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2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直接证明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证明

[对应学生用书P26]

1.若实数a,b满足a+b=3,证明:2a+2b≥4 2.

证明:因为2a+2b≥22a·2b=22a+b,

又a+b=3,所以2a+2b≥223=4 2.

故2a+2b≥42成立.

问题1:本题利用什么公式?

提示:基本不等式.

问题2:本题证明顺序是什么?

提示:从已知到结论.

2.求证:3+22<2+7.

证明:要证明3+22<2+7,

由于3+22>0,2+7>0,

只需证明(3+22)2<(2+7)2,

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明6<7,显然6<7成立.

所以3+22<2+7成立.

问题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

提示:从结论开始.

问题2:证题思路是什么?

提示: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1.直接证明

(1)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证明通常称为直接证明.

(2)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

⎪⎬⎪

⎫本题条件已知定义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本题结论.

2.综合法和分析法

直接证明 定义

推证过程

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

已知条件⇒…⇒…⇒结论

分析法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法 结论⇐…⇐…⇐已知条件

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

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

[对应学生用书P27]

综合法的应用

[例1] 已知a ,b ,c ∈R ,且a +b +c =1,求证:a 2+b 2+c 2

≥13.

[思路点拨]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精解详析]∵a 2

+19≥2a 3,

b 2+19

≥2b 3

,c 2+19

≥2c 3

∴⎝

⎛⎭⎪⎫a 2+19+⎝ ⎛⎭⎪⎫b 2+19+⎝ ⎛⎭⎪⎫c 2+19≥23a +23b +23c

=23(a +b +c )=2

3. ∴a 2+b 2+c 2

≥13

.

[一点通]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思路.

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

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有些语言可做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

1.设a ,b ,c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且abc =1, 求证:1a +1b +1

c

>a +b +c .

证明:∵a >0,b >0,c >0,且abc =1, ∴1a +1b +1

c

=bc +ca +ab .

又bc +ca ≥2bc ·ca =2abc 2

=2c , 同理bc +ab ≥2b ,ca +ab ≥2a . ∵a 、b 、c 不全相等.

∴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的“=”不能同时成立. ∴2(bc +ca +ab )>2(c +a +b ), 即bc +ca +ab >a +b +c , 故1a +1b +1

c

>a +b +c .

2.(1)如图,证明命题“a 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 是π外的一条直线(b 不垂直于π),c 是直线b 在π上的投影,若a ⊥b ,则a ⊥c ”为真;

(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需证明).

解:(1)证明:法一:如图,过直线b 上任一点作平面π的垂线n ,设直线a ,b ,c ,n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 ,b ,c ,n ,则b ,c ,n 共面.根

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实数λ,μ使得c =λb +μn ,则a·c =a·(λb +μn )=λ(a·b )+μ(a·n ),

因为a ⊥b ,所以a·b =0, 又因为a

π,n ⊥π,所以a·n =0,

故a·c =0,从而a ⊥c .

法二:如图,记c ∩b =A ,P 为直线b 上异于点A 的任意一点,过P 作PO ⊥π,垂足为O ,

则O ∈c . ∵PO ⊥π,a π,

∴直线PO ⊥a . 又a ⊥b ,b

平面PAO ,PO ∩b =P ,

∴a ⊥平面PAO .又c

平面PAO ,∴a ⊥c .

(2)逆命题为:a 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 是π外的一条直线(b 不垂直于π),c 是直线b 在π上的投影,若a ⊥c ,则a ⊥b .

逆命题为真命题.

分析法的应用

[例2] 已知a >b >0,求证:(a -b )2

8a

2

8b

.

[思路点拨]本题条件较为简单,结论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要证的结论入手,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用分析法.

[精解详析]要证明(a -b )2

8a

2

8b 成立,

只需证(a -b )2

4a

2

4b 成立,

即证(a -b )2

4a <(a -b )2<(a -b )

2

4b 成立.

只需证

a -

b 2a

2b

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