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了解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水稻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是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有利条件,此时病原菌易于繁殖,而且水稻叶片的受病情也会加重,从而导致恶苗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土壤中如果富含有机质、氮、磷等养分,以及水稻的连作等因素,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几率。

3. 病原菌恶苗病的病原菌是恶苗病霉(Pyricularia oryzae)。

病原菌寄生在寄主植物上,是一种寄生真菌。

在适宜的气温、湿度条件下,病原菌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侵染寄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 栽培管理不当苗期地力薄弱,种植密度过大,或是种子植入土壤太深,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土壤中过多的氮肥和有机肥是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有利因素之一,因此在施肥上要遵循适量、合理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和有机肥。

特别是要注意追肥的时机,避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施肥。

2. 提高通风透光性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的潮湿程度,从而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

可以通过合理调节水田的水位,及时除草,保持地块间的通风畅通。

3. 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的抗病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轻恶苗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水稻的密植会增加水稻叶片重叠的机会,从而增加病原菌的扩散。

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的重叠,减少恶苗病的发病率。

5. 生物防治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剂进行喷施,比如三环唑等,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对水稻的侵染,减少恶苗病的发生。

6. 注意病害防控定期巡田观测,及时发现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防治处理。

在病害发现较早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叶面喷施化学农药,对水稻进行有效的控制。

用药处理种子 防治水稻恶苗病

用药处理种子 防治水稻恶苗病

用药处理种子防治水稻恶苗病
去年南通市通州区有不少地方的水稻发生恶苗病,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侵染途径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恶苗病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会发生,以分蘖期发生最多,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其次是病稻草。

播种带菌稻种或用有病的稻草覆盖,当稻种萌发时,病菌从芽鞘侵入引起发病。

虽然恶苗病能引起再侵染,但病菌主要在前期即水稻芽鞘期侵入,以后侵染健康植株引起稻苗发病的可能性很小。

水稻恶苗病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土壤不带菌,不需要对病田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在播种前用药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

目前登记用于浸种防治恶苗病的药主要有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氰烯菌酯、多·福、多·咪·福美双等,其中以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及其混配剂最常用。

由于多年使用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骈咪唑类杀菌剂及其混配剂,导致水稻恶苗病病菌对这类药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同类药剂咪鲜胺也存在潜在的抗药性风险。

近年来,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25%氰烯菌酯悬浮剂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推荐的浸种浓度为83.3~125毫克/升。

该药对水稻恶苗病有良好防效,能有效杀灭已对多菌灵等苯骈咪唑类药产生抗药性的水稻恶苗病病菌。

生产上应先晒种1~3天,选种后开始浸种。

一般正常温度条件下浸种48小时,温度偏低时浸种60小时。

对育机插秧的水稻种子或易感病品种种子,浸种时,应适当提高浓
度。

降低温度催芽或浸种不催芽播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恶苗病发生。

不用病稻草作种子催芽时的覆盖物,集中高温堆沤或烧毁病稻草,可以减少水稻恶苗病菌源。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病因以及防治技术【常见问题】水稻为什么会发生恶苗病?防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有哪些?专家全面解答一、病因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

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鉴定: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串珠镰孢菌)引起的。

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4-6微米X2-5微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16-57微米X2.5-4.5微米,一般有3-5个隔膜。

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

健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症状。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由恶苗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
1. 恶苗菌是水稻的一种真菌性病原体,常常通过土壤传播。

恶苗菌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下,会引发病害。

2. 应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使水稻植株生长不健康,容易感染恶苗菌。

3. 水稻密植也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原因之一。

密植会导致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增加了水稻感染真菌的风险。

4. 不合理的灌水方法和过量的灌溉,会导致水稻根部长时间湿润,增加恶苗菌的生长繁殖。

防治方法:
1. 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选用耐病、耐瘟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30%福美胺或35%甲基托布津进行土壤消毒。

3.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

4. 注意田间管理,合理控制水田水分管理,避免过度灌水和积水。

定期疏松土壤,增强通风效果。

5. 进行轮作栽培,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的积累。

6. 基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抗病力。

7. 经常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可能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切除病苗、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等。

8. 注意水稻苗期的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提高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与恶苗菌的传播、土壤肥力不平衡、水田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当的灌溉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
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也叫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其主要症状是出苗后的水稻幼苗叶片逐渐褪绿、变白、枯死,导致整株植株死亡。

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1.土壤质量差:水稻恶苗病的真菌常常藏匿在土壤和植殖体中。

因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好、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温高湿度大,特别是在春秋两季,以及雨水充沛的时候,是水稻恶苗病最容易发生的时候。

3.播种前不良处理:在播种之前不对种子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种子表面的病菌会传染给幼苗,从而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种植密度不当: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还与种植密度有关。

密度过大,导致空气和阳光难以进入水稻,使植株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增加了恶苗的产生。

5.肥料使用不当:施用过多的氮肥会导致水稻的滞留,在潮湿的环境中易感染恶苗病。

过量的磷和钾肥不仅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也会使水稻叶片表面变硬,易感染恶苗病。

防治方法1.土壤管理:在土壤管理方面,要加强有机质的添加、粉碎和中和肥效,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改善土壤结构,以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2.早期治疗:在发现幼苗叶变白、变黄、开花或倒伏时,应立即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处理。

使用化学药剂或植物保护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扩散。

3.种子处理:在种子上涂抹杀菌剂或种植芽时,加入杀菌剂,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也可以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种子,以消毒和杀死表面的病菌。

4.合理栽培: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以便空气和阳光能够充分进入水稻栽培区。

5.肥料使用:在使用氮肥时要适量,过量氮肥会使水稻充满水分,对恶苗病的繁殖非常有利。

可以在土中添加适量的钾肥以提高水稻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施用过量的磷肥,以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率。

水稻恶苗病防治有效方法

水稻恶苗病防治有效方法

水稻恶苗病防治有效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它会导致水稻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有效的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最基本方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土壤肥力有关,因此合理施肥可以有效地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避免过量施肥。

3. 做好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

在田间管理中,应注意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避免积水,及时修剪水稻,保持水稻的健康生长。

4. 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天然的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方法。

生物农药可以有效
地杀灭病菌,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也没有危害。

因此,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时,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农药。

5. 喷洒药剂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喷洒一些药剂,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来预防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但是,在喷洒药剂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稻造成伤害。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同时,才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褐穗病、苗色变病、穗里粗病,是水稻害虫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线虫及其传染的病毒引起的。

一般出现在刚穗锯时,穗锯后2周即可明显看出病害的症状。

主要病症有穗基部及穗的褐色腐病,穗表面褐色毛茸茸的霜霉(图1),穗枝及小枝病害最多,";花"池苗成灰色,叶片褪绿,褐色斑点。

1. 病原生物。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生物是病毒,主要由以线虫介染传播,这些水稻恶苗病的病原有密孔葉病毒、普通核睫病毒等。

它们能够形成芽孢,抗病性弱,遇潮湿有利病变发生,所以春播期存在较大危害。

2. 气候因素。

水稻恶苗病也受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制约,此病害在5-7月之间总体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时常出现高潮湿度前,特别是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病害的发展。

3. 种水稻品种的抗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及致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抗性的品种一般被称为高抗品种,具备稳定的抗病性能。

针对水稻恶苗病,以下是一些对策和防治方法:1. 合理选择品种。

在种植水稻时,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尽可能避免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

而且应严格按照法定规定的防治时间,详细按照发布的长势要求,积极地采取先穗短而粒多的作物类型。

2. 合理地施肥。

播种前在种子植后期对施用氨肥,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加强田间管理。

细心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性,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播种期,及时杀菌除草,能有效遏制各种害虫、性病发生。

4. 及时施药。

及时施用抗病剂,可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如采用高氨间苯三酚、阿米索他等组份的抗性剂,为防治水稻恶苗病带来了可能性。

5. 适当添加有机农耕肥料。

有机农耕肥料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可改善土壤结构,缓解水土流失,累积水分,增加土壤肥力,也使作物抗病性增强,可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巷I琏 I 硝
219 食作 0 .粮 物 0
水稻 恶苗病 发生 的原 因及 防治 对策
龚 志 宏 覃 瑞 德
( . 西柳 州 市种子管理 站 柳州 5 5 0 : 1广 4 0 2
2 广 西柳州 市农 业科 学研 究所 / 西农业科 学研 究院桂 中分 院 柳州 5 5 0 . 广 4 0 3)
部茎 节逆生 多数不 定须根 , 分蘖少 或不分 蘖 。剥 开 叶 动 , 加强 新 陈代 谢 , 增强 种 子 吸 水 能力 , 高 种子 的 提
鞘. 茎秆 上有 暗褐 色条 斑 , 剖开 病茎 可见 白色蛛丝 状 发 芽势 , 高抗 病力 。二 是 严格 进行 种 子消毒 处 理 , 提
摘要 : 阐述 了柳 州市水稻 恶苗病发 生的原 因、 症状 , 分析 了其传播 途 径 和发 病 条件 , 总结 了水 稻 恶
苗病 的防治对 策 , 生产上提供 参考 。 为
关键词 : 水稻 ; 恶苗病 ; 生; 发 防治对 策
近几年 柳州 市水 稻恶 苗病 已由过 去 的普通 病 害 谷 粒也 可 受 害 , 重 的变 褐 , 能 结 实 , 壳 夹 缝 处 严 不 颖 上升 为重要 病 害 , 在全 市水 稻各 生产 区均 有发 生 , 造 生淡 红 色霉 状物 , 病轻 不 表现 症状 , 内部 已有 菌 丝 但 成 稻 谷 损 失较 大 , 病轻 的可 减 产 1 %~ 0 严 重 潜伏 。 发 0 2 %.
有淡 红色或 白色霉 粉状物 , 即病原 菌 的分 生孢 子 。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防治对 策
() 1 选用抗 病 品种 。
() 2 种子 处理 。一 是 晒种 , 播种 前选 择 晴 暖天 在
田发病 时节 间 明显伸 长 , 节部 常弯 曲露 于 叶鞘外 . 下 气 晒种 1 2 . 天翻动 3 4次 , 进种 子 内部酶 的活 ~ d每 ~ 促
灌 溉等增加 了感染 机会 , 提高 了发病率 。
再 侵染 。
( ) 病后 没有 及 时采取 有 效 的措施 , 致 病菌 重 。一般 籼稻 较粳 稻发 病 重 , 稻发 病 轻 , 4发 导 糯 晚稻 发病
重于早 稻 。育 苗床灌 水不及 时 , 缺水受 旱 , 发生 龟裂 ,
易使幼 苗根 部受 伤 。或拔 苗 时 由于 育苗 床上 缺水 使
时减 产 4 %以上 , 0 并有 逐渐 加重 的趋 势 . 已成 为 当地 3 传 播 途 径 和 发病 条 件 水稻生 产发展 的一大 障碍 。为此 , 效地预 防水稻 恶 有 苗病 的发生 已显得十分 重要 。
带 菌种 子 和 病 稻 草是 该 病 发 生 的初 侵 染 源 . 浸
种 时带 菌 种 子上 的分 生 孢 子污 染 无 病 种 子而 传 染 。
1 发 生 原 因
种。
严重 的引起 苗枯 、 死苗 并产 生 分生 孢 子 . 播 到健 苗 传 颖片合 缝处产 生淡 红色粉 霉 。病菌侵人 晚 , 粒虽 不 谷 种子 混 收 , 会使 健种 子带 菌 。土 温 3 ℃~ 0 也 0 5 ℃时易 重; 多施 氮肥 的 田块发 病重 ; 用未 腐熟 有机 肥 发病 施
( )品 种 因素 ,选 用 了带 病菌 的种 子 及感 病 品 及 花器 上 , 入颖 片 和胚 乳 内 , 成 秕 谷或 畸形 , 1 侵 造 在 ( ) 子未 经消 毒处理 , 消毒技 术不科 学, 2种 或 达不 显症状 , 但菌 丝 已侵入 内部 使种 子带菌 。脱粒 时与病 到彻底 消毒 的 目的 。 ( ) 培 管理 不 合理 , 催 芽 时 间长 、 3栽 如 长期 深水 发病 ,伤 口有 利 于病菌 侵 入 。旱育 秧较 水育 秧 发病

162一
粮 作 0. 食 物20 1 9
舭舛 蠢 韵
杂交水稻 新 品种金 稻 2 0 1的 选 育及 栽培技术
肖红 旭 陈 亮 。 王 小 红
(. 1 陕西省 南郑 县种 子管理 站 南郑 7 3 0 2. 中金祥 龙农 业科 技有 限公 司 陕西 汉 中 7 3 0 ) 1 ; 汉 2 O 2 0 0 摘要: 金稻 2 1 汉 中金祥 龙农 业科技 有 限公 司外 引不 育 系金 2 A 与 自育 的强优 恢 复 系 R2 1 组 0是 3 01
2 症 状
这类 幼苗插 秧后发病 重 。药 剂浸种不 彻底 水稻 恶苗 病又 称徒 长病 ,是 水稻 生 产上 常见 的 根 部受伤 ,

种生理病 害 , 病谷 粒播后 常不发 芽或不 能 出土 。苗 的病种子 比浸种 消毒彻 底 的种 子发病 重 。
期 发 病病 苗 比健 苗 细 高 , 片 叶鞘 细 长 , 叶 叶色 淡 黄 , 4 根 系发育不 良, 部分 病苗 在移栽前 死亡 。在枯 死苗上
配而成 的优 质 高产三 系杂 交 中稻 新组合 。 0 7年- 0 8年参 加 陕西省 中晚熟组 区试 , 20 20 2年平 均产 量
达 9 8/m . th ,比对照 汕优 6 4 3增产 81%。该 组合具 有 产量 高、 米质较优 、综合性 状好 等 特 点 , .4 于 20 0 9年 3月通过 陕 西省 品种 审定委 员会 审定 。
关键 词 : 系杂 交 中稻 ; 三 金稻 2 1 高产 ; 质 ; 育 0; 优 选
杂交 水 稻是 陕 西省 南 部汉 中 、安 康 地 区 的主 要 育系在 汉 中 5月下旬 播 种 ,播始 历期 5 ~ 5 ,株 高 0 5d 粮食 作 物之 一 。 由于该 区水 稻生 产气 候 条 件较 为 复 7 e 左右 , 型 较 紧凑 , 秆 较 纤 细 , 叶较 宽且 直 5m 株 茎 剑 杂 , 同生 态 区对 水稻 品种要 求 不 同 , 中金祥 龙 农 立 , 不 汉 叶耳 、 叶舌 、 叶枕 、 叶鞘 、 头 紫色 , 柱 主茎 总 叶片数
菌丝, 以后植 株逐 渐枯 死 。湿度 大 时 , 死病 株表 面 消毒药剂有 : 1%浸种灵 ; 5 枯 ① 0 ②2%施保克或 2 %使 5
长满 淡褐 色 或 白色粉 霉状 物 ,后期 生黑 色小 点 即病 百 克或 2 %菌威 ; 1 %的 4 1 酸液或 8 %的 4 2 5 ③ 0 0醋 0 0 菌囊 壳 。发病轻 的提早 抽穗 , 型小 而不实 。抽穗 期 乳油 ; %福尔马林溶液 ; . 穗 ④2 ⑤01 %硫酸铜 ; 0 ⑥5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