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加坡河城市沿河地区更新案例分析
城市绿化案例分析

城市绿化案例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不足。
城市绿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分析两个不同城市的绿化案例,旨在探讨有效的城市绿化模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案例一: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亚洲城市,其城市绿化一直备受瞩目。
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创建绿色花园城市,通过积极的绿化措施,使得城市拥有丰富的绿色植被。
第一,新加坡重视公园和绿地资源的建设。
全市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公园和绿地,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一个集合了湿地公园、花卉展览以及树木园林的绿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公共空间。
第二,新加坡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加坡提倡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鼓励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方式,提高城市绿化率并改善建筑环境。
这不仅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还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
案例二:波特兰的生态城市规划波特兰是美国一个重要的城市,其绿化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波特兰通过生态城市规划,成功地将城市绿化与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
第一,波特兰注重城市绿地的连接。
城市内的河流、公园和绿地被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化网络。
这样不仅方便市民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并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第二,波特兰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绿化。
市政府通过推动社区园艺项目和社区花园的建设,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的绿化和环保活动。
这样不仅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还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和自觉性。
案例分析:通过对新加坡和波特兰的绿化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城市绿化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两个案例中,政府的强力措施和计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倡导绿化理念,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并引导市民积极参与。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

文化传承视角下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经验启示陈敏,易峥,王芳,莫宣艳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我国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滨水区功能随时代发展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指出我国滨水区更新过程中文化传承方面有待提高,现状表现为四方面,即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文化功能植入较少、景观文化元素设计较少、项目层次定位有待提升。
然后以新加坡河为例,指出滨水区更新的空间策略有分段规划定位、建筑风貌控制、灰空间设计等方面;滨水区更新的文化策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更新品牌塑造,二是文化功能植入,三是景观系统连续,四是项目定位国际化。
新加坡河在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转换及空间更新中注重文化传承的经验可为我国滨水区更新提供良好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滨水区更新文化传承新加坡河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呈现无序扩张状态。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量增大,土地资源日趋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态势,土地开发由“增量增长”逐渐变为“存量增长”,逐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
城市更新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河流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已成共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沿河区域原有功能逐渐发生变化。
新形势下对我国滨水区更新进行探索,在发挥河流本身功能的基础上,对河流及两岸的功能进行转换、空间进行更新,以促进城市发展,使城市更有活力。
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很成功,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策略可为我国提供良好启示。
1我国滨水区更新现状我国滨水区更新已有若干实践,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1.1岸线功能转换较好,品牌塑造有待提升滨河岸线往往拥有多种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国内滨河岸线大部分从交通、仓储、工业等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综合服务型岸线,成为城市重要的开发单元,带动滨江腹地开发,增加城市活力(表1)。
上海市黄浦江岸线功能由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转换为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广州市强化重点区域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

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河两岸的建筑更新方案成为了许多城市改造的重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介绍一个关于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的想法。
首先,这个建筑更新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河岸边的建筑来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计划在河岸上建造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如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文化娱乐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期望。
这些建筑将采用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以确保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其次,我们还计划在河岸边建造一些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和步行街,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将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人群进行规划,并配备各种设施,如休息区、运动场和绿化带。
我们还将保留一些历史建筑,并将其改造成博物馆或艺术画廊,以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
此外,我们还计划在河岸上建造一些环保设施,如太阳能发电站和雨水收集系统。
这些设施将为河岸上的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和水源的依赖。
我们还计划采用绿色建筑的概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我们还计划在河岸边建造一些文化艺术设施,如剧院、音乐厅和画廊。
这些设施将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品质。
我们还将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文关怀。
总之,这个一河两岸建筑更新方案将通过改善河岸边的建筑和设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这个方案的实施,城市将变得更加宜居和具有竞争力,在吸引人才和投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城市公园经典案例分析

城 市 公 园 经 典 案 例 分 析
案例分析一: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设计背景
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BC计划),除了改造国家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 水到美丽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提出了一个新 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 的举措,截止2030年,将有超过100多个项目被确立阶段性实施,与已经竣工完成的20个项目一道,拉近 了人与水的距离。
左侧新近 修复的自 然式河道 与后侧老 旧的混凝 土沟渠形 成鲜明对 比
公园位于新加坡一处成熟居民社区之中 附近居民成为了公园的常客
河流公园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
安全考虑
在许多发达城市,儿童锻炼的机会很少, 建成环境是决定孩子娱乐活动的关键因素 之一。园区内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 但同时也需兼顾考虑引导孩子们去主动探 索和积极实践的重要性。不可否认的是, 走进大自然、养成积极的日常生活习惯一 定比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更加有利于孩子 们的身心健康。在碧山公园,安装了全面 的河道检测和水位传感器预警系统、警告 灯、警笛和语音通告设备,提供出现大雨 或水位升高的预警。沿着河岸也设置了一 些警告标志、红色标记和浮标。在大雨将 要来临前或者水位上升时,水位到达安全 节点,河流检测系统将触发警告灯、警报 器和语音通报设备,提醒公园游客远离红 色标记区。即使在遭遇特大暴雨时,河里 的水也是慢慢填充,所以人们可以轻松地 从河边转移至更高的地面。此外,在选定 的地方还设置了带浮标的安全线、闭路电 视和24小时巡逻侦察队。
新加坡河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 对盘龙江沿岸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河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对盘龙江沿岸建设的启示作者:王慧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8年第05期【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浪潮中,昆明市盘龙江沿岸的传统建筑和街巷悉数消失,高层商业建筑和单元式的住宅拔地而起,但现代化建设并未将盘龙江打造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城市名片,这与城市规划的盲目性不无联系。
因此本文通过对盘龙江现状的剖析,再对比新加坡河滨水空间的更新策略和成功经验,以寻求提升盘龙江沿岸空间活力的途径。
【关键词】新加坡河;盘龙江;滨水空间;规划设计1、盘龙江概况盘龙江是唯一一条横穿昆明市区的河流,发源于嵩明县境内的梁王山北麓,南至滇池东岸官渡区福海乡海埂村汇入滇池,全长95.3km。
盘龙江穿城而过,孕育了世代昆明人,但终究没能避免城市发展和更新带来的遗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逐步拆除盘龙江沿岸的传统院落民居,新建单元式住宅小区和高层商业建筑。
但城市的更新建设没有使盘龙江焕发新的生机,其良好的水域环境并没有激活临近空间的活力,被誉为“母亲河”没能将昆明的历史风貌展现与世人,这不能说与盘龙江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无关系。
2、盘龙江滨水空间现状2.1滨水区域缺乏公共空间根据《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盘龙江沿岸的建筑红线须退蓝线50m,但目前大部分退距后的空间多以粗放的绿化进行覆盖,并未营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反而因无亮化照明、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等原因成为市民避之不及的灰色空间。
沿岸部分地段进行了街头绿地设计,但由于其驳岸的限制,绿地缺少亲水空间。
且绿地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开敞空间和活动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
城市中心区河段,因建设较早,两岸建筑退距不足。
部分商业建筑将其邻接的岸线空间占为己用,形成了半封闭的状态,局限了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导致盘龙江滨水空间难以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
2.2沿岸建设用地性质与功能不协调公共空间的不足源于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滨水空间及临近区域的整体思考。
海滨城市特色风貌和城市规划案例研究(新加坡,哈瓦那,高雄)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6时13 分22秒 上午6时 13分06 :13:222 0.9.12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9/12/2
020 6:13:22 AM06:13:222020/9/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9/12/2
1消防设施不够,消防通道宽度。 2交通安全问题。 3公共座椅少。 4商业不够突出本地特色
2 海口
城市自然景观风貌
海口市地处亚热带,临江靠海,椰树环抱,是独具特色的亚热带滨海城市 景观风貌的基本要素有:海、江、城、林、田。
海口拥有广阔的海域,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05公里,滨海风光带是海口亚热带岛屿 城市景观中最富特色的部分。南方滨海的气候提供了良好的绿化条件,乡土亚热带植 物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元素。
1970年代中到1980年代中
重新开发城市中心区以促进经济发展 每栋建筑各具特色,同时又要确保整体城市形象。
1980年代末开始的建筑与城市保护
从单纯的拆旧建新转换为结合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的城市更新策略。
1990年代中期以后
科学园和若干商务园兴起。
城市层面
一、城市公共交通 二、城市绿化 三、城市公共住宅
历史及城市风貌
城市历史文化:
从旧 州-府城-海口 府城格局保护区 海口旧城历史文化街区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建筑景观:
主城区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 建筑饰面材料多为: 陶瓷面砖 玻璃 幕墙玻璃
骑楼老街风貌
立面形式 分为三段式建筑立面 底层骑楼大多为梁柱式或券柱式,
造型元素 女儿墙 窗楣 壁柱式的窗间墙 凹进或凸出的阳台 外墙装饰纹样
为此新加坡制定了如下指标:在公寓 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 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 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 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 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 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基于历史文脉的滨水旧工业区改造和利用_新加坡河区域的更新策略研究

分 区
hm2 %
驳船码头区
15 16
克拉码头区
30 31
罗伯逊码头区
51 53
总计
96 100
该区的交通结构是在 1822 年杰 弗逊规划中规划的网格化道路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区域外围由锡安路、 北运河路、哈夫洛克路、河谷路与穆 罕默德莱苏丹路形成环道,通过快 速干道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有机联 系。区域内部通过延长赛博街 (Saiboo)横跨新加坡河,在已有8座 大桥的基础上加建 3 座人行桥梁等 策略,将新加坡河两岸联系起来。通 过“外环 + 内网”的交通模式,大大 提高了新加坡河区域的可达性。
年代规划名称动因主要规划策略对新加坡河的影响1822杰克逊规划奠定新加坡河的中心区地位jacksonplan加坡土地的占据设置市民广场莱佛士广场rafflesplace规划中心区道路系统1958首次法定总规增加新加坡河周边交通thefirststatutory改善新加坡河区域内生活环境masterplan拆迁中心区破旧建筑将居民置换到新区1000人增加到11hm1000人1971概念规划进一步强化其中心区地位conceptplan足城市扩张的需求快速干道串联各卫星城区域直接联系加剧新加坡河的污染1974中心区控制性对新加坡河地区进行整体规划详细规划视中心区更新的忽启动整治新加坡河的治理工程1989centralareaplans新加坡中心区包括11个区域染日益严重1994新加坡河区域控转换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制性详细规划重视的保护thedgpof重新划分区域内用地性质singaporeriver提高新加坡河区域的可达性表1对新加坡河区域影响深远的主要规划项目283基于历史文脉的新加坡河区域改造自1974年制定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对新加坡河的治理和其周边区域的整体规划便开始了
新加坡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启示

新加坡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启示作者:任荣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6期自1959年实现自治以来,新加坡从60年代的“贫民窟”发展成当前的“世界城市”,城市更新为其成功转型提供了空间和功能载体的有效支撑。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尤其是市中心的城市更新被认为是城市建设成功的象征,展示了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岛国如何平衡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发展过程。
回顾总结新加坡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更新目标、内容及更新模式,对我国特别是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一、1960—1965年:清除贫民窟阶段(一)更新目标与内容60年代初期,新加坡市中心集中了住房短缺、失业率高、办公用地供应不足等很多问题。
这期间,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清除贫民窟与中心区重建,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是两大战略目标。
当时对贫民窟的清除,既有建筑结构和环境恶化自身的要求,也有利益最大化驱动下土地重新利用的要求。
而且就效率和现代化而言,重建相对于修复来说能减少交付延误,是一种更可取的方式。
这一阶段,新加坡城市更新的目标很明确,主要表现为对住宅区的更新,通过公共住房计划实现。
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发挥了绝对主导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
(二)更新模式新加坡政府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承诺是城市变革的强大催化剂。
为提高机构效率,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取代了殖民地政府组建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政府成为最主要的公房开发者。
HDB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中心区的一系列更新和安置计划。
为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政策,1960年总理办公署设立了规划局(PD)来统管全岛的规划事务。
为使拆迁安置工作更加有效,1964年建屋发展局下面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部门(URD),负责重建项目的土地征收。
这些机构可以有效地执行政府政策,是公共住房计划的主要实施者,也成为后来新加坡城市更新的基础。
1966年,住房短缺问题解决后,政府才开始启动有计划的城市更新,其中,受城市更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安置到组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 Reform
滨水步道和游船码头
改造成果
围合感和多样性 新加坡河的河滨步道并未设置宽敞的绿化带,而是借 助建筑与河流之间的短距离,营造紧凑的场所围合感。为 了提供更多的餐饮和文娱活动空间,河岸的景观设计以硬 质铺地为主,以树列、花圃作为不同功能区的间隔和缓冲 带。因应炎热多雨的气候,沿河商铺外设置了门廊供户外 餐饮设施使用。除了公共空间的围合感,新加坡河的景观 改造还具有多样性:例如,位于河流上游的罗拔申码头区 (Robertson Quay),多分布住宅和酒店,改造时注重私 密性和宁静的氛围,主要利用绿化缓冲带分隔步道和餐饮 客流。而中下游的驳船码头区和克拉码头区人流量大,只 通过户外家具来划分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 主客交融性。
规划依据 Planning basis
改造 Reform
罗拔申码头与克拉码头
规划依据
宏观经济结构变迁:新加坡经济从运输贸易为主导转变为工业型经济,而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发展的明星, 成为众多国家旅游的地方。 周边地区的功能变化:新加坡河横贯市中心区,周边地区多为金融与 政府办公区。 自身资源: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河边诸多有纪念意义的 建筑。 交通情况:河运枢纽、公交与地铁均能抵达附近地区,新 建的地下隧道。 相关配套:林荫道长6公里(两岸各3公里),宽10到15公尺,露天餐厅和小吃部等。
极一时。 然而,随着新加坡河交通量与日俱增,河道受到严重
污染。1977年,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发起清理运动,推 行包括发展排水系统、安顿沿岸贫民、清理河床垃圾、修 建周边道路、配置文娱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经过10年的努 力,河道清理的计划圆满成功,水体污染程度被控制在安 全水平,海洋生物也重返河流之中。1990年代初期,新加 坡重建局对新加坡河沿岸滨水地带,主要是驳船码头和克 拉码头,进行全面整治。1992年起,重建局开展新加坡河 滨河步道工程,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古建筑群的 维修更新与为商业发展提供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如今,新 加坡河沿岸拥有12座风格各异的桥梁、大量反映新加坡发 展史的南洋风格建筑以及众多标志性建筑(如鱼尾狮公园 、莱佛士登岸遗址、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奥马清真寺、 保赤宫、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各式游船日夜穿梭于 新加坡河,载着游客欣赏沿河美景、了解新加坡历史;许多 水上活动,如赛龙舟,每年也都会在新加坡河上举行。
改造 Reform
驳船码头与克拉码头邻近的小尺度街区
改造成果
人车分流,利便社群 沿河交通采取“行人近河”、“慢速代步”策略,使 步行系统分布于离河最近的区域,而机动车系统则围绕于 行人活动区域的外围,同时布置公共汽车站、游船码头, 提供人力车、水上观光、水上Taxi、船只租赁服务,大力 发展公共交通以舒缓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此举不但为游 客提供多元化的出行选择,也保护了传统文化,扩大本地 弱势社群的就业机会。
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History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新加坡河(上图淡黄色区域)流经之处 皆为新加坡闹市
因素
政治因素从1959年新加坡实施自治,到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实现 独立,再到跃身“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政府的施政自由度和
执行力逐步提高,使其有足够能力制定和执行河流改造计划。
府重视
环境 因素
发黑发臭的河水、破旧不堪的建筑、密集居住的低收入居民,对新 加坡的国家形象构成负面影响;6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决心以 “花园城市”的理念设计城市,带动新加坡河的绿化、净化整治
改造 Reform
改造成果
整合区域价值 以旅游产业为主线,通过对全流域的准确定位,将散 布于两岸的各类景点串连到新加坡河上,达到城市更新、 河流净化、旅游化改造同步实现的效果。一方面治理新加 坡河的水质,使其达到观赏水标准,新建兼具观光和通行 功能的滨水步道,布置绿地广场、环境灯光和绿化小品, 极大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对沿河历史建筑依照原貌进行 修复,按商业服务的功能要求全面更新内部配置。改造后 的新加坡河沿岸,历史建筑焕然一新,但传统风貌却依旧 浓郁,CBD的摩天大楼建筑群作为背景和城市天际线,与 传统的商住民居形成强烈视觉对比与时空呼应。
新加坡河途径市区12座桥,两岸有诸多的历史、 经济与社会文化都是沿着这条河流发展而来的。
区位概况 Location
发展
自从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于1819年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河流两岸就逐
渐发展成新加坡的商贸中心。在莱佛士的免税政策下,设
于河口的商港吸引了无数商船,货仓和商店鳞次栉比,盛
引子 PREFACE
丑小鸭到白天鹅:新加坡河 的传奇
在圣经里,河流代表着生命创 造者的精神,并赐予我们生命的力量 。新加坡河的传奇故事正是对这一古 老语言的经典演绎。
引子 PREFACE
概况
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 之一,是一条海水冲涌出来的河,几乎贯穿新加坡的 东西,总长约11千米。河流从新加坡的中央商业区源 起,自西向东南注入新加坡海峡。出口就是新加坡海 港,并且面向印尼群岛。
改造 Reform
传统的南洋商住民居与CBD天际线相映成趣
改造成果
保存空间尺度 在严格的规划空间控制之下,沿河的传统小尺度街区 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大多数沿河街区都小于150米×150米 。这种以人为尺度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渗透性和可达性, 提高了人流到达沿河步道的便捷性,强化了沿河区域的公 共活动强度,更使点缀其中的商业街区有效聚拢人气、提 升经济效益。
从70年代开始,新加坡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
经济 因素
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80年代初开 始,新加坡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加坡河的排污、货运压力大大降低,
有资本发展旅游观光
社会 因素
航运价值、工业价值的降低,加速了新加坡河沿岸社区的衰落,高 素质居民外移而低素质居民大量进驻,引发不少治安问题,迫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