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一)

合集下载

东北民歌艺术特点及价值

东北民歌艺术特点及价值

东北民歌艺术特点及价值东北民歌是对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汉族小调的统称,其发生和产生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东北民歌鲜明的艺术特点。

东北民歌的发展深受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粗犷豪放的抒情小调和轻快诙谐的说唱小调,具有明显地方色彩,音调高亢、短小精干、简单叙事、节奏欢快、朗朗上口一、艺术特点东北民歌从节奏上来看,东北的民歌多为2/4或4/4拍子,且节奏形态较为单纯,一般可以分为平均型、切分型、长短型,而三拍子民歌较为少见。

东北民歌的调式5声、6声、7声音阶都有,但一般以5声为基础,最常见的微调式、宫调式。

东北民歌的另一特点在于调式交替较多。

东北民歌中会出现很多色彩感很强的小三度音程,如《回娘家》、《盼晴天》等,也会出现一些大跳音程,如《瞧情郎》等,这种音程上的特点与南方民歌婉转的多级渐进、环绕的音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对比东北民歌的衬腔和衬词是东北民歌极具特色的要点之一,在东北民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总体说起来有以下几种:连接作用,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如《月牙五更》);渲染情绪,能够活跃气氛,增强歌曲的色彩感(如《小看戏》);提高完整性,补全已经正词唱完但音乐还不完整的部分(如《瞧情郎》)。

东北民歌的润腔最常用的是鼻音和抖音,其中鼻音与山东民歌的某些特点相近,这与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人口迁徙有密切关系,但区别在于山东民歌总多以an或ang 为主完全的鼻腔共鸣形式唱出润腔,东北民歌则以a为主,是以鼻腔和口腔共鸣相结合的演唱方式;东北民歌还经常出现擞音,其特点是频率较快幅度较小,俗称小抖,靠气息大小的微弱变化完成演唱东北民歌深受其姐妹艺术形式――二人转的影响,唱歌时常搭配跳舞,通常使用扇子或手绢伴舞,歌舞都是同一人完成,要求既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还要求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特别是扇子和手绢),演出氛围热闹非凡,展现了东北民歌“活泼”、“俏皮”、“逗”、“浪”的艺术特点。

谈利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发声与咬字——以《一杯美酒》为例

谈利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发声与咬字——以《一杯美酒》为例

9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谈利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发声与咬字——以《一杯美酒》为例郭慧莹摘 要:在声乐演唱中常常会存在同样一首歌曲,但是不同的人唱出来的效果不同的情况。

有的人能够把一首音乐作品唱出感情,但是有的人却唱得非常平淡。

如何处理音乐作品的演唱,将情感通过歌声传达出来,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讲非常重要。

本文便以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的演唱为例,基于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将美声唱法应用到演唱过程中,旨在帮助演唱者学会控制发声和咬字,在充分把握作品风格和情感的基础上,实现演唱的专业和协调。

关键词:美声唱法;《一杯美酒》;发声咬字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郭慧莹(1999-),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进程当中诞生出了无数优秀的艺术瑰宝,音乐只是其中之一,各民族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歌曲就是中国民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增长,对于各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更加关注,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民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也进入了教育领域。

对于广大音乐学子和音乐演唱家而言,学会演唱民歌,使其能够被更多地人欣赏应该是学习和演唱生涯中重要的任务。

然而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歌采取原生态演唱方式很难大范围地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探索更加丰富、更具新意、更能表现传统民歌艺术价值的演唱方式也需要演唱者和学习者们高度重视。

我国的声乐教育源于国外,经过我国早期一些优秀声乐教育家的引进和推广,美声唱法逐步在国内流行,并和中国的声乐艺术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而民歌目前已经在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歌演唱中的应用也非常必要,这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民歌艺术,以提升广大学子和演唱家们的演唱水平,充分提高并展现民歌的艺术价值非常重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PPT(精)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PPT(精)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和结合的演唱方式 a交替呼应式 b重迭式 c 综合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三)、作品介绍 《川江船夫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
二、山 歌
一) 概述: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劳动中表达内心情感的民歌。曲调爽 朗质朴,节奏自由舒展,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为主。山歌通常是对唱 歌曲,如《小河趟水》、《敖包相会》等。 二)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 2、节奏、节拍的自由性。 3、即兴性强,随时随感而发。 4、曲式结构最多、最常见的是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
戏曲音乐





二)、板式的演化(分类) 1、慢板:或称“慢三眼”,4/4节拍。 2、原板:2/4,俗称“一板一眼”是唱腔的基本板式。 3、二六:有2/4的“缓二六”与1/4“有板无眼”的“紧二六”。 4、流水:1/4,速度较(原板)快。 5、快板:比“流水”的速度更快。 6、散板:即散伴散唱,或称“无板无眼”。 7、摇板:即紧伴宽唱,也是“无板无眼”,它的唱与伴在音乐时值上 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8、“导板”和“回龙”:不能作为独立的板式。 三)、板式的转接:1、渐转 , 2、突转。
说唱音乐
四、伴奏 一)、“过板音乐” 1、前奏;2、引子;3、过门 二)、唱腔伴奏 1、随腔伴奏;2、对比和变化的伴奏;3、接 尾伴奏 五、艺术特征总结

曲种简介
一、鼓词类 二、弹词类 三、牌子曲类 四、琴书类 五 、渔鼓道情类

第四篇戏曲音乐

山歌
三) 类别 1、一般山歌:“信天游”;“山曲” ;“走西口”; “花 儿” ⑴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 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 ⑵ 山曲: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山曲又被 当地人叫做“酸曲儿”,意思是它主要唱爱情内容 。 ⑶花儿,又叫做“少年”,多表达爱情,是起源于甘肃、青 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情歌, 2、放牧山歌 3、田秧山歌

民族民间音乐(1)

民族民间音乐(1)

民族民间音乐(1)《民族民间音乐》总复习一、填空及判断题复习内容1、我国的传统音乐种类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2、民间音乐的分类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3、汉族民间歌曲的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4、劳动号子的分类、代表曲目、歌唱方式搬运号:《哈腰桂》、工程号子:《大锤号子》、农事号子:《连枷号子》、船渔号子、《澧水号子》、作坊号子:《打蓝号子》歌唱方式:一人领唱,众人和唱。

5、汉族山歌的分类: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6、汉族山歌在各地的称谓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青海、甘肃:花儿,少年/湖北:赶五句/四川:晨歌/安徽:慢赶牛7、汉族一般山歌的代表种类、流行地、代表曲目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一带,《脚夫调》、《兰花花》。

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上去高山望平川》、《十八辆马车龙摆尾》。

山曲,流行于山西一带,《三天路程两天到》、《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古一带,《想亲亲》、《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客家山歌,流行于江西,广东,台湾一带,《打只山歌过横排》、《忆苦思甜》8、汉族小调的分类:吟唱调、瑶曲、时调9、谣曲中诉苦歌的主要分类及代表曲目工人诉苦歌《揽工人儿难》、孤儿诉苦歌《小白菜》、寡妇诉苦歌《孟姜女》10、时调的主要种类及典型形态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银纽丝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绣荷包调。

典型形态:孟姜女调11、蒙古族的长调、短调民歌的代表曲目长调:《辽阔的草原》《枣红色的立蹄马》短调:《森吉德玛》、《嘎达梅林》12、朝鲜族的“抒情谣”的代表曲目:《阿里郎》《道拉吉》13、维吾尔族民歌的代表曲目:《送我一支玫瑰花》《加乃》14、彝族的“四大腔”:《山药腔》《五山腔》《海菜腔》《四腔》15、苗族的“飞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在游方时所演唱的歌曲具有热烈,豪放的性格。

代表曲目:《歌唱毛主席》16、世界音乐三大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阿拉伯音乐体系17、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蒙古族“呼麦”;侗族大歌18、蒙古族“呼麦”的种类:乌音根呼麦,哈日黑热呼麦19、汉族民间舞蹈音乐南、北方代表种类南方:采茶、花鼓、花灯/北方:秧歌、二人转、二人台20、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哪两种:地秧歌,高跷21、二人转的演出形式可分为哪四类:单、双、群、戏22、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的演出场合:节日或者庆典的时候23、“喀什木卡姆”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穷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普24、苗族“芦笙舞”种类;其中风俗性的芦笙舞以凯里地区的”讨花带“最具特色。

民歌

民歌



第六节
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 类
一、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人口咱全国总人口的8%,所分布地区占 全国总面积的50%—60%。在少数民族中,除回 族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属五个 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 语系和南岛语系。 我国各少数民族一般都能歌善舞,长篇叙事歌曲 是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俗性的民歌 为数众多;宗教歌曲在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中 也占重要地位。
二、山歌的种类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牧山歌、放
牧山歌三类
1、一般山歌

一般山歌多流行在山区、高原,平原地区较少。 在汉族地区,一般山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 西南、湘鄂、闽粤赣等地山区。


(1)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 山西西部、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词多即兴编唱,内容以反映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上 句多用比兴烘托出下句歌词的内容。 曲调多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常分为两个乐节,下句则一气呵 成。 多为徵调式和商调式,以徵、宫、商为骨干音,并用羽加以装饰。 旋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辽润,节奏自由, 旋律起伏跌宕,音域宽广;第二种为平腔山歌,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曲调 平稳,刻画感情较为细腻。 欣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我的哥哥当红军》, 陕西民歌 《兰花花》
第二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的界定

1、定义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 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 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 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 改造、加工、提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 美。

富川平地瑶民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为例

富川平地瑶民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为例

富川平地瑶民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为例富川平地瑶族是中国南方瑶族中的一个分支,其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以富川平地瑶族歌曲《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为例,从音乐特征和演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音乐特征分析1. 使用丰富的瑶族器乐富川平地瑶族歌曲的特点之一是使用丰富的瑶族器乐,如拉二胡、瑶笛、排箫、竹笛等等。

在《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中,瑶笛和拉二胡的演奏相互融合,营造出悠扬动听的音乐氛围。

2. 采用阴阳谐音法瑶族音乐中常用的阴阳谐音法,在《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中也得到了运用。

阴阳谐音法是指将一个音高的音符与比它高一个八度的音符同时演奏,从而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

3. 使用独特的节奏和变调技巧在节奏方面,《蝴蝶歌》和《留西啦咧》均采用了瑶族传统的节奏,以及独特的变调技巧。

例如,《蝴蝶歌》最后一段歌词“蝴蝶儿飞”的歌词,采用了非常明显的变调,营造出激情澎湃的氛围。

演唱分析1. 用音乐讲述故事富川平地瑶族歌曲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演唱时需要发挥这一特征,用音乐讲述故事。

例如,《蝴蝶歌》中讲述了蝴蝶的自由飞翔和追求,演唱时需要借助音乐表现出自然和自由的气息。

2. 注重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演唱中的重要技巧,也是富川平地瑶族歌曲演唱的关键。

在《留西啦咧》中,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歌曲中情感的波动和变化。

例如,在歌曲中高歌一声“留西啦咧!”,需要突出声音的高低起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3. 彰显本民族文化特征在演唱富川平地瑶族歌曲时,需要注重彰显本民族文化特征。

例如,在《蝴蝶歌》和《留西啦咧》中,歌词和音乐都具有瑶族文化的特点,演唱者应通过声音和姿态,表现出瑶族人的豁达、热情和坚韧。

综上所述,富川平地瑶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突出这些特点,彰显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者:王润霖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9期摘要:苗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有着特殊的文化特征。

贵州苗族民歌在音乐中承载了其文化的内涵精髓,表现出极具民族特征的音乐形态。

本文将从贵州苗歌的分类和贵州苗歌的音乐要素两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苗族;民歌;种类;要素一、苗歌的种类从苗族音乐的形式分类,主要分为歌曲和乐曲;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分类,苗族民歌可以大致分为祝酒歌、山歌、叙事歌、婚恋歌几大类。

(1)苗族山歌:山歌是苗族民歌的一大类型,它多是由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闲暇时歌手就地取材的即兴之作,所以带有十分淳朴真实的情感。

山歌经常用于民间的娱乐休闲和思想情感的抒发,能反应出苗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2)苗族酒歌:苗族的酒文化是苗族人民的一大特点,人们往往在节日、收获、迎宾等候都要拿出来自家酿制的米酒交杯对饮,在酒席上苗族人民通常会吟唱苗族酒歌加以助兴,内容大致是欢迎宾客、歌颂民族英雄或祖宗的业绩等。

(3)苗族婚恋歌:苗族婚恋歌又称游方歌,由于苗族同姓同宗不能结婚,所以男子求偶经常需要去到别的寨子通婚,故称游方。

游方歌中又分初会、赞美、求爱、盟誓、送别等类别,歌曲通常由男女对唱,使用假声,歌曲婉转动人,传情达意。

(4)苗族叙事歌:此类歌曲常在户内演唱,其特点为曲调平缓,歌词中配有长诗体,通常多次重复一段固定旋律,搭配以不同歌词,形成一段完整的故事,通俗易懂,曲律优美。

此外,苗族音乐还常常细分有飞歌、白天歌、丧葬歌、儿歌、古歌、酒歌、劳动歌、牯脏歌、夜歌、开禁歌、盘歌(拉歌)、丧歌、鬼歌、龙船歌等。

二、音乐要素除开音乐题材之外,音乐中最重要的便是音乐本身的各项音乐要素,苗族音乐之所以成为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就是因为它音乐血液里有区别于其他音乐的“基因”。

(1)音与音程:苗族音乐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上,但又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个性表达。

从声腔来说,以四声腔(5613)民歌居多,也有三声腔(135),调式以徵调式居多。

浅谈东北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

浅谈东北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

浅谈东北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作者:宿辉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1期摘要: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东北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是极富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它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丰富了东北文化的大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加绚烂多彩。

本文以东北民歌《回娘家》为例,分析与阐述关于东北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从而对东北民歌进行直观的探究。

关键词:东北民歌;艺术风格;演唱特点; 《回娘家》东北民歌,其不仅展现了地域性这一特点,同时也与当地的人文生活相融合,在东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衍生出的东北民歌别具一格。

东北民歌作为东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东北的传统文化,更是与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展现了东北人民直率爽朗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东北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这也是东北民歌深受大众喜爱并得到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东北人而言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习惯,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1 东北民歌的发展进程1.1 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东北地区是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3个省的统称,同属东北平原,山环水绕,土地肥沃,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的重要粮仓供给之地,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特点上大致相同。

对于东北人而言,将不得不提到一词——“闯关东”,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东北人是从河北、山东等地区闯关东过来之后留在东北的,在曹宝明《闯关东与东北性格的形成》的一文中对于“闯关东”是这样定义的:“道光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紧迫,加之中原地区天灾不断,迫使一些破产农人不顾清政府的条文规律,纷纷出关过边北上东进地闯入东北,而清政府此时也无心或疏于对边关的把守和管理,于是从那时开始数以千万计的中原人来到东北谋生,历史上被称为‘闯关东’”。

[1]1.2 当今东北地区主要的民歌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不只有东北人民的热情、直率、重情、助人的性格特征,同时在这片热土上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文化的沉淀,演变出了独具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歌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一)
内容摘要:文章将汉族民歌演唱的主要节奏形态归类为上板唱、散板唱、垛唱和急唱,并通过对具体演唱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演唱要领。

关键词:民歌节奏演唱
民歌节奏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语音节律的基础上逐步提炼而来,语音本身的律动美是民歌旋律形成的基础;二是由于受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的影响而形成的,劳动、舞蹈、行进等活动本身的节奏特点形成部分民歌的基本节奏。

不同类型的民歌的旋律节奏形态有不同的特点。

如号子的节奏与所从事的劳动有关,节奏规整,节奏型的顿逗,适合劳动的气息运用,节奏重音突出;山歌的节奏大多自由、灵活,以散腔居多,即使板眼较规整,也常运用延长音记号,使歌手自由发挥,乐句的节奏型大多前短后长,句末有充分的长音是山歌节奏的显著特点;小调的节奏、节拍既规整又灵活多变。

民歌旋律总是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节奏驱动下,体现丰富的表现力。

演唱者了解民歌节奏的特点,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旋律节奏的长短、疏密、连断等变化,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1.上板唱
上板唱的作品的节拍形态是规整的,演唱速度基本一致。

号子、小调、舞歌大多属于此类节拍。

其中多数为偶数拍,如2/4、4/4等,节奏的律动特点稳定,强弱对比性较大。

上板唱中,小调和号子的节奏处理方式有很大区别。

由于号子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音乐中总带有有关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吻合,节拍规则整齐,律动感强,出现有规律的、效果突出的强音。

其演唱应着重体现音乐紧凑、曲调方整、有较强的推动力的特点,还常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加入了气息声和叹息声。

上海码头工人的《杠棒快步号子》是一首歌腔化的劳动呼号,其演唱与自然劳动呼号很相近,起腔和落腔都用很强的气息和大滑音,演唱者要按劳动的节奏调整呼吸,同时在用腔时把气息顶上去,借此来调动全身的力量。

作品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甲、乙二人唱腔交接的地方,起腔者大幅度上滑,落腔者大幅度下滑,演唱上都用很强的气流,造成音乐的推动力和强烈的气氛。

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是用以切分音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与调整呼吸和精力的实用性功用要求有密切的联系。

演唱时,第一拍的后半拍加重音,与脚步节奏错开,第二拍休止处换气。

小调也有上板唱,但不像号子那样有明显的律动性,节拍感也没有那么强烈。

所以小调的演唱虽然也受规整节奏的制约,但演唱上更着重体现音乐的流畅性,多使用圆滑的连音唱法,节奏重音则不宜过分强调。

如江苏扬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歌词的节奏很规整,歌曲中4/4拍的节拍重音与歌词的词拍重音相一致,前三句都是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第四句由于最后一个字的拖腔的运用扩展了一小节。

演唱时节奏很平稳,着重体现乐句整体的流畅感,并不刻意强调节奏重音。

云南的《扬调》是一首云南花灯中舞霸王用鞭时常用的曲牌,旋律在平行、级进的基础上多用跳进,由于受舞蹈表演因素的作用,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十分活跃,2/4拍的强弱布局突出,演唱时要注意随舞蹈的律动感来突出小节重音。

上板唱中,有时也有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

浙江民歌《青丝鸟》是2/4、3/4两种节拍的混合,歌曲中倾诉了传统妇女生活中的悲苦,音乐与口语很接近,装饰较少,但地方特点鲜明,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天真幼稚、初涉人世的农村姑娘的性格。

由于歌词词拍不很规整,所以音乐采用了两种节拍的混合与之相适应。

虽有一定的节拍规律,但总体上有一种不稳定感,演唱时要着重体现这种疏密相间、不同节拍重音交错的特点。

2.散板唱
散板唱没有规整节奏的制约,演唱中旋律的长短可以自由处理,收放自如,对旋律的松紧快慢的处理可依附于歌词的节奏和韵律。

散板唱在山歌中使用广泛,而且音乐性很强,旋律的表现力有充分的发挥。

这与山歌表现的直畅性、自由性相一致。

湖南的《长沙山歌》是完全自由化的散腔,旋律进行中多用延长音,没有规整、固定的节拍重音,完全根据唱词的词拍
重音和演唱者的情感需要来处理重音和长音的时值,和自然语音状态比较接近。

这类散唱长于自由抒发感情,有其他节拍类型所没有的表现能力。

这种散板式的音乐结构形态在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山歌中常见,如陕北《跑旱船》《赶牲灵》、山西的《卖菜》等,旋律进行中都有延长音的出现,延长音的演唱虽有自由伸缩的可能,但大多数要受到节拍规律的限制。

号子中也有一些散板唱,如在一些劳动比较平稳,节奏不太紧促,或间歇时间较长的劳动中,如平水、下滩时的号子,以及打大锤、重硪等劳动中的号子。

四川《大锤哨子》是石工在高山上开石时唱的,歌者手持四十多斤重的大锤,挥锤开石,曲调高亢,节奏宽长自由,先在高声区上延长,具有山歌的特点,尽情地抒发豪迈感情,第二句陈述唱词,有朗诵性的表情方式,而后音调高起低落,运唱出劳动呼号式的衬腔,具有号子的特点,是准备用力的地方,在举起大锤向下猛砸时,演唱气息加强,发出喉音,音色沉浊、雄浑,表现了坚定、猛烈、粗犷有力的性格。

由于这首号子带有某些山歌的因素,其表现性功用明显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