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研究综述_席居哲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以达到更好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近年来,心理弹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其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例如,Masten(200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决定生命诱发的逆境之后,迅速恢复或适应以实现积极发展的能力。
Connor和Davidson (2003)指出,心理弹性是指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保持或恢复正常的情绪和功能,以及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基因、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
基因根据基因环境互动理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基因可能与弹性有关,例如BDNF基因和5-HTTLPR基因等。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在家庭中,弹性与情感支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等有关。
个人经历个人的经历、经验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心理弹性的形成。
比如曾经面对过困难和挫折的个体可能比没有经历过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和适应。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职业环境、社交网络、社区支持和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的评估目前,评估心理弹性的方法较多,包括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等。
常用的问卷包括: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旨在测量个体面对问题和压力时使用的应对方式。
它包括积极应对(如寻求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如逃避)和情感态度(如情绪表达和认知应对等)等。
心理弹性问卷该问卷通过测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表现出的积极情绪表达、自我效能感和处理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常用的心理弹性问卷包括:Kwiatkowski的CD-RISC量表、Connor-Davidson的CD-RISC-10量表等。
情绪弹性理论及其实践启示

情绪弹性理论及其实践启示作者:朱仲敏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第2期朱仲敏【关键词】情绪弹性;来源;实践启示【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21-03【作者简介】朱仲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德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一、情绪弹性2019 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文明的韧性》,旨在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国内研究心理弹性的学者席居哲认为,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的本质就是摧而不垮、愈挫弥坚。
1888年,著名哲学家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提道:“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会使我变得更强大”,这句名言就蕴含了心理弹性的思想。
从心理学领域来看,沃纳是心理弹性科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沃纳等人从1955年起对夏威夷考艾岛的698名儿童进行了长达32年的追踪研究。
其中201名儿童遭遇了成长中的高风险(如早产并伴有不稳定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病等),但高风险群体中仍有72人能表现出高能力,这部分儿童被命名为“心理弹性”儿童。
心理弹性有众多定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心理弹性不是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而是人类适应系统的正常功能,其核心是压力或逆境下的积极适应。
心理弹性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与重点,目前仍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心理弹性的争论到目前为止还未完全停止,如心理弹性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心理弹性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还是由几个潜在的心理结构组成的层次结构。
近年来,研究者认为接受心理弹性的具体领域定义(如社会、学业、情绪等领域)更有用,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更有针对性的见解,情绪弹性的研究应运而生。
席居哲等: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席居哲等: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席居哲 , 叶杨 , 左志宏 , 彭雅楠摘要: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学界的影响日盛,并对我国学校教育产生影响。
国际上,积极教育的落实从类似PRP项目和施特拉斯港项目到吉朗文法学校的系统实践正稳步向前。
我国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然仍缺乏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积极教育操作实践框架。
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于国内学校实践,其要点宜集中于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大支柱,从理论出发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学校实践的策略则须关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充分发展积极教育,同时关注教师的积极发展;其方案的落脚点包括'以'培优’代替'补足’的教育模式''增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同理心'以及'营造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等。
营造促成积极建构的教育生态,是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首要和核心的目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实践探索;积极建构作者简介:席居哲,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浦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积极教育(中国)中心(PECA)主席。
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基于间接互惠视角的青少年合作行为研究'(2017BSH004)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9年第六期目录一、引言二、国际实践现状三、国内实践现状与问题四、我国积极心理学学校实践的要点与策略五、结语一、引言虽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而来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基础。
作为心理学新思潮,积极心理学力主用心理学当前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过去心理学鲜有涉及的命题(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Sheldon & King, 200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弹性一直是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研究取向的差异,心理弹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心理弹性(Resilience):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
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心理弹性是个人在面对压力或者困难的境遇下,个人自觉主动展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体特征,它在个人的内部心理与个体外的周围世界间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
一、心理弹性的起源和概念“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心里弹性的内在结构Rutter 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过程。
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1、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环境方面的因素。
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和研究,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处境不利于儿童的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
2、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和资源,包括个体、家庭、社会中的影响因素。
通常分为两类:儿童变量和环境变量。
三、主要理论模型1、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Masten和Tenegen根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模型: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
心理弹性的研究

心理弹性的研究一、心理弹性的概念美国Block(1950)首次提出自我心理弹性(ego-resiliency)的概念,Resilience 理论是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学者在向国内介绍这一概念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式。
台湾有学者译成“复原力”,香港则译为“抗逆力”,内地学者席居哲等将其译为“心理弹性”等,本研究沿用席居哲的译法。
经文献查阅,将心理弹性的定义归纳为以下几种:作为一种人格特质的心理弹性,如Germezy(199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作为一种适应结果的心理弹性,如Rutter(1990)将心理弹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作为一种适应过程的心理弹性,如Luther(2000)等人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对于重大生活逆境的积极应对。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观点,有代表性的有:朱森楠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应激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能力,运用内外保护资源进行积极适应的过程。
陈建文和黄希庭(2004)把心理弹性分成挑战性、乐观倾向、自控性与灵活性四种成分,这四种成分分别从情绪的控制、意志的激发、认知期望的导向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成分特征。
这些定义中都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个体遭遇逆境;二是个体良好适应。
本研究认同滕秀杰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即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特质,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
二、心理弹性相关研究目前,国外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研究的范围仍然十分广泛。
除了关于心理弹性测量问卷的开发,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测量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同时,一些研究者探讨心理弹性中危险性因素(如低智商、低学业成绩、父母离异、社会或家庭经济问题等)和保护性因素(如智商、乐观主义、家庭温暖、社会支持等)的作用,如Lam 和Chang(2007)对香港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性别化特质和应对灵活性在生活压力事件及其结果(身体健康度、抑郁、人际关系功能)之间的调节作用。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概述。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在我们对心理弹性研究进行了总结。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对心理弹性的训练与提高有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弹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提高、意义、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适应,保持稳定心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心理弹性的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为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增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适应变化、保持稳定和积极心态的能力。
具体来说,心理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韧性:心理弹性使个体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重新振作起来。
这种韧性能够帮助个体渡过生活中的困难时期,不至于被过度压力所击倒。
2. 适应性:心理弹性还包括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一
—
二、心理弹性 的概念
象,个体在遭遇严晕威胁和逆境后仍能有积极 的结果。 第二种 ,品质性定 义,认为心理 弹性是一种技能或者能力 ,在面对 巨大 的压力和变化下 ,能取得 良好的发展结果。 第i种 ,过程性定 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性的 白 适应过程 ,
一
个包括 2 5 个题项的 自 陈式量表 , 用于测量个体应对逆境的能力 , C o n n o r D a v i d  ̄n 对5 7 7 名成年人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 得 出五个冈子。在 般人群 、精神病人及临床实验样本 的研究中都证 明了该问卷具有 良好
( 阳毅 ,2 0 0 5 ) 。
弹性 可能在具体的特定发展 阶段产牛 , 也可能在环境与环境或环境与个 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巾产生。
三 、心理弹性的发展
心理弹性的研究概括起来大敛经历以下 几个阶段 ;每个 阶段鄙有其 自身的主题 ,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 第一阶段 ,关注儿童经受压力和逆境后对其发展产生的影响 。认为 这种影 响是普遍 的,并没有什么差别。2 O世纪前半叶 。世界各国越来越 关注人类 的心理活动 ,研究者重点关注处 于 力或逆境下的儿童 。研究
心理弹性( R e s i l i e n c e ) 的研究最早始于美 网, 是指物体受到外部压缩后 可 以恢复到原来 的形态。而 国内学者对 “ r e s i l i e n c e ” 的翻译 尽相同, 其 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译义是 “ 复原力”和 “ 心理弹性 ” ,而本文将参照 席居哲等人的研究成果 ,采用 “ 心理弹性”这一译法 。 有关心理弹性 的概念界定 , 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 。查阅大量文献资 料发现心理弹性 的定义大体分为三种 : 第一种 ,结果性定 义,认为个体经历 困境后仍然 能得到一个积极 的 发展结果。如 R u t t e r ( 1 9 9 0) 认为心理弹性是指 “ 个体处于压力情境下一 种积极的 、发展性的适应结果” ;Ma s t e n( 1 9 9 4) 认 为J 理弹性是一种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心理弹性进行了综述,包括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同时探讨了心理弹性在应对压力和挑战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心理弹性研究的方向,并总结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弹性,旨在为提升个体心理适应能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健康、压力、挑战、测试方法、影响因素、展望、启示、方向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意义心理弹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机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弹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个体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且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心理弹性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差异,从而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弹性研究也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心理应对策略和技巧,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弹性,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背景心理弹性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心理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逆境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心理弹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们不断深入探讨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应对能力,是一个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表现。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人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方法,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弹性研究的背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压力的增加,心理弹性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发显著。
通过深入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席居哲① 桑 标摘要 弹性(resilience )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追溯了弹性研究的渊源,介绍了众多研究者对于弹性的认识,回顾了弹性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弹性 综述 渊源 研究进展 展望A General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Resil ience .X i J uzhe ,Sang Bi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 -sit y ,Shanghai 200062P .R .ChinaAbstract The w ord resil ience has been in po pular in the domain o f Psychology ,and studies focusing o n resil ience hav ing tak-en up a n impo rtant research ar ea.Th e autho r has first review ed on the deriv ing of th e resilience research,then intr oduced sev -eral sor ts of the co ncepts of resilience .Af ter having delinea ted the adv ancements of resilience research ,the a uthor has a lso e-v aluated o n resilience studies up to now ,with making some pr edictio ns on the r esea rch directio ns in this a rea in th e future.Key Words Resilience General review Deriv ing Advancements of research Predic tions 第一阶段,关注压力和逆境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
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在全球诸多国家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mental hygiene mov ement),儿童身处压力和逆境的经历与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失调发展之间的联系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比如,Bow lby1951年为W H O 所撰的专题文章,强调了亲子感情关系失调会成为儿童重要的危险经历,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不利影响。
在后半个20世纪里,对于高危(hig h risks )经历的研究迅速扩展,内容涉及:与父母精神问题有关的家庭生活的破裂、家庭对孩子过于强制和父母对孩子活动的控制或监控不力、父母离婚、强烈而漫长的压力所导致的长期危害等等[1]。
第二阶段,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压力和逆境的经历对儿童发展所造成影响的个体差异上。
对儿童高危经历的所有研究,都发现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上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
在一极,一些儿童屈服于持续而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发展;而在另一极,一些儿童看来不受这些高危经历的影响,有少数儿童似乎由于经历了逆境变得更坚强了。
即使是那些经历了十分严重压力和逆境的儿童,发展出明显的心理疾患也不会超出半数[2]。
然而多年来,这个显著的个体差异现象并未受到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原因在于,当时盛行着消极经历只会导致消极结果的观点,许多人认为高危经历使一些儿童变得更为坚强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最早对传统单一研究提出挑战的,是Rutter 于1972年对母爱剥夺研究进行了回顾,他把母爱剥夺所造成后果的个体差异作为研究方向。
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加入到了对消极经历所造成后果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行列中[3]。
第三阶段,从坚不可摧的绝对观点到相对的弹性(r e-silience)的观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气氛发生了变化,学术界开始盛行“坚不可摧”(inv ulnerable )的儿童的观点[4]。
这种绝对的观点产生了误导作用,人们开始认为一些儿童是如此的坚强,以至于他们在任何压力和逆境中也不会屈服。
许多学者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儿童对压力的抗拒能力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抗拒压力的能力来自环境方面。
2 弹性的概念问题弹性问题之所以重要,关键因为它对于制定干预年轻人精神失调和发展缺陷的公共政策有重要的蕴义。
但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弹性是什么?(1)指那些来自高危背景的儿童,战胜了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2)虽然仍处于不利条件下,但能力不受损害;(3)从儿童时期的大灾难,如战争、政治暴力等成功地恢复过来[5]。
从诸多涉及弹性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弹性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强调应关注积极的结果。
比如,M asten (1995)等人考察了与社会技能发展有关的因素[6]。
Bandura (1995,1997)及其他研究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二类观点,强调应注意各种积极经历的影响。
比如,许多研究者对社会支持的保护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Stouthamer -Loeber (1997)等力求找到那些只会有效地导致积极结果而不会导致消极结果的变量,但没有成功[7]。
第三类观点,强调关注个体如何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过程。
M urphy 于60-70年代间对应对和控制(ma stery )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们克服恐惧和应对挑战的方式十分重要。
这引发了考察应对压力过程的大量研究。
目前已清楚,有效应对机制(或者说是心理防卫机制)有一个基本的适用范围,对一种压力经历有效的应对方式可能对另一种不同的压力·314·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4期 Health Psychology J ournal 2002,Vol 10,No.4 ①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DOI:10.13342/ k i .cjhp.2002.04.043经历并不那么有效,而且,人们惯于运用的应对方式也存在着本质上的个别差异[8]。
第四类观点,强调关注人们对强大压力和严重逆境反应特征或过程上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对弹性从操作上定义,即,尽管所经历的环境有导致心理疾病的危险,但是却产生了相当好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儿童对心理社会危险经历的抗拒能力上。
其研究兴趣放在结果的范围上,而不仅仅着眼于非常积极的某个结果上。
这种观点目前较为盛行。
3 弹性研究取得的进展3.1 关于弹性的系统性代表研究3.1.1 夏威夷研究 第一个通过弹性儿童和经历心理社会逆境的非弹性儿童比较,直接对促进弹性的因素进行的研究,是由Wer ner和她的同事在夏威夷进行的研究[9]。
在这项历时20多年的研究中,W erner等人考察了能使儿童从高危环境发展到技能完好的青少年和成人的特征,他们把在2岁以前经历4种或更多的危险因素,称为高度危险,比如,围产期问题、长期贫困、父母很少受到正规教育、组织涣散的家庭环境、父母酗酒或精神疾病等。
研究证明,这种高危群体有三分之一的人非常脆弱,跟踪调查发现,到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高危群体有更高的心理社会问题比率。
第一,能终生有效促进弹性的变量,其类型有着一致性。
这些变量包括:能从别人诱发积极社会反应的倾向性特征;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有关的有计划的生活方式;有称职的照料者和支持型的成人;在学校、单位中新的体验等。
第二,危险因子或保护性因子均通过发展过程起作用。
这些新经历成为生活的转折点,对促进弹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存在着间接链锁效应现象。
比如,儿童早期气质特征或其行为问题显露程度,均预示着其今后生活中得到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大小,而后者对于弹性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一些变量,特别是认知技能和高成就动机,对那些来自高危背景的人具有更重大的影响。
W erner和Smith(1982)总结出了三大保护性因素群[10]:(1)至少正常的智力和能引发别人肯定反应的倾向性特征;(2)与祖辈或哥哥姐姐等这些“替代父母”的情感纽带;(3)外部支持体系,在教堂、青年人群体或学校中,该体系可以使个体获取技能,并能使个体获得一致感。
W erner 和Smith(1982)认为,有效应对的核心成份是一致感(a sense o f coh erence),这是一种对内部及环境的可预测性及既能对事物进行合理预期又可能对事物的结局的可能性的自信感觉。
3.1.2 基督堂市和斯德哥尔摩研究(the Christchurch and Stockho lm studies) 这是两项对弹性最有深度的研究,分别由Ferg usso n和Ly nskey(1996)[11]及Sta ttin等(1997)[12]进行。
Fergusso n和Ly nskey运用了基督堂市(新西兰南岛东岸港市)纵向研究数据以考察与多种家庭逆境有关的弹性。
他们根据有无反社会行为或毒品滥用情况,对样本进行了细分。
结果是,弹性青少年的家庭逆境分数显著偏低。
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三个特征。
第一,弹性青少年在8岁时均具有较高的IQ,最高弹性与最低弹性之间的IQ的差异达74分。
第二,这些儿童到16岁时,其探究新颖事物的比率偏低。
第三,从其母亲那里及自述的情况来看,他们很少有可能从属于某一犯罪团伙。
所应指出的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同时具有认知和行为特点,并与同伴群体的质量密切相关,弹性主要受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的影响。
当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单独发生时,导致危险后果的可能性很小;同样,保护性因素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也很少。
Stattint(1997)等通过对一个大规模的瑞士记录的研究,考察了弹性问题。
当男人被征召入伍时,让他们回答关于其背景和行为的两份问卷。
犯罪数据从官方的犯罪记录中获取,作为因变量。
三类自变量为:行为危险(以诸如习惯性逃学、学校中的行为问题、毒品滥用和酗酒为指标)、家庭背景危险(包括诸如父母离婚、父亲酗酒、家庭收入微薄等项目)、个人能力(以诸如智力、情绪控制、身体健康等变量为指标)。
结果显示,以上三类变量群与反复犯罪有本质关联,其中行为危险起的作用最大,而个人能力起的作用最小。
重要的是,Stattin等人发现了存在于三类变量群之间的交互作用。
行为危险因素对犯罪的效用最大,不管有没有另两类变量参与。
然而,一旦个体有几种行为危险因素,个人能力的参与会起到会起到重要的保护性作用。
3.2 对影响弹性的诸种因素的研究3.2.1 有关个体的相关方面3.2.1.1 计划能力 诸多研究表明,弹性与计划能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