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道家的养生哲学

道家的养生哲学

道家的养生哲学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养生哲学深深地渗透在道家思想之中。

道家养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和为贵,注重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保养,以达到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养生哲学的起源、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家养生哲学的起源道家养生哲学源于古代道家思想家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观察到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纷争,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养生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家养生哲学的内涵道家养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和为贵。

其中,“顺应自然”是指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分追求物质欲望,不过分干预自然环境。

“清静无为”是指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过分追求名利,不过分劳累身心。

“以和为贵”是指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保养,以达到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道家养生哲学的实践方法1.饮食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饮食应该清淡、均衡,不过分追求美味和奢侈。

因此,应该注重饮食的质量和数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同时,应该注意饮食的卫生和健康,避免食用不洁和有害的食物。

2.运动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运动应该适度,不宜过度劳累。

因此,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

3.睡眠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养生的最佳方式。

因此,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注意睡眠的质量和环境,避免噪音和光线的影响。

4.精神养生:道家养生哲学认为内在精神的修炼和保养是养生的关键。

因此,应该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修养,避免过度焦虑和烦恼。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四、结论总的来说,道家养生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养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和为贵。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

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是一种以“道”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的生活和幸福完全取决于如何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道”呢?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源,一种永恒、无形、无用、无为的存在。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究道家哲学的精髓和哲理。

第一,无为而为。

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为”,这意味着人们应该遵从自然规律和天道,而不应深入干预和改变这些规律,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问题。

例如,当我们试图反抗自然界的力量时,往往会面临无法预知的后果和影响。

因此,道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不要干预和反抗它们。

第二,追求自然。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应该追求自然,并与自然相融合。

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可以使人们感觉到生命从未被破坏。

人类应该努力摆脱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的心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做过分的攀比和奢华。

第三,避免烦恼和欲望。

在道家哲学中,人类应该努力避免烦恼和欲望,以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道家认为,人类的烦恼和欲望往往是由于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墨菲定律所带来的自满或权利。

因此,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平静,人们应该摆脱自己的私欲和追求,不要被外部环境左右,而要遵循自己的内心。

第四,形而上学的观念。

道家哲学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分析和方法论等形而上学的观念,追求真正的现实和存在方式。

事实上,道家认为,现实存在是一些神秘而不可言喻的东西,而人们不能把形而上学和理性问题附加于它们上面。

更重要的是,道家哲学强调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从直觉上寻找答案和见解,而不是从逻辑或分析上寻找答案。

第五,具有相互难以定义的性质。

道家哲学还强调,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相互难以定义的性质。

换句话说,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通过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的。

所有事物如此紧密相连,人们不能把它们分开或定义为单独的实体。

与此同时,道家哲学还强调,人们不能陷入表面状态或情境中,必须寻找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古代传统医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古代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修行和思想。

在古代的医学中,医生不仅仅是要学习治病,更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道与医在古代传统医学中,道与医是密不可分的。

论医之道,先要明道,明悟圣贤之道。

道家思想认为,人体与天地宇宙万物相通,人的生命力来源于天地自然,所以医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并且通过对生命力和能量的了解来治疗疾病,而不是靠一些药物来解决问题。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法天而不私,法地而不倚,执中而阴阳从之”。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医学中的道与医的思想,即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治愈疾病。

医学修行古代医学的修行主要包括身心修行和学问修行。

身心修行就是通过瑜伽、太极拳等身体锻炼方式以及冥想、禅定等心灵修行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

学问修行则是通过阅读经典、探究医学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在古代医学中,传统医师不是简单地治疗病人,更是要耐心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

通过获取这些信息来给病人制定出一份整体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片面地对症下药。

古代医学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更好地实践道与医的思想。

医学思想“上医治未病”,“内外兼治”是古代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些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即早期发现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及运动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身体质量,预防疾病。

古代医学还强调了“治未病”的概念,即在人体主要器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加以保养,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古代医学也通过“内外兼治”的理念,将身体内部和外部治疗结合起来,从而治愈更多的疾病。

结论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了解古代医学的思想和修行,不仅能够引导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质量,还可以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身心健康对人生的巨大意义。

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道德修身知生命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岐黄源于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汉代道教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华夏先民就有着崇敬与修养道德的传统,翻开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医从理论框架、经脉的发现与功用到临床医技都是历代先哲在道德修身的过程中,内求于己,外验于自然的产物,是道德修身的结果在治病临床的验证,道家的学术成果是中医的奠基石,可以说中医与道家是母子的关系。

历史上有的道家人物或有道家思想的医家,如像东汉的魏伯阳;晋代的许逊、卫夫人、葛洪、皇甫谧;南北朝的陶弘景;隋代的杨上善;唐代的孙思邈,王冰;宋代的陈抟、庞安时、琼瑶真人、张伯端、刘温舒;金代的马丹阳、刘完素;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傅山、云川道人、紫霞洞道士以及众多的隐修在民间的道家和佛家的老师们,更是对中医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翻看熊春锦先生这本论述中医与道德的《道医学》,使我们对道德修身与中医的这种脉络联系更加明确和清晰。

一、三元(源)之论构医理,三因之理明病因道德修身者遵循整体研究认识方法论,也就是居于道○,运用德一,以“像、数、理、炁论万物,隐显一体述阴阳”,我们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一就是德,元就是道、佛,玄元,是万物的根本。

由心(核)而化生万物生成万象,“道者,万物之注也”。

熊先生道家根据哲学“一炁涵三”而化生万物的思想,提出质元(源)、物元(源)和体元(源)的三元(源)学说。

三元(源)性物质中各具阴阳特性,分为隐态三元物质和显态三源物质。

显态三源物质是有形有质的后天类物质,隐态三元物质就是有质无形的先天类物质,他把人体所蕴含的组织器官集体液、气、魂魄、意识,全部纳入此框架之中,居高临下把西医、中医和道医的所有内容整合成一体,以此种医理验之临床,就是“上工”的必由之路。

道家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中医不同之处,在病因上除了内因和外因,更重视一个本因,这个本因是一点灵光在久远的历史时空中所携带而来的疾病因素,它与内、外因紧密协同,在体内逐步释放,从而产生疾病因素。

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身养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身养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身养性一、引言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本文将从道教的本源和核心观念出发,探讨道教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

二、道教的本源和核心观念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和自然观念,后经道家学派的整合与发展而成。

道教的本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道教的核心观念是“道”,即宇宙万物的真理和法则。

三、道教的哲学思想1. 道道教将“道”视为宇宙的本原和终极真理。

道是无形而无物的,超越一切有形有物的存在。

道既是创造万物的根源,也是维系万物平衡的法则。

道教倡导人们融入道的境界,通过与道合一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2. 自然主义道教强调与自然的亲和和顺应,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最完美和自洽的,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道理,追求身心灵的自然与和谐。

自然主义的观念也体现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顺应自然的节律、养护身心。

3. 阴阳学说道教的阴阳学说是受到《易经》的影响而形成的,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二元对立而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组成了复杂的宇宙生态系统。

道教的修身方法也融入了阴阳观念,强调男女之间的平衡、阴阳和谐的达成。

四、道教的修身养性1. 内丹修炼道教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内丹修炼。

内丹是指通过调养和炼化体内的精气神,以提高个体的内在境界和身心健康。

内丹修炼强调调整自身的气息、能量和思维,通过冥想、吐纳、炼丹等方法,达到身心合一、修身养性的目的。

2. 戒律慎独道教重视道德伦理的要求,倡导慎独自守、保持心灵的宁静。

在修身养性过程中,道教强调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3. 禅修与默观道教修身养性也从禅修和默观方面入手。

禅修注重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和反思,通过专注与放松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超然。

默观则注重对外界事物的察觉与感知,从而提高对自然和人生的洞察力。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

道家的生命哲学上医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

学会在颜面和舌头的望诊中,读出健康状态、趋势和隐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道家贵生”,既珍惜今世今生。

这是对人的生命历程进行了最深刻地理解,和对“死亡”充分认识后,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而建立起来的现实主义“生命观”。

自然规律决定了人的生老病死,人们面临“死亡”的困扰时,往往显现的更多的是力不从心的无奈。

儒家和佛教面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方式是躲闪回避、和超度来生。

当孔子的学生问及“死”和“鬼”的问题时,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对“死亡”是讳忌谟深的。

而佛教,则完全否认了“死亡”的存在,以“轮回”理论,表述人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循环,把希望寄托于无休止的“下辈子”。

道家则很坦然,认为,生,来自自然,死,是回归自然,万物归属于“道”(自然和宇宙规律)这个大系统。

在这个永恒的系统中,“时光荏冉”,人生如“白驹过隙”,认为生命是有限的。

人生的所有问题,只有在今生今世来解决,不可徊避,更不能寄希望于来世。

人生的价值,才能在实实在在的生命中得以体现。

道家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对生命尤为珍惜。

如何“与天地共休,与日月同寿”?“健康”!这是延续生命的最有效途径。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强健的身体,是一方面;同时,心情的愉悦、身心的舒畅、行为的飘逸和洒脱,也是极为重要的。

“乘物而游心”,“举重而若轻”,保持心理精神状态的一贯平和,“致虚极、守静笃”,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对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的钟爱,使道家在融于大自然的同时,精神情操也得到极大的陶冶。

特别是对“自由”的追求,思想境界进一步的升华。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健康”,首先是心理、精神的健康。

东汉末期,道家的思想深入到民间,以扬朱倡导的“全性葆真”和尹文主张的“情欲寡浅”的修身养性、、返朴归真的理念,已十分流行,并由此产生了以老子为崇拜偶像的“道教”。

修身养性、强身键体的思想,此时已非常普及,怎样克服影响人寿命的“疾病”,便成为道士们研究的首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道教医学的哲学思考 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它肇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医学中的瑰宝。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道教医学,它显示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物同源论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炁','炁'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抟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玉铨》)人类模拟自然的一切手段,包括道教医学中提取药物的种种方法和治疗手段都是以人物同源论为基础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之即为人法地而生,地法天而行,天的运行是循着道的,道便指自然,实际上是要求人'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道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教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痛丛生。 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会使人产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象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而造成疾病的发生,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不但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之中。葛洪曰:'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人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犹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沾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传矣'。(《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这段话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向往。幻想人也能像某些自然物一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样永世长存。 道教人生哲学提倡修道成仙,追求长生不死,这种信仰和理论促使其信奉者孜孜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伴随'内以养己'的炁功,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以达到祛病延年、强健体魄的目的。并在修炼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养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术,它包括了服饵外用、内丹导引等。在对不死之药的代代相继追求中,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曾炽盛一时。'仙丹'中所采用的水银、黄金、硫黄、铅等矿物类药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道教医学中的外丹术却由此得到蓬勃发展,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药性,化合了一些新的药品,丹、膏、丸、散等药物层出不穷。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教医学家专门收集记载了多种外丹烧炼方法和矿物药方、动植物药名。如孙思邈的'太一神精丹'就是利用磁石(四氧化三铁)等氧化剂从雄黄、雌黄中制取砒霜的方子,是世界上用砒霜治疟疾最早的有效方剂。 道教医学崇尚内修外养,其内修摄养之术大多效法自然,如知龟鹤之遐寿,效其导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辟谷。在内丹术中以自身的精、气、神三宝为内炼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4

药物,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使在人体内形成能按一定经络循行状如鸡卵的有自我感觉的丹而致长生。内丹功法认为万物相通,天人合一,正如李道纯在《沁园春》中所说:'物皆虚化,形形相受,物物交参。'内丹融汇了服气、行气、导引、胎息等多种修炼方法,成为道教医学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一门玄妙高深的学问,古人多用以修炼成仙,今人则用以疗病延年,其中虽然有鬼神迷信之糟粕,但其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已被人们所接受证实。内丹术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经络学的发展,如宋代张紫阳著的《八脉经》就是一部划时代的经络学名著。 二、整体治疗的系统结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身也是精神与形体相结合的统一体,因此,人类自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需要顾及人和自然、人际关系、人体自身的精神和形体。道教医学融自然、人际关系、人之精神与形体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结构,治病时兼顾诸种因素,在中国医学史上可谓整体治疗探索的典范。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明确指出:'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命天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在这里,陶弘景说明了外部环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5

境,人的精神等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陈撄宁在讲静功注意事项时提出了十条:①环境寂静。②空气新鲜。③光线阴阳调和。④口味宜淡薄。⑤气候寒温适度。⑥食物营养适当。⑦隔离世缘。⑧寄情于自然。⑨注意身体姿势。⑩注意练功时间。这些注意事项即包括了人和自然、人际关系和人体自身等多种关系。 美国的查尔斯·帕纳蒂说过:'过去是医生医治身体,精神病医生医治头脑,教士医治灵魂。而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二年代里,整体治疗的医生们需要承担所有这三项任务。作为病人将积极地参与医治,这在医学史上是第一次。接着,我们将检验新的精神--身体治疗法,这可能在你的一生中就会变成现实。'(《科学和技术23项突破》)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学者对精神--身体这种整体治疗的方法曾自觉或不自觉地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太平经》的作者提出了'以乐却灾法',要求'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作者对人的精神在治愈人体疾病中的作用十分重视,理由是:①世间万物皆以气相通,乐则相安无病。所以他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6

1版第13~14页)在这里,作者赋予万物以喜怒的精神是其万物有灵论观点所主使,他提倡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人的自身都应和乐融洽,不相伤害,这样才能使万物遵循其运作的法则,人本身也不会因愁苦而患疾病。②万物与人,人与人,人体自身等若以喜乐之善气相通,就可以通达神明,从而长生久存。《太平经》的作者对人体疾病的产生作过多方面的探索,一是人体各部分器官都有神住其中,神在即无病,神去即有疾。例如《太平经》作者多次谈到守一法,既要求人们了知'一'为'道'之根,万物之源,命之所系(包括人与生物),众心所归,又要求集中精神,各自意守每个部位的'一'(即主宰)。如头之一为顶,七正之一为目,腹之一为脐,脉之一为气,五脏之一为心,四肢之一为手足心,骨之一为脊,肉之一为肠胃。而守一就是为了延命。因此,他们认为'凡事各自有精神',世间万物'各自存精神',只要精神充沛,万物才能茁壮成长,人才能健康。二是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在他们看来,元气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天气不和,大神人不来至;地气不和,真人不来至;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阴阳不和,圣人不来至;文字言不真,大贤人不来至。如果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不和,则天下混乱,人亦会有灾害。三是人体各部分是有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7

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处有病,他处皆伤。《太平经》中说:'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比若人有头足腹身,一统凶灭,三统反俱毁灭。若人无头足腹,有一之者,便三凶矣。'对于疾病的治疗,除了悬象还神法纯属宗教性祈祷外,《太平经》中的草木方、生物方、灸刺法等都带有整体治疗的性质,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治法。例如作者谈到灸刺疗病的原理是,调安人体三百六十脉,使阴阳之气相通而除病。理由很清楚,人体脉络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五脏,脉络无时不在移动,人有病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灸刺即在调安脉络,使其恢复正常。虽然灸刺并非涉及人体所有经络,但灸刺一穴即动全身,调一脉即治疾病,这都是以人身为一整体来治疗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经》的作者十分重视精神治疗在医治疾病中的作用,也特别强调以人身内在因素来增强自身健康,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若欲长寿,应当爱气尊神重精。这些观点逐渐成为道教医学的核心并被历代道教医学家所继承发扬。如晋代道教学者、医学家葛洪在整体治疗中将精神与形体,人们寿命的长短与道德修养相联系,认为只有精神、躯体都无病才健康。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所论述的观点也与整体治疗息息相关,一是强调'精神内伤,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8

身必死亡。''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认为'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例如陶弘景谈到养生应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切忌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按照陶弘景的观点,以上十二少、十二多,除了多事即形疲,多笑即伤脏,多怒即百脉不定外,其他各项都与精神有关。总而言之,即是养神与养形并重,两者都是人体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陶弘景在引用歧伯、彭祖、《名医叙病论》等论及人的寿命的长短时,也指出'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贬筋肉',对身体十分不利,而'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即可延年益寿。二是对于房事养生中的禁忌,他既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忌中对夫妻双方交接中的精神影响,也分析了对双方身体的损害。 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是一个集内外科、神经科、妇产科、儿科等为一身的医学专家,他的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精神与形体为重,他在论述保胎与胎教时,既强调孕妇注意身体,勿饮酒,不乱吃药,又要求孕妇观珠玉、宝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