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处理指南

癌性疼痛处理指南
癌性疼痛处理指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癌性疼痛处理指南

作者:关红漫, 安刚

作者单位:116011,大连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刊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年,卷(期):2005,21(5)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条)

1.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in Management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ain Management,Cancer Pain Section[外文期刊] 1996

引证文献(1条)

1.谢铮铮.孙路路临床药师在癌痛控制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114695131.html,/Periodical_lcmzxzz200505033.aspx

卵巢癌复发的治疗手段

提起卵巢癌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卵巢癌这种疾病往往经过了治疗之后,还会出现复发,让患者和家属比较苦恼。一旦出现复发,治疗难度会加大,卵巢癌复发有哪些治疗手段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卵巢癌复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肿瘤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和治疗技术、个体差异,不注重巩固治疗等因素。复发的时间多在治疗后3年以内,其中在手术后的第一年内复发率最高;较早复发的患者通常见于一些中、晚期病例,而较迟复发者则多见于一些早期病例;复发病例容易产生远处转移。 卵巢癌复发的治疗手段 卵巢癌出现复发治疗比原发性卵巢癌治疗要困难,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后体质难免有所下降,因此再考虑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法时应慎重考虑。卵巢癌复发一般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卵巢癌复发放化疗和中医药是常见治疗手段。 放化疗常用于复发性卵巢癌的患者,可有效控制局部症状,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但由于放化疗本身具有较强烈的毒副反应,身体素质差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或会产生耐药性或无法耐受而导致病情加重,人体免疫力受到严重创伤,因此临床对于复发性卵巢癌的放化疗方案应谨慎执行,若患者出现身体上的不适或无法耐受等情况应及时更改放化疗方案或终止放化疗方案,以尽可能避免病情加重,造成过度治疗现象。 中医药也是治疗卵巢癌复发常见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控制肿瘤复发注重的是整体的治疗效果,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论治为依据,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服用中药还可以缩小肿瘤的大小,甚至肿瘤还有消失的可能。 且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痛苦小、风险低、无毒副反应,理能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渐渐得到恢复,逐步增强免疫力。 临床上,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应用广泛。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以上就是卵巢癌复发治疗手段的介绍,通过上述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卵巢癌出现复发治疗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其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合放化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多发转移扩散的患者单独采用中医药治疗也能起到改善症状,减少痛苦,延长生命的作用。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标准

癌症疼痛诊疗规 (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其中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

PARP抑制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专家共识(完整版)

PARP抑制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专家共识(完整版) 大量研究证明,PARP 抑制剂对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而目前国内尚无卵巢癌 PARP抑制剂的诊疗共识。为了规范PARP 抑制剂的诊治,使更多患者获益,在马丁院士的倡议指导下,高庆蕾等12位专家共同撰写了 PARP 抑制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专家共识,并于10月发表在《现代妇产科进展》。文章引用和综述了当下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和临床研究,对医生的临床决策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共识总结 含铂化疗被公认为卵巢癌的有效化疗,随着疾病的进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对含铂化疗逐渐耐药,需要维持治疗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延长含铂化疗后的无铂间期。 对铂敏感复发的卵巢癌患者,在含铂化疗有效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推荐使用PARP 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 目前国际上已经上市的PARP 抑制剂疗效类似,不良反应不同。奥拉帕利是第一个在欧美上市,也是第一个在我国上市的PARP 抑制剂,

累积病例数最多、安全性数据最完全、3 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约13% 的患者可长期获益于口服PARP 抑制剂维持治疗,患者耐受性良好(来自奥拉帕利研究数据)。 一.卵巢癌统计数据及PARP抑制剂上市获批情况 如果说“癌症”是最可怕的名词,那么对于女性而言,“卵巢”则是它前面最可怕的定语。众所周知,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系统肿瘤,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肿瘤。近年来,虽然临床手术方式在不断改进优化,新的化疗药物及方案也在持续更新和应用,但卵巢癌患者的总体预后仍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9%。 根据2015 年郝捷院士发表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卵巢癌5.2万余例,死亡2.25万例,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在就诊时多为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29%。在这些新发的卵巢癌患者中,卵巢上皮癌占据了绝大比例。在CA Cancer今年发布的卵巢癌数据统计(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一文中可见,无论何种人种,卵巢上皮癌所占比例都是极高的,在亚裔中甚至达到了90%。 图1.卵巢癌在不同种族中的亚型分布,2010-2014.

2015版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共识解读-

18 指南与共识( 总906 ) 《中国医刊》 2015 年第50卷第9期 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共识解读 周进,卢俊,石莉,姚文秀* ( 四川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 R44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070( 2015) 09-0018-0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 1070. 2015. 09. 006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或情绪的体验,慢性疼痛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全球成人中约20% ( 1.2亿) 患有慢性疼痛。并且,每年约有10% ( 6000万) 的新增病例。其中,1 /3的老年 [1] 人因慢性疼痛而不能独立生活。慢性疼痛不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对慢性疼痛的处理是近年来的一[2] 个热点。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原则合理应用药物与非药物性治疗手段是处理慢性疼痛的 [3] 最有效治疗方法。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是涵盖各种恶性肿瘤( 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胃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淋巴瘤、白血病、宫颈癌、卵巢癌等二十余种肿瘤) 的临床实践指南,每年要更新1~ 3 次,得到了全球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同和推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中国版的引入使相关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有机会了解到目前国际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并及时用于临床实践,为广大癌症患者服务。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包括各类恶性肿瘤诊治指南、预防及早期诊断指南和支持治疗指南三大部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性疼痛治疗指南是支持治疗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更新1~2次,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姑息支持治疗指南第1版现已发布。现将近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关于癌性疼痛治疗的重要部分的进展进行解读,以方便 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和应用。 1 癌性疼痛的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的发展 1. 1 癌性疼痛定义及特点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疼痛是由疼痛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癌性疼痛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概括起来由以下三种因素所致: ①肿瘤压迫或浸润神经。②抗肿瘤治疗。③肿瘤并发症或合并症引起的疼痛。与普通疼痛相 比,癌性疼痛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癌性疼痛比较剧 烈。 患者常常用“痛不欲生”形容癌性疼痛的程度。②癌 性疼痛持续时间比较长,是一个反复发生,持续存在,不断加重的过程。如果癌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癌性疼痛一旦出现就很难消失。③癌性疼痛常常伴随有患者的心理变化。癌症患者出现焦虑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患者还可伴随抑郁症状,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④癌性疼痛不仅是一种症状,重度癌性疼痛属于 [4] 。 肿瘤急症,需要立即治疗 1. 2 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内涵的发展对癌性疼痛的规范治疗需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的规定。世 界卫生组织的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一个经典的癌性疼痛治 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接受,但是因为癌性疼痛 的处理远比三阶梯治疗原则复杂,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 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在临床实 [5] 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镇痛强调: 按阶梯给药、尽量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给药个体化和注意具体细节等五项基本原则。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性疼痛指南更加丰富了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的内涵,除了强调上述五项原则以外,更强调以下几方面: ①强调全面评估疼痛是合理选择镇痛方案的前 提。②把阿片类药物作为癌性疼痛治疗的核心药物,可用于疼痛的各个阶梯,包括第一阶梯,弱化第二阶梯治 疗,同时把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和对乙酰氨基酚从第一阶梯剔出而放入各阶梯作为镇痛辅助药,强调短效阿片类 药物在癌性疼痛滴定治疗中的地 , [6,7]位关注阿片类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则和细节。 ③提倡根据疼痛的病因、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模式、多 学科联合治疗,必要时采用介入治疗手段止痛,但应首先评估患者的预期生存、脏器功能及经济承受能力。 ④预防并积极治疗镇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⑤重视 *通信作者,Email: ywxhlx@ sina.com

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

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

复发性卵巢癌迎来新靶向药Rubraca

复发性卵巢癌迎来新靶向药Rubraca 近日,美国FDA正式批准PARP抑制剂Rubraca(rucaparib)片剂,用于复发性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维持治疗(无论BRCA状态如何),这些患者在接受铂类化疗后完全或部分缓解。 FDA还同时批准了补充诊断测试FoundationFocus CDx BRCA LOH,用于确定肿瘤样本的同源重组缺陷(HRD)状态。 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据美国癌症学会数据显示,仅有20%的卵巢癌患者在早期被诊断出来。而1期卵巢癌患者接受治疗后五年生存率高达90%,4期患者仅为17%左右。目前恶性卵巢癌的标准疗法为手术和化疗,但很多患者都会复发。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2万女性确诊卵巢癌,死亡率高达60%。而在所有卵巢癌患者中,约15-20%携带BRCA 基因突变。BRCA基因主要参与修复损伤的DNA,通常以此机制来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然而,这些基因突变也可直接导致包括卵巢癌在内的某些癌症。 Rubraca是一类称为PARP抑制剂的药物,可阻断参与修复受损DNA的PARP酶活性。当PARP的功能得到抑制,那些同时具有受损BRCA基因的癌细胞的DNA不太可能得到修复,导致癌细胞死亡,并可能减缓或停止肿瘤生长。今年2月底,Rubraca已被纳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铂类敏感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维持疗法(在接受至少两次铂类化疗后有完全或部分缓解)。 苏珊·罗斯是Rubraca的受益者之一。2007年她被诊断出卵巢癌,此后接受了4次手术和3周期的化疗。2015年12月,卵巢癌复发,而这次她没有选择手术治疗,而是加入了Rubraca的临床试验。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的肿瘤完全收缩,她仍在继续接受Rubraca治疗。“自2007年诊断出卵巢癌以来,我的状态从没有这么好过!我感觉自己重生了!”她说。 “FDA批准Rubraca作为维持治疗,对于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来使用这种新型PARP抑制剂,该抑制剂已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被广泛接受。”此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肿瘤学教授兼UCL癌症研究所临床主任Jonathan Ledermann教授说,“这将使更多罹患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受益。”另外,在开具Rubraca处方时,无须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 此次Rubraca的获批,是基于临床试验ARIEL3的结果。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该研究显示,在所有患者中,由研究者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Rubraca 组相较安慰剂组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学改善。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_张玉霞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 张玉霞,王晶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Zhang Yuxia,Wang Jing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Heilongjiang Harbin150081,China.【Abstract】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is a difficult problem of clinical medicine.Combined with the patient's individual situation,how to determine whether secondary surgery,chemotherapy are studied.In addition,the new treatment,such as biological treatment,emerging treatments such a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people,and activ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recurrent ovarian cancer,diagnosis,surgery,radiotherapy,biological therapy,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Modern Oncology2016,24(11):1837-1840 【指示性摘要】复发性卵巢癌的高发率及致死率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根据复发性卵巢癌的定义、发病因素、诊断方法来不断探究对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是否行二次手术、如何确定化疗方案等问题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另外,治疗新领域的开拓,如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并积极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复发性卵巢癌;诊断;手术;放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6.11.046 【文章编号】1672-4992-(2016)11-1837-04 卵巢癌作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致死率[1]和复发率,让其成为现代医学未攻克的难关。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及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是当前临床上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复发性卵巢癌的定义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复发性卵巢癌的概念仍无明确的界定。现广义的复发性卵巢癌包括复发和未控,全国复发性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学术研讨会上曾提出应将复发与未控区分开,复发是指经过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和正规足量的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停药半年后临床再次出现肿瘤复发的征象;未控是指虽然经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和正规足量的化疗,但肿瘤仍有进展,二次探查术发现残余病灶或停化疗半年之内发现复发证据。而美国妇科肿瘤学组(BCB)提议将复发和未控分为四型:①化疗敏感型:对初期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达到临床缓解,在计划化疗停止后持续6个月以上复发;②化疗耐药型:对初期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达到临床缓解,但停止计划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③持续 【收稿日期】2015-07-26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作者简介】张玉霞(1988-),女,山东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妇科肿瘤、卵巢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E-mail: 914216541@qq.com 【通讯作者】王晶(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妇科肿瘤的诊断及综合 治疗,尤其在复发性、难治性卵巢癌的诊治上有着独到 之处。E-mail:aichun2002@hotmail.com 性卵巢癌:对初期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有反应或明显反应,但进一步检查发现有残余病灶,如二次探查术阳性;④难治性卵巢癌:对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无效,包括治疗中病情稳定或进展。 2复发性卵巢癌的发病因素 卵巢癌的复发多在术后3年之内,复发与很多因素有关[2]:①临床期别:病期晚者易复发,约为60% 85%;②肿瘤相关抗原CA125:CA125值高者治疗后易复发;③腹水细胞学:腹水细胞学阳性者容易复发;④病理类型:一般认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和透明细胞癌复发可能性大;⑤残瘤大小:目前就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残瘤为多大作为判断标准意见尚不一致,有认为以直径2cm为标准,也有认为以1cm为标准;⑥组织学分级:级别越高越易复发;⑦不规则治疗和耐药:化疗药物剂量不足、疗程间隔延长产生耐药性,或总疗程数不够均可导致治疗后复发,对于早期卵巢癌治疗不当复发率为19%;⑧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复发几率高;⑨肿瘤家族史:尤其妇科肿瘤家族史;⑩其他:患者状况欠佳,年龄偏大,免疫机能及抵抗力差,残存癌细胞可由静止期进入增殖期,易导致复发。 3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断方法 肿瘤复发的诊断最好有病理检查报告的支持。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制订的复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建议)中有关卵巢恶性肿瘤复发的迹象和证据包括:①肿瘤标志物升高;②出现胸腹水;③身体检查发现肿块;④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PET)发现肿块;⑤出现不明原因肠梗阻。以上只要存在1项,可考虑肿瘤复发;出现2项,肿瘤复发的可能性更大。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4.7.6.1.c1癌症疼痛治疗规范

癌症疼痛治疗规范 1、镇痛药物治疗方法:分三阶梯治疗方法和非三阶梯治疗方法 2、非镇痛药物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一)三阶梯治疗方法 1.WHO 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五个基本原则:首选无创(口服、透皮等)给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1)首选无创途径(口服、透皮等)给药口服给药:无创、方便、安全、经济其它无创性途径给药:透皮帖剂、直肠栓剂、经口鼻粘膜给药等(2)按阶梯用药: 按疼痛强度选择相应阶梯的药物。 A 、轻度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以阿斯匹林为代表、第一阶梯) B、中度疼痛: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第二阶梯)土NSAIDs 土辅助药物 C、重度疼痛: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第三阶梯)土NSAIDs 土辅助药物 (3 )按时用药根据时间药理学原理,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有利于持续有效地镇痛,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 )个体化给药癌痛个体对麻醉止痛药的剂量、疗效、不良反应差异明显,故要个体化选择药物,个体化滴定药物剂量。 (5 )注意具体细节 强调癌痛治疗前应花一些时间(15 分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癌痛治疗知识的宣教,内容包括:有癌痛应及时止痛,阿片类药用于癌痛不会“成瘾”,如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如何提高用药依从性等;目的:监测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止痛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药物选择与滴定第一步:按疼痛强度选择相应阶梯的止痛药(NSAIDs 、阿片类药物或其复方制剂)及滴定 第二步:根据疼痛类型(部位、性质),选用辅助药止痛药的选择应遵循“同效低价” 的原则,即同类药物中,尽量选择价格低廉、效果可靠、性价比高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优先选用扑热息痛、阿斯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即释片;阿片类药物,优先使用吗啡即释片,若止痛效果不稳定或不方便时(如夜间睡眠痛醒)可考虑换用吗啡控释片,进食困难或口服吗啡副作用严重时(如严重便秘)的患者考虑换用芬太尼透皮贴剂。 (1)非甾体类抗炎药 用于轻度疼痛,尤其适用合并骨及软组织转移性疼痛,也可联合阿片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癌痛。当其剂量已接近限制性剂量而疗效不佳时,应改用或合用阿片类药物(第二阶梯药物:可待因、曲马多)。 (2)阿片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疼痛。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身体状况和个体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 中度癌痛,可选用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或其复方制剂;如原已用过弱阿片药物,或效果不佳,可改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就是人类得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就是患者得基本权益,也就是医务人员得职责义务。疼痛就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与难以忍受得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得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得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得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得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得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得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与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与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与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得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得临床诊断、治疗与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

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得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她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得其她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得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得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得组织损伤或潜在得损伤相关,就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得生

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广西医科大学疼痛医学中心 (530007) 蒋宗滨 一、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 (一)二十年癌痛治疗的成就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经过科学论证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和知识,可以控制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1986年WHO发布《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20年来,在全世界癌痛治疗医务工作者以及各国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癌痛治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十年来,中国政府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辛勤劳动,使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1、制定了中国癌症疼痛治疗指南 在孙燕、李同度、陈妙兰等专家教授的积极倡导下,1990年我国卫生部与WHO专家合作,正式开始推行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1991年卫生部以卫药发(91)第12号文下达了《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工作的通知》;1993年又以文件形式发布了《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1999年我国出版《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修订版,并在2002年再版;1999年出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癌症疼痛控制与姑息治疗分册》;2005年出版孙燕、罗爱伦教授主编的《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管理规范化培训》教材,从而使我国癌症疼痛治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癌症疼痛治疗知识不断更新、规范和普及 1993年至1997年期间中国卫生部与WHO、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联合举办十几期癌症疼痛姑息治疗培训班及骨干培训班。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癌症姑息治疗及康复专业委员会、各省市肿瘤专业学会组织及制药企业积极参与癌症疼痛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学术活动。全国各省市地区举办各种推行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学习班、专题学术研讨会和病例讨论会。通过这些继续教育项目和学术活动,促使大多数肿瘤专科医护人员、医药管理人员对癌症疼痛问题有较深刻认识,同时澄清了药物耐受性、药物身体依赖性、药物精神依赖性等基本概念,解除了阿片类止痛药“成瘾恐惧症”的思想束缚。 3、越来越多的癌症疼痛患者得到合理的止痛治疗 阿片类止痛药是癌症疼痛治疗的关键性止痛药物,也是推行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阿片类止痛药的消耗量也成为反映国家和地区癌症疼痛患者是否得到合理止痛治疗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推行WHO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之前,我国的阿片类药物医疗用药消耗量极低,居国际麻管局(INCB)统计国家的倒数第2位。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吗啡医疗消耗量从1983年的7 kg/年(人均消耗量0.006 mg)升至2002年的253 kg/年(人均0.195 mg),年消耗总量增长35倍(人均消耗量增长31.5倍)。可待因和芬太尼的消耗量也逐年增长,可待因从80年代的395 kg/年升至2002年的4200 kg/年;芬太尼从1995年的236 g/年升至2002年的1607 g/年。 4、阿片类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完善,保障了止痛药的充足供应 WHO在2000年颁布的《国家麻醉药品管制政策平衡原则》中强调:“尽管治疗癌痛的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多种多样,但是在所有止痛治疗方法中,阿片类药是癌痛治疗必不可少的药物。对中重度癌痛病人,阿片类止痛药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此,INCB及各国管理部门必须保证止痛治疗的阿片类药品供应”。由于阿片类止痛药的供应和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我国卫生部和国家药品及食品监督管理局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及药品供应与管理平衡原则,对癌症疼痛患者的阿片类药物供应管理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阿片类镇痛药品供应与管理政策的调整是:医疗机构购买麻醉药品在1995年之前实行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方案和流程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 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 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

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 小时至少巡视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 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Q v 90%不供氧时SO v 85% 呼吸频率v 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评估

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的原则与进展_周永刚

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 药行为,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用药疗程,提高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水平,减少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3.3细菌耐药监测和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还有待加强 医师要重视病原学检查,认真甄别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盲目性。要加强药物信息的掌握,改变沿袭权威或个人用药习惯,或受有偏倚信息的误导[6],严格掌握适应证遴选抗菌药物,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说明书用药[7]。 总之,治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院会进一步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遏止滥用抗菌药物[8]的现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 *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gang1124@https://www.360docs.net/doc/a114695131.html, #通讯作者: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心血管药理。E-mail:xiaohonglan6@https://www.360docs.net/doc/a114695131.html, 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 57-59. [3]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4]张华芸,王颖琳,张雷,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2): 1897-1899. [5]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6]孙静.系统干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4):2215-2218. [7]周舍典,周甘平,邝丽,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干预管理[J].中国药房,2010,21(1):14-16. [8]抗生素滥用每年致8万人丧生[EB/OL].中国青年报,2009-01-12.http://article.cyol.com/home/zqb/content/ 2009-01/12/content_2504156.htm. (收稿日期:2012-03-17修回日期:2012-05-23) ·综述· 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的原则与进展周永刚*,蓝晓红#(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药剂科,南京210002) 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124(2012)08-0763-03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疼痛协会(international s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分别于1979年、1986年对疼痛的概念进行了诠释。疼痛是伤害性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常伴有内分泌、免疫、精神、心理功能的变化,而癌性疼痛是慢性疼痛的特殊形式。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1000余万人,死亡人数为700万以上。其中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恶性肿瘤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在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0%有不同程度疼痛;晚期恶性肿瘤患者70%以癌性疼痛为主要症状,30%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因此,癌性疼痛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整个社会甚至医务人员对药物治疗掌握偏差、政策法规在不同地区落实不平衡、治疗癌性疼痛药物科研欠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约有400万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遭受着癌性疼痛的折磨,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见癌性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因此,如何在姑息治疗的基础上规范化癌性疼痛的治疗,值得临床引起高度重视。 1疼痛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奥法奎斯特(Theophrqstus)第一次记载了阿片的应用[1]。公元前1世纪,阿拉伯医生何维嘉纳描述了冷冻、分散引起疼痛的物质和降低疼痛敏感性等缓解疼痛方法。公元前427年—公元前227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医书《黄帝内经》记载了针灸治疗头痛、耳痛、腰痛和胃痛等疼痛证候。1930年,法国外科医生莱瑞克(Leriche)首先认为疼痛是一种疾病状态,发表了有关灼热痛及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的论文。1936年,美国麻醉学家罗文斯坦(Rovenstine)教授创建了疼痛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相继设立疼痛门诊,并以神经阻滞为主要治疗方法。1961年,美国伯尼卡(Bonica)和怀特(White)教授在华盛顿大学建立疼痛诊所,对现代疼痛诊疗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1974年,国际疼痛研究会成立。1975年,《Pain》(《疼痛》)杂志出版。1984年,荷兰鹿特丹召开第一届疼痛治疗会议并出版了《Pain Clinic》(《疼痛诊所》)杂志,同年WHO召开了癌性疼痛综合治疗会议。1989年,我国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即中华疼痛研究会,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韩济生教授任中国分会主席。1992年,中华疼痛研究会正式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韩济生院士任主任委员。2002年,第十届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大会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明确将疼痛列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07年7月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年第12卷第8期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2012Vol.12No.8·763·

癌痛规范化治疗试题答案

癌痛规范化治疗试题答案 篇一:癌痛规范化治疗知识考题与答案(培训参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考试题 一,填空题 1、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 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晚期癌症患 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其中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2、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评估的原则。 3、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 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 者入院后小时内完成。 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是:、、、、。 5、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治疗方法包括:治疗、治疗和治疗。 6、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爆发痛的解救治疗时,解救剂量为 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 7、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

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此称为。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mg/d,对 乙酰氨基酚mg/d,塞来昔布mg/d。 9、口服吗啡的大剂量标准是mg/d,超大剂量标准是mg/d。 10、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使用口服即释吗啡 片滴定的初始剂量为毫克/次。 11、某癌痛患者经疼痛评估,NRS评分为7分,需剂量滴定,予口服即释吗啡片10mg,60分钟再次NRS评分为7 分,需再给予口服吗啡片mg,若再次NRS评分为4分,需再给予口服吗啡片mg,若再次NRS评分为2分,需再给予口服吗啡片mg。二,选择题 1,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 A肿瘤相关性疼痛、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和非肿瘤因素 性疼痛; B肿瘤相关性疼痛和非肿瘤相关性疼痛; C肿瘤相关性疼痛和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 2,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A 伤害感受性疼痛及非伤害感受性疼痛 B神经病理性疼痛及非神经病理性疼痛 C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3,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