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可能导致滥用和腐败。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中国也不例外。

本文将就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行探讨。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意味着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

这是对权力行使的第一道屏障。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石,它规范了公民的行为,也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

权力行使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任何超出法律范围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和制裁。

还应建立健全的行政监督机制,对政府机构和公务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依法行使职权,为人民办事。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可以是专门的监察机构,也可以是司法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等。

这些机构应当具有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能够对权力运行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包括对政府机构、公务员以及其他权力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

监督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对监督不力或者渎职行为进行惩处,确保监督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需要建立透明的政府和权力机构。

透明度是权力运行的基础,只有当政府和权力机构的权力运行情况对公众透明时,才能够得到社会的监督和参与。

政府和权力机构应当主动公开其行政行为、决策过程、财务收支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也需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鼓励公众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评议。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

这是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举措。

政府应当加大对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监督水平和能力。

也应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和监督意识培养,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过程中,我们也要面对一些挑战。

一方面,权力运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监督难度加大,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式;部分权力机构可能会对监督产生抵触,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和思考显得更为重要。

权力制约监督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机制,在政府的每个层面都适用。

它通过对全社会的检查、评估和监督来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而保护公民和国家的利益。

一、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意义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意义在于,这可以为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合法行使权力提供重要支持。

现代社会中,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权力滥用,权利的侵犯和公众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

因此,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确保政府行使权力之时合法、公正、透明,是保护公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实现加强权力制约监督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有力支持。

政府可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密切监控政府部门的工作,严格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以避免腐败。

同时,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实行透明的公共管理,注重公众参与,打造合法、公正、透明、有序的政治生态环境。

社会可以加强广泛的监督和参与机制,通过组织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举报,促进政府部门的责任落实和行政效率提高。

同时,可以加强群众教育,推进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以此监控权力的行使,增强对权力的约束制约。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权利制约监督?1.加强法治建设发挥法治约束作用权利制约监督根本在于法治,因此需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意识,规范和完善法律制度。

坚持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以增强法律约束力和行政规范化。

2.全民共治广泛开展舆论监督加强舆论监督是治理模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需要广泛开展舆论监督和涉法信息公开,可以将政府听取社会声音,提高公众的监督效力,确保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加强机制建设落实权利制约监督的具体内容采取多种机制,如颁布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权利行使、加强权利制约监督机构建设、规范行政程序等。

这需要建立权利制约监督机构,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确保权利行使的公正、透明并提供充分证据。

青海省加强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有关问题的调研与思考——以政务公开为例

青海省加强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有关问题的调研与思考——以政务公开为例
出完 善 制 约 和 监 督 机 制 ,保证 人 民 赋 予 的权 力 始 终 用 来 为
关键词 : 青海省 ; 政务公开号 : 9 214 D 1.1
:i ̄ kt rt
码: A
文 章编号 :0 5 58 (0 1 3 0 6 —6 10 - 6 1 1) - 13 0 2 0
T eRee r h a d T ikn fReae su so n h i r vn e h sa c n hn i go ltdIs e f Qig a o ic P
Qnh iPoic o Sp r s n etc amiirt e pw r .rpss i rvd m aue n odr t po i sfl iga rv e t U e i a d rs t d ns av o e Pooe mpoe esr i re o rvd a ue n ve i r t i s e u
I f m ain nor t。 Ope Re ulto ” te fe tv n s a t Outtnd n o l n g a in , h ef ci e e s nd he sa i g pr bems f c ryig ut o e n nt fais ub i i o a r n o g v r me af r p lc n
S r ng he t e t n Sup r ii n a nsr i to e v so nd Co t a n fAdm i s r tv we nit a i e Po r
— — — —
Ta i gt e Go en n f isp bi o a l k n h v r me tAfar u lc frEx mpe
Nl U Lt y n —u
Ab t a tUn e e fg t h n i g o o it u e y L w, h o e n n cii e s b a e n cvlr h s T e p oe t n sr c : d r h h i k n fS ce y R ld b a te g v r me ta t t smu t e b s d o ii i t. h r tc i t i t vi g o o ii r h n h e l ai n o o it ld b a r n e a a l r m h u e v s n a d c n tan f a mi i r t e f cvl i t a d t e r ai t f S ce y Rue y L w ae i s p r b e fo t e s p r ii n o sr it o d n s ai g z o o t v

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

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

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最新资料推荐------------------------------------------------------ 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对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的思考和建议党的十七大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对权力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逐步铲除权力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根据省监察厅调研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本文就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浅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对监督的认识比较淡薄。

片面认为监督有院娩损于领导威信和单位盈形苫象,是找岔子,捅训漏子诺,对己对人都不勇利。

一袁些人对监督顾架虑重重,杏下级对上级英的监督,怕鸡穿小鞋,击不敢监督;同倘级之间渴的监督,怕伤和奶气,麓不想监督;上级对擂下菩级的监督,怕丢选票绿慨,不愿监督二是对氟殷权力的科学配置还不蜗够谱科学。

主要表现在郧:权赵力过分集中,没仕有相互炎制衡;权责不倦能统一,语行使权力无岸所顾忌;自斟由裁量权嚣过大,为权力永腐败提猿供可乘之机等。

寅权力乒配置的不科学容易味导旺致权力失控,行为失1 / 9艳乞范。

三是对权力的轧筋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孝。

嗣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献缺陷邻,缺乏一整套行钥之有效妙的监督制度和烛措施。

例乌如,监督行枕为特别对满一把手萍的监督不到位瓶,留有津大量的监督真蝴空龙,使权力运行过程酝不丑能受到有效的监督;淆嘿现有的一些准则、规定抛蟹、制度在数量上不算少畴赃,但对权力腐败的约漓束月力很有限,远未达啃到法胞律纪律上应达到评的强制眠性程度,造成舒制约权力狞的机制较耍软、较信虚,致那使一部分掌握蔬实权的调权力机关和权力缴行使曝者,没有得到真正障有役效的监督,有的甚至枝淮处于失监的状态。

对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调研思考

对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调研思考

对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调研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干部的权力日益扩大,权力的监督也就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的调研,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进行了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权力监督的法律制度。

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监督和执行力度,形成有效制约机制。

同时,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完善制度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权力监督机制,制定监督措施,使权力行使得到规范和制约。

其次,应该加强舆论监督。

舆论是权力的制约力量之一,在现代社会舆论的力量更是不容忽视。

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渠道和新闻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领导干部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情况,形成对权力的舆论监督。

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督,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媒体,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和思想进行监督。

这种监督可以让权力行使得到更好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权力得到正确行使。

第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权力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

要在加强内部监督方面下功夫,建设健全党内监督机制,以铁的纪律保证权力的规范行使。

同时,对于党组织内的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也要加强研究和总结,使权力分配和运行更加公平和合理。

第四,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社会公众对权力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

应该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提高监管部门的效能,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约束。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应该借鉴外部监督的经验和做法,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权力监督的全过程中去。

最后,通过引进先进的国际经验和技术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反腐败监督机制,引进国际先进的监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等,并加强学习交流,用先进的思想和手段推动监管效能的不断提高。

总之,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需要依靠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支持。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及实施措施。

在立法监督方面,加强监督法律的执行和权力的合法性;推进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有效惩治腐败;加强审计监督,监督政府财务预算的合理性和效益;强化媒体监督,提升舆论监督力量,呼吁社会关注权力运行;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权力的行使。

最后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加强监督的发展方向,推动监督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

【关键词】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独立、审计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显得愈发重要。

在现代社会,权力不再集中在某一方,而是分散在各个机构和个人手中。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显得尤为必要。

在过去的历史中,由于权力滥用和制约不足,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贪污腐败、不公正的司法裁决等。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发生,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显得尤为迫切。

现代社会的开放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能力也越来越强。

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督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性,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成为了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加强监督,才能有效地规范权力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建设。

2. 正文2.1 加强立法监督加强立法监督是保障权力运行规范和有效的重要手段。

立法监督主要通过加强对立法程序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立法活动合法、公正、透明。

建立健全的立法程序是加强立法监督的基础。

要严格执行法定程序,确保立法主体依法履职,不擅自修改法律内容,不违反法定程序。

加强立法透明度是立法监督的重要内容。

要公开立法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规范立法行为。

要加强对立法依据和立法效果的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不合理的法律规定。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权力问题是党执政的核心一党制问题,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本质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公有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运行失控、失衡而被滥用所致。

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强化协调机制,全党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问题。

本文试从这方面作些思考和思考阐述。

一、权力缺乏把关的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中,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把关等问题依然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权与职责不具体、不对等。

现实中,许多人“官念”越来越浓,总认为当官相对其他职业风险小、回报大,并且能达致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尊严。

权力与责任不明确,给一些玩弄权术者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自主权与责任不对等,权力大于责任,引致监督无法适从。

2、监督明察职责和监督权威相脱节。

由于决策权、执行权、自主权不合理的配置,导致权力运行监督的软肋。

一直以来,我们部分党政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机关都设有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重任,从监督者的知情灵活性来看这种设置是合理的。

纪检然而这些纪检监察监管机构从属于本部门、本单位,人权、财权均掌握在部门领导手中。

试想在这类情形下,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还能做到强有力吗?在多数情况下,单位部门领导出于自身政府机构的责任和政绩考虑,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症结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地“内部处理”。

这在一些条管单位中显得尤为突出。

3、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遭遇难题,缺乏权威性。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设立起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督导、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监督体系。

从理论上角度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

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运行机制下,这些形式的监督,其作用的发挥往往难免是非常有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政监督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

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限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行为。

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一、必须从机制建设的角度着手要想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就必须从机制建设的角度入手。

首先,要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

这包括建立独立的权力监督机构和设置有效的监督手段及惩罚措施。

同时, 要增加对权力监督机构的经费投入, 提高监督机构的组织实力和人员素质,以确保权力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其次,要加强公共信息透明度, 提高公民的知情权。

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应该公开透明,信息公开应该成为一项制度性的要求。

这样,公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工作,及时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运行。

再次, 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提高法律文明素质和法律意识,以确保监督机构的合法行使职权。

二、社会和谐稳定是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基础社会和谐稳定是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基础,也是权力监督制约机早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会动荡。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府滥权或者忽视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

另外,要积极发挥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政府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和制约。

让公众通过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并通过舆论制约政府权力行使的不当行为。

三、建立更加高效和规范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要建立更加高效和规范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实施,如提高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推行财产申报制度、公平规范的选拔任用机制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体系等。

建立良好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有助于营造一个透明、高效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满意度,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5年政治类专题【文献号】4435【原文出处】延边党校学报【原刊地名】延吉【原刊期号】200501【原刊页号】54~56【分类号】D2【分类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507【标题】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作者】韩基灿/文英/金东春【作者简介】韩基灿,中共延边州委党校科研部副教授/文英,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金东春,中共延边州委党校科研部讲师(吉林延吉133001)【内容提要】保证权力正确运行的关键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从改革领导体制和机制、监督体制和机制入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以领导权力为重点,全面建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摘要题】调查思考【关键词】权力/制约/监督【正文】2004年初至五月上旬,我们对12个州直部门和延吉、敦化两市,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试点情况和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情况为主要调查内容;以在全州党政机关干部中发放抽样调查问卷(发出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

发放对象包括乡镇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副县级领导干部)为基础,进行了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研,形成了以下看法。

一、目前我州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一)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存在观念障碍,导致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认识误区1.权力至上观念的影响及法制观念淡薄。

在我国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权力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思想文化上缺乏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传统。

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如特权思想、官本位观念、长官意志、官僚主义等等。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宪法和法律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制约的作用如何”时,68%的人认为“有作用,但不起重要作用”或“基本不起作用”。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共权力在运行中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甚至出现权大于法的状况。

2.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在增长,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影响的惯性和计划经济高度集权制的影响下,民主的发育程度还很低。

“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在很大一部分人中还没有真正成为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意识。

有些监督对象缺乏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自己当作“特殊的例外”。

问卷调查显示,有28%的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中自觉接受监督的情况表示不满意。

不少监督主体民主意识淡薄,潜意识中怕“官”、怕“权力”,因此,在思想上不愿监督,行动上不敢监督,缺乏政治责任感。

3.对于共产党掌握的公共权力也必须受制约和监督的认识不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没有竞争对手,相对没有直接的外部压力和牵制。

这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公共权力膨胀,权力不受限制,产生权力腐败的可能性。

防止权力腐败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建立自我防范体系,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共产党执掌公共权力,同样必须建立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否则照样出问题。

(二)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中存在体制性障碍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对权力运作的制约和监督仍然很难,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更难。

如对“一把手”监督的问卷调查中,共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一把手”难以监督。

产生上述问题我们认为:1.领导体制问题。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我们原有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许多弊端的总根源。

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领导干部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比较严重。

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和难以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制造成的。

另外,集体领导制度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执行不力,这些必然助长权力的滥用。

问卷调查显示,对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和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执行的不好。

评价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时,认为“大多是一般”的占51%,认为“差,不少是走形式”的占30%,大多数人表示不满意。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彻底,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无力,有些部门领导班子内部缺少正常的相互监督和帮助,几乎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监督体制问题。

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监督体制的设置不符合监督的内在规律。

我们现行的监督体制,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使监督难以有效实施,这一体制在党内监督实践中暴露出缺陷。

从现行的党内监督双重领导体制中,各级纪委既是同级党委的被领导者,又是同级党委的监督者,实践中很难保证专门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当问到“您认为目前纪检双重领导体制对同级党委成员的监督作用如何”时,认为“有一定作用,但不起重要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为89%,可见,现行的监督体制,在确保监督权的行使与到位方面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3.权力运作中制衡机制缺乏问题。

不少同志指出,目前既存在由于领导体制不合理导致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而产生的权力腐败问题。

权力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对某项权力的权限、授权的范围、行使的程序不清,对重要的权力没有进行分解,又没有配置相对应的权力对其进行必要的制约,一个部门、一个岗位、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现象。

(三)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存在机制障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第二种是以道德制约权力,第三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

目前这三种监督机制都存在运行不畅的问题,特别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存在障碍。

问卷调查问到“群众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能起监督作用吗”时,89%的人认为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当问到新闻媒体对权力的监督作用时,认为“有作用,但作用不大”或“基本没有作用”的占59%。

当问到“自下而上的监督效果”时,认为“有效果,但效果不大”或“没有实际效果”的占 89%。

这表明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很有限的。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权利对权力制约监督的机制存在障碍。

1.缺乏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信息来源机制。

就全地区来说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高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便实行政务公开,也存在着公开的内容不彻底,公开的范围受限制,公开的时间不及时,公开的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当问到“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程度如何”时,认为“不怎么理想”和“很不理想”的占79%,不满意程度高。

信息资源短缺,信息渠道不畅,广大群众对政府权力运作过程不知情,难以有效参与和监督。

2.缺乏对群众监督的权利保障机制。

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都是以权利来制约监督权力,这种监督相对于权力来说比较脆弱。

如果没有比被监督者更大更强有力的权力支持、有效保护和及时行使,那么监督者的监督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缺乏对群众监督的保密和安全保障机制、激励支持机制,影响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3.缺乏对权力制约监督的落实机制。

首先是制约监督的制度不健全。

主要是党的领导机构设置、职权、运行、工作制度、议事规则、表决程序等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有待于创新和深化。

其次是落实制度缺乏刚性。

不少制度和措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抓落实不坚决不彻底,不执行也没有后果责任。

这样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又存在执行制度不力的问题。

在制度建设问卷调查中,认为“首先严格实行现有的监督制度”的占52 %,“首先必须补充完善现有监督制度”的占48%,说明健全制度和加强制度落实并重的必要性。

二、加强对权力制约监督的对策思考(一)构建有利于互相制衡的体制和机制,制约权力运行1.改革权力运行机制,构筑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必须紧紧抓住改革权力运行这个核心,继续突出抓好规范事权、财权、人权,从源头上杜绝权力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必须有效削减权力,分解权力,弱化权力,从根本上减少事权。

要本着总体弱化经济性审批,部分弱化社会性审批的原则,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应减必减。

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妨碍对外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审批事项,要坚决取消。

对可以用市场机制运作的审批事项,要采取公开招投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等方式公开进行。

对经过审核,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操作规程,形成有效的审批约束机制和事后监管机制。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和公开财权,构筑科学规范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完善财会核算中心功能。

在运行机制上,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做到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

要完善政府采购中心职能,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收付作用。

要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所有收费项目,都要将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和公开人权,构筑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要建立公开、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扩大民主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开选人、公正用人。

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差额票决制,严格选拔任用程序,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实践上有政绩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同时,要加大对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畅通干部“出口”,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全面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

党政机关新录用干部,严格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制度。

2.建立合理的分权机制,强化对权力的互相制衡。

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对提高权力运行的效率和防止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作用。

必须对权力进行适当分解、科学配置,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使权力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当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分解权力是约束权力的一种好办法。

在横向上,一个部门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在纵向上,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若干程序、步骤和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应相互制约。

同时对每一种权力,设置相对制约的权力。

要对每项权力进行严格的界定,加强内部监控,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领导干部之间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能够相互协调,互相制衡。

3.要完善权力的授予机制,强化对权力行使主体的制约。

对权力的制约,首先就要从权力行使者的选择开始。

在权力授予关系上必须保障权力所有者对权力行使者的选择权。

按照我国的宪政体制,权力所有者是全体人民。

人民群众有权选择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授予权力,权力行使者必须向人民负责。

从体制上改革目前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很多情况下,无权选择领导者,或者只有形式上有选择权的问题。

要完善党和国家的选举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党代表、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要进一步扩大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和领导人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要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更加注重民意和公认度,要引入候选人的竞争机制等等,切实体现大多数选举人的意志,从而形成最基本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