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摘要: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群体。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中,离婚率和不婚率逐年上升,婚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学具有独特的认识社会现象视角,依照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理解婚姻质量观念和婚姻行为,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一问题。

关键词:婚姻质量;理论;社会学

一、社会文化与婚姻观念的认同

1.婚姻质量与文化的普遍性、特殊性

文化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都是社会成员最重要日常生活领域,家庭的运行规律中一直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即法律等正式的文化规范和伦理道德习俗等非正式的文化观念。古今中外的家庭都同样受社会上某种普遍性的文化观念影响,形成了一个社会独特的文化认同。关于婚姻的质量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化体系下,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认同。

传统社会中,主导的文化思想是封建式男权中心观念,大众对于婚姻质量没有个人的理解,只是当作家族延续的手段和方式,女子在传统社会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丧失了个人的主动选择权和谋求幸福的愿望;男子在传统家庭中也只是上下代的中间过渡角色而已。

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思想越来越盛行,现代人对于婚姻质量也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9-201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

婚姻与家庭大纲

《婚姻与家庭》课程教学大纲 Marriage and Family 适用专业:校公选课 课程学时:30 课程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家庭这个初级社会群体特例的分析了解人类婚姻家庭的进化史,家庭的类型,家庭的生命周期,婚姻成立社会文化设置,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发展的趋势;认识性、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关系。了解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 二、课程内容、要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婚姻的选择 第二章婚姻的缔结 第三章爱情与婚姻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 第五章家庭人际关系剖析 第六章家庭教育 重点内容: 婚姻、家庭、性、社会性别等概念;婚姻的本质、家庭关系及家庭类 型,家庭的功能等。 难点内容: 理解婚姻家庭、性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意义。

三、学时分配 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 第一章婚姻的选择3学时 第二章婚姻的缔结6学时 第三章爱情与婚姻6学时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4学时 第五章家庭人际关系剖析5学时 第六章家庭教育6学时 总计30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1.主要通过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查。出席率30%,电影赏析20%,分组报告50%(口头与书面并重)。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李生兰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1999年版。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4.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6.Mary Lou Fuller等编著:《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制定: 执笔人: 审定人: 制定时间:

婚姻社会学.doc2

婚姻社会学 意义:(重点) 1、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爱情、择偶、婚姻理论匮乏的需求,为了解爱情提供平台。 2、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了解人类复杂情感的需求。 3、为将来的学术提升奠基。 教材特点(重点) 一、具有文学的嗅觉 二、具有社会学的目光 三、具有哲学的头脑 四、具有伦理学的面孔 五、具有心理学的图式,具有法学的理性和人类文化学的情怀 第一节遭遇现代婚姻危机的亚当和夏娃 问题:1、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 2、走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 3、现代社会中亚当和夏娃的困惑 一、婚姻是斯芬克斯之谜 对待婚姻的态度:避而不谈、牢骚满腹 二、伊甸园的亚当夏娃 法国思想史学家让—克罗德·布洛涅观点:亚当夏娃有两次婚姻,在伊甸园内的婚姻是责任婚姻,无性生育。 三、走出伊甸园的亚当夏娃 四、现代亚当夏娃的困惑(重点) 1、是步入婚姻的殿堂,还是唱单身情歌 2、是找一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 3、是爱张哥哥,还是林妹妹 4、是姐弟恋,还是母子恋 5、是男高女低,还是女高男低 6、是生育,还是丁克 7、是自己单过,还是和公婆一起住(代沟、天敌) 五、五低、六高、七块的婚恋现象 1、五低

(1)早恋年龄普遍降低(早恋:是指在心理上均不成熟的男女发生的恋爱现象)(2)恋爱成功率普遍降低(原因:性心理不成熟、恋爱目的不明确、恋爱主体发生变化) (3)婚姻稳定性普遍降低(原因:爱情和婚姻的本质不同,爱情求变,婚姻求稳) (4)婚外情杀伤力普遍降低(婚姻观念、道德观念变化,社会复杂性导致人们思维方式 (5)婚姻中责任义务感普遍降低 2、六高 (1)结婚年龄普遍升高(16、14→延长20、18→22、20) (2)未婚先孕、未婚同居、同居人数普遍升高 未婚先孕:指没有履行法定的结婚登记手续,在恋爱中就发生性关系造成的怀孕行为。未婚同居:男女未办理正式的结婚登记就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是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并不承认这种同居的合法性。 同居:指男女共同生活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主要指没有夫妻关系的男女同居。两种形式:一指没有配偶的单身男女,二指男女双方或一方已有配偶,有与配偶之外的异性同居,是一种非法的关系。其共同特点是没有办理合法登记手续就同居在一起,是一种非法的同居关系,前者在我国被视为非法同居,又称事实婚姻,后者属于一种非法的婚外关系。 (3)婚外恋发生率普遍升高 婚外恋: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建立的恋爱关系,有精神、肉体以及精神与肉体结合之分。 性质:是一种非正常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走钢丝的冒险行为,如果处理不好会破坏婚姻关系。 (4)丁克一族普遍升高(自愿放弃生育) (5)离婚率普遍升高 (6)亚健康婚姻普遍升高 第二节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婚姻社会学(重点) 1、现代婚姻社会学为我们认识人与性、人与爱情、人与婚姻、人与社会学,了解爱情与性、爱情与婚姻,是把我婚姻与法律、婚姻与社会、婚姻与伦理、婚姻的起源与变迁等,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为我们实现与择偶相通,与爱情对话,与婚姻和睦相处,与家庭同舟共济,最终为达到择偶无误,爱情成功,婚后和睦,家庭稳定,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

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

社会学:第6章 婚姻与家庭

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群体概念、特征 2、了解几种基本群体类型,了解家庭的形态、类型 3、理解家庭生命周期 4、掌握家庭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动、家庭功能的变迁 教学重点:社会群体概念、特征,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的变迁 教学难点:社会群体的特征,家庭功能的变迁 教学内容: §6 婚姻与家庭 §6.1社会群体的特征类型 引子: 张教授在7月份退休后,从城里迁到郊区的小区居住了,原本是想呼吸郊区的新鲜空气,没想到,搬到郊区后,和原来的同事、学生见面的机会少了,他觉得很孤独,非常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想再搬回城里居住。老伴劝他多和小区里的邻居们来往,并经常陪他和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锻炼、娱乐,慢慢地张教授情绪稳定下来了,不再提搬回城里居住了。后来,他的学生去看望他,询问他退休后的生活。张教授感慨地说:“刚来时孤孤单单地,不适应,特别想念单位,想念单位熟悉的人,后来和这里的邻居熟悉了,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一下子觉得不孤单了,也就适应了。” 张教授因为离开“单位”而孤单,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圈子”而习惯了郊区生活。“单位”、“圈子”都是社会学所说的“群体”中的一种。人是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的,而人能够结成有效复杂的群体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之一。《荀子·王制篇》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确实,人比牛马高明的地方正在于,人类能够有目的地结为群体,将个人的独特力量在群体之中加以发挥而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 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群体性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学认为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群体中,它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性正是以群体性来体现。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在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生存。 如果让你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目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折射出 的婚姻决定因素及其现实影响

4.Conclusion

4.主要参考文献 [1]A 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M]. Shanghai Sanlian Book store, 2010. [2]H e Xiaohua. On Marriage Standards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0. [3]J iang Peiming. Between Romance and Realism: patterns of fulfillment in Ann Radcliffes? ,A Sicilian Romance? and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D]. The HKU Scholars Hub 1999. [4]L ina Widlu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 Ploy in Jane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Helen Fielding?s Bridget Jones?s Diary[D].- Cessay, 2004 [5]L i Xueqin, Zhang Yangyue. Views on Marriage and Happi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2. [6]L i Yuanyua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Qin Congsuiyue, 2013. [7]M a Kun. Love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3. [8]M ei Zhixin.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 English, 2013. [9]W ang Lili. An Analysis of Jane Austen?s Outlook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3. [10]Yao Manzhe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 Prejudice[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11]Zhao Wei, Xiao Lili. Marry for What: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Kewai Yuedu, 2013. [12]Zhong Weixuan. Three Key Factors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 English, 2010. [13]陈艳, 孙娜. 重读傲慢与偏见,细读女性意识对婚姻观的影响[J]. 科教导刊,2013 第10 期. [14]董娜. 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的爱情解析[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标签:婚姻观;特点;影响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跟谁结婚”一直是婚姻前男女双方考虑的重要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婚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繁衍需要,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和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存在的生理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婚姻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求偶行为”,动物求偶,而人结婚则是社会和文化的,婚姻是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1〕心理学家则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包含伴侣之间情感的亲近、性行为的专一,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承诺。而法律强调的则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互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儿育女的契约,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2〕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主要作用除传宗接代以外,还要符合当时社会对于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文化因素的要求。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的婚姻观念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婚姻观内涵,心理学家倾向于将婚姻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强调其对人的行为、态度及认知的影响。美国学者Craddock将其定义为,已经进入婚姻过程中的人们的终极与工具价值观,强调婚姻观的现实作用。黄希庭提出婚姻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对于婚姻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结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以及追求怎样的婚姻生活等的观念系统。〔3〕 总体来说,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某种婚姻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制约和规范两性关系的指导思想,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行为。 2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2014-6-19 12.47.19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摘要: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婚姻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婚姻由过去父母包办逐渐走向自主择偶,青年男女开始享受自由的爱情生活。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具有了提出离婚的权力,离婚后的妇女也被社会所接受。这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中国开明人士的呼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观念变迁;婚姻自主;新型离婚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还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婚姻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双方家族势力、社会主流思潮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与婚姻相关的一切事物均具有浓厚的时代性。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中,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受到强烈的冲击。 一、婚姻由“父母之命”逐渐走向自主 传统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子女的婚姻必须由家长决定。本是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却被剥夺了选择权、决策权,只能顺从于家长。在大部分封建家长看来,婚姻巩固、增强家族势力的有效工具,通过联姻的方式可以为家族寻找靠山。因此在为子女寻找配偶时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门第、财产等,故在中国人择偶过程中常有“门当户对”一说。在这样的婚姻中,男女只是维护家族利益的工具,夫妻之间缺乏组织家庭所必要的感情基础,当然也没有幸福可言。还有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在为子女择偶时,本意是为儿女的幸福考虑,但也大都按照自己的择偶观念、幸福标准来进行,他们的想法未必会被儿女接受。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的意愿被忽视,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被“父母之命”强行捆绑在一起,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上述情况在民国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社会学家潘光旦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数青年结婚是以寻求生活伴侣为首要目的,传宗接代、侍奉父母等降至次要地位。许多青年开始反抗家庭对自己婚姻的安排,勇于寻找真爱。1919年在长沙发生的女青年赵五贞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自杀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12年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对包办婚姻而离家 出走,并登报声明要靠自己的力量,争取自己的光明人生。这些事件在当时虽然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认同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是认同了男女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做法,抹杀了爱情相伴相守的美好,可能导致更多女性把恋爱和婚姻当做谋取物质条件的工具。

婚姻与家庭论文

婚姻与家庭 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婚姻是组建家庭的最常见的形式。社会学说,婚姻家庭是人类最初级的生活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中介。 从个人活动的角度看,家庭是一个实体单位,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社会设置。抛却物质的需求不考虑,人最大的精神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或说得到认同,这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另一个就是情感上的依托和归属,这种情感的依托和归属就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家庭的,所以说,无论走到哪里,人们心中牵挂的都是家,那里是自己永远的归属。而爱情只是家庭的一个相关物,有时它在家庭中的主导力量可能微乎其微。一个成年人,未婚且没有男女朋友,或是选择独身生活的人,他们的情感一定会经常的失落和迷失,这是事业上再大的成就也无法代的。在某种含义上,可能就是一盏黑夜仍为你守侯的灯,孩子一声稚嫩的呼叫,爱人一句不经意的叮嘱,或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一个让你逃避烦琐的礼仪和人情世故的地方,一个安抚你伤痛,给你信心和勇气的地方,一个受伤时让你最先想到的地方。很难想象,如果下班后没有一个家为你守侯,你怎能保持上班时的精力充沛?如果没有一个家为你支撑,你怎么会有不断进取的雄心和壮志?婚姻与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一点,在看了爸爸去哪儿之后,让我更加坚信。 首先,婚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是一种社会行为和过程。由于两性的差异,产生结合的本能行为。与动物不同,人在长期的发展衍化过程当中,受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人是社会的生物,这些因素又直接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性环境、性文化、性道德。这些都是婚姻的前提。 对于婚姻的选择,在生物学上,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本能驱使男性去接近女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行为是基本本能的反映。而性本能是行为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而生物本能构成婚姻的基础。在择偶方面,人们倾向于与他或她的异性父母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这种倾向是无意识的,集中表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当年龄、种族、宗教、住宅、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表现为择偶中的个人动机时,此动机势必是互补的而非同一的。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提供可靠保证的人做配偶。如性格上的互补、经济与外貌的互补等。当然这一理论只有在择偶自愿和文化鼓励男女之间的婚前互动的社会条件下才能成立。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吸引力。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其中价值观的相似更为重要,如志同道合,孙中山和宋庆龄。 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者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等于自己相当或者高于自己。即“男高女低”模式。这是在中国长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桎梏之下形成的。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长相、体型、相对年龄和持家能力,这些都使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美貌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和向上流动的潜力。新时代的女性更加要求独立,不依赖于男性,她们有自己的逐渐和追求,不甘于这种模式的束缚。 目前,男性未婚人数大大多于女性,除了自愿不婚者之外,由于男女严重失衡的性别比在现实中很有可能变成对男性的“婚姻挤压”。也就是说,在适婚人群中,由于男性人口相对过剩,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伴侣。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人的“挤压”现象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乡村的男女性别比例与城镇的性别比例更加大。 这意味着一部分较贫困、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很难找到媳妇儿。因为按照一般的社会心理习惯,总是“女低男高”的婚配模式,贫困乡村地区的女性会嫁给社会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富裕农村人家,或者城镇地区人家,而一些条件很差、很贫困的农村男性就很可能找不到对象,无法结婚。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

家庭婚姻社会学

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 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 代际关系: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模式。 家庭生命周期是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家本位:强调的是家庭的利益和意志,个人要服从家庭。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婚姻本质是一种责任,两人同时走向幸福,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婚姻的本质是爱情转化为亲情。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的承诺,最基本的是忠诚,在一个家里面,要获得幸福需要两个人同时懂得一个道理,爱是奉献,不是索取,两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一辈子都会快乐,至少有一个人懂,家就可以维持下去,如果两个人都不这样想,婚姻破裂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希望天下人都懂得珍惜,都能明白爱的真谛。 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5项: (一)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 (二)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及其他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 (三)实行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 (五)计划生育,反对封建主义的生育观。 我国封建社会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有“两纲”都是家庭关系,君臣关系也可由父子关系来类比。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也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家庭的功能及变迁: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 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 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 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 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 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 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 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 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 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 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 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 2.1.2结婚是投资 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的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把婚姻视为投资,这种现象在自然结识相恋的婚姻中体现得还不算明显,体现最充分的要数形式传统的相亲。相亲虽然形式老旧,但是新时代已赋予了相亲新内容。大龄单身群体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被动或主动的陷入了相亲的漩涡。如今的相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投资风险的预估。

婚姻家庭社会学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是以家长为内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7、“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原始社会群婚家庭形式之一。它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普那路亚家庭”由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实行外婚制的群婚家庭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婚姻家庭形式。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空巢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家庭成员。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完整版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 的差异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

Abstra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 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