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_刘胜男

合集下载

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近年来,三七总皂苷和银杏提取物以及两者的联合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三七总皂苷、银杏提取物及两者联合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三七总皂苷在心血管保护中的作用三七总皂苷是从三七根部提取得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在心血管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三七总皂苷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证明,三七总皂苷可以减少心脏梗死面积,降低梗死后心肌坏死细胞数量,提高心肌细胞的存活率。

其次,三七总皂苷对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效果。

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可以提高心脏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

此外,三七总皂苷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氧化等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银杏提取物在心血管保护中的作用银杏提取物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药用活性成分,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

研究表明,银杏提取物在心血管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银杏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其次,银杏提取物可以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脏供血,提高心肌收缩力。

此外,银杏提取物还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抗炎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的联合应用在心血管保护中的潜力。

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联合应用可以协同作用,提高心血管保护效果。

一项研究显示,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联合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与银杏提取物联合应用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心肌的再生和修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5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5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918:49: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306.1723.004沉默信息调节因子5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于达云,许锦文,凌 霜(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上海 201203)doi:10.12360/CPB202206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3-0405-05中国图书分类号:R 05;R329 24;R349 1;R364 5;R54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ardiseases,CVDs)的死亡率位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5(silentinformationregulator5,SIRT5)作为一个新型的去酰基化修饰酶,广泛分布于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心血管细胞中,可通过脱乙酰化、脱琥珀酰化和脱丙二酰化而在多种CVDs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文将从能量代谢、调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讨论SIRT5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SIRT5在心肌梗塞、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收稿日期:2023-10-16,修回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973511)作者简介:于达云(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心血管中药药理学,E mail:yudayun2016@163.com;凌 霜(1979-),女,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中药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sarah_ling@126.com力衰竭等CVDs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总结了目前SIRT5相关抑制剂和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从而为靶向SIRT5提供防治CVDs的策略。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5;琥珀酰化;线粒体;能量代谢;炎症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ardiseases,CVDs)是一系列涉及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

利用生物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

利用生物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

利用生物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的任何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正在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利用生物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

生物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目前较为常见的一些生物技术方法。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旨在通过将“健康”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来纠正既有的基因异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基因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透过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合成一些的抗血栓蛋白,然后将其注入患者的体内,以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效果。

2.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透过直接将整个或部分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并负责恢复损伤组织,从而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医生可以提取患者的干细胞,然后通过体外培养技术,使它们分化成心脏细胞,最终将产生的心脏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

这些新生的心脏细胞可以恢复和加强患者心脏的功能。

这种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心肌梗塞患者,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3. 抗血小板活化剂抗血小板活化剂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聚结,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市面上的抗血小板药物有不少,然而毒副作用时常发生,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更安全且更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据目前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抗血小板新药,并且其安全性和效果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4. 药物传递技术药物传递技术是将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结合使用,通过纳米粒子将药物精确地传递到需要治疗的区域。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医生们可以将药物直接传递到肌肉、血管、心脏等组织,从而更好地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技术除了上述的生物技术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也被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1. 基于人工智能的病理学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的发展革命了心血管影像技术——近来,许多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已经被应用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三七及其主要皂苷组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三七及其主要皂苷组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三七及其主要皂苷组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血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

三七为活血化瘀代表药之一,其活性部位三七总皂苷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及三七皂苷R1等对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干预作用,为近年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三七及其主要皂苷组分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防治、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Abstract:Blood stasis is the main pathological factor in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is the representative medicine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issipating stasis.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he active part of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are ginsenoside Rg1,ginsenoside Rb1,ginsenoside Rd,and notoginsennoside R1,having good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which have become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and its major saponins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d provided idea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ine.Key words: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ginsenoside Rg1;ginsenoside Rb1;ginsenoside Rd;notoginsennoside R1;cardiovascular diseases;review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性温,微甘苦,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三七起源于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中国西南山区,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

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高先佈;李昌金;宋晓伟;郭志福;吴弘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16)3
【摘要】对基因功能的了解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为实施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先决条件。

利用基因特点选择药物,并将药物以最适的剂量、最适的时间用于最适的人群,从而使药物疗效最大化,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最小化。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是通过研究基因组变异在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中的作用,为个性化用药提供方案。

本文将重点综述目前PGx在不同心血管药物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而为PGx指导心血管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总页数】3页(P382-384)
【作者】高先佈;李昌金;宋晓伟;郭志福;吴弘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药物个体化治疗及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4.
细胞外囊泡在心血管疾病诊断、预后和药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5.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IRT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SIRT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二、线粒体蛋白去乙酰化 线粒体作为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主要调控代 谢水平及能量产生等细胞基础功能,包含前体细胞 的合成代谢过程,细胞健康的保护以及细胞核的协 调机制[3]。因此,明确线粒体内蛋白调控网络对于 了解细胞内稳态和病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研 究证实,赖氨酸 Nε乙酰化位点作为线粒体相关蛋 白最主要的调控机制来调节蛋白的功能,而线粒体 中 63%的蛋白都存在赖氨酸乙酰化位点[3]。研究 发现线粒体内蛋白的乙酰化水平越高,线粒体相关 氧化代谢 功 能 越 受 到 抑 制,从 而 造 成 活 性 氧 (reac tiveoxygenspecies,ROS)成 分 增 多,增 加 细 胞 的 氧 化应激损伤[4]。而 SIRT3作为这些线粒体关键蛋 白的去乙酰化酶,可以逆转它们的乙酰化水平,从而
四、SIRT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一)SIRT3在心肌肥厚中的研究 心肌肥厚是 对血流动力学压力增加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病理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0400;91739120);北京市教委长 城学者培养计划(CIT&TCD20190332)资助课题
△ 通讯作者 lichunzhoubayer@163.com; aijuanqu@ccmu.edu.cn
生理科学进展 2019年第 50卷第 4期
·257·
变,便于生物体在早期维持或增强心脏的有效输出 量[9]。目前大 量 研 究 证 明 线 粒 体 基 质 中 的 SIRT3 作为心肌肥厚的一种生物标记物,参与线粒体加工 处理 N 端 的 缩 氨 酸 的 生 物 效 应,维 持 线 粒 体 功 能[10]。近期研究表明,SIRT3通过上调线粒体超氧 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改善线粒 体活性,从而作为外源性硫化氢的保护剂来阻止异 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厚发生 。 [11] 一些药物研 究同样证实 SIRT3的保护机制:和厚朴酚通过上调 线粒 体 SIRT3去 乙 酰 化 作 用,使 超 锰 化 物 歧 化 酶 (supermanganesedismutase,MnSOD)和寡霉素敏感 蛋白(oligothromycinsensitiveprotein,OSCP)去乙酰 化从而逆转小鼠 心 肌 肥 厚 发 展 过 程[12]。 在 阿 霉 素 诱导的药物 性 心 肌 肥 厚 小 鼠 模 型 中,SIRT3通 过 去 乙酰化异柠檬酸脱氢酶 2(isocitratedehydrogenase 2,IDH2)和 MnSOD共同改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acid,DNA)损害并抑制心肌肥厚 的进展 [13]。除线粒体 功 能 失 调 引 起 心 肌 肥 厚 机 制 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自体吞噬是维持心脏正 常功能及细胞稳态的重要病理过程。近期研究表 明,SIRT3通过去乙酰化叉头转录因子 1(forkhead boxproteinO1,FoxO1)信号通路增强自体吞噬功能 从而在血管紧张素 II(angiotensinII,AngII)诱导的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中起到保护机制[14]。综上所述, SIRT3可通过去 乙 酰 化 线 粒 体 不 同 蛋 白,改 善 线 粒 体功能,同时增强自体吞噬功能,综合抑制心肌肥厚 的发生,但具体的分子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

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_刘胜男

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_刘胜男

Chin J Clin Pharmacol225Vol .29No .3March 2013(Serial No .161)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search for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收稿日期:2012-09-21修回日期:2013-01-26作者简介:刘胜男(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通信作者:赵志刚,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Tel :(010)67098036E -mail :1022zzg@刘胜男,赵志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LIU Sheng -nan ,ZHAO Zhi -gang(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 )摘要:由于遗传变异,不同心血管药物在代谢和疗效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可以指导心血管药物的发展和选择,同时也为临床达到理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参考。

本文对临床相关的几种药物(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口服抗凝药、β受体阻断剂、ACEI )的基因组学证据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心血管疾病;药物反应中图分类号:R541.9;R972.6;R9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821(2013)03-0225-03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is to guide choosing agents with the greatest efficacy and smallest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and focuses on the most clinically relevant and well -studied drugs :statins ,antiplatelet drugs ,anticoagulants ,βblokers ,ACEI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Key words :pharmacogenetic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rug response 从1990年起,心血管疾病持续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与进展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与进展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与进展第一章:引言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

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根本性地解决心血管疾病的根源问题,因此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个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或突变有关。

例如,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另外,某些基因变异还与高血压、心肌肥厚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第三章: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基因治疗是通过介入患者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传递、基因编辑和基因靶向等方法。

基因传递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其主要手段包括腺病毒载体和质粒介导等。

基因编辑则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直接修改患者基因组中的异常序列。

而基因靶向则是利用RNA干扰等技术靶向抑制异常基因的表达。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以冠心病为例,研究人员利用腺病毒载体将p53基因导入患者的心肌细胞中,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了心肌功能。

此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成功纠正了一些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使患者恢复了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基因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迅猛,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基因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提高。

其次,基因治疗的高昂成本和可行性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此外,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解决诸如目标细胞选择性传递、基因融合与表达等问题。

然而,尽管面临种种限制,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展望仍然非常乐观。

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相信未来基因治疗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 J Clin Pharmacol225Vol .29No .3March 2013(Serial No .161)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search for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收稿日期:2012-09-21修回日期:2013-01-26作者简介:刘胜男(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通信作者:赵志刚,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Tel :(010)67098036E -mail :1022zzg@刘胜男,赵志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LIU Sheng -nan ,ZHAO Zhi -gang(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 )摘要:由于遗传变异,不同心血管药物在代谢和疗效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可以指导心血管药物的发展和选择,同时也为临床达到理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参考。

本文对临床相关的几种药物(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口服抗凝药、β受体阻断剂、ACEI )的基因组学证据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心血管疾病;药物反应中图分类号:R541.9;R972.6;R9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821(2013)03-0225-03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is to guide choosing agents with the greatest efficacy and smallest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cardiovascular pharmacogenetics ,and focuses on the most clinically relevant and well -studied drugs :statins ,antiplatelet drugs ,anticoagulants ,βblokers ,ACEI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Key words :pharmacogenetic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rug response 从1990年起,心血管疾病持续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由于遗传变异,不同心血管药物在代谢和疗效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不仅可以指导心血管药物的发展和选择,同时也为临床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参考。

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临床相关的几种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口服抗凝药、β受体阻断剂和ACEI 等)的药物基因组学进行综述。

1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但个体差异导致了一些患者降脂疗效不佳以及肌痛和肌无力等副作用。

基因因素对此类药物疗效有影响,目前已超过40个候选基因与降脂疗效、减少心血管性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相关。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 )是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CETP 血浆浓度与高密度脂蛋白(HDL )水平负相关。

相比于B1B1型患者,B2B2纯合突变型患者,有较低的CETP 水平和较高的HDL 水平,冠心病的患病风险较降低[1]。

TaqIB 突变(rs708272)是CETP 基因多态性中研究最多的。

Meta 分析[2]证实,TaqIB 与HDL -C 水平和冠心病风险相关,但在普伐他汀治疗组并未显示显著相关性。

虽然B2B2基因型的患者发展为冠心病的风险较低;但B1B1基因型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更大。

携带ε2基因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降脂疗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但也有报道该结果尚无证实[3]。

ApoE 基因226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29卷第3期2013年3月(总第161期)多态性与LDL-C响应相关;但ApoE基因多态性与降脂疗效间存在相关性尚缺乏有力的证据。

携带KIF6等位基因突变(rs20455)的患者,接受普伐他汀治疗更能受益[4-5]。

对108个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相关基因的116个SNP位点的研究结果显示,KIF6等位基因突变(rs20455)在白人和黑人群中均是风险因素。

随后的13年随访研究结果,经回归模型分析发现,CC纯合子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

但最新的Meta分析[6]得出结论,SNP与冠心病风险无关。

Bar-ber等[7]结合3个GWAS他汀类药物研究在3936个病人中发现,14号染色体CLMN基因突变(rs8014194)携带者,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3%。

肌病是他汀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ADRs)之一,全球每年发生率约为0.01%,横纹肌溶解导致的死亡为10%。

服用高剂量辛伐他汀,患者非编码基因突变(rs4363657)与药源性肌病显著性相关,该突变与521T>C突变偶联(r2=0.97),携带C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约60%表达该非编码基因突变。

该突变与辛伐他汀导致的肌病有关;但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组未发现相关性[8]。

2抗血小板药临床上,将即使服用有效剂量与疗程后仍然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称为抗血小板药抵抗。

与此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三类药物: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及GP IIb/IIIa抑制剂。

阿司匹林该药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OX-1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Halushka等[9]首次发现,842A>G (rs10306114)和50C>T(rs3842787)存在不平衡连锁效应,携带有突变基因的健康人,较野生纯合子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随后,在冠心病患者中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但有不同研究结果[10-12]:未发现COX-1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活性或临床不良事件有显著性相关。

目前一致结果是,GPIIIa基因中PIA2突变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13],但仅限于健康人群。

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存在个体差异,约4% 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约有21%发生氯吡格雷抵抗[15]。

CYP2C19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是CYP2C19*2(约占15% 30%),其表型酶的基因多态性为功能缺乏的慢代谢型PM,患者若携带的是CYP2C19*2,必然会失去抗凝作用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

循证医学表明,携带CYP2C19*2患者较高功能等位基因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1.5 3.5倍。

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如普拉格雷、替卡格雷)抑制血小板活性,较氯吡格雷强;但其疗效/ADR与基因相关性尚无足够证据[14,16]。

3抗凝药香豆素类治疗窗窄。

个体差异较大的三类为华法林、苊香豆醇和苯丙香豆素类。

CYP2C9是参与华法林体内代谢最主要的酶之一,携带CYP2C9*2等位基因(rs1788859)的患者,需减少20%剂量,以维持INR为2 4。

一项包括39项研究、7907例病人的Meta分析[17]得出结论,与野生型(CYP2C9*1/*1)相比,所有突变基因型均需要减少华法林的维持剂量,例如CYP2C9*2和CYP2C9*3纯合子维持剂量分别降低36%,78.1%。

Meta分析显示[18],与正常给药剂量组相比,剂量调整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香豆素类抗凝药可抑制VKORC1酶,从而抑制维生素K诱导的凝血因子。

1173T>C和1639A>G突变基因携带者,华法林需要更高的维持剂量[19]。

仅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治疗剂量产生主要影响[20]。

4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病等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β受体阻滞剂都通过CYP2D6代谢;但与CYP2D6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的却限于美托洛尔、倍他洛尔、卡维地洛、奈必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以及阿普洛尔。

大部分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是由肝脏细胞色素酶P450系统代谢;而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纳多洛尔)则几乎以原药形式由肾脏排泄。

在体内约80%美托洛尔经CYP2D6酶代谢,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受该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也较大。

当用于CYP2D6弱代谢患者时,可因代谢显著减慢,血药浓度大幅升高,而使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疲劳等不良反应增多;当用于超快代谢患者时,则可因代谢明显加快,血药浓度大幅降低而无效。

目前临床推荐:在应用美托洛尔前要检测CYP2D6基因型,对弱代谢患者,其初始剂量可减少至标准剂量的20%;也可通过测量心率和舒张压,来调整剂量。

对中间代谢患者,应减少高剂量给药。

强效CYP2D6抑制剂,可显著增加其血药浓度而易导致中毒,最常见的是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安非他酮)、抗精神病药(硫利达嗪)、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普罗帕酮)、抗病毒药(利托那韦)、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抗真菌药(特比奈芬)以及制酸剂(西咪替丁)等。

Chin J Clin Pharmacol227 Vol.29No.3March2013(Serial No.161)5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的插入/缺失与ACE血浆浓度密切相关。

但ACE基因插入/缺失,与6年非致死性心脏事件无关[21-22]。

综上所述,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可以根据反应药物疗效或不良反应的标记物,预知患者对拟订治疗方案的认同性,协助临床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FDA批准进行的基因检测药物中的心血管药物占约10%。

目前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今后的相关研究应更多的考虑多个基因的联合作用以及环境-基因的交互作用,从而对每个患者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最有效的、最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Boekholdt SM,Sacks FM,Jukema JW.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TaqIB variant,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cardiovascular risk,and efficacy of pravastatin treatment:individualpatient meta-analysis of13,677subjects[J].Circulation,2005;111:278-287.[2]Nieminen T,Kahonen M,Viiri LE.Pharmacogenetics of apoli-poprotein E gene during lipid-lowering therapy:lipid levels and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Pharmacogenomics,2008;9:1475-1486.[3]Iakoubova OA,Sabatine MS,Rowland CM,et al.Polymorphism in KIF6gene and benefit from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results from the PROVE IT-TIMI22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08;51:449-455.[4]Iakoubova OA,Robertson M,Tong CH,et al.KIF6Trp719Arg polymorphism and the 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re-sults from the PROSPER study[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455-461.[5]Assimes TL,Holm H,Kathiresan S,et 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rp719Arg polymorphism in kinesin-like protein-6and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19case control studies[J].J Am CollCardiol,2010;56:1552-1563.[6]Barber MJ,Mangravite LM,Hyde CL,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of lipid-lowering response to statins in combined study pop-ulations[J].PLoS One,2010;5:9763.[7]Voora D,Shah SH,Spasojevic I,et al.The SLCO1B1*5genetic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statin-induced side effects[J].J AmColl Cardiol,2009;54:1609-1616.[8]Halushka MK,Walker LP,Halushka PV.Genetic variation in cy-clooxygenase1:effects on response to aspirin[J].Clin PharmacolTher,2003;73:122-130.[9]Verschuren JJW,Trompet S,Wessels JAM,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n pharmacokinetic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is it ready forclinical application?[J].Eur Heart J,2012;3:165-175.[10]Simon T,Verstuyft C,Mary-Krause M,et al.French registry of acute ST-elevation and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FAST-MI)investigators.Genetic determinants of response toclopidogre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N Engl J Med,2009;360:363-375.[11]Mega JL,Close SL,Wiviott SD,et al.Cytochrome P450polymor-phisms and response to clopidogrel[J].N Engl J Med,2009;360:354-362.[12]Gladding P,White H,Voss J,et al.Pharmacogenetic testing for clopidogrel using the rapid INFINITI analyzer:a dose-escalationstudy[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9;2:1095-1101.[13]Wallentin L,James S,Storey RF,et al.PLATO Investigators.Effect of CYP2C19and ABCB1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noutcomes of treatment with 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for acutecoronary syndromes:a genetic substudy of the PLATO trial[J].Lancet,2010;376:1320-1328.[14]Mega JL,Simon T,Collet JP,et al.Reduced-function CYP2C19 genotype and risk of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predominantly for PCI:a meta-analysis[J].JAMA,2010;304:1821-1830.[15]Price MJ,Berger PB,Teirstein PS,et al.Standard-vs high-dose clopidogrel based on platelet function testing after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GRAVITAS randomized trial[J].JAMA,2011;305:1097-1105.[16]Snoep JD,Hovens MM,Eikenboom JC,et al.Clopidogrel non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stent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Heart J,2007;154:221-231.[17]Mega JL,Close SL,Wiviott SD,et al.Cytochrome P450genetic polymorphisms and the response to prasugrel:relationship to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and clinical outcomes[J].Circu-lation,2009;119:2553-2560.[18]Lindh JD,Holm L,Andersson ML,et al.Influence of CYP2C9 genotype on warfarin dose requirem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Eur J Clin Pharmacol,2009;65:365-375.[19]Kangelaris KN,Bent S,Nussbaum RL,et al.Genetic testing be-fore anticoag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pharmacogenetic dosingof warfarin[J].J Gen Intern Med,2009;24:656-664.[20]Arnett DK,Boerwinkle E,Davis BR.Pharmacogenetic approaches to hypertension therapy:design and rationale for the Genetics ofHypertension Associated Treatment(GenHAT)study[J].Phar-macogenomics,2002;2:309-317.[21]Mas S,GassòP,Alvarez S,Ortiz J,et al.Pharmacogenetic predic-tors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induced cough:the role of ACE,ABO,and BDKRB2genes.[J].PharmacogenetGenomics,2011;21:531-538.[22]Harrap SB,Tzourio C,Cambien F,et al.The ACE gene I/D poly-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benefits of ACE inhibition[J].Hypertension,2003;42:297-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