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分析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三生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视角

“三生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视角

“三生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视角“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三生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三生教育”若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增强实效性,就必须将其理念寓于实际中。

从“三生教育”理念出发,分析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三生教育”理念来探寻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角、新途径,加深教师对政治课教学观的认识,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标签:三生教育;政治教学;教学新视角解读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和总体培养目标,政治课的宗旨,不是为高考服务,而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思想不断进步,并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接受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关注生活,增强社会忧患意识。

努力将政治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讓国家的政治不断发展。

就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生理发育不成熟、心理发展不平衡,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多变。

各自生活、学习等知识方面的局限,一些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干扰,处理事物和分析事物往往是片面的,所以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而要达到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认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采取一些符合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生教育”理念以教育贴近学生本身、贴近生活,有利于提升政治课教学效果,使教育本真地回归生活。

一、“三生教育”概念解读“三生教育”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1]它是云南省教育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学生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念。

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静夜思》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静夜思》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静夜思》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张美伦;张清【摘要】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分析李白的<静夜思>的4种英译文,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6)005【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古诗英译;《静夜思》【作者】张美伦;张清【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韩礼德(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为三种:概念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①。

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换言之, 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 所涉及的人和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同时,概念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 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

它在小句这个级阶上进行,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

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以下三个方面:“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②它的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出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同时,他还把及物性分为6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③。

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中文摘要叙事视角是叙事者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方式,它通过反映叙事者同他所讲述的故事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距离和角度两层面),从而决定实践的被叙述区域和层次。

视角是叙事理论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深层上,它反映了作家的人生观、创作观念和叙事观念,在表层上,它是引起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根源。

本文将叙事学中叙事视角研究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新写实小说叙事研究当中,采用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本文分为三部分:导言、正文和结语。

在导言中,对叙事视角在小说叙事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进行简要地说明,指出对新写实小说进行叙事视角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对这一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小说文本作了一个界定。

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对“视角”、“旁知视角”、“平视角”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叙事者与作者、隐含作者的关系进行理论辨析,指出其在叙事视角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对新写实小说视角运用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简要地分析与概述。

第二章:新写实小说叙事视角类型的文本分析。

本章通过对新写实小说几种视角类型的文本分析,指出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较建国以来的小说叙事有了很大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从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向“有限的全知叙事”转变,旁知视角在文本中被广泛运用,平视角取代俯视角成为一种主导视角。

第三章:新写实小说叙事视角的表意功能分析。

本章通过对叙事角色在新写实小说中位置和立场的变化的分析,论述了叙事角色位置、立场的变化与特定时期新写实小说独特叙事特征的关系。

本文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角色经历了由以前的代言人叙事向个性化叙事、由权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平民化立场的4转变,叙事角色的身份和态度也由以前的单一明确向暧昧性转变。

第四章:叙事视角转换对新写实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本章分析了叙事视角转换对新写实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与建国以来的小说相比,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你不能错过的四大设计原理

你不能错过的四大设计原理

你不能错过的四大设计原理
第一、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设计的核心,产品或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服务于功能的实现。

设计师要深入分析使用场景,提炼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功能为导向进行概念设计。

第二、实用性原则
设计不能脱离实际情况,需要兼顾操作便利性、成本控制、材料可获得性等要求。

实用性是衡量设计可行性的标准,好的设计需要平衡各方面条件。

第三、美观性原则
美观性能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

但是形式美不能背离功能,设计师在追求美感的同时要注意视觉传达的意图,以兼顾实用性。

第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力。

设计师要跳出常规思维,采用新视角审视问题,以创新理念提出解决方案。

但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还需服务于用户。

总之,设计必须立足功能,符合实用条件;追求美观与创新,但不可变成自我满足;最
终还需回归用户,解决真正问题,实现价值。

将这四大原则融会贯通,方能产生高质量的设计方案。

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设计的效果最大化。

掌握这四大设计原则,是每位设计师都不能忽视的宝贵经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目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目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目录作者: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专题研究期·页功能语言学语类、评价:理论及其适用性王振华(1·1)态度意义的隐性体现策略探讨赖良涛(1·3)语类教学法本土化与外语教师发展马玉蕾(1·9)介入意义的评价型组篇功能研究——以散文《猛禽》为例张冉冉(1·18)言说类评注语的英汉对比研究杨才英鲁熙莹(1·25)引述选择的编译改动与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徐英(1·33)不同学科教育语篇知识结构的对比研究于晖于婷婷(2·1)语篇的周期性研究张佩雯(2·8)药学科研论文中的名词化研究郑瑶菲梁敏珊(2·13)认知识解视域下让步构式“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研究张松松胡晋阳(2·23)语篇结构分析与图式建构的互补——认知模式在卡明斯诗歌解读中的应用赵恺李静(2·28)北京党政机关人士的称呼模式研究刘永厚郑双(3·1)论指称第三方人称视点选择的语用机制周红红郭小洁(3·8)论“蓝精灵体”的语体特征和流行理据杨勇(3·14)和谐语言生活视角下的语言规范观李英姿(3·20)文本中字母词的标义手段及其历时变化党静鹏(3·26)环境传播新走向:从知识到行动——《环境传播:教学与实践》述介张瑞杰何伟(3·35)“拟象性”译名“提要”——漫谈术语的翻译周流溪(4·1)名词短语、物体及知识组织林允清(4·14)体验现实主义:理论争议和挑战王馥芳(4·20)从语言游戏论看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国防陈秀英(4·26)基于语料库比较规则竞争模型和单词规则模型赵亮(4·32)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魏榕何伟(4·38)原型双宾句的纵向延伸分析熊学亮(5·6)国外言语行为自动标注研究进展孙亚刘思瑶陈帅(5·12)物理力学视角下的汉英翻译:以长句翻译为例王建国(5·19)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王雪明(5·29)“情感表达型交际”功能分析的新视角——人际语用学与评价理论的结合宋成方(5·3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实证研究吕婷婷(5·43)评价理论视阈下中国形象在《时代》中的演变赵永刚(5·49)电商客服端评论话语中的态度资源及其对潜在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影响刘承宇冉琪(6·1)域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流变与发展趋向李美霞沈维(6·8)音频和视频模态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肖好章刘玉婷(6·19)汉语非限定小句的语篇功能仲伟何伟(6·25)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林美珍(6·31)分类度量短语作为修饰语的汉语名词词组之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张红燕李满亮(6·40)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功能语言学”为例高生文(6·45)李贽研究关于李贽的思想和研究——纪念李贽诞辰490周年忌辰415周年张建业(1·42)地域文化与历史清末民国期间陇中地区风俗画卷——《张连卖布》蕴含民俗事象补拾梁发祥(3·51)汉代“丝绸之路”上的边疆安全——以军事保障制度为视角金楠(3·61)圆明园凤麟洲形象的多重书写尤李(5·62)泰山岱庙鲁班殿的存废与鲁班神会任继新(6·76)域外学术现代主义无边界[澳大利亚] 伊恩·麦克莱恩译者刘宝(6·52)格鲁吉亚在后革命时代的经济成就:误区与现实【格鲁吉亚】Vladimer Papava 译者王凡妹邱建梅张雪童王子轩(6·61)中国传统手工艺考察从古代文献探“物勒工名”李卫华杨钰章梅芳(6·67)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研究胡乃军(2·33)甘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境况及路径选择刘文华(2·39)关于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2015~2016年北京、台北的问卷调查分析刘向英刘德贞张艳(3·38)网络谣言治理路径探究——基于2007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刘莉冯君颢(4·63)社区增权: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新视角宋惠芳(6·81)口述史20世纪80年代的诗与情怀——由诗人海子的回望说起于慈江李北葵(4·42)从流亡学生到内迁干将——抗战初期柯俊先生在武汉的一段重要经历刘文祥吴骁姜曦(5·1)【读书与研究】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以茶与咖啡两种文化为例原理(1·48)跨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再审思[美]丁子江(2·46)求同与求异:《老子》在西方的读者接受吴冰(2·60)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茶道为例吴远之徐学(2·65)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评曹顺庆教授主编的《中外文论史》宋虎堂(3·78)论汉代骚体赋对楚辞文体的接受王亚萍(3·83)小说话语与法学视野——以莫言两篇小说中的公共领域问题书写为例张灵罗欣(4·69)试论《四库全书》库本提要之价值——以《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易类》为例赵继宁(4·78)“迟到的诗突然蠕动了一下喉结”——《兰明诗文集》编读于慈江(6·95)以叙事进程理论为基础的探析——关于《小团圆》中盛九莉的情感纠葛杨春(6·102)【学术争鸣与批评】反思中国高铁建设的指导理念李萍贾博群(1·56)宇宙观、知识论和基本哲学取向——关于王星拱先生的思辨李醒民(2·70)关于对发现攀枝花铁矿历史真相的扭曲——评刘庆华先生的著述吴焕荣(3·66)“泰而不骄”中的“泰”词义考证郑妞陈雲(4·8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研究的再认识——几个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王法周(6·87)【管理学经济学】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陶德臣(1·9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格鲁吉亚经济状况研究——以欧盟、俄罗斯及国际金融组织关系为视点的分析王凡妹[格鲁吉亚]Kristina Papia王子轩(1·99)金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出口到OECD国家为例孙莹申小琪(2·81)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问题——以“运10”为例的分析钱振华何晓晴(4·107)中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性及互补性分析孙莹于潇杨若琳(5·69)【政治学】近年来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述评赵连稳冯婷婷(1·87)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L村为例冯英杨佳玮(2·88)马克思学说初入中国的三个问题颜德如曾子洋(4·95)“红”与“绿”之间:印度纳萨尔问题的解决之道王晴锋(4·101)人民政协理论中的传统文化赵连稳王静(5·92)【文艺学】芥川龙之介《北京日记抄》的生成及空间幻想王书玮(1·74)“怨女”银娣的挣扎和悲剧——基于隐性进程理论的解读杨春(1·80)属下与他者的政治——论《让爱有天意》中第三世界女性意识的建构张磊雷敏(2·107)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和民主批评——关于霍加特的理论研究赵冰(2·114)《金瓶梅》作者与其抄藏者——关于邱长孺考辨之二刘宏(3·90)中国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精神谱系蔡熙(4·87)生存或者毁灭——索罗金《暴风雪》中的反乌托邦思想盛百卉张子圆(5·107)《吾国至上》中的戏剧策略与文化殖民陈琛陈红薇(5·111)【法学】日本公司法上第三种监督模式的评介与思考曹冬媛(1·63)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张佳华(1·68)“互联网+”与社会法治化的完善——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徐铭勋刘文韬徐硕(3·103)关于极端主义的概念分析王政勋程杰(5·77)【教育学】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进研究——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视角沈晓平[英]封均康(1·113)日本学术评价体系质的转变——创建以培养和支援研究者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范玉梅(2·96)大学新生的乐观水平现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杜学敏周帆刘正奎(3·111)高校档案人员素质探讨——基于冰山模型为视角的分析姜素兰宋秦徐娟(4·115)大学生五级风险分级体系的研究王立民陈曦(5·98)争议四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名称之争及其流变张颖(5·102)基于大学生能力和意识同步发展的生涯辅导策略研究尹兆华(6·109)【历史学】蒋介石国民政府建立一党军事独裁统治的文化原因探析——以力行哲学为视角王久高李亚男(5·86)【新书林】《魏寿昆文集》读后杨文光(5·114)(责任编辑:柯平)。

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的开题报告

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的开题报告

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的开题报告题目: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背景: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学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其特点之一就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感受和情绪。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应用和解读一直是诗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问题: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具有哪些认知功能,并如何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读诗歌作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为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经典诗歌作品中隐喻的分析和解读,探讨隐喻在诗歌中的认知功能,并对其进行理论说明和实证验证。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隐喻的定义和分类:对隐喻的概念和分类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本研究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和范畴。

2.隐喻在诗歌建构中的认知功能:通过分析诗歌中隐喻的运用和效果,探讨隐喻在诗歌建构中的认知功能。

包括隐喻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加强作用、隐喻对诗歌意象表现的丰富作用、以及隐喻对诗歌语言表达的创造作用等。

3.隐喻在诗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通过对诗歌作品中隐喻的解读,探讨隐喻在诗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

包括隐喻对诗歌意义传达的引领作用、隐喻对诗歌意义解释的启示作用、以及隐喻对诗歌意义理解的重构作用等。

4.实证研究:通过对具体诗歌作品中隐喻的分析和解读,验证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并根据实证结果对其理论功能进行进一步探讨。

预期贡献:本研究可为诗歌研究提供从认知角度分析诗歌隐喻的新视角,进一步探讨诗歌艺术的内在机制和表现方式,丰富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为诗歌教学和创作提供实际应用借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
言语行为学说(Speech Act Theory)是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这一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L. Austin)和约翰·塞尔(John Searle)。

言语行为学说关注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说的话语所具有的功能或意图,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

根据言语行为学说,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述行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s):这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指字面意义上的表达。

述行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说出的话语本身以及其字面意义。

2. 施为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实现的目的或意图。

施为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的功用和效果。

例如,请求、命令、建议、询问等都属于施为言语行为。

3. 致意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所期望产生的实际效果。

致意言语行为关注的是话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后果。

例如,说服、安慰、警告等都属于致意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学说提出了一种分析语言现象的新视角,强调言语行为中的语境、意图和功能。

这一理论对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们理解语言交际中的多重含义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尚书》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

《尚书》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

2020年1月第40卷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C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20Vol.40No.1收稿日期:2019-09-21《尚书》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陈丹丹(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摘要:《尚书》记录上古时代君臣言行,其话语系统在上古社会的交际活动中表达意义,实现交际目的和话语功能。

在传统小学的注疏基础上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尚书》话语进行现代诠释,关注《尚书》中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如何根据不同的“人”“时”“事”等语境参数遣词造句以构建不同的人际意义,剖析“周诰殷盘”如何在不同交际语境下进行话语选择实现人际功能,维系、协调君、臣、民之间的关系,承载上古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明确宗族等级之序。

关键词:今文《尚书》;人际功能;话语分析;上古汉语;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图分类号:K22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20)01-0053-0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古意识形态在《尚书》文本中的建构及其域外传播”(17YJCZH01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尚书》文本及译本的批评话语分析”(2017SJB1151);扬州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尚书》语篇研究”(xjj2015-04)。

作者简介:陈丹丹(1977—),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汉语对比与典籍传译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6873.2020.01.007《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

”历代学者多持此论。

当下,虽然《尚书》不再是官方政治运作的重要依据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重要参考,但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典籍,它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初精神图景,对于探寻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分析的新视角语言学为文本赏析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

用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歌词语篇,可以发现其帮助听者理解、记忆语篇的原因,并为歌曲的广泛接受度和传播度提供科学的解释。

及物性过程作为表达经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曲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构建上各司其职。

标签:语言功能新视角及物性语篇分析一、引言语言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的视角,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可以使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韩礼德曾经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小说、戏剧、诗歌及日常书信进行了功能文体分析,说明了文体分析是文学、语言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及物性理论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不仅广泛运用于批评语言学的新闻语篇话语分析中,而且对童话故事、戏剧戏曲等体裁的话语分析也有很大的普适性。

本文即尝试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对广为传唱的当代流行歌曲《青花瓷》的语篇进行分析,以期检验及物性理论在歌词的受众接受度上的更深层的功能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概述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三种。

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到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闻和作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这三者构成及物系统中有意义的语法单位“小句”。

及物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是”和“属于”关系的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是典型的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行为,介于物质和心理过程之间,具有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言语过程指一类广义上“说”的信息交流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或发生的过程。

三、歌词语篇分析歌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类型,它以演唱的形式供受众欣赏,是介于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之间的一类特殊语篇形式。

胡壮麟指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1]歌词在语篇的范畴之内,与其它语篇类型一样同样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及物性过程。

韩礼德把英语语法单位区分为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和小句复合体五级单位。

胡壮麟在《小句和复句》一文中提出,可以把汉语语法单位也区分为此五级单位。

[2]汉语中,包含属性和载体的内包型关系小句可以无动词。

我们把这种无过程成分的关系小句中的事件词视为动词的零位,或称零位动词[3]。

及物性是描写整个小句的系统,小句可以是复句中的分句、流水句中的单句、单句中的主谓短语。

个别小句可省略主语,我们可通过常识和语法来区分过程的类型。

经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过程分布如下:注:“〇”表示动词零位,“*”表示有环境成分,()里为根据语义补充的内容。

全篇物质过程共34例,约占全篇的64%;关系过程共13例,约占全篇的23.6%;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各2例,存在过程3例,言语过程无。

物质过程出现最多,按照参与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与人物动作相关的物质过程A类:1、4、5、10、12、13、14、16、20、23、26、28、29、30、32;B类: 6、7、8、24。

A类过程的动作者是“我”,A类过程讲述了“我”具体的行事:制作青花瓷并给青花瓷上图。

物质过程10、16、26、32重复说明“等”,点明主题:我在等你。

而B 类过程的动作者都是“你”,每个小句都围绕“你”,你的韵味、你的美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而又遥不可及,你离去,去到千里之外的所在,而我只能在墨色里感受你的存在,等到一个合适的时间相遇。

(二)与自然物质相关的物质过程:2、3、9、11、15、17、18、19、21、22、25、27、31、33、34。

这类物质过程中,自然物质是动作者——带着浓厚中国风的意象。

笔锋、檀香、江南烟雨、炊烟、月色、锦鲤、芭蕉、门环等等均带有中国山水画意味的象征。

这些物质过程的动作大多数是抽象的,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听者置身于回忆中,体验声音带来的画面感和历史感。

例如对于“芭蕉”,听者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园林;对于“锦鲤”,听者会联想起一潭淡荷下悠然自得的鱼水相融的情景。

物质过程9、15、25、31四次提到天青色“等”烟雨,和我“等”你呼应,与自然现象的“天青色等烟雨”一样,“我”在等待梦中的那个“你”,将穿越古今地域的感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物质过程用以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况,客观反映事物的发生发展状况。

在这首词中,丰富的物质过程,尤其是自然物质过程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以物寄情的表达手法。

词作者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象构建出一种中国风的氛围,表达了典型的中国诗歌所特有的“悲美”的文化特征和“离别/等待”结构暗合的二元对立模式。

关系过程的数量为其次。

关系过程重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物体所处的环境以及物体的性质特征。

语篇中的一部分关系过程是对“你”的描写,属于“归属”类的关系过程,表达的是“载体”具有某种“属性”——“你初妆如牡丹”“你嫣然一笑如牡丹含苞待放”,另一部分关系过程是对“我”与“你”之间的故事的关系——“我”在描画中陷入了回忆,笔锋不知不觉地变轻了,“我”想起了“你”,在“飘逸”的汉隶中寄托着对“你”微妙的怀念,这一切都是用制作一个珍贵的青花瓷瓶来寄托“我”在等“你”的心情,为“我”遇到“你”写下“伏笔”。

环境式关系过程9点明了“我”与“你”之间的那个故事——在“江南”初遇而难以释怀。

存在过程共有3例,补充说明了“你”和“我”不能相见的物理现实。

“你的美”飘散到远方,你我隔江,天各一方。

行为过程共有2例,“你眼带笑意”重复了两次,“你”不在身边,看不到摸不着,只能想象“你”的笑。

心理过程2例,“心事我了然”就是“惦记着你”,交代了语篇的主题感情。

带有古典基调的歌曲,表达含蓄,更多的是寄情于景。

全篇中没有言语过程。

零言语过程正是语篇存在过程的结果。

你我千古两相隔,一江千万里相离,距离产生的美即可让人感怀,而任何言语都是破坏环境和氛围的。

零言语过程也是歌词写作的一种策略,给听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随听者心境的变化去填补不同的言语空白。

环境成分在语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共有14处。

环境成分是提供有关过程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或原因等以补足过程意义的。

作者在语篇中加入跟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目的是向人们传递足够的信息,渲染氛围,丰富过程意义,用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对千年前古典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追寻和缅怀为听众创造了一种文化语境,从而成功地导演了一场具有古典文化内涵的爱情戏。

四、及物性与语篇理解方文山的歌词作品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像感和画面感的,而这也是他的歌词创作中最显著的风格,让他成为了当下创作群体中最重要、最具有特点的人物。

David指出,情景模式的构建,尤其是空间关系的构建,是读者进行语篇理解的重要手段[4]。

语篇中大量的物质过程和环境成分构成了语篇的叙事背景。

这种数量上的前景化[5]为歌词的叙事营造了丰富的画面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意象作为参与者,使读者在欣赏歌曲时勾勒影像成为了可能,从而引起与歌者的共鸣,达到歌曲的交际目的。

《青花瓷》也因此成为朗朗上口的优秀词作被广为传唱。

当然,文本中某个语言现象在数量上不突出,也有可能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相关[6]。

存在过程辅助环境成分对叙事创造语境。

语篇心理过程直接表达主观心境。

行为过程、关系过程更多的是为思念做一种铺垫。

零言语过程代替了千言万语,由音乐来传达要说的一切话。

五、结语韩礼德把文本看成是一个语义单位。

从文本产生的角度来看,文本构建就是一个意义的体现过程。

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来看,文本的分析就是通过对文本中的词汇、句法结构、文本模式的分析来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

本文首先对文本进行了及物性分析,得出整个文本或部分文本中各类“过程”的运用情况和分布情况。

然后对此做出解释,以期找出作者写作选择的动因,从而挖掘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经验意义,并尝试揭示出语篇影响接受者的相关因素。

及物性理论的分析方法为我们进行文学语篇赏析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可信度高的渠道。

另外,“概念功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是与讲话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认识世界的程度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把这个功能的使用与讲话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紧密结合起来”[7]。

我们还可以考察语篇中及物结构概念语法隐喻的转化过程,对语篇生成的功能建构加以解释。

注释:[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2]胡壮麟.小句与复句[A].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30-141.[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8.[4]David W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70-171.[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1.[6]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125.[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参考文献:[1]Halliday,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1994/2004.[2]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王寅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100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