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轨迹

合集下载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并通过精读其经典之作《江村经济》来揭示其独特的学术视角与研究路径。

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其研究方法不仅融合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还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通过对《江村经济》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费孝通先生如何将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从而揭示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背景和《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勾勒出研究的宏观背景。

接着,将详细阐述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论,包括其田野调查的实践过程、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构建的逻辑框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本文还将对《江村经济》一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以展示费孝通先生如何运用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去洞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将对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和《江村经济》一书的学术价值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对当代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费孝通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他主张将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道路。

在精读《江村经济》一书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费先生独特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田野调查法:费孝通先生非常重视田野调查,认为这是了解社会现象、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关键。

在《江村经济》中,他详细记录了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过程,通过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这种深入田野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证性和可信度。

参与观察法:费孝通在田野调查中不仅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参与者。

他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费孝通乡土中国

费孝通乡土中国
感谢同事以及舍友的帮助 感谢评审!
2 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
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3 男女有别则揭示了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家族则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血缘和地缘则是农村
费孝通《乡土中国》
r
xxxxx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不仅是一 部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特征的经典之 作,也是一部探讨社会学、人类学、 历史学等领域的著作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 待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 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一 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致谢词
感谢XXX提供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感谢团队,特别感谢XXX给予的耐心指导
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学经典
0
费孝通《乡土中国》
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乡土中国》还探讨了其他一些重要议题,如礼治秩序、无讼、无 为政治等
礼治秩序:费孝通在书中指出,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是相对于法治秩序而言 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往往是通过传统的习俗、惯例 和礼仪来维系和规范的。这种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约束 力,人们往往自觉遵守并维护这种秩序
迁 此外,《乡土中国》的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无 论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乡土中国》都是一 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乡土中国》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学术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乡土 中国》所揭示的乡土性特征仍然普遍存在。因此,《乡土中国》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3700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3700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3700字一、作者介绍费孝通是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这个阶段他完成了许多社会学经典著作,称得上是辉煌的时期。

《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

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是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

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

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创作背景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而此书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正因是发布在报刊之上的文章,所以没有其他学术类文章的理论性那么强。

围绕着“乡土社会”来讲述,作者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概念。

虽然作者在前言中说到“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

”但是不可否认,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当今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三、内容介绍本书分为十四个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多个方面来介绍乡土社会。

其中,新颖的理论与概念也有很多,我们挑出书中的几个重要部分讲述这本书。

12农村社会学

12农村社会学

12农村社会学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题目:一、论述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写作提示:1.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提出的背景;2.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3.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对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关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2]朱启臻.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二、论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

写作提示:1. 农村社区的含义;2. 农村社区发展的含义;3. 农村社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参考文献:[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三、调查村民选举中的问题。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可自拟题目:如某某村村民选举调查。

主要描述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

参考文献:[1]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徐付群.村民自治现状与案例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3]詹启智.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四、试论“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

写作提示:1.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2. 农业问题的表现;3. 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1]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五、论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写作提示:1. 介绍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2. 从农村特点、农户特点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等方面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

研读《乡土中国》:一段心路历程

研读《乡土中国》:一段心路历程

研读《乡土中国》:一段心路历程引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阐述。

本书以作者在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研读主题一: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1.1 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土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 土地崇拜:土地是乡土社会的根基,人们对土地充满敬畏和依赖。

2. 家族观念:乡土社会强调家族和宗族的联系,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依赖。

3. 传统俗:乡土社会中,人们遵循传统俗,这些俗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4. 互助合作:乡土社会中,农民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应对农业生产中的困难。

1.2 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1. 人口流动: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导致乡村人口减少,传统乡土文化受到影响。

2. 价值观变迁:现代价值观的传入,使得乡土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

3.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研读主题二: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2.1 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1. 等级制度:乡土社会中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如地主、农民、工匠等。

2. 亲缘关系: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缘关系。

3. 村落共同体:村落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村民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和利益。

2.2 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1. 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地位。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 村落共同体衰退: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村落共同体逐渐衰退。

研读主题三: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3.1 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特点1. 儒家伦理: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

费孝通社会研究方法探析

费孝通社会研究方法探析
第 3 卷 3
第 5期
长江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Ya g z ie st ( o i l ce c s o r a n te Un v r iy S ca in e ) o S
Vo. 1 33 No. 5
0c.2 O t O1
21 0 0年 1 O月
西, 强调 整体 对 个别 的作 用L 。社 会有 机 体 内部存 6 ]
在 各 种 子 系 统 , 此 功 能 耦 合 , 同 为 社 会 这 个 大 系 彼 共

认 识 论 层 面 —— 对 费 孝 通 功 能 解 释 方 法 的探 讨
统 做 出 自己的贡献 。换 句 话 说 , 会 的功 能 需要 促 社 成各 种制 度文化 的 发展 , 因此 费 孝 通认 为 社 会 的制 度、 文化规 范 、 种禁忌 其存 在 的功 能在 满足 于社会 各 的需要 。例如 , 姻不是 为 了解决 性 的问题 , 婚 婚姻 的 完整才 有婚姻 , 有性行 为 的禁 忌 。 才 其次 , 费孝 通 的 功能 主 义并 不像 传 统 的功 能 主
功 能 主 义 是 西 方 社 会 学 理 论 中 相 对 来 说 最 久 远
的理 论流派 之一 。作 为一 种 理论 范式 , 始 作 俑 于 ‘ 作用在 于维 持社 会 的新 陈代 谢 , 了社 会 的继 替 和 它 为 孔德 、 斯宾 塞 , 经人 类 学 家 布 朗 、 后 马林 诺 夫 斯基 的
就是 他在英 国留学 期 间 , 在导 师 马林 诺 夫 斯 基 的指 导下 逐渐成 熟 的 。同时他学 习和 吸取 了涂尔干 和拉 德克 利夫 一布 朗的 功 能观 点 , 自己 的功 能 理论 和 使 方法 增添 了新 的 内容 , 有 本土 化 特 色 。谢 立 中称 具 其为“ 另类 的功能 主 义 ” 并 认 为 这种 另 类 的功 能 主 ,

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社会》

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社会》

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社会》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著述丰厚,《乡土中国》不过是他厚重的积累中的一小叠字纸,但是,这本小册子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旧属苏州府),1910出生,2005年去世,其人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三个“朝代”,临近人生的终点,内心却仍旧保留“绅士”的认同。

作为清王朝终结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幼年既受西式教育,又浸染于乡土志家学传统中。

青年时期,因学潮波及,他中断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的学习,北上燕京大学,投入中国社会学先锋吴文藻先生门下。

本科毕业后,由吴文藻力荐,费孝通进入清华,师从俄国流亡来华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在他指导下学习体质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

两年后,费孝通远赴英伦,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1938年,已获博士学位的费孝通归心似箭,为避开战火,他从西贡辗转至云南,进入当时吴文藻执掌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负责由云大和燕大共同合建的社会学工作站。

不久,在日军的炮火催逼下,工作站被迫迁往呈贡魁星阁。

20世纪40年代,费正清及夫人费慰梅女士曾前来参观,工作站同仁艰苦的工作精神、明确的工作目标及费孝通天才般的创造性,都给费正清夫妇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诚然,费正清所奠定的美国汉学研究,局限于汉人的社会和历史,而对于费孝通而言,“中国”一词所涵盖的文化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汉学家的想象。

费孝通认为,中国能否在战争中坚持下去,不仅要鼓舞民族团结之精神,还应顺应剧变,完成其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这项工作应先从汉人农村展开,接着在把经验传递到民族地区。

从1938年到1949年,将届“不惑”的费孝通迎来了其学术生命的高峰,《乡土中国》便是这一高峰阶段的成果之一。

关于《乡土中国》,费孝通说:《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
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对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和区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而闻名。

费孝通的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他提出了“无米之乡”和“互助合作”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费孝通认为,“无米之乡”是指那些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贫困的地区,他把“无米之乡”与“无城之乡”进行了比较。

他指出,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组织、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

他认为,解决“无米之乡”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费孝通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互助合作”,他提出了“互助合作”的概念,并对农民组织和合作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互助合作是农村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农民共同解决生计困难和发展问题。

他对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研究表明,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收入方面,互助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区域发展研究中,费孝通还关注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他提出了农村社会的“三元结构”,并对农村社会的等级差异和社会动态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和变迁对于理解农村问题和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至关重要。

费孝通的区域发展研究对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他的研究为农村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轨迹
晨枫:
——从改良、革命到改革
著名社会学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倡导学术救国。

纵观其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农村建设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学术背景的变化、农村具体问题的变化等,费孝通对于农村的社会学研究,经历了改良、革命和改革三个思想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走改良主义路线
清末民国初期,中国社会面临全面转型,农村传统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外来资本入侵的
双重压迫下日益衰败,数亿农民生活困苦,经济面临破产,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步伐。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社会学者认为,要救国,首先要救农村、救农民。

为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等运动,他们既不支持国民党对农村进行资本主义改造,又不敢主张共产党人以革命方式消灭封建土地占有方式,而是希望采取中间的改良方式。

在此期间,费孝通先生声称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对农村的研究也是持改良的态度。

在他发表的《江村经济》一
书的第十一章中,费孝通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借用了马林诺夫斯基在《珊瑚园和它们的巫术》(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中提出的“土地的占有不仅是一种法律体系,也是一个经济事实”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学说。

在该书的第十六章,他提出了开展合理有效的土地改革,也就是减收地租,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工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农村的经济入侵。

他提倡扶持农村传统的手工业和企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农村的民族工业来救国。

虽然在当时,这些已经是比较进步的观点,但显然也是属于改良主义的主张,因为他的观点不涉及阶级分析,也不主张土地革命。

在《中国士绅》中,费孝通也没有看到农民阶级的力量和历史使命, 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是士绅中的
开明分子,并称这些开明分子是“一个对中国现代化负有责任的阶级”。

同一时期,毛泽东也对农村做了大量的考察,他的主张与当时社会学界对农村发展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毛泽东主张土地革命,倡导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实现救国之目的。

而当时社会学家对农村的调查多是停留在描述社会现象的层面。

比如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涉及定县的历史、地理、风俗、财政、借贷等等,可谓面面俱到,描述了农村普遍存在的“愚”、“穷”、“弱”、“私”
等现象,但始终不能揭示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即阶级剥削。

总之,以费孝通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学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是完全走改良主义路线的,虽然其中一些观点具有进步意义,但呈现的仍旧是一种“隔靴搔痒”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张阶级斗争分析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再次掀起高潮,对学术界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证社会学出现了危机。

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些西方社会学者开始设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觅解决危机的方法。

马克思作为社会学家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可。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取得了胜利,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又一次面临全面转型。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学研究一直走的改良主义的老路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1949年燕京大学社会学座谈会中,学者反思了社会学之过去,他们认为“过去研究观点缺乏发展的辩证的看法,在立场上未能坚决站在新兴立场上研究,是过去数十年来社会学贡献功效极少的基本原
因。

因此今后愿学习采取马列主义观点、立场、方法,适应社会需要,针对中国实际问题之解决,谋求社会学之发展”。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通过一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大部分知识分子摆脱了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接受了马列主义。

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民族学者、社会学者也接受了苏维埃学派的研究方法,立场完全站到马克思主义一边,主张阶级斗争分析法。

虽然从1952年开始,社会学专业陆续被撤销,但一部分社会学者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仍在继续进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写下了大量调查报告,这些研究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点来进行分析的。

比如1957年费孝通在《新观察》发表的《重访江村》、李景汉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北京郊区农村家庭之今昔》,还有在此期间潘光旦对土家族的调查研究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费孝通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重访江村》了。

1957年他在《新观察》的第11期和12期上先后发表了《重访江村》上编、下编。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发现,费孝通此时已经有了巨大的思想转变:“21年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阶级社会,现在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消了剥削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

在这方面这个农村的面貌已起根本变化,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人类在资本主义阶段是痛苦的,因为它是通过剥削来实现积累的。

”由此可见,他已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分析中国农村社会。

他还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江村的研究中。

他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推动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积累,积累需要依靠劳动者的自觉,积累下来的财富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

而且在社会主义的早期,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必然要出现强烈的积累需求,而非资产阶级早期的那些企业家。

这些看法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苏维埃学派观点而得出的,是属于革命性质的,并且进行了阶级分析。

对比新中国成立前他对于江村的研究,在性质上已有很大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农村进行体制改革
1978年,全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第二年,社会学学科得到了恢复与重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首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制度打破了以前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模式,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让农民可以对土地进行经营和使用,所有权是属于集体的。

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但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985年,费孝通第九次去江村调查访问,此后发表了《九访江村》。

在《九访江村》第四部分,对于乡镇工业刚刚发展就要暂停这一问题,他写道:“我以为宏观控制的对象是失控,乡镇企业并没有失控,自然它就不应当成为控制的对象。

”可见,他认为不应该限制乡镇企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和乡村发展繁荣的道路。

此后他又提到,要想减轻农业负担,改革农业技术,建立服务体系,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

但这在当时的农业是无法自给的。

他认为,农业由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过渡,必须要依靠草根工业。

这种规模经济可以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显然,农村体制改革已要求更上一层楼。

这也应当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农村是乡镇工业的基地,乡镇工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不能放松农村本身的调查研究。

”这说明,他鼓励在农村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并且要通过乡镇工业的发展来解决农村问题。

这一观点也是他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工业救农村的思想的发展,但此时的观点已站在另一个高度,属于改革的观点。

结论
费孝通所做的社会学研究一直围绕着农村问题,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所在。

上述这三个阶段的观点都是在面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

他的理论成果离不开对每次社会转型的洞察,离不开从农村实际出发来对新问题进行了思考,离不开他在不同时期对自己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更新。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费孝通对于农村发展的观点有明显差异,但他对农村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在研究方法上,他每次都是深入农村,亲身了解农村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从中发展社会学的农村问题理论,为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目标上,这三个阶段的研究无不是为了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从而推动国家的进步,让社会学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及时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一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力倡导发展乡镇工业,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