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呈递过程中病毒免疫逃避研究进展
宫颈癌的相关免疫治疗及进展

宫颈癌的相关免疫治疗及进展尹博,丁鉴夷,杨美琴,韩凌斐△【摘要】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HPV 疫苗在宫颈癌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免疫治疗也成为了宫颈癌治疗的新模式,尤其对于手术、放化疗效果不佳和术后转移及晚期复发的患者,免疫治疗尤为重要。
免疫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疫苗治疗、树突状细胞免疫疗法和过继细胞免疫疗法。
目前,相关的免疫疗法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治疗的研究中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综述宫颈癌中的免疫治疗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从而为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宫颈肿瘤;免疫疗法;乳头状瘤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疫苗;治疗Related Immunotherapy and Progress of Cervical Cancer YIN Bo,DING Jian -yi,YANG Mei -qin,HAN Ling -fei.Department of Gynecology,Shanghai First Maternity and Infan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HAN Ling-fei,E-mail:******************【Abstract 】Cervical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which is a serious threat to women ′s health.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persistent infection is the main risk factor of the cervical cancer.In recent years,HPV vaccine has achieved favorable results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vical cancer.Immunotherapy has also become a new pattern of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poor effect of surgery,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postoperative metastasis and late recurrence.The strategies of immunotherapy mainly include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vaccine therapy,dendritic cell immunotherapy and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t present,the related immunotherapy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and its precancerous lesions.This article will describe the progress of immunotherapy in cervical cancer,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ervical cancer.【Keywords 】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s;Immunotherapy;Papillomaviridae;Papillomavirus vaccines;Therapy(J Int Obstet Gynecol ,2021,48:628-633)·综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2422)作者单位:201204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通信作者:韩凌斐,E-ma il:l*****************△审校者DOI:10.12280/gjfckx.20210116从世界范围来看,宫颈癌已成为妇女第四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是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1]。
HLA—G与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21年4 l 第2卷 第4 00 , E 3 期
甍
Hale Waihona Puke 论著 H A—G与 肿 瘤 免 疫 逃 逸 的研 究进 展 L
王 亮
【 中图分类号】 70 3 R 3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6 15 ( 1 ) 00 - 2 10 — 9 9 2 0 0 0 1 0 0 4-
的病 例 H A —G表 达 阳性 。近 年 Ye等 也 发 现 H A—G 的 表达 与 L i L 食管鳞状细胞癌、 胃癌和结直肠癌病变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及 临床分 消灭、 清除体外 , 以保持机体 内环境的稳定 。随后却发现某些肿瘤 细胞 期等有关系 , 并提出通过抗 H A—G抗体的免疫染色可能是判断食管鳞 L 可以逃避机体的这种免疫监视作用, 使自身在体 内迅速分裂增殖 , 形成 癌、 胃癌和结直肠 癌患者预后 的潜在指标 。同样 杨新玲 等 也发 现 肿瘤, 即肿瘤 的免疫逃逸现象。HL A—G ( u nl ec n gn—G, HL hma e o ̄eate u i A—G在食管鳞癌中有显著表达 , 且其表达主要 由肿瘤细胞产生。对 H A—G) L 即人 类 自 细胞 抗 原 系 统 一G 是 一种 多 功 能 的分 子 , 仅 与 生 于卵巢癌的研究 也发现 在原发癌 中, L 不 H A—G表 达阳性 的病例可 达 殖、 感染、 器官移植… 等关系密切,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分子还参与肿瘤 5 % , 移 癌组 织 中 , A—G 的 表达 也 达 4 % 【 l 同样 , 国 学 者 0 在转 HL 8 l。 o 中 的免疫 逃 逸作 用 。本 文 仅 对 H A—G结 构 、 L 功能 、 诱导 免 疫 耐受 的机 制 王佑 权 _ 等研 究 发现 , 腺 癌 组 织 中 H A —G得 表 达 与肿 瘤 T M 分 1 乳 L N 及 临床应 用 价值 等 方面 做 一简 要综 述 。 期 , 淋 巴结 转 移 , 织学 分 级显 著 相关 。 同样 在 对 血 液 系统 恶 性肿 瘤 腋 组 1 H A—G的发 现 L 的研 究 中 Y h等 2发 现 H A— a J L G在 急性 髓 细胞样 白血病 患者 体 内的 表 H A—G基 因位 于人 类 白细 胞 主要 组 织 相容 性 复 合体 HL L A基 因 的 达是 其 预后 不 良的信号 , 时指 出 , L 同 H A—c可 能 是用 以治 疗该 病 的 潜 ukl l 发 现 HL ~G 表达 阳 性 的肿 瘤 细胞 也 A 复合体内, 是一种非经典的 H A—I L b类抗原 , 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在靶 点 。德 国 学者 N ce 等 【 (9 7 由美国西雅图大学 G rgt 18 ) e hy实验室发现的一种非经典 I 自细 超过 2 %的占2 %。在对垂体瘤的研究中发现 HL a 类 3 1 A—G基因的过量表 胞抗原, 称之为 H A一 . 。18 L 6 0 98年 M Ap e e ]i 建议为避免在命名 中使用 达现象 , n 其阳性表达与垂体瘤的侵袭性和预后相关¨ 。 标点符号 , 将该基因命名为 H A一 0 L 6 。时隔二年又发现它在胎盘绒毛远 3 癌细 胞 出 现 H A—G的异 常表 达的 机理 L 端 的细胞 滋养 层 特异 表达 , 随后 (9 1 ) WH 正式 命 名为 HL 19 年 被 O A—G 多种 癌 细胞 中 出现 H A—G异 常表 达 的机理 , L 目前 认 为可 能 有两 种 基 因。19 9 5年 Bd r WH 组织 的 H A命名 大会 上报 道 了 H A—G ome在 O L L 因素启 动 了癌 变 细胞 H A— 的异 常表 达 , L G 一种 是 H A— L G基 因启 动 子 的 四个 等 位基 因 , 是 G 00 1 G 0 02 G 0 0 分别 3 1 1 、 3 11 、 3 12和 C 00 , 今 共 去甲基化的结果 , 3 13 迄 另一种是体内的各种免疫因子刺激所致。基因启动子 发 现 了 H A—G的 1 等 位基 因 J L 7个 。 序列 中的 C G岛 的 甲 基 化 或 去 甲基 化是 基 因 表 达 调 节 的 重要 基 理 之 p l J HL A—G定 位 于 6号 染 色 体 短 臂 H A远 端 30 p以 内 , 经 典 的 L 0b 与 M ult ” o io等 研 究结 果 显示 , L G基 因启 动 子序列 中的 C G l H A— p H A—I 基 因如 H A—A、 L L 类 L H A—B H A— 、 L C具 有 同源 性 的一致 序 列 达 岛在不 表 达的 细胞 株是 高度 甲基 化 的 , 在表 达 的细 胞 株则 是 去 甲基 化 而 8 % , 8个外 显 子和 7个 内含 子 构 成 , 显 子 1 码 信 号肽 ; 显 子 2 6 由 外 编 外 的, 同时用 去 甲基 化 的 体 外 药 物 实 验 也 证 明 , 甲 基 化 能 够 重 新 启 动 去 4编 码胞 外 d 区 ; 显 子 6— 1一 外 8编码 胞 浆 区 ; 显 子 5编 码 跨 膜 H A—G 基 因的 表 达。 因而认 为 , A—c 基 因启 动 子 去 甲基 化 可 能 是 外 L HL 域 。 由于成 熟 的 HL A—G m N R A不含 外显 子 7 并 且 外显 子 6包 含 终 止 在肿 瘤 细胞 出 现 HL G异常 表 达的重 要 基理 。 , A— 密 码 , 大 部 分外 显 子 6 7 8不 能 翻译 , 而导 致 HL 因此 、、 从 A—G分 子 胞 浆 对于各种免疫因子刺激 , 德国 E sn大学医院的 R b an等 对 8 e em n 区比经 典 I 分 子短 。因此 , 的 自发 性 内吞 明 显 减少 , 胞 表 面 H A 类 它 细 L 细胞免疫因子在调节 H A—G表达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 L 他们在体外试 G分子的更新非常缓慢 , 对外源性抗原的呈递效率低下。 验 中发 现 ,H1 胞 活素如 干 扰索 一口 一B和 一.增 强 单核 细 胞 和肿 瘤 T 细 , y H A—G在转 录 水平 的选 择 性剪 切 共产 生 7种 异 构 体 , 7种 异 构 细胞 分 泌可 溶性 H A—G, T 2细胞 活素 如 I 4 I 0等 的影 响则 L 这 L 而 H L一 , L一1 体均 缺少 外 显子 7 其 相应 的 蛋 白质产 物也 有 7种 , , 分为 膜结 合 型和 可 溶 较 小 。但 B k r L uu 等 l 发现 干扰 素 —y 能够 引发 1. % 的肾 透 明细 却 仅 25 型 。①膜 结 合型 分 子 。 即 : L H A—G1HL 、 A—G 、 A—C , A—C 胞 癌 细 胞 株 表 达 H A —G mR A 和 蛋 白 , 对 正 常 的 肾 上 皮 细 胞 无 2 HL 3 HL 4, L N 且 H A—G L 1由全 长 的 mR NA编码 , 编 码产 物 与 经 典 I类抗 原 的结 构 类 作 用 。 其 似;I H, A—G 2由缺 乏外 显 子 3的 mR A产 生 , 编码 产 物 缺 少 以 结 构 4 H A—G导 致肿 瘸 细胞免 疫逃 逸 的可 能机 制 N 其 L 域;L H A—C 3由缺 乏外 显子 3外 显 子 4的 m N 、 R A产 生 , 编 码产 物 缺少 其 机 体 抗肿 瘤 的免 疫效 应 机制是 细胞 免疫 和 体 液免 疫共 同来 完成 的 , 和 o 构域;L ‘ 3结 H A—G 4由缺 乏外 显 子 4的 m N R A产 生 , 编码 产 物 其 主要 效 应细 胞 包括 细胞 毒性 T淋 巴细胞 ( y t c y hc eC L 其 ct TLmpo ̄ ,T ) o N t e i e , K)C L识别 表 达 H A— I 分 子的 u L 类 缺少 o c 3结构域 。②3种可溶性分子。即: L H A—G 、 L 5 H A—G 、 A— 6 HL 和 自然 杀 伤细 胞 ( a r KUeU N ,T C 。H A—G 7 L 5由含有 内含 子 4 缺乏 外 显 子 5的 H A—Gm A 编码 , 、 L RN 肿 瘤细 胞 , 对肿 瘤 细胞 发 挥 特异 性 杀 伤 作用 , K则 攻 击 不 表达 HL N A— 其 编码 产 物包 括 d 、 、 结构 域 和与 相连 的 由内含 子 4编 码 的 2 1 1 I 分 子 的肿 瘤 细胞 , 类 发挥 其 细 胞毒 。二者 相 互 补 充 , 同完 成 机 体 的 共 个 氨基 酸 , 少跨 膜 域 ; A—c 缺 HL 6由含 有 内含 子 4 缺 乏外 显 子 3和外 显 免 疫监 视任 务 。 与此 同时 , 瘤 细胞也 可 以凭 借多 种 方式 逃 避 免疫 系 统 、 肿 子5的 m N R A编码 , 其编码产物缺少 结构域和跨膜域, 只有 a 1和 的监 控 和 攻击 得 以继续 分 裂生长 , 肿瘤 逃避 机 体免 疫 系统 监 视 的机 制 也 结 构域 和 内含 子 4编 码 的 2 氨 基酸 ; L 1个 H A—G 7是 一种 新 的 H A—c L 有 多种 , 树 突 状细 胞 的凋亡 及 抗 原递 呈 能 力 的 下 降 、 C— I类 分 子 如 MH mR A剪 切异 构体 。 N 表达 的 减少 甚 至缺 失 、 疫 抑 制 性 细 胞 因 子 ( G 免 T F—B I 、L一1 I 0、L一6 、 H A— L G抗 原 的表达 有 组织 特异 性 , 早 发 现于 母 胎界 面 的绒 毛 膜 V G 最 E F等 ) 泌 增 多等 。现 已证 明 HL 分 A—G主 要 通过 以下几 种途 径 参 与 滋养层细胞上, 具有抑制 自然杀伤细胞 和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 的功能 , 机体 ��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各种方式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使肿瘤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包括肿瘤细胞。
然而,肿瘤细胞具有一些特殊的机制,使其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导致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一种常见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是通过调节免疫检查点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免疫检查点是一种负调节信号分子,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阻止其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大量的免疫检查点配体,如PD-L1,使T细胞失去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此外,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和IL-10,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另一种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是通过改变肿瘤抗原的表达或呈递方式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减少抗原的表达量,改变抗原的结构,或者降低抗原的呈递效率,来减少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
此外,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改变MHC分子的表达或功能,来减少抗原的呈递效率,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细胞、细胞因子、血管等组成的微环境。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改变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性因子的表达或分泌量,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了解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可以为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干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超抗原的机制及应用

超抗原的机制及应用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一类能够非特异地激活大量T细胞的抗原,其活化方式与传统的抗原结合MHC分子后被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识别的机制截然不同。
超抗原能够与MAC(MHC-TCR结合部位)不同的位置结合,从而激活大量的T细胞,导致非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扩增和炎症反应。
超抗原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激活方式:超抗原不需要被专门加工和呈递给T细胞,而是能够直接结合到TCR Vβ区域,并与MHCII分子的α链结合,形成超抗原-TCR-MHCII三相复合体,从而刺激大量的T细胞。
这种激活方式绕过了正常的抗原处理和呈递机制,因此具有非特异性。
2. 强大的免疫反应:超抗原活化的T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常抗原活化的T细胞数量,在短时间内可以激活大量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和炎症反应。
3. 多克隆T细胞激活:超抗原可以同时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这些被激活的T 细胞不一定能够识别此超抗原,因此形成了大量无效的免疫应答,同时也抑制了正常的免疫应答。
超抗原的应用在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1. 免疫治疗:超抗原可以通过激活大量T细胞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合成嵌合超抗原,可以激活大量肿瘤特异性T细胞,从而达到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目的。
此外,超抗原也可用于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疫苗研究:超抗原可以作为疫苗佐剂,通过激活大量的T细胞,加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研究表明,在疫苗中加入超抗原可以大幅度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目前已有研究将超抗原用于流感疫苗和癌症疫苗等的研发中。
3. 病原体研究:超抗原的发现和研究也为病原体的免疫逃避机制研究提供了线索。
许多细菌和病毒产生的超抗原,能够通过激活大量T细胞来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加感染的持续性和严重性。
总之,超抗原作为一种特殊的抗原,具有强大的免疫活性和多克隆T细胞激活能力。
医学免疫学-MHC

MHC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MHC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联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存在MHC分子基因 多态性,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MHC分子 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影响自身免疫应答。
MHC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关联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MHC分子表达异常 ,可能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和组织损伤,参与
断
MHC分子还可以用于疾病预后的判断,通过对MHC分子的 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
MHC 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靶点
MHC分子可以作为药物的靶点,通过与MHC分子的相互作用,可 以开发出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药物筛选
利用MHC分子进行药物筛选,可以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
免疫应答。
细胞间信号传递功能
总结词
MHC分子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 化。
详细描述
除了结合和展示抗原肽以及被免疫细胞受体识别外,MHC分子还能够参与细胞 间信号传递。例如,MHC分子可以与共刺激分子一起,影响T细胞的活化和分 化,从而影响免疫应答的性质和强度。
03
MHC 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
疫苗设计
MHC分子在疫苗设计中具有重要 作用,可以通过对MHC分子的研 究,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从而 设计出更有效的疫苗。
免疫原性预测
利用MHC分子对免疫原性的预测, 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筛选出具有强 免疫原性的抗原,提高疫苗的有 效性。
个体化疫苗设计
通过对MHC分子的研究,可以针 对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设计出个体 化的疫苗,提高疫苗的针对性和 效果。
MHC 与 T 细胞活化
MHC限制性
T细胞活化需要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 这种结合具有MHC限制性。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为193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1000万例。
这一严峻形势迫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便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抗肿瘤疫苗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我们还将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以期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二、抗肿瘤疫苗的研发现状2.1 现有抗肿瘤疫苗的类型及作用机制目前,已有多种抗肿瘤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已上市销售。
这些疫苗主要包括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以及细胞疫苗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共同点在于都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肽疫苗主要通过提供特定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或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片段,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确地针对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蛋白疫苗则利用完整的肿瘤相关蛋白作为免疫原,通过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来中和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这种疫苗在诱导体液免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DNA疫苗通过将编码肿瘤抗原的基因直接注入机体细胞内,使其在细胞内表达出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具有生产成本低、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
mRNA疫苗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疫苗技术,它通过递送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分子到机体细胞内,使细胞自行合成抗原蛋白并呈递给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在诱导免疫反应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
免疫细胞疗法在胃癌治疗中的潜力

免疫细胞疗法在胃癌治疗中的潜力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传统的胃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许多限制和副作用。
近年来,免疫细胞疗法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免疫细胞疗法在胃癌治疗中的潜力。
一、免疫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1.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感染我们身体的异物或异常细胞。
通过增强T细胞在体内活动,可以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消除。
2. 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增强:NK细胞具有快速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并不依赖于特定抗原受体的识别。
通过激活和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可以加速胃癌细胞的去除和杀伤。
3. 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能够促进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
通过提高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对早期肿瘤的阴性选择。
二、免疫耐受打破与治疗效果提升1. 免疫逃避机制:胃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如PD-1/PD-L1信号通路的激活等。
这些机制导致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最终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免疫耐受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免疫低下现象,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类药物叫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这些药物能够阻断肿瘤细胞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3. 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改造T细胞功能使其具有更强杀伤力的治疗方式。
通过修饰患者自身的T细胞基因,使其具备特定肿瘤抗原识别能力,从而达到精准攻击肿瘤细胞的目的。
三、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1. 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将免疫治疗和化学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实现协同效应。
化学药物可以降低肿瘤负担和减少肿瘤体积,为免疫系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2. 放射免疫联合:放射治疗对肿瘤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组织。
TAP\FOXJ1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TAP\FOXJ1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自身免疫性疾病(AD)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AD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在遗传背景上,欲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其病因,特别是TAP、FOXJ1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
[Abstract] Autoimmune diseases(AD)is the body′s own antigens to the immune response leading to its tissue damage caused by the disease.Its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entirely clear.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research had been done at the gene level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to explore its pathogenesis from molecular level.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bout TAP,FOXJ1 gene polymorphism and autoimmune disease has been concerned.[Key words] Autoimmune disease;TAP;FOXJ1;Gene;Polymorphism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基本特征是自身反应T、B细胞过度活化,自身抗体大量产生,致多系统、多器官广泛损害。
其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免疫、复杂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蛋白(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属于ABC转运体家族的B族,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和转运均由ABCs执行,若转运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和缺失,将导致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转运呈递等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抗原由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并加工成肽分子,以mhc-肽分子复合体的形式表达于
细胞表面,由t细胞上tcr识别,激活特异的ctl。病毒基因可编码某些蛋白作用于该过程,
进而逃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本文综述了这一过程中抗原呈递、逃避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免疫是生物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
性免疫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通过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通常,病
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免疫系统在干扰素的介导下清除病毒抗原。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clt
关键表位的改变,多肽抗原与mhc的结合受表位的突变,多肽抗原与mhc的结合受到抑制,
或tcr的识别过程受到 影响 ,则可能影响免疫应答过程而导致病毒逃避现象的产生[1-3]。
对一些病毒基因组结构的 分析 表明,许多病毒可以编码一些细胞内免疫调节的子的同系物,
避免了免疫系统的攻击。本文综述了抗原呈递过程中,病毒编码蛋白所引起免疫逃避的几个
主要方面。
一、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过程
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在免疫应答赛程中起中枢作用。它包括apc摄取抗原加工成多肽
分子,mhcⅰ或mhcⅱ灯分子将抗原信息分别呈递给cd8或cd4细胞,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应
等一系列过程。该过程又分为mhcⅰ和mhcⅱ类分子限制性抗原呈递两条途径[4]。
二、抗原呈递过程中的病毒免疫逃避
在依靠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d8+细胞毒t细胞来清除被病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中,病毒
编码了一些蛋白产物来影响抗原呈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蛋白酶降解作用、抗原多肽的运输、
mhcⅰ类分子的形成等),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1.病毒编码蛋白影响蛋白酶酶解作用:蛋白酶酶解外源性抗原成分产生抗原性多肘是抗
原加工和呈递的第一步。在人巨细胞病毒(ccmv)感染的细胞中,能表达一种病毒磷蛋白pp65,
该蛋白能抑制hcmv特异的t细胞抗原表位的产生,无法生成能力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
肽[10]。而eb病毒在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编码一核抗原(ebna1),其中包含一个gly-ala
得利区域,此重复区域能通达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的途径而影响抗原性多肽的产生[11]。
2.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抑制抗原多肽原运输:蛋白被酶解成抗原性多肽后,需由tap运
至内质网腔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单纯疱前病毒(hsv)感染细胞后,其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
产物icp47能有效抑制抗原肽转运者tap对抗原性多肽的转运作用,从而阻碍了抗原多肽和
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内的结合,使ctl不能有效地识别hsv感染孤细胞[12,13]。icp47对
tap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icp47能以较抗原多肽更强的亲和力同tap上的残基结合。
3.病毒编码蛋白阻止或破坏多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的形成:抗原多肽与mhcⅰ类分子
在内质内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必须被送到感染细胞表面才能被ctl所识别。而人巨细胞病毒
基因组中us(unique short)区域 内的即刻早期基因能编码一个内质网残基蛋白us3,us3
能同mhcⅰ类分子结合,使mhcⅰ类分子不能移出内质网腔,使感染细胞表面不能吴现抗原多
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14]。有趣的是,鼠巨细胞病毒(mcmv)基因编码的早期蛋白us11也
是一个内质网残基ⅰ型转膜糖蛋白,却能以较强的转运能力将mhcⅰ类分子的重链移出内质
网腔,使之被细胞质中的n0聚糖酶和蛋白酶体所破坏[15]。另外,亦有 研究 表明,hcmv、
mcmv编码的mhcⅰ类分子的同源体ul18和m144能够在体内对nk细胞产生抑制作用[16;17];
而缺乏m144的mcmv能被nk细胞识别并清除。
三、胞内途径中的病毒免疫逃避
mhcⅱ类分子限制的抗原呈递多与胞内途径相关联。病毒某些基因编码蛋白能直接或通过
控制细胞因子的产生不控制胞内途径。白细胞介素-10(il-10)能够抑制mhcⅱ类分子从胞
内结构中向细胞表面的补充。结晶结构分析表明,eb病毒基因bcrf1编码了一个胞内il-10
的同系物,称为病毒il-10(vil-10),也能阻止抗原多肽结合的mhcⅱ类分子在感染细胞表
面的显现[18]。而另一研究结果却表明,eb病毒的vil-10也能同呈递过程中,降低tap1在
b细胞中的表达,从而减少b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数量[19]。
另外,在胞内途径中,at-1即tgn特异的包涵体连接体,主要介导跨高尔基体网和胞膜
的蛋白分选[20]。mhcⅱ类分子和抗原多肽在胞内途径的分选,都是由ap-1或ap-2介导的,
牛乳头瘤病毒(bpv)编码的e6蛋白,能够同ap-1相互作用,影响ap-1介导的mhcⅱ类分
子选入胞内途径[21]。而bpv编码的e5蛋白,能够改变负责核内体、溶酶体酸化作用的h+、
-atp液泡上的一个亚单位的功能,使核内ph升高,导致抗体和溶酶体分离,阻止抗原的酶
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