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音乐史

合集下载

九年级湖南音乐知识点

九年级湖南音乐知识点

九年级湖南音乐知识点湖南音乐知识点是九年级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湖南音乐知识点,可以让学生了解湖南音乐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相关的艺术家和作品等。

本文将围绕湖南音乐知识点展开论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湖南音乐的发展历程湖南音乐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古代的湖南音乐以丝竹乐为主,受到宫廷音乐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0世纪初,湖南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音乐风格。

二、湖南音乐的特点湖南音乐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浓厚的地方风情:湖南音乐深受湖南地方文化的熏陶,音乐中融入了湖湘民俗音乐的元素。

它能够通过音乐表达湖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2. 悠扬的旋律:湖南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著称,旋律流畅动听,情感丰富。

湖南音乐旋律优美动人,使人产生共鸣。

3. 复杂的节奏:湖南音乐的节奏复杂多样,富有变化。

节奏的变化给湖南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4. 手法独特:湖南音乐中使用了一些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手法,比如利用丝竹乐器演奏出丰富多变的音色效果。

这些手法给湖南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力。

三、湖南音乐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湖南音乐艺术家为湖南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下是几位湖南音乐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1. 萧友梅:湖南知名女高音歌唱家,擅长演唱湖南民歌。

代表作品有《湘江夜行船》等。

2. 饶曙光:湖南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融合了湖南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代表作品有《画船调》等。

3. 刘天华:湖南著名琵琶演奏家,他的琵琶演奏技巧高超,代表作品有《湖南组曲》等。

四、湖南音乐的现状与发展湖南音乐在湖南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湖南音乐已经成为湖南地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音乐学校和艺术团体致力于湖南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同时,湖南音乐也在不断与其他地方音乐进行交流与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综述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综述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综述作者:阳赛玉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在湖南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对于这一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就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在探索湖南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只要从音乐文化内涵入手,就能够了解和认识湖南当地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特点。

本文从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入手,对于该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和分析,从多个角度,不同分类中探索湖南民间文化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保证在对于民歌、戏曲、说唱等三个类型的民间音乐文化探索,在了解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湖南这片灵山秀水中所孕育出的音乐艺术和情怀。

【关键词】湖南;民间音乐;传承发展一、湖南民间音乐文化概述在湖南这片艺术土地智商,湖湘文化的孕育丰富了中华历史文化,湖湘文化成为了历史遗留的瑰宝,而受到文化的影响,民间音乐文化而较为多样化,所以本文以湖南民间文化为例,重点分析湖南音乐艺术的发展。

在探索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前,我们需要对于湖南这一省份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基本的概述。

从音乐分类上来看,湖南民间地区音乐文化主要分为三大基本类型,民歌、戏曲和说唱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继承了湖南历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将区域性文化和风俗融入到了民间音乐之中,使湖南音乐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现状。

首先,湖南民歌是湖南地区民间文化最为宝贵的财富,其题材较为广泛,旋律优美动听,以其独特的风格与艺术旋律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湖南民歌之中,当地的语言成为了民歌的主要语言形式,语调与语言之间进行了紧密的相连,旋律上面也配合当地的艺术模式。

其次,在湖南,戏曲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湖南花鼓戏,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湖南的代表性音乐文化,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在湖南境内,花鼓戏也分为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所以本文在对于湖南民间戏曲音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从艺术风格、取材特点以及音乐曲调这些方面对于花鼓戏进行分类和概述,保证读者对于湖南民间花鼓戏的认识能够基于区域性分类的前提下进行。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反映湖南民俗风情的经典曲目。

这首歌叙述了一个关于放风筝的故事,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情。

湖南民歌一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放风筝》作为湖南民歌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背景故事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南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湖南人民心灵世界的窗口。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湖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领着人们走进湖南的音乐世界。

1.2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湖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在湖南地区,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民间情感和文化传统。

湖南民歌的传承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代代口传的方式,湖南民歌《放风筝》等经典曲目一直流传至今,触动人们的心灵。

这些民歌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南民歌的悠久历史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正文2.1 歌曲中展现的湖南文化特色湖南民歌《放风筝》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民歌,深刻展现了湖南的独特文化特色。

这首歌曲以轻快欢快的曲调展现着湖南人民的乐观豁达和勤劳朴实。

在歌词中,歌颂了湖南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农民,体现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特有的方言和口语,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地方特色。

歌曲中还融入了湖南传统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让整首歌曲显得更加浓厚的湖南风情。

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歌曲展现出了湖南文化的魅力和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了湖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通过这首歌曲,可以深刻领略到湖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湖南土家、苗、瑶、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从湖南少数民族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谈起

湖南土家、苗、瑶、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从湖南少数民族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谈起

表 作 名录 , 于 其承 载着 重要 的文 化价值 和 民族 智 慧。 缘 现 让 我 们 了 解 一 下 其 中 的 部 分 代 表 作 。 首 先 看 看 入 选 项 目最 多 的 土 家 族 民 问 音 乐 。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土 家 人 创 造 了 独 特 的 音 乐 文 化 , 音 乐 有 着 歌 舞 乐 融 为 一 体 的 特 征 。从 湖 南 其
文化 的 光辉 。这 些优 秀的 民族 文化 潜 移 默化 地 影 响着 各 民族人 民的精神 生 活 , 他们 不 可 或缺 的精 神食 粮 。 是 自 上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 国 自 上 而 下 开 展 的 民 族 音 乐 集 成 搜 集 、 理 工 作 , 开 了 整 展
会 的 广 泛 响 应 和 关 注 。 特 别 是 自 2 01年 以 来 , 国 的 0 我 昆 曲 艺 术 、 古 琴 艺 术 和 新 疆 维 吾 尔 木 卡 姆 艺 术 以 及 蒙
古族 长调 相 继 被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织 列 为世 界 “ 类 口 人
头 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 大 大 地 推 动 了我 国 保 护 ,
祖 、 神 或 求子 、 邪等 场 合 均 会请 梯玛 主 持 仪 式 , 祀 驱 既
有 念 诵 讲 述 故 事 又 有 跳 神 的 舞 蹈 , 要 唱 神 歌 , 此 从 还 因
广 义 的 范 畴 来 讲 , 更 是 一 种 古 老 的 民俗 事 项 。在 其 连 它 唱 带 说 的 念 诵 性 故 事 中 , 生 动 地 描 绘 出 土 家 族 发 展 的
对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的 保 护 和 传 承 、 展 。尽 管 这 一 时 期 的 发

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

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
且 影 响较 大 的 一个 种 类 。

戏兴起 的历 史背景来 告诉我们 它的发展是 多种 因 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 杨天福的论文《 班社 的发 展趋 向、 演剧 目 上
的发展趋 向、 剧本 、 表导演 、 唱上 的发 展趋 向及音 演 乐唱 腔的继承与 发展趋 向这 四个方 面来谈湖南 花 鼓戏发展 , 该文主要是对湖南花鼓戏今后 的发展 进 行了一系列 的思考 , 也为我们对它今后 的研究提 供
和 走 场 牌 子 三 类 唱 腔 中 的部 分 曲调 ,把 它 们 和 山
对湖南花鼓戏 的形成 和发展 的研 究成果 , 除了 以上著作和论 文外 , 还有龙 华先生 的《 南戏 曲史 湖
稿》 一书 中第十二章的第一节谈 的是地花鼓与花鼓
戏 的历 史 演 变 ; 南 人 民 广 播 电 台 18 年 编 印 的 内 湖 93
四类 :. 歌 、 调 ;. 子 ( 走 场 牌 子 ” “ 鼓 牌 1民 灯 2牌 “ 与 锣
子 ” ;. )3打锣腔 ;. 调 。紧接着 , 4川 作者 简洁地从 旋
律、 板式 、 节奏 的扩展和压缩及个 别 曲调 系统介绍 了四大唱腔 的曲调特点 。告诉我们在遵循地方语言
咬 字 行 腔 的 原 则下 , 以通 过 以上 这 些 手 法 来 创 造 可 和 丰 富 花鼓 戏 曲调 。
研 究 视 角。
[ 关键词 】 湖南花鼓戏 ; 史沿革; 历 唱词 ; 唱腔音 乐; 发展 思考
湖南花 鼓戏是 湖南省土生 土长 的民间小戏 的 总称 , 流行 于“ 湘四水 ” 三 的广大城 乡 , 是深受 劳动 人 民喜爱的地方戏 曲剧种。它是在民间歌舞一 地 花鼓 、 花灯 、 采茶灯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湖 南花鼓戏 根据流 传地 区 的不 同 ,常分 为长沙花鼓 戏 、 阳花鼓戏 、 阳( 山 ) 邵 衡 衡 花鼓 戏 、 阳花鼓戏 、 岳 常德花鼓戏 、 零陵花鼓戏六个种类 。而长沙花鼓戏 是湖南花鼓戏 中流行地 区较广 、 艺术发展较为成熟

湖南民间音乐史1

湖南民间音乐史1

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旳刘海,怕拖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
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
同意了他们旳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旳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
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
暗中修炼。
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旳宝珠,就能即刻成仙
腔和乐器随奏两类,人声帮腔一唱众和,乐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
呐伴奏。其唱腔与本地方言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傩愿
腔、渔鼓调旳音乐素材,体现力很强。演唱时有本嗓、边嗓、夹嗓、
小嗓等多种体现措施。
常德高腔旳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涉及 青须、白须、小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三 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等"三净"。
一种“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
母因怀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每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
在刘海砍柴旳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数年修炼旳狐狸精,她炼成宝
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
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旳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
剧种溯源
老式剧目
各地湖南花鼓戏老式剧目,总计约400多种,以反应民间生活为主, 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
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顿了如《刘海砍樵》、 《打鸟》等老式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
等不少当代戏。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
剧种声腔

常德高腔研究

常德高腔研究

常德高腔研究常德市是中国湖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湘江下游,素有“世界风景名城”之誉。

此外,它还有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那便是常德高腔。

常德高腔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伴随着长沙腔、衡阳腔、岳阳腔、湘西腔等一起被誉为湖湘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是一种特殊的湖南民间音乐形式。

常德高腔的历史悠久,据传说最早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常德柳江江畔,被认为是渔家妇女们的伴奏歌曲形式。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从民间传统音乐转化为具有表演性质的艺术形式。

而在20世纪50年代,常德市区外的岳塘区漳江乡和华塘镇,成为了一些常德高腔的大本营。

时至今日,常德高腔已经演化出多种版本,如小梁高腔、张氏高腔、叶氏高腔等,其中以芙蓉江叶氏高腔最为著名。

常德高腔有着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从曲调和唱腔上看,常德高腔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

其曲调古朴、悠扬,具有民间歌曲的轻快和悲壮。

而唱腔则自然、大气、慷慨,颇有湖南佬的气概。

其次,从歌词创作风格来看,常德高腔的歌词多属于民间故事或诗歌,具有贴近人民生活、娓娓道来的感觉,歌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最后,从演唱方式来看,常德高腔强调声音的高低升降,采用吐字舌音等技巧进行演唱,让人听后感到非常神韵和美妙。

常德高腔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地区的历史、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常德曾经是古楚文化中心,自古就有丰富的文学、音乐遗产,音乐传统的发展与往昔人文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

另外,常德高腔艺术家之间的互相扶持,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极大地促进了常德高腔的传承。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常德高腔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年轻人对于常德高腔缺乏兴趣,未来的传承面临不少压力。

其次,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也在阻碍常德高腔的发展。

最后,常德高腔的风格独特,一些非湖南人士或初次接触会产生难于适应的情况,这一点也限制了常德高腔的推广。

湖南隆回花瑶山歌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湖南隆回花瑶山歌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湖南隆回花瑶山歌民间音乐文化研究作者:董珊惠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4期摘要:在我国湖南省境内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族群,这里的人们一路山风一路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生活,用歌声讲述生活,这个民族就是“花瑶”。

花瑶山民沿袭着从古至今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风,他们演绎着独特的东方文化。

花瑶山歌体现出山民的生活劳作,折射出花瑶民族的往昔与今朝,探索花瑶山歌的艺术魅力,挖掘其内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珍惜民族音乐的瑰宝,让花瑶山歌得以世代传承。

关键词:花瑶山歌;民间音乐文化;形式;特征;音乐传承一、花瑶山歌概述(一)花瑶地理环境及分布区域在我国湖南省境内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族群,这里的人们一路山风一路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生活,用歌声讲述生活,这个民族就是“花瑶”。

隆回花瑶聚居区平均海波1400米,这里群峦叠嶂,属于高寒山区,最高海拔可达1780米,风景独特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当地盛产稻谷、薯类、中药材等,森林面积覆盖率达到42%,野生动物三十多种,野生中药材百余种。

花瑶山民祖祖辈辈与古树相依,远离城市的喧嚣,保存着浓厚的民族特有的特色。

花瑶在隆回县西北边陲,自明朝以来就居住于此,共有12个行政村,现有人口一万三千多人,其中六千余人为瑶族人,占地种面积92.29平方公里。

(二)花瑶山歌的历史渊源查阅史料,对于花瑶山歌的起源,史册上并没有详实的记载,因此也无法获得起源的时间。

但值得我们肯定的是,花瑶山歌的历史渊源与其特殊的是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传隆回花瑶祖居江西吉安,在元末明初年间,当时受到朝廷的追杀,迫不得已逃到深山老林中,过着以狩猎耕种为生的生活,在血与泪的历史战争中,花瑶人民只能将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融进这山歌中。

二、花瑶山歌的基本形式(一)旋法形态划分按照旋法形态划分包含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抒情型的花瑶山歌,曲调舒缓悠长,多以散板为主,演唱时速度较慢,具有典型的抒咏性节奏,音乐形象激扬。

二是急唱型的花瑶山歌,曲调多一字一音,节奏相对自由,演唱时常作炫技的即兴创作,节奏十分密集,速度较快,音乐形象多风趣、热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状
早在清代嘉庆、道光时,众多常德高腔班社已相继
解体或改唱弹腔,导致大批剧目失传,传承关系几 近中断。1954年,常德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高腔学 习班,挖掘传统剧本二十余个并恢复上演了其中的 少数剧目,使几近消亡的常德高腔重新萌发了生机。 常德高腔为常德地域文化的有机载体,为研究地方 戏曲声腔的流播衍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常德高腔又一次陷入濒临灭 绝的艰困境地,迫切需要得到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 5月20日,常德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剧目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
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 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 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 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 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 《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 《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 摄制成影片。
角色

常德高腔的脚色分为生、旦、净、 丑四行,其中包括青须、白须、小 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 三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等 "三净"。
表演特色
表演中唱念以中州韵拼读标准与常德方言声
调相结合,为了强调人物的地域特点,也兼 用一些外地语言。常德高腔特别重视表演基 本功的训练,有一套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程式, 此外还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特殊的表演范式, 形成模拟飞禽走兽或其他动静物态的身法动 作。常德高腔的表演中常会穿插一些精彩的 特技,往往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
谢谢!
湖南民族音乐
特色
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 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能表达出各 种不同情感。有浑园嘹亮的山歌、优美 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 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 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 革命歌曲、演唱结合的花鼓戏,其曲式结 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 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艺术特点
常德高腔有三十余种基本腔和七十余种曲牌,
演唱形式有滚唱、帮腔等。其中帮腔受沅水 船歌、扎排号子音调的影响较大,分人声帮 腔和乐器随奏两类,人声帮腔一唱众和,乐 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呐伴奏。其唱腔与 本地方言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 傩愿腔、渔鼓调的音乐素材,表现力很强。 演唱时有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多种表 现方法。
山歌
湖南山歌可归纳为“高腔”、“平
腔”、“低腔”3种。高腔山歌音调 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 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 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 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 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 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 唱。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起源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 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 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 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 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 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 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 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 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王 佑生、张树生等。
小聪来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 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 他快点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
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 刘大妈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 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 思想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 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 重要,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 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 仅自己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 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 婿。小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 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刘大娘 在满意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 女婿。
花鼓戏溯源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
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由于“打锣腔”与“川调” 传入,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过去,由 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 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 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 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 花鼓戏剧团54个,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 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 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 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 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东一带,1986年更名为 武陵戏。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是常德高腔最为 兴盛的时期,此后随着弹腔南北路的兴起而逐渐走 向衰落。《祭头巾》、《思凡》、《两狼山》、 《双猴斗》、《程咬金娶亲》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 表性剧目,解放后又出现了《芙蓉女》、《紫苏传》 等新编高腔戏,演出轰动一时。

补锅

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 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 一个补锅匠做对象。刘大娘和女儿的看法不一样,认为补锅 是“屋檐脚下蹲,一脸墨黑尽灰尘”的职业,没有什么出息。 有一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着急之中拿了饭 锅当潲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补锅。兰英与男友 李小聪商定计策,要趁这个机会来启发和教育妈妈。小聪来 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 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大妈 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思想给 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 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 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小 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刘大娘在满意 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