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一王昌龄

从军行一王昌龄
从军行一王昌龄

从军行一王昌龄 《从军行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小编整理的古诗 内容,供参考!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翻译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 《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 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 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 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 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 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 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 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 牢落无偶, 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 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
1/7

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 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 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 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 ,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 为抒情铺平垫稳, 然后水到渠成, 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 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 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 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作者轶事典故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 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 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 被授予汜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汜水 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 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 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 晒网。 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 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 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寒雨 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 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 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 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旗亭画壁 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 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 赊酒小饮。 忽然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子弟 登楼宴饮。 三位诗人回避, 躲在黑暗的角落里, 围着小火炉, 且看她们表演节目。 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
2/7

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 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儿,可以 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随后 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 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 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 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 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 面子上似乎有点 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 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 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 哪是她 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这个 小妮子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果然是唱我 的诗的话,甭客气,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 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 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 “怎么样, 土包子, 我说的没错吧! ”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 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 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 ,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 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 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 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 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5] 冤死途中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59 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 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 留下千古之
3/7

谜。 但元人辛文房 《唐才子传》 卷二“王昌龄”名下, 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以 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 757 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 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 救援。 为人傲慢、 刚愎自用的闾丘晓, 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 更怕仗打败了“祸 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 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 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 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4/7

5/7

6/7

7/7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导语: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 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 析。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中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中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 磨穿了盔与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中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中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1/6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 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 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 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 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 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 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长期的基础上 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 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 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 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 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中,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 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
2/6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

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

《从军行》习题

《从军行》习题一、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风吹草低见(jiàn xiàn)牛羊。 君看一叶舟,出没(mòméi)风波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xiá)。 朝(zhāo chá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二、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三、在()内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照香炉生()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3、两个()鹂咏柳,一行()鹭上()天。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5、孤帆远影()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毛浮()水,()掌拨清波。 四、按要求改句子。 1、这是一件漂亮的衣服。 感叹句: 2、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改“被”字句: 3、阳光照得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 改“把”字句: 4、清澈的河里游动着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鱼。 缩句: 5、妈妈在做饭。 扩句: 五、排词成句。 1、色彩增添云雾大山给神秘的 2、旅游胜地的一个充满魅力南沙群岛是

3、飘荡轻轻地云霞天边在灿烂的 4、学校孩子们操场上追逐打闹欢快地 六、课文理解。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2、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3、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理解。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导语:从军行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 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 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 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 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 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 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 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 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 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的, 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的,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
1/5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做的边塞诗,诗体是乐府诗,下面是关于从军 行其一王昌龄的内容,欢迎阅读!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2]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用来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指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一般为伤离别之 辞。 ⑶独上:也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翻译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 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 山月》的曲调,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 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 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 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 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 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 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 时此刻, 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 牢落无偶, 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 都是通过
1/5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但是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读者们都会感到困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是怎样的一首诗。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导语: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 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欢迎 阅读及参考!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 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 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

【名称】从军行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古体诗 【出处】《全唐诗》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昌龄”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坐海风秋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注释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④无那: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从军行(其二) 【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从军行(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从军行(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诗意是什么呢?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作,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从军行七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

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歌从军行杨炯赏析阅读答案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4(1)B14.(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答: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 分)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2 分)【作者简介】杨炯:(650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

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练习题、答案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中诗人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中誓死杀敌, “不破 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人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 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 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 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
1/6

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 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 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 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 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 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 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 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 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 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 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 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 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 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 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 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 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 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 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
2/6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 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 昌龄《从军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希望对你有帮助。 边塞诗人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五)》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 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 失惊。 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中军, 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 ,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 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 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 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 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 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 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 起时, 飞沙走石。 因此, “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并不是指天色已晚, 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 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 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 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及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及翻译 从军行是边塞题材的著名绝句。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四及翻译,希望认真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 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士兵。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