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乐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乐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乐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乐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大学东方剑

摘要:乐感来源于音乐,音乐又有助于乐感的培养,音乐用旋律、节奏、轻重等构成的特殊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因此音乐自身的美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充分感受,二者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综合。音乐是一门实践课,乐感的培养应是音乐的核心,只有学生在专注的聆听、歌唱与表演中准确把握音准、节奏、旋律,以及作品的和声、结构时,才能进入音乐的境界,获得音乐的熏陶。如何有序地、由浅入深地培养乐感,是音乐教学的艺术。

本文依据学前早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通过探讨学前早期儿童学习的特征,剖析学前儿童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学前儿童乐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音乐教学只有尊重学前早期儿童身心的客观现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提出了提高学前儿童乐感能力培养对策,最终达到促进学前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乐感培养;问题;对策

一、前言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它包含有细微而灵敏的音准感,准确稳定的节拍感,复杂和复合的节奏感,多变灵活的力度感,单纯及混合的音色感,鲜明及隐伏的调性感,复杂及内在的和声感,整体和局部的结构感,生动和丰富的形象感,感情及意境的深浅感等。引导学生从直接聆听、歌唱或参与演奏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获得乐感,获得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与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正是传播音乐文化、培养音乐情趣与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的重要音乐体验。

乐感来源于音乐,音乐又有助于乐感的培养,音乐用旋律、节奏、轻重等构成的特殊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因此音乐自身的美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充分感受,二者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综合。首先,乐感在技能训练中的重要性。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乐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乐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技能的训练不能孤立地进行,当然技能也是重要的。最好的办法则是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要兼顾和重视乐感的培养。其次,乐感在音乐实践中的重要性。乐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样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它能够将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器乐演奏或歌声表达出来,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乐感是音乐理解和表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它直接体现着音乐的本质属性。

因此,音乐是一门实践课,乐感的培养应是音乐的核心,只有学生在专注的聆听、歌唱与表演中准确把握音准、节奏、旋律,以及作品的和声、结构时,才能进入音乐的境界,获得音乐的熏陶。如何有序地、由浅入深地培养乐感,是音乐教学的艺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引导学生从作品音响感知中培养乐感。学前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人生第一阶段,及时正确实施教育是他们得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学前早期儿童容易被音乐所吸引,更愿意接受生动、活泼的音乐,在学前早期儿童全而发展的教育中,培养音乐乐感越加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但他们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意识倾向不明显。他们不识谱却,把

音准、节奏、节拍唱准确难度很大,音乐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知识课、技能课的施教方法不同,音乐教学虽然也存在知识的因素和艺术组织上的逻辑性,但更多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本身音响的美,使受教育者获得感受,从而对人的精神有所滋润和影响。所以乐感培养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它应放在音乐教学的首位。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选择适合他们的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让他们了解和接触更深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乐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依据学前早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通过探讨学前早期儿童学习的特征,剖析学前儿童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学前儿童乐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音乐教学只有尊重学前早期儿童身心的客观现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提出了提高学前儿童乐感能力培养对策,最终达到促进学前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概述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1、以“我”为主,唯“我”独尊

这种心理状态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关。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为受教育的主体,甚至更多的已经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很多学前儿童他们生成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接受着众多长辈的呵护,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更兄弟姐妹朝夕相处的经验,逐渐培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

2、好奇心强,乐于尝试

在信息充满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思想的冲击,往往对新鲜事物都怀有极强的好奇心,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并乐衷于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

3、强烈的表现欲

在学前儿童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看问题的角度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容易产生“表现心理”,但他们又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不能分辨美丑好恶,以为“与众不同”就是“鹤立鸡群”了。在课堂表现上常常表现为积极回答老师

提问,参与课内活动,语调高,动作幅度大等等。

4、情感发展愈发丰富

学前儿童时期的情感发展主要有四个特征:持久、丰富、深刻、操控能力逐渐增强。持久性的表现为,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对一些事物的喜好或者延误的态度,一般不易被改变,并且有些情感体验会一直伴随他整个成长过程。丰富性是指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认知水平的提高,会接触和参与更多的社会情境,此时体验各种情感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情感变化也会越来越频繁。深刻性是指幼儿可以从一些文艺作品或者生活中提炼情感,什么是提炼情感,也就是自己能感受到一些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比较抽象的感情,比如悲伤、荣誉、孤独等。情感的操作能力增强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对自己情感的调节和表达的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强。例如“自省”和“移情”。

(二)乐感的内涵

加德纳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将人类的智能分为八项,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乐感是音乐旋律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义上讲,“乐感这一概念可以归结为一种非凡的特性、音乐知觉的高度和深度、对音乐的感受或演奏的质量。作为一种心理特性,它主要存在于人的直觉深处、表现为一个人对音乐涵义细微的感受,还表现为一个人通过发音和诠释演奏音乐作品的能力,我们把这种个性特点叫做乐感”。在狭义上是指对音乐的感知。具体内容包括: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听觉等。本研究是建立在乐感的狭义概念上来进行展开的。

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乐感(音乐感觉)是音乐及音乐要素(及其相关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音乐个别属性的反应。”且可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音乐心理现象,它是认识客观音乐对象的第一步,也是不依赖于外部客体而仅通过内心获得的一种音乐初步印象。它也是音乐认知的初级心理过程。只用通过它才能分辩、意识音乐的各种属性,如音乐的节奏、音色、音高、速度以及演奏最佳姿势等。音乐判断、音乐想象等一切比较高级、复杂的音乐心理活动,都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选择

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的特点,当音乐对象被导入大脑,并在我们大脑中展现出音乐的整体形象,这就是音乐知觉。

从乐感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音乐的个别属性,感受到个别音型、音高、音色及节奏对大脑的刺激,进而获得音乐的整体形象,感知由充满激情的音型和节奏组成的乐曲整体形象。因此,良好的乐感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音乐表现的提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

因此,培养乐感也可以理解成为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而参与音乐活动是促进人的听觉(以及相关的视觉、运动觉等)能力,特别是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学前儿童乐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

学前乐感培养教育包含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例如,歌唱教学可与语言、节奏、舞蹈相结合,音乐鉴赏可与情景设计、情感体验等相结合,音乐游戏和各种活动相结合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增强它的情感变现力,使孩子能逐渐理解善恶是非,明辨黑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增强孩子的听辨能力,使其能理解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思,逐渐能主动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同时,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因为年龄问题,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审美处于低级感知阶段,是直接从音乐中感知美。而儿童所获得的美的感受随着对音乐感知的加深而加深,儿童对音乐的审美主要凭借想象,通过声音进行联想,想象现实中的真实的事物。因此如果想增强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就要加深对音乐的感知,也要加强音乐的思维活动。

(二)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首先要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人类的听觉器官是在长期自觉使用的过程中获得高度发展的。音乐像有声语言一样是人类听觉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听觉能力除受先天因素影响以外,后天的教育因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样,在音乐乐感培养过程中,儿童学习分辩声音的高低、长短、音量的强弱,不同声音的音色、音质等会使儿

童的听觉敏锐程度不断提高,而听力的发展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及今后的一生学习都有影响。可见,及早地、更多地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进行听觉探究,学前儿童听辨声音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三)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到听觉感知、听觉辨别、听觉注意能力,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所谓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记忆音乐、再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是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开其音乐形象,深化音乐表达内容的,因此,音乐记忆力直接影响到个人感知音乐形象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对音乐进行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追踪音乐的发展,对音乐的形象进行审美感知。同时,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再认和再现。

音乐刺激还有利于挖掘一般记忆的潜力。保加利亚学者拉丁诺夫创造了一种“超级学习法”(又称“暗示学习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播放学习内容的同时向学习者播放每分钟60拍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据专家鉴定: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50%的机械记忆能力。有人推测这可能与由这种音乐引起的脑肤物质发射量的增加有关;也有人推测这可能与音乐对大脑各部分的觉醒程度的优化调节有关。虽然这些推测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采证实,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某些特定的音乐确实能对人的生理状态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调节的结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脑的记忆系统,使之处于更加有效的工作状态。

(四)促进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乐感培养过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能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现代科学的进步已逐步使人们认识到:想象、联想能力是思维活跃的创造性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想象是由表象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与感知、记忆表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过程。正如音乐活动离不开记忆表象一样,音乐活动往往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而想象和联想又是学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观察到:只要是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孩子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开始并且旁若无人地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

同时,学前儿童音乐乐感培养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音乐是创造的过程,接受音乐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和非具体性,音乐十分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乐感培养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途径之一,这也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自信心和勇气。

(五)有利于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人的性格和气质各不相同,所以,在学前儿童音乐乐感培养过程中,要了解掌握学前儿童气质和性格的特性与差异,根据性格的可塑性,做到发挥他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前儿童,应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即使他们的表达不完整或者是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给予赞许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在注意自己、关怀和喜爱自己,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气质、不同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同时,学前儿童音乐乐感培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等。首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反映在自我认识方面,即认识自己,把自身与物体、与他人区分开来,建立自身的认同感。在音乐乐感培养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对乐感的感受和表现正需要儿童能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相协调一致。其次,随着学前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多为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形式,一种引发儿童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在这类音乐活动过程中儿童会逐渐产生日益明显的探索行为的倾向,且在探索过程中儿童的自尊心迅速发展,迫切地要求表现自己,要求自主,这也正是儿童自我意识的显著特征,关于以音乐来促进儿童的自尊意识,增强自尊心的

四、当前学前儿童乐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当前,在很多大部分学前儿童所在的幼儿园都设有音乐课,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学前儿童的学习需求,许多幼儿园音乐教师认为,在进行

音乐教学时就是带领学前儿童唱歌、跳舞,此种观点对学前儿童的音乐需求心理分析不足,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幼儿音乐教育过于专业化、成人化,幼儿在这样的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这些均会阻碍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效果。

同时,家长也对学前儿童学习音乐教育的盲目性。目前很多家长都忽略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即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大多数父母表示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多涉及音乐方面的技能;有此父母则是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盲目跟风;还有此父母则是由于自身的喜好而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此行为只能是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反感,会极大影响学前儿童的乐感掌握,这样反而适得其反,浪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却没有达到自身想要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教师的音乐素养不高

现实中,很多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幼教专业毕业。她们虽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她们毕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专业训练,却又不得不承担音乐教学任务。从中反映出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音乐素质过低,弹、唱、舞的技能较差。有的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都不过关,绝大多数教师在歌曲伴奏中不会正确运用和弦,不是主和弦一贯到底就是滥用和弦,表演也缺乏应有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自身在音乐素质方面的不足和局限致使她们在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欠缺。而作为学前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还应具备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音乐教育理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等实践操作技能,还要精通各种技能的教学法。而目前,我国中师、高师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这方面专业师资的培养,无法满足各幼儿园日常音乐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学前儿童乐感有效培养。

(三)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正逐渐被重视,前文谈到但很多家长们却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是盲目的监督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学前音乐教育中,培养乐感的最佳时期是3到6岁,这个阶段孩子们刚刚开始产生认知能力。学前

儿童可以自如的运用语言进行互动交流,大脑反射意识渐渐形成。但,此时不仅要让孩子体验和感知音乐,更需重视学前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在儿童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传授知识、示范各种动作,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习和模仿,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学前儿童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学习,往往由于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最后总是半途而废,学习效果不明显。除此之外,培养乐感不仅仅要提高音乐技能,还要在长期的努力学习中,培养自身的音乐修养。还有音乐教育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很多幼儿教师的音乐技能过硬。但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个别教师过于表现自己,而忽视幼儿。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很多公开课看似幼儿参与程度很高,但仔细揣摩发现,其实幼儿只是教师表演中的“配角”罢了。有些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认知有偏颇。比如教师想到了一些很有“创造力”的点子,如让幼儿拍拍自己的手、拍拍自己的腿、拍拍自己的身体来学习打击乐演奏,教师觉得这就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殊不知,这只是幼儿对教师动作的模仿。对乐感及节奏感知的方式应该是让幼儿自己去表现,那才是幼儿自己的创造力,而教师却没有耐心或没有意识去等待幼儿表现与创造。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面进行创新,通过各种创新方法调动学前儿童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效果。

(四)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

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适合学前儿童的现有音乐能力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学前儿童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又要有助于开拓学前儿童的经验和视野。

在培养学前儿童乐感的教学中,目前很多教师在把握音乐教学内容上仍然有脱离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现象,将一些社会流行的通俗歌曲、肚皮舞等都搬到了幼儿园,幼儿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就无法激发内心情感,当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由于教师教学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充分,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音乐能力、性格特点、兴趣好爱等方面缺乏应有的了解造成的,致使教学内容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还有的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为出发点,没有为学前儿童提供更为综合与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前儿

童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阻碍了学前儿童的长远发展。许多教师由于自身音乐素质和教学水平有限,对教学内容的挖掘、理解和分析都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不够灵活和创新。,没能为学前儿童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空间,体现不出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以及美的情操。

(五)教材不够规范

当前很多幼儿园音乐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有的使用的是单科(音乐)教材,有的使用的是领域(艺术)教材;有的只有教师用书,有的则还有幼儿乃至家长用书。教材的内容和设计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游戏性过强,缺少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没有注重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的又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没有顾及幼儿的兴趣爱好及好奇心;有的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体现音乐艺术的形象特征、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面对如此众多、纷杂的教材、很多幼儿园和教师都感到困惑,无从选择。导致目前在音乐教材使用上出现盲目跟风和随意性较强的现象,缺乏规范性,这均会影响学前儿童的乐感培养。

教材的不适宜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教师日常教学的开展。具体表现在:第一、老师们在选材时往往是从自身教学的难易程度去考虑,选择一些唱起来较简单的歌曲,但教育意义不大,而且韵律活动、打击乐,欣赏活动偏少,造成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与幼儿的实际需要脱节。第二、由于一些音乐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实际,尽管教师用心进行了教学活动设计,幼儿也难以掌握相关技巧,无法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第三、一些老师由于没有合适的音乐教材,不得不自已组织教学内容,摘选的材料既零乱又随意,缺乏知识体系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培养学前儿童乐感能力的对策

(一)注重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不仅是音乐表演活动的重要前提,而且对于音乐欣赏活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就不可能有怀着欣喜之情反复倾听音乐的行为。学前儿童对于音乐兴趣爱好的发展主要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周围成人或其他儿童对音乐的态度(其中父母和教师的态度最为重要);音乐经验的性质(能否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音乐积累(能否掌握更多的音乐

语汇和音乐作品);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

3岁以前,随着音乐经验的不断增加,大多数儿童逐渐发展起个人的对某一种音乐的特殊爱好,并逐渐形成最初的个人对音乐价值的看法。3-6岁期间,儿童仍旧较喜欢他们所熟悉的音乐。如幼儿园里学过的音乐;广播、电视中经常播放的音乐;家庭成员经常欣赏或表演的音乐等。另外,节奏鲜明、情绪欢快、音响明朗、内容易于理解的音乐也是3-6岁儿童所普遍喜爱的。4-6岁期间,儿童个人的偏爱开始逐步出现,除了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音乐爱好以外,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差异,许多儿童还产生了对某些音乐的特殊看法。

3-6岁期间,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儿童一般可以发展起比较广泛的音乐兴趣,对各种音乐都能表现出一种理解的、宽容的接纳态度,也能够经常主动地发起音乐活动或参与由成人或其他儿童发起的音乐活动。这时,我们可以说,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己初步地形成了。

当然,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情况(包括速度和质量),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后天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育者的责任就应该是:努力避免和消除教育过程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力扩大和增强教育过程对儿童产生的有利影响,要多方面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方可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乐感能力。

(二)培养前儿童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

乐感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成果,也是赋予音乐鲜活生命的灵魂,无疑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因此,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歌声表达出来,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富于乐感的演唱不仅善于抒发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而且还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使人得到愉悦和精神的力量。

1、加强学前儿童演唱能力

演唱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当学前儿童演唱时,必须引导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要求不仅是唱(奏)得连贯、通畅、自然,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音乐的情感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也更富有感染力,并且更夸张。所以学前儿童演唱作品要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充分。当学

前儿童正真的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的时候,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以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以充沛的自信心走进音乐,表现音乐,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乐感。

2、加强学前儿童的听觉训练

音乐具有自己特有的语言语气,无论用歌声还是乐器去表现音乐,都有各自特殊的表达方式,人们常说,音乐学习者有位最好的老师,那就是自己的耳朵,正确和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听觉能力,是培养良好乐感的途径之一。

听觉训练是需要时间的。学习者不但要大量欣赏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的各种音响资料。还要进行专业的听觉训练,其中包括旋律训练,要求学习者掌握每部作品的旋律发展手法与特点。

旋律作为音乐的灵魂,它是作曲家思想和内心情感的高度凝结,不同的旋律会给人们带来欢乐、悲伤、诙谐、激动、优美、庄严等不同的心理感应,要想在音乐表现过程中达到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就要尽量多去聆听风格迥异的旋律,体会各种旋律带来的心灵感应,并把这些音响和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记在心里。在表现一部音乐作品时,如果需要表达某种情绪,就可以用心理储存的那种音响效果来引导自己的演奏、演唱,当经过模仿的过程,表演者积累的听觉记忆越来越多,随之乐感得以加强,演奏就会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情感表达也会逐步准确起来。

多声部的听觉训练可以使学前儿童加深对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音响效果的理解,并提高听辨声部层次变化的能力,具有多声部音乐的音响及织体的意识与思维。大量积累构成不同要素的音乐素材,逐渐提升鉴赏能力,进而促进乐感的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听与唱”两个重要的方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乐感作用是可行的,学前儿童要培养良好的乐感不仅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更需要利学习有效的途径,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这些途径和方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乐感学习教育于情景之中

要让学前儿童进一步了解音乐,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音乐的耳朵、艺术的头脑、美好的心灵,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创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潜移默

化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和审美情趣。首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学前儿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备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古板的教学风格,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先学会聆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节拍、风格、情绪、特点等,让学童在音乐情景中体会曲子的音乐特点及教学重点。然后,在授课上,要切记注意语言的表达,说学前儿童能听懂的话,编学童能听明白的故事。例如,在教授强弱拍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前儿童先看看曲子旁边的图画,告诉他们,这是一首胖子和瘦子对话的曲子,把二分音符看成是穿白色衣服的大胖子,把四分音符看成是穿黑色衣服的瘦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分别说出胖子和瘦子说话时音量大小的区别。运用这种方法,学前儿童在练习时就能很快的把强弱拍弹奏出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老师可把要教授的曲子先给学前儿童演奏一遍,让他们先感受一下这首曲子,然后再演奏一遍,第二遍的时候,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聆听。演奏完毕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不但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有学前儿童利于乐感的形成。

(四)注意肢体动作的作用

1、用肢体动作感知节奏

学前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是培养学生乐感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节奏包括声音的长短、强弱等,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强弱、高低,关系到感情的表现,在学生具备了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的概念以后才好进行诸如识谱等综合的练习。学前儿童的节奏训练是一个基础阶段,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因此,在学习用单位拍控制拍击节奏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增加节奏训练的趣味性和可感性,强化学前儿童内心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2、用肢体动作感知音乐节拍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对于活泼、好动的学前儿童来说,静静地坐好听音乐,却是一件苦差事,更谈不上喜欢和爱好音乐了。因此,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设计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律动,学前儿童听着音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拍手、踏步等来传达对音乐节拍的感知,使学前儿童一上课就进入到音乐情境

之中,以愉快的心境开始一堂课的学习。

3、用肢体动作感知音乐情感

让学前儿童具备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是使学前儿童能够理解音乐的必要条件,在学前儿童用肢体动作感知音乐情绪,能使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感知音乐。

4、用肢体动作感知音乐形象

学前儿童只有在学习音乐时,能够捕捉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有准确、丰富的音乐形象感,才能够懂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学前儿童歌曲教学、音乐欣赏等培养学前儿童用肢体动作感知、表现相关音乐形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欲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动物说话》这首儿童歌曲,节奏简单,旋律平和,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表现了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四种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很有趣味,但歌词量较大,不容易记忆。在教学中,配合歌词内容,涉及表现相应小动物的动作,如: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相抵,模仿小鸡吃米;摇摇摆摆走路模仿小鸭;蹦蹦跳跳模仿小青蛙等。四段歌词学下来,非常轻松。

(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声乐课堂里,一般沿用的是音乐院校的“一对一”式你唱我教的教学模式,学生要配合教师要完成练声、作品演唱、情感处理等诸多课堂任务,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表演当中去,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往往导致教师与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技巧的学习上,阻碍了学前儿童演唱激情的发挥,妨碍了乐感的提升。

其实,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一些,可以让学前儿童采用多种表演形式来演绎作品,比如表演唱、朗诵或举行不定期的小型演唱会等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但不会妨碍教学计划的完成,不同场合、地点的刺激往往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构建分层教学模式。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人人都能获得最佳成绩。在学前儿童乐感培养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少儿学生们

虽然是同班上课,但他们的基础条件、已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却有很大差别。所以,分层教学问题就尤其重要。根据以往经验,面对这样水平很不整齐的少儿,教师要善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第一是要利用那些基础好的,接受能力快的少儿学生所能起到的带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对这类学生的特殊指导,使他们在某些方面先行一步,提前掌握某些音乐知识,从而对那些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少儿学生就有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对乐感的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先行一步的学生有形无形地会对较慢的少儿产生促进作用,激励他们尽快的赶上来。第二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前儿童不同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给予难易不同的组合,使不同程度水平的学前儿童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音乐,让每个少儿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六)创造师生间有效、和谐的沟通环境

乐感技能需要大强度、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这导致了音乐教学的枯燥性和繁琐。一方面,教师仅按课程安排直板的反复教学生一个动作,久而久之会出现不耐烦的心理,而学前儿童学生则会出现厌学情绪。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教师可以将课程设置更为多样化,训练过程中多于学前儿童沟通细想和交换想法,使音乐教学更有趣味性。当学前儿童不能按要求完成教师指定的内容或技能时,教师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学前儿童身上,一味地责骂学前儿童,而应和蔼地与学前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因为学前儿童自身身体的限制或者其心理的恐惧等,帮助学前儿童分析原因、关键点和技巧。这样可使学前儿童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和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少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结语

学前儿童乐感培养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也就是说培养学前儿童获得乐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除了学前儿童建立积极学习的态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与学前儿童在教与学上的配合。

总之,音乐教育与理想化的学前儿童发展之间并不存在自然的有效的促进关系。教育者应该努力研究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规律,不断考查和调整自己的教育

观念和教育行为,以使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乐感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铭孙.音乐感的培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322-368.

[2]侯书森.青年必知音乐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5-9.

[3]刘晶秋.音乐天地[M].音乐天地杂志社,2004: 7-12.

[4]曹理.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62-263

[4]葛卉.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4,9(13):114-116.

[5]韩莉娟.石家压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石家压:河北师范大学,2010.

[6]王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买践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7]周芳.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8(5):41-43.

[9]魏安石.钢琴弹奏中的音色及乐感论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111-112.

[10]许波.视唱课培养学生乐感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9(1):109-111.

[11]侯文峥.石家庄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大舞台,

2012.(12):186-187.

[12]蔡兆梅,夏艳萍,张海燕.甘肃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 (11):44-46.

[13]陈孝余,王桦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效应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9(2): 43-45.

[14] 杨睿.声乐教学中“望、闻、问、切”与乐感培养[J].音乐天地,2008(2):189-493.

[15]郭溢洋.儿重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16]刘小红.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重音乐教育的整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17]洪雅君学前儿重音乐教育的作用、现状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2):45-47.

[18]马俊.关于学前儿重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20):98-102.

[19]魏莉丽.乐感的重要性及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3):23-25.

[20]符丽.试谈音乐教学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和途径[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13,5(1):34-36.

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因为有了好的乐感,对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会受益终生。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声音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做到“三多”。 (1)“多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多听古今中外的音乐,从中得到艺术熏染,增进知识,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乐感。在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中,也应随时渗透“技巧”和美感的因素。举例说,初学学习唱歌者,当练习一个慢速度的四拍时值的音符,如“由强渐弱”、“由弱渐强”、“由强突弱”、“渐弱渐强”、“渐强又渐弱”、“连续断单或圆滑音”音色上有刚有柔,感情上有放有藏等变化,而不是简单地只把四拍唱足或奏足就完事。 (2)“多看”。看DVD中的名家的表演。通过看歌唱家、歌剧演唱家的表演,积极的感受他们的唱和演,可以提高自己的歌唱感觉和歌唱意识。戏曲演唱名家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等这些戏曲中程式化功夫都是在一定的锣鼓点中完成的,经常看他们表演,会使自己从他们那一招一式的表演中看出门道,把歌曲中的拍节音型变成自己的心理律动,从而有机的提高歌唱感觉。

(3)“多思考”。就是要做有心人。平时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有条件时不忘多听、多看、多记录自己的感受。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如果对美的声音及音色形成了一定的内心听觉和要求,这将直接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旦有了正确的美的概念,他们就会去追求。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必须加强视唱练耳的教学。 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1)可从节奏入手过渡到视唱。节奏相对来说比视唱要好掌握。可抓住这一特点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在视唱中先掌握好节奏,再过渡到视唱,这样学生较容易掌握。(2)从唱准单音过渡到旋律。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会听,而且要会唱。唱和听缺一不可。可先唱准音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的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其次让学生通过听辩单音,对音高、音准进行识记和巩固练习,把所听的旋律记下来进行视唱,这样听唱兼顾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音准的掌握。(3)可从律动方面着手。学生的特点是好动,遇到较难的节奏,先进行律动的训练再过渡到演唱,这样迎合了学生的特点,他们会立即感到容易并很快能贴切地表达出来。那些乐感较差的学生,大多数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正确引导他们借助于自身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不失为一个有效地提高音乐感觉的举措。 三、必须重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暑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对每个家庭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儿童创造力亦复如此,也能构建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只是,他们的创造与成人不同: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小猫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这些对成人或许不是新鲜事物,甚至于被认为纯属胡思乱想,但对儿童而言却是全新的。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发现和发展,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家长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1、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儿童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

浅谈对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题目:浅谈对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常杰沈阳市沈河区少年宫 【摘要】:美术以它独特的直观和再现性教学,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年龄段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要教好儿童美术,在我们的头脑中要时刻牢记启发儿童的创造力这一宗旨,坚定不移的贯彻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即要教其绘画技法,又要重视启发儿童绘画思想中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才能培养出高水准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 美术以它独特的直观和再现性教学,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年龄段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要教好儿童美术,只有把握以培养儿童创造力为目的技法训练,才能培养出高水准的艺术人才。“儿童创造力”与“技法训练”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在实际执行中,要灵活掌握,恰如其分地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出发,培养儿童对美术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与手绘表达能力的过程,应该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和手绘能力。这个过程,我们教师既要重视对儿童的绘画技法的训练,也绝不能忽视对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绘画技法的训练能使儿童心有所想,手有所绘,特别是能绘画出来,这不是短时间的训练能达到的,而是长期的学习过程,甚至是一生的过程。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素质基础增

长,正处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的重要阶段中,如果我们能科学、正确地掌握培养儿童绘画技法,不能因在大量、简单、“枯燥”、重复的训练,将头脑中产生的各种“思想火花”泯灭掉,而是要激发和保护好“思想火花”,使儿童心理能自由、健康的发展,将来成为有所创造力的“画家”,而不是“画匠”。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重于绘画技法的训练。我们教师不单纯是指导儿童美术技巧训练的引路人,还应是儿童想象力保护人和创造力的指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下我们将重点论述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一、尊重孩子们的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孩子们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能“异想天开”问出成年人想象不到的问题,甚至可能十分搞笑的事情,这也是儿童最可爱之处,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启发儿童的创造力这一宗旨,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将这宗旨贯彻到我们的教学中,使课堂生动、活泼、自由、有趣。 1、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讲如何画好一幅画时,不光是注意儿童画的像不像,更要留心有无与众不同的之处,发现要及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深化和扩展讲解,启发、激励儿童的想象空间,使儿童思想活跃起来,打破墨守成规,敢想、敢画、敢创新。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作业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1、空间。(第3页)2 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第3页)3、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福禄倍尔(第28页)4、创造二、选择题:1、 C、 D 或 F 。(第3页) 2、 C 、 D 、 F (12页) 3、 A :(34页) 4、 C 三、简答题:1、(第8页)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教育取向为主) (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第36页和38页) 答:美国的倾向:把艺术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2、(15-16页)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材料,如美术作品,实物教具,步骤图和示意图,演示和辅导等,还有电脑控制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幻灯和摄像等。(2)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各级举办的美术训练班,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环保等都可以作为资源积极使用。 3、(7页)答;一种倾向是重“艺”的美术教育。主要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

化人中,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 另一种倾向是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四、论述题: 1、(16-22页,5点)答:(1)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的高度,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人,二在社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1994年定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具体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可由辅导老师针对学习者个人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来作出规定。 2.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5万字以内。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的录像教材10学时,主要满足对于课程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配备了网络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学习重点的系统辅导和专业知识领域的适度拓展。此处,配备网络教学资料包括:IP课件10学时、文本辅导材料及案例资料若干。所有媒体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要以方便学习者学习使用为原则,突出发掘其现时实用价值方面的指导作用。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力量和学习资源,严格认真组织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可采用面授辅导、网络教学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和个别咨询辅导等方式保证平时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提倡联系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要求完成以作业与评价手册等形式所确定的平时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严格的形成性考核。 第三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其一,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积累。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它是开展儿童绘画活动时最好的环境,接触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与景色能够扩展儿童想象力的空间,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孩子们在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鼓励互相观摩。 其二,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音乐鉴赏是一种艺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学前儿童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歌词艺术,但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音乐有大体的领悟,其三,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民间故事风格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神奇色彩,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及流传的能让儿童朗诵与倾听的故

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一旦运用好民间故事教学,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必会带来很大发展。作为文学鉴赏活动,需要教师语言素质良好,还要具备较强的启发能力,能够让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内容提起关注,教师需要把握好故事的重点环节以及主要矛盾。首先,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突然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循着他们的思维途径,步步引导,推波助澜。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模仿所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类模仿一方面可以让知识再现在孩子头脑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从而感知人物形象更生动,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快乐。第三,将联想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让幼儿对故事的后继展开联想。每一个故事都不只局限于情节,而且故事的情节都没有终点,每个故事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 民间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讲解和编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高度。 其四,在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的生活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想象的虚幻世界中度过的,因为游戏是孩子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游戏本身就存在虚构与想象。实际上儿童的想象要比成人更丰富,由于孩子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随意性非常大,一旦有一个事物触动到孩子的思维,他们立刻就能创

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第一幼儿园魏兴菊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旧的美术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的好奇的心理,只有实施课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眼界日益开阔,外面精彩的世界无时刻不在吸引着他们程改革、及时调整和变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和促进儿童在美术审美能力、美术技能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们给幼儿创设了宽松开放的环境,允许幼儿自带参考书,自由交流,充分联想,大胆表现。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美的形象引起幼儿的联想产生丰富的想象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将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益。在每次的绘画活动前,我都从引导孩子的思维入手,启发孩子大胆想象、相互表达、在学习交流中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发现新的创意,不断改变原来的构想;而在绘画实践中为孩子创造一种信任、鼓励的氛围,使孩子们大胆的进行表现,看看谁和别人想的不一样、画的不一样。从一系列的主题画中就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想象力、创造力越来越强——在“淘气的小猫”主题画中,孩子们想象并表现出了“小猫扑蝴蝶”、“小猫捉老鼠”、“两只小猫玩线团?”、“小猫赛跑”、“小猫捉迷藏”等不同情节的画面,创造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一、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创造的欲望。 创造激情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幼儿的好奇心重,对有趣的物体,有意思的事物,出于好奇常引发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寻找奇异的、有刺激的事物,引起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的激情,促进创造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抓住儿童纯洁稚拙的童心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依据兴趣和绘画技巧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例如:在粘贴画《有趣的春天》时,教师用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教具,引起孩子的兴趣,以提问引导的方式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2、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3、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的方法。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5、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6、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7、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8、里德生平着作等身,最重要的着作是。 9、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10、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2.卢梭将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11、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结构和色彩。 1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3、阿恩海姆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14、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 15、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16、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 17、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8、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19、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 20、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2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22、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三大方面。 23、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的美术教育。2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音乐)参考答案,请核对,可能某些解答题还要充实。(2011.12.9) 一、填空题 1.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西方音乐作品.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1.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2.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3-4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b1。 4.4-5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 5.5-6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d2。 7.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8.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9.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10.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3.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4.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5.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6.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7.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学前教育(音乐) 二、名词解释 1.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4.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5.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1.故事性歌曲指那类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2.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3.创编歌词活动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4.自发咏唱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5.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浅谈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结合当前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特征,对学前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可供学前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创造力;培养 学前即为每个人创造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也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性时期,所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笔者以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 一、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可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基本上和创造力相同,然而不同的年龄会存在差别,在儿童时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会提高发散性思维,儿童积累越多的社会经验,教育训练越全面,则其创造力会显著提高。然而也有部分会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而削弱创造力的情况,产生这些现象是由于在成长阶段,儿童在形成和发展创造力的过程中,由于经历多种失败等遭遇,心理负担加重,因而会严重限制其思维。 二、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气氛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环境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结合幼儿的特征而巧妙设计的。结合《规程》中提出的“创设和教育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幼儿园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各样优势资源和条件,使幼儿园各个角落的教育功能都得到体现,在环境中始终贯穿教育意图。所以,创建自由、民主、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经常激励、表扬幼儿,使用“你可以”“你能行”“你试试看”等话语鼓励幼儿,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探索,指导幼儿和小伙伴们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在轻松活泼的心理环境中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 2.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音乐与文学中充分结合技能练习和整体形象的创造。比如,使用何种声音能表达迷路的小花鸭的寂寞和畏惧,才能将小朋友的同情与关心演唱出来?等等,使幼儿自己寻找感觉,逐渐自主调节声音与控制音量,无需教师将声音轻重的地方直接告诉幼儿。通过该种结合,能在表达意向中提高技能,让个体在自我创造的反馈中获得享受、自信和满足,进而不断提升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赏识评价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还能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激发其兴趣,让幼儿在成功后获得成就感。在幼儿创作好一幅作品后,幼儿会强烈地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更愿意将喜悦和其

浅析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浅析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5-30T17:05:09.4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3月总第114期供稿作者:付德江 [导读] 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 付德江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东漳堡乡中心校057550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专)》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专)》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A.空间 B.色彩 C.形状 2. 1923年幼儿教育家(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 )三个阶段。 A.兴趣阶段 B.游戏阶段 C.再现和表现阶段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 ),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 )四种水平。 A.曲折线 B.命名线 C.平行线 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 )的画线活动。 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 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 )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9.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____ 或空间艺术。

(完整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D ) A.艺术性、节奏性 B. 感知性、随意性 C. 活动性、艺术性 D.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全面发展 D. 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A) A. 舒曼 B.圣桑 C. 丁善德 D.汤普森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B )A. 肢体 B.动作 C. 情景 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 )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C.方法和谐 D.评价和谐 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 C )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B ) A. 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时代 性 D.不可塑性 9.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C) A. 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 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 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 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可采用( A )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 C.分句欣赏的方法 D.反复练习法 11.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 木 D.奥尔 12.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C.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 D.让儿童相互竞争,相互比较 14.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尽力选择最好的艺术作品,使幼儿尽早开始发展对艺术的(C) A. 理解 B.表现 C.敏感 D.创造 15.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B )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育目标又依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品格的内化程度,分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A. 感知、情感、想象 B.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 感觉、知觉、想象 D. 感知、认知、动作技能 主观题部分

培养孩子乐感重要性

培养孩子乐感的重要性最新的调查研究证明,早期音乐教育会对生理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1997年2月披露的一项研究表明,尤其是学龄前钢琴弹奏可改善人的大脑,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由此可使学习数学、自然科学、掌握技术关联性、甚至是战略性的思维变得简单化。学龄前接受钢琴与声乐教育有助于改善大脑的空间——时间概念。 儿童时期接受钢琴教育对大脑的开发有直接的影响,因而促进了治理的开发。早期钢琴弹奏使儿童的大脑产生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将一直存在,而且如果没有音乐可能不会产生。 接受了音乐教育的儿童开发的能力,长大后仍可以从中受益。事实表明,钢琴弹奏确实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您可以想象到一件对于您的孩子发育更有价值的礼物吗? 为此,我们对学习钢琴的孩子和学习其它技能的孩子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是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的: 观察34个孩子上钢琴课,20个孩子上计算机课,还有24个孩子处于对比观察状态。在课前及课后进行了4项与年龄相符的标准测试。其中的一个测试检验了他们综合的时间——空间推理能力。 没有发现任何一组的空间识别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但钢琴组的儿童空间——时间推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尽管控制时间——空间推理能力的大脑区域并不是主要控制音乐能力的区域,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音乐课就其总体而言可长期改善大脑的关联能力。效果是如此的显著,以至于科学家们推测钢琴弹奏可促进综合的学习能力。

研究同样还发现,所有的儿童有雨生俱来的音乐潜能,例如两个月的婴儿可听出其母亲以前曾恒唱过的歌声的音高、强度和旋律。4个月的婴儿还可以听出音乐的节奏。如果不加以开发,则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些音乐能力会越来越多地丢失。这是神经系统的原因:约在11岁时,例如识别音高及节奏的神经细胞开始关闭。 研究还发现,在语言以及数学的测试中,接受音乐课教育及弹奏音乐的学生比对弹奏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入的更好的成绩。 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弹奏乐器、甚至合奏、自己举办小型音乐会或参加比赛,会享受年轻的音乐人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经常会保持很久。通过弹奏钢琴而形成的镇静以及自信使得孩子成年后也会从中受益——无论是职业方面还是私人生活方面。可能您的孩子甚至有长长的音乐天赋。那么您的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将会有不计其数的机遇。 在看到所有这些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信息及研究后,您自然会想到让孩子学习钢琴是你送给你的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因为只一条成功的且富有成效的未来之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好的钢琴,选择好的能够提供系统科学训练的机构,选择能够面向您孩子未来的老师将是你送给您的宝贝最最美好的礼物。因为只有好的钢琴能提供给您的孩子美好的音乐感受,只有好的教学体系能够给您的孩子提供科学系统的训练,让您的孩子不走弯路,并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开发。 感兴趣可以加入人人趣学官方QQ群,里面有专业的老师和有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2012年春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月修订62012年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及答题时限:开卷、笔试、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刘宣编着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008年4月第1版)教材。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2%);名词解释题(16%);简答题(48%);论述题(24%)。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绪论 熟练掌握/一、重点掌握.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 2.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点价值与定位 二、一般掌握 1.美术的概念 2. 美术教育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4.学前美术教师、学前儿童。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一般掌握 1.中国各个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2.外国各个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简介 一、一般掌握 1.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我国早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2.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3.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4.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 5.艾修勒和哈德维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2. 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 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 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 思维性 C.表现性 D. 抽象性 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 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 “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B )。 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 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 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 艺术审美活动: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 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 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 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 有效迁移: 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 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3分,共12分)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D.奥尔 、名词解释(每小题 6分,共30 分) C.铃木

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指在一种情境中 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 示范法: 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 鸣,从而增加良好行 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取知 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1)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 (2) 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 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 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 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 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 幼儿因素的调节 (1) 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2) 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 (3) 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 (4) 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 教师因素的调节 (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 材料因素的调节 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 10分,共40分) 、简答题(每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