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灵活运用自然工程技术、人工工程技术和社会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的城市形态。

为了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雨水收集系统: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在道路和建筑物周围设置排水沟、雨水花园,用于收集雨水并将其导入雨水花园。

此外,可以在屋顶安装雨水收集设备,将雨水储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2. 雨水渗透系统:在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地上应设置雨水渗透系统,通过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透过地面渗入土壤中,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3. 河道改造:对于城市内的河流,应进行河道改造工程。

可以增加河道的宽度,加深河床,增强河流的容水能力,减少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灾害。

4. 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植树造林,建设花坛和草坪,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

同时,选择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植物,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5. 管网改造: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管网改造工程。

将原有的排水管网与雨水收集系统相连接,将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 建设湿地公园:在城市的低洼地区建设湿地公园,用于收集雨水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湿地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可以吸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7. 加强监测及预警系统: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城市的监测及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遥感设备、感应器等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城市的气候变化、水位变化等情况,并提前发出预警,为城市居民避免洪涝灾害提供时间窗口。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施工方案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河道改造、城市绿化、管网改造、建设湿地公园和加强监测及预警系统。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容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城市。

为了有效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1. 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2. 加强城市下水道排水能力,提高城市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二、增加绿地覆盖率。

1. 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空间,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城市硬质地面,增加土地的透水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三、推广雨水利用。

1. 在建设中加强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2.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利用雨水资源,推动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1. 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性。

2. 推广植物种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五、完善城市规划设计。

1.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入海绵城市理念,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

2. 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城市建设符合海绵城市理念。

六、加强宣传和教育。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2.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七、加强科技支撑。

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2.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logging、热岛效应等问题,推动城市向更加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内涝、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保护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本文旨在提出具体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1. 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能够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养护、地下水补给和景观用水等方面。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是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等用途。

同时,利用雨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

2. 绿地和湿地的建设绿地和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水体等作用。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合理设置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城市的硬质地面,以利用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3. 土地利用与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上,应当遵循“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和提高生态效益、合理分布和安全利用”的原则,科学设置城市水系、绿地、建筑和交通等区域,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用地效益,增加城市永续性经营能力,合理设置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区和环境保护区等,并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建设智慧排水系统智慧排水系统是将传统的排水系统和新型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智能管理,实现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有效管理。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原型,具有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施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修复地下水、湿地和水域等自然水源,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地表径流。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城市排水量和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绿地建设:绿地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增加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可以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洪涝灾害。

在施工方案中,应该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绿地,包括公园、花坛、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等。

同时,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3.建筑设计:海绵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注重提高抗洪能力和雨水利用率。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屋顶绿化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冲洗和灭火等。

同时,建筑物的排水系统应该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地表径流和排水量。

另外,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设计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采用可再生能源、节水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4.道路和交通规划:道路和交通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绵城市的施工方案中,应该注重规划和设计雨水排放系统,包括雨水排水沟、下水管网和雨水花园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降雨期间的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减少洪水的发生。

另外,还应该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5.智能化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注重智能化管理和监测。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城市的雨水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及时预警和调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和排放策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模式。

下面是一个海绵城市施工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生态绿化、低影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一、雨水利用1.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湖泊和雨水收集池等建筑设施。

此外,还可以利用屋顶、路面和其他硬化地面收集雨水。

2.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公共绿地的水景、汽车冲洗和消防用水等。

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绿化1.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绿地,包括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吸收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采用多种植被形式,如草坪、乔木、灌木等,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3.在城市中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如湿地公园和湿地过滤池等。

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净化雨水,还可以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提供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三、低影响开发1.减少城市地面的硬化面积,尽量保留土地的自然状态。

通过增加透水性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来改善道路和人行道的排水能力。

2.在新建建筑物和街区时,注重建筑设计的低影响,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如屋顶绿化、太阳能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等。

3.将雨水收集设施、生态绿化设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相结合,在城市规划中统一考虑设计和布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四、建设监测系统1.建立城市雨水排放和水质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城市的排洪情况和水质状况,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参考数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安装雨水控制设备,监测和调控城市雨水的排放速度和水位。

在雨水过大或洪水来临时,可以通过控制排放速度和水位,减少洪灾的影响。

3.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远程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对城市的洪涝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海绵的原理,利用各种水文工程技术和绿色灰化结合,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进行收集、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

海绵城市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论述。

1.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

这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如设置蓄水池和水塘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罐、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大规模利用。

利用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冷却工业设备等,减缓城市的排水压力。

2.绿色屋顶和墙体技术:绿色屋顶和墙体是海绵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种植植被或利用浸渍式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水径流。

绿色屋顶和墙体能够吸收和蓄存降雨,并加强对吸附臭氧、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能力,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河道雨洪治理技术: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雨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合理的河道,如设置河道梯级、湿地处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实现雨洪的自然调节和准备。

此外,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污水管道和排水管道,也可以通过改善其排水能力和设置调蓄池等措施,提高排水效率。

4.城市湿地建设技术: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人工建设或恢复自然湿地,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湿地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城市的水质。

5.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技术:季节性洪水是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城市需要建立合理的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来减轻洪害的风险。

这些设施包括拦洪墙、滑坡堰、护岸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和调蓄设施,确保城市的排水能力。

6.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是完善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城市内大量的废水需要进行净化后再次利用。

可以利用生物滤池和植物净化池等技术,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获得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在面对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时,如暴雨洪水、干旱等,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和调节水资源,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排放。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以储存和处理雨水。

此外,要注意城市绿化的规划,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二、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优化,采用分散式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如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罐等,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同时,可以采用雨水渗透井、湿地等手段处理雨水,提高城市的自主调蓄和自然排放能力。

三、建设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景观绿化、冲洗马路、灭火等非生活用水方面。

此外,可以推广灰水回收利用,减少淡水的使用。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减少水污染。

可以建设湿地、人工河道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

五、推行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生态建设来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

可以建设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等,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供自然的防洪、调蓄和自净功能。

此外,可以推广生态农业和城市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以及推行生态建设。

这些方案可以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1 ≧10%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 ——
≧30%
≧50%
≧20%(占道 路面积,人 行道、自行 车道) ≧60%
≧40%(占道路面 积)
≧50%
≧80%
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方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一、海绵城市概念综述 二、应用于城市道路中的技术措施 三、某区域当前可行性方案研究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收集回用设 1、绿地适宜位置可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为确保安全和节省用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可建于地下

。雨水经适当处理可回用于道路浇洒和灌溉。
滞留(流) 设施
1、适当位置可建雨水滞留(流)设施,如可建人工湿地或雨水生态塘。
山体截洪沟
1、充分利用山坡地形设计集水地形及其他渗透设施,山坡可考虑设计为梯田形,分段消能,滞蓄 雨水,使雨水能就地渗透,涵养山林。 2、结合截洪沟,可考虑建设渗井和蓄水池,也可在山下建蓄水池,蓄水池雨水在非雨季时可利用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的规划指标(深圳)
• 建筑场地类
(类别代码) 大类
R
C GIC M W
中类
用地类型
R1,R2,R3
R4
C1,C2, C4,C6(C5 参照公园类执行)

覆盖比例 面比例
流控制比例
建筑与小区 居住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
R ≧30% C ≧40%
—— ≧50%
≧50% ≧5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50%
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 GIC
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 市政道路
M、W ≧40%
≧50%
S1、S2 ≧80%(占绿化 —— 带面积)
广场、停车场 绿地
G3、S3、 ≧60% S4、S9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目的?
将城市建设和生态 保护结合起来,将景观 生态资源和雨水控制利 用设施结合,切实起到 减缓城市内涝、削减面 源污染、减少溢流污染 、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同时取得改善环境、 减轻热岛效应、增强生 态效果的综合环境效益 。
城市道路设计优化技术指南
(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 (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车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但应满足道路交 通功能及荷载要求。 (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或湿地系统的竖 向关系。 (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下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应满足相应设计要求,并 与区域内涝防治系统相结合。 (5)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方式。 (6)城市道路两侧或雨水管下游宜设计储存及应急设施,缓解和净化初期雨水或事故污染 水,保护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 (7)生态排水设施内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条件及水质选择合适的植物。
海绵城市常用技术措施
都市自然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 可渗透 路面
海 绵
绿色屋顶


雨水花园
滞留草沟
雨水再生系统
1.限制路宽;2.保护开放空间; 3.集中开发;4.改造车道等
1.绿色街道;2.渗透性铺设; 3.渗透池(坑);4.绿地渗透等
1.蓄水池;2.雨水桶;3.绿色屋顶 ; 4.调节池;5.下凹式绿地等 1.人工湿地;2.植被过滤带; 3.植被滤槽;4.雨水花园等
适宜采用的设施: 透水铺装、收集回用设施、植被草沟、入渗设施、滞留(流)设施,滞留(流)雨水湿地
分项设计要点
绿地
1、绿地应尽量低于周围硬化地面,并应建导流设施,以确保流入绿地的雨水能够迅速入渗; 2、雨水口宜设于绿地内,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而低于周围硬化地面。 3、绿地植物宜选用耐涝耐旱本地生植物,以乔灌结合为主。 4、在绿地适宜位置可推广建设浅沟、洼地等雨水滞留(流)、渗透设施。 5、绿地临近水体时,应结合水体进行整体雨水综合利用设计。
GIC1, GIC2, GIC3, GIC5, GIC7 M0,M1 W0,W1
一类、二类、三类居住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原农村居民住
宅形成的屋村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
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
新型产业用地、普通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coefficient ≤0.40-0.45
coefficient
≤0.1-0.15
≤0.2-0.30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的设计参数(深圳)
类别
用地性质
用地代 绿地下沉比例 绿色屋顶 透水铺装地 不透水下垫面径
生态滞留塘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三、某区域当前可行性方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生态排水沟道路标准横断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生态滞留塘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下沉式绿化带及齿形路缘石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透水铺装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0.55-0.60
≤0.45-0.50
≤0.40-0.45
≤0.45-0.50 ≤0.50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的规划指标(深圳)
• 道路类
(类别代码) 大类
下沉式中央分隔带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下沉式侧分带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生态植草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生态滞留塘
生态排水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S
中类 S1 S3,S4,S5
• 绿化、广场类
(类别代码) 大类 G
中类
G1 G4
用地类型
城市道路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coefficient
≤0.60
≤0.50-0.70
用地类型
公园绿地 广场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80%
二、应用于城市道路中的技术措施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设计原则
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 安全为重 因地制宜 统筹建设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