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原因探究doc资料

变异原因探究doc资料
变异原因探究doc资料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整理人:田乃霞 2017.5.8

高考题源于教材课后习题

1.(必修二教材71页。二、拓展题.

2.)摩尔根通过白眼这一异常性状发现了控制颜色的基因。还有许多科学家也是从生物体的异常性状入手,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想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1)生物体内的基因数目多、作用方式复杂,难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生物体的异常性状为科学家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使科学家能够从异常性状入手,分析性状异常的个体的基因与正常个体的基因是否存在区别,存在哪些区别等问题,从而建立起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2)分析性状异常的原因;(3)根据异常性状的遗传方式,还可以分析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是显性还是隐性,并且可以预测这一性状将来的遗传规律。

2.(必修二38页拓展题)为探究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摩尔根做了如下实验。让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后代全部是红眼果蝇;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雄果蝇全是白眼的,雌果蝇全是红眼的。他的学生Bridges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大多数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但是少数例外,大约每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该红眼雄果蝇不育。

提示:果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常常发生染色体不分开的现象,因此常出现性染色体异常的果蝇,并产生不同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

(1)请用遗传图解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设有关基因为B、b)。

(2)请用相应的文字和遗传图解(棋盘法)解释Bridges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例外(设有关基因为B、b)。

(3)经分析出现异常受精卵XXY的原因之一是:雌果蝇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X没有分离,产生异常卵细胞XX,与正常精子Y结合后形成异常受精卵XXY。可能的原因还有哪些?

(4)提出一个探究Bridges实验现象的简单思路,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提示:专业技术人员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根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分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5)如果上述现象还可能由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突变引起。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区域缺失叫缺失纯合子,若仅有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正常叫缺失杂合子。缺失杂合子的生活力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常导致个体死亡。现有一红眼果蝇X B Y与一白眼雌果蝇X b X b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下面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缺失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请完成实验思路及预期:

实验思路:选该白眼雌果蝇与多只正常的红眼雄果蝇杂交,统计。

预期试验结果及结论:若,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若,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缺失造成的。

3.(2012·山东理综,27)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XXY雌性,可育)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_______条。

(2)白眼雌果蝇(X r X r Y)最多产生X r、X r X r、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 R 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 r X 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 R 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 R X R)与白眼雄果蝇(X r 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 ,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 ,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4. 科研人员让一只白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交配,得到的1221只子代果蝇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染色体数正常),请指出该只白眼果蝇出现的可能变异类型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①;

②。

5.(必修二71页技能训练)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h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这个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怎样的?

6.(2012·新课标理综,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________,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_____性基因突变为____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________,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________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7.果蝇的染色体组如右图所示。如果Ⅳ号染色体多一条(这样的个体称为Ⅳ-三体)或少一条(Ⅳ-单体)均能正常生活,而且可以繁殖后代。三体在减数分裂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联会并正常分离,另1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变异类型分析,单体果蝇的形成属于,要确定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需对其进行分析。

(2)Ⅳ-三体雄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可产生种配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Y 染色体的数目是。

(3)野生型果蝇(EE)经基因突变可形成无眼果蝇(ee),该等位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据此回答以下问题:(注实验中的亲本无眼果蝇染色体组成均正常)

①基因E和e的根本区别是。

②将无眼果蝇与野生型Ⅳ-单体果蝇杂交,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③将无眼果蝇与野生型Ⅳ-三体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正常∶三体等于。选择

子一代中的Ⅳ-三体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测交,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测交过程(需有配子及子代的种类和比例)。

8.(2015·江苏高考)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9.(2014·浙江高考)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10..(2012·海南高考)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十年高考话遗传

遗传变异进化作为高考压轴题是全国卷及各省市卷的必然选择,100%考,命题集中

在以下六个方面:

?应用遗传规律进行遗传现象的解释、基因型的推断、概率的计算;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确认及遗传的内在规律;

?变异及其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类遗传病及系谱图分析;

?以中心法则为中心分子基础题;

?遗传(变异)类实验设计及探究。

不管侧重考哪一方面,试题普遍综合性强,难度高。纵向观察新课标2007-2015高考,试题难度在2007-2011难度逐渐增加,2012-2014比较稳定,2015年是历史性的最容易的一年,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遗传题难以得分的魔咒。突破遗传题秘诀就是要一手抓灵魂,一手抓配子。试题有一个灵魂那就是假说演绎法;遗传题无非就是亲子代之间的相互推导,亲子代的纽带就是配子,只要推出配子种类及其概率就能打破瓶颈,水到渠成。(附2007-2016新课标高考遗传变异题)

十年新课标理综高考遗传题

1.(06全国卷I)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传递给后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

种。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2.【2007·新课标理综29.(14分)】

已知猫的性别决定为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有一对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猫的毛色,B为黑色,b为黄色,B和b同时存在时为黄底黑斑。

请回答(只要写出遗传图解即可):

(1)黄底黑斑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如何?

(2)黑色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如何?

3.【2008·新课标理综29、(23分)】

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决定。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其他情况开白花。请回答:

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其中基因型是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基因型为和的紫花植株各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基因型为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全部表现为紫花植株。

4.【2009·新课标理综6.】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A.1/4 B.1/6 C.1/8 D.1/16

5.【2009·新课标理综31.(12分)】

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及其mRNA;

步骤②:加热DNA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说明该基因有个内含子。

(2)如果现将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然后该DNA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DNA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序列。

(3)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种,分别是。

6.2010·新课标理综32.(13分)

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l个紫色(紫)、1个红色(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紫×红,F l表现为紫,F2表现为3紫:1红;

实验2:红×白甲,F 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实验3:白甲×白乙,F l表现为白,F2表现为白;

实验4:白乙×紫,F 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遗传图解为。

(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

F2中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7.2010全国理综33.(12分)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 9 :6 :1

实验2: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 9 :6 :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 :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 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扁盘的基因型应为__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__。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扁盘:圆 = 1 :1 ,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___。

8.【2011新课标理综32.(8分)】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 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 实验材料:岩石、镊子、酒精灯、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一、出示岩石风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演示变化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岩石为什么会变化。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用镊子夹着岩石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加热后,放进冷水,反复几次。观察岩石有何变化,并记录下来。(温度变化大,岩石表面有细小的裂纹) 2、用镊子夹着岩石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加热后,放进热水里,反复几次。观察岩石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温度变化小,岩石表面没有变化。) 三、归纳小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然后由小组长填写实验报告单。

土壤里有什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腐殖质、沙石和粘土等。 实验材料:含有腐烂的动植物残体的土壤、块状土壤、杯子、水、放大镜、玻璃棒等。 实验过程: 一、学们学习了土壤,哪么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实验步骤: 1、各小组进行活动,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并做好记录。 (有腐烂的动植物的残体,沙石,粘土) 2、把块状土壤放进盛有水的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做好记录。 (把块状土壤放进水杯中,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三、小组交流汇报,然后小组长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卡纸、一张无效空的卡纸。 实验过程: 一、导课:今天我们来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二、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并把实验的情况记录下来。) 1、把一张有孔的卡纸和一张无孔的卡纸立起来,然后打开手电筒照到有孔的卡纸上,观察无孔卡纸上有无光点? 2、把两张有孔卡纸和一张无孔卡纸依次排列,打开手电筒照到有空卡纸上,观察无孔卡纸上有无光点。调节有孔卡纸直至无孔卡纸上出现光点,观察两张有空卡纸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3、把三张有孔卡纸和无孔卡纸依次排开,打开手电筒进行试验,方法同上,直至无孔卡纸上出现光点。观察三张有空卡纸的位置有何特点。(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三、小组交流汇报,填写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岩石也变化 |湘科版

《岩石也变化》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课本把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外部力作用开始。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中,坚硬岩石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稀盐酸、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4..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难点:根据模拟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原因。 【教具、学具】 黄山奇石图片、小的岩石块、坩埚钳、酒精灯、镊子、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瓶。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中的怪石图片,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岩石,并对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做出自己的

猜测,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测来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模拟实验中的条件与大自然中引起岩石改变的因素的对应关系。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原因,学会用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通过实验进一步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发展的辨证思维。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述:我们知道,中国有一处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安徽黄山。黄山岩石巧中见怪,怪中有巧,堪称黄山一绝。今天唐老师带来了几张黄山岩石的图片。 2.出示:黄山怪石图片。大家想不想看呀? 教师介绍第一张图片:这双靴子并排挂着,靴底朝着太阳,靴子那么大,又晒在人们不容易到达的地方,所以人们称它叫“神仙晒靴。” 教师介绍第二张图片:这叫“仙桃石”,传说这只桃子飞得很快,掉下来歪了,只有很少的地方挨着下面的石盘子,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飞来石”。 教师介绍第三张图片:石猴蹲在山头上,两条胳膊抱着腿,痴痴地望着翻滚的云海,有时,白色的云海把它淹没了,它还是纹丝不动,这就是“猴子观海”。教师介绍第四张图片:这是黄山的又一景点:“仙人指路”。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有谁能模仿一下?”学生模仿,教师做出评价。 3.过渡:黄山的岩石简直太绝了,人们经常用“鬼斧神工”这个成语来形容。师问:那么古时候真的是有哪路神仙为我们雕刻这些怪石吗?生答。 师问:那么它们一直是现在这个形状吗?生答。 师:原来岩石会发生变化。教师板书课题------岩石也变化。 师问:是什么原因让岩石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那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 生答:做实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探究问题: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非常好,那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一起来探究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 二.活动1 学生观察每小组课前准备的岩石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3.4《岩石变化

最新资料推… 《岩石也变化》 《岩石也变化》一课是湘教版科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冷热、水流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能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 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的重难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 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掌握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镊子,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 教学过程: 我用谈话的方式:(出示:一块岩石)这是什么?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 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你的意思就是说岩石会……(发生变化)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同时引出课题。然后欣赏关于岩石的一些风光动画图片,使学生想起各种影响岩石变化的因素,并加以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模拟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 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 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4. 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在这个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个实验可能运用的时间较多,教师要适时巡视辅导,缩短实验的时间。学生实验完后、汇报交流。然后联系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而变化,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再通过水流作用对岩石变化的两个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岩石变化是需要常年累月、长期变化过程。 然后教师讲述:稀碳酸溶液,对岩石变化的影响使自然界中形成了石钟乳,然后观看一段石钟乳的形成的录象。加深映像。 最后教师小结谈话,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其实在自然界中对岩石的变化有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科学上把他们称之为风化 1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3.4《岩石变化

……………………………………………………………最新资料推荐………………………………………………… 《岩石也变化》 《岩石也变化》一课是湘教版科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冷热、水流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能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的重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掌握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镊子,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我用谈话的方式:(出示:一块岩石)这是什么?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你的意思就是说岩石会……(发生变化)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同时引出课题。然后欣赏关于岩石的一些风光动画图片,使学生想起各种影响岩石变化的因素,并加以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模拟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4.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在这个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个实验可能运用的时间较多,教师要适时巡视辅导,缩短实验的时间。学生实验完后、汇报交流。然后联系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而变化,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再通过水流作用对岩石变化的两个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岩石变化是需要常年累月、长期变化过程。 然后教师讲述:稀碳酸溶液,对岩石变化的影响使自然界中形成了石钟乳,然后观看一段石钟乳的形成的录象。加深映像。 最后教师小结谈话,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其实在自然界中对岩石的变化有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科学上把他们称之为风化 1

《6 岩石的风化》教案1

《6岩石的风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3、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4、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5、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冷热、水流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能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镊子、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用谈话的方式:(出示:一块岩石)这是什么?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你的意思就是说岩石会……(发生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同时引出课题。然后欣赏关于岩石的一些风光动画图片,使学生想起各种影响岩石变化的因素,并加以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新课讲解: (一)模拟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4、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在这个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个实验可能运用的时间较多,教师要适时巡视辅导,缩短实验的时间。学生实验完后、汇报交流。然后联系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而变化,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再通过水流作用对岩石变化的两个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岩石变化是需要常年累月、长期变化过程。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也变化》教案设计

岩石也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 3、学生回答。 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 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 样变化? 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 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科版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性。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通过上一节《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也有了一定的前概念。但对于地球这个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大都数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一部分?我们生活的部分(地球表面)是如何形成的?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现象与结论相联系的逻辑思维——树立证据意识。每个环节的设计均从浅入深渗透这一理念: 1.导入环节,初步树立证据观念:石头“硬”的性质,是怎样知道的?换言之:有什么证据能说明石头硬? 2.预测、制定实验计划的环节:填写“希望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预测产生联系,即这样的结论,需要怎样的证据支撑。(这样做的同时明确了活动的目

的,让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3.小组实验环节:学生树立只有观察到相应的现象,才能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 4.在探究“动植物的作用”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辨论,通过例举证据来说服对方,培养证据意识。 5.“风化现象”教学环节:通过现象解释成因,进行科学地推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3.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 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4.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5.用语言来描述现象,建立现象与结论相关的证据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6.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7.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8.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五年级科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隶属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三课,从内容编排上该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课之前的第2课,学生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然后过渡到本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认识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猜想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尝试运用猜想和逻辑推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道在探究活动中证据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2.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猜想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小铁锤,小岩石2块,多媒体课件。 公用材料:大脸盆1个,水桶1个,各装一定量的水。打火机2个。 小组实验一:小岩石3-4块,带盖塑料瓶1个,实验记录单 小组实验二:小岩石1块,酒精灯1个,镊子1个,烧杯1个,科学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估时6分钟) 师出示一块质地较软、棱角分明的岩石,问:这是什么?(生:石头)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5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排头学校高峰 第五课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1、提供岩石图片及岩石实物,让孩子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 2、让孩子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了解冷热、植物、风等对岩石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力量;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到野外收集岩石(注意保持岩石的原生态);教师准备各种环境中的岩石图片或录像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玻璃杯、石灰岩(小块)、6B 铅笔、绘图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过了上万年会怎样?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过程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①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的 观察图片,请描述大自然中岩石的样子 大自然中的岩石都是一样的吗?它们会变化吗?

②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岩石有些什么变化呢? 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你能找到岩石变化的痕迹吗? ③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推测一下,沙漠中的石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推测溶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出示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方法:在两只烧杯中各装一些硫酸镁,加水搅拌均匀,取一段棉布条,两端各系一个金属环,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在两烧杯中间放一张白纸,让棉布条下垂(离白纸约2厘米),静置一周。在白纸上会形成钟乳石模样的结晶。)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也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①冷和热的作用。 把岩石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加热的岩石放入水中,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请你推测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②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 观察活动:在白纸上用铅笔(6B)写一个字,有橡皮擦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沙粒被风刮起而撞上岩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会发生改变吗?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这一观察实验活动推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教材中的观察实验活动) ③植物根的作用。 出示石膏(石膏中生长着已发芽豌豆),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出示图片(岩石中长有植物),说说植物对岩石的作用。 ④小结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优秀教案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岩石吗?在你们的印象中,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心中的岩石)是啊!一般来说,岩石都是很坚硬的,有的有棱有角,有的成球形,有的布满花纹,有的表面十分光滑。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2、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3、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第一个实验,教师演示。第二个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 五、练习 1、选择 1.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A. 沙化 B. 石化 C. 风化 2. 很多岩石破裂是因为季节和昼夜的交替,温差使岩石发生了()。 A. 热胀冷缩 B. 热胀 C. 冷缩 3. 河边的卵石又光又圆,是由于()形成的。 A. 热胀冷缩 B. 水的冲刷 C. 植物的作用 2、判断 1. 坚硬的石头永远都不会改变模样。() 2. 石林风貌是由于岩石的风化形成的。() 3. 植物生长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4.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岩石的变化。() 5. 风化作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短期内不起作用。() 六、课堂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会改变模样,那我们推测一下,碎石再继续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你能用简洁的文字或简图来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六年级科学上册 3_4《岩石变化》教案 湘教版ok

岩石也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呈酸性)等对岩石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的进行着。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呈酸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变化、水(呈酸性)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酒精灯、石块、镊子、火柴、盛水的烧杯、稀盐酸、滴管、石灰岩、玻璃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实验探究 (一)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提供史实: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情景图,说说古人用什么方法破坏岩石 2、模拟“煅烧再浇水”实验 ①讨论实验方案 ②强调实验安全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看到的实验现象 ⑤得出结论 3、根据现象,推想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 4、播放视频资料 5、小结 (二)模拟水(呈酸性)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过渡:模拟完了有趣的“煅烧再浇水”的实验,让我们走进充满神奇色彩的溶洞。 2、学生实验 ①讲解实验方法 ②强调实验安全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⑤得出结论 3、教师讲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一种弱酸性水,这种水对石灰岩也会产生 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4、说说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5、播放视频资料 6、延伸喀斯特地貌也是受酸性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7、小结 三、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岩石也变化 温度 缓慢、长期 温度变化岩石发生变化水水的溶蚀石灰岩发生变化植物 地震 火山 人为 …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说课稿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上《地球的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大致了解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教材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孩子们来说,玩石头的兴趣是天生的,但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在学生眼中,岩石都是很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但自然界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告诉我们,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生变化的呢?本课的内容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已能自主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并提高对自然界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出了如下制定: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四、教学过程策略设计: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我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用“送礼物”的形式给每组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各种岩石,让孩子们进行观察。由于四年级时,孩子们就已经接触过岩石,所以,他们通过各种观察途径,重新拾起对岩石的认知来了。 课标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关岩石的美丽自然景观,在欣赏岩石美景的同时感受不同地方岩石模样的不同,初步感受引起岩石变化的几种基本力量,把学生从“岩石有变化”引导到“岩石会有什么变化”和“岩石变化的原因”等探究内容上。 在本课教学中,我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 实验方案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检测,又是一次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的很好的契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独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科学博士”的人物,由他来指点 孩子们做实验。“扶”和“放”相结合的探究方式,既保证了课堂中教学的正常进行,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课标指出: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

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

会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 验进行验证。 3.对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究。 4.简单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认识到珍惜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在设计实验时能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对岩石产生影响。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PPT教学课件。学具准备:页岩、镊子、酒精灯、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彬彬和波波到郊区玩。他们被山上一块岩石吸引了。 提问:这块岩石有什么特点?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备课教案 教科版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岩石吗?在你们的印象中,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心中的岩石)是啊!一般来说,岩石都是很坚硬的,有的有棱有角,有的成球形,有的布满花纹,有的表面十分光滑。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2、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3、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 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第一个实验,教师演示。第二个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科学学科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4.岩石也变化》导学案

1.提问:哪些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现在的模样? 2. 适当板书学生说出的猜想。 板书:温度变化水……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是否像同学们说这样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有趣的实验来验证。 3. 出示一张古代劳动人们用火烧水激的方法破除坚硬岩石的图片,为了破除河道中的岩石,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想到了火烧水激的方法----也就是先煅烧岩石再浇水。并且这一方法直到现在还有广泛的应用。” 4. 我们在实验室如何进行火烧水激实验?需要什么器材? 5.灯片出示温馨提示。 酒精灯:不要打翻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熄灭酒精灯用灯帽; 再提示实验时注意事项。如:将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小组的实验结论写在记录卡上。 6.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7. 同学们实验都完成了,你们的岩石有什么变化呢?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及时评价) 8.引导学生得出是温度变化导致的。 9.小结(灯片出示):由于岩石热胀冷缩的性质,岩石在长时间受热后,内部已经膨胀了,外部一遇冷就急剧收缩,反复几次之后,岩石就

破裂了。 10.提问:大自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火烧水激呢? 由火烧水激导致的温度变化,你想到了什么呢? 11.小结:自然界中的岩石总是被日晒雨淋,并且总是不断地经历昼夜、四季交替,与我们模拟实验不同的是,大自然中岩石受温度变化的破坏作用要缓慢、温和些。 过渡语:模拟有趣的火烧水激之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充满神秘色彩的溶洞。 三、活动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欣赏完图片后,老师想问:这些奇特、壮观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呢? 2.溶洞是不是岩石被水溶解了呢?水真的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吗? 3.教师演示实验,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岩石的变化 4.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5.提问:岩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6.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溶洞形成的原因。 7.小结:因为岩石在被地下水(呈酸性)缓慢溶蚀之后,被溶蚀的部分又被流动的地下水带走,亿万年后溶洞就形成了。很多奇特的地表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形成的。 三、总结:大自然中哪些力量会使岩石发生变化呢? 温度、水、植物、大气……

四年级下册科学《6 岩石的风化》教案

《6 岩石的风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3、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4、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5、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冷热、水流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能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镊子、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新课讲解: 一、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五年级上)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3课,属于科学教材中的“地球与宇宙”范畴。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 在探究岩石变化原因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教材中设计的几个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岩石不会太陌生,多数孩子在生活中见过或玩过鹅卵石等岩石。但受知识、阅历以及岩石不易在短时间内察觉变化的限制,学生对“岩石会不会变化”“岩石变化的原因”这两个问题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感性体验,也不会对这两个问题有过多的思考。“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属于探究性观察,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他们经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素养,为此,本课宜适当放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岩石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长期联合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 2、能解释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流水、酸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酸、生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岩石的科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6. 岩石的风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