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八年级上部分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八年级上部分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八年级上部分

导角核心图形

1

2

OCE S OC

∴结论②得证

22)tan CF 2tan

初中数学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

初中数学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 全等变换 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对称全等模型 角分线模型 往角两边作垂线 往角两边截取等线段 过角分线某点作垂线 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 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 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 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 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 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共旋转模型 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换 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三角形全章复习 知识点一: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_____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按角分类: 3.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 即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可以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为a 、b ,则第三边的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训练练习1.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 ,12cm ,8cm B .6cm ,8cm ,15cm C .2.5cm ,3cm ,5cm D .6.3cm ,6.3cm ,12.6cm 【变式1】四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cm 、4cm 、6cm 、7cm 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个三角形. 【变式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练习2.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变式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则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 A .6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压轴几何题复习

2013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几何复习 【图形的剪拼】 1.如图,有边长为1、3的两个连接的正方形纸片,用两刀裁剪成三块,然后拼成 一个正方形,如何拼? 2.如图,有一张长为5 ,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 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1)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 (2)现要求只能用两条裁剪线,请你设计出一种裁剪的方法,在图中画出裁 剪线,并简要说明剪拼过程_____________. (天津市中考题)【三角形】 1.在△ABC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以OA为边在第四象限做 等边△AOB,点C为x轴正半轴一动点(OC > 2),连接BC,以BC为边在第 四象限内作等边△CBD,直线DA交y轴于点E. (1)试问△OBC与△ABD全等吗?并证明你的结论; (2)随着点C位置的变化,点E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若没有变化,求出点 E的坐标;若有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ABC中AB=AC,∠ABC=36°,D、C为BC上的点,且 ∠BAD=∠DAE=∠EAC,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个。 A. 2 B. 4 C. 6 D. 8 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6,D为BC的中点. (1)若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CF,求证:△AED≌△CFD; (2)当点F、E分别从C、A两点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A、AB运动,到点A、B时停止;设△DEF的面积为y,F点运动的时间为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F、E分别沿CA、AB的延长线继续运动,求此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当x的值为多少事,S△DEF能最大化? 图一图二 5.M为△ABC中BC中点,AN平分∠BAC,BN⊥AN,已知AB=10, BC=15,MN=3 (1)求证:BN=DN (2)求△ABC周长 6.在△ABC中,∠ACB=90°,AC=BC,DA=DB,CD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 三角形CDE,∠DCE=90° (1)求证:△ACD≌△BCE (2)若AC=3cm,则BE = ________ cm . 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ED=EC,探究AE与DB的大小关系

初中几何八大经典模型(一)

初中几何八大经典模型(一) 几何对于中考数学来说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考数学中几何部分做的怎么样直接决定了中考数学是否能 够拿到高分,是否能够拉开差距!所以初中数学的江湖中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数学者得天下,得几何者得数学!从分值来看,120分题目,几何每次考试都占50%左右,正可谓占着中考的半壁江山。从得分率来看,填空和选择比较简单,属于送分题,难度不大。大题难度很大,得分率很低,是孩子们中考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中考数学要想取得高分,并且让数学成为自己的优势学科,必须克服几何难题!巧学数学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初中几何的八大几何模型,掌握了这些模型,应对考试中的难题将轻而易举。也希望大家学习后,能够多加练习,掌握其中的奥妙,这对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初中几何八大经典模型(一)旋转模型类型一旋转特殊角度1、旋60°,造等边例:已知:△ABC是正三角形,P是三角形内一点,PA=3,PB=4,PC=5.求:∠APB的度数.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旋转的性质]分析:先把△ABP旋转60°得到△BCQ,连接PQ,根据旋转性质可知△BCQ≌△BAP,由于∠PBQ=60°,BP=BQ,易知△BPQ是等边三角形,从而有PQ=PB=4,而PC=5,CQ=3,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易证△

PQC是直角三角形,即∠PQC=90°,进而可求∠APB.2、旋90°,造垂直 例1、如图,P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若PA=a,PB=2a,PC=3a(a>0)。(1)求∠APB的度数;(2)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考点:[旋转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勾股定理, 正方形的性质]分析(1)已知PA=a,PB=2a,PC=3a,并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因为AB=BC,可将△ABP 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CBQ,连接PQ,构成两个特殊三角形,可求∠APB的度数;(2)用(1)的结论,证明∠APQ=180°,得出△AQ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AQ,QC 的长及勾股定理求AC,从而可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今天练习这两道经典题目,之后我会为大家接着发送其他类型的经典练习,欢迎大家评论和转发!!!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难题突破

1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0°,则该等腰三角形 的底角的度为 . 19.如图,已知∠AOB=60°,点P 在边OA 上,OP=12,点M ,N 在边OB 上,PM=PN ,若MN=2,则OM= . 20.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AB 上一点,连接CD ,在CD 上取一 点E,∠BEC=120°,连接BE,若CD= 314,BE=2,△ACD 的面积为33 14 , 则△BCE 的面积为 . 24.已知: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BD⊥AD,垂足为D , 过D 作DE∥AC,交AB 于E , (1) 求证:AE=ED (2) 若AB=5,求线段DE 的长. E D C B A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P N M O

25.已知:如图, △ABC 中,AB=AC, ∠BAC=90°,AD ⊥BC,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 (1) 求证:AB=CE (2) 点M 在AB 上,BM=2DE ,连接MC 交AD 于点N ,若DN=1,求AB 的长 27.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 △ABC 的顶点A(-2,0),点B 、C 分别在 x 轴正半轴上和y 轴正半轴上,∠ACB=90°,∠BAC=60°, (1)求点B 的坐标 (2)动点E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运动,设点E 的运动时间为t 秒,△AB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E 出发的同时,动点F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 CO 向终点O 运动,点F 停止时,点E 也随之停止。连接EF ,以EF 为边在EF 的上方作等边△EFH ,连接CH ,当点C (0,23),CH=3时,求t 的值 E D C B A N M E D C B A y x O B A C y x O B A C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

全等变换 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共旋转模型 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 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 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题(提高)

1、已知如图,△ABC 中,AB=AC ,∠A=120°,DE 垂直平分仙于D ,交BC 于E 点.求证:CE=2BE .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kx+b 交x 轴正半轴于A(-1,0),交y 轴正半轴于B,C 是x 轴负半轴上一点,且CA= 4 3CO,△ABC 的面积为6。 (1)求C 点的坐标。 (2)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 3、已知如图,射线CB ∥OA ,∠C=∠OAB=100 ,E 、F 在CB 上,且满足∠FOB=∠AOB ,OE 平分∠COF. (1)求∠EOB 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 ,那么∠OBC ∶∠OFC 的值是否随之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4.如图Ⅰ—8,△ABC 中,∠ACB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求证:(1)AE =CD ;(2)若AC =12 cm ,求 A B C O x y F O E C B A

BD 的长. 5、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点F ,交AC 的平行线 BG 于点G ,DE ⊥GF 交AB 于点E ,连接EG 。 (1)求证:BG=CF ;(2)请你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6.已知:如图,ABC △中,45ABC ∠=°,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 E A 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 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 AC =; (2)求证:12 CE BF =; (3)CE 与BG 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A F C D B G E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模型范文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模型 范文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如图,正方形ABCD DE=2CE,过点C作CF 如图,ABC中,∠如图,在边长为6 ,连接EG,

中,AB=AD,

H G F C B D A E H G F B C A D E 点E 旋转,旋转过程中,线段DE 与线段A B 相交于点P ,射线EF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G ,与射线CA 相交于点Q .若AQ =12,BP =3,则PG =. 【例12】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 =BD ,点E 、F 分别在AB 、AD 上,且AE =DF .连接 BF 与DE 交于点G ,连接CG 与BD 交于点H ,若CG =1,则BCDG S =四边形. 一线三等角模型【条件】EDF B C DE DF ∠=∠=∠=,且【结论】BDE CFD ? 【例13】如图,正方形ABCD 中,点E 、F 、G 分别为AB 、BC 、CD 边上的点,EB =3,GC =4,连接EF 、FG 、GE 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 最短路径模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将军饮马 2、费马点【垂线段最短】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16】如图,矩形ABCD 是一个长为1000米,宽为600米的货场,A 、D 是入 口.现拟在货场内建一个收费站P ,在铁路线BC 段上建一个发货站台H ,设铺设公路l .求l 的最小值. AP 、DP 以及PH 之长度和为【例17】如图,E 、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 =DF ,连接CF 交BD 于G ,连接 BE 交AG 于点H ,若正方形的边 长为2,则线段DH 长度的最小值是. 中,4,42AB AD ==,E 是线【例18】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段AB 的中点,F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BEF ?沿直线EF 翻折到'B EF ?,连接'DB ,'DB 最短为 . 《三垂直模型》 课后练习题 【练习1】 问题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CD ,点M ,N 分别在AD ,CD 上,∠MBN =12 ∠ABC ,试探究线段MN ,AM ,C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ABC +∠ADC =180°,点M ,N 分别在 DA ,CD 的延长线上,若∠MBN =12 ∠ABC 仍然成立,请你进一步探究线段MN ,AM ,CN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练习2】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F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 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 .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 求证:AE =AF . B

5、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 求证:PA =PF .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CF .求证:∠DPA =∠DPC .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 ,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和DF 相交于G ,连接AG ,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 D F E P C B A F P D E C B A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 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 (1)等边三角形 【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①△OAC ≌△OBD ;②∠AEB=60°;③OE 平分∠AED (2)等腰直角三角形 【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①△OAC ≌△OBD ;②∠AEB=90°;③OE 平分∠AED (3)顶角相等的两任意等腰三角形 【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三角形; 且∠COD=∠AOB 【结论】:①△OAC ≌△OBD ; ②∠AEB=∠AOB ; ③OE 平分∠AED O A B C D E 图 1 O A B C D E 图 2 O A B C D E 图 1 O A C D E 图 2 O A B C D E O A B C D E 图 1 图 2

二、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 【条件】:CD ∥AB ,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 【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2)特殊情况 【条件】:CD ∥AB ,∠AOB=90°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 【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 ③ ===OA OB OC OD AC BD tan ∠OCD ;④BD ⊥AC ; ⑤连接AD 、BC ,必有22 22CD AB B C AD +=+;⑥BD AC 21 S △BCD ?= 三、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 【条件】:①∠AOB=∠DCE=90°;②OC 平分∠AOB 【结论】:①CD=CE ;②OD+OE=2OC ;③2△OCE △OCD △DCE OC 2 1 S S S =+= 证明提示: ①作垂直,如图2,证明△CDM ≌△CEN ②过点C 作CF ⊥OC ,如图3,证明△ODC ≌△FEC ※当∠DCE 的一边交AO 的延长线于D 时(如图4):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 ;②OE-OD=2OC ; ③2△OCD △OCE OC 21 S S =- O B C O A C D E O B C D E O A C D A O B C D E 图 1 A O B C D E M N 图 2 A O B C D E F 图 3 A O B C D E M N 图 4

八年级上册几何数学题

1.如左图:AB=CD,AD=CB,E,F是BD上两点,BE=DF,若∠AEB=100°,∠DBC=30°,则∠BCF=_________。 2.如右图:AB=AC,∠BAC=90°,延长BA到E,连结CE,BF⊥CE于F交AC于D,若AE=2,BE=7,则DC=___________。 3.已知:如图:B在AC上,∠BDC=∠BEA,DN=CN=EM=AM。 求证:BA=BC

4.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90°。M是BE中点, 求证:AM⊥DC。 5.已知如图,E.F在BD上,且AB=CD,BF=DE,AE=CF,求证:AC与BD互相平分. A O F B E

6.如图所示,∠BAC=∠ABD,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7.已知:如图17,△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提示:过D作AC的平行线或者过E作AC的平行线或者过E作CD的垂线) C D

8. 如图,△ABC中,∠ACB=2∠B,∠1=∠2。 求证:AB=AC+CD 9. 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1=∠2,CE⊥BD交BD的延长线于E,证明:BD=2CE。

10. 已知:如图,∠1=∠2,P为BN上一点,且PD⊥BC于D,AB+BC=2BD。 求证:∠BAP+∠BCP=180° 11.如图8所示,已知 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结CE、DE。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初中数学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 掌握它轻松搞定压轴题! 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这次整理了常用的各大模型,一定要认真掌握哦~全等变换 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 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对称半角模型 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旋转全等模型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 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 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共旋转模型

初二数学几何图形题(供参考)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G H F E D C B A 几何图形题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 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一、以等边三角形为基础 1.已知:如图1,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交MC 于点E ,BM 交CN 于点F . (1)求证:AN=BM ; (2)求证:△CEF 为等边三角形; (3)将△ACM 绕点C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 O ,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 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2.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AB=6cm ,O 为AB 上的任意一点(与B 点不重合),OD ⊥BC 于D ;DE ⊥AC 于E ;EP ⊥AB 于P 。问:当OB 的长等于多少时,点P 与点O 重合? 二、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基础 3.如图1图2图3,△AOB ,△COD 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 =∠COD =90o, (1)在图1中,AC 与BD 相等吗,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2)若△COD 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2的位置,请问AC 与BD 还相等吗,还具有那种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3)若△COD 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3的位置,请问AC 与BD 还相等吗?还具有上问中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4.如图,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放置在一起,∠DEA=∠ACB=90°,∠DAE=∠ABC=30°,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 ,取BD 中点M ,连接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5.已知: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且在AD 的左侧作等腰直角△ADE ,解答下列各题:如果AB=AC ,∠BAC=90°. (i )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与点B 不重合),如图甲,线段BD ,CE 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ii )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乙,i )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为什么? 6.如图:在△ABC 中,BE 、CF 分别是AC 、AB 两边上的高,在BE 上截取BD=AC ,在CF 的延长线上截取 CG=AB ,连结AD 、AG 。 求证:(1)AD=AG , (2)AD 与AG 的位置关系如何? 7.在Rt △ABC 中,AB=AC ,∠BAC=90°,O 为BC 的中点.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大小关系, 并说明理由. (1)若点M 、N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BM=AN ,试判断△OMN 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S ?AMN 、s ?OMN 、ABC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 【模型1】倍长 1、 倍长中线; 2、倍长类中线; 3、中点遇平行延长相交 E D A B C F D A B C E ---------------------------------------------------------------------------------------------------------------------- 【模型2】遇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 1、 直接连接中点; 2、连对角线取中点再相连 【例1】在菱形ABCD 和正三角形BEF 中,∠ABC =60°,G 是DF 的中点,连接GC 、GE . (1)如图1,当点E 在BC 边上时,若AB =10,BF =4,求GE 的长; (2)如图2,当点F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线段GC 、GE 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F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2)问中关系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图3 图2图1G F D C G F D C G F D C A B E E B A E B A 中点模型

【例2】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CD上一点,连接DE、EF,且AE=AF,BAF DAE∠ = ∠. (1)求证:CE=CF; (2)若? = ∠120 ABC,点G是线段AF的中点,连接DG,EG.求证:DG上GE.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为BC、AD中点,BA交EF延长线于G,CD交EF于H.求证:∠BGE=∠CHE. H G E F A B D C 【模型1】构造轴对称 【模型2】角平分线遇平行构造等腰三角形 ---------------------------------------------------------------------------------------------------------------------- 角平分线模型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知识点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五种经典几何模型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五种经典几何模型(一)手拉手模型 模型教学产生于教育理论发展的新时代,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慢慢成熟起来,模型可以让孩子更快的代入到几何之中,形成自己的兴趣。也是近来来学习初中几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第一种经典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这也是历年数学中考常考的几何压轴题型之一。 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 (1)△ABE≌△DBC (2)AE=DC (3)AE与DC的夹角为60 (4)△AGB≌△DFB (5)△EGB≌△CFB (6)BH平分∠AHC (7)GF∥AC 解析:(1)∵△AB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 ∴AB=DB,BC=BE,∠ABD=∠CBE=60°, ∴∠ABD+∠ABC=∠CBE+∠ABC, 即∠DBC=∠ABE, 在△ABE和△DBC中, 易证明△ABE≌△DBC(SAS) (2) ∵△ABE≌△DBC(SAS)∴AE=CD; (3) ∵△ABE≌△DBC,∴∠AEB=∠DCB.

又∵∠HFE=∠BFC(对顶角相等) △HFE和△BFC中, ∠EHF=180-∠AEB-∠HFE; ∠CBF=180-∠DCB -∠BFC, ∴∠EHF=∠CBF=60∴AE与DC的夹角为60。(4)AB=BD,BG=BF, ∠ABG=∠DBF=60 ∴△AGB≌△DFB (5)EB=EC,BG=BF, ∠EBG=∠CBF=60 ∴△EGB≌△CFB (6)过B作BM垂直AE于M,BN垂直CD于N。证明△ABM ≌△DBM,则BM=BN ∴BH平分∠AHC (7)∵△AGB≌△DFB∴BG=BF, 又∠GBF=60,∴GBF为等边三角形 ∴∠GFB=EBC=60, ∴GF∥AC

八上几何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有关概念及表示法: (1)顶点:两边的公共点,用(顶)点A、点B、点C (2)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用AB(c)、AC(b)等表示; (3)内角:在三角形中,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用∠BAC、∠ABC等表示; (4)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3、分类:直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2)按边分等边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等 一、线段 1、边 (1)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表示为a+b>c,b+c>a,a+c>b,理论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可表示为c-bb时,2ac,b+c>a,a+c>b都成立时②|a-b|a时 2、高 (1)定义: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做△ABC 的边BC上的高; (2)特点:高是线段且三角形有三条高,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直角三角形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3)应用:找出三角形的高进行推理和运算;等底或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 3、中线 (1)定义: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 (2)特点:中线是线段且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任何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重心); (3)应用:根据定义得知点D是边BC的中点从而进行推理和计算,也考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4、角平分线(三角形) (1)定义: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边BC于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 (2)特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角的平分线是射线,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内心); (3)应用:经常考查被角平分线分出来的两个角是相等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推理 二、内角(三角形、多边形) 1、三角形内角 (1)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由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几

八年级的数学上册经典几何题集.doc

八年级上册经典几何题 1、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其中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11cm ,则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是 。 2、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9, 且三边长都是整数,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共有 个。 3、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四个自然村分别位于如图所示的A 、B 、C 、D 处,现计划安装一台变压器,使到四个自然村的输电线路的总长最短,那么这个变压器应安装在AC,BD 的交点E 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 D E B C 4、如图所示,在△ABC 中,∠C ﹥∠B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 E ⊥BC 于点E ,试说明∠DAE= 2 1 (∠C-∠B) A B D E C 5、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已知△ABD 与△ ACD 的周长差为8,求AB-AC 的值。 A B D C

6、在学习完“三角形的中线”以 后,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原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课后, 张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蛋糕要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要求只切3刀,你有办法达到要求吗?试把你的方案画出来,并加以说明。 7、如图:在△ABC 中, D 为AC 的中点,E,F 为AB 上的两点,且AE=BF= 4 1 AB,求S △DEF :S △ABC 的值。 A E F B C 8、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是中线,你认为AD+BD 与2 1 (AB+A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大于 A B D C 9、已知在△ABC 中,∠A =45°,高线BD 和高线CE 所在的直线交于点H ,求∠BHC 的度数. C D D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模型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 【模型1】倍长 1、 倍长中线; 2、倍长类中线; 3、中点遇平行延长相交 E D A B C F D A B C E ---------------------------------------------------------------------------------------------------------------------- 【模型2】遇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 1、 直接连接中点; 2、连对角线取中点再相连 【例1】在菱形ABCD 和正三角形BEF 中,∠ABC =60°,G 是DF 的中点,连接GC 、GE . (1)如图1,当点E 在BC 边上时,若AB =10,BF =4,求GE 的长; (2)如图2,当点F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线段GC 、GE 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F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2)问中关系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图3 图2图1G F D C G F D C G F D C A B E E B A E B A 【例2】如图,在菱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CD 上一点,连接DE 、EF ,且AE =AF , 中点模型

BAF DAE∠ = ∠. (1)求证:CE=CF; (2)若? = ∠120 ABC,点G是线段AF的中点,连接DG,EG.求证:DG上GE.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为BC、AD中点,BA交EF延长线于G,CD交EF于H.求证:∠BGE=∠CHE. H G E F A B D C 【模型1】构造轴对称 【模型2】角平分线遇平行构造等腰三角形 ---------------------------------------------------------------------------------------------------------------------- 【例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E平分∠BAD交BC边于E,EF⊥AE交CD边于F,交AD边于H,延长BA到点G,使AG=CF,连接GF.若BC=7,DF=3,EH=3AE,则GF 的长为. 角平分线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