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
浅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是社会科 学实 际运 用 中的认识 论方案 , 而且作 为一种 必然 的结果 , 反 思性 即是一 种视知识分 子为 占据被支
们把世界 看成一个 旁观 的场 景 , 一 系列有待解 释 的意 指符号 , 而不是 有待实践解 决 的具体 问题 。唯智主义 认为, 世 界在 我们 之外 , 我们 可 以通过 符号 去解 释世 界 。因此 , 实 践问题也 就成为 了符 号 问题 。这种偏见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3 理论 。 古尔德纳补充 了以上反思性观念 的缺 陷 , 他在 《 西 方社会学面临 的危机》 中指 出 , 反思社会学要求一 种 自 觉 的 自我指涉 , 它 以社会 学家对 自身及其 在社会世 界 中的位置 的知识 为基础 , 旨在创 造一种新 的文化 生产 者, 他们 能 够 生 产 出一 种具 有 政治 自由倾 向 的社 会 学 。但 布迪 厄认 为 , 其 忽视 了一些知识的局限 , 因为分 析者是 处于学 术场域的 , 并且在其中处于不 同的位置 , 这些都 是影响社会学研究的因素 。 ( 二) 影响社会 学研 究的三种偏 见 通过对 以上学者反思性观念 的考察 , 布迪厄认 为 , 有三种类型 的偏见影响 了社会学研究 。 第一种偏见是 由个体研究者 的社会 出身 和社会标 志( 阶级 、 性 别、 种 族等 ) 所引起 的。研究者在 自身社 会 化 的前提下进行 社会科学 研究活 动 , 必然会 受 自己的 社会 出身 与社会 经历 的影 响 , 所 以这 种偏 见比较常见 , 也 比较 明显 明显 , 通 过研究者 之间 的相互 批评 和研 究 者 的 自我批评 就可以得 到控 制和解 决 。 第 二种偏 见很少 为人所识别 和考虑 , 它与研究 者 在学术 场域 以及 在权 力 场域 中所 占据 的位 置密切 相 关 。这里的学术场域指 的是 由不 同的研究者所组成 的 公共的学术空间 , 在这个空间里 , 不 同的研究者 由于其 自身能力及惯 习等主客观 因素 的影响而处于不 同的空 间位 置。而且处 于场域 中不 同位置 的研究个 体 , 像 其 他所 有的文化 生产者一样 , 通过各 种策略 与手段进 行 着激烈 的竞争 , 以缩小 与对手之 间的差距 , 不 断实现支 配 者与被支 配者之 间角色关 系的转 变 。此 外 , 社会 科 学 家作为权 力场域 中被 支配 的一极 , 所 以容易受 到影 响符 号生产者的不同力 量的影响。 第 三种偏见是布迪 厄对反思性的理解 中独具特色 的部分 , 指的是 唯智 主义偏 见 。唯智 主义偏见诱 使我
社会学理论吉登斯、布迪厄、冲突、交换

第九讲社会冲突理论⏹一、科塞的冲突理论⏹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三、赖克斯的冲突理论⏹四、科林斯的冲突理论⏹五、简短的评价一、科塞的冲突理论Lewis A. Coser served as the 66th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His Presidential Address, "Two Methods in Search of a Substance," was delivered on August 25, 1975 at the Association's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and was later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社会冲突的功能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冲突理论¡±这一术语。
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2、社会冲突的类型:(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现实性冲突是争取自我利益的冲突,非现实冲突是由人们的敌对心理而引起的。
(2)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3)紧密关系中的冲突。
(4)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分裂型的冲突。
3、社会冲突的根源:科塞着重研究齐美尔提出的冲突之网。
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认为人本性中生来就有敌对性和侵略性。
4、社会冲突的功能:(1)冲突是正功能还是负功能,既要看冲突的性质,又要看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
(2)外群体冲突总体上有利于该群体内部的整合与团结,但如果内部缺乏团结在面临冲突时可能内瓦解。
(3)安全阀制度。
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1、达伦多夫的思想来源达伦多夫的思想主要是吸收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并结合韦伯的权力、权威的思想,是一种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场域的总体特征
• 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如经济 场域、艺术场域、宗教场域。
• 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如支配 关系、屈从关系等。
• 第三,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各种 位置的占据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其在场 域中的位置。
场域变化的原动力
• 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同时社会资本也不 能离开特定的场域。“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 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一、场域
三、场域的结构
前提
●社会是一个支配关系被隐藏起来的分化空间,隐藏的原因 是支配关系被每个个体深层内化。
● 任何社会中都有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社会组织的基础原 则就存在于这种区别之中。支配取决于形势、资源和行 动者的策略。
● 某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是支配者,当他进入新的领域就变 成了被支配者。这种角色转换或地位差距,来自于两个 不同领域间的分化对照。这些领域被布迪厄称为场域。
• 《实践与反思》(与华康德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 •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中央编译2001。 • 《遏止野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 •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1997。 • 《男性统治》,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 《自由交流》,三联书店1996。 • 《继承人》,商务印书馆2002。 • 《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 • 《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 • 《单身者舞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三联书店,2009。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获得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社 会网络关系。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首先,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每个场域都有 自身特有的运作逻辑,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场 域运作的逻辑,具有相对自主性,因此场域也 称为社会小世界。作为运作空间的场域是一种 人为的建构,是经过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才逐 渐形成的产物。 其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 种位置的占有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 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 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实践是场域和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即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一方面, 实践受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 用各种可得的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建构起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再生惯 习本身;另一方面,惯习又受场域的制约,是 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 惯习而制约着实践。因此,实践既是被动的, 又是能动的。
(四)建构的结构主义/结构
的建构主义
场域和惯习的辨证关系:一方面是制约关系, 即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为某个场域固有的 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认 知建构的关系,即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 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 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这种 辨证关系就是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 化。
(二)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从未对“实践”这一概 念做出清楚而明确的界定,只是 始终强调了实践的几个特性。
实践的紧迫性
该特性源于实践的现实要求,是指行动者往 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迅速地作出决定, 必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这种紧迫性预先就 排除了许多在理论上完全可能的未来,这一特 性是实践与理论的一个重要差别。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结构主义色彩的人类学阶段,代 表作为关于阿尔及利亚卡比尔人房屋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实践理论的形成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理论大纲》(1977年)。 第三阶段为反思社会学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读《实践

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读《实践一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中,反思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和范畴,也是一个有效的实用技艺和武器。
它不仅使之与以前的社会学区别开来,而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性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出类拔萃的单一特征”。
在中国的古藉中,反思一词与反省、反躬的含义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诸已,如反躬自问。
在《礼记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这样的反思主要用于的修身养性。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广。
洛克曾经使用过反思概念,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作内省经验。
在黑格尔那里,反思更占据了其哲学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识,专指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即思想的自我运动。
到了近代,倡导反思性观念,提出“反思社会学”的学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现象学和阐释学的,有民族方法学或常人方法学的,还有其他“后现代”形式的。
但在反思的主体、反思的对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与布迪厄有着明显的差别。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私人”或“主我”)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归自身”,既把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第44页),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申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第48页)。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第44页)。
因为,每一个社会科学家不仅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即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的影响,而且为其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时,每都带有天生的唯智主义偏见,这种偏见一方面会使学者在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不自觉地将其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对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学究式的谬误”之中,对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事实中的、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经验研究的实际操作中的预设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和否定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讲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思想渊源1、巴升拉、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关于语言作用的看法2、早期在阿尔及利亚做的田野研究经验3、20世纪30年代来的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潮4、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5、批判性的吸收了经典社会学研究(韦伯)主要观点一、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对立二、实践理论:习性与场域三、教育社会学四、反思社会学一、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对立他把涂尔干及其社会事实理论、索绪尔和列维ˉˉ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及马克思置于客观主义的阵营。
客观主义采用一种社会物理学的方法透视社会,将社会看作一种客观的结构,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可以无视处于其间的人们的各自看法而从物质上观察、测量和勾画这种结构的关联接合。
客观主义立场的优点是破除了“社会世界透明性的幻觉”,并与常识理解划清了界限。
这样这种立场就有能力发现男女众生在“生产他们的社会存在”时不得不涉入的“决定关系”(马克思语)。
借助统计学、民族志描述或形态学等方法,外在的观察者可以对“未成文的音乐总谱”破译和解释。
客观主义的危险一是没有考虑这些“音乐总谱”或“客观规律”的生成原则,从而往往将这些自己构建的各种结构看作自主实体,赋予它像真实的行动者那样“行为”的能力,使原本抽象的结构概念物化了。
二是没有行动的概念,不能说明社会行动者的能动作用。
“人类社会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某些惰性的并且可以互换的物质颗粒,而是可以区分的具有辨别力的行动者---正是他们完成了无以记数的圣职授任(ordination)活动,社会秩序正是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再生产,并不断变革。
”也就是说,社会秩序并非自然秩序一般的自动过程,不通过行动者的复杂的互动是不会自发实现的。
主观主义及其危险主观主义认为具有认知能力的社会行动者通过日常生活里有组织的、富有技巧的实践持续不断地建构他们的社会世界,而社会现实就是这些持续不断的权宜行为所成就的。
在这种社会现象学的透镜里,社会就像是从这些个人的决策、行动和认知中产生出来的;而世界对于这些个人来说是意义充满的。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使人们将这些意义都视为合法之物。现代社会中,最能体
现符号暴力运作过程的就是各种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
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
•
教育行动强加的是文化任意性,这种强加又是由教育
权威这种任意性权力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的。教育权威是
教育行动中进行的各种文化再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同时
也是行使符号暴力的权力
•
• (4) 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
•
要避免将符号关系化减为沟通关系,仅仅注
意到沟通关系总是权力关系还不够,还必须认识
• 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 的手段。
•
符号权力在教育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
等都有具体体现。
• (3) 教育: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
任何一种权力都要行使符号暴力,即都力图强加各种
意义,通过掩盖那些作为自身力量基础的权力关系,来促
• (5) 权力场域
• 权力场域是受到不同形式的权力—即不同资本 形式之间的关系状态—结构性决定的一个力量场 域,也是拥有不同权力的个人之间权力斗争的一 个场域,还是各种行动者、制度彼此对立,运用 策略来维持或改变这些权力关系的游戏空间。
• 权力场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不同权力之间 的争斗,其焦点是各种不同资本的兑换率。
• •
• (2) 反对实体论:关系论的思维方式
• 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 种关系。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 主体际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 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观关系。把 社会现实的实质理解为社会关系,在对各种社会 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各种概念,这是布迪厄超越古 典社会学或传统思维方式的出发点。
布迪厄提倡反思想反思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入

布迪厄提倡反思想反思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入社会学诞生于西方现代转型期,是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反思的产物。
相较于其他学科,社会学天然地带有反思精神,不仅反思社会,而且反思其作为学术之一部分的责任。
然而,伴随社会转型期的结束和战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学渐渐丧失了反思精神,失去了反思的动力。
在一片沉寂中,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等人重启了社会学的反思之路,引发了关于社会学自身的反思。
作为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布迪厄的理论建构始于对以往各种社会学二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基础上,他构建出实践理论,并借助这一理论,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反思社会学。
揭示各种二元论唯智主义偏见的社会性原因,是布迪厄的重要贡献。
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指出,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伴随简化智慧而来的反思缺乏,亦往往是导致种种偏见产生的重要因素。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通过构筑场域、惯习等富有弹性的概念,借以消弭诸多二元主义虚假对立,这一努力只能获得部分成功,因为它自身也无法克服人类认知本身的局限。
对社会学自身进行检验在布迪厄看来,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机械论与目的论、结构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等为人们所熟知的对立,都是人为的和虚幻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在于三个因素:个体研究者不同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性别、民族等)所导致的观点分歧和偏见;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以及权力场域所占据的位置;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
社会学家个人构成了反思性的关键——既是反思性的对象,又是反思性的主体,这一点业已被其他倡导反思性的学者提出,其重要性也为布迪厄所承认。
但是,在他看来,关键在于后两个因素,制造和加剧社会学研究混乱的,正是研究者身处其中的整个学术场域和学术体制,以及整个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无意识。
所以,构成社会学反思对象的,更应该是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反思社会学应该成为一项集体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08级思想政治教育083135303 王华丽摘要: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以反思性的基本原则,去分析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思维。
他的反思社会学在反思的主体、基本对象及目的上均有其特点,他对社会学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值得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布迪厄;反思性;学术场域皮埃尔·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改革和创新,并试图打破社会学传统上的“主观”和“客观”、“结构”和“个人”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布迪厄在方法论上对整个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贡献,当属他的反思性社会学。
可以说,布迪厄是以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去分析人类的思想、行为及思维的。
因此,本文意在分析什么是反思性、如何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中的意义。
一、反思性回顾从20世纪70年代,就有不少社会学者提出了反思性社会学,包括现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以及后现代社会学派等。
很多社会学家提倡反思,可意念所指和具体含义各有不同之处。
比如布卢尔将反思性等同于学科性的自我指涉,他曾说,“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应该运用于社会学本身”。
而伯杰认为反思性促进了自我意识,有助于确定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类学家和作为分析学者的人类学家之间的角色距离。
他将反思性定义为:借以超越于他人取向和角色承担的一两个心理步骤,因为反思性与众不同的关注点就是质疑他人取向和角色承担的过程;一个人对在自己身上进行他人取向和角色承担的过程所产生的后果有所意识,而反思性就是对这样的意识作出思考,逐渐接近社会科学的梦想:成为完全超然的观察者。
常人方法学家认为反思性与索引性一样,是社会行动至关重要的构成性特征,是一种可被纳入有组织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可被诘问的现象”。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使用反思性时指涉行动、科学、社会三个范畴。
而布迪厄把反思性作为社会学认识论的根本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必需和特定形式,反思性即为一种视知识分子为占被支配地位的支配形式的操纵者的理论。
二、反思社会学的基本要点(一)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特点(1)在反思的主体上。
布迪厄认为反思性社会学是一项集体的事业,而非单独由个人完成。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社会的痕迹,个人是社会多种结构、组织和场域的各种力的合成体。
反思性概念要求回归自身去考察,进入学科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中,去探索深深嵌入在理论、问题和学术范畴之中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
故反思性的主体最终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领域。
(2)在反思的基本对象上。
布迪厄认为“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
每一个能成为社会学家的人都受到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在社会学术场域身经百战,社会学术传统已在其身上打下烙印。
这样,社会学家深处于这种社会场域和学术场域中,自然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在学术场域中位置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学家更需要反思的是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
(3)在反思的目的上。
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不是去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也不是一味地批判知识分子和学者的缺陷,而是去巩固发展社会学的认识论的方法,通过反思使自身得到升华和提炼,并不断扩大社会科学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和长久性。
(二)布迪厄反思性的实现方式及实现的障碍真正的反思性不是那种事后对实地研究的反思而产生,也不是通过使用第一人称来强调移情、差异,或对各种文本进行精心的琢磨。
真正实现反思性的唯一方式就是让研究者本身及其所做的工作位于研究对象的位置,并同样面对批判性分析,尽管这些批判性分析原本是针对手头被建构的对象的。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连根拔除的并非是研究者的个人无意识,而是他在学科的认知无意识;必须要做的不是通过自欺欺人的原始主义的参与来取消研究者和本土居民之间的距离,而是应将这种客观化距离和使其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如观察者的外在客观性、他所使用的对象化技术等,转化为客观研究的对象,即对象化的对象化;还必须和日常的常识观念决裂,和盛行于学术界的各种理论理性的观念决裂,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生产的条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局限。
把研究者对社会世界的常识理解以及在社会世界里的基本体验,看作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不以设定性的方式接受社会世界,不把社会世界当成一个面向某个主体的客体来建构的世界,把一切使有关这个世界的信念经验成为可能的东西,即不仅把这个世界的预先建构了的表象,而且把这种表象的建构背后潜藏的认知图式,统统地置于科学的审视之下,从而真正实现反思性,把握实践的真正逻辑。
既然反思性在社会研究的工作中对认知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它未能在较为广泛的层面被实行呢?布迪厄指出,对反思性产生抵触的真正根源,更多是社会性的,而非出于认识论的缘由。
人们一想起反思性就会浑身不自在,因为它代表了对个体的神圣观的正面抨击。
而且这种反思性特别构成了针对知识分子的自我观念的正面攻击,这些知识分子往往喜欢把自己看作不受限定的、自由漂移的、并且被赋予某种符号尊严的人物。
布迪厄认为,恰恰是反思性揭示了社会处于个人的核心,人际关系隐藏在亲昵行为之下,普遍性深埋在最特殊的现象之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摆脱这种带有欺骗性的错觉。
也就是说,实现反思性的障碍与长期形成的社会性习惯紧密相关。
(三)布迪厄指出导致社会学观注点模糊不清的三种偏见一是个体研究者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比如阶级、性别、种族),这点可以通过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加以控制。
二是与分析者所占据的位置相关。
这种位置不是指在较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是在学术场域或权力场域的位置。
因为任何知识的生产者在生产一定的知识时,必然受到其在学术场域与社会空间中的位置的有意或无意的牵制。
他的研究(即知识生产工作)必然要受制于这一位置,而对于知识生产的历史条件的反思要求打破知识场域与非知识场域的界限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
所以,布迪厄认为在分析社会学家的自我时,必须勘定他“在学术场域中的成员资格与位置”,亦即知识生产者自己在学术场域与社会空间中的位置。
三是唯智主义偏见。
它也是布迪厄对反思性的理解中最有原创性的部分。
所谓唯智主义就是将进行理论工作的特定主体的经验予以普遍化,把它当作被研究者的实际经验,从理论家的本位中心论出发来理解社会实践,用逻辑的事物代替了事物的逻辑。
唯智主义偏见诱使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旁观的场景,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意指符号,而不是有待实践解决的具体问题。
这种唯智主义偏见比那些根源于分析者的社会出身和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的偏见更显著,更具歪曲性,因为它可能导致我们完全忽视实践逻辑的种差。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未能对那些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事实中的预设(这些预设认为要思考某一行动,我们就要从世界和世界中的行动中隐退出来)进行系统的批判,我们就有可能错误地瓦解实践逻辑,使之消解于理论逻辑之中。
这些预设一般已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经验研究的实践操作,反思性要求更多的是永久性的社会学分析和对社会学实践的控制,而不是思想上的内省。
在研究对象的建构过程中,所必须不断地予以详查深究的正是这种唯智主义偏见。
布迪厄的反思性主要就是针对这三种偏见,要求对研究者本身,对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中的成员资格和位置,对那些思想的未被思考的范畴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索,以引导分析者去认识某些支配了他们那些深入骨髓的思想的特定的决定机制,并使这些决定机制丧失效力,把握实践的真正逻辑。
(三)应该思考如何反思问题反思效果的达到需要明确怎样反思。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各种知识,学习某种思维方式,以社会既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许多社会现象就像一天三餐那样平常,如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行动取向、感觉方式等,总是被先入之见所包围。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提到的特罗布里恩德土著的库拉(库拉是一种原始的贸易方式),倘若作者没有深入土著部落调查或许就发现不了另外的原始贸易。
故布迪厄认为反思要深入实践中,在实际的经验调查中发掘各种理论或社会学工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促进了对反思社会学的思考,这种反思突破理论与经验之间的藩篱,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并对以往的社会学重新思考。
(四)在实践中,如何达到反思的效果布迪厄看到,实现反思必须界定研究对象。
布迪厄主张在实践的过程中构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建构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激发他们的是一套实践的原则,并在“理论”工具——惯习、场域和资本的利用下完成。
场域的观念提醒我们,一条必须考虑的准则是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想方设法抗拒骨子里那种实证主义的方式来思考世界的基本倾向。
布迪厄反对唯理论主义和唯方法论主义的方法进行对象的建构,主张构建维持人类实践基本统一性的“总体性社会事实”。
这种“总体性社会事实”所涉及的人类实践兼跨各种支离破碎的学科片断、经验领域和观察分析技术。
另外,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对象,还要对事实采取一种积极而系统的态度。
要与经验主义的被动性决裂,而又不堕入宏大理论化的空洞之中,应该建立一个模型来处理具体的经验个案。
要做到深入彻底地进行反思,布迪厄认为社会学家必须与常识决裂,需要彻底的质疑。
社会学家习得的常识也会对他们的社会研究产生干扰。
科学实践需要质疑,否则就无法了解实际工作,陷入被它看作研究对象的课题里,或者被自己的对象支配。
这样,社会学家承担的一项特殊任务是反过来探索自己。
做到与常识决裂的有效方法是回顾各种问题、概念和思维工具的社会演变历史,考察它的变化过程,追溯问题的起源,即“历史化”的方法。
布迪厄认为,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思维途径的转换、观注方式的巨变,并与那些预先建构的观念的各种事物以及这些观念本身决裂。
三、总结反思性作为布迪厄社会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布迪厄社会学中最醒目的一个亮点和突出贡献。
布迪厄在反思社会学上用心良苦,表面上他是激烈的批判社会学家,实际上他倡导一种积极和有所作为的行动主张;虽然他承认社会世界具有高度的结构化特质,但他并不认为社会世界遵循一成不变的法则,也不认为人们面对社会法则时无能为力。
当然,布迪厄既非是第一个,也非唯一一个倡导反思性的社会学家,但是,布迪厄的反思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首先,他的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分析者个人,而是立足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与学术无意识。
其次,他的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而非孤身一人的学究重负。
最后,他的反思社会学是力图巩固而不是破坏社会科学的认识论保障。
因此,与从根本上对客观性进行质疑的现象学、文本学及其他后现代形式的反思不同,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其可靠性乃是其反思性的最终目的。
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不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旧思路,而是帮助知识分子走出无意识的幻觉,从反面让知识分子发掘那些影响支配他们的符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