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ppt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50页)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50页)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 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盖 以见
以为
以利 诽
有司 理财 固前



以谓


辟邪说 难
得:清楚 所以:用来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以致:因此,因而招致
谤:公开议论、指责
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为:是
举:施行
以:来
兴:兴办 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标题意思“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读 文
强聒
qiǎng
guō

音 冀君实或见恕也 jìshù
重念 chóng 再三考虑。 辟邪说 pì
难壬人 nàn rén 批驳
不恤国事 xù
胥怨者民也 xū
会晤 wù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法则 计划
度义而后动 duó
揣度,估 量,考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 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府收入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 收入
强 兵 之 法
改变 积弱 局面
将兵法 保甲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 将官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 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是: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0张PPT)

探究学习
司马光随后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再次反驳了王安石的 观点……
《 四 部 丛 刊 温 国 文 正 司 马 公 文 集 》
·
探究学习
不为侵官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 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 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 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 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二人私交甚好 直陈分歧所在, 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言辞诚恳而理性
文本解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 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代句首语气词。
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 解为“罪名”。实,实际。 得:明白,清楚。 以为:认为。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三)态度坚决,语气委婉。
态度坚决: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擅于排比、反语(欲出力 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语气委婉: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则某知罪矣;则非 某之所敢知。
既考虑到了两人私交深厚,又做到了坚持原则,寸步不让, 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探究学习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提出的“侵 官”“生事”“征利”“拒谏”给出了简洁有力的反驳,换一 个角度思考,你认为王安石的反驳有没有逻辑错误?如果你是 司马光,你应该如何反驳王安石的观点?
文本解读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 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 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动词,做。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
文本解读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次年为相.废除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聒:语声嘈杂。

见:表被动。

(7)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文本探究
5、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 治胆略?
(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 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 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 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 (我对您)情意诚挚仰慕到了极点。
文本探究
1.根据第三段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皇帝——“上乃于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பைடு நூலகம்
①天下——“怨谤”; ②众——“汹汹然”。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 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 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 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 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 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 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 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 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文本探究
1.第二段首句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

《答司马谏议书》PPT精品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精品课件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 (我对您)情意诚挚仰慕到了极点。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出现)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 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 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 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 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 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 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 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探究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反驳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 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 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第 二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 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第三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 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从而收到了切中要害、势如破竹的驳论效果 。
以膏泽斯民 膏泽 :作动词,意为"给.......以恩泽"。。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前一"事":动词,办事、干事;后一事:名词,事情。

《答司马谏议书》PPT免费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免费课件

文章价值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 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 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 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 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 典范之作。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归纳总结
文章结构
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 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 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 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 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 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
答王 司安
马 月团新碾瀹花
瓷,饮罢呼儿

课楚词。
谏 风定小轩无落
叶,青虫相对
议 吐秋丝

本课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本文背景 2.梳理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深刻含义
目录
背景 介绍
文章 梳理
文言 知识
归纳 总结

背景介绍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怨前 诽知 之其 多如 ,此
思考: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 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 【咄咄逼人]
因而招致,古今异义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以为,认为
君主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 不是,不算
施行
批驳
排斥
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预先
感受驳论艺术
分为五组,每个小组从课文中选择一个罪名,完成表 格,明确作者反驳的“名”与“实”内容。


侵官
生事
争利
拒谏
致怨
小组理解
名 实 之司 争马

王 安 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 怨谤
受修授 举以 为 辟难 命之之 先兴 天 邪壬 于于于 王利 下 说人 人朝有 之除 理 主廷司 政弊 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 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 (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 (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 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 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 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原文及翻译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 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 (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 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 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 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 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 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赏析】
❖ 再对守旧派长期来苟且偷安、“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的卑劣行径横扫一笔。既 表现出作者对守旧派的鄙视,也表明了他坚 定不移、变法到底的决心。作者理足气盛, 行文亦矫健有力、劲悍廉厉;说的坦率而布 局谨严;言词明快简洁而少枝叶。
通假字
❖ (1) 不复一一自辨(“辩”通“辨”) ❖ (2) 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 ❖ (3) 故今具所以(“具”通“俱”) ❖ (4)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通“已”)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李军
原文及翻译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 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 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但是多不同的缘故啊。
原文及翻译
常用词理解
❖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窃”,古汉语中的谦词“我”,与今义
不同。 ❖ (2) 重念蒙君遇厚 ❖ “重”,读c h 6 n g,重复,根据上下文
可解释为“再三”。 ❖ (3) 于反复不宜卤莽 ❖ “反复”,文言文中指“书信往来”,与
今义不同。
常用词理解
❖ (4)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量”,这里是动词,指“估计、估量”。 ❖ (5) 以膏泽斯民 ❖ “膏泽”在文言文中借指“恩惠”,这里
用作动词,可译为“施恩、造福”。
原文及翻译
❖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 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 其如此也。
❖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 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 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 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 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 的。
原文及翻译
❖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 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 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 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 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 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及翻译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 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 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 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赏析】
❖ 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 了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他在信中除 全面否定新法外,还警告王安石,说他如固 执己见,“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 矣”。作者在这封回信中,没有和司马光在 一些细节上纠缠,只是就几个关键问题和对 方辩论。他先拈出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要点, 然后对它们(“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逐一驳斥。
原文及翻译
❖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非常想念和仰慕您。
【赏析】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新法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及高 利贷者的实际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 对。在朝廷也引起了新党、旧党之争。作为 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 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
原文及翻译
❖ 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 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 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
❖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 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 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 后悔的缘故啊。
原文及翻译
❖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 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 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 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 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 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