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151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151-03

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钱宗霞 卢 兵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目前,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尝试总体上还没有走出传统培养模式的框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需求。因此,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立足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从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课程教育教学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系统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多方面才能的一种目标明确的综合性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品质、行为、能力教育的主阵地,其创业教育课程则是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更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作为职业辅导课程的一个章节或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其课程比较零散。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简单地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补充,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在走形式主义道路,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改变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从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和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建构三方面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难的困境下,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上普遍存在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

些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在读期间或者毕业后创办企业,在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揭示创业的规律,通过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尽早适应社会的发展。[1]由此可见,前者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来促进就业,以学校创业者的数量来衡量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这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片面夸大了创业教育的功能。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但是显得有些虚无缥缈,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低。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将创业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目标明确的综合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从创业的过程来看,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于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二阶段注重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创业实务培训指导,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流程等,协助学生顺利实现创业起步;第三阶段是跟踪服

收稿日期:2012-11-27

作者简介:钱宗霞(1980—),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创业教育。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为主导,丰富创新创业基础理论 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教学占据了整个课程课时量的大部分,是有效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学校最好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人士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加入师资队伍中。针对创新创业教材的选定,务必坚持理论加实践的标准,教材内容不能仅限于创新创业理论,必须有以创新创业实际案例为支撑的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创业课程目前虽然在所有高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部分高校依然未充分重视,比如在授课时间上出现被边缘化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为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1.高标准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众创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为真正创业的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也使更多学生增强了创新创业意识。然而,纵观高校中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部分学校只是形式上的應付,没有真正用心实施,为了最大程度地帮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条件,各高校务必按照教育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系统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进行的,加强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战略以及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不知不觉中关注创新创业。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各种载体和平台,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比如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校园文化节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创新的魅力和创业的收获。 三、多方面融合,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模式 1.在专业课程中灌输创新创业理论 基于创新创业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可以界定专业课是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而创新创业课程是专业课的有效补充,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系统思考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使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实现有机融合。在日常授课中,专业课教师务必将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实现二者的同频共振。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创业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出版相关教材,如“创业学”、“创业管理概论”等。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 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2019-01-10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满足人才强国的需求,建立真实的创新型国家,在教育上要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我国至今已经设有大约九所创业教育试点型院校,很多院校为了创新设定了各类具有独特特点的活动形式。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分析高等体育院校应当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创新课程;创业课程;体系建立 一.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结构 体育类院校需要遵循其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活动与实践服务有机结合的原则,从而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校内活动,整个体系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坚持差异化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从何实现综合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整个体系的具体运行在于,学校会依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实践作为导向,进行差异化实践活动,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起坚强的从业、创业理念。同时,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商业决策、职场适应、信息处理、人际交往、挫折面对等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未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整个体系尊重了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个性突出的专业培养思路,让结构更具有层次感、规律性。 二.高等体育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对体育感兴趣,他们的个性符合体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多的是可以展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中发展。 2.可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人才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仅仅是综合类高校的宗旨,更是体育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只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 3.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体育大学生脱颖而出。在培养他们创业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其兴趣从而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创业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特殊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方案(初稿)

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初稿) 《创新创业基础》是我校面向全体本科学生的核心必修课 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共34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2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种下创新创业基因。 为更好的进行课程建设,做好授课工作,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以下方案。 一、开课时间安排 1、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在全校征选6-8个学院针对2016 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试点必修课程开设。 2、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全校2016级学生开设。 二、课程内容安排 模块 第一模块(意识)第二模块(方法与训练)第三模块(实践) 课程内容创业与 自我认知创业团队商 业模式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创业思维与方法 问题探索(商机)原型与市场测试 商业资源、呈现新企业创办

其中理论讲授及见面课6-7次课程,计22学时,在线视频课程及实践课程12学时。 三、开课人数:60-80人/班 四、教师授课安排 授课经创新创业学院培训考核合格后,可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授课,也可选择三个模块授课(教师考核方式:试讲)。 五、授课方式 基于实践教学法及互动体验式课堂 六、课程考核方式 成绩考察“平时考勤+项目路演+项目书”三方面。 1、平时考勤:考察在线视频学习情况,平时出勤率及课程参与度。 2、项目路演:期末联合项目路演,即2-3个班举行一场,所有授课老师担任评委。 3、项目书:按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书格式,挖掘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积累 科研成果。 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2017 年5月9日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技能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把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创业创新教育注重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和目前的学科性以及职业性教育的同等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意识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明了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岗位创造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为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 ichael Portor)提出的,是关于国家竞争发展的理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求,大学生作为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借鉴欧美诸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确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这种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来造就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从而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各高校也将创业教育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创业主要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片面认识。而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eollege)蒂蒙斯(JeffeyA.Timmons)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创业意识的激发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动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校要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着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教育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等心理品质,鼓励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王贤芳,孟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从确立科学的理念、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重新审视和构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业教育;体系;重构;创业意识;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18-03 【教改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0学分)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校毕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 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 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 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 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 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 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 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张卫民,蒋宏达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第1期 张卫民蒋宏达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通过谋划构建双创教育体系,推进双创课程开发实施,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训, 建设双创基地拓展孵化,组织比赛提升双创水平,服务社会开展双创实战等措施,结合专业, 关注生活,联系生产,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 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将“培 植双创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列入培养要求。近年来,我市职业 教育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施“两创”文化进校园工程,在探索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 育新机制,营造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职教内涵发展,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 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谋划构建双创教育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一个目标,兼顾普及和提升两个层面,遵循结合专业、关注生活、 联系生产的三项原则,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知识、技能的四项教育内容,探索“学、做、结、研、创”五条途径,提供“师资、课程、基地、合作、活动、资源”六大保障,系统 推进构建了具有我市特色的“12345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在2013年全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作了交流,并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作专题展示。 二、推进双创课程开发实施 将“创新教育教程”和“创业教育教程”列入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 教育,同时组织教师根据区域校本实际,开发了“一技行天下:衢州市优秀中职毕业生的多彩 人生”、“中职学校创新创业经典案例选编”、“电子商务创业实战教程”、“互联网+特产营销”、“我要当老板”等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拓展选修。由于特色鲜明,实效性强,课程用 书还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中职课改校本选修教材、浙江省中职课改省级示范校本选修教材和浙江 省电子商务创业大赛指定教材。 三、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训 成立全市创新创业教研大组,每年组织创新教育研训活动开展问题研究,提升双创教育质 量内涵。“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市重点课题一等奖,“实践创业教育:提升中职聋生的就业力”获市一等奖,“中职电子商务创业实战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全国电 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职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建设双创基地拓展孵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学校针对创业课程建设进行了多种尝试。针对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来年对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3+2”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即通识教育核心课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素质拓展教育理论教学平台和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并对这种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标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1创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最初的高校自主探索,到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试点建设,目前,已进入了创业教育的教学实施阶段。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在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创业课程并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并未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往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拓展三大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进行自由选择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创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创业类课程通常被挤压在专业选修或素质拓展这样的狭小的空间内,课程的辐射面及影响力不够。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全国高校的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几乎没有成熟的网络资源共享课。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三,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有等加强。 创业教育课程涉及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创业宏观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这些课程的开设对老师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创业教育团队建设之初,政策或措施等暂不到位,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上创业教育课程往往作为副课的现状,老师付之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2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切实促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及学校相关文件,特制定本办法。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依据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我校出台了系列文件:《关于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校办字…2015?14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建设管理办法》(校就字…2015?1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校教字…2016?17号、《关于实施“创新创业活动周”及配套改革的通知》校教字…2016?14号、《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周”工作方案及指导意见》…2016?7号。 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与协调 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上级文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要求,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部,研发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师资,各二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小组具体组织实施。 1.学校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处长为秘书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研究生部、科研处、财

务处、人事处、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创新创业教学部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部,教学部设在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管理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的研发、教学计划的编制、校内师资的培训和统一调配,校外师资推荐,就业创业指导,为全校学生及孵化项目、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辅导服务的导师。创新创业导师须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招生就业处的领导。 3.专项小组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各二级教学单位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工作小组,组长由各单位出1名班子成员担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从学科专业角度选拔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负责本单位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及相应学分记录与认定,业务上接受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部管理与指导。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修订培养方案,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途径。 (1)结合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专业所属的行业,在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的内在性与社会性、多样性与适应性、开放性与前瞻性,积极探索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一)调研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各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法滞后,学习内容陈旧,考核方法死板,未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创业创业激情与兴趣。 (二)调研目的。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核心基础,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设计、项目平台孵化、文化氛围营造等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授课教师、用人企业4个方面的现

状,进一步掌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求、教师XXXXXXX、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等信息,从而搭建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发一整套涵盖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项目、平台孵化为主要环节的课程和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调研内容 (一)调研内容。 针对院校的调研:主要包括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开设课程科目、课程课时、授课时间、学分置换、课程属性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如何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相关建议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配套等方面内容。 针对教师的调研: 针对学生的调研: 针对企业的调研: (二)调研对象。 针对院校的调研: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

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 以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起点,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了全社会的一个关注热点,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创业课程设置的优劣决定着创业教育最终的实施成效。本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认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设置目前仍然处于一个非常薄弱和亟待提升的状态。 [标签]创业教育创业课程试点高校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为了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2002年4月教育部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由自主探索阶段跨入了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至5月份,教育部先后成立“2010—2015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一连串的举措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以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及部分非试点高校为研究对象,就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设置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什么是创业教育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吸收了学者柯林·博尔的“三张教育通行证”的思想观点,明确提出要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提高到同传统的学术性和职业性通行证所享有的同等地位。柯林·博尔是这样描述这种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的:“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意而不总是依赖着他人。”后来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译作“创业教育”。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与发展服务计划”会议报告中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2616332.html,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作者:熊鸣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 摘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性意见。由于各高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能完成的有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各不相同。本文介绍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含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以及如何建设创新相关的教师队伍等内容。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训体系;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033-02 一、引言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被上升到全面建设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层面,如何引导各高校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政府和高校实现科技创新、教育发展必须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展现教学成果的中心枢纽,其是否有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美国的创业教育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以来,已逐步形成稳定鲜明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据统计,美国接近40%的学校已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各大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透过繁华外表究其本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依旧存在若干问题。 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着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在大学教育中是一个较为全新的概念,各大高校的课程和做法都各不相同,大部分高校都在结合各自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都与专业相关,是原来教学计划的延续,只不过将一些课时进行了调整。原来通识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居多,学生大部分是为了凑学分而随意选择课程。但是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则不然,他们会有目的地去选择对自己创新创业有利的课程。 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申报文本可以看出,创新创业需要有相应的商业计划书,而商业计划书所涉及的内容中一部分是有关于产品的各种说明,另外很大一部分是有

《创新创业基础》教案

第一章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教学目的]强化创业精神需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明确创业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认识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了解影响创业的环境因素及评价方法。 [重点难点]创业概念、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导课: 大学生学习《创业基础》的意义: 大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是创业的主力军。 通过学习,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创业观。 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呢?这里我们先给大家呈现一点网易上的资料,网易上有个资料:“十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大家都想创业!” 1.为别人工作,不如自己做老板。 2.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赚钱更多。 4.更有成就感。 5.收入支出自己可以更有计划。 6.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不上班。 7.虽然有风险,但不会有下岗的担忧。 8.生活会更有目标和方向。 9.更具有机动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控。 10.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2]

这点资料很好,这是这是针对所有人群而言的,今天我想就在校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创业教育讲几个观点。 关于创业的书很多,有教材类,有企业家传记类,有企业家生意经一类的,有访谈类的,有企业家自述类的。与创业有关,不是说所读数目中要有“创业”两个字,比如说《塔木德》(犹太人的圣经)、《在路上》、《蓝色巨人》、《福特传》、《史蒂夫·乔布斯传》这几本书的书名中都没有“创业”二字,但其内容都与创业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谈谈对创业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创业。 第一节创业与创业精神 一、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一)创业的定义 创业的定义有狭义创业与广义创业之分。 狭义创业:通常指“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 广义创业:通常指“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创业既包括创立营利性组织,也包括创立非营利组织;既包括运行政府设置的部门和机构,也包括运行非政府组织机构;既包括从事大型的事业,也包括从事小规模的个人或家庭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生就是创业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对创业下的定义是: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创业作为一个过程,通常具有以下三个要点: 首先,创业需要面对资源难题,设法突破资源束缚,通过资源整合来达到创业目标。因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大都会经历资源匮乏,从无到有的过程。 其次,创业需要寻求有效机会。主要指创业者在创业前要努力识别商业机会,发现了商业机会,就会有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动力,所以,寻求机会是产生创业活动的重要一环。 再则,创业必须伴随着新价值的产生。与一般劳动相比,创业者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方式服务于消费者,创造出创新性价值,这种创新性价值既可以是商业价值也可以是社会价值。 创业与创新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151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151-03 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钱宗霞 卢 兵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目前,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尝试总体上还没有走出传统培养模式的框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需求。因此,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立足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从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课程教育教学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系统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多方面才能的一种目标明确的综合性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品质、行为、能力教育的主阵地,其创业教育课程则是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更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作为职业辅导课程的一个章节或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其课程比较零散。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简单地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补充,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在走形式主义道路,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改变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从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和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建构三方面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难的困境下,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上普遍存在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 些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在读期间或者毕业后创办企业,在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揭示创业的规律,通过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尽早适应社会的发展。[1]由此可见,前者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来促进就业,以学校创业者的数量来衡量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这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片面夸大了创业教育的功能。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但是显得有些虚无缥缈,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低。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将创业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目标明确的综合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从创业的过程来看,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于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二阶段注重创业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创业实务培训指导,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流程等,协助学生顺利实现创业起步;第三阶段是跟踪服 收稿日期:2012-11-27 作者简介:钱宗霞(1980—),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创业教育。

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摘要】针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介绍了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开设创业核心类课程、学术报告交流类课程和模拟实训等活动,建立起连贯、完整、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观念上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无非就是就业、升学,但是伴随着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日益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日益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构建层次分明、科学立体的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核心。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一些专业基础类课程,而能提供给学生进行选修的课程不多,内容结构也都较杂乱,地位不高。创新创业类多以选修课形式向学生开课,被挤压的一个较狭小的空间,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定位不清,实践实训环节缺乏有力地支撑,课程的作用、辐射面及影响力都较小,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效果[1]。 2.创新创业课程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没有进行深度融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比较孤立,最多与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并没有与专业课程融合起来。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创业实际中,创业活动缺乏专业支持,没有可行性。而专业教育的效果也难以通过创业活动来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成了空中楼阁,创业活动脱离了专业技术的支持,形同虚设[2]。 3.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