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潇湘夜雨教案

马致远潇湘夜雨教案
马致远潇湘夜雨教案

寿阳曲·潇湘夜雨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曲,了解马致远对自然的热爱和叹世情怀。

2体会马致远散曲咏史讽今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

学习马致远散曲咏史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曾朴,)之一,贾仲明[凌波仙]吊曲说:“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作杂剧15种,今存7种。散曲有小令115,套数16,残套7。在整个元代,他是个多产作家,其散曲声誉极高。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其曲“不可与凡鸟共语,宜列群英之上”,被推为元曲家第一。

二朗读《寿阳曲〃潇湘夜雨》

三《寿阳曲〃潇湘夜雨》解读:

《寿阳曲〃潇湘夜雨》是元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这是马致远写的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白话译文

江中的渔火若明若暗,我从梦中醒来,是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1-2]

创作背景

潇湘,指湘江中游与潇水汇合的一段。或作为湘江的别称,因湘水情深而得名。

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考证,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

(《元曲家考略》)。又,马致远八景小令之一的《寿阳曲〃洞庭秋月》有“豫章城故人来也”之句,由此可知,这首小令写于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时。

作品鉴赏编辑

这支小令写的是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写羁旅思乡之愁。

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曲的大意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夜雨灯光之中,游子难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不禁落泪如雨,泪水和船外连绵不断的雨水连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潇湘夜雨”是对主客观情景的统一。

此曲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1]

四归纳马致远写景散曲的特色

马氏的散曲写得清俊,写得尖新,颇像苏轼评陶渊明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作风;又像以淡墨秃笔作小幅山水,虽寥寥数笔,而意境无穷。

五拓展延伸

[南吕〃四块玉]

紫芝路①

马致远

雁北飞,人北望②,

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③。

小单于把盏呀剌剌唱④。

青草畔有收酪牛⑤,

黑河边有扇尾羊⑥,

他只是思故乡⑦

[赏析]

该曲前四句对比着来描绘汉君王和小单于的不同心情。汉君王思念昭君而北望,表现出无限的痛苦与懊悔;小单于则面对昭君举杯畅饮得意欢唱。作者此种描写,对前者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后者则带有民族意识的憎恶。曲的最后三句是写昭君身处异域时对家乡的思念。正如杜甫《咏怀古迹》所写的那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识昭君青春的面容,魂灵

只有在月夜才能归来。)这支曲也可以说是和作者的杂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

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 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

夜行船秋思电子教案

课题序号授课 班级 初教 1101、英 师1102 授课 课时 2 授课 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称 夜行船秋思背景分析 教学资源 准备 PPT课件 学习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 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掌握本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目标 1.掌握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2.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赏析本散曲反映的不同人生态度 学习任务 描述 掌握本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赏析本散曲反映的不同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掌握本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1、作品描写了哪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 2、对当代职校学生有何启迪? 课外作业举例分析这首套曲的语言特色。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从而引发出下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及对痴迷者的批判。 第二层,(【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分别描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地主富户的富贵无常。 第三层,(【风入松】【拨不断】)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第四层,最后一曲。总括上文,再次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乐的心志。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散曲作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马致远著有杂剧15种,以《汉宫秋》最为著名。他在散曲创作上成就很高,有“曲状元”的称号。作品内容主要有三类;叹世讽世,描画景色,歌咏恋情。他融诗词意境入散曲,清雅而不失真率。现存散曲120余首,今人辑为《东篱乐府》。 二、写作背景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的朝代,那么元代社会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第二个特点,元朝是相对历史上各封建王朝来说专制统治比较那么严密,文化政策特别宽松,很少文字狱的王朝。 第三个特点,元朝在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影响下,形成一种浓郁的社会性的艺术氛围,玩乐风气。 第四个特点,阶级矛盾,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除此之外元朝还有更敏感和更尖锐的民族矛盾。另外就是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素质低,统治水平低造成统治机制松懈因而政府官吏贪腐社会流氓横行,社会问题就越积累越多越严重。元朝把人分为四等,当然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色目人主要是指西北各族,各种西域的商人,汉人指长江以北原来处于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人、西夏人等,南人是蒙元最后征服的南宋的汉人。 三、课文讲解 1、朗读本文 见课件。 2、分析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着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

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 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汉宫秋》插图选自明代万历顾曲斋刻本《古杂剧》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元代周德清以关、郑、白、马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更为推崇,说:“宜列群英之上。”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作品虽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却并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在久经流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诗人对王昭君的咏唱中的某些思想情绪,又结合元代民族压迫比较严酷的历史现实,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情节有了较大的变动。作品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胁面前的怯懦和无能。剧中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这个形象对后世的戏曲影响很大,“汉明妃”的形象可以说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结构紧凑,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辞苍凉幽邈,能贴切地表达人物的心情。其中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子,第四折〔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尤为历来曲家所称赏。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作品内容主要有三类:①叹世;②咏景;③恋情。在“叹世”之作中,他的世界观的矛盾表现得很明显,既有那种“老了栋梁才”、“恨无上天梯”的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他是“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闲愁得白头”,一生忧愤徘徊。尤其是他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表现了对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人生若梦的感叹,以及对“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污浊现实的愤慨。这支套曲在艺术技巧上很精湛,有人认为此曲“无一字不妥”,誉之为“万中无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是咏景名篇,它以凝炼的笔法,赋予秋天的景色以萧瑟苍凉的情调,构成诗意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凄凉心情(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这支小令为无名氏作)。此外如〔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山市晴岚》等曲,在描绘景物,点染气氛上也都有独到之处。他的恋情之作的特点在于较清新动人而少脂粉俗气。 总的来说,马致远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他吸取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他的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还打破了散曲言情咏景的程式,另辟一条叙事讽物的蹊径,这些都对散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明代抄本《古今杂剧》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解题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 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

诗词

谭献词选 蝶恋花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蝶恋花 玉颊妆台人道瘦。一日风尘,一日同禁受。独掩疏栊如病酒,卷帘又是黄昏后。 六曲屏前携素手。戏说分襟,真遣分襟骤。书札平安君信否?梦中颜色浑非旧。 鹧鸪天 绿酒红灯漏点迟,黄昏风起下帘时。文鸳莲叶成漂泊,幺风桐花有别离。 云澹澹,雨霏霏,画屏闲煞素罗衣。腰支眉黛无人管,百种怜侬去 去后知。 临江仙和子珍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罗衣花下倚娇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 青门引 人去栏干静,杨柳晓风初定。芳春此后莫重来,一分春少,减却一分病。离亭薄酒终须醒,落日罗衣冷。绕楼几曲流水,不曾留得桃花影。 金缕曲〔江干待发〕 又指离亭树。恁春来消除愁病,鬓丝非故。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道王孙迟暮?肠断是空楼微雨。云水荒荒人草草,听林禽祗作伤心语。行不得,总难住。今朝滞我江头路。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裙衤义芙蓉零落尽,逝水流年轻负。渐惯了单寒羁旅。信是穷途文字贱,悔才华却受风尘误。留不得,便须去。 一萼红〔吴山〕 黯愁烟,看青青一片,犹认旧眉山。花发楼头,絮飞陌上,春色还似当年。翠苔畔曾容醉卧,听语笑风动画秋千。一曲琴丝,十三筝柱,原是人间。细数总成残梦,叹都迷踪迹,只有留连。劫换红羊,巢空紫燕,重来步步回旋。尽消受云飞雨散,化胡蝶犹绕旧栏干。不分中年到时,直恁荒寒! 洞仙歌〔初秋〕 杨枝弄碧,系天涯心眼,几日凉风便零乱。画桥边,一片流水无声,人独立,暮角将愁吹断。春城烟雨里,如梦帘栊,曾拂檐花笑相见。我已厌闻歌,玉笛苍凉,又吹起十年清怨。问采采夫容隔西洲,却树下门前,为谁留恋? 渡江云〔大观亭同阳湖赵敬甫、江夏郑赞侯。〕 大江流日夜,空亭浪卷,千里起悲心。问花花不语,几度轻寒,恁处好登临?春幡颤褭,怜旧时人面难寻。浑不似故山颜色,莺燕共沈吟。销沈,六朝裙屐,百战旌旗,付渔樵高枕。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 思》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

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 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解析“暗”的表达效果需联系全曲的内容来分析。 所以答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环境特点、与标题的关 系和对全曲基调的烘托。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 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 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 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 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

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解析前一句的“孤舟五更”写景,“孤”字明写舟,实写人,这是借景来间接抒情。“五更”说明诗人深夜 不能眠,也从时间上间接烘托了“孤”的心情。后一句 的“离人”一词点出了“孤”的由来,而“泪”是孤寂 感情的外现,这些都属于直接抒情。 【赏析】 潇湘,指湘江中游与潇水汇合的一段。或作为湘江 的别称,因湘水情深而得名。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 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 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官江西。”因此 这支小令可能是定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写羁 旅思乡之愁。 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

《天净沙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上海市奉贤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7.12) (完卷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积累运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5 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夕阳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三行未曾着岸。(_______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为“所有的苦,以后都会笑着说出来”这句“心灵鸡汤”作了生动的诠释。 2.下列文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 丙.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丁.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A.甲乙两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3.习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文引用“大鹏之动,非—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下列文句与其意不符的一项是()(3 分) A.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B.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4—9 题(17 分) 论快乐钱锺书 ①在旧书铺里买回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②"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 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③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精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着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天净沙秋思》国培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榕山中学赵光珍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

古潇湘八景

古潇湘八景 古潇湘八景为湖南洞庭湖流域及其沿边的著名胜景。 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此景在永州市城北潇湘亭一带。潇湘交汇,来往船只如梭,风帆与洲上竹木相映。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傒斯)凄凉而无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样哀婉缠绵,千百年来,人们所钟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还是心灵的夜雨?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潇湘自永州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 “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由干古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误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艳阳高照。旷野平沙,芦苇丛丛,常常引采雁阵栖宿。好一幅秋雁戏沙图。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经过佛教胜地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宏亮的声音。江舟中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 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达昭山。紫气缭绕,岚烟袭人,云蒸霞蔚。一峰独立江边,秀美如刚出浴的仙子。 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洲自古为长沙名胜,东望长沙,西瞻岳麓。当大雪纷飞,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烟雾一样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随着雪花飘舞,那种清凉的悠闲也许是最接近冬雪本质的悠闲。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从橘子洲沿江北去,约远70公里,便到湘阴。每当黄昏,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等待归船的渔妇和企盼宿客的青楼女子站在晚风斜阳中,衬托出一片温馨怅望的繁忙景象。 洞庭秋月——洞庭湖

3.湘电灰汤温泉山庄(位于长沙市宁乡县), 4.千龙湖(位于长沙市望城区), 5.苏仙天堂(含苏仙岭天堂温泉), 6.阳明山公园(位于永州市), 7.梓山湖健身休闲度假区(位于益阳市), 8.天下水府(位于湘乡市) 马致远- 潇湘八景 创作背景 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潇湘八景”原是宋代宋迪创作的八幅山水画题目,即《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八景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而且描写的也是潇湘八景。马致远的这八首《寿阳曲》小令,如八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它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湖南洞庭湖一带的旖旎风光。但它并非纯粹写景,而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林的向往。 原文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双调】寿阳曲●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双调】寿阳曲●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双调】寿阳曲●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