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中应用论文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硬化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38 例分析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硬化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38 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利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囊肿穿刺并留置,反复无水酒精硬化引流,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对38例单纯性原发肾囊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囊肿穿刺,引流出囊液后,反复注入无水酒精硬化囊壁,术后视情况留管3天,每天冲洗2次,直至冲洗液清澈无坏死组织沉渣为止,拔出导管加压包扎,观察1天出院。
结果:经过6个月-1 年随访并复查,38 例病人治愈者32例(84.2%),显效者4例(10.6%),有效者1例(2.6%),无效者1 例(2.6%)总有效率为97.4%。
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利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硬化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疗效好、无痛苦、廉价、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肾囊肿;穿刺硬化术;无水酒精【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01-01肾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良性囊性病变,男性多发,约占肾占位性病变的65%-70%,发病率为10%,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升高,30-40岁为4%,而60-70岁为19%[1]。
肾囊肿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穿刺硬化术等[2]。
而经皮穿刺引流并注入硬化剂治疗肾囊肿是目前治疗中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传统的硬针穿刺引流硬化术是一次性引流并注入硬化剂,往往存在引流不彻底,硬化剂破坏囊壁不充分,囊肿复发,需要多次穿刺术等问题。
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硬针穿刺,并留置导管3天,治疗此类病人3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 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1 例,女性7例,年龄38-82岁(平均57 岁)。
左侧24 例,右侧12 例,双侧2 例,肾上极21例,下极13 例,中部6 例。
均通过彩超或者CT 确诊,术前常规查尿常规,血肾功,凝血等,血肌酐升高4例,尿常规蛋白+4例,潜血+6例,合并糖尿病5 例,高血压3 例。
神经内科患者论文:中心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神经内科患者论文:中心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由于脑卒中、颅内感染等并发脑组织肿胀、应激性消化道溃疡,需大量应用脱水药物及经肠外补充营养,而外周静脉输注脱水药物极易引起静脉炎,若脱水药物深入血管周围皮肤组织,可引起皮肤肿胀,甚至坏死。
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能满足各类输液的深静脉导管,可以用于输入高渗透压液体,也可用于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或化疗药物,既消除了病人经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又避免了由外周静脉输入高渗液或化疗药物引起的血管损伤。
因此对神经内科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尽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常用的途径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经颈内静脉穿刺、经股静脉穿刺。
本文就股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行初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05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病人104例,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2岁~91岁;脑出血39例,脑梗塞41例,颅内感染24例,均为首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1. 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健侧腹股沟,备皮,膝关节屈曲外旋;确定穿刺点,消毒皮肤,戴手套,铺无菌洞巾,检查中心静脉导管是否完好,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先探针,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30~40°,向下与股动脉方向平行带负压进针,见有明显的静脉回血表明进入股静脉。
穿刺成功后缝针固定导管,消毒后用透明薄膜覆盖穿刺点。
1. 3肝素封管液的配制及封管方法取浓度为125u/ml的肝素封管液,于输液完毕后先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再用5ml封管液进行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头的方法封管。
曲瑶等[1]报道缓慢推注封管液;可使静脉内压力与套管针内压力易于趋向平衡,使回流至套管针内的血量减少,抗凝血作用得到加强。
2护理2.1一般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认真交接班,并在一般护理记录中详细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和插入的深度,是否通畅,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渗血、污染等。
接头处用4cm*4cm 无菌纱布包裹,24h更换1次,以防细菌从衔接处进入;由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多数伴有意识障碍,且置管于健侧肢体,因此因对患者肢体进行保护系约束,避免患者自行拔管;同时每两小时将约束肢体放松10~20分钟,易于观察患者肢体功能变化。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张龙久高科李军(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553001)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危重患者420例临床资料。
结果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95.2%, 救治成功385例, 死亡35例, 死亡率12.0%。
结论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危重患者深静脉置管是一种以特制的穿刺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深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腔内,经此输入高渗性液、高营养液(全肠肠外营养),同时可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方法。
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快速输液、监测、营养支持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就我科2009年9月~2012年2月实施的42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体会分析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材料和方法配套穿刺置管器械为Arrow (美国) ,分别有单腔、双腔及12 、14 、16号等多种型号。
穿刺操作方法为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 1 ] ,穿刺置管路径为左右锁骨下静脉、左右颈内静脉、左右股静脉。
2.临床资料及结果 420例患者中男289例,女131例;其中儿童18例,成人402例;年龄范围9 ~78岁,平均37.7岁。
诊断为:多发创伤及失血性休克192 例,脓毒血症62例,呼吸衰竭8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心肺脑复苏术后18例 ,慢性重症病监护和长期补液或胃肠外营养59例。
全组均在ICU内实施置管术,部分患者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外,不同程度配有外周浅静脉套管留置针或普通针头输液通道。
结果420例患者穿刺成功400例(见表2),成功率95.2%,420例患者死亡35例,死亡率12.0%。
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穿刺置管路径见下表:表1 420例穿刺置管路径及成功率例数成功成功率(%)右锁骨下静脉途径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右颈内静脉途径左颈内静脉途径右股静脉途径左股静脉途径合计3644266182420346424618240095.110092.310010010095.2并发症表2 400例穿刺成功患者的并发症二、讨论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 开通中央静脉, 快速扩容, 对改善重要器官灌注, 挽救患者生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弥补了常规外周静脉置管输液救治患者不能快速、大量输注液体的缺点。
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中的应用

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中的应用作者:龙福芝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肾造瘘术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
结果 96例患者一次性经皮肾穿刺造瘘成功,有3例在引流过程中由于血块阻塞引流不畅,后改用肾镜穿刺造瘘术,6例由于肾积脓而经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引流通畅,余87例静脉导管引流良好,术中术后未见明显大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结论 B超定位下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肾积水效果肯定,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造瘘术;肾积水上尿路梗阻性肾积水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解除肾积水的方法包括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和肾造瘘引流术,临床上常遇到插管失败而改用肾造瘘术引流的病例,肾造瘘术包括开放手术肾造瘘术、肾镜下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术和穿刺针穿刺造瘘术等。
我院从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开展B超定位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经皮肾穿刺造瘘术9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9-61岁,平均39岁,单侧输尿管梗阻71例,双侧输尿管梗阻25例,肾积水91例,肾积脓5例,梗阻的原因为结石80例、输尿管狭窄3例、肿瘤侵犯输尿管8例、其他手术后引起的输尿管梗阻5例,肾盂肾盏积水1-5CM,既往有ESWL治疗史23例,曾有开放取石史12例。
1.2 仪器设备采用美国ArrowInternationlInc.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包,包括:导管(1.7mm×1.1mm,长度:20cm),导丝(直径:0.81mm,长度:60cm),穿刺针(内外径:1.07mm×1.22mm,长度:63.5mm),塑料扩张器(直径:1.9mm,长度:80mm),一次性5mL注射器1个,7号针头1个,吸水针头1个。
1.3 方法患者取肾区腹侧垫高的完全俯卧位或仅患侧垫高30°的腹斜位,应用彩超仪对患侧肾脏进行仔细扫查,根据拟穿刺肾盏的方向及位置,选择合适穿刺路径,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
深静脉留置导管在经皮穿刺肾造瘘术中的应用

当代医学 2008年7月总第145期 Cont e m por ar y M e di ci ne ,Jul y 2008,I ss ue N o.145技术与创新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5经皮穿刺肾造瘘术(percut aneous nephr os t om y ,PN T),是一种微创解除上尿路梗阻,拯救肾功能的有效方法。
对于肾后性梗阻引起的尿毒症,在逆行性置管失败,而急诊手术风险较大时,通过超声引导的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是最安全、便捷的治疗手段,暂时或永久的引流减压以改善肾功能。
我们从2000年10月~2008年3月采用16G 的深静脉留置导管试行暂时性PN T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病人(21侧肾脏),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5~83岁,平均65岁。
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直肠癌2例,宫颈癌4例,前列腺癌3例,膀胱癌浸润输尿管下端5例,术后输尿管梗阻1例,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4例。
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Cr )530~1450m ol /L ,尿素氮(BU N )12~35m m ol /L 。
19例均在膀胱镜下置双J 管失败或病情不允许置双J 管。
1.2材料德国贝朗(B.Braun)16G 的深静脉留置导管套装。
1.3PN T 操作方式取俯卧位或健侧卧位,上腹部或健侧腰下垫一枕头,超声探头经腰背部检查,根据显示的集合系统扩张程度,肾实质厚度,确定穿刺最佳进针位置。
然后常规消毒、铺洞巾,1%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麻醉。
先将16G 的深静脉留置导管头部剪1~2个侧孔待用。
在超声监视下沿穿刺引导线将带有针芯的l 8G 穿刺针从穿刺架针槽刺入体内,见强回声的针尖刺入无回声的集合系统后拔出针芯,尿液流出后证实穿刺成功,然后引入导丝,使用扩张管套沿导丝方向扩张孔道,置入深静脉留置导管至适当深度,见尿液流出后接尿袋,固定造瘘管,造瘘成功。
肾穿刺造瘘术

肾穿刺造瘘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穿刺造瘘术知情同意书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医生已告知我的肾患有肾积水并感染或肾积脓,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肾穿刺造瘘术是指经造瘘管顺性造影,了解梗阻原因及部位,同时使肾尿流暂时改道,缓解肾内压力,第一时间解除梗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肾功能;通过对引流尿量、尿生化的观察,了解、判断梗阻肾的功能情况,结合B超测量肾皮质厚度及血生化,指导临床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手术解除梗阻。
如果不治疗,将引起氮质血症或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
肾穿刺造瘘术的目的PCN不仅有利于肾脏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 而且引流期间可以通过准确了解梗阻肾的尿量、尿p H 值、尿比重、尿生化, 以及B 超测量肾皮质厚度, 动态监测其形态和功能变化, 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对于慢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以避免血液透析或减少透析时间, 对于少数腹内或盆腔脏器进展期恶性肿瘤或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时机的患者, PCN 解除梗阻有时甚至优于输尿管支架引流。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医生告知我如下肾穿刺造瘘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1) 出血、肾周血肿、血尿: PCN 术后一般都有轻微出血, 以肉眼血尿多见, 多数在1 周内消失。
若肉眼血尿较明显,可将造瘘管夹闭30~60 min , 出血一般可自行停止。
少数病人由于血管损伤发生严重出血, 需要;2) 输血、选择性血管栓塞, 甚至手术止血;3) 感染、发热: 施PCN 术的病人都有潜在感染的可能,肾移植术后者感染机会更大。
引致发热的原因除因尿路已存在的感染外, 可能与输尿管逆行插管、冲洗及手术时间长、肾盏内压过高有关。
中心静脉导管在肾囊肿硬化剂治疗的临床应用

中心静脉导管在肾囊肿硬化剂治疗的临床应用作者:姚红响陈根生刘伟陈洪波张卫平曾群【关键词】肾囊肿硬化作者对2003年9月至2007年3月本院对32例肾囊肿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套件行经皮穿刺肾囊肿硬化剂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58岁)。
右肾囊肿15例,左肾囊肿12例,双肾囊肿5例。
共42个囊肿,囊肿直径4~11cm。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肾区胀痛、腰部酸胀不适等。
其中5例血肌酐高于正常,3例尿蛋白(+),高血压1例,肾积水3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或CT检查。
1.1 方法应用Philips CT机、Innove-2000DSA机,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套件。
患者俯卧(或侧卧)于CT床,腹部下方置腹带一条,在病灶侧肾脏体表采用栅栏状体表标志物固定,CT扫描,显示肾脏囊肿位置,确定穿刺点、方向及穿刺深度。
局麻后,穿刺针连接针筒进行穿刺,穿刺到预定深度,回抽可见囊液时,经针筒尾端送入J形导丝,CT复查,确定导丝位于囊腔内,抽取囊液5ml,送常规检查,退出穿刺针,扩张管对皮下组织预扩,送入中心静脉导管,注入欧苏等造影剂3~5ml,关闭导管,3M透明敷料贴固定,盖无菌单,腹带固定。
送至DSA机下,正侧位摄片,确定囊腔未与集尿系统交通,采用J形导丝调整导管头,缓慢抽吸尽囊液,并送细胞学检查。
计算囊液总量,注入抽出囊液总量25%~50%的无水酒精,夹闭导管及腹带固定,嘱患者缓慢床上同一方向翻身5~8min后抽出,视囊腔大小留置或重新注入3~5ml无水酒精保留。
退出导管,穿刺点包扎。
对于囊肿直径7cm 以上者,酌情可先行囊腔内导管留置引流,1~2d待囊液充分引流后,再行硬化治疗。
术后卧床观察6h,常规止血剂、抗生素应用。
术后3、6、12个月CT或B超复查。
2 结果32例患者42个囊肿行穿刺硬化治疗,除1例穿刺后出现囊肿与肾周交通,单纯行囊肿抽吸,其余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97.6%。
经皮肾穿刺造瘘操作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探讨

经皮肾穿刺造瘘操作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探讨张泽富;梁惠民;郑传胜;吴汉平;周国锋【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8(17)12【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操作技术,总结并发症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超声联合透视导向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治疗247例肾积水患者,分析技术方法及相关并发症情况与防治措施.结果 247例在超声联合C臂血管机透视导向下,穿刺置管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例(1.6%),其中3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例术中发牛休克,无周围脏器损伤及死亡病例;轻度并发症共25例(10%),包括血尿、尿路感染、穿刺部位血肿、肾周血肿、引流管脱出梗阻、内双J管梗阻移位等.结论熟悉肾造瘘术的操作程序,术前综合评估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防范处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总页数】2页(P868-869)【作者】张泽富;梁惠民;郑传胜;吴汉平;周国锋【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2【相关文献】1.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J], 韩燕燕2.微通道经皮肾穿刺造瘘在处理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中的应用(附9例报告) [J], 谢晋良;杨中青;周成;朱向荣;丁翔;陈志;齐范;顿金庚;张阳德3.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J], 张泽富;梁惠民;郑传胜4.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J], 高金山;齐丽华5.经皮肾穿刺造瘘取石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J], 韩燕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肾造瘘术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
结果 96例患者一次性经皮肾穿刺造瘘成功,有3例在引流过程中由于血块阻塞引流不畅,后改用肾镜穿刺造瘘术,6例由于肾积脓而经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引流通畅,余87例静脉导管引流良好,术中术后未见明显大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结论 b超定位下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肾积水效果肯定,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造瘘术;肾积水上尿路
梗阻性肾积水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解除肾积水的方法包括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和肾造瘘引流术,临床上常遇到插管失败而改用肾造瘘术引流的病例,肾造瘘术包括开放手术肾造瘘术、肾镜下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术和穿刺针穿刺造瘘术等。
我院从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开展b超定位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经皮肾穿刺造瘘术9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9-61岁,平均39岁,单侧输尿管梗阻71例,双侧输尿管梗阻25例,肾积水91例,肾积脓5例,梗阻的原因为结石80例、输尿管狭窄3例、肿瘤侵犯输尿管8例、其他手术后引起的输尿管梗阻5例,肾盂肾盏积水1-5cm,既往有eswl治疗史23例,曾有开放取石史12例。
1.2 仪器设备采用美国arrowinternationlinc.生产的中心静
脉导管包,包括:导管(1.7mm×1.1mm,长度:20cm),导丝(直径:0.81mm,长度:60cm),穿刺针(内外径:1.07mm×1.22mm,长度:63.5mm),塑料扩张器(直径:1.9mm,长度:80mm),一次性5ml注射器1个,7号针头1个,吸水针头1个。
1.3 方法患者取肾区腹侧垫高的完全俯卧位或仅患侧垫高30°的腹斜位,应用彩超仪对患侧肾脏进行仔细扫查,根据拟穿刺肾盏的方向及位置,选择合适穿刺路径,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
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穿刺针按b超定位点和方向刺入,穿刺时嘱患者中度吸气后屏住呼吸,当穿刺针进入肾盏并有尿液(或脓液)流出时,经穿刺针侧孔插入导丝约10-18cm,退出穿刺针,保留导丝一端在肾盏内,以导丝作引导,将塑料扩张器插入穿刺孔扩张造瘘口,退出扩张器,沿导丝插入导管,送入约
11-15cm后,拔出导丝,固定导管的护翼板于皮肤上,消毒造瘘孔及周围皮肤后用无菌敷料覆盖造瘘孔,将导管接尿袋引流尿液。
置管成功后如尿液引流不畅或无尿液引出,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如果仍不通畅则改行肾镜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放置硅胶肾造瘘管或者乳胶导尿管引流。
定时开放或调节引流袋流量调节阀来控制尿液引流量。
2 结果
本组96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造瘘成功,83例能顺利导出尿液,有3例患者由于血块阻塞引起引流不畅,后改用肾镜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6例由于肾内脓液混有坏死组织阻塞而引起引流不畅,3
例冲洗后仍不能引流通畅,改用肾镜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置入硅胶肾造瘘管,暂时解除上尿路梗阻,肾功能有所改善。
病情好转后继续治疗引起梗阻的疾病。
置管期间引流管通畅,造瘘口无红肿,无炎症反应,无腰痛、大出血等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上尿路梗阻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梗阻之后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力升高、肾盏肾盂扩张、肾实质萎缩,称为肾积水。
引起肾积水的原因很多,包括:先天性病变,泌尿系各部结石、肿瘤、炎症和结核所引起的继发性肾积水。
长时间梗阻引起的肾积水,终将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双侧肾或孤立肾完全梗阻时可发生无尿,以致肾功能滚竭[1]。
有学者观察到,36小时后解除梗阻,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可以完全恢复;2周后解除梗阻,可望恢复45%-50%功能;3周-4周后解除梗阻,只有l5-30%功能恢复;6周以后解除梗阻,则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很难恢复[2]因此在明确梗阻后应及时采取引流措施,尽早解除梗阻,减轻肾功能损害。
解除梗阻的方法包括输尿管逆行插管和肾造瘘引流术,过往的治疗措施有很多缺点,其对患者的创伤非常的大,术后患者会形成很大的瘢痕,患者经治疗后恢复的时间也比较长,患者易于发生感染的并发疾病[3]。
故现今多不建议实施此项措施。
另外,传统筋膜扩张器、叠套式金属扩张器等穿刺方法均需反复多次逐级扩张肾穿刺通道易引起出血,金属扩张器质地坚硬容易误伤肾脏及邻近脏器。
应用此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此措施对患者比较安
全,且应用方便,可快速操作,对患者创伤很小等优点。
利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肾穿刺造瘘术无需行皮肤切口,直接可以穿刺,创伤小,可减轻病人痛苦。
本法对晚期癌症、恶病质或不愿或不能接受损伤较大手术的患者尤为适宜。
而传统的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或者用膀胱穿刺针穿刺进行的肾造瘘术常需要切开皮肤,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切口易感染等缺点,不易被患者接受。
对一些长期的需要保留肾造瘘管的患者和过度肥胖、婴幼儿患者易导致并发症或穿刺失败而被迫改开放手术。
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优势明显,此措施对患者比较安全,且应用方便,可快速操作,对患者创伤很小等优点。
故此措施可应用在危机操作时,如患者病情危重时刻实施此项措施。
但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造瘘,取材方便。
该法穿刺针小,损伤肠管及血管的可能性小,穿刺过程中患者疼痛较轻,依从性强。
穿刺口术后愈合较快,尿瘘的机率低。
常规的肾造瘘管道较大,适合对肾积水较大,肾盂内有大量血块或者脓液粘稠密易引起引流管堵塞的引流,但是对于大部分患者,其管道较大,对肾脏刺激明显,更加容易加重穿刺后患者不适,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如果是肾积脓患者也会容易出现引流不畅,本组患者中,就有3例患者由于血块阻塞引起引流不畅,6例由于肾内脓液粘稠或混有坏死组织阻塞而引起引流不畅,其中有3例冲洗后仍不能引流通畅,改用肾镜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
因此,对于在穿刺过程中如果发现出血明显或者脓液粘稠的患者,我们建议改常规的肾穿刺造瘘法或者进一步改进穿刺方法:经过造瘘管再次置入导丝,利用筋
膜扩张器逐渐扩张造瘘口以达到我们更换更大管道的需要。
总之,应用此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此措施对患者比较安全,且应用方便,可快速操作,对患者创伤很小等优点。
另外,因为导管的柔软度很高,很容易对其进行固定,故对患者的刺激比较小,患者多不会出现腰区疼痛、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逊,曾国华,吴开俊,等.微创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上尿路疾病[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169-171.
[2] 沈春花,张岚.中心静脉导管-胸腹引流瓶的简易连接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2,28(3):96-98.
[3] 梅骅,陈凌武,高新,主编.泌尿外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