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网络资源共享技术

合集下载

6-网络操作系统

6-网络操作系统
课件制作:肖盛文
6.4 Linux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6.4.1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概述 Linux操作系统于1991年诞生,目前已经 成为主流的操作系统之一。其版本从开 始的0.01版本到目前的2.6.28.4版本经历 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蹒跚学步 的“婴儿”成长为目前在服务器、嵌入 式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等多个方面得到广 泛应用的操作系统 。
6.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 操作系统的分类 操作系统从体系结构结构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单机操作系统,多机操作系统、网络 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从资源共享级别的角度分类,操作系统可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单任务操作系统、多任务操作 系统、单用户操作系统与多用户操作系统。从 操作系统工作方式的角度分类,操作系统可以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 作系统与实时操作系统。
课件制作:肖盛文
主域控制器:维护域的目录数据库的服务器, 简称PDC(Primary Domain Controller)。PDC 主要用于创建域用户、维护域的安全策略,并 用于验证用户的登录。每个域中只允许一个 PDC,任何关于用户、组帐户信息的改变及安 全策略的改变都应反映到PDC上才能生效。 备份域控制器:域中其他存有目录数据库的服 务器称为,简称BDC(Backup Domain Controller)。BDC持有目录数据库的拷贝,拷 贝内容会定期根据PDC的变化而更新。PDC和 BDC都能验证用户登录上网的要求,同一个域 中可以有多个BDC,一旦PDC出现故障,BDC 可以承担起PDC的责任继续工作。在BDC中不 允许对目录数据库进行任何修改。 普通服务器:它们不参与用户的管理工作,没 有目录数据库,不能验证域用户。

通讯网络优化技术解决方案

通讯网络优化技术解决方案

通讯网络优化技术解决方案第一章网络优化概述 (2)1.1 网络优化背景 (2)1.2 网络优化目标 (3)第二章网络评估与监测 (3)2.1 网络功能评估指标 (3)2.2 网络监测技术 (4)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4)第三章基础设施优化 (5)3.1 基站布局优化 (5)3.2 天线系统优化 (5)3.3 传输网络优化 (6)第四章无线网络优化 (6)4.1 无线信号覆盖优化 (6)4.2 无线信号质量优化 (7)4.3 无线网络容量优化 (7)第五章网络规划与设计 (7)5.1 网络规划流程 (7)5.2 网络设计方法 (8)5.3 网络规划与设计工具 (8)第六章网络切片技术 (9)6.1 网络切片概述 (9)6.2 网络切片部署 (9)6.2.1 网络切片部署原则 (9)6.2.2 网络切片部署步骤 (9)6.3 网络切片管理 (9)6.3.1 网络切片管理目标 (9)6.3.2 网络切片管理内容 (10)第七章网络虚拟化技术 (10)7.1 网络虚拟化概述 (10)7.2 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 (10)7.3 网络虚拟化应用场景 (11)第八章智能优化算法 (11)8.1 智能优化算法概述 (11)8.2 常见智能优化算法 (12)8.2.1 遗传算法 (12)8.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12)8.2.3 蚁群算法 (12)8.2.4 人工鱼群算法 (12)8.3 智能优化算法应用 (12)8.3.1 通信网络优化 (12)8.3.2 工程设计 (12)8.3.3 经济管理 (12)8.3.4 其他领域 (13)第九章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13)9.1 网络安全概述 (13)9.2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3)9.2.1 防火墙技术 (13)9.2.2 入侵检测系统 (13)9.2.3 加密技术 (13)9.2.4 安全认证技术 (13)9.3 用户隐私保护措施 (13)9.3.1 数据脱敏 (14)9.3.2 数据访问控制 (14)9.3.3 用户隐私政策 (14)9.3.4 隐私保护技术 (14)第十章项目管理与实施 (14)10.1 项目管理概述 (14)10.2 项目实施流程 (14)10.2.1 项目启动 (14)10.2.2 项目规划 (14)10.2.3 项目执行 (15)10.2.4 项目监控 (15)10.2.5 项目收尾 (15)10.3 项目风险控制与评估 (15)10.3.1 风险识别 (15)10.3.2 风险分析 (15)10.3.3 风险应对 (15)10.3.4 风险监控 (15)第一章网络优化概述1.1 网络优化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讯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研究报告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研究报告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研究报告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培训需求分析 (4)2.1 培训需求调查 (4)2.1.1 调查方法 (4)2.1.2 调查流程 (4)2.1.3 注意事项 (4)2.2 需求分析结果 (5)2.2.1 培训需求总体情况 (5)2.2.2 培训需求差异分析 (5)2.2.3 培训需求热点问题 (5)2.3 需求分析应用 (5)2.3.1 制定培训计划 (5)2.3.2 设计培训课程 (5)2.3.3 优化培训资源 (5)2.3.4 提升培训效果 (5)第三章培训课程设计 (5)3.1 课程设计原则 (5)3.2 课程内容规划 (6)3.3 教学方法选择 (6)3.4 课程评价体系 (7)第四章培训师资选拔与培养 (7)4.1 师资选拔标准 (7)4.1.1 资质要求 (7)4.1.2 教学能力 (7)4.1.3 沟通能力 (7)4.1.4 团队协作能力 (7)4.1.5 职业操守 (7)4.2 师资培养计划 (8)4.2.1 师资培训 (8)4.2.2 实践锻炼 (8)4.2.3 师资选拔与激励 (8)4.2.4 师资评价 (8)4.3 师资激励与评价 (8)4.3.1 激励措施 (8)4.3.2 评价体系 (8)第五章培训教材开发 (9)5.1.1 需求分析 (9)5.1.2 教材框架设计 (9)5.1.3 教学资源整合 (9)5.1.4 教材编写与制作 (9)5.1.5 教材审核与修订 (9)5.2 教材内容编写 (9)5.2.1 知识点梳理 (9)5.2.2 案例选取与分析 (9)5.2.3 教学方法运用 (9)5.2.4 教学互动设计 (10)5.3 教材质量评价 (10)5.3.1 教材评价标准 (10)5.3.2 教学效果评估 (10)5.3.3 教材修订与改进 (10)第六章培训设施与资源建设 (10)6.1 培训场地选择 (10)6.1.1 地理位置 (10)6.1.2 环境与氛围 (10)6.1.3 场地规模与布局 (10)6.2 培训设备配置 (11)6.2.1 教学设备 (11)6.2.2 实践设备 (11)6.2.3 辅助设备 (11)6.3 培训资源整合 (11)6.3.1 人力资源整合 (11)6.3.2 知识资源整合 (11)6.3.3 技术资源整合 (11)6.3.4 资源共享与交流 (11)第七章培训实施与管理 (11)7.1 培训实施计划 (11)7.2 培训过程管理 (12)7.3 培训效果评估 (13)第八章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 (13)8.1 评价方法与指标 (13)8.2 评价结果分析 (14)8.3 反馈与改进措施 (14)第九章培训课程持续优化 (14)9.1 课程更新策略 (14)9.1.1 跟踪行业动态 (14)9.1.2 定期评估课程效果 (14)9.1.3 结合企业战略目标 (15)9.1.4 优化师资力量 (15)9.2 课程优化流程 (15)9.2.2 制定课程更新计划 (15)9.2.3 设计更新方案 (15)9.2.4 实施更新 (15)9.2.5 评估与反馈 (15)9.3 课程优化成果 (15)9.3.1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15)9.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15)9.3.3 教学资源丰富 (16)9.3.4 师资力量提升 (16)9.3.5 培训效果显著 (16)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16)10.1 研究结论 (16)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6)10.3 实施建议 (17)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内部培训作为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实战指南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实战指南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实战指南第1章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概述 (3)1.1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定义与意义 (3)1.2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4)第2章医疗机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 (5)2.1 医疗机构组织结构设计 (5)2.1.1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5)2.1.2 组织结构设计步骤 (5)2.1.3 组织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5)2.2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5)2.2.1 招聘与选拔 (6)2.2.2 培训与发展 (6)2.2.3 薪酬福利管理 (6)2.3 员工激励与绩效评估 (6)2.3.1 员工激励 (6)2.3.2 绩效评估 (6)第3章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6)3.1 医疗服务质量内涵与评价 (7)3.1.1 医疗服务质量内涵 (7)3.1.2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 (7)3.2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策略 (7)3.2.1 组织管理 (7)3.2.2 人力资源管理 (7)3.2.3 流程优化 (8)3.2.4 信息化建设 (8)3.3 持续改进与患者满意度提升 (8)3.3.1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8)3.3.2 患者满意度提升 (8)第4章医疗机构财务与成本管理 (8)4.1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8)4.1.1 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8)4.1.2 财务政策与制度制定 (9)4.1.3 预算管理 (9)4.1.4 资金管理 (9)4.1.5 资产管理 (9)4.1.6 财务报告与分析 (9)4.2 成本控制与优化 (9)4.2.1 成本核算 (9)4.2.2 成本分析 (9)4.2.3 成本控制策略 (9)4.2.4 优化资源配置 (9)4.2.5 内部控制 (10)4.3.1 医疗保险政策与制度 (10)4.3.2 医疗保险结算 (10)4.3.3 收费管理 (10)4.3.4 医保监管 (10)4.3.5 患者满意度提升 (10)第5章医疗机构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0)5.1 市场分析与竞争策略 (10)5.1.1 市场环境分析 (10)5.1.2 竞争对手分析 (10)5.1.3 竞争策略制定 (11)5.2 市场营销策略与实施 (11)5.2.1 产品策略 (11)5.2.2 价格策略 (11)5.2.3 促销策略 (11)5.2.4 渠道策略 (11)5.2.5 市场营销实施 (11)5.3 品牌建设与传播 (11)5.3.1 品牌定位 (11)5.3.2 品牌形象设计 (11)5.3.3 品牌传播策略 (11)5.3.4 品牌维护与管理 (11)5.3.5 品牌评估与优化 (11)第6章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12)6.1 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 (12)6.1.1 信息化建设目标 (12)6.1.2 信息化建设原则 (12)6.1.3 信息化建设内容 (12)6.2 电子病历与信息共享 (12)6.2.1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 (12)6.2.2 信息共享与交换 (12)6.3 互联网医疗与远程医疗 (13)6.3.1 互联网医疗服务 (13)6.3.2 远程医疗服务 (13)6.3.3 信息化建设与远程医疗的结合 (13)第7章医疗机构设备管理与后勤保障 (13)7.1 医疗设备选型与采购 (13)7.1.1 设备选型 (13)7.1.2 设备采购 (13)7.2 设备维护与维修管理 (14)7.2.1 设备维护 (14)7.2.2 设备维修 (14)7.3 后勤保障与安全管理 (14)7.3.1 后勤保障 (14)第8章医疗机构法律事务与风险管理 (14)8.1 医疗机构法律风险识别与评估 (14)8.1.1 法律风险识别 (15)8.1.2 法律风险评估 (15)8.2 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 (15)8.2.1 医疗纠纷处理 (15)8.2.2 医疗纠纷防范 (16)8.3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16)8.3.1 风险管理 (16)8.3.2 内部控制 (16)第9章医疗机构科研与教学管理 (16)9.1 科研项目管理与成果转化 (16)9.1.1 科研项目立项与申报 (17)9.1.2 科研项目实施与监控 (17)9.1.3 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 (17)9.2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17)9.2.1 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17)9.2.2 人才培养机制与政策 (17)9.2.3 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动 (17)9.3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17)9.3.1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17)9.3.2 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 (18)9.3.3 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8)第10章医疗机构战略规划与发展 (18)10.1 医疗机构战略环境分析 (18)10.1.1 外部环境分析 (18)10.1.2 内部环境分析 (18)10.2 战略规划与目标设定 (18)10.2.1 战略定位 (18)10.2.2 发展战略 (18)10.2.3 目标设定 (18)10.3 战略实施与监测评估 (19)10.3.1 战略实施 (19)10.3.2 监测评估 (19)10.3.3 持续改进 (19)第1章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概述1.1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定义与意义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对医疗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案设计

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案设计

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案设计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第2章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4)2.1 在线学习平台概述 (4)2.2 国内外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现状 (4)2.2.1 国内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现状 (4)2.2.2 国外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现状 (4)2.3 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必要性 (5)第3章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理论基础 (5)3.1 相关概念界定 (5)3.2 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理论支撑 (5)3.3 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要素 (6)第4章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资源整合框架设计 (6)4.1 整合目标与原则 (6)4.1.1 整合目标 (6)4.1.2 整合原则 (6)4.2 整合框架构建 (7)4.2.1 整合框架层次结构 (7)4.2.2 整合框架关键技术 (7)4.3 整合策略与措施 (7)4.3.1 整合策略 (7)4.3.2 整合措施 (7)第5章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设计 (8)5.1 共享机制概述 (8)5.2 共享策略制定 (8)5.2.1 权限管理策略 (8)5.2.2 资源分类策略 (8)5.2.3 质量控制策略 (8)5.3 共享流程与规范 (8)5.3.1 资源与审核 (8)5.3.2 资源检索与 (9)5.3.3 资源使用与评价 (9)5.3.4 资源更新与维护 (9)第6章教育资源分类与标准化 (9)6.1 教育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9)6.1.1 分类原则 (9)6.1.2 分类方法 (9)6.2 教育资源标准化 (10)6.2.1 标准化原则 (10)6.2.2 标准化内容 (10)6.2.3 标准化管理与实施 (10)6.3 教育资源质量控制 (10)6.3.1 质量控制原则 (10)6.3.2 质量控制措施 (11)第7章教育资源检索与推荐系统设计 (11)7.1 检索系统设计 (11)7.1.1 检索系统框架 (11)7.1.2 检索算法设计 (11)7.1.3 用户交互设计 (11)7.2 推荐系统设计 (11)7.2.1 推荐系统框架 (11)7.2.2 推荐算法设计 (12)7.2.3 冷启动问题处理 (12)7.3 系统实现与优化 (12)7.3.1 系统实现 (12)7.3.2 系统优化 (12)7.3.3 系统评估与改进 (12)第8章教育资源共享与个性化学习支持 (12)8.1 个性化学习需求分析 (12)8.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12)8.1.2 学习内容分析 (13)8.1.3 学习环境分析 (13)8.2 教育资源共享与个性化学习结合 (13)8.2.1 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13)8.2.2 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 (13)8.3 个性化学习支持策略 (13)8.3.1 学习者画像构建 (13)8.3.2 智能推荐算法 (13)8.3.3 学习支持服务 (14)第9章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施与评估 (14)9.1 实施策略与步骤 (14)9.1.1 实施策略 (14)9.1.2 实施步骤 (14)9.2 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效果评估 (15)9.2.1 评估指标体系 (15)9.2.2 评估方法 (15)9.3 持续优化与改进 (15)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前景展望 (16)10.1 成功案例分析 (16)10.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亦然。

智慧城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目录一、内容概要...............................................31.1 背景与意义.............................................3 1.2 目标与原则.............................................41.3 主要内容与结构.........................................5二、现状分析...............................................72.1 城市数据资源现状.......................................8 2.2 数据共享交换现状.......................................9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0三、建设目标与任务........................................113.1 建设目标..............................................123.2 主要任务..............................................13四、平台架构设计..........................................144.1 总体架构..............................................15 4.2 组件设计..............................................16 4.2.1 数据采集层..........................................17 4.2.2 数据处理层..........................................19 4.2.3 数据存储层..........................................20 4.2.4 数据服务层..........................................21五、数据共享策略与规则....................................245.1 共享原则..............................................25 5.2 数据分类与分级........................................26 5.3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275.4 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28六、平台开发与实施计划....................................306.1 开发环境搭建..........................................31 6.2 核心功能开发..........................................32 6.3 性能优化与安全保障....................................346.4 测试与部署方案........................................36七、运营管理与维护........................................377.1 运营管理体系建设......................................38 7.2 监控与预警机制........................................40 7.3 安全保密措施..........................................427.4 培训与技术支持........................................43八、政策与法规遵循........................................448.1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45 8.2 地方政策法规..........................................468.3 行业标准与规范........................................47九、总结与展望............................................499.1 项目成果总结..........................................509.3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52一、内容概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电信传输技术第六章概要

电信传输技术第六章概要

图6-4 长途两级网的网路结构
今后,中国的电话网将近一步形成 由一级长途网和本地网所组成的二级 网络,实现长途无级网。这样,中国 的电话网将由3个层面(长途电话网平 面、本地电话网平面和用户接入网平 面)组成
(2)本地网 ①本地网的类型 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特大和大城市 本地网,另一种是中等城市本地网 ②本地网的交换中心及职能 它的职能是负责疏通本局用户的去 话和来话话务
目前我国电话长途网已由四级向两 级转变。省级(包括直辖市)交换中 心构成长途两级网的高平面网(省际平 面),地(市)级交换中心构成长途网 的低平面网(省内平面),然后逐步向 无级网和动态无级网过渡。 长途两级网将国内长途交换中心分 为两个等级,省级(包括直辖市)交 换中心以DC1表示;地(市)级交换中 心以DC2表示
6.1.5电话网的性能要求 电话通信是目前用户最基本的业务 需求,对电话通信网的三项要求是: 接续质量、传输质量和稳定质量。
6.1.6电话网的演进 1.PSTN与ADSL 公用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是电 信传输网络中的基础网,传输区域覆 盖全国,利用电话网进行远程信息传 输是投资少、见效快、实现大范围数 字传输最便捷的方法
(4)其他选路方法介绍
由于程控交换机的使用,网络结构 将由静态分级汇接网向动态无级网发 展。在分级汇接中,路由选择原则是 先选直达路由,次选迂回路由,最后 选择汇接路由。而在无级网络中,采 用动态无级选路方式(DNHR, Dynamic Non—Hierarchical Routing),利用 话务量忙时分布的不一致性,根据交 换点位置及业务忙闲,可随时间选择 不同路由(这部分任务由网络管理系 统完成)。
四、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中各台计算机连接的形式和方 法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其主要有总 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拓扑 结构。对于点到点信道的基本拓扑结 构类型有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结 构。对于广播信道的基本拓扑结构类 型有总线型、环型和树型结构。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件全部 学习资料单元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件全部 学习资料单元6
8
6.3.3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在速率快、价格低廉和便于安装之间取得了 较好的平衡,该网支持几乎所有流行的网络协议。 遵循IEEE 802.3标准,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 技术。 1975年,美国Xerox公司研制出第一个总线争用结 构的实验性以太网络。到现在,以太网的技术有了 长足的发展,技术性能已有极大的提高,它的代表 是传输速率达到100Mb/s的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和千兆以太网。
SMTP
SNMP FTP AR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4
6.2 讨 论 学 习
分成若干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 1)要组建局域网,需要购买哪些必需的设备? 2)计算机完成网络连接后,是否需要进行一定的配 置? 3)公司向互联网服务商申请连接互联网,互联网服 务商只提供了一条线路,能否让所有计算机都连接 互联网? 4)公司共有三台打印机,怎样来满足不同部门使用 打印机的要求?
12
6.4 任 务 实 施
6.4.1 制作双绞线
使用双绞线要和RJ-45头配合。RJ-45头配合也称水晶头。RJ45头要使用RJ-45/RJ-11两用压线钳与双绞线连接才能够使用。
13
6.4.2 对等网的连接
虽然对等网结构比较简单,但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和 需求,对等网也因其规模和传输介质类型的不同,具 有多种实现方式。 1.两台计算机的对等网 2.三台计算机的对等网 3.多于4台计算机的对等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驱动器
软盘 软盘 硬盘
A B C 工 作 站 1
D E F
盘卷A
盘卷B
共 享 硬 盘
盘卷C A B C 工 作 站 2 D E
盘卷D
图 6.11 以虚拟软盘方式实现硬盘共享
• 由图6.11可看出,盘卷B被同时安装到工作站1的逻 辑驱动器E上和工作站2的逻辑驱动器C上,只要指明 卷B是共享型盘卷,则工作站1和2都可对它进行访问。 • 但以虚拟软盘方式共享硬盘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 它只提供了简单的对文件进行读、写的功能,并未 提供互斥访问的机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通常, 用户在服务器上建卷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存放文件。 • 但在虚拟软盘的方式中,服务器软件并未提供对虚 拟盘卷上的文件进行管理的机制,因此要求由用户 自己去对虚拟盘上的文件进行管理。 •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还必须由用户自行开发用 于实现互斥访问的机制,这对用户来说是不方便的, 从而提出了下面的文件服务方式。
6.3.4 数据和文件资源的共享
当前可采用两种方式来实现文件和数据的共享:数据 迁移方式和计算迁移方式。 1.数据迁移(Data Migration) 2.计算迁移(Computation Migration) 在某些情况下,传送计算要比传送数据更有 效。那么在Linux中是如何实现文件共享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共享Linux的文件及其安 装。 ⑴ 共享Linux的文件 ⑵ 在Linux中安装共享的文件
2.网络打印的工作过程 3.打印服务器的配置
具体如何配置打印服务器取决于所运行 的NOS。必须完成下列任务: ①打印机必须物理地连接到打印服务器上。 ②必须在打印机服务器上安装合适的打印机 驱动程序。 ③打印机必须在网络上共享。怎样实现共享 依赖于NOS。
4.共享打印的控制模式
⑴ 客户/服务器模式 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控制: ① 网络中配置一台专用的打印机服务器,用来管理 供全网用户共享的若干台打印机。 ② 在文件服务器上连接共享打印机。目前大多数局 域网采用这种方式。 ⑵ 对等模式 对等模式是指不仅允许在服务器上配置共享 打印机,而且允许在工作站上也配置共享打印机, 这样便实现了完全分布式的共享打印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以文件服务方式实现硬盘共享
• 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文件服务方式共享 硬盘的技术。 • 文件服务方式是在服务器上建立一个多用 户文件系统。 • 文件服务方式对用户来说是既安全又方便, 故深受用户欢迎。
6.3.3 打印机共享
1.共享打印机的概念
• 网络上共享打印机(shared printer)是指接受 并处理来自一个以上计算机的打印任务的打印机。 • 本地打印机(local printer)是指直接连接到服 务器上的打印机。 • 远程打印机(remote printer)是指连接到除服 务器以外的计算机上的打印机 。 • 直接相连的打印机(direct connect printer) 是指拥有自己的网络接口、处理器与内存,用于 打印服务的打印机。
6.3 网络资源共享技术
6.3.1 网络资源共享的概念
网络资源共享是指服务器上的驱动器、文件、 数据资源等能够被网络上的用户访问,使计算机 网络中的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协作,从而大大提 高硬件和数据的利用率。
6.3.2 硬盘共享
1.以虚拟软盘方式实现硬盘共享 • 用户拥有了管理权限以后,就能在网络服务器上共享各种 硬、软件资源了。 • 在80年代初所推出的局域网网络操作系统中,共享硬盘的 方式主要以“虚拟软盘方式”来共享。 • 为实现硬盘共享,可将硬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分区,每个 分区称为盘卷。 • 用户可以利用建卷命令,在共享硬盘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盘 卷,如图6.11所示的盘卷A。 • 然后再用安装命令把该盘卷安装到自已工作站上尚未使用 的逻辑驱动器上,即在盘卷和逻辑驱动器之间建立连接。
6.3.5 在混合网络中访问网络资源
• 由异种计算机系统构成的网络是很常见的情况。 • 现在,NOS不仅支持不同的客户端操作系统,也提 供不同网络操作系统在网络上的对话能力。这意 味着混合网络中的资源将由运行不同网络操作系 统的服务器提供。 • 这些在不同网络操作系统之间提供通信的服务被 称为网关(gateway)。网关是一台计算机,它借 助软件成为不兼容平台或网络体系结构之间的通 信桥梁。 • 要让Windows服务器和NetWare服务器之间进行通 信,就要安装用于NetWare服务器的网关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