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化学预防作用的分析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模拟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模拟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模拟练习题含参考答案1、大鼠感染HFRS病毒一般无明显的( ),也不发生死亡。

( )A、临床症状B、临床表现C、行为表现D、神经症状答案:A2、不属于SPF级犬必须检测项目的是:A、钩端螺旋体B、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C、布鲁杆菌D、沙门菌答案:A3、SPF鸡病原微生物监测中,可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的是( )A、鸡白痢沙门氏菌病B、禽痘病毒C、淋巴白血病病毒D、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答案:C4、仙台病毒对乙醚及热敏感,在( )条件下极易灭活。

( )A、pH3.0B、pH7.0C、pH2.0D、pH5.0答案:A5、实验动物主要的人兽共患病,其中涉及到啄鼠的是:A、白癣B、假结核C、鼠咬热D、病毒性肝炎答案:B6、大鼠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研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大鼠无胆囊,可做催吐实验。

B、大鼠无胆囊,但胆总管较粗大,可采用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进行消化功能的研究。

C、大鼠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发达,垂体摘除比较容易,可用来进行肾上腺、垂体,卵巢等内分泌研究。

D、利用大鼠对新环境易适应,有探索性,易训练,对惩罚和暗示敏感等特性进行行为学研究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答案:A7、以下属于非挥发性麻醉药的是:A、氟烷B、氧化亚氮C、甲氧氟烷D、戊巴比妥钠答案:D8、研究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有效防控和治疗体系,是( )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A、实验动物医学B、比较医学C、动物实验伦理学D、实验动物生物学答案:A9、由于不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种动物或同一种动物不同品系之间对同一实验处理可能产生 ( ),因此,对实验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A、相反的免疫应答B、不同的生物学效应C、相同的生物学效应D、不同的免疫应答答案:B10、目前,国际较为公认的动物福利由五项基本权利,其中卫生福利方面: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 )的权利。

A、劳累B、饥渴C、疾病D、饥饿答案:C11、( )等脂类是细胞膜和神经等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

裸鼠

裸鼠
/view/1091853.htm?fr=ala0_1
页码,4/15巴性白血病 1 非洲淋巴细胞癌 1 人体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用于研究人体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帮助。早期 工作是将人体肿瘤移植于动物缺乏免疫机能的特殊部位,如鸡胚、动物的眼前房,仓鼠颊囊内等,虽有一定比例 的成活率,但因肿瘤生长缓慢又受移入部位包膜的限制,肿块往往较小,难于传代,更不能适应需要较多瘤 帮助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
无胸腺裸鼠
编辑词条
百科名片
裸鼠
无胸腺裸鼠(Nude,简称裸鼠)目前已成为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模 型。特别是在肿瘤学、免疫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评价及有效药品的筛选等实验方 面,它有着特殊的价值。裸鼠在科学研究中所以能成为有巨大潜力的试验模型,是由于nu基 因有独特的遗传特性。经过世界各国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的努力,目前已将nu基因导入不 同近交系动物,成为系列动物模型,仅小鼠模型一种,已建立了二十余种近交系裸鼠。由于 它们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nu基因的遗传特性,使医学生物学研究者获得一种极其宝贵的试 验材料。
裸鼠的饲料和繁殖要求条件比较严格,我国已有这方面的经验报导。国外一些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196 9年里加德(Rygaard)和Ffiis报告采用无特定病原体(简称SPF)级定义裸鼠级别。饲养条件为屏障系统或隔离 系统,但也发生传染性疾病。近十年来,许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有封闭屏障系统的饲料设施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 办法,进一步促进了裸鼠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1978年根据英国LAc News的报告,除用“nu”基因导入近交小 鼠的方法成功地培育成千余种遗传背景明确的裸鼠外,还培育了无胸腺肥胖裸鼠,无胸腺无脾脏裸鼠以及裸体大 鼠等,预计不久的将来,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将会培育出更多的无胸腺杂交品系。目前,已成立了国际性专门 组织一国际裸鼠管理及应用委员会,并分别在1973年、1976年1979年召开了三次裸鼠会议。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者 过去在小鼠的大量繁殖中也曾发现过无毛小鼠,但未进行研究。最近三、四年来,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国外引 起了裸鼠。1978~198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单位曾先后从法国、英国、美国获得裸鼠。北京卫生部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在1980年从日本引进裸鼠鼠种进行了繁殖,饲料在屏障室内,经过16个月的饲料,繁殖正常,并已 提供给科研工作使用。

塞来昔布对大鼠化学性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塞来昔布对大鼠化学性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t tma h o he s o c fSD e a e r t o e t bls e s n e o 1 nd 49 r t t e s an e e e d vde nt o r f m l a s t s a ih br a tca c rm de .a a s wih br a tc c rw r i i d i o c nto1( 4 c — 2 a s s) a ee oxb gr e nd c lc i oup (2 c s s) The num be , d a e e n l m e o e s c nc r wer xa i d T he e r s i 5 ae . r i m t r a d vo u f br a t a e e e m ne . xp e son of C0 X一 a e e t d by i m un 2 w s d t c e m ohit c m ia s o he c 1SP et m hod T he dif r nta1 e e pr s i o i be o e a f e c l c b . fe e i g ne x e son pr fl e f r nd a t r e e oxi te t e a t c e y ge ir r a e ho r a m ntw sde e t d b nem c oa r y m t d. Reuls Thenu b r,d a e e nd v u e o a e n c lc i o f s t m e im t ra ol m fc nc ri ee ox b gr up a —
( P O 0 ) 对 照 组 C X 2蛋 白 表 达 为 6 . ( 5 2 ) 实 验 组 C X 2 白 表达 为 3 . ( / 5 , 异 有 显 著 性 意 义 均 < . 1。 O 一 2 5 1/ 4 , O 一蛋 60 92)差 ( P< O0 ) 基 因 表 达 谱 显 示 两 组 之 间 表 达 丰度 差 异 2 及 以 上 的 基 因 共 有 2 3条 , 中 表 达 上 调 2倍 或 以 上 的 基 因片 .5 。 倍 4 其 段 14条 , 达下 调 2 或 以 上 的 基 因片 段 l9条 , 现 功 能 不 明 的 新 基 因 6条 , 中 表 达 上 调 的 4条 。 结 论 塞 来 昔 2 表 倍 1 发 其 布 能 抑 制 DMB 诱 发 的大 鼠乳 腺 癌 进 展 , 机 制 和 多种 基 因 改 变 有 关 。 A 其 关键词 乳 腺 肿 瘤 ; 塞 来 昔 布 ; 基 因谱 ; 环 氧 化 酶一 2

塞来昔布预防大鼠乳腺癌发生及其机制

塞来昔布预防大鼠乳腺癌发生及其机制

塞来昔布预防大鼠乳腺癌发生及其机制康华峰;王西京;刘小旭;代志军;薛锋杰;薛兴欢【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6)11【摘要】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化学致癌剂7,12-二甲基苯蒽(DMBA)化学诱发的大鼠乳腺癌形成的影响.方法 DMBA油剂灌胃复制大鼠乳腺癌模型,90只大鼠分为3组:单纯诱癌组作为阴性对照、三苯氧胺组作为阳性对照和塞来昔布组,观察塞来昔布对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和COX-2、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三苯氧胺组(48.15%)和塞来西布组(50.00%)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诱癌组(85.7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P=0.004).塞来昔布组COX-2蛋白表达率(28.57%)低于单纯诱癌组(83.33%)和三苯氧胺组(69.2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0.035).塞来昔布组VEGF蛋白表达率(42.86%)低于单纯诱癌组(79.17%)(P=0.023);和三苯氧胺组(46.15%)无显著性差异(P=0.863).结论塞来昔布能抑制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下调COX-2和VEGF蛋白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总页数】4页(P1599-1602)【作者】康华峰;王西京;刘小旭;代志军;薛锋杰;薛兴欢【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塞来昔布在MRMT-1大鼠乳腺癌骨转移性癌痛模型的作用机制探讨 [J], 王日雄;施烯;林学德;林建华2.三苯氧胺联合塞来昔布预防大鼠乳腺癌发生的实验研究 [J], 康华峰;王西京;刘小旭;代志军;薛锋杰;薛兴欢3.大豆异黄酮和塞来昔布预防大鼠乳腺癌的发生 [J], 杨定勇;赵之婧;覃春阳;杨立民4.大豆异黄酮和塞来昔布预防大鼠乳腺癌的发生 [J], 杨定勇;赵之婧;覃春阳;杨立民;5.塞来昔布对大鼠化学性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J], 康华峰;王西京;刘小旭;代志军;薛锋杰;薛兴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竹醇对癌症的化学预防作用

山竹醇对癌症的化学预防作用

山竹醇对癌症的化学预防作用周新莹;张辛燕【摘要】山竹醇是来源于印度藤黄和其他相关种类植物的多聚异戊二烯基苯甲酮.尽管这种水果在热带地区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但它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它的抗癌潜能是在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中才发现的.一些研究显示,山竹醇对多种癌具有抗癌潜能,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口腔癌、肝细胞癌和白血病等.山竹醇的抗癌特性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所表现出来.目前就山竹醇的抗癌特性而言,它是一种有前途的抗癌剂,但是后期还需要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更充分地了解并确认其化学预防和/或治疗潜力.【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6)004【总页数】7页(P30-36)【关键词】癌症;化学预防;山竹醇【作者】周新莹;张辛燕【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1.1 天然植物对癌症的化学预防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造成700多万人死亡(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

随着世界人口日趋老龄化,预计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可能将超过1 310万。

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生率也处于快速上升期,每年发病人数约260万,死亡180多万[1]。

尽管对癌症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但癌症依然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

化学预防作为一种新的肿瘤预防治疗手段,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多的进展[2]。

癌症的化学预防就是用天然的或合成的药物干预癌前病变,预防肿瘤的发生或使肿瘤细胞分化逆转,从而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

目前癌症的化学预防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高效低毒、作用机制明确的化学预防药物,而天然产物是合乎这些条件的最好来源之一。

流行病学及大量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人类食物中的许多天然成分都具有良好的预防癌症的作用[3]。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_2023_年第44_卷总目次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_2023_年第44_卷总目次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44卷总目次第 44卷 第6期2023 年 11月Vol.44 No.6Nov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1):1针灸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与实践(陈晨,等)(1):4针灸调控自噬溶酶体通路治疗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卢珂佳,等)(1):10构建具有突触传递潜能的iPSC 源性抑制性神经网络组织(彭历芝,等)(1):18一种基于搭扣设计的可拆卸小鼠光学离焦性近视模型(唐湘华,等)(1):26MG53蛋白对小鼠阿霉素急性心肌毒性的影响及机制(卢维哲,等)(1):34电针对SNI 诱导疼痛抑郁模型大鼠海马AcH3/BDNF 的影响(李声,等)(1):44DNA 损伤修复基因FANCI 与肝癌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性(游莹,等)(1):51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全肠道菌群移植对回肠肠道微环境的影响(熊伟,等)(1):63卡格列净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超声评价(洪文娟,等)(1):7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基础LH 升高对IVF-ET 结局影响(赵伟娥,等)(1):78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等中心双引导复位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陈雪梅,等)(1):85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与持续硬膜外输注在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中效果的比较(莫晓飞,等)(1):93磁共振成像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鉴别良恶性病变应用价值(伏文皓,等)(1):99结构性MRI 测量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诊断价值(曾文婷,等)(1):106EZSCAN 风险评分在肾功能轻度损伤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沈国丽,等)(1):115Takotsubo 综合征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蒙媛丽,等)(1):122鼻咽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图像引导策略(何梦雪,等)(1):131广州市儿科医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蓝妍玲,等)(1):138单精子冷冻和常规冷冻对显微取精患者的胚胎培养及妊娠影响的比较(李婷婷,等)(1):1456种沙眼衣原体蛋白抗体在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中的表达及检测价值(刘明娜,等)(1):150中国中老年人慢病共病组合及其健康结局差异(张露文,等)(1):159主动脉窦瘤的超声特点与漏诊分析(范瑞,等)(1):169肺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陈海红,等)(1):175保留假体清创术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研究进展(穆文博,等)(2):181凝血相关指标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吴小宇,等)(2):188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膝上截肢术患者术后主客观满意度分析(杨晨辰,等)(2):198孕产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变异株的研究现状(高倩,等)(2):209二代测序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刘叶,等)(2):217基于贝叶斯Cox 风险比例回归的兰州市HIV 感染者/AIDS 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邵莉,等)(2):224宏基因组联合UPLC-Q-TOF-MS/MS 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肺炎的作用机制(李四菊,等)(2):232岭南火针通过调控Hippo-YAP 信号通路抑制白癜风模型小鼠黑素细胞凋亡(李晶晶,等)(2):244suPAR 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的作用(胡浩强,等)(2):25418F-FDG PET/CT 预测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林少春,等)(2):262基于集成磁共振成像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脑体积测量(候威锋,等)(2):271RBMS3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邢瑞丽,等)(2):277基于CT 影像特征预测COVID-19患者肺部病变进展(苏祝平,等)(2):286改良腋位透视法在肩锁关节脱位后方移位的术中应用(夏睿,等)(2):295单纯口服地屈孕酮在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中的临床疗效(冯书梅,等)(2):302CO 2激光下切除声带任克氏间隙水肿并发声带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孙小龙,等)(2):310新生儿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测定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黄益础,等)(2):318小视野DWI 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定量评估中的价值(占颖莺,等)(2):326C 反应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青年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分析中的作用(李楠,等)(2):335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系统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李坚,等)(2):34210q24.3缺失导致全面性发育迟缓的诊断方法探讨(段远辉,等)(2):348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刘瑞平,等)(2):354瑞芬太尼下调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GIRK2的表达(罗国娅,等)(3):361成纤维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修复急性皮肤创面的比较(李锐阳,等)(3):369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通过调控CB2R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肖琳,等)(3):379酒精相关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刘春艳,等)(3):386皮下注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机械痛超敏的性别二态性(彭湘格,等)(3):395具核梭杆菌诱导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及XBP1高表达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意义(陈斯默,等)(3):403131I标记的肝癌核酸纳米火车的制备及生物分布研究(林雪,等)(3):416黄芩多糖通过调节JAK2/STAT3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改善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的炎症(马杰,等)(3):423酶消化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医学溺死硅藻检验中的应用(于慧潇,等)(3):430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关联(黄诗雅,等)(3):439RNA结合蛋白PTBP1与磷酸化-AXL共表达在骨肉瘤中的临床意义(李湘湘,等)(3):446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方法对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儿脑类淋巴系统改变的探讨(候威锋,等)(3):456人类水通道蛋白在不同径线卵泡的黄素化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郑泽桐,等)(3):462妊娠合并库欣综合征8例的临床分析(蔡诗琴,等)(3):471伴有酸中毒的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诊疗分析(劳国娟,等)(3):479腰椎间隙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合并阴沟肠杆菌的诊疗(程翰文,等)(3):485中国南方三个Hunter综合征家系的病因学研究(郑诗瑶,等)(3):490解冻单囊胚形态评分与早期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和活产的相关性(蔡小华,等)(3):497纳米炭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计宏立,等)(3):504自然杀伤细胞在神经胶质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孙士隆,等)(3):511从多组学角度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免疫相关特征(郑少毅,等)(3):519原发性失眠大脑默认网络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机制(杨静怡,等)(3):528组蛋白化学修饰与12/15-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的作用(罗婧,等)(3):534救人救国兼救世,医病医身更医心(4):541代谢性炎症反应与糖胖病的发生发展(陈燕铭)(4):544体质量与腰围对超重肥胖成年人平衡功能的影响(辛蔚,等)(4):551哺乳动物心肌代谢与心脏再生(谭静,等)(4):560儿童和青少年疫苗接种与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周托,等)(4):570 PANoptosis 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在致盲性眼病中的作用(李青青,等)(4):576抗磷脂综合征对女性不孕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的研究进展(郎曼凝,等)(4):582lncRNA与糖酵解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侯鑫睿,等)(4):587 p53及EGFR与头颈部鳞癌放疗抵抗的关系(代永杰,等)(4):596幽门螺杆菌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刘晋阳,等)(4):601鞘内注射2R, 6R-HNK缓解雌性小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刘安然,等)(4):607激活TGR5缓解肾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纤维化损伤(李蒙,等)(4):617兴奋性hiPSC源性类神经网络组织的构建(苏琪淞,等)(4):625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高通量突变文库的构建(陈勇,等)(4):634肌球蛋白重链7基因来源的miR-208b-3p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张梦珍,等)(4):642红景天苷调控miRNA-1343-3p/MAP3K6/MMP24信号分子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田雨,等)(4):651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原发灶切除后前哨淋巴结的价值(马清梅,等)(4):663MRI动脉期强化模式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预后(陈美成,等)(4):66818q缺失综合征产前诊断方法(马莉,等)(4):677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后黄斑血流的变化(张汝婷,等)(4):684睡眠相关性痛性勃起患者与正常男性夜间勃起功能的差异(胡海兵,等)(4):6912019~2021年某肿瘤专科医院院内感染情况分析(黄丽华,等)(4):697不同受精方式对第六天囊胚解冻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刘燕,等)(4):704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头皮皮脂腺癌的基因分析(郑奔容,等)(4):712Ⅱ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44卷总目次Ivan de Araujo团队揭示GLP-1如何通过肠脑轴神经环路调控机体行为和生理学效应(张通,等)(4):718我国登革热疾病负担研究进展(阮倩倩,等)(5):721非维生素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实验室监测及特殊人群使用(应华波,等)(5):728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介导的炎症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刘纯飞,等)(5):735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的研究进展(张帅,等)(5):741我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政策制度现状与展望(赵添羽,等)(5):750ATM失活诱导GADD45α依赖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吴森斌,等)(5):758甘草素对去卵巢APP/PS1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耿清华,等)(5):768孤独症儿童日常执行功能与其核心症状及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关联(刘锦明,等)(5):776丁香酚增强MSCs对肝星状细胞炎性活化的抑制作用(吴逐宇,等)(5):784长链非编码RNA GAPLINC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表型的影响(莫碧瑶,等)(5):792羟基喜树碱脂质体调节SphK1/S1P信号通路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李思阳,等)(5):801后新冠疫情时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李元昊,等)(5):809乳酸脱氢酶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邱文瀚,等)(5):816斑块对基于CTA虚拟计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影响(陈柳丹,等)(5):823罕见完全性易位型18-三体的产前遗传学诊断及溯源分析(叶燕绸,等)(5):830白细胞过滤器对红细悬液中血小板的去除效率(刘浩强,等)(5):835心肌灌注分型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骆炳政,等)(5):840基于环保型样本释放剂联合超声波在病理组织切片制备中的应用价值(吴燕杏,等)(5):847西藏察雅县3~7岁儿童营养状况分析(郭蕾,等)(5):854表观弥散系数对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评估(曾雪伟,等)(5):863智能髋关节超声技术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中的应用(徐英,等)(5):870新疫情防控形势下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及分析(吴悦,等)(5):878三阴性乳腺癌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黄家良,等)(5):886新疆地区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性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王涵,等)(5):893建设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思考(吴忠道,等)(6):901人工智能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复发及预后预测研究进展(程兆瑞,等)(6):903胆汁酸影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朱俐燕,等)(6):910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王耀民,等)(6):915乌帕替尼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樊慧丰,等)(6):925磷酸二酯酶5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翟庆娴,等)(6):931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在复杂染色体重排中的应用(何姝婧,等)(6):943基于特征解构策略识别与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相关的急性期特征(刘迎,等)(6):949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减少滤泡B细胞比例预防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糖尿病(郭义文,等)(6):958卵巢癌腹腔转移工具细胞的构建及其应用(万里舟,等)(6):965基于泛基因组学和消减蛋白质组学挖掘新型抗诺卡氏菌药物靶点(黎尔彤,等)(6):974紫云英苷抑制APP/PS1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王姝涵,等)(6):9832型糖尿病患者骨保护素和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郑奔容,等)(6):991威胁视力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罗瑾,等)(6):999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分析预测膀胱癌的病理分化(孔令敏,等)(6):1008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评估(郭丽旭,等)(6):1016肺癌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杜伟伟,等)(6):1022双胎绒毛膜性、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不一致程度与新生儿结局分析(李姝,等)(6):1030类鼻疽肺炎的临床特征与CT影像学表现(麦盛始,等)(6):1038左室长轴应变在鉴别心脏淀粉样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应用价值(冯日清,等)(6):1046妊娠期附件扭转手术治疗病例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祝彩霞,等)(6):1053影响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分析(王茜,等)(6):1060某肿瘤专科医院职工肺癌患病情况分析(叶慧珍,等)(6):1068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桂强军,等)(6):1075Ⅲ第 44卷第6期2023 年11月Vol.44 No.6Nov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数字和字母1型糖尿病(6):958 2R,6R-羟化去甲氯胺酮(4):607 2型大麻素受体(3):379 2型糖尿病(6):991 2型糖尿病(6):999 10q24.3缺失(2):348 12/15-脂氧化酶(3):534 18q缺失综合征(4):677 APP/PS1小鼠(6):983 CNNM2基因(2):348 CO2激光(2):310 COVID-19(2):286 CT三维重建定位法(6):1016 C反应蛋白(2):335 Fanconi贫血补充组I(1):51 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3):361 G-显带核型(5):830 HE染色(5):847 Hippo-YAP信号通路(2):244 Hunter综合征(3):490 IDS基因(3):490 IL-17(3):423 IL-23(3):423 JAK2/STAT3通路(3):423 LASSO(6):949 MDM2(5):847 MG53(1):34 miR-208b-3p(4):642 MRI(1):106 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6):991 NOD小鼠p53(4):596 PET/CT(2):262 RBMS3(2):277 rpoB(4):634 SCN4A基因(3):479 SUFU基因(2):348 suPAR(2):254 Takeda G蛋白耦联受体(4):617Takotsubo综合征(1):122 TGF-β(3):534 TRIM8基因(2):348 T淋巴细胞(6):910 VDAC1(5):735 X盒结合蛋白1(3):403 X线计算机(6):1038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1):18A阿尔茨海默病(5):768阿尔兹海默病(1):63阿克曼氏菌(3):379阿霉素心肌毒性(1):34艾杜糖-2-硫酸酯酶(3):490艾灸(1):10艾滋病(2):224奥密克戎(2):209 B白癜风(2):244白细胞过滤器(5):835白细胞介素(6):910白细胞升高(6):1053摆尾误差(1):131斑块(5):823保留假体(2):181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5):741贝叶斯Cox回归模型(2):224背根神经节(3):361背根神经节(4):607鼻咽癌(1):131表观扩散系数(2):326表观弥散系数(5):86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596表型(1):26伯霍尔德杆菌(6):1038不孕(4):582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C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1):71残余误差(1):85差异(4):691差异表达(4):651产后抑郁(6):1075产前诊断(5):830肠道菌群(2):232肠道菌群(5):768肠-脑轴(4):718肠易激综合征(3):379超低出生体质量儿(6):106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2):232超声波(5):847超声检查(5):870超声心动描记术(1):169超声心动图(6):1046超声造影(1):71超声造影(4):663超重肥胖(4):544超重肥胖(4):551成本-效果比(2):302成纤维细胞(3):369成纤维样滑膜细胞(5):792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1):93出生胎龄(6):1030出生体质量不一致(6):1030储存时间(5):835创伤性颅脑损伤(6):949磁共振成像(1):99磁共振成像(2):271磁共振成像(2):326磁共振成像(4):668磁共振成像(5):863磁共振成像(6):1008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5):863催乳素(6):1075长链非编码RNA(4):587长链非编码RNA(5):792D大脑皮质(6):983代谢记忆(3):534代谢性炎症(4):544代谢重编程(4):560代谢组学(2):232单侧输尿管结扎术(6):931单精子冷冻(1):145单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对侧肾摘除(4):617胆汁酸(6):910蛋白酶K(3):430地理信息系统(1):159地塞米松(2):232登革热(5):721低钾型周期性瘫痪(3):479第6天囊胚(4):704癫痫(4):570癫痫发作(4):570电针(1):44凋亡(1):34凋亡(4):576凋亡(6):983定量分析(5):823动脉期强化模式(4):668动物(1):26冻融胚胎移植(2):302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3):446多囊卵巢综合征(1):78多重耐药菌(4):697多组学分析(3):519E儿科医生(1):138儿童(2):271儿童(3):456儿童(4):570儿童(5):854F发病机制(6):925发热(6):1038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5):870法医病理学(3):430犯罪行为特征(3):386泛凋亡(4):576泛基因组学(6):974Ⅴ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方法学(1):4放疗抵抗(4):596放射性碘标记(3):416非维生素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5):728肺癌(6):1022肺癌(6):1068肺部真菌感染(6):1022肺毛霉菌病(1):175肺炎(2):232肺炎(6):1038肺炎克雷伯菌(3):485分辨率(6):1016分化(6):1008分类树算法(2):310分娩镇痛(6):1075分析(5):809分枝杆菌(4):634分子靶向药物(6):915分子分型(2):217辅助化疗(5):886辅助生殖(6):943附件扭转(6):1053复合带瓣血管(5):741复杂染色体重排(6):943腹腔转移(6):965腹痛(6):1053G改良腋位片(2):295甘草素(5):768肝癌(1):51肝癌(3):416肝内胆管细胞癌(4):668肝细胞癌(6):903肝细胞癌(6):915肝纤维化(5):784肝星状细胞(5):784干扰素(6):910高密度影(6):1016高尿酸血症(5):893睾酮(5):893根部重塑(5):741工作压力(1):138功能(2):198功能损害(3):528共病(1):159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发(5):758构建(6):965孤独症核心症状(5):776孤独症谱系障碍(5):776骨保护素(6):991骨肉瘤(3):446骨髓抑制(5):886关节假体周围感染(2):188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5):823冠状动脉功能学(5):823冠状动脉疾病(5):840光学基因组图谱技术(6):943广州(5):878硅藻(3):430过氧化物酶试验(2):318H核磁共振成像(3):456核心基因(6):974黑素细胞(2):244红景天苷(4):651红细胞悬液(5):835宏基因组二代测序(1):175后新冠疫情(5):809后移(2):295滑膜增生(5):792坏死性凋亡(4):576环保(5):847I 患病率(6):1068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4):684黄芩多糖(3):423黄素化颗粒细胞(3):462黄体生成素(1):78黄体支持(2):302灰质(2):271回肠肠道微环境(1):63活产率(3):497活产率(4):704J基因表达调控(5):816Ⅵ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激活素受体1B(4):712极坐标(2):29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7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456急性期(6):949疾病进展(2):286疾病模型(1):2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5):809疾病组合(1):159脊髓(3):361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1):106计算机断层扫描(2):286技术(6):903家庭亲密度(3):439家庭适应性(3):439家系报道(3):479假体周围感染(2):198间充质干细胞(3):369间充质干细胞(6):958肩锁关节脱位(2):295建设(6):901健康损失(1):159鉴别诊断(3):48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3):39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4):607焦亡(4):576教育基地(6):901拮抗剂方案(1):78结肠肠道微环境(1):63结直肠癌(3):504近距离用眼(4):684近视(1):26近视(4):684进展(5):741经济负担(5):721经皮椎间孔镜脊柱系统术(2):34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840酒精中毒(3):386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2):254巨噬细胞(3):395巨噬细胞(5):784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395具核梭杆菌(3):403卷积神经网络(3):430绝经(5):768K卡格列净(1):71康复(2):354科学家精神(6):901可利用胚胎率(1):145克罗恩病(6):925库欣综合征(3):471溃疡性结肠炎(3):423L类鼻疽(6):1038类风湿关节炎(5):792类淋巴系统(3):456类神经网络组织(4):625离职意愿(5):809立德树人(6):901利福平耐药(4):634联合治疗(6):915疗效(6):925列线图(2):286列线图(6):1022列线图(6):999临床表现(2):209临床病理特征(2):277临床妊娠率(1):145临床试验(3):511临床特点(6):1053临床特征(1):175临床研究(1):4临床应用(1):99临床应用(2):217临床应用(5):728淋巴结(3):504磷酸二酯酶(6):931岭南火针(2):244流行病学负担(5):721漏诊(1):169滤泡B细胞(6):958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4):704卵巢癌(6):965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1):99卵巢-附件肿块(1):99卵泡生长(3):462Ⅶ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卵泡液(3):462螺旋断层放疗(1):131M满意度(2):198慢性病(1):159慢性完全闭塞(5):840门诊病人(5):87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262免疫(4):544免疫检查点(1):51免疫浸润(1):51免疫特征(3):519免疫应答(6):910免疫治疗(3):511免疫治疗(3):5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847模型(6):1022默认网络(3):528N纳米火车(3):416纳米孔测序(6):943纳米炭(3):504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1):71男性(5):893男性不育(4):601囊胚形态(3):497脑脊液(2):271脑结构测量(1):10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44内脏高敏(3):379内质网应激(3):403内质网应激(6):931溺死(3):430尿路上皮(6):1008凝血相关指标(2):188诺卡氏菌(6):974P膀胱肿瘤(6):1008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6):943贫血(5):854平衡功能(4):551平衡易位(5):830剖宫产(1):93葡萄糖调节蛋白78(3):403Q前哨淋巴结(4):663羟基喜树碱脂质体(5):801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信号通路(5):801切片(5):847青年人(2):335青少年(4):570清创术(2):181驱动基因(4):712去细胞视神经(4):625全肠道菌群移植(1):63全面性发育迟缓(2):348全外显子组测序(4):712R二代测序(2):217人工关节(2):181人工智能(3):430人工智能(6):90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5):784人诱导多能干细胞(1):18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4):625认知功能障碍(5):735妊娠(2):209妊娠(3):471妊娠并发症(3):471妊娠结局(2):302妊娠结局(3):471妊娠结局(6):1053妊娠率(4):704日常生活能力(6):949绒毛膜性(6):1030乳杆菌属(5):768乳酸生成(5):816乳酸脱氢酶A(5):816乳腺癌(1):85乳腺癌(4):663Ⅷ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瑞芬太尼(3):361 S三阴性乳腺癌(5):886沙眼衣原体(1):150沙眼衣原体抗体(1):150筛查(5):870伤口愈合(3):369上皮性卵巢癌(2):277身高(5):854深度学习(5):870神经病理性疼痛(4):607神经胶质瘤(3):511神经网络组织(1):18神经影像(3):528神经元(6):983神经元凋亡(5):758肾病综合征(1):71肾功能损伤(1):115肾细胞癌(5):816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115肾脏纤维化(4):617肾脏纤维化(6):931生物安全管理(5):750生物标志物(4):587生物分布(3):416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蛋白45α(5):758声带粘连(2):310石胆酸(4):617实践(6):901实验室监测(5):728食管鳞癌(3):403食管鳞状细胞癌(3):519适配体(3):41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335手术治疗(3):504受精率(1):145受体酪氨酸激酶(3):446输卵管性不孕(1):150输血不良反应(2):335数学模型(5):721双侧声带任克氏间隙水肿(2):310双胎(6):1030双引导复位(1):85水通道蛋白(3):46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5):735睡眠相关性(4):691司法精神病学(3):386思考(6):901死亡(2):224死亡(6):1060溯源分析(5):830索拉非尼(6):915T调控机制(4):651糖代谢(5):816糖酵解(4):587糖酵解(5):816糖尿病肾病(3):534糖胖病(4):544疼痛(1):44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1):85体层摄影术(6):1038体外受精-胚胎移植(3):497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582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704体质量(4):551条件培养基(5):784痛觉超敏(3):395痛觉过敏(3):361痛性勃起(4):691头皮皮脂腺癌(4):712突变(3):479突变(4):712突变文库(4):634突触(4):625W瓦博格效应(5):816外骨骼机器人(2):354外泌体(3):369危险因素(1):122危险因素(2):335危险因素(5):886危险因素(5):893危险因素(6):1022Ⅸ第44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危重疾病评分(6):1060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999微小RNA(4):642微小RNA(4):651胃癌细胞(4):651胃外疾病(4):601文献综述(3):519乌帕替尼(6):925无标记(1):85无创产前筛查(4):677无创筛查技术(1):115X西藏(5):854膝上截肢术(2):198细胞增殖(5):792细胞增殖(5):816下肢(2):354显微取精术(1):145现状(5):750线粒体自噬(5):735消化道肿瘤(4):587消减蛋白质组学(6):974消融(5):863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2):326小鼠(1):26小鼠(6):931效率(5):835心肌成纤维细胞(4):642心肌灌注(5):840心肌声学造影(5):840心肌损伤与修复(4):560心肌细胞能量代谢(4):560心肌纤维化(4):642心肌纤维化(5):801心肌应变(6):1046心理健康(1):138心力衰竭(5):801心脏淀粉样变(6):1046心脏功能(1):34心脏再生(4):560新生儿黄疸(2):318新生儿结局(6):1030新突变(3):490新型冠状病毒(2):209新型冠状病毒(5):878刑事责任能力(3):386兴奋性神经元(4):625性别二态性(3):395性腺功能减退症(5):893学龄期儿童(5):776学龄前儿童(3):439血红蛋白(5):854血浆纤维蛋白原(2):188血流储备分数(5):823血清学数据(5):721血清游离胆红素(2):318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497血栓栓塞(5):728血糖(6):958血小板去除(5):835Y受体酪氨酸激酶(3):446炎症小体(5):735炎症因子(2):342眼眶异物(6):1016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6):1016厌食(4):718氧化应激(2):244样本释放剂(5):847腰椎功能(2):342腰椎间盘突出症(2):342腰椎间隙感染(3):485腰围(4):551药物安全性(6):925药物靶点(6):974医院获得性感染(5):878胰岛素抵抗(5):893胰高血糖样肽-1(4):718遗传咨询(4):677乙酰化蛋白(1):44乙型肝炎疫苗(6):910抑郁(1):44易位型18-三体(5):830疫苗接种(4):570阴沟肠杆菌(3):485阴茎勃起(4):691Ⅹ第6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3年第44卷关键词索引饮食行为(3):439应用(2):354婴儿(5):870荧光素酶(6):965营养不良(5):854影响因素(1):138影响因素(2):224影响因素(5):809影响因素(6):1060影响因素(6):999影像引导放射治疗(1):131影像组学(6):903硬膜外(1):93优质胚胎率(1):145幽门螺杆菌(4):601右美托咪定(6):1075预测(6):1060预测(6):903预测模型(2):262预测模型(2):310预测模型(5):886预测模型(6):949预测模型(6):999预防与控制(4):697预后(1):175预后(2):277预后(3):403预后(4):668原发性失眠(3):528院内感染(4):697孕周(6):1053运动阻滞(1):93Z内脏高敏(3):379早期筛查(6):1068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6):965展望(5):750针刺(1):10针灸(1):4真实世界研究(1):4诊断(1):106诊断(1):175诊断(2):188诊断(6):1046诊断(6):903镇痛(1):93政策制度(5):750执行功能(5):776直方图(6):1008职业健康(6):1068指南(6):915治疗(2):209治疗(4):587治疗响应(2):262致盲性眼病(4):576中枢神经系统(3):456中心性肥胖(4):551中医理论(1):63中轴型脊柱关节炎(2):326肿瘤患者(4):697主动脉瓣再植入(5):741主动脉窦瘤(1):169住院病人(5):878住院死亡(1):122注意缺陷-多动(5):776转录因子Dp1(4):712转录组测序(5):758锥形束CT(1):85紫云英苷(6):983自动测量(5):870自然分娩(6):1075自然杀伤细胞(3):511自然周期(2):302自噬(1):34自噬溶酶体通路(1):10子宫肌瘤(5):863子宫内膜癌(2):217足细胞(2):254组蛋白化学修饰(3):534组织病理学(6):903左室肥厚(6):1046左室舒张功能障碍(6):991Ⅺ。

芝麻素对大鼠化学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芝麻素对大鼠化学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芝麻素对大鼠化学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芝麻素(sesamin)是一种天然植物成分,广泛存在于芝麻籽、亚麻籽等植物中。

研究表明,芝麻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例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芝麻素对大鼠化学性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一项研究通过在大鼠体内注射多柔比星(Dox),模拟化学性心肌损伤。

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多柔比星后,大鼠心肌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坏死增加,心功能明显
下降。

在给予芝麻素预处理后,这些损伤明显减轻。

心肌组织中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心
肌细胞坏死减少,心功能也有所恢复。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芝麻素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保护作用。

芝麻素可
以促进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对氧化应
激的抵抗能力。

芝麻素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对心肌组织的损伤。

芝麻
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

芝麻素还具有其他保护心脏的作用。

芝麻素可以增加心肌细胞中的ATP含量,提高心
肌的能量供应;芝麻素还可以减少心肌组织中的纤维化反应,维持心肌结构的完整性;芝
麻素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胀大和肥厚。

芝麻素对大鼠化学性心肌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芝麻素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
抑制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内ATP含量等多种途径来发挥其保护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芝麻素可能成为治疗化学性心肌损伤的潜在新药物。

不过,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动物
实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在人类中的应用前景。

试验表明依西美坦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试验表明依西美坦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维普资讯
置 外 医 学 情 报 oomI D C L I F MA I F E GN ME I A OR TON・ ou 7 A g s O N V lme2 ・ u u t O 6 2
加拿 大与美 国的研究 人员 正
在近期出版的 《 风湿病学杂 志》 上发表 的一 项
研究结果显示 ,抗环 瓜氨酸 蛋 白抗 体 ( n —c p at o ) i 一 水平较低的类风 湿 性关 节 炎 ( A) 患者 可 能对 抗 R 肿瘤坏 死 因子 ( ni N ) 单 克隆 抗体 Ifx a at—T F nim b li at—C P抗体 为阳 性 ,2 ni C 4例患 者 的类风 湿 因 子为 阳性 。此外 ,at—C P抗 体 阳性患 者与 at—C P n i C ni C 抗体 阴性患者 、类风 湿因 子阳性 患者或类 风湿 因子 阴性 患者之 间均未 见有 临床 差异 ,但 对 照组 中 无 1 例健康 志愿 者的 at—C P抗体为 阳性 。 ni C
G s报道说 ,本项 试验结 束 os 时 ,并不是参加 试验的 所有 绝经
期妇女均获得确 定 的乳腺癌 预防
博士指导的该 项为期 5年的 研究
或许能对一种 被称作 芳香酶 抑制 剂 的药 物在 更年 期后妇女 的乳 腺 癌 预防 中是 否 起作 用 给 出 答复 ; 妇女一生中的 3 4的乳 腺癌确 诊 / 是在更年期后 。 正在进行一些 芳香 酶抑制 剂
试验表明依西美坦可预防乳腺癌
高风险性基于一种被称 作 G i评 a l 分加 以确 定 ,即对 妇 女 的 年 龄 、 乳腺 癌 家族 史 、月经 初 潮 年 龄 、 首次活产年龄 和以 前的乳腺 活检 次数进行检查 。 在本项 临床 试验 中 ,半数受 试 妇女应 用 E e et e( 西美 xm s n 依 a 坦 ,商品名 为 阿诺 新),其余 投 用安慰剂 ;试验 为双 盲性 ,受试 者和医生均不知 道哪些人 应用 药 物治疗或投用 安慰剂 。药 物 治疗 持续 5 时 间 ,并 对受试 者认 真 年 随访 ,以便对药物 治疗 组和 安慰 剂组妇女的乳 腺癌发 病率情况 进 行比较 。预计研 究的初 步结 果可 能在 4年内揭晓。 加 拿 大 安 大 略 省 P r H p o oe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化学预防作用的分析刘艺※,王菡,陆迪(牡丹江医学院药学院中心实验室,黑龙江牡丹江157000)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15-2499-02摘要: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方法将未经产的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hCG早干预组,hCG晚干预组,他莫昔芬(TAM)组,暴露组,空白对照组,各10只,对5组的成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各组均有乳腺肿瘤发生,肉眼可见的肿瘤最大直径约1.8cm,最小直径约0.5cm。

hCG早干预组与暴露组的成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AM组的成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G晚干预组与暴露组的成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组大鼠乳腺、乳腺终末芽苞、终末导管、泡状芽苞和Lob 成熟的小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CG能够有效地降低实验性大鼠的成癌率。

关键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实验性大鼠;乳腺癌;预防作用Chemical Prevention Role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chopin on Experimental Rat Breast Cancer LIU Yi,WANG Han,LU Di.(Central Laboratory of the College of pharmacy,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Mudanjiang15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human chorionic gonadochopin(hCG)on experimental rat breast cancer chemoprevention role.Methods50female SD rats with no birth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arly hCG intervention group,late hCG intervention group,tamoxifen(TAM)group,exposure group,and blank control group,10in each group.Cancer formation of the5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Breast tumors occurred in every group,the biggest diameter of the tumor visible was about1.8cm,smallest was0.5cm.Cancer rate of early hC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expos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bu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early hC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AM group (P>0.05).Cancer rate of late hC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exposure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Differences in mammary gland,mammary terminal buds,catheter,vesicular buds and matured Lob leaflets of the5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hC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ancer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rats.Key words: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s;Experimental rat;Breast cancer;Prevention role通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chopin,hCG)仿照妊娠可使乳腺组织结构更充分分化,从而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类似于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的抗雌激素药已确定为能够有效预防乳腺癌[1]。

本实验对于各个时段采用hCG来预防乳腺癌进行讨论研究,将hCG和TAM所产生的预防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未经产的SD雌性大鼠50只,在动物实验室饲养,国标鼠料饮食,湿度40% 50%,温度(22ʃ2)ħ。

50只大鼠随机分为hCG早干预组,hCG晚干预组,TAM组,暴露组,空白对照组各10只。

1.2方法hCG早干预组:自50d龄开始,向腹腔内每天注射hCG100U,共注射21d,在134、141、217、262日龄向腹腔中注射甲基亚硝脲50mg/kg的致癌剂。

hCG晚干预组:从92日龄开始,每天向腹腔中注射100U hCG,共注射21d,在134、141、217、262日龄开始向腹腔中注射50mg/kg致癌剂甲基亚硝脲。

TAM组:自92d开始,每天在大鼠皮下注射1mg/kg的TAM,共注射21d,在134、141、217、262日龄分别向腹腔中注射50mg/kg的甲基亚硝脲致癌剂。

暴露组:于134、141、217、262日龄向腹腔中注射50mg/kg的甲基亚硝脲致癌剂。

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药物治疗。

于276日龄将5组大鼠全部处死。

1.3病理学检查将空白对照组所处死的大鼠,从颈部到腹股沟进行备皮以后,取下全块颈部到腹股沟中皮肤的皮下乳腺组织,用甲醛(10%)对其进行固定3h 后,将梯度乙醇进行脱水处理,二甲苯透明,包埋,浸蜡,切成厚度大致为4μm片状,然后进行HE染色,最后将其进行封片。

将其于1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将5组中全部大鼠乳腺通过随机选择的方法取3个视野,与常用的标准进行对照,对成熟小叶(lobule,Lob)、泡状芽苞(alvedar buds,AB)、终末导管(termi-nalduct,TD)以及终末芽苞(terminal end buds,TEB)的结构数目进行分别计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大鼠成癌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5组大鼠成癌情况比较各组均有乳腺肿瘤发生,肉眼可见的肿瘤最大直径约1.8cm,最小直径约0.5cm。

hCG早干预组与暴露组的成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AM组的成癌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G晚干预组与暴露组的成癌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5组大鼠成癌情况比较组别例数(只)导管内癌浸润癌合计(%)hCG早干预组10011(10.0)hCG晚干预组10022(20.0)TAM组10011(10.0)暴露组10246(60.0)空白对照组10000(0)2.25组大鼠乳腺的TEB、TD、AB、Lob构成比较5组大鼠乳腺TEB、TD、AB和Lob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

hCG早、晚干预组与暴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5.29,P<0.05),Lob、AB比例高于暴露组,而TD、TEB比例低于暴露组(表2)。

表25组大鼠乳腺的TEB、TD、AB、Lob构成情况组别例数(只)TEB TD AB Lob hCG早干预组101.48.857.232.6 hCG晚干预组101.410.357.430.9 TAM组102.035.354.28.5暴露组102.537.751.28.6空白对照组101.731.057.210.13讨论在临床、流行病学和通过实验而取得的数据都表明,人类患乳腺癌离不开机体中内分泌的环境以及生育情况。

与未经产的女性相比,经产女性发生乳腺癌的概率较小,而且早期的妊娠与晚期的妊娠女性相比发生的概率也较小,妊娠的次数与发生乳腺癌概率呈反比[2]。

这种早期足月妊娠保护乳腺的效果不仅在人类中有所体现,而且实验性的动物模型同样具有该特征。

本组资料显示,hCG早干预组与暴露组的成癌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较早进行hCG干预是可以预防大鼠乳腺癌的发生,并且hCG早干预组与TAM组的成癌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CG的预防作用与TAM是相当的。

hCG晚干预组与暴露组的成癌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hCG晚干预组相对于暴露组,仍然有降低大鼠乳腺癌发生的趋势。

本研究对大鼠的乳腺组织的类型进行了深层次的观察,hCG的早、晚干预组与暴露组大鼠的乳腺组织中的TD、TEB、AB以及Lob结构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患乳腺癌的概率与乳腺组织中期分化成熟的程度密切相关。

hCG的早、晚干预组中,大鼠的乳腺组织在分化上已经完全成熟,其与暴露组相比,在AB以及Lob 的结构上比例更大,而TEB以及TD的比例更小,Lob 结构的比例显著增加,TD结构的比例显著降低,这说明hCG的早、晚干预组中,乳腺的发育已经十分成熟,造成其对致癌剂相对不敏感,这样hCG的早、晚干预组与暴露组比较患乳腺癌的概率更低。

TAM组大鼠的乳腺的结构比率近似于暴露组,其TD结构都十分高,而Lob结构都十分低,TAM乳腺癌出现的比例与暴露组相比明显较低,其可能原因是hCG和TAM对乳腺癌进行预防的机制不同,在TAM下乳腺结构并未达到成熟阶段,竞争性将雌激素的受体进行控制进而将患乳腺癌的概率降低。

空白对照组中大鼠乳腺并没有完全发育,TD结构的比例仍然很高,Lob的结构比例较少,如致癌剂对其进行攻击,癌变的概率仍然很大。

hCG将乳腺最后变为成熟的手段,至今还没有确定。

常规乳腺癌细胞、乳腺组织和卵巢中均有hCG受体,而乳腺作用中hCG直接作用或hCG作用于卵巢后提高了雌、孕激素的指标,在孕激素以及雌激素作用下将乳腺变成熟的机制至今还不明确[3]。

有进行体外细胞的实验表明,hCG对乳腺的癌细胞将产生直接的作用,将增殖的概率降低。

另外,关于动物的实验表明,大鼠进行短时间、低剂量的使用孕、雌激素将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起到直接降低的作用,而大剂量、长时间内的使用孕、雌激素可使大鼠患乳腺癌概率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