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合集下载

宜宾民歌《绣荷包》的音乐及演唱特色

宜宾民歌《绣荷包》的音乐及演唱特色

宜宾民歌《绣荷包》的音乐及演唱特色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魅力独特,其中民歌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祖先留给子子孙孙的一笔巨大财富,它的历史悠久、旋律优美、风格多样,折射出56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川南、川北、川西、川东的音乐风格也各有各的味道,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从小在川南地区长大,记得外公每每劳作时,都会惬意的哼唱一首首小曲儿,如:《槐花几时开》、《绣荷包》都是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他们都出自四川宜宾,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觉得一方水土同时也孕育了一方文化,从这些宜宾民歌中,你能深深地感受到宜宾人民热情、开朗、直率、火辣的性格。

接下来,我们深入了解一首宜宾民歌《绣荷包》。

关键词:宜宾民歌、绣荷包、音乐一、创作背景、地域文化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东靠万里长江,西接大小凉山,南近滇、黔,北连川中腹地,素为川南形胜,又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这里有秀丽温婉的旅游圣地“蜀南竹海”,也有醇厚浓郁的美酒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还形成了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特色。

《绣荷包》是一首宜宾小调,“绣荷包”几乎是每个省份都会有的民歌题材,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形成了曲调、韵味完全不一样的《绣荷包》,但《绣荷包》从题材上来讲,都是关于爱情的,“荷包”在古代被看作重要的定情信物之一,是传递爱情的重要媒介,所以大多采用小调的形式,这样的表现会更加的细腻,甜蜜。

川南民歌的《绣荷包》通过它旋律节奏、歌词语气,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宜宾姑娘火辣、热情、率真的性格。

二、方言的独特魅力本人经过长时间的演唱实践,查阅许多四川籍著名歌唱家演唱此歌的音响资料,以及去宜宾采风时记录下来的宜宾话,发现歌词中有几处非常重要的方言处理。

宜宾方言中“正”读“zen,“荷包”在当地习惯加上儿话音“荷包儿”,读“ho ber”,“绣起头”的意思是刚开始绣,当地人也习惯说“才起头”,“拿”字读“la”,“妹”字也要加上儿话音,连起来读“mer”,“仇”字读“cou”,“水”字读“sui”,“瞒到”就是普通话里“瞒着”的意思,“绣”读“siu”。

东北民歌艺术特点及价值

东北民歌艺术特点及价值

东北民歌艺术特点及价值东北民歌是对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汉族小调的统称,其发生和产生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东北民歌鲜明的艺术特点。

东北民歌的发展深受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粗犷豪放的抒情小调和轻快诙谐的说唱小调,具有明显地方色彩,音调高亢、短小精干、简单叙事、节奏欢快、朗朗上口一、艺术特点东北民歌从节奏上来看,东北的民歌多为2/4或4/4拍子,且节奏形态较为单纯,一般可以分为平均型、切分型、长短型,而三拍子民歌较为少见。

东北民歌的调式5声、6声、7声音阶都有,但一般以5声为基础,最常见的微调式、宫调式。

东北民歌的另一特点在于调式交替较多。

东北民歌中会出现很多色彩感很强的小三度音程,如《回娘家》、《盼晴天》等,也会出现一些大跳音程,如《瞧情郎》等,这种音程上的特点与南方民歌婉转的多级渐进、环绕的音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对比东北民歌的衬腔和衬词是东北民歌极具特色的要点之一,在东北民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总体说起来有以下几种:连接作用,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如《月牙五更》);渲染情绪,能够活跃气氛,增强歌曲的色彩感(如《小看戏》);提高完整性,补全已经正词唱完但音乐还不完整的部分(如《瞧情郎》)。

东北民歌的润腔最常用的是鼻音和抖音,其中鼻音与山东民歌的某些特点相近,这与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人口迁徙有密切关系,但区别在于山东民歌总多以an或ang 为主完全的鼻腔共鸣形式唱出润腔,东北民歌则以a为主,是以鼻腔和口腔共鸣相结合的演唱方式;东北民歌还经常出现擞音,其特点是频率较快幅度较小,俗称小抖,靠气息大小的微弱变化完成演唱东北民歌深受其姐妹艺术形式――二人转的影响,唱歌时常搭配跳舞,通常使用扇子或手绢伴舞,歌舞都是同一人完成,要求既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还要求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特别是扇子和手绢),演出氛围热闹非凡,展现了东北民歌“活泼”、“俏皮”、“逗”、“浪”的艺术特点。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瑶族特别重视宗教仪式,在“耍歌堂”和“坐歌堂”的仪式中经常演唱歌堂歌,来表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还有瑶族民歌中的知识歌和劳动山歌,瑶族人民通过民歌演唱的方式把生产劳动的知识、农业季节、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的伦理道德等全都表现出来。

一、方言演唱:瑶族民歌生动活泼我国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都是采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的,瑶族民歌也是这样,而且极具地方特色。

通过方言和民歌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民歌更加生活化,没有了格律的限制,也更加生动活泼。

比如说“,礼节歌”中有这么一段:金树开花喷喷香,金口一开歌悠扬,亮的三树叶青青,亮的旱水汪汪。

生我青山算我乖,爱我的人爬出来,我的名叫香菇妹,爱吃荤菜半身斋。

瑶族的语言大部分都是由单章节语音构成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有声母和韵母在里面,为了区分不同的单音字,一般在说话的时候会运用不同的语调,在此以外,还有语调的快慢、长短以及音色的差异等。

瑶族民歌一般篇幅都比较小,但是却很感人,具有一种音乐穿透力,而且通俗易懂,容易让人记住。

瑶族民歌的音调都具有民族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音乐善于表现生活,并和方言紧紧在一起。

瑶族民歌来自于人民劳动、娱乐之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其中瑶族民歌的语言就十分具有生活化气息,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口语化,因为口头创作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太多的约束,这使得瑶族民歌呈现一种大众化色彩。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集体劳动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而进行民歌演唱,其演唱语言都是在平时生活中产生的,歌词和曲调也都可以集体改编,极大丰富了民歌创作。

总体来说,瑶族民歌是当地民俗和当地方言土语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纯粹的“口传音乐文化”,演唱语言和旋律、音色都和本地方言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二、曲调婉转:瑶族民歌演绎故事瑶族民歌一般采用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徵调式都有所应用。

陕北民歌《小桃红》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微

陕北民歌《小桃红》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微

陕北民歌《小桃红》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微摘要:陕北民歌被誉为“中华民歌活化石”,日久岁深,流传千年,可追溯至周代祭祀乐舞活动,在诗歌总集《诗经》中亦多有采录。

陕北民歌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唱词质朴、曲调动听,具体反映人民在每一阶段中生产生活的现实状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相对而言,陕北民歌至今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国内有意识振兴的陕北民俗实则某种层面缺乏传统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支持。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上看,陕北民歌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严重受限,歌者锐减和听众流失等因素皆是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中的不良障碍,情势不容乐观。

本文以当代新创版本陕北民歌《小桃红》的创作为例,立足社会现实,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与舞台经验,着重探讨,如何认识陕北民歌、如何改良陕北民歌、如何发展陕北民歌。

站在笔者研究角度,力求找到最真实有效的途径,从而促进陕北民歌在当今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普及民众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陕北民歌;传播与发展;民族声乐;《小桃红》一、陕北民歌背景及选曲略述泱泱华夏,幅员辽阔,散布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经典音乐作品。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腹地,涵盖延安、榆林两市,辐射甘肃、宁夏、内蒙等地。

天然的地缘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因素,产生了我国形成时间最早,传播范围最广,最能展现人民生活风貌的代表性民歌——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最早起源于周代,能够发展至今足以证明其群众基础广大和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但历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思想文化的节奏、内容无法精准表达如今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显得桎梏、拘束,发展与传播面临巨大阻碍。

笔者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方法为指导,先对再创版本民歌《小桃红》词曲作者孟宗伋老师进行深入采访交流,后以实地调研等一手材料作为基础,从研究者视角通过例证分析法探寻陕北民歌《小桃红》的灵感来源,创作素材与创作手法,延伸至对于当代传统民歌的发展与传播等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从而力求真实的体会陕北地区风土人情和陕北民歌独特人文艺术之美。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

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

当代音乐2019年第11期MODERNMUSIC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刘㊀婉[摘㊀要]在众多的合唱作品中ꎬ改编自民歌的优秀合唱作品也层出不穷ꎮ黎族民歌优美ꎬ风格独特ꎬ内容丰富多彩ꎮ本文对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语言㊁曲调㊁训练方法㊁表演等进行理论分析ꎬ同时结合黎族合唱作品进行研究ꎮ[关键词]黎族民歌ꎻ合唱ꎻ研究ꎻ艺术实践[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28-03[收稿日期]2019-05-31[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9-A-04-(067)-0609)ꎮ[作者简介]刘㊀婉(1987 ㊀)ꎬ女ꎬ海口玉沙实验学校音乐教师㊁合唱团指导教师ꎮ(海口㊀570000)㊀㊀合唱是多声部声乐作品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ꎬ可分为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ꎮ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ꎬ同时也是普及性和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活动ꎮ自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的合唱团表演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ꎬ改编自民歌的优秀合唱作品层出不穷ꎬ民歌合唱作品也成为在大众间普及和推广的一种新形式ꎮ在中国海南岛的最南端ꎬ有一个独特的民族 黎族ꎮ自古以来ꎬ简朴和勤劳的黎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蓬勃发展ꎬ创造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和独特文化ꎮ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族的民歌ꎮ黎族民歌优美ꎬ风格独立ꎬ内容丰富多彩ꎬ歌唱技巧十分鲜明ꎮ研究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ꎬ科学地将黎族民歌与合唱相结合ꎬ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ꎬ探索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一㊁黎族民歌特点黎族虽然历史悠久ꎬ但是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ꎮ黎族有五个较大的支系 润 哈杞 美孚 赛 ꎬ彼此之间的语言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ꎬ再加上没有较为统一的文字基础ꎬ使得黎族民歌主要依赖于 口头 保留下来ꎬ因此在音乐性和艺术表现力上ꎬ黎族民歌呈现出比其他少数民族更自由㊁多变的形态ꎮ海南黎族民歌音乐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形式与汉族民歌完全不同ꎮ黎族民歌最显著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方言和民歌之间的密切联系ꎮ黎族民歌题材多样ꎬ形式繁多ꎬ内容生动ꎮ有两种常见的黎族民歌语音形态:一种是用黎族方言演唱歌词ꎬ称为 黎音正调 ꎻ另一种是用海南方言演唱歌词ꎬ叫作汉化黎歌ꎮ黎族民歌的主要分类为:仪式歌(婚庆㊁丧吊等)㊁爱情歌(代表性作品有«布隆闺之歌»«龙子和少女之恋»)㊁生活娱乐歌曲(«猜歌»«斗牛歌»«摇篮曲»«打柴舞»)㊁劳作歌(«牛踏田»«放牧歌»«舂米歌»)等等[1]ꎮ本文要进行论述的是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ꎬ这部作品主要是以黎族劳作民歌«舂米歌»为音乐风格素材进行创作的ꎮ㊀㊀研究发现ꎬ黎族民歌的体例一般为四句一首㊁七言一句ꎮ歌词采用赋㊁比㊁兴的手法ꎬ内容较为丰富ꎬ表现力生动活泼ꎮ a ei yi ao wu 被音乐界认为是歌曲演唱的基础ꎮ在此五个母音中ꎬ ei yi ao 三个均为半开口母音ꎬ以其优美明亮的发音备受青睐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ꎬ黎族民歌的发音ꎬ正好以这三个母音为基础ꎮ黎族民歌旋律调式ꎬ以 羽㊁宫㊁角 和 宫㊁角㊁徴 为骨干ꎮ三度音调是基本的音乐框架ꎬ旋律基本上以三度或五度的方式进行ꎬ特别是 宫㊁商㊁角 三音色列居多ꎮ同时ꎬ它注重音乐中核心音的使用ꎬ形成跳跃ꎬ整个风格又不失美感ꎬ使旋律具有吸引力ꎮ黎族民歌音乐的内在对比ꎬ这种旋律风格与生活中的黎族人民性格有关ꎮ黎族民歌创作加工很少出现完整的五声音阶ꎮ主要有三音列或四列音ꎬ常使用的四音列就以 徵㊁羽㊁宫㊁商 和 宫㊁商㊁角㊁徵 两种为主[2]ꎮ传统的黎族民歌形式是四乐句ꎬ每个句子七言ꎬ非常符合四音列或者三音列的节奏特点ꎬ音乐更具表现力ꎬ十六分音符常出现在节奏中ꎬ使得歌曲不会沉重反而明快抒情ꎬ加上句尾简单的装饰音和自由延长音ꎬ让歌曲灵活㊁生动ꎬ突出黎族独特的生命力ꎮ820二㊁«舂米谣»之创编«舂米谣»是采用黎族劳动民歌«舂米歌»音乐素材创作的具有黎族民歌风格的合唱作品ꎮ«舂米歌»是海南黎族的经典民歌之一ꎮ歌曲采用海南琼中地区的红毛民歌调ꎬ也叫 红毛调 进行创作ꎮ在20世纪60年代ꎬ原海南省歌舞团创作人员深入琼中宏茂区域收集素材超过两个月ꎮ后又经海南著名的黎苗音乐创作者何丕杰记谱整理ꎬ可以说这首民歌是海南文艺工作者在音乐创作方面 深入生活㊁扎根人民 的经典代表作之一ꎮ这首民歌通过舂米这样一个劳动场景ꎬ表达了黎族人民在新旧社会里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境遇ꎬ歌词的节奏欢快ꎬ充满了热情ꎬ整首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ꎮ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是作曲家智军ꎬ根据«舂米歌»编配的女声三声部合唱作品ꎮ歌词总共有四个句子: 舂呀舂米桶圆呀圆又圆ꎬ格格夹夹把米舂ꎬ真是笑死人几粒谷子一个大米桶ꎬ无米舂米桶桶底舂个洞ꎮ 其中大部分歌唱表达动作象征的一种形式ꎮ音乐力求用自己古老而朴素的文化和生活条件来表达黎族人的独特感受ꎮ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部合唱作品舞台表演的特点ꎬ笔者结合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中学女子合唱团的实际情况ꎬ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ꎮ对于排练ꎬ我们将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前部(A)㊁中部(B)和尾部(A1)ꎮ关于A段ꎬ最初的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定调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偏高ꎬ在定调方面将前段C调修改至降B调㊁中段G调降为F调ꎬ尾段C调修改至降B调ꎬ这样避免学生高音的问题ꎬ更好地体现这个阶段学生的音色ꎮ三㊁«舂米谣»之作品分析及表演训练黎族的音乐风格独特ꎬ如果你想在表演中更好地把握歌曲的内涵ꎬ真正诠释黎族民风情的原始风味ꎬ就必须分析作品设计合理的声音及排练手段ꎮ前一段中提到ꎬ黎族民歌有两种语言类型:一种是用黎族方言演唱歌词ꎬ称为 黎歌正调 ꎻ另一种是汉语方言演唱歌词ꎬ被称为汉话黎歌ꎮ这首改编的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就属于汉话黎歌ꎬ这里所说的汉话指的不是我们国家的统一用语普通话ꎬ而是海南当地方言ꎬ统称海南话ꎮ想唱好这首作品ꎬ首先ꎬ我们必须解决本地方言的发音ꎮ针对母语的发音问题笔者采用了拼音标注发音ꎬ 舂(jiang)呀(ya)舂(jiang)米(vi)桶(hang)圆(yi)呀(ya)圆(yi)又(zou)圆(yi)ꎬ格(go)格(go)夹(jiaen)夹(jiaen)把(bove)米(vi)舂(jiang)ꎬ真(jin)是(di)笑(xio)死(di)人(nang)几(gui)粒(liam)谷(xiaen)子(ji)一(ziya)个(gai)大(dua)米(vi)桶(hang)ꎬ无(vo)米(vi)舂(jiang)米(vi)桶(hang)桶(hang)底(duei)舂(jiang)个(gai)洞(kang) ꎮ拼音的标注只能标注发音的大概方向ꎬ个别音调的发音是无法用拼音准确标注的ꎬ特别是舂(jiang)㊁米(vi)㊁桶(hang)㊁谷(xiaen)㊁桶(hang)㊁洞(kang)几个字发音的口型及闺韵要特别注意ꎮ这几个字一不注意发音闺韵ꎬ唱出来的歌词意思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ꎮ所以ꎬ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歌词需要进行逐个字带读ꎬ才能让队员们读准歌词的发音ꎮ笔者根据歌曲结构将其分成了A-B-A1三个段落ꎬ每个段落之间用转调及节奏变化编配衔接ꎮ作品A段首先是由三个声部同时演唱: 舂呀舂米桶圆呀圆又圆ꎬ格格夹夹把米舂ꎬ真是笑死人ꎬ几粒谷子一个大米桶ꎬ无米舂米桶桶底舂个洞ꎮ 一声部演唱的是歌曲主旋律ꎬ二㊁三声部是演唱歌曲伴奏声部ꎮ二㊁三声部的节奏型:节奏型1㊀节奏型2㊀这样的节奏型是模拟舂米时木棍冲撞石臼发出的声音节奏ꎬ这样的编配从听觉上为我们呈现了黎族人民在舂米劳动的热闹景象ꎮB段开始由降B调转F调ꎬ二㊁三声部延续A段编配的伴奏声部ꎬ一声部从(60~74小节)开始节奏型与二㊁三声部的节奏型一样ꎬ模拟木棍冲撞石臼发出的声音节奏ꎮ节奏型3㊀从(76~144小节)开始ꎬ二㊁三声部一直延续前部分的节奏旋律ꎮ一声部的旋律发生变化用四度㊁五度跳进长音ꎬ唱出连贯悠扬的旋律ꎮ作者目的是描述黎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ꎬ以及对家乡美丽山河的赞誉ꎮA1段是A段变化的重复ꎬ在旋律和节奏没有重大变化ꎮ主要的变化是在速度的变化(177~190小节)和在力度上的变化(191~195小节)ꎮ这种变化是想要凸显黎族人920刘㊀婉: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艺术特色分析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ꎮ这一段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黎族人民不畏艰苦㊁积极乐观㊁苦中作乐的劳动精神ꎬ体现黎族人民乐观朴实的天性ꎮ整首作品节奏轻快活泼ꎬ特别是二㊁三声部发声要求短促跳跃有力量感ꎮ歌唱的技术方面需要强大的丹田支撑ꎬ集中的声音ꎬ而不是过白的音色ꎮ由于母语发音的关系ꎬ演唱时会容易出现白声ꎬ所以声音训练上需要特别注意气息㊁声音位置㊁音色等问题ꎮ严格来讲ꎬ每一个民族的民歌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音腔ꎮ如果想掌握作品的演唱风格ꎬ一定要注意调整发声器官的功能ꎮ否则ꎬ不能真正显示作品的独特风格ꎮ在正常的训练ꎬ有必要重复真假音转换的训练ꎬ只有这样ꎬ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塑造黎族民歌的独特风格ꎮ当然ꎬ在合唱排练不仅必须使用正确的合唱训练方法ꎬ也要用黎族人的发声方法来训练ꎮ根据研究ꎬ黎族人民在生活中练习和演唱的方法与我国艺术院校传统的声音练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ꎮ黎族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然的声音来唱歌ꎬ没有特别的练习曲ꎬ他们在唱歌之前不会练习发声ꎮ在选择歌曲时ꎬ常见的音域范围并不宽ꎬ但对呼吸的要求非常严格ꎮ句尾喜欢拉长ꎬ基本上要求一句一换ꎬ这样在唱歌中参与呼吸的肌群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ꎮ在练习时ꎬ我使用黎语或者海南方言做发声练习ꎬ注意方言发音和腔体位置ꎮ在声音训练中ꎬ笔者始终坚持 强不炸㊁弱不虚 每个声音的发出必须有支点 和 找到发声的通道 的科学训练原则ꎮ正如教授金铁霖所说: 科学性ꎬ并不是单纯指某一种唱法ꎬ而是演唱方法㊁状态的科学ꎮ [3]这也适用于民歌合唱的训练ꎮ针对这一特点ꎬ笔者强调了各种声音效果的概念和聆听作用ꎬ强调在日常训练中对声音有正确的认识ꎮ关于呼吸训练ꎬ胸部和腹部呼吸组合通常被用来确保膜片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吸收更多的空气ꎬ使声音具有弹性ꎬ气息持久和光滑ꎮ在许多著名的民歌独唱演员身上我们发现ꎬ在民族演唱中声色㊁语言㊁表演㊁风格和情感的结合ꎬ都来自歌曲内容ꎬ达到通过声音传递情感的效果ꎮ歌手的表演传达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ꎮ黎族民歌有着历史沉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ꎮ在对合唱团成员的训练中ꎬ结合中国和西方的发声训练ꎬ以及对声音的音色的追求ꎬ引用先进科学的方法ꎮ这样必将开辟民歌的新视野ꎬ提高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ꎬ把民歌合唱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音乐领域ꎮ四㊁«舂米谣»之舞台艺术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黎族民间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舞台艺术实践ꎬ笔者进行了更广泛的语言㊁社会㊁文化历史和海南黎族风俗调查ꎬ对黎族的音乐文化收集整理以及初步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ꎮ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一直提倡: 艺术作品创作要从生活到文化再到艺术的整体角度来解读ꎮ 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ꎮ仪式㊁信仰㊁宗教㊁习俗㊁艺术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ꎮ例如ꎬ服饰㊁舞蹈等相关艺术ꎮ以«舂米谣»的服饰来说ꎬ笔者希望服饰和舞蹈美的设计不仅符合海南黎族的传统ꎬ还不完全受传统的约束ꎮ为此ꎬ我特地访问并咨询了一些黎族文化专家ꎬ对整个作品的歌唱语言和服装㊁舞美设计进行了更加科学㊁严谨的调查ꎮ借鉴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蓝韵合唱团ꎬ根据舞台艺术的需要ꎬ对服饰的材质㊁配饰和色彩添加黎族民族元素ꎮ从舞美的角度强化了音乐的节奏ꎮ例如ꎬ使用黎族舞蹈动作搭配完成整部作品的舞美搭配ꎮ黎族舞动作的特点是舞者需要在身体动作上突显三道弯(头㊁颈㊁手)ꎬ三道弯曲有前㊁后㊁旁三弯曲ꎮ«舂米谣»表达了黎族人民的辛勤劳动ꎬ所以舞蹈运动模仿真实的劳作动作及场面ꎬ加上黎族女性喜欢配戴银质的头㊁颈㊁手㊁耳等饰品ꎬ这些饰品经过身体动作带动碰撞会发出清脆的声音ꎬ这就组合形成了一个美丽动感的音乐画面ꎮ中国合唱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道路ꎬ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备受关注ꎮ作曲家刘晓耕老师提出 民族的㊁本土的㊁国际的ꎬ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 ꎮ黎族合唱作品不仅是传承黎族民歌方式ꎬ还发扬黎族民歌使得黎族民歌走向国际的方式ꎮ笔者通过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研究实践有了一定成果ꎬ但艺术研究之路是漫长的ꎬ笔者将在往后的研究实践中继续更新改进ꎮ注释:[1]毋海明ꎬ毋㊀茜.海南黎族民歌旋律基本形态及音乐特点浅议[J].当代音乐ꎬ2016(04):46 50.[2]蓝金戈.黎族民歌发音方法与韵律初探[J].音乐时空ꎬ2015(17):78.[3]蓝金戈.黎族民歌的曲调与演唱技巧初探[J].音乐时空ꎬ2015(09):56.(责任编辑:崔晓光)030当代音乐 2019年第11期。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2021/2/7
3
民间歌曲
三、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一)、离不开人民的生活 1、人民性 2、民歌与历史文化节日 3、民族性格 二)、传授各种生活、生产以及历史文化知识
2021/2/7
4
第二章 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一、民间歌曲是基础
1、直接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2、吸取民间歌曲的音乐材料。
如:《小河淌水》 《十大姐》
2021/2/7
14
三、歌舞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蹈种类简介
1、汉族歌舞音乐的代表种类:
秧歌
花灯
花鼓
二人台
采茶
二人转
2021/2/7
15
2021/2/7
16
歌舞音乐
二、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种类 1、堆谐——藏族 2、囊玛——藏族 3、赛乃姆——维吾尔族
2021/2/7
17
❖ 十二木卡姆:

——王蒙《木卡姆》
❖ “因为有了你我的木卡姆, 世界不再荒凉 山岭不再寂寞
二、民歌的一般特点
1、人民性
2、地域性
如:两首《孟姜女 》
3、传承和变异性。 4、简朴性、生动性。 如:《牧歌》
5、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丰富性
如:《小白菜》
2021/2/7
5
民间歌曲
三、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⑵ 山曲: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山曲又被
当地人叫做“酸曲儿”,意思是它主要唱爱情内容 。
⑶花儿,又叫做“少年”,多表达爱情,是起源于甘肃、青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者:王润霖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9期摘要:苗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有着特殊的文化特征。

贵州苗族民歌在音乐中承载了其文化的内涵精髓,表现出极具民族特征的音乐形态。

本文将从贵州苗歌的分类和贵州苗歌的音乐要素两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苗族;民歌;种类;要素一、苗歌的种类从苗族音乐的形式分类,主要分为歌曲和乐曲;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分类,苗族民歌可以大致分为祝酒歌、山歌、叙事歌、婚恋歌几大类。

(1)苗族山歌:山歌是苗族民歌的一大类型,它多是由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闲暇时歌手就地取材的即兴之作,所以带有十分淳朴真实的情感。

山歌经常用于民间的娱乐休闲和思想情感的抒发,能反应出苗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2)苗族酒歌:苗族的酒文化是苗族人民的一大特点,人们往往在节日、收获、迎宾等候都要拿出来自家酿制的米酒交杯对饮,在酒席上苗族人民通常会吟唱苗族酒歌加以助兴,内容大致是欢迎宾客、歌颂民族英雄或祖宗的业绩等。

(3)苗族婚恋歌:苗族婚恋歌又称游方歌,由于苗族同姓同宗不能结婚,所以男子求偶经常需要去到别的寨子通婚,故称游方。

游方歌中又分初会、赞美、求爱、盟誓、送别等类别,歌曲通常由男女对唱,使用假声,歌曲婉转动人,传情达意。

(4)苗族叙事歌:此类歌曲常在户内演唱,其特点为曲调平缓,歌词中配有长诗体,通常多次重复一段固定旋律,搭配以不同歌词,形成一段完整的故事,通俗易懂,曲律优美。

此外,苗族音乐还常常细分有飞歌、白天歌、丧葬歌、儿歌、古歌、酒歌、劳动歌、牯脏歌、夜歌、开禁歌、盘歌(拉歌)、丧歌、鬼歌、龙船歌等。

二、音乐要素除开音乐题材之外,音乐中最重要的便是音乐本身的各项音乐要素,苗族音乐之所以成为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就是因为它音乐血液里有区别于其他音乐的“基因”。

(1)音与音程:苗族音乐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上,但又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个性表达。

从声腔来说,以四声腔(5613)民歌居多,也有三声腔(135),调式以徵调式居多。

四川凉山摩梭民歌演唱分析

四川凉山摩梭民歌演唱分析

030文化纵横四川凉山摩梭民歌演唱分析夏于棋 石 坤(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摘 要:摩梭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支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它是摩梭人社会生活和处事思想的真实反映,歌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性。

关键词:摩梭人;民歌类型;演唱分析;现状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川摩梭民歌收录、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10636014。

摩梭人概况摩梭人的族源和分布。

先秦以来,摩梭人定居于古代的笮地,凡有“笮”的地方都是摩梭居住的地方,而以“定笮”主要聚居区,并在那里繁衍生息达数千年。

近现代,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木里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

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信奉藏传佛教,没有文字。

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人归为蒙古族。

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之所以称摩梭人为“女儿国”是因为,时至今日他们依旧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女性在家庭里具有最崇高的地位,掌管着家庭大小事务的权利。

实行母系大家庭,不分居另住,一家之中舅舅为大,一家之中母亲最亲,姐弟同住,家庭融洽和睦。

采取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娶女不嫁,婚姻双方终生各居母家的婚姻形态。

走婚这一婚俗习惯,即女性和男性都可以终身不结婚,可以通过歌曲和舞蹈进行交往,男性在夜晚偷偷潜入女性家中,同房后,在天亮之前离开,走婚时生下的孩子将交由女方家庭抚养,如若感情不和导致分手,双方均可再次走婚。

摩梭民歌的类型阿哈巴拉调(山歌)。

“阿哈巴拉调”是一种固定曲调名,在旋律上有明显的曲调、节拍特征。

在摩梭民歌中,它的传唱度最高,在居住地区到处都能听到“阿哈巴拉调”。

男女老少皆可以进行演唱,唱词和节奏都是不固定的,进行即兴创编,例如:在山野间嬉笑打闹时,双方互相逗乐调侃时都会演唱“阿哈巴拉调”,栩栩如生的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情绪,形式较为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