地表面上引起单位下沉所需施加的力。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大小与土的类型、基础埋深、基础底面积的形状、基础的刚度及荷载作用的时间等因素。试验表明,在相同压力作用下,基床反力系数K随基础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基底压力和基底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矩形基础下土的K 值比方形的大.对于同一基础,土的K值随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试验还表明,粘性土的K 值随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减小。因此,K值不是一个常量,它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1.2 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方法 (a)静载试验法:静载试验法是现场的一种原位试验,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得到荷载-沉降曲线(即P-S曲线),根据所得到的P-S曲线,则K值的计算公式如下:K=P2-P1/S2-S1;其中,P2、P1分别为基底的接触压力和土自重压力,S2、S1——分别为相应于P2、P1的稳定沉降量。静载试验法计算出来的K值是不能直接用于基础设计的,必须经太沙基修正后才能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此种方法确定K值时所用的荷载板底面积远小于实际结构的基础底面积,因此需要对K值进行折减(HiStruct注:折减要适当且有依据)。 (b)按基础平均沉降Sm反算:用分层总和法按土的压缩性指标计算若干点沉降后取平均值Sm,得K=p/ Sm 式中p为基底平均附加压力,这个方法对把沉降计算结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用这种方法计算的k值不需要修正,JCAD在“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中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c)经验值法JCCAD说明书附录二中建议的K值。 1.3 讨论 基床反力系数K是基础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因为它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地基反力的大小和基础内力。因此,合理地确定此参数的大小就显得至关重要。 1.3.1已知沉降算K值:JCCAD软件在“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中,K值的计算公式为:“板底土反力基床系数建议(kN/m3)”=“总面荷载值(准永久值)”/“平均沉降S1(m)”。 1.3.2不知道沉降算K值:如果设计人员无法准确预估沉降量,而按经验值法输入K值,或者采用程序提供的建议值。这两种方法产生的K值在很多情况下会有很大的差别,有时甚至相差一个数量级。这主要是因为采用经验值法计算出的K值不仅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而且其考虑的因素比较粗糙的缘故。而采用程序提供的建议值时,只要输入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则程序计算出的结构平均基床反力系数K一般是可以接受(Histruct注,请务必理解JCCAD 的刚度K计算和修正原理!)。 1.3.3 对于某些工程,若基础埋深比较大,当基础开挖的土体重量大于结构本身重量时,地基土产生回弹,则程序将无法给出K的建议值。此时设计人员可以考虑回弹再压缩,用结构“总面荷载值(准永久值)”/“回弹再压缩沉降值(mm)”得到基床反力系数K值。 1.3.4 JCCAD中附录给出的K值很大,计算可能会比它小一个数量级的原因:1)来源于苏联规范,正常用于路基上枕木、轨道计算(压力泡小,与表层土相关)。2)没有考虑压缩深度的影响,没有考虑荷载大小的影响,建筑物宽度方向也在几十米多。3)原有研究成果没有考虑上部结构的影响。4)计算内力反映的变形与实际的沉降不是一个量级。(HiStruct对这些原因的说法持保留意见) 1.4建议 建议:a、取用附录给出的K值,不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b、如取沉降反算的值,应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 HiStruct 注,一般来说取沉降反算法对于大部分筏板合理,建议可以采用中点沉降,并根据

钣金件的展开计算---准确计算

钣金中的展开计算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先了解以下几点: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LT = D1 + D2 + BA (1) 折弯区域(图中表示为淡***的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棋手K值计算

棋手等级分基础 象棋列入体育项目,棋手亦按技术水平划分等级.棋手等级标准,是根据比赛名次来确定,不像田径运动那样,规定跑多少秒,跳多少米,更具客观性.因为一次比赛的成绩难免有某种误差.所以棋手等级属于粗线条的分类,而且同等级的各项幅差相当大,例如中国男子个人赛第二名与第十六名都是大师.显然两名之间的棋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即使对于同一个大师,在各次比赛中名次有升降,但棋手等级称号反映不出来. 因此,需要换取一种方法,能够细致地、动态地用数值反映一名棋手当前的棋艺水平,这就是棋手等级分制度,是由美国埃洛教授创立的.它得到了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的确认,70年代起采用埃洛理论计算国际比赛中的棋手等级分,取得良好效果. 这是中国实行等级分制度的简记: 假定某棋手在一局比赛前的等级分为R0,按照埃洛理论预测次局得分为W e,而比赛结束时实际得分为W,则此棋手赛后等级分R1按下式计算: 当甲方等级分高于乙方200时,根据统计表明,甲方胜率为四分之三,乙方胜率为四分之一,故得到如下关系: 实用上,如从曲线上对应D查找到W e的近似值,用数据表显示出来,如下图表,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D查找到W e,再计算出等级分值。

数据表 D We D We D We H L H L H L 0-30.500.50122-1290.670.33279-2900.840.16 4-100.510.49130-1370.680.32291-3020.850.15 11-170.520.48138-1450.690.31303-3150.860.14 18-250.530.47146-1530.700.30316-3280.870.13 26-320.540.46154-1620.710.29329-3440.880.12 33-390.550.45163-1700.720.28345-3570.890.11 40-460.560.44171-1790.730.27358-3740.900.10 47-530.570.43180-1880.740.26375-3910.910.09 54-610.580.42189-1970.750.25392-4110.920.08 62-680.590.41198-2060.760.24412-4320.930.07 69-760.600.40207-2150.770.23433-4560.940.06 77-830.610.39216-2250.780.22457-4840.950.05 84-910.620.38226-2350.790.21485-5170.960.04 92-980.630.37236-2450.800.20518-5590.970.03 99-1060.640.36246-2560.810.19560-6190.980.02 107-1130.650.35257-2670.820.18620-7340.990.01 114-1210.660.34268-2780.830.17>734 1.000.00 注: 数据表的H表示高分棋手的预测局分,, L表示低分棋手的预测局分,二者相差,D=高分棋手的等级分-低分棋手的等级分 。 K的算法是: 如高分棋手胜低分棋手,K将根据高分棋手的等级分。 如低分棋手胜或和高分棋手,K将根据低分棋手的等级分。

空调工程上的K值计算

空调工程上的K值计算 对于空调工程上常采用的换热器而言,如果不考虑其他附加热阻,传热系 数K值可以按照如下计算: K=1/(1/Aw+δ/λ+1/An)W/(㎡·°C) 其中,An,Aw——内、外表面热交换系数,W/(㎡·°C) δ——管壁厚度,m λ——管壁导热系数,W/(m·°C) 传热系数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 计算公式 1、围护结构热阻的计算 单层结构热阻 R=δ/λ (m2.K/w) 式中:δ—材料层厚度(m) λ—材料导热系数[W/(m.k)] 多层结构热阻 R=R1+R2+----Rn=δ1/λ1+δ2/λ2+----+δn/λn 式中: R1、R2、---Rn—各层材料热阻(m2.k/w) δ1、δ2、---δn—各层材料厚度(m) λ1、λ2、---λn—各层材料导热系数[W/(m.k)] 2、围护结构的传热阻 R0=Ri+R+Re 式中: Ri —内表面换热阻(m2.k/w)(一般取0.11) Re—外表面换热阻(m2.k/w)(一般取0.04) R —围护结构热阻(m2.k/w)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K=1/ R0 (w/(m2.k)) 式中: R0—围护结构传热阻 外墙受周边热桥影响条件下,其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Km=(KpFp+Kb1Fb1+Kb2Fb2+ Kb3Fb3 )/( Fp + Fb1+Fb2+Fb3) 式中:

Km—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 Kp—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m2.k)] Kb1、Kb2、Kb3—外墙周边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m2.k)] Fp—外墙主体部位的面积 Fb1、Fb2、Fb3—外墙周边热桥部位的面积

锂电K值计算

引言: K值是用于描述电芯自放电速率的物理量,其计算方法为两次测试的开路电压差除以两次电压测试的时间间隔,公式为OCV2-OCV1/△T。电芯在出货之前,一定要进行K值测试,并将K值大(等价于自放电)的电芯挑出来。对于一个每家必测且如此重要的物理量,我们显然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内容,便是如此。 如何测试K值 在电芯分容后,并不可以马上测试电压,而是要将刚完成分容的电芯存储几天后(本文称呼其为第一次存储)再进行OCV1的测试,然后再存储几天(本文称呼其为第二次存储)进行OCV2测试。电芯的K值,由OCV2减去OCV1后的差值,再除以两次存储之间的时间差值算得。 一般而言,第一次存储我们会使用45度或更高一些的高温条件,其目的有两个:通过高温存储将有腐蚀气账的电芯预先挑出来;通过高温存储让电芯的电压降速率逐步平

发生副反应从而造成电解液过早消耗干、电芯循环跳水。

值的大小)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需要常温搁置数日之后,压降速度才能基本稳定。

不同SOC状态下,K值也可能有明显不同:

高,一致性差隔膜的使用会造成K值分布明显发散,制片、卷绕、叠片是引入粉尘和金属碎屑的高危工序,测试条件的变化或温度的不稳定(下详)也会造成K值的异常波动。不论怎么说,分析技术类问题靠的是通用思路+ 对专业问题的经验积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则。 3)负K值是咋回事?只要测试K值之前电芯是在充电的,那理论上就不会出现负K 值(也就是电压上升的情况)。实际遇到的负K值,大多数是由测试温度变化引起的:电芯温度越低,电压就会越高,如果OCV2的测试温度明显低于OCV1的温度,电芯K值就容易为负。小编曾经遇到过一次严重的K值不稳定问题,当时车间温度波动非常大,K 值一会儿大批负值、一会儿大批不良,为了分析这个问题,小编制作了下图: 上图中蓝色点为K值实测数据,红色线为实测数据的移动平均值,横坐标为测试时间(minitab横坐标没法做成时间,因而只能以数据点数代替)。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批电芯K值在随着测试时间进行规律的上下波动。再结合当时车间重新进行了布局、温度时高时低这一实际情况,就可以得出K值异常波动是测试温度引起的、而非电芯性能问题这一结论,因为后者显然不可能造成K值与测试时间有密切关系。 4)如何缩短K值测试周期?K值测试需要数天时间,有时候等不及了怎么办呢?如果是样品的话,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分容后高温存储的温度,这样可以加速电芯的老化、缩短老化存储时间,让K值尽快平稳;出货时,将K值离群偏大的电芯挑出、只出K值分布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折弯等钣金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在钣金展开中,影响展开长度计算精度的因素有: 折弯内弧半径r下模V型槽宽,板料实际厚度t',和弯曲曲角度α。自由折弯板料在展开长度计算时,没有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弧半径的折弯系数。而内弧半径与加工工艺有关,使用不同的下模V型槽宽,内弧半径也不相同,导致无法获得折弯系数的准确性。一般是凭经验判断折弯系数,不同的人判断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 在钣金中折弯中,经常用到形式分为L折N折和Z折几种。下面我们对几种钣金的展开做个探讨。 1、L折,L折分90°折和非90°折。 在90°折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表

在非90°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 L=A+B+补偿量*仅供参考 T=0.8 R=0.5 120°≤q≤160° 补偿量为0.1 160°<q≤180° 可忽略不计 T=1.0 R=0.5 120°≤q≤145° 补偿量为0.2 145°<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T=1.2 R=0.5 补偿量与T=1.0相同 T=1.5 R=0.5 120°≤q≤130° 补偿量为0.3 130°<q≤150° 补偿量为0.2 150°<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180& deg;-q L=A+B+------ (2*∏*r) 360°

钣金产品展开尺寸计算

钣金产品展开计算方法 经本人测试检验,本材料的CNC轧形展开部分算法适合一般性展开计算7.1 90?无内R轧形展开 K值取值标准: a.t≦0.8mm,K=0.45 b.0.8mm3.0mm材料展开长度不易准确计算,应先试轧,得出展开系数后再调整展开尺寸. e.软料t≦1.6mm,K=0.5(主要有铝料,铜料). 注意:无内R是指客户对内R无要求,或要求不高时,为便于材料的折弯成形,我们的下模做成尖角的形式.有时客户的部品图中有内R,一般客户没有特别指出的条件下我们均以尖角起模. 7.2 非90?无内R轧形展开 L=A+B+Kt(C?/90?) K值取值标准: a. t≦0.8mm,K=0.45 b. 0.8mm

c. 1.2mm3.0mm材料展开长度不易准确计算,应先试轧,得出展开系数后再调整展开尺寸. e.软料t≦1.6mm,K=0.5(主要有铝料,铜料). 注意:无内R是指客户对内R无要求,或要求不高时,为便于材料的折弯成形,我们的下模做成尖角的形式.有时客户的部品图中有内R,一般客户没有特别指出的条件下我们均以尖角起模. 7.3有内R轧形展开 备注:当客户部品图中没有特别要求做轧形内R时,我们尽量按尖角设计.有要求时按以上方式进行展开. 中性层系数确定: 弯曲处的中性层是假设的一个层面.首先将材料延厚度方向划分出无穷多个厚度趋于0的层面,那么在材料弯曲的过程中长度方向尺寸不变的层面即为材料弯曲处的中性层.由上述可知中性层的尺寸等于部品的展开尺寸. 铝料/ Al料中性层系数 角度( 0?180?) R内/T S(从弯曲内侧往外) R内/T S(从弯曲内侧往外) R内/T S(从弯曲内侧往外) 5.00 0.5t 5.00 0.5t 2.80 0.5t 4.00 0.475t 4.00 0.49t 2.60 0.49t 3.00 0.47t 3.00 0.48t 2.40 0.48t 2.00 0.455t 2.00 0.47t 2.20 0.46t 1.80 0.45t 1.80 0.46t 2.00 0.44t 1.50 0.44t 1.50 0.45t 1.80 0.42t 1.00 0.42t 1.00 0.44t 0.80 0.405t 0.80 0.43t 0.60 0.385t 0.60 0.42t 0.50 0.38t 0.50 0.41t 角度( 0?180?) R内/T S(从弯曲内侧往外) R内/T S(从弯曲内侧往外) R内/T S(从弯曲内侧往外) 0.30 0.42t 0.30 0.38t 0.20 0.41t 0.20 0.36t 0.10 0.31t 0.10 0.35t 0.01 0.255t

钣金折弯展开快速计算方法【干货】

钣金折弯展开快速计算方法【干货】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m2, 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 收集整理! 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自动化、数字无人 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钣金折弯跟展平时,材料一侧会被拉长,一侧被压缩,受到的因素影响有:材料类型、材料 厚度、材料热处理及加工折弯的角度。 展开计算原理: 1.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称为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 2.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入表示. 展开计算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2.1 R=0?折穹角e =90 0 (T<1.2.不含1.2mm) L?(A-T)+(B-T)+K T<1.2mm =A-B ?2T丰0.4T 上式中取:入-T/4 K?A U/2 = T/4e x/2 -0.4T 2.2 R-0? 0 ?90G(T±12含 L?(A?T)+(B?T)+K ?A*B ?2T+O?ST 上式中取:入-T/3 K=A U/2 ■T/3F2 =0.5T 23 R=0 0 =90 f L?(A-T-R)*(B?T?R)+(R*入)?M2 当R M5T 时A =T/2 ITS R : L=A? T+C+B + K (3)当CW3T时<一次成型〉: L=A ?T+C*B + K/2

PROE_钣金展开经验公式

前提条件:内r<2 壁厚<2.5 折弯角度90° 展开长度 L=L1+L2-2T+0.5T (1) L1 L2为外径 T为板厚。也即 L=L1'+L2'+0.5T (2) L1' L2'为内径 T为板厚。还即 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 r为折弯内径 我这里是用的0.5T,大多数人有用0.3T的 如果内r/T>2,就直接用中性层K=0.5计算好了 PROE中的展开长度就是: L=L1"+L2"+DL L1" L2"为直段 长 DL为弧段展开长 请记住这个DL,这个DL就是我们 要制作的折弯表内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 L=L1"+L2"+2r+0.5T 很容易导出: DL=2r+0.5T DL为弧段展开长 ,r为折弯内径 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

最后一步,定义选自文件也可,结果都是打开一个折弯表 或者不按上面的方法,直接用记事本打开一个*.bnd格式的折弯表文件也可以 然后,进行下一步 修改打开的折弯表 1、修改单元格中值 删除大部分不用的壁厚和内径,只留下常用的 或者自己添加 壁厚限于2.5以内 内径限于2.0以内

2、修改计算公式 当 r >2.0时,表中就查不到值了,这时系统就要用到公式了来计算DL值了。 中性层系数 K=0.5 则 Y=0.786 如果折弯角度不是90度怎么办呢,这就不用管了,系统自会将表中的值*折度角度/90,作折弯表最后一步

有朋友会问了,这只是标准折弯,如果是压死边或断差怎么办呢? 这么处理:用前面提到的朋友提供的展开计算方法手工计算出值来,修改系统的值。全部完毕,有不妥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举个例子吧 先用经验公式的

价值薪酬计算薪酬K值

工资:广义定义指所有的货币收入,狭义理解为固定 工资+绩效工资岗位薪酬=价值薪酬+效益薪酬【价值薪酬设计步骤】: 1、进行岗位价值评估,测算出每个独立岗位的岗位价值 量; 2、对岗位价值进行分级,将相似岗位放在同一级; 3、根据市场、本公司标杆岗位、区域消费能力、薪酬水平 及行业水平等综合因素,计算出薪酬K 值; 4、将层级的价值量,乘以K 值,计算出岗位年薪; 5、修订不合理的年薪,并且将年薪分解为:年底工资、月 薪; 6、将月薪分为五级工资,分别为超胜任、胜任、合格、期 望、不合格。 7、将每级工资,分为固定工资、绩效工资; 8、结合奖金与提成,形成完整的岗位薪酬方案。 企业用人,先把工资给够,不断的换人,不断的招人,直到找到合适的人为止。 例,保洁员+会计+总裁+项目经理,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分红总额为10 万元,则其分配为: A)先计算出各岗位的价值量,如保洁员80+会计

270+总裁894+项目经理560,得出各岗位价值量占比; B)按照占比,进行奖金分配。 【如何计算薪酬K 值】: 一、K 值系数选用: 1、所有岗位均采用同一个K 值; 2、双K值运用:决策层岗位采用一个《值(K1), 高层、中层、基层员工采用一个K值(K2); 3、多K值运用:决策层岗位采用一个《值(K1), 高层采用一个K值(K2),中层岗位采用一个K 值(K3)基层岗位又采用一个K值(K4)。 二、K 值调研,见Mi nd Man ager 三、K值乘以层级价值量,得出层级年薪收入 【五级工资】: 超胜任工资A+ 胜任工资A 合格工资A1 期望工资A2 欠资格工资A- 级差=(A-A1)/A1 (级差的最小感觉差为11.6%)

K值计算

K值计算法说明

1 概要介绍 本报告介绍了XXXXXXX 车在静止的条件下,采用三种方案的传热系数K 值的对比计算。 2 热工计算公式 j i j j j i i s C K ααλ1111+++=∑∑ 式中:i C —非均匀材料的总热阻; j S —均匀材料的厚度; i A —传热面积; j λ—均匀材料的导热系数; i α—吸热系数; j α—放热系数; 3 数据输入 表1 单位面积上的进入/散发传递系数(参考ALSTOM ) 4 三种方案对比 4.1 三种隔热材料介绍 本报告分为三种防寒材质计算得到不同的传热系数K 值进行对比,从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寻找有效节能的方案。三种不同方案的防寒材质见下表:

各种材质的计算系数见下表

由于计算数值繁多,所以用表格的形式给出计算的K值,具体的计算过程附带的不同部位的计算书: 通过以上三种方案对比可知方案一和方案二得到的整车计算K值相差不大,而方案三采用的防寒材形式计算K值比前两种方案大的多,也就是说前两种方案比第三种节能。

附件:该附件为各部位不同方案K 值计算的详细过程。 一 XXXXX 底架分区 计算三种方案:方案一为聚酯纤维棉+纳能;方案二为玻璃丝棉+纳能;方案三为原型车方案。 一、木骨区域面积 木骨区域分为木骨+胶合板+橡胶垫区域和木骨+减震垫区域 1) 木骨+胶合板+橡胶垫区域面积 该型式应用于卫生间和电气柜周边区域,其面积S1=511440mm 2 铝型材+木骨(46)+胶合板(10)+橡胶垫(2)+地板(19.5)+地板布(2) 268.161 81.51169.010217.0105.1921.0102125.0101017.01046151133333++??? ? ???+?+?+?+?+=-----K 2708.11=K )/(2C m W o 2) 木骨+减震垫区域 该型式区域面积为:S2=6054280 mm 2 铝型材+木骨(46)+泡沫减震垫(12)+地板(19.5)+地板布(2) 268 .161 81.51169.010217.0105.19035.0101217.0104615113333++???? ???+?+?+?+=----K 9613.02=K )/(2C m W o 二、线槽区域面积 线槽区域包括方形线槽、线管和小线槽 1)方形线槽区域面积为S3=11436185.8 mm 2 方案一、二:铝型材+阻尼浆(5)+纳能(6)+地板(19.5)+地板布(2) 268.161 81.51169.010217.0105.19017.01061977.010*********++??? ? ???+?+?+?+=----K 2422.13=K )/(2C m W o 方案三:铝型材+阻尼浆(5)+隔热板(10)+地板(19.5)+地板布(2) 33331151061019.51021011 150.19770.040.170.169 5.8116.268 K ---??????=++++++ ? ?? 3K '=1.660895)/(2C m W o 2)线管区域面积为S4=598601.6 mm 2 铝型材+阻尼浆(5)+沥水板(15)+地板(19.5)+地板布(2)

五金钣金展开计算参数

五金钣金展开计算参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目的:为完善作业标准,制订本文件。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设计部门之作业。 3.职责:针对设计计算展开统一计算参数。 4.内容: 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关径弯 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收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4.1中性层系数 注明:K1适用于有顶底的V形或U形弯曲,K2适用于无顶底的V形弯曲.但通常我们习惯取K2值。 4.2压弯90度角的修正系数a值 注明:此数据可单独用于90度角的折弯修正,也可与中性层系数互相检查核对。 4.3其余图形展开计算方法:

4.4当折弯角度为90度,r=0(俗称“90度清角”)时,各材料厚度对应的经验值: r/t≦时,均可按90度清角计算展开长度. 展开注意事项 为了防止产品展开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下料模的多次修改, 特制定下料模的制作方式. (1). 凡对一些展开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产品, 例如, 有拉伸性质的展开, 多次折弯, Z折,有拉料现象 等产品的下料模, 经工程分析有必要先试模的, 其制作方式如下: A.下料模的模板先不完全加工完毕,先完成机加及热处理部分,线割部分暂缓加工. B.成型模先做, 试模时先镭射(按下料模展开尺寸)试模, 产品先做实测, 不合格时修正展开尺 寸再 镭射,一直修到合格为止, 合格样品送客户先承认. C. 样品经客户承认后, 按修正展开尺寸整理下料模, 进行下料模的线割加工.

钣金展开计算公式

PROE钣金展开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车间老师傅的算法,在实际中略有不同,需要调整) 前提条件:内r<2 壁厚<2.5 折弯角度90° 展开长度L=L1+L2-2T+0.5T (1)L1 L2为外径 T为板厚 也即L=L1'+L2'+0.5T (2) L1' L2'为内径T为板厚 还即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r为折弯内径 我这里是用的0.5T,大多数人有用0.3T的 如果内r/T>2,就直接用中性层K=0.5计算好了再看PROE中的展开

PROE中的展开长度就是: L=L1"+L2"+DL L1" L2"为直段长DL为弧段展开长 请记住这个DL,这个DL就是我们要制作的折弯表内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 L=L1"+L2"+2r+0.5T 很容易导出: DL=2r+0.5T DL为弧段展开长r为折弯内径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 折弯系数DL弧长=2(R+KT)*3.14*(折弯角/360) K为K因子 T为厚 R为内侧半径 折弯系数DL弧长=2R+0.2T =K=0.41因子折弯扣除L=2R-0.2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T =K=0.46因子折弯扣除L=2R-0.3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5T =K=0.5因子折弯扣除L=2R-0.35T 钣金展开经验计算方法 声明:本计算方法为本人经验算法,只在本人现工作之处适用,照搬可能会有偏差。先说一个名词:折弯余量 折弯余量这个名词我在论坛别的贴子已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 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L1、L2,厚度尺寸为T,我们都已知道,L1+L2是要大于展开长度L的,它们的差值就是折弯余量,我定义为K,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L1+L2-K。一般冷轧钢板的K值(条件:90度弯,标准折弯刀具) T=1.0 K=1.8 T=1.2 K=2.1 T=1.5 K=2.5 T=2.0 K=3.5 T=2.5 K=4.3 T=3.0 K=5.0

(完整版)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

一、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二、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 方法 当内R 角为0.5 时折弯系数(K )=0.4*T , 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 , 下模为5T L1+L2-2T+0.4*T =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R=0.5时的展 开计算 A+B+K=展开 K= ×0.4 a=所有折弯角度 1800-2 900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 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 =0.4*T,L1和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 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300-650. 展开 死边 =L1+L2-0.5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