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策略PDF
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分子机制

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分子机制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微生物体,它们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繁殖和传播。
尽管感染病毒的过程中,宿主会通过免疫反应来对抗病毒,然而,一些病毒仍然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引起严重的疾病。
那么,病毒是如何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呢?1.病毒的抗原性变异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其表面上的蛋白质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然而,一些病毒因为其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导致其表面蛋白质结构不断发生变异,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比如,流感病毒的HA(血凝素)和NA(神经氨酸酶)表面蛋白结构不断变化,使得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其表面上的抗原决定簇(epitope),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2.病毒的免疫干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产生一些蛋白,这些蛋白能够切断宿主细胞与免疫系统的联系,从而阻碍免疫系统对感染的病毒进行攻击。
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产生一些蛋白,这些蛋白能够切断宿主细胞与免疫系统的联系,从而阻碍免疫系统对感染的乙肝病毒进行攻击。
此外,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诱导宿主免疫细胞死亡来降低免疫反应强度,从而进一步逃避宿主免疫监视。
3.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产生一些蛋白,这些蛋白能够伪装成宿主细胞的蛋白,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
比如,愤怒猴感染HIV后,它的MHC-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分子的表达会下降,从而抑制T细胞的免疫攻击。
此外,HIV还会在感染细胞内复制,从而在宿主细胞的MHC-I表面上呈现了不同的肽段,从而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别。
总之,病毒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分子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细致深入的研究才能够深入探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病毒逃避机制的研究和了解,以便于有效地对抗各种感染病毒的侵袭,保障人类的健康。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寄生虫学: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寄生虫是一类以其他生物为寄主,依靠寄主体内生存和繁殖的生物。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策略。
这些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甚至导致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产生一定的容忍。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在逃逸宿主免疫系统方面的策略。
一、寄生虫通过变异避开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这使得它们在寄生虫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表型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使得寄生虫中的一部分个体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疟原虫通过多种表面蛋白质的变异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
二、寄生虫通过干扰宿主免疫反应逃避攻击寄生虫通过操纵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来降低自身在宿主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
例如,蛔虫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
此外,一些寄生虫还可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其倾向于免疫耐受状态,从而降低免疫攻击的强度。
三、寄生虫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表达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一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改变自身抗原表达的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抗原的表达时间、空间和数量等维度,来减少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机会。
寄生虫还可以选择性地表达一些非免疫原性抗原,从而混淆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标。
四、寄生虫通过模仿宿主分子逃避免疫系统攻击有研究发现,一些寄生虫能够表达与宿主分子类似的分子结构,从而模仿宿主分子,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种分子模仿的策略使得寄生虫能够有效地隐藏在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下,减少被免疫细胞发现和杀伤的概率。
五、寄生虫通过免疫抑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除了上述策略外,一些寄生虫还通过释放抑制性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少对寄生虫的攻击。
这些抑制性因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或转化,降低宿主对寄生虫的攻击效果。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探究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方面应用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探究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方面应用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人体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类病原体的入侵。
然而,病毒作为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具有极高的变异性和适应性,往往可以利用各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病毒免疫逃逸。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探究对于了解病毒的复杂性以及抗病毒药物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免疫逃逸是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一种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和体液的各种免疫反应来对抗病毒感染,其中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然而,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这些免疫反应,从而成功地感染宿主,繁殖和传播。
首先,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抗原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侦测。
病毒的表面抗原可以被免疫系统检测到,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通过变异来改变其表面抗原的结构,导致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
这种变异使得人体难以产生有效的抗体来清除病毒。
其次,病毒可以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来逃避宿主的攻击。
病毒可以通过干扰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抑制各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干扰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
这种逃避机制使得病毒感染后,在细胞内病毒可以长期存在而不被免疫系统察觉。
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宿主的攻击。
病毒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并抑制抗原递呈细胞的活性。
这种逃避机制使得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从而无法有效地清除病毒。
了解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对于抗病毒药物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不同,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效果和治疗成功率。
例如,针对病毒的抗体疗法可以通过识别病毒表面抗原的保守区域来有效清除病毒,并防止病毒变异。
此外,针对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抑制剂可以抑制病毒干扰宿主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从而增强宿主的抵抗能力。
另外,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探究还可以为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疫苗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模拟感染过程,让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以提高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能力。
病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

病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病免疫逃逸机制(immune evasion)是指一种生物学现象,其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通过各种策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清除。
这一机制在多种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病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I. 免疫逃逸机制的概述免疫系统是宿主对抗异物入侵的重要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然而,某些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的持续存在或肿瘤的进展。
II. 病原体逃逸机制的研究1. 抗原变异一些病原体具有高度变异性,例如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它们可以通过改变抗原特征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2. 免疫抑制分子病原体可以产生一些免疫抑制分子,如细菌毒素和病毒蛋白质,这些分子可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减弱免疫反应。
III.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1. 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减少免疫细胞的浸润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例如通过抑制趋化因子的产生或释放抑制因子来减少免疫细胞的吸引。
2. 免疫检测点抑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表达或过激活抑制性受体及其配体,如PD-1/PD-L1、CTLA-4等,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IV. 病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1. 免疫疗法的应用近年来,免疫疗法成为治疗肿瘤和某些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免疫逃逸机制,可以优化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
2.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免疫逃逸机制中涉及的关键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可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V. 结论病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免疫疗法,提高疾病的防治能力。
以上是关于病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的文章,内容全面地介绍了病免疫逃逸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文章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使用了恰当的格式和排版,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病毒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的机理

病毒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的机理先天性免疫是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激活获得性免疫的基础,在宿主清除病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病毒感染细胞后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毒入侵,进而产生干扰素(IFN)和一系列细胞因子来抵抗或清除病毒;同时,病毒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宿主细胞中生存,进化了多种可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
病毒逃逸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主要有病毒逃逸:抗病毒细胞、抗病毒分子和抗病毒信号通路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与获得性免疫反应相关,后两个层面与先天性免疫相关,且均涉及到IFN的合成与作用。
病毒入侵宿主后首先是PRRs识别病毒核酸,募集特异性的信号接头蛋白,从而激活转录因子IRF3和IRF7,促使IFN-Ⅰ的合成;IFN-Ⅰ随后激活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产生干扰素相关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
上述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问题,均可能导致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继而病毒可能在宿主内存活而形成持续性感染。
IFN不仅可发挥抗病毒作用,保护邻近细胞不受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有的病毒可扰乱IFN-Ⅰ的产生、抑制IRF7的功能,最终使其逃逸IFN-Ⅰ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ISGs是IFN-Ⅰ作用于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而产生的,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它可中断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有的病毒感染宿主后,可下调JAK1,最终阻碍JAK-STAT信号通路、阻碍IFN-Ⅰ功能的发挥而使病毒得以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和扩散。
病毒还可通过干扰受感染细胞的凋亡、干扰NK细胞功能等方式,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
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虽含有病毒基因组,但不表达病毒蛋白;某些病毒基因组不断突变引起病毒肽氨基酸的改变,影响Ⅰ类分子与其结合、诱导记忆抗病毒CD8+CTL的缺失等。
病毒免疫逃逸及其抗病毒策略

病毒免疫逃逸及其抗病毒策略作为一种小型的感染性病原体,病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流感、艾滋病、冠状病毒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为了抑制病毒的传播,我们需要开发有效的病毒抗体药物和疫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免疫逃逸现象的出现,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病毒免疫逃逸的原因,以及旨在对抗病毒免疫逃逸的策略。
什么是病毒免疫逃逸?病毒免疫逃逸是指在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对病毒攻击时,由于病毒存在基因变异、重组等现象,导致病毒产生新的表位或者改变原有表位的结构,使得免疫系统的抗体无法识别并中和它们。
而且,随着人口迁徙和医学技术的发展,病毒快速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也给病毒免疫逃逸带来了更多机会。
病毒免疫逃逸导致的危害病毒免疫逃逸会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清除病毒,从而使病毒更难被检测和治疗。
这是因为在病毒改变表位后,免疫系统抗体无法与其结合,从而无法正确地辨别和杀死病毒。
例如,HIV是一种易于发生免疫逃逸的病毒。
由于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它会快速地发生变异,并导致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消除它。
正因为如此,HIV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病毒,在制定针对性疫苗和药物方案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发。
另外,病毒免疫逃逸也会导致疫苗失效。
这是因为疫苗产生的抗体已经无法与病毒产生结合,无法有效抑制病毒的传播,从而使疫苗无效。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不断开发和更新新型的疫苗来对抗病毒免疫逃逸。
对抗病毒免疫逃逸的策略早期的抗病毒策略主要是通过疫苗和药物来预防病毒的传播和繁殖。
然而,由于病毒的快速变异,传统的抗病毒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效了。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寻新的抗病毒策略,以应对病毒免疫逃逸现象。
1.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指利用特定的酶来切除、插入或更改DNA序列,从而修复受到感染的宿主的基因结构。
基因编辑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攻击,减少病毒免疫逃逸现象的发生。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某些一次性的干扰素进行修饰,可以增强其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病毒免疫逃逸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病毒及其免疫逃避机制研究

病毒及其免疫逃避机制研究病毒是一类侵入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利用宿主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进行复制和扩散。
一旦感染,宿主体内就会出现生理和免疫学的反应,以抑制甚至消除这些病毒。
但是,很多病毒拥有免疫逃避机制,使得它们可以规避免疫反应,从而长期存活于宿主体内,导致慢性感染、疾病和传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病毒的免疫逃避机制以及最新的病毒及其免疫逃避机制研究。
病毒的免疫逃避机制宿主细胞通过刺激生物化学途径来抵御病毒感染,其中包括炎性反应和细胞毒性反应。
炎性反应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细胞、细胞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细胞毒性反应则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直接杀死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以避免病毒的扩散。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和免疫反应来逃避免疫攻击。
例如,一些病毒可以通过抵消宿主天然免疫系统活性和调节宿主和病毒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实现免疫逃避。
在这些机制中,一种最重要的机制是病毒通过改变表面蛋白的特异性来抵抗宿主细胞的免疫识别。
这些表面蛋白的多样性可以让病毒更好地逃避免疫攻击,从而导致长期感染和慢性疾病。
病毒及其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探索了许多重要的病毒及其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
以HIV为例,研究发现其复制过程中涉及的多个特殊酶,可抵抗免疫系统攻击并促进其存活。
这些酶包括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等。
其中,逆转录酶可以引起高突变率和反转录错误,从而增加HIV的遗传多样性,减少免疫系统对其的攻击成功率。
整合酶由于在HIV基因组DNA与宿主染色体相结合前,可剪切并重排HIV基因组DNA。
最后,HIV的蛋白酶可以在病毒复制过程结束后,剪切蛋白,并在释放新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时协助,从而增加病毒的存活时间。
此外,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 的研究发现,HPV病毒在感染人类皮肤和黏膜上的表皮细胞时,表现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逃避机制。
例如,HPV产生E5蛋白,该蛋白促进乳头瘤细胞的增殖,并能够抑制宿主细胞中的抗原处理和表达,从而干扰本地免疫反应。
病毒和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和治疗策略

病毒和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和治疗策略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其中,病毒和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
虽然人类一直在和病毒和细菌作斗争,但是它们仍然会利用各种机制来逃脱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将围绕病毒和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和治疗策略展开讨论。
一、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变病毒存在着高度变异的特性,它们可以在宿主细胞内或体外进行突变,从而产生具有不同抗原性的变异病毒。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宿主免疫系统对新的病毒感染时没有足够的抗体或T细胞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再次发生。
2.抗原遮蔽病毒可以通过表面的糖蛋白等分子来遮蔽病毒抗原,使得宿主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它们。
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来避免被病毒特异性抗体识别和结合,从而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3.干扰免疫系统病毒具有很强的免疫干扰能力,它们可以产生各种抗炎性分子,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如IL-10、IL-6、TNF-α等。
此外,病毒还可以抑制天然免疫系统、干扰素反应等。
二、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抗原变异细菌表面的抗原分子具有很强的变异性,使得细胞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清除变异的细菌,从而导致它们在宿主组织中存活和繁殖。
2.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细菌可以产生各种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TGF-β、TNF-α抑制因子等,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避免被清除。
3.阻碍抗生素的作用细菌也会产生各种酶、毒素等分子,来破坏抗生素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避免被抗生素治疗消灭。
三、病毒和细菌的治疗策略治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主要策略是抗病毒和抗菌药物治疗。
但是,由于病毒和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很多药物在治疗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治疗耐药性、不良反应等。
因此,在治疗中,我们需采取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策略第九七医院 (徐州221004) 陈复兴综述 南京军区总医院 武建国审校[摘 要] 病毒逃避免疫监控主要通过干扰对病毒抗原肽的加工和提呈,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免疫调节分子与机体具有源的细胞因子和受体来破坏抗病毒细胞因子网络,干扰病毒感染细胞凋亡和N K细胞杀伤功能等方式进行。
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随着分子病毒学和分子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病毒肽的加工,提呈机理和对作为免疫调节的病毒基因产物的鉴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仅对病毒逃避免疫策略作一简要综述。
1 病毒对M HC 类分子限制性抗原形成提呈途径的干扰病毒对M HC 类分子限制性抗原提呈的干扰是全程性的。
病毒抗原肽产生的第一步是病毒蛋白在胞质中经蛋白酶水解复合物(主要是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
EBV编码的一种含GL y2A la的EBNA21蛋白可反复干扰蛋白酶体的蛋白水解[1]。
而人巨细胞病毒(HC M V)感染的细胞表达的病毒磷蛋白PP65则可抑制HC M V特异性T T细胞表位的产生,这些都是干扰病毒抗原肽的产生[2]。
单纯疱疹病毒(H SV) 、 型编码的多肽I CP47是一种即速早期基因产物,可与肽运载体TA P复合物上的单个肽结合位点进行竞争性结合,从而干扰肽的运转[3]。
腺病毒12直接抑制TA P1和TA P22转录基因表达。
通常病毒抗原肽经TA P转运至内质网腔内与重新组装的M HC 分子结合,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而被CD8+T细胞识别,在此过程中,腺病毒E3219K 型膜糖蛋白还通过内质网回收信号将 类分子阻留在胞浆尾部[4]。
HC M V的U S3产物能与在内质网中的 类分子结合,并使分离。
小鼠巨细胞病毒(M C M V)的m l52基因产物gp40则使 分子滞留在高尔基体内[5]。
HC M V的二种产物U S2和U S11二者均能与应被称为离位(dislocati on),它是经一新生链插入内质网膜所致[6]。
使 类分子滞留在内质网内分子还有H SV表达的I CP47,在H SV感染细胞中能迅速对 类分子产生作用,因此很少能在血清学阳性患者体内分离出H SV特异性CD+8CTL[7]。
在H I V感染的细胞,它的V p u 产物在 类分子从内质网转运出之前,即可消除 类分子的表达[8]。
类分子既可留存于内质网,也可将其从内质网中清除,但即使它已表达于细胞表面时,某些病毒也能妨碍和更改它的功能。
如M C M V编码的糖蛋白gp34与已装配好的 类分子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表面,使细胞毒淋巴细胞(CTL)不能有效地识别[9]。
细胞 类分子内化是避免T细胞识别的一个生存策略。
H I V N ef蛋白与衔接子复合物A P2 2作用后,可以促进CD4和 类分子的内吞,因此使 类分子限制性杀伤失去目标[10]。
而腺病毒编码的E a基因和疱疹病毒编码的U L41基因均可下调 类重链的转录[7]。
2 病毒对M HC 类分子限制性抗原提呈途径的干扰M CH 类限制性抗原提呈大都集中在内吞途径。
内吞体和溶酶体内蛋白酶水解内化的蛋白抗原,产生适合与 类分子提呈的肽片段。
多肽与 类分子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后被CD+4T T细胞识别。
某些病毒能操纵 类分子的转录,如HC M V感染的细胞的JA K ST ST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受到一定损害,无法上调 类分子的表达[11]。
一些病毒能直接或通过控制细胞因子产生干扰内吞途径,如EBV编码的同源性I L2100通过抑制 类分子从细胞内到细胞表面的循环而阻止 类分子在—91— 1999年6卷1期细胞表面的表达。
牛乳头状瘤病毒(B PV)的E6蛋白与A P21衔接子复合物相互作用,影响了 类分子产物在细胞内的分布和抗原的提呈[12]。
B PV的E6产物和H I V N ef均可使内吞过程中必需的A P23解离而影响细胞内吞[13]。
B PV的E5产物能置换囊泡中H+三磷酸腺苷的亚单位,后者与内吞体和溶酶体的酸化有关[14]。
内吞体中pH的轻度增加即可以使某些抗原免于水解而不被提呈。
此外,H I V N ef蛋白作用内吞途径时还可将CD4从细胞表面清除。
3 干扰抗病毒细胞因子的调节细胞因子是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泌蛋白。
许多细胞因子有直接或间接的抗病毒作用。
许多病毒通过对抗细胞因子作用而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由于细胞因子可以正向或负向调节免疫应答,因此病毒通过编码自身的细胞因子来干扰体内免疫应答。
Zdanov等[15]报告EBV BCR F1基因编码与人I L210同源的一种蛋白,它是I L212的负向调节物,已知I L212可促进IFN2Χ产生,促发TH1类因子产生并抑制TH2类细胞因子产生。
此外,EBV编码的I L210还能下调TA P的表达。
一些病毒还有中和细胞因子功能。
腺病毒至少编码四种基因对抗TN F的作用,这些基因产物在受感染细胞上有着不同的位点,表明它们以互不依赖的方式作用于TN F诱发生物活性的不同阶段,但其作用机制未明。
腺病毒的这一生物行为提示在其感染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痘病毒和疱疹病毒可编码功能性细胞因子受体。
EB病毒编码一种可中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可溶性中和受体[5]。
还有四种疱疹病毒携带一些趋化因子(chem ok ine)膜结合受体。
痘病毒家族的一些成员还共同编码一些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它们能结合和阻断IFN2Χ、IFN2Α、IFN2Β、TN F和I L21活性。
将广谱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掺入痘病毒基因组后,该病毒感染即可引起很强的炎性反应[16]。
在机体强大免疫压力下,有时病毒的细胞因子受体功能比它的宿主更有效。
现已鉴定出痘病毒的一种可溶性趋化因子受体P35,它对其配体的亲和性比细胞上的受体要高10倍[17]。
已鉴定出编码膜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的病毒还有Χ疱疹病毒、HV S、HC M V。
麻疹16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对细胞因子进行调节。
病毒与单核细胞表面的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46结合和交联后,便可抑制单核细胞产生I L212[18]。
这可部分解释为何麻疹病毒感染者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低下。
U p ton等[19]报告兔纤维瘤病毒产生一种可溶性TN F结合蛋白,可竞争性抑制TN F与细胞上TN F受体结合。
4 干扰受感染细胞的凋亡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也是T、B淋巴细胞发育的正常方式。
在一些受感染细胞,被体内特异性CTL和N K细胞杀伤后也可发生凋亡。
病毒感染能更直接地诱导凋亡,且多在子代病毒粒子释放之前杀伤细胞以限制病毒感染。
由于病毒需要细胞来完成它们的复制和增殖,因此干扰细胞凋亡也是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一个重要策略。
牛痘病毒蛋白crmA在结构上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p in)相类似,但功能却是抑制胱门蛋白酶(casp ases),如I L21Β转换酶(I CE)。
目前还不清楚crmA是如何阻碍CTL、TN F和Fas引起凋亡的,可能与抑制CTL释放颗粒酶B有关。
疱疹病毒家族中的一些成员(包括马疱疹病毒2R、Kapo sis肉瘤病毒、HHV8、软疣接触传染病毒)编码FL I CE抑制蛋白或V2FL IPS,它们能干扰FL I CE的活化和循环[20]。
V2FL IPS用这一方式还可防止因I N F受体家族成员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
在人类表皮内,病毒复制可以造成良性损害。
受损表皮细胞的凋亡曾被认为具有控制肿瘤发生的作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通过灭活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过氧化物酶来抑制这种凋亡。
M CV的M CV066L基因编码一种有效的含硒蛋白,可以防止对紫外线或过氧化物酶敏感的细胞凋亡[21]。
病毒的三个基因产物均具有防止TN F介导受染细胞溶解功能,其确切机制未明。
腺病毒E I B19K基因与凋亡加速剂结合可使其失去功能而干扰凋亡。
EBV具有下调bc1~2基因的作用[16]—2—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5 干扰N K 细胞功能在病毒感染早期,N K 细胞能杀伤各种病毒感染的细胞。
这种杀伤不需要特异抗原的刺激。
免疫复合物和靶细胞表面结构可直接诱发N K 的免疫反应。
N K 细胞在机体受病毒感染时反应迅速,可在数小时至一天内达到高峰。
在人和鼠C M V 可分别编码 类分子同源物m 144和U L 18来诱骗N K 细胞。
用表达在N K 细胞上的CD 94抗体可以阻断U L 18的防护作用。
提示CD 94可能是U L 18的重要受体[5]。
Co s m an 等[22]报告了另一个U L 18受体,被称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或L I R 21,它含有两个免疫反应受体。
酪氨酸基抑制性基序(inh ib ito ry m o tifs ),这种基序也存在于抑制N K 受体中,通常认为它介导抑制信号。
L I R 21表达包括单核细胞在内的一些细胞上,而N K 细胞不表达,这表明U L 18介导的免疫调节可能发生在天然免疫反应的几个点上。
在体内,M C M V 的 类同源物与病毒毒性直接相关。
缺乏m 144的M C M V 可被N K 细胞更有效地清除。
病毒逃避机体免疫监控还有一些其它策略,如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虽含有病毒基因组,但不表达病毒蛋白,某些病毒基因组不断的突变引起病毒肽氨基酸的改变可影响 类分子与其结合能力和诱导记忆抗病毒CD +8CTL 的缺失等[23]。
机体免疫主要分为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二者相互作用能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病毒感染。
日本京都大学井村裕夫认为,生物的历史就是感染和防御同步演化(co 2evo lu ti on )的历史[24]。
因此,病毒编码能调节人类免疫物质是不足为奇的。
相信随着分子病毒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将会鉴定出更多的病毒编码蛋白,这对病毒致病机理的了解,对研制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及制定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策略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 L evitskaya J ,et al .P roc N atl A cad Sci U SA ,1997;94:126162 Gu lbert M J ,et al .N atu re ,1996;383:7203 Yo rk I A ,et al.Cell ,1994;77:5254 Paabo S ,et al .A dv Cancer R es ,1989;52:1515 P loegh HL ,et al .Science ,1988;280:2486 W ierty EJ ,et al.N atu re ,1996;384:4327 R iddell SR ,et al .A nnu R ev I mm uno l ,1995;13:5458 Kerkan J ,et al .J .Exp M ed ,1997;185:12959 K leijnen M F ,et al .E M BO J ,1997;16:68510 Greenberg M E ,et al .E M BO J ,1997;16:696411 M iller DM ,et al .J Exp M ed ,1998;187:67512 Tong X ,et al .J V iro l ,1998;72:47613 D ell A ngelica EC ,et al .E M BO J ,1997;16:91714 A ndresson T ,et al .J B i o l Chem ,1995;270:683015 Zdanov A ,et al .J M o l B i o l ,1997;268:46016 Sp riggs M K ,et al .A nnu R ev I mm und ,1996;14:10117 Sm ith CA ,et al .V iro logy ,1997;236:31618 Karp CL ,et al .Science ,1996;272;22819 U p ton C ,et al .V iro logy ,1992;258:136920 Irm ler M ,et al .N atu re ,1997;388:19021 Sh isler JL ,et al .Science ,1998;279:10222 Farrell H E ,et al .N atu re ,1997;386:51023 陈复兴.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7;2:4024 井村裕夫.日本医学介绍,1998;6:283人疱疹病毒28型致病作用研究进展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200032) 钱利生综述 卡波济肉瘤(KS )为一种内皮细胞增生性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