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行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1.临床表现:间歇无痛性肉眼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血凝块;腰部疼痛,多为钝痛,如有血凝块等造成梗阻可出现绞痛;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及骨痛等转移症状;有约15%患者无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尿细胞学检查。

(2):尿路造影、泌尿系CT、MRI、输尿管镜检查。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及是否孤立肾等选择保守手术、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2.术后行膀胱腔内化疗。

(三)标准住院时间为10-14天。

(四)术前准备及评估时间3-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

(2)心电图、胸部X线片,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检查:尿细胞学检查、腹部彩超或CT检查、逆行肾盂造影、肾输尿管镜活体组织检查等。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3天。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3.书中植入性器材:导尿管、输尿管部分切除术需植入双J管。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补充血容量。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七)术后住院恢复7-9天。

1.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复查的。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药物,病理结果回报后的膀胱灌注治疗。 (八)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裂开等;

2.术后3-5天拔除导尿管后排尿通畅。

3.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特殊处理

1.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的术前检查,可能延长手术前及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腹腔镜手术手术费用高,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应用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

2.手术切除一般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大小、浸润范围、分期分级、对此肾功能,患者自身意愿等。

3. 病理确诊为尿路上皮癌的可行膀胱灌注化疗。

4.术后随访:包括症状、膀胱镜及影像学检查。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发布了膀胱癌,新版指南针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内容更新,本文将对该指南内科治疗部分进行解读,以便于国内的肿瘤内科医师以及泌尿肿瘤医师更好得理解和遵循指南,使患者在更加规范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一、膀胱癌的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化疗 对于肌层侵犯的膀胱癌患者,化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对于分期为T2或T3的膀胱癌接受膀胱全切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两项随机临床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具有生存获益,尤其是临床分期为T3的病变。其中一项纳入307例肌层侵犯的膀胱癌随机接受单独膀胱根治性切除或术前3周期MVA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提高中位生存(77 vs 46个月),并且显著降低了病灶残留率,同时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另外涉及11项临床研究共3005例膀胱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顺铂类为基础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因此NCCN指南2015版将T2分期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接受顺铂为主的新辅助化疗作为1级证据推荐。基于剂量密集MVAC方案较传统MVAC方案具有更佳的耐受性与疗效,以及GC方案与传统MVAC方案等效,因此新辅助化疗方案推荐剂量密集MVAC(DDMVAC)方案、GC方案或CMV方案治疗3-4周期。而对于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NCCN指南不建议将卡铂作为顺铂的替代用药用于新辅助化疗中,这样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新辅助化疗。 对于保留膀胱的患者,电切术后进行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同步化疗增敏,具体用药可采用单药顺铂、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联合紫杉醇等方案,推荐证据为2B级。 而对于膀胱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相应的一些临床研究结论存在冲突,现阶段不能证实辅助化疗能延缓复发或延长生存。通常认为对于病理分期为T2及其以下的病变,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其复发风险较低,不建议接受术后辅助化疗。而对于病理分期为T3及其以上,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由于其高危复发,已有研究证实这部分高危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30%的死亡率,因此如果这类患者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通常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推荐证据为2B级。 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以及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应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既往常用方案为MVAC方案,但自从吉西他滨以及紫杉醇等化疗药物问世后,新的化疗方案对原有方案构成了挑战。一项GC方案与标准MVAC 方案比较用于晚期膀胱癌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9%与46%,长期随访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与15.2个月,中位PFS时间分别为7.7个月与8.3个月,均无显著差异,证实GC方案与标准MVAC方案等效,而耐受性方面,GC方案明显优于

2017 AUA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指南

2017 AUA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指南 1.发病率: 2015年美国新发膀胱癌74,000例,其中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癌男女发病比例为3:1,发病率在男性恶性实体肿瘤中居第4位。 2.病因学: 危险因素:吸烟、职业暴露于致癌物、其他肿瘤化疗、Lynch综合征、感染、盆部外放疗。分子机制和遗传学改变:GSTM-1、NAT-2、TP53、RB1、PTEN、FGFR3、PIK3CA、RAS 等基因突变、9p杂合性缺失、p16表达缺失、CDKN2A纯合性缺失。 3.分期分级: 推荐使用2004年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系统对NMIBC进行分级,分为增生(扁平和乳头样)、反应性不典型增生、意义不确定的不典型增生、尿路上皮异型增生、尿路上皮原位癌、尿路上皮乳头状瘤、非肌层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4.对NMIBC的风险分层系统:

低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单发直径≤3cm的低级别肿瘤;低度恶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中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术后1年复发的低级别Ta期肿瘤;单发直径>3cm的低级别肿瘤;多灶性低级别Ta期肿瘤;≤3cm高级别Ta期肿瘤;低级别T1期肿瘤。 高危:高级别T1期肿瘤;复发性高级别Ta期肿瘤;直径>3cm或多发的高级别Ta期肿瘤;原位癌;BCG治疗失败的高级别肿瘤;变异型膀胱癌;肿瘤伴血管淋巴浸润;高级别肿瘤累及前列腺部尿道。 5.诊断: 在经尿道切除肿瘤时,应进行彻底的尿道及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形态、数目及周围粘膜的异常。在技术可行时,应该切除全部肉眼可见肿瘤。要评估上尿路情况。对于有NMIBC病史、膀胱镜检查正常但细胞学阳性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前列腺部尿道活检和上尿路影像,并使用增益膀胱镜技术如蓝光膀胱镜、输尿管镜或膀胱随机活检。 6.变异型膀胱癌: 变异型膀胱癌, 包括微乳头状癌、巢状癌、浆细胞样癌、神经内分泌癌、肉瘤样癌,还要关注是否存在广泛的鳞状或腺样分化,以及是否有血管淋巴浸润。变异型膀胱癌患者如果考虑保留膀胱治疗,应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进行二次电切。 由于变异型膀胱癌分期往往较高,应考虑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7.确诊膀胱癌后的尿液标志:

3-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修订版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李宁忱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副主编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胜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范欣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潘铁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王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魏东卫生部北京医院 徐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许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秘书 宋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言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 四、膀胱癌的诊断 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七、尿流改道术 八、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 九、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 十、膀胱非尿路上皮癌

一、前言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学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以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编写完成了2007年版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来,随着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使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又有了进一步更新的需要。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完成此版更新后的《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期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本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71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5条。

肾癌、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的定义及描述

肾癌、尿路上皮癌(肾盂、输尿管、膀胱癌)淋巴结转移 一、肾癌 1、AJCC关于肾癌区域淋巴结定义: 肾门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侧)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未特指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2、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近年来随着早期肾癌的检出率提高,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逐渐减低,文献报道约4~5%,本院报道资料为1.6%。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原发肿瘤T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肾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主要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或有肉瘤样分化的肾癌。 3、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标准:肾癌淋巴结转移无单独的影像学标准,与其他身体部位肿瘤常规淋巴结转移标准一致,即短径≥1cm。肾癌的转移淋巴结(尤其是透明细胞肾癌)可表现出与原发肿瘤类似的影像学特征,如明显强化,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等。 4、肾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率并不高,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常为炎性肿大。 二、肾盂和输尿管癌 1、AJCC关于区域淋巴结定义: 肾盂癌的区域淋巴结: 肾蒂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未特指 输尿管癌的区域淋巴结: 肾蒂淋巴结 髂血管(髂总、髂内、髂外)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输尿管周围淋巴结 盆腔淋巴结,未特指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2cm,N2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5cm,或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均≤5cm,N3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5cm 注:单侧或双侧不影响淋巴结分级 三、膀胱癌 1、AJCC关于膀胱癌区域淋巴结定义: 2010版TNM分期中将区域淋巴结分为两站。第一站包括髂外、髂内动脉旁、闭孔淋巴结及骶前淋巴结,第二站包括髂总淋巴结。主动脉分叉以上的淋巴结为远处淋巴结。将N1定义为第一站淋巴引流区单个淋巴结转移,N2为第一站淋巴引流区多个淋巴结转移,N3为第二站淋巴结转移。 N X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行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1.临床表现:间歇无痛性肉眼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血凝块;腰部疼痛,多为钝痛,如有血凝块等造成梗阻可出现绞痛;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及骨痛等转移症状;有约15%患者无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尿细胞学检查。 (2):尿路造影、泌尿系CT、MRI、输尿管镜检查。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及是否孤立肾等选择保守手术、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2.术后行膀胱腔内化疗。 (三)标准住院时间为10-14天。 (四)术前准备及评估时间3-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 (2)心电图、胸部X线片,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检查:尿细胞学检查、腹部彩超或CT检查、逆行肾盂造影、肾输尿管镜活体组织检查等。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3天。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3.书中植入性器材:导尿管、输尿管部分切除术需植入双J管。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补充血容量。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七)术后住院恢复7-9天。 1.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复查的。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药物,病理结果回报后的膀胱灌注治疗。 (八)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裂开等; 2.术后3-5天拔除导尿管后排尿通畅。 3.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特殊处理 1.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的术前检查,可能延长手术前及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腹腔镜手术手术费用高,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应用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 2.手术切除一般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大小、浸润范围、分期分级、对此肾功能,患者自身意愿等。 3. 病理确诊为尿路上皮癌的可行膀胱灌注化疗。 4.术后随访:包括症状、膀胱镜及影像学检查。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是什么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是什么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男性发生率多余女性,一般在国内比较少见,此类病和膀胱瘤比较相似,多是由于长期吸烟和职业性致癌物质等所致,生活中和工作上要多注意,尽量避免吸烟酗酒,接触职业性致癌物质的工作要做好隔离和预防性措施,那么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上尿路上皮癌的病因与膀胱癌相类似。吸烟及职业性致癌剂是重要因素。遗传基因缺陷在外因的影响下促发癌变已愈来愈受重视。地区性、种族性发病如“巴尔干肾病”可能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 上尿路移行上皮癌可沿上皮扩展浸润肾实质及周围结构并 沿淋巴或血行播散。瘤“级”愈高者扩散倾向愈大。国内、外资料均表明肿瘤沿上皮扩展多自上而下,肿瘤周围及远侧的输尿管常存在癌前期病变,如原位癌或发育不良。自下而上扩展者多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淋巴转移依原发癌的部位而定,转移至同侧大血管旁、髂总血管和盆淋巴结。肾盂癌可迁延入肾静脉和腔静脉。血行播散常见部位为肝、肺及骨。

诊断要点 分型分期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常用作选择治疗方法和估计预后的指标。国外报道83%的患者分级和分期相匹配,其中分期是估计预后更为可靠的指标。 临床常用的TNM分期系统标准如下: ①Tis:原位癌; ②Ta:局限于黏膜,通常为乳头状; ③T1 侵犯黏膜下层;

④T2:侵犯肌层; ⑤T3:侵犯肾盂周围和输尿管周围组织或侵犯肾实质; ⑥T4: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 ⑦N1:1个淋巴结转移,直径≤2cm; ⑧N2:1个淋巴结转移,直径为2~5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直径<5cm; ⑨N3:转移淋巴结直径>5cm; ⑩M1:血行转移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9月20日,首个《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2020 CSCO学术年会上发布。在发布仪式上,编委会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医生和崔传亮医生就《指南》里内科治疗部分和外科治疗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CCMTV现将崔传亮医生所报告的《指南》中最受关注的内科治疗部分的重要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以下为内容概要: 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与标准膀胱癌根治术相似的10年中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标准膀胱癌根治术后多出现远地转移,有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2、免疫治疗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选择 内科部分最为华彩的是内科免疫治疗对于进展期膀胱癌的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ADC药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手段,改变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策略。 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首先推荐化疗,对于铂类不耐受,尤其是顺铂不耐受的患者推荐一线免疫治疗;在二线治疗上,除了免疫治疗,还推荐靶向治疗等其他选择。 一线治疗 对于肾功能处于边界范围或轻度异常情况下(eGFR为40-60ml/min),顺铂可以考虑分次给药进行(如35mg/m2 d1,2或d1,8);

符合以下一条或一条以上标准: ①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且eGFR<60ml/min ②一般情况ECOG评分为2 ③听力下降或周围神经病变2级或2级以上 帕博利珠单抗以及阿替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症,其仅适用于PD-L1表达的患者,或不能任何铂类化疗的患者。 人群筛选

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

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 1、尿路上皮增生 定义:指粘膜明显增厚,细胞无异型性。可见临近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病变的平坦粘膜,本身无任何恶性潜能。 2、尿路上皮异型增生: 定义:是一种癌前的但不足以定为原位癌的细胞学和组织学改变。临床特点:异型增生通常没有临床表现及膀胱镜检异常。原发性异型增生可出现伴/不伴血尿的膀胱刺激症状,结石、感染、器械或膀胱内治疗,常引起反应性增生。 组织学:正常尿路上皮是指无细胞形态学异常、全层具有细胞极向或仅有轻微结构改变的尿路上皮。随膀胱充盈的程度,厚度为3-6层不等,由底层细胞、中间细胞和表层细胞组成。可出现轻微的核拥挤和核重叠,无细胞异型性。 异型增生: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细胞极向消失,核圆、拥挤,但细胞学的不典型不足以诊断原位癌(CIS),细胞胞质嗜酸性增加,核形状不规则,染色质分布呈轻度改变,核仁不明显,分裂象少见。若在尿路上皮全层出现多形的、有显著核仁的细胞,同时上皮表层出现核分裂像,则要考虑诊断为CIS,CK20对其鉴别诊断有价值。 反应性不典型增生:常发生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的尿路上皮,由于反应性/再生性原因,细胞核出现明显改变,细胞不规则增大,具有单个明显的核仁,甚至出现空泡状染色质,分裂象可以多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炎症可发生于上皮层或固有层。

不明确意义的尿路上皮不典型增生:可以用来描述界于异型增生与炎症引发的反应性不典型增生之间的病例,应该多为一个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的分类。 预后:异型增生多与非浸润性乳头状肿瘤有关,该病变的出现提示尿路上皮不稳定,也预示着肿瘤复发或进展。该病变常见于浸润性肿瘤。 3、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定义:外生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是指具有纤细纤维血管轴心并被覆正常尿路上皮的乳头状肿瘤。常发生于邻近输尿管口的膀胱后壁、侧壁以及尿道。 临床特点:常出现肉眼及镜下血尿,多数患者肿瘤为单发,经尿道完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选择,肿瘤很少复发。 组织学:肿瘤组织内稀疏的乳头状叶片。乳头偶尔可有分枝,但无乳头的相互融合,间质可有水肿或散在的炎细胞浸润。尿路上皮无不典型改变,表层上皮(伞细胞)明显,分裂象罕见,即使存在,也位于底层,且无病理性核分裂像。病变体积很小,偶尔伴发内翻性生长方式。乳头状瘤很少广泛累及粘膜,如果出现,则称弥漫性乳头状瘤。 4、内翻性乳头状瘤: 定义:由正常—轻微不典型的细胞组成,以内生性方式生长的一种良性肿瘤。 大体检查:常表现为表面光滑的、有/无蒂的息肉样病变,多数肿瘤直径<3cm,但个别肿瘤>8cm。 组织学:内翻性乳头状瘤表面光滑,被覆正常尿路上皮,随机分布的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试行) 膀胱癌 一、疾病相关情况 膀胱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常见类型包括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细胞癌,其中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绝大多数膀胱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血尿,血尿程度与肿瘤大小、数目、恶性程度等不完全一致;肿瘤合并坏死、尿路感染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若肿瘤转移或局部浸润可引起相应症状。 膀胱镜检查对诊断膀胱癌具有决定性意义,可通过活检组织证实肿瘤性质,并了解膀胱肿瘤大小、数目、分布等。彩超及CT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临床分期等。膀胱癌的治疗复杂,应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情稳定,制定了膀胱灌注化疗方案,需进行门诊膀胱灌注治疗及定期随访观察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 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膀胱癌,医院条件无

法进一步确诊者; 2. 无痛性血尿症状明显怀疑膀胱癌,医院条件无法进一步确诊者 3. 尿脱落细胞、FISH试验怀疑膀胱癌,医院条件无法进一步确诊者 4. 病理活检确诊为膀胱癌,医院无相关设备和条件进一步明确病理分期与分级者。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治疗者; 2. 膀胱癌根治术后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治疗者。 3. 晚期膀胱癌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需继续支持治疗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 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而医院无相关设备和条件者; 2. 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或保留膀胱治疗者; 3. 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行尿流改道者; 4. 膀胱癌出血导致膀胱填塞需行急诊手术处理者; 5. 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发生梗阻、尿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 6. 膀胱癌术后怀疑远处转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