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类骨形态蛋白2复合自固化磷酸钙材料在体内的血管化
人骨形态形成蛋白2BMP2PPT课件

重组重组BMBMP-P2-生2生产产
1. 编码BMP-2的cDNA模板是通过提取人体骨肉瘤U2-05细胞中的 RNA,再反转录获得的。
2. BMP-2在42 ℃在宿主细胞DH5QL中诱导表达。 3. SDS-PAGE分析下表明重组BMP-2的分子量为12kDa,在42 ℃的条
件下孵育6h,表达的BMP-2占细菌表达蛋白总量的15%以上。 4. 重组BMP-2在大肠杆菌中以二聚体的形式表达,无糖基化。多肽
7
1. INFUSE / InductOs(重组人BMP-2) 2. 生产商:MedTronics 2007’, Wyth 2014’ 3. Medtronic 在2006年7月份获美国FDA批准。 4. 专利1997年4月8日获批,2014年4月8日过期。
8
BMPs可大大加速愈合速度,从自然100天缩短到30天。 BMP的浓度越高,骨愈合时间越短。 临床用途的生长因子是:BMP-2/7。 载体系统:如胶原海绵、牛胶原等载体的使用。 临床用途: 急性骨折的治疗,缺损愈合,延迟和骨
NIH: 50岁以上50%椎骨退化,每年25万脊柱手术,每人 50000美元。
长骨骨折在美国每年49万例,每年病人累计住院达57万天。 骨折-骨病变在中国属骨常见病、多发病! 中国老年人超过2.4亿人,每年脊椎手术150万人次,每人
花费8万元。 腿部骨折800万人次,累计住院320万天。
4
16
BMP-2简介
BMP大小:396个氨基酸,
BMP 2 Protein Sequence
MVAGTRCLLALLLPQVLLGGAAGLVPELGRRKFAAASSGRPSSQPSDEVLSE FELRLLSMFGLKQRPTPSRDAVVPPYMLDLYRRHSGQPGSPAPDHRLERAAS RANTVRSFHHEESLEELPETSGKTTRRFFFNLSSIPTEEFITSAELQVFREQ MQDALGNNSSFHHRINIYEIIKPATANSKFPVTRLLDTRLVNQNASRWESFD VTPAVMRWTAQGHANHGFVVEVAHLEEKQGVSKRHVRISRSLHQDEHSWSQI RPLLVTFGHDGKGHPLHKREKRQAKHKQSTNHAIVQTLVNRKRLKSSCKRHP LYVDFSDVGWNDWIVAPPGYHAFYCHGECPFPLADHLNSVNSKIPKACCVPT ELSAISMLYLDENEKVVLKNYQDMVVEGCGCR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补髓室底穿孔的疗效研究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补髓室底穿孔的疗效研究摘要】在临床上由于医源性或病源性继发的患牙髓室底穿孔导致患牙的保留与拔除常常让医务人员感到比较棘手。
一种理想的修补材料使得患牙得以保存是每位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愿望。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77-02我科自2008年来运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补各种原因发生的髓室底穿孔,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我科门诊收治的髓室底穿孔的患牙共70例,其中牙体牙髓病继发穿孔占45例,医源性穿孔占25例,穿孔直径大于3mm者17例,小于3mm者53例。
2、材料自因化磷酸钙(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商品名瑞邦骨泰)3、方法所有患牙常规开髓后进行根管预备。
在局麻下刮除髓室底穿孔区和根分叉处的病变组织,穿孔区用双氧水、盐水交替冲洗,用含肾上腺素的棉球压迫止血,必要时用碘伏棉球封一周,等患牙无自觉症状,无明显叩痛后完成根管充填。
取适量自固化磷酸钙粉剂和固化剂进行调和成面团状,然后充填于穿孔区,轻轻加压等其固化,磷酸锌水门订垫底银汞合金充填。
拍牙片以备复查对照,治疗后随访3年。
4、疗效评价成功:治疗后无症状,牙周组织无红肿、痿道,患牙无松动、叩痛,X线牙片显示分叉区破坏牙槽骨有骨样组织沉积。
好转:患牙无症状,无松动。
叩痛,无痿道;牙周组织健康,X线牙片示穿孔区阴影缩小。
失败:治疗后出现肿痛,患牙叩痛、松动,痿道形成,X线示穿孔区阴影无变化或有扩大趋势。
成功、好转病例均为有效病例。
二、结果1、临床分析穿孔直径大小对修补效果的影响穿孔直径病例数成功好转失败<3mm 53 48 3 2>3mm 17 8 6 2x2=3.08 p<0.05所致穿孔的原因对修补效果的影响病因病例数成功好转失败医源性穿孔 25 21 4 0继发性穿孔 45 31 8 6x2=2.38 p<0.052、结果在上述图表中用自固化磷酸钙修补髓室底穿孔的病例中,有效者达64例,失败6例,有效率达90%:其中穿孔直径小于3mm,有效率较高达95%;穿孔直径大于3mm者,有效率达7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医源性意外穿孔15例,有效率达100%,而牙体牙髓病继发穿孔者45例,有效38例,占84%,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自固化磷酸钙的研究进展

自固化磷酸钙的研究进展
刘昌胜;邵慧芳;黄粤
【期刊名称】《材料导报》
【年(卷),期】2000(014)002
【摘要】综述了白固化磷酸钙的最新研完进展,包括材料性能的优化、生物学评价及临床研完.结果表明,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任意塑型特性的结合,使自固化磷酸钙成为目前最具优势和潜力的骨修复材料.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总页数】3页(P36-37,13)
【作者】刘昌胜;邵慧芳;黄粤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4
【相关文献】
1.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最新研究进展 [J], 王文波;陈中伟;陈统一
2.自固化载硒纳米微球/磷酸钙复合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J], 张驰;吴海燕;冉青;商龙臣;李光大;刘信平
3.病灶刮除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 [J], 陈胜伟
4.水泥-过磷酸钙复合材料固化铅污染土的浸出和力学特性 [J], 赵三青;
5.病灶清除联合一期植入载万古霉素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对Ⅲ/Ⅳ型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分析 [J], 梁佳佳;廖涛;彭饶;郎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骨的化学合成原理

人工骨的化学合成原理人工骨是一种由人工材料合成的骨组织替代品,用于替代受损或缺失的骨骼部分。
其化学合成原理主要涉及材料的选择、制备和组装过程。
在人工骨的化学合成中,最常用的材料是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无机成分。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通常包括聚乳酸(P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聚己内酯(PCL)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以在体内逐渐降解并被代谢掉,同时为新生骨组织提供支撑。
无机成分则包括磷酸钙类物质,如羟基磷灰石(HA)和三聚磷酸钙(TCP)。
这些无机物质类似于天然骨骼中的矿物质成分,能够提供骨骼生长所需的微环境。
人工骨的制备过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无机成分,通常需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机械性能等因素。
2. 材料制备: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可以通过溶液法或熔融法进行制备。
溶液法通常涉及将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通过溶液共混或相分离的方式得到所需形状的聚合物。
熔融法则是将聚合物加热至熔点后冷却成型。
无机成分通常通过溶液沉淀法或水热法制备。
3. 材料组装:将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无机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进行机械搅拌或超声处理以获得均匀的混合物。
混合物可以通过注射、压制或三维打印等方法进行成型。
4. 结构调控:为了模拟天然骨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组分、比例和制备方法等手段来调控人工骨的微观结构和孔隙度。
这些结构参数对于新生骨组织的形成、血管生长和细胞迁移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人工骨的化学合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评价人工骨性能的重要指标。
其次,合成过程中应控制好材料的缓慢降解速率,以保证新生骨组织的形成和骨骼修复的持久性。
此外,人工骨的力学性能也需要考虑,以确保其在患者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人工骨的化学合成原理涉及材料的选择、制备和组装过程。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无机成分,并调控其微观结构和孔隙度,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人工骨材料,为骨骼缺损修复提供有效的替代品。
用于人工骨的材料

用于人工骨的材料目前用于骨修复的生物材料分为以下几种:医用生物陶瓷、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复合材料、纳米人工骨一.医用生物陶瓷材料生物活性陶瓷, 主要指磷灰石(AP) ,包括羟基磷灰石(HAP)和磷酸三钙( TCP)等。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HAP。
人骨无机质的主要成分是HAP,它赋予骨抗压强度,是骨组织的主要承力者,人工合成的HAP是十分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这是由于它的组成性质与生物硬组织的HAP极为相似,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与自然骨形成强的骨键合,一旦细胞附着、伸展,即可产生骨基质胶原,以后进一步矿化,形成骨组织。
α2磷酸三钙(α2TCP)骨水泥具有水合硬化特性,可作为一种任意塑型的新型人工骨用于骨缺损填充。
它在动物体内形成蜂窝状结构,动物组织可逐渐长入此蜂窝状结构中,形成牢固的骨性键合[ 3 ]。
β2TCP[ 4 ]属可吸收生物陶瓷,在体内要被逐渐降解和吸收,但其强度较低,主要用于骨修复或矫正小的骨缺损或骨缺陷, 如骨缺损腔填充。
尽管β2TCP植入体内可被降解和吸收,新骨将逐渐替换植入体,但由于其降解和吸收速度与骨形成速度难达到一致,所以不宜作为人体承力部件。
目前磷酸钙陶瓷要用于作小的承力部件、涂层、低负载的植入体。
二.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已被广泛用作骨修复材料,可降解聚乳酸( PLA)用于口腔外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骨水泥用于骨填充,聚乙醇酸( PGA)作为可吸收螺钉用于骨固定。
生物降解材料制作的接骨材料,其弹性模量较金属更接近骨组织的弹性模量,有利于骨折愈合,且随着骨折的愈合,材料逐渐在体内降解,不需二次手术取出。
PLA[ 5 ]是一类有应用价值的生物材料,它的降解速度取决于它的分子量、分子取向、结晶度、物理及化学结构,但其降解的机制主要是因为酯键的水解。
目前PLA主要用于骨外科部件,例如骨针、骨板。
Minori et al[ 7 ]用不同分子量的PLA 和聚乙二醇( PEG)制成PLA2PEG 共聚物作为骨形成蛋白(BMP ) 的载体, 其中PLA 6 5002PEG3 000共聚物具有一定的弹性,是较好的BMP载体。
26448121_慢性肾病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l
i
c
a
t
i
on a
tt
he f
emo
r
a
l punc
t
ur
es
i
t
ea
f
t
e
r
c
a
t
he
t
e
rab
l
a
t
i
ono
fa
t
r
i
a
lf
i
br
i
l
l
a
t
i
on[
J].
JAr
rhy
t
hm,
2020,
36(
4):
678-684.
素分析[
中国内镜杂志,
J].
2019,
25(
5):
20-26.
[
8] Yamamo
nI
nd
i
a:Ri
sk ana
l
i
s,c
l
i
n
i
c
a
l
ps
ysmsi
ys
r
o
f
i
l
e,
sur
i
c
a
l managemen
tand ou
t
c
ome[
J].Bu
l
lEme
r
p
g
g
Tr
auma,
2015,
3(
2):
59-64.
[
16] Br
a
s
sP,
He
l
lmi
ch M,
Ko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估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估王剑龙;何由;程哲;郑治;朱凯迪【摘要】背景:前期研究发现,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可改善磷酸钙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与降解性能.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具有更好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方法: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使复合骨水泥中β-磷酸三钙的含量分别为5%,10%,15%,20%,25%,30%,检测复合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的凝固时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降解性能,筛选最佳β-磷酸三钙含量,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分别以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对照组)、PLGA/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实验组)、含有体积分数 10%胎牛血清及 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的α-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含体积分数6.4%苯酚的液体(阳性对照组)培养MC3T3-E1细胞,培养1,3,5 d,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培养1,3 d,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在PLGA/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与磷酸钙骨水泥表面接种MC3T3-E1细胞,3 d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随着β-磷酸三钙含量的增加,复合骨水泥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均有所增加,与磷酸钙骨水泥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比较无差异(P > 0.05);②复合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均高于磷酸钙骨水泥,其中以β-磷酸三钙含量为 20%的复合骨水泥抗压强度最高,弹性模量也较好,因此实验选择β-磷酸三钙含量为 20%的PLGA/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进行细胞实验;复合骨水泥的降解性能优于磷酸钙骨水泥;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细胞吸光度、乳酸脱氢酶活性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的吸光度值、乳酸脱氢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实验组细胞生长良好;④在PLGA/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表面的MC3T3-E1细胞生长正常,能充分伸展,在材料表面伸出伪足,能够与材料紧密贴附;⑤结果表明,含20%β-磷酸三钙的PLGA/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较普通磷酸钙骨水泥更佳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降解性能,且细胞相容性好,无明显细胞毒性.%BACKGROUND: Preliminar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can improv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degradability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OBJECTIVE: To prepare a self-setting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which has bet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biocompatibility and degrad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findings. METHODS: Beta-tricalcium phosphate (β-TCP), pure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and PLGA powder were mixed at different mixing ratios for preparation of PLGA/β-TCP/CPC. Setting time, compressive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and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bone cement were evaluated to screen the optimal level o f β-TCP. MC3T3-E1 cells were cultured in CPC extract (control), PLGA/β-TCP/CPC extract (experimental), α-MEM containing 10% fetal bovine serum and 1% penicillin-streptomycin double antibody (negative control), and 6.4% phenol liquid (positive control). MT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cell proliferation at 1, 3, 5 days after cultur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culture media was detected at 1 and 3 days after culture.MC3T3-E1 cells were seeded on the surface of PLGA/β-TCP/CPC and pure CPC respectively, and were then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fter 3 day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itial setting time and final setting time among of the composite bone cement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β-TCP content,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CPC (P > 0.05).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mposite bone ce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the CPC, and moreover, the composite bone cement with 20% β-TCP exhibited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higher elastic modulus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groups. Therefore, PLGA/20% β-TCP/CPC was selected in the cell test. Moreover, the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bone cement were also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PC. (3) With the growth of culture time, cell absorbance valu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no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The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lso grew well.(4) MC3T3-E1 cells grew well and fully extended on the surface of PLGA/β-TCP/CPC, and cell pseudopodia on the material surface were tightly adhered to the material. To conclude, PLGA/20% β-TCP/CPC has better compressive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degradation properties and cytocompatibility relative to the CPC, and moreover, the composite bone cement has no obvious cytotoxicity.【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8(022)018【总页数】7页(P2800-2806)【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β-磷酸三钙;PLGA;生物材料;骨科材料;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者】王剑龙;何由;程哲;郑治;朱凯迪【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湖南航天医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在临床工作中上,因为感染、创伤及病理性骨折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及骨不连日渐增多,临床处理上,特别是大面积的骨缺损修复尤为困难,临床上通常需要骨移植来治疗[1-4]。
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P及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

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P及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桑宏勋;杨克强;王臻;胡蕴玉;郝春蕾;吕荣;李丹;刘继中;郭征【期刊名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年(卷),期】2006(14)1【摘要】[目的]观察一种新型自固化磷酸钙(CPC)复合BMP与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复合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参考。
[方法]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于一侧股骨中上段造成2 cm长皮质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A组复合BMP与CPC的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B组单纯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C组自体大段骨移植。
移植骨均用直径3 mm三棱髓内针固定。
于术后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对比各组移植骨愈合过程与修复效果。
[结果]CPC复合BMP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早期骨修复效果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P<0.01),与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相似,至12周3组均达骨性愈合,以A组及C组骨修复塑形较好。
CPC复合BMP组骨痂量较多,分布于移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及移植骨周围,形成皮质骨外骨桥,并较早在异体骨外表面形成破骨与成骨,异体骨内哈佛氏管扩大,衬垫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血细胞较其它组多。
CPC随着新骨的形成及改建塑形逐步缓慢降解。
[结论]CPC复合BMP对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及替代有增强和促进作用。
【总页数】5页(P39-42)【关键词】移植;同种;骨再生;骨形成蛋白;自固化磷酸钙;大段骨移植【作者】桑宏勋;杨克强;王臻;胡蕴玉;郝春蕾;吕荣;李丹;刘继中;郭征【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解放军第255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4【相关文献】1.阿仑膦酸钠/磷酸钙骨水泥和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比较 [J], 殷力;李弘帅;韩奇财;娄超举;陈强;范会军;韩博闻2.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 [J], 徐振华;黄师;顾洁夫;何刚3.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与冻干同种异体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比较 [J], 张大伟;裴国献;荆小伟;张长成4.BMP和VEC复合磷酸钙陶瓷人工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研究 [J], 柴云峰;白峰;马朵5.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_2和TGF-β_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J], 刘亮;王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