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数学关系(附:《九章算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数学关系(附:《九章算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数学关系(附:《九章算法》)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是人类长期实践,思考的智慧结晶。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受到整个文化结构的影响。在古代的东方很早就孕育和发展了数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欧洲数学注重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而与之相对,中国数学注重算法的研究和知识的现实可用性。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就位居世界之首。本文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就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进行讨论。关键词:

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实用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 物质文化: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非常适于耕种,因而在中国古代近2000多年的历史中,农业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中国的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是农业经济。这种情况决定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是农业文化。中国古代数学也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见于数学的实用性和算术性。

§1.1

实用主义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数学家是非常务实的,数学家们强调数学的实用性。即数学应当服从并服务与农业生产活动。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的动机主要在于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注重的是数学的实际功用,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实用特征,富有务实精神。《九章算术》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巅峰之作,自它之后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所研究的数学问题都来自于此书。书有九章,包含246个问题。都和农业生产有关,九章分别是方田(土地测量)、粟米(百分法和比例)、衰分(比例分配)、少广(减少宽度)、商功(工程审议)、均输(征税)、盈不足(过剩与不足)、方程(列表计算的方法)、勾股(直角三角形)。这些问题都是用来解决农田的测量、粟米的称量,农业水利工程的测算等。《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地方行政人员所写的应用算术,全书五卷,有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五个部分。田曹卷的主题是田地面积的量法;兵曹算术大都是军队的给养问题;集曹问题和《九章算术》粟米章问题相仿;仓曹解决粮食的征收、运输和储藏问题;金曹问题以丝绢、钱币等物资为对象,是简单的比例问题。秦九韶关于数学的实用性论述更为具体。“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起用本太虚生一,而周流无穷。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实务,类万物,返容以浅近窥哉。”(《数书九章》)

§1.2 算术性

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术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数曾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算筹和算盘的发明就是很好的佐证。算筹的出现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据史料推测,算筹最晚出现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一直到算盘发明推广之前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由于它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算筹已不能满足需要,故而又发明了算盘。大概在宋元时期,算盘问世。算盘最大的特点是设有横梁,

上一珠当5,下一珠当1,具有“随手拨珠便成数,珠动则数出”的优点。与之相应的,中国古代数学家还发明了一套珠算口诀,口诵手拨,十分方便。算盘在计算器发明之前,一直是人们计数的最好工具。

§2 制度文化: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

自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社会所实行的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宗法制为根本的家族制度、较为完善的官僚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分散的家族和农民需要有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在这种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中国古代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主要特点是静态的、和解的、自然的、消极的心理特点。造成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想僵化、调和持中,这种文化心理使得数学只停留在实用上。没有就数学而数学,使数学自身的规律没有得到完善。在君主专制,宗法制和官僚体制之下,古代中国人强调对君主、对家长、对长官的绝对服从和绝对忠诚。这就抑制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限制了数学家的自由思想。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数学虽然辉煌,但其所涉及的范围只是局限于自然数的计算,换言之,中国古代数学只是在为君主和官员们的统治做一定的服务。“在古代东方的全部数学中甚至找不到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证明’的例子,代替论证的只有程序的描述,所讲授的内容只是‘如此这般地做’,而且也不是以一般规则的形式提出来,只不过是在一系列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方法。”这段话虽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中国古代对数学的发展并没有很高的重视,因此也没有专职的数学家。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大多是有功名在身的官员。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也扼杀了大批在数学研究上具有不凡才华的人。在科举制度中数学不是要考的课程,为“学而优则仕”而奋斗的人们,自然不会将数学当作主修课程来学习。另外,农业经济的贫困使得没有多少人来学文化,学数学的人自然更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数学的许多成就只处在应用和描述过程阶段,没有提高到抽象的、系统的理论阶段,从而使数学的发展和升华受到限制,象“勾股定理”、“圆周率”这些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数学成就,没有造成相应的数学的轰动效应。“勾股定理”在我国商高的时代就应用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发现早600年,但由于我们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这个定理在现在还认为是毕氏的成果,称为“毕氏定理”。墨子的极限理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西方数学传入我国时才知西方极限思想和黑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中国古代强调集体利益,不强调个人名誉和利益。因而,有许多的数学著作难以找到其本来作者。例如《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也不知道是哪位数学家整理编著了这样一部巨著。

§3 精神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学科设置、科技发展、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儒家思想价值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数学的动机不仅仅是对数学的探索,更主要是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注重数学的实际功用,中国古代数学家会通过经邦济世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

§3.1 经世致用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思想,他们承认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对数学与其他基于也做了认真的研究,但他们认为数学是“小道”,也就是为君道服务的,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其他领域学科服务的。孔子说:“知而弗为,莫如勿知”,讲究联系实际,主张应用。这些思想对我

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数学以实用性和发展算法为特征。比如在中国古代解方程这一块,充分体现了以实际应用为主这一主导思想。我国古代数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理,也没有具体的定理和公理,我们的目的是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解方程上。这在前文中关于中国古代书足额的实用主义里也已说明,此处不在赘述。

§3.2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大多又是儒家学者。所以中国古代的数学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数学文化的源头是天理,天意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由于受“易学象数学”伦理的影响,是形与数结合在一起的数学,它是以计算为主并使用算具、算器的数学。天人合一说最早起源于我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易经》。在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数与字的关联关系是体的动静与性的分类科学。所以,每个数都表达一个属性的体系,简单的说是体现了大系统与小个体的统一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对数学史的研究,可以看出很多数学基础理论并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如果把“人”与“天”关系看成数学计算与哲学理论关系来看的话,那么“天人合一”就很好的渗透在数学的实践和理论之中。“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整体思维的最典型的理论形式,强调天和人的联系不可分割。在中国古代数学中,整体思维方法是通过直观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面积、体积公式和几何定理的证明几乎都采用了“出入相补”原理。“出入相补”深深地扎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中。“出入相补”是中国古代数学独特的证明方法,是借助辅助形体构造完整的直观的几何图形,并揭示构成整体的各局部图形之间的某些逻辑关系的方法,但并不涉及到概念的性质。

§3.3 儒学与古代数学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周礼》就有“九数”和“六艺”之说。《周礼》言:“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古代教育必须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在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中,特别是自汉武帝实施董仲舒建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独尊儒术”对数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经世致用”成为数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另外,儒学讲经兼教数学,教育儒学化、经学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数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汉儒用数理讲《周易》,经书兼讲天文历法数学,因之数学成为儒学一部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古人自小学习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古代文化的载体,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的教科书。儒家经典同时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要进入仕途,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古代的中国数学家当然也不例外。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论社会交往以及学术交往,大都处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免不了与儒士交往。从家庭成员到老师,以至朋友同事,总会有儒家学者,或者有儒家背景的文人学士。以至于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或是包含着对儒学的研究,或是运用了儒家经典的知识,或是蕴涵着儒家的情怀。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对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国的数学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自从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数学已经融入了世界数学的大家庭里,中国数学的发展必将为世界数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高考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高考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希望能够给予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以专业的帮助与指导. 一、算法问题 1.用更相减损术求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84,294)→(84,210)→(84,126)→(84,42)→(42,42),一共做了4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为( ) A.4 B.2 C.0 D.14 答案 B 解析由题意输出的a是18,14的最大公约数2,故选B. 3.用辗转相除法求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 C 解析∵459÷357=1…102, 357÷102=3…51, 102÷51=2,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51,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3. 4.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对于求一个n次多项式函数f n(x)=a n x n+a n-1x n-1+…+a1x+a0的具体函数值,运用常规方法计算出结果最多需要n 1

次加法和n(n+1) 2次乘法,而运用秦九韶算法由内而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的算法至多需要 n次加法和n次乘法.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得多,所以此算法极大地缩短了CPU运算时间,因此即使在今天该算法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秦九韶算法计算f(x)=0.5x6+4x5-x4+3x3-5x当x=3时的值时,最先计算的是() A.-5×3=-15 B.0.5×3+4=5.5 C.3×33-5×3=66 D.0.5×36+4×35=1 336.6 答案 B 解析f(x)=0.5x6+4x5-x4+3x3-5x=(((((0.5x+4)x-1)x+3)x+0)x-5)x, 然后由内向外计算,最先计算的是0.5×3+4=5.5. 5.若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4x5-x2+2当x=3时的值,则需要做乘法运算和加减法运算的次数分别为() A.4,2 B.5,3 C.5,2 D.6,2 答案 C 解析∵f(x)=((((4x)x)x-1)x)x+2,∴乘法要运算5次,加减法要运算2次. 6.已知函数f(x)=6x6+5,当x=x0时,用秦九韶算法求f(x0)的值,需要进行乘方、乘法、加法的次数分别为() A.21,6,2 B.7,1,2 C.0,1,2 D.0,6,1 答案 D 解析∵f(x)=6x6+5, 多项式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6, ∴要进行乘法运算的次数是6. 要进行加法运算的次数是1, 运算过程中不需要乘方运算. 7.中国古代有计算多项式值的秦九韶算法,下图是实现该算法的程序框图.执行该程序框图,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 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 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 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篇二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 我画的国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就是葡萄。 我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地上的葡萄等等。

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 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哎呀,太难了!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 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

高中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 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 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希望能够给予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以专 业的帮助与指导. —、算法问题 1 .用更相减损术求 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 ) A . 2 B . 3 C. 4 D. 5 答案 C 解析 (84,294) f (84,210) f (84,126) f (84,42) f (42,42),—共做了 4 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 a , b 分别为14,18,则输岀的a 为( ) A . 4 B . 2 C. 0 D. 14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输岀的a 是18,14的最大公约数2,故选B. 3. 用辗转相除法求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 ) A . 1 B . 2 C . 3 D . 4 答案 C 解析 ?/ 459-357 = 1 …102, 357-02 = 3…51, 102 -51 = 2, ???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 51,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3. 4. 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对于求一个 项式函数 f n (x) = a n x n + a n -1+…+ ay + a 。的具体函数值,运用常规方法计算岀结果最多需要 次加法和 n n 次多 n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目录 摘要: (1)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 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 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 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 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 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 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 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 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 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 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 参考文献 (10)

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 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大全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算法问题 1.用更相减损术求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84,294)→(84,210)→(84,126)→(84,42)→(42,42),一共做了4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着《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n n次加法和n次乘法.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得多,所以此算法极大地缩短了CPU运算时间,因此即使在今天该算法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秦九韶算法计算f(x)=0.5x6+4x5-x4+3x3-5x当x=3时的值时,最先计算的是() A.-5×3=-15 B.0.5×3+4=5.5 C.3×33-5×3=66 D.0.5×36+4×35=1 336.6 答案 B

解析f(x)=0.5x6+4x5-x4+3x3-5x=(((((0.5x+4)x-1)x+3)x+0)x-5)x, 然后由内向外计算,最先计算的是0.5×3+4=5.5. 5.若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4x5-x2+2当x=3时的值,则需要做乘法运算和加减法运算的次数分别为() A.4,2 B.5,3 C.5,2 D.6,2 答案 C 解析∵f(x)=((((4x)x)x-1)x)x+2,∴乘法要运算5次,加减法要运算2次. 第三次运算,a=5,s=6×2+5=17,k=3,满足k>n, 输出s=17,故选C. 8.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x3-3x2+2x-11的值时,应把f(x)变形为() A.x3-(3x+2)x-11 B.(x-3)x2+(2x-11) C.(x-1)(x-2)x-11 D.((x-3)x+2)x-11 答案 D 解析f(x)=x3-3x2+2x-11=((x-3)x+2)x-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