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分类经营现状_问题及对策
浅谈国有林场现状及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林场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国的国有林场发展历史悠久,是森林资源重要的代表。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国有林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本文从国有林场的现状出发,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一、国有林场现状国有林场是一类由国家所有并经营的森林资源,其本身应该是有着重要生态、环保及经济价值的。
然而,国有林场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效益下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国有林场逐渐被开发和利用。
这导致森林资源的损失,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这对国有林场的资金和收支状况产生了很大影响。
2. 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的盗伐现象一直存在,导致了许多森林资源的浪费和枯竭,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
同时,因为国有林场的保护和经营管理不到位,也让生态环境面临一些威胁。
3. 员工素质下降国有林场的员工一直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许多员工的素质下降,管理和运营效率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导致了国有林场的经营状况趋于不佳。
二、对策建议面对以上情况,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保护和提升国有林场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 完善法律和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加强对国有林场的法律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一系列权责明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
比如,加强对盗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限制国有林场的利用方式和用途。
其次,应该注重国有林场员工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同时,应该完善现有员工的激励机制,涉及岗位晋升、工资待遇、人员优惠等方面。
3. 加强合作共建第三,需要加强合作共建与科技创新。
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的合作和协调,共同承担生态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以提升国有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度。
同时应促进现代科技应用的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多角度的建设方向,提高国有林场的现代化程度。
4. 落实责任制最后,应该落实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场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存在问题;对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的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及荒地上,国家投资建立了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国有林场[1-2]。
经过逾50年的建设,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 507个,经营总面积6 200万hm2,森林蓄积量22亿m3。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森林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3-5]。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国有林场的发展步入了低谷。
据调查,国有林场近年来大部分都生存困难,处境艰难,相当一部分林场职工工资都没有保证,严重地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变国有林场目前的局面已成当务之急。
1存在的问题1.1基础设施落后,营林设备欠缺国有林场建场时,曾经建造了一部分房屋和营林设施,购买了一批营林器械,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资金紧张,没有及时维修,房屋成了危房,设施多已落后和损坏,职工生产及生活无法正常开展。
另外,林区交通不便,饮水和照明问题难以解决,营林设备欠缺和落后,都制约着林场的发展。
据调查,许多国有林场的办公条件都极其简陋,职工的住房大都是20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阴暗潮湿,护林房几乎都没有达到“三通”,职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很多林场几乎没有购置营林器械,营林生产几乎全是手工劳作,更别说新技术的推广了。
1.2资金紧张,经济困难解放初期,国有林场是全额财政供给型事业单位,后调整为自收自支生产性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营林开支主要靠销售木材收入来维持。
随着近年来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地区相继实施了林木禁伐措施,国有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断了。
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第二产业,其他业务收入又较少,林木禁伐政策的出台,使林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都没有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但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略论森林分类经营现状及对策

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森林作为某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某,也象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
但是,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很多体制性问题、机制性问题甚至是发展路径的问题,基于此,我国正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旨在通过改革,解决国有林场长期存在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畅、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并把保持和改善森林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针对国有林场发展经营和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分析国有林场改革后如何进行发展和经营管理。
一、我国森林某概况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某年间,森林覆盖率从某.某%增加到某.某。
尤其是自某世纪某年代末以来的某年间,中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成为全球森林某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说明中国的森林某在数量上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功能不断增强。
然而,目前中国森林某总量仍存在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和生态相对脆弱等问题,远未形成完备的生态安全屏障,且生态产品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这说明中国森林某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森林经营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国有林场及改革情况国有林场是我国宝贵的森林某,也是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森林某,改善民生生态,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国有林场改革于某某年某正式启动。
经过各部门和地区的积极支持和贯彻落实有关政策的努力,改革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后,某的林场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某成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某成为公益性企业。
国有林场改革大获某,林场发展迎来明显改观。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的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林场未能按照批准的改革方案兑现,林场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活力不足等。
浅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浅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本文介绍了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阶段,分析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策略和经营实践。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主要问题经营对策一、背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研究焦点。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对于保持地球生态平衡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已被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
从林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森林经营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传统的木材经营阶段、近代的多资源经营阶段及现代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阶段。
以18世纪工业革命为背景形成的传统林业与林学,是以木材生产的永续利用理论和法正林(Normal Forest)学说作为技术反映。
从哲学上看,当时机械论的分析方法和机械唯物主义在科学和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木材,不见生态”是最好的写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简化论,一种“实物中心观”的反映。
到20 世纪中叶后,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尤为显著。
系统科学作为当代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时代产物,标志着由“分析时代”走向“综合时代”的转变,体现为“以实物为中心”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从“分解和分析”为特征过渡到整体、综合为特征。
从林业上来看,所谓“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见木材,又见生态”的森林资源整体论,森林资源的整体管理,以及森林资源整体效益的协调,正成为当代林业发展的主流。
最近在美国举办的21 世纪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讨会上,面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遇到的种种挑战,着眼未来,与会人士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就是强调要有一个系统的展望。
换句话说,要把焦点放在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结合的生态系统观点上。
一个多世纪来的林业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森林不仅仅向人类提供各种林副产品和服务,而且也影响到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等各个领域。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在方案编制阶段,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全面、缺乏有效监督和缺乏科学依据;在方案执行阶段,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执行不到位、资源浪费严重和管理流程复杂。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支持、优化执行流程以及加强经费管理。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做好森林经营工作。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建立起健全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管理、问题、对策、信息收集、监督机制、科学研究、执行流程、经费管理、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森林资源的日益匮乏,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管理已经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深入研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于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存在着信息不全面、缺乏有效监督和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导致方案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良好的效益。
而在管理方面,执行不到位、资源浪费严重和管理流程复杂等问题也制约着森林经营方案的有效实施。
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提出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和探讨奠定了基础。
1.2 研究意义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

建设 和 国 民生 活 提供 木 质 产 品 及 其 它林 产 品 ; 改善 国 民生 存 环境 。但 事 实 上 , 国林 业 一 直 奉行 以木 我
材 生产 为 中心 , 重采 轻造 、 中过度 采 伐 的林 业 经营 集 模 式 。实施 林业 分类 经 营管 理就必 须首 先进 行森 林 的分类 管 理 。但 在 目前 的实 践 中尚有 未完善 的林 业
经营 是林 业发 展到 一定 程度 的新 时期 战 略 的基 础 和
核心 。林 业分 类经 营 直接 影 响 到 林 业 发 展 的方 向 , 影 响 到林 区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利 益 , 响 到 国 家 可持 影 续 发展 经 济利 益 。国家 和地 方 的政策 和法 规是 实施 林 业分 类经 营管 理 的保 障 , 营 体 制 改革 是 实 施 林 经 业 分类 经 营管 理 的基本措 施 。但 是 目前在 实施 过程 中还存 在如 下 问题必 须研 究 解决 。 ( ) 有把 握住 森林 分类 经营 管理 的核 心 , 别 1没 个 地 方存 在不 进行 区 划 界定 的现 象 , 只进 行 了分 类 规 划, 公益 林没 有做 到落 实 到具 体 山头地块 , 百姓 没 老 有 知情 权 , 没有 经 营者 的认 可 , 至 没有现 场签 定 也 甚 界定 书 , 工作 没有 落 到实处 。 () 2 对商 品林 则实 施 了放宽 政策 , 就和 现行 的 这 体制 相 矛盾 。干部 群众 拥 护 森 林 分 类 经 营管 理 ,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7 S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4 9 4 ( 0 1 0 —0 70 1 7 — 9 4 2 1 ) 80 1 - 2
1 引 言
森 林分 类经 营 管理是 根据 生态 效应 和经 济效 益 相结 合 的原则 , 森 林 中的 一 部分 生 态 区位 重 要 的 把 林 分划 定为 公益 林 ( 括 防 护 林 , 种 用 途林 , 包 特 国防 林等 ) 其 目的是 以 生态 效 益 为 主 , 把 一 部 分 立地 , 再 条 件较 好 的林 分 划定 为商 品林 , 以经 济效 益 为主 , 对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林业开发前景。
但是,在林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问题1.森林资源保护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森林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森林砍伐,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失衡,导致许多自然灾害。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
木材生产的盈利周期长,不易形成短期内的经济效益。
同时,造纸、家具等加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并不稳定,导致大量木材湿储或滞销。
3.林业科技水平低我国在林木育种、树种人工繁殖、森林保护、森林防火等方面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研究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林业经济效益不高林业经济效益低,一是因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木管理不足,导致森林生长缓慢,二是林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对林农来说较难实现稳定收益。
二、对策政府应该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林业经营管理方式,保护原生态森林,减少毁林开荒,加强森林防火、防洪、防风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应该鼓励建立多元化的林业产业模式,加强林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林木种质资源和非木林业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支持林区特色产业和种养业的发展,提高森林经济效益。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林业科技的创新,挖掘国内外相关的先进技术,扩大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大林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提高我国林业科技水平。
4.优化林业经济政策通过加强林业育林政策,加强森林保护、防治病虫害、防火、防洪等工作,合理优化林业经济政策体系,鼓励林农发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林业经济组织形式,加强林木种苗的供应和推广,加强林产品产业相关人才和技术潜力等方面的攻关,从而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结论中国林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林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水平,优化林业经济政策,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森林分类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1) 蔡体久 孔繁斌 姜东涛(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江西财政大学)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 摘 要 综述了我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现状及其对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森林分类经营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针对执行森林分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 森林分类经营;现状;问题;对策分类号 S757.46Present Situ ation,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Forest Classif ied Management in China/Cai Tijiu(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P.R.China);K ong Fanbin(Jiangxi Finance University);Jiang Dongtao(Forest Industry G eneral Bureau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3,31(4).-42~44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forest classified management and the im2 portant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forest conservation in China,and mainly emphasizes the experience and success achieved in many provinces,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where implemented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Aiming at the major prob2 lems meeting in the processing,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relevant methods and proposals.K ey w ords Forest classified management;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森林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手段。
森林分类经营的实质就是按林种、按土地生产潜力科学组织森林经营,按各林种的功能定向培育森林,实现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
笔者从实际出发,全面综述了我国开展森林分类经营的现状及具体做法,深入分析了国内森林分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即将全面实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状况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林业生产建设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实现我国林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为达此目标,采取森林分类经营手段,根据森林多功能性、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对森林的主导功能利用不同,将森林分成生态公益林、商品经济林两类,实行两类森林经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探索我国林业建设道路,1987年以来,国家几次调减木材产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林业的政策,进行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并于1998年形成了《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对国有天然林实施保护。
方案中规定,将森林区划成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其中生态公益林根据保护程度,又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公益林。
重点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及有关省市区内对主要江河湖泊水库起到保持水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及改善生态环境作用,以发挥公益效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面积2345万hm2,占国有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的50.5%1)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97B5-5)。
第一作者简介:蔡体久,男,1963年6月生,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2年3月14日。
责任编辑:张建华。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330.8万hm2,占36.9%);一般生态公益林以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为主,又可适当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森林,面积1439万hm2,占国有林区林业用地的31.0%(黑龙江省森工林区391.9万hm2,占38.1%)。
商品林:以市场为导向,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森林。
主要指实施高投入、高产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人工林。
包括工业原料林、珍贵大径用材林,部分常规用材林、果木林、脂材两用林,以及生产森林食品、化工原料、木本药材、调料、香料、染料的经济林、商品竹林。
到2000年,生态公益林面积3784.75万hm2,占国有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的81.5%,商品林面积856万hm2,占18.5%。
2 各省市区开展森林分类经营现状分析森林分类经营自1987年在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试点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各省市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这项工作,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定方案,分步实施1988、1989年,各省市区按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组织力量,通过试点,在五大林种区划的基础上,区划成生态公益林、商品经济林两大类,编制森林分类经营方案。
尤其是国家重点林区森工企业和国家指定的地方国营企业的实施方案与区划,均报请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共同的特点:一是突出天然林保护;二是区划都落实到林班、小班、山头、地块和线段;三是突出生态公益林、商品经济林两大体系建设,形成本省市区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四是突出本省市的环境治理;五是具体安排了组织机构与资金投入。
全国的国营林场也全面实行分类经营改革,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商品经营型、混合经营型。
国家计划拟以3至5年时间,全面完成国营林场改革,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实行与机制配套的政策,目的是要解决生态公益林的投入问题,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满足社会需要,使国有林场再现生机活力,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第31卷第4期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Vol.31No.4 2003年7月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 Y UN IV ERSIT Y J ul.20032.2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与风沙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占全国每年泥沙流失总量70%以上的坡耕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
四川省为了实现退耕还林,决定每退出666.7m2坡耕地由中央补助100kg粮食、50元种苗费,由所在市县补助100元钱。
还出台了“谁造谁有”,落实补助粮、减免退耕地农业税和定购粮、继续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土地使用权等五项政策,计划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恢复到30%以上[2]。
内蒙古森工集团实施“天保”工程,调减木材产量62.6万m3,1998年完成了32.3万hm2生态公益林建设,1999年完成人工造林1.2万hm2、天然林抚育8.9万hm2,退耕还林3066.7 hm2;乌兰察布盟1995年开始,采取“进一退二还三”战略,5年退耕还林还草80万hm2[3]。
各省市区的一些市县旗针对各自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组织专家调查研究论证,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在森林分布合理的前提下,森林覆盖率只有达到30%以上时,才能有效控制沙丘移动;山区要完全控制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方能见效[4]。
山西省平陆县每年造林4.0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到52.3%,彻底治理了该县直接注入黄河的75条一级支流3195条沟系,林农用地比例7:3,生态公益林与商品经济林面积6.5:3.5,林种结构趋于合理。
2.3 城市绿化全面启动,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在全国全面开展森林分类经营、保护天然林的同时,各大中小城市也都纷纷作出城市森林与绿地面积规划,积极绿化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北京市1999年在市区完成绿化面积800hm2,市区绿化率新增0.6个百分点,达到35.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8.5m2;在郊区,完成“绿化道”(护路林)绿化180 km,荒山荒滩造林1.5万hm2,在重点风景区造林467hm2,全市新增林地面积2.4万hm2,森林覆盖率增加1个百分点,达到42%。
上海市从2000年至2002年,每年新增绿地面积800hm2,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6m2;浦东市区2000年春又增加350hm2城市森林,到2002年再增加1000hm2公共绿地,绿地面积达到4400hm2,人均14m2,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43%[5]。
黑龙江省现有大中小城市81个,城市人口1309万,城市绿地森林面积为0.54万hm2。
黑龙江省森林分类经营实施方案规划,到2010年,城市森林面积再增加4.8万hm2,达到人均40.8m2。
2.4 加强领导,健全法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在实施西部开发伟大战略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站在既要开发西部,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国务院成立西部开发办公室,根据中央总体部署,把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抓好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工作启动的四项基本任务之一。
全国人大、国务院每年都组织执法大检查,不仅检查执行森林法及有关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的法规、政令、政策的情况,还检查有关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对检查出的情况,通过各种媒介予以曝光,违法者以至绳之以法[6]。
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有相应的机构与行动,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展。
3 存在问题自我国森林分类经营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认识问题一是许多领导思想上对长远与当前、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生态环境保护与眼前经济利益的关系还摆得不正。
森林生长的迟缓性、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与各级领导短任期制的矛盾,巨额资金投入需十几年、几十年方能见效,如何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尤其是十几年、几十年或几届、十几届领导班子都统一到坚持一个共同的目标,执行一个森林分类经营方案上来,难度就更大。
二是我国民众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意识有待提高。
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调查,全国21个大中城市,有55.1%的人不了解野生动物、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法》已颁发实施20余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也颁发10余年,但在这21个城市的被抽查的人中,竟有1/3的人数不知道我国还有这两部法律;而且绝大多数人不了解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100多种疾病、人畜交替感染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