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研究综述(一)

合集下载

作家萧红简介.ppt课件

作家萧红简介.ppt课件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 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 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是 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 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
第二,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像的加 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底人物都是活的, 但每个人物底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 明确地跳跃在读者底前面。
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 粱,努力吧!为了失去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 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
——萧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41)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 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 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 八十,祖父就死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死场》
❖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 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 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 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 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萧红(与聂绀弩对话)
❖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 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而复 杂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 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 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 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体 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 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悲剧遭遇。

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为探讨主题,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芳草地》三篇作品入手,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她们的悲剧意识。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遭遇,展现出她的无助和无言。

小说开头,女主人公阿红被绑在牛车上进城卖身,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阿红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她没有选择的嫁给了一个无能的男人,并为此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

阿红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最终死于饥饿。

通过描写这些女性角色的遭遇,萧红展现了她们的悲剧意识,她们在社会中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萧红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女性在家庭中的悲剧地位。

红玫瑰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她在传统家庭中无法被接受,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白玫瑰则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按照社会的期望选择了婚姻,但最终却陷入了婚姻的苦闷之中。

通过对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描写,萧红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被束缚和被压迫,她们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自由、对个人追求的渴望和无力实现的无奈之中。

《芳草地》是萧红的一篇自传体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展现了她在农村生活中的苦闷和悲凉。

女主人公身负家庭的重任,需要照顾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她没有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一个没有知识和文化的环境中,女主人公无法得到解脱,她的生活被彻底消磨殆尽。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萧红揭示了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她们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只能在苦闷和无助中度过一生。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探讨。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内心情感的描写,萧红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悲剧遭遇。

萧红的文章

萧红的文章

萧红的文章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作家。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

萧红的经历让她对生活有着深刻且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都融入到了她的文章之中。

1、萧红的家庭背景对她创作的影响萧红的家庭是那种传统的封建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她面临着很多封建礼教的束缚。

比如说,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其实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女孩子。

这种家庭环境的压抑,在她的文章里就表现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就像在她的一些作品中,描写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和痛苦,像呼兰河传里对小团圆媳妇的描写。

小团圆媳妇是个很年轻的媳妇,但是在呼兰河那个封建的小城里,她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被婆婆打骂,被周围人用各种封建的方式“治病”,最后悲惨地死去。

萧红通过这样的描写,反映出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2、萧红的感情经历在文章中的体现萧红的感情生活也是相当复杂的。

她有过几段感情经历,这些感情经历让她在爱情和生活上都饱经沧桑。

她的这种感情波折在她的文章里也有所体现。

比如她在一些散文里,会流露出那种在爱情中的迷茫、痛苦还有对温暖的渴望。

她在爱情里的那种无助,就像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漂泊感一样,都融入到了她笔下的文字当中。

3、萧红文章的写作风格(1)萧红的语言很朴素、自然。

她不会用那种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文章,而是用很直白、简单的语言去讲述故事或者表达情感。

比如说在呼兰河传里,她写祖父的园子,“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样的描写非常自然,就像一个小孩子在讲述自己看到的园子一样,但是又充满了一种自由的气息。

(2)萧红的文章有着很强的画面感。

她很擅长描写一些场景,让读者读着读着就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还拿呼兰河传举例,她描写呼兰河冬天的场景,“呼兰河的冬天: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摘要萧红作品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识,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

她常将人和物置于一个独特的时空坐标中,以封闭循环的时空描写人物命运,用开放发展的时空描写自然风貌,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注。

萧红尤其擅长写人,特别是儿童、女人和男人。

她描写了三种不同的儿童形象,即最纯粹的儿童、被伤害的儿童以及已异化的儿童。

她从自身的女性经验出发,思考女性的生命价值。

认为女性的生育和女性的身份得不到男权社会的公平对待,是女性悲剧的根源。

她抨击男权社会,笔下有各式各样的男性,唯独欠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男性形象。

在不同人的描写中,体现出萧红对人的特别关怀。

萧红认为人的原始生命力和来源于人心底的爱,是人克服生存困境的最根本力量。

萧红关注民间生活,她知悉民间思想对大众具有操控性,希望消除民间思想中的糟粕,呼唤“五四”精神。

关键词:萧红;生命书写;生存追问On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the Inquiry aboutSurvival in Xiao Hong's WorksABSTRACTXiao Hong's works possess the in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the inquiry about survival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er works. She always places people and things in a unique space-time coordinate, in order to use a closed cycle space-time coordinate to describe the fate of characters and use an open develop space-time coordinate to describe the natural landscape, which to express her thoughts and concerns about life.Xiao Hong is especially good at describing people which are children, women and men. She describes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children images who are the purest children, the injured children and the alienated children. She thinks about the value of women's life from her own female experience. The origin of women's tragedy is that there is no fair treatment for female fertility and identity in male-dominated society. She criticized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She describes every kind of men, but only lack image of a stand-up man. Xiao Hong's works possess the intense consciousness of life. It shows that Xiao Hong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people. She believes that the primitive vital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love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force to overcome the plight of human existence.Xiao Hong focuses on the folk life and she knows that the nongovernmental ideological control the public. She wants to eliminate the dross in the folk thought and calls for the May Fourth spirit.Keywords:Xiao Hong, Description of Life, Inquiry about Survival目录摘要 (3)ABSTRACT (4)第一章绪论 (6)1.1选题缘由 (6)1.2文献综述 (7)1.3研究方法 (8)第二章人生体验与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9)2.1童年经验与萧红自身生命意识的确立 (9)2.2“无家情结”与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12)第三章萧红作品对生命的书写 (15)3.1时空体形式下的生命书写 (15)3.1.1封闭循环的时空与人物命运 (16)3.1.2开放发展的时空与自然风貌 (17)3.2萧红作品对人的开掘 (18)3.2.1三种不同的儿童形象 (18)3.2.2女性悲剧的根源 (20)3.2.3懦弱的“掌权”之人 (22)第四章萧红作品对生存的追问 (25)4.1女性生存意义的追问 (25)4.2生存困境中生存意义的追问 (27)4.2.1 生存困境中人所迸发的原始生命力 (27)4.2.2生存困境中人源于心底的爱 (29)4.3中国民间思想对人生存影响的追问 (31)4.3.1民间思想对人生存的影响 (32)4.3.2回归人文关怀,探寻生存之路 (34)结语 (37)参考文献 (38)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0)后记 (41)第一章绪论萧红的作品以人和生存作为关注点,她写活了生命,写绝了生存。

论萧红的卓越成就与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

论萧红的卓越成就与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
语 文 研 言 学 究囊
论 萧 红 的 卓 越 成 就 与 东 北 文 学 的 蓬 勃 发 展
吕鹏 毅
(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吉林 四平 1 6 0 ) 300 摘 要 : 在抗 日题材 、 乡土题材 和两性题材上 , 萧红这位伟 大的作 家为 东北文学的发展提供 了足够 的养料 . 以纵深 的“ 历 史意识 ” 超越 了“ 当代意识 ”提升 了整个 东北作 家群的文 学品质 , 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做 出了卓越 的贡献 。 , 为 关键词 :萧红 东北 文学 成就 萧红 (9 1 14 ) 龙江省 呼兰县人 , 名张乃 莹 。在 1 1- 9 2 黑 原 她近 十年 的创 作过程 中 , 写 出近百万字 的作 品 , 中最 为 共 其
会最底层 的人 民有过密切 的接触 ,她对 日本统 治下 的劳苦 大众 十分熟悉 。对劳动人 民生 活现状 的深刻观 察和 “ ・ 九 一 八” 事变带 给人们 的深 重的 灾难 的体 验交织 起来 , 使得她 的 文学作 品一出现就带着 鲜明的时代 印记 。萧 红的《 生死场 》 , 用凄 凉悲惨 的笔 调 ,为大 家描绘 了在苍茫 的大 地上沦 为奴 隶 的普通老百姓 的悲惨生 活 .让人 们展示 了在 日本帝 国主 义侵 略东北之后 , 东北 人们所面临 的苦 难与灾难 。浓 厚的抒 情笔 调和“ 随意性 ” 的结构方式 . 从作 者 的主观感 受 出发 . 让 人们 真切的去讲述 。因为亲身经历过这 场浩劫 , 萧红更能深 刻地体会 到 中国劳苦 大众 尤其是 中国妇 女的苦难生活 。《 生 死场 》 中国的每一个 故事都 是十分 悲惨 的 , 在撰 写这篇 小说 时, 作者不 是简单地 对事情 进行客 观 的陈述 , 而是将 自己的 主观感受直接 融人到其 中 。萧 红对于事 件发生 的次 序和过 程 不是特别 地在意 ,她将 散文 化的写作 方式 带进 自己 的小 说中去 。《 生死场 》 以独 特 的视 角为我 们展示 出 了在 那个黑 暗的年代 . 民是如何生存 的画面。整部作 品对 人们痛苦 的 农 描写是极为 深刻 的 , 在那样 年代里 生存 的人们 , 以动物 的 是 方 式生存 的。人们 的生命是 被蔑视 的 , 这样 的村庄里 , 在 人 们只有死 才能结束 悲惨 的命 运 。萧红 描写 的医院 主要是反 映在那个 黑暗时代 , 整个 国家 国 民的动物性 , 面对敌人 的 在 入侵时毫无感 觉 。面对 国家的沦陷 , 人们将 自己的身份 降低 到动物 的标 准 , 只为 了活着而活 着 , 么最后 的结 局一定是 那 自取灭亡 的。 鲁迅 曾这样评价过《 死场》 “ 生 ,北方人 民的对 于 生的坚强 , 对于死 的挣扎 , 却往往力透纸 背。” 萧红用 细腻的

论萧红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论萧红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论萧红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作者:金旭阳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4期摘要:读萧红的作品,我们大多时候是压抑的、沉重的,因为萧红的作品中大多都有着悲剧色彩。

尤其是对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描写,往往使读者读之而泪下。

本文就从萧红的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设置,探究其作品的女性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萧红;作品;女性;命运悲剧一、女性悲剧性命运表现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下,女性仿佛生来就是被忽视的,女性的命运早已被规划好,有的甚至直接被扼杀于婴孩时期,连最后接受礼教的“洗礼”的机会都没有。

女性既像男人一样被用于低廉的劳动力,同时又是家里男人的奴隶,她们没有话语权,有的只是无尽的劳作和无尽的打骂以及死的等候。

总结起来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命运悲剧主要体现在两点:社会地位低和家庭地位低。

(一)社会地位低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其被欺凌,被压迫的悲剧性命运在萧红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在萧红作品《王阿嫂的死》中,王阿嫂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到前村廣场上给地主们流着汗”,而她在冬天吃的只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甚至连一片干菜也吃不到。

她最后在血泊中死去,同时离去的还有那个刚出生的小生命。

王阿嫂是女性,还是下层阶级的女性,因而社会没有赋予她什么权利,活着就是卑微的活着,死了也不会有人太在意。

对于这种轻视与压迫,女性无法反抗,也没有反抗的意识,只能默默承受来自社会礼教的束缚与打击。

同样,《王阿嫂的死》小环的母亲被地主的大儿子强奸,也无地伸冤,只能活活气愤而死。

在封建社会,男性是劳动力的标志,所以,女性的出生与生长也往往会伴随着遗弃的危险。

《王阿嫂的死》里的小环,父亲在她没出生就死去了,母亲后来也气愤而死,才五岁,就成为“流浪者”,王阿嫂可怜她,做了她的母亲,可是王阿嫂最后也死去,小环就这样又孤苦无依。

然而,倘若她是一个男孩,想要收养她的也许就多了,因为男孩将来会是家中强壮的劳动力。

而金枝的孩子,她是女婴,所以哭着吵闹几下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厌弃,以致被活活摔死。

萧红创作心理初探

萧红创作心理初探

萧红创作心理初探摘要:萧红由于自身成长的背景和氛围有着一种孤独寂寞的创作心理,再加上和萧军的精神隔阂,相恋未果,这种创作心理更有所加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无疑是敏感的,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波折使得她的小说观照女性的命运和探索女性悲惨命运的形成,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焦虑的创作心理;尽管萧红一再强调自己是无家的漂泊者,但是生活的无情和情感的不顺使得萧红一开始就有着感怀忆旧的创作心理。

关键字:萧红,孤寂,焦虑,感怀忆旧,创作心理,绪论萧红是一个文学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女作家,[1]只是她的一生充满的传奇和悲凉的色彩。

因为对家庭的反抗,她决然走上了一条漂泊的道路即使被寒冷饥饿逼到了无路可走的死角她也决不妥协。

只是这样的萧红注定是寂寞的,而她的文学作品正是被这寂寞浇灌出来的花朵。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去研究萧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意蕴,却忽略了萧红自身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她的家庭成长背景,对女性生存存在的焦虑情绪和对故人家乡的怀念都对萧红的创作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在她的文字烙印下了深深的痕迹。

第一章寂寞孤独的创作心理一、童年生活的家庭氛围萧红曾经在一次闲聊时对友人说过,“我不愿意死,一想到一个人睡在坟墓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多么寂寞。

”[2]可见萧红是多么害怕寂寞,但是她又一直被这种寂寞围绕,不管是在童年时期还是在成年之后。

萧红出生在一个叫呼兰的东北小城里,它位于黑龙江流域的南部,松花江的北岸,是一座开化很久的县城。

这座典型的东北小城,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一年四季就有一个季节是漫天雪花,白银素裹。

虽然呼兰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是这里遍地沃土,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只是一座山海关便将东北阻隔在了门外,各时期的政治思潮偶尔也在闭塞沉滞中掀起波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崩塌了。

在比较前沿新潮的地方,,旧的封建家长制已经开始解体了,但是在呼兰,还没有任何迹象。

而萧红正是出生于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萧红研究资料索引

萧红研究资料索引

萧红研究资料索引萧红著作书目:《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女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萧红研究相关文论目录:肖红创作初论邢富君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3萧红的十年文学道路钟汝霖《北方论丛》1981,5“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肖红诞辰七十周年(附萧红:桥)钱理群《十月》1982,1Δ不幸的萧红与萧红的不幸柯平凭《社会科学战线》1982,3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论张毓茂《新文学论丛》1983,1Δ论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吴怡《上海师院学报》1983,2萧红与乡土文学宋德胤《文学论丛》1983,3试谈肖红作品的语言特色陈瑞琳《社会科学辑刊》1983,4Δ浅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陆文采等《社会科学辑刊》1984,1Δ萧红研究肖凤《现代文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Δ略论萧红后期创作邢富君《社会科学辑刊》1985,1试论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文立祥等《绥化师专学报》1985,2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Δ论萧红及其作品姜穆《三十年代作家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出版萧红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王小平《艺谭》1987,3Δ萧红与乡土文学宋德胤《学术交流》1987,6谈萧红的创作风格顾尚满《社会科学辑刊》1988,3Δ试论萧红和阿赫玛托娃相似的艺术风格王挺《绍兴师专学报》1989,2论萧红的家园意识――兼论萧红的人生悲剧秦林芳《呼兰师专学报》1990,2论萧红对民间俗语的运用侯广旭《呼兰师专学报》1990,3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谈起秦林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Δ冰心、丁玲、萧红与女性文学陆文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4Δ试论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单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1,4萧红创作主体论铁峰《龙江社会科学》1991,5☆论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秦林芳《江海学刊》1992,2Δ浅谈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卢安奎《龙江社会科学》1992,5萧红创作的时代内容与艺术足迹邢富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6Δ萧红与冰心、庐隐、丁玲语言风格比较谈陈宏《江汉论坛》1992,9Δ论萧红的文化心理和悲剧根源刘世楚《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1萧红创作体裁说李重华《学术交流》1993,2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论萧红的家庭意识及其意义侯运华《河南大学学报》1993,3Δ“萧红式”与北大荒文学风格姜志军《萧红研究》第二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萧红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特点周清和《萧红研究》第二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浓郁的东北风多彩的风俗画――萧红作品的乡土色彩陈伟郑丽秋《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与三毛:跨越时空的比较王金城武文茹《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作品的时代地域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刘丹华《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Δ萧红创作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嬗变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1浅论萧红创作的故乡情结赵琪《山东师大学报》1994,2论萧红创作的审美结构秦林芳《江苏社会科学》1994,2论萧红的艺术风格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略论萧红后期创作邢富君《社会科学辑刊》1985,1论萧红及其作品姜穆《三十年代作家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出版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日]片山智行《社会科学战线》1990,2论萧红对民间俗语的运用侯广旭《呼兰师专学报》1990,3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谈起秦林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Δ冰心、丁玲、萧红与女性文学陆文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4Δ萧红与冰心、庐隐、丁玲语言风格比较谈陈宏《江汉论坛》1992,9Δ论萧红的文化心理和悲剧根源刘世楚《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1萧红创作体裁说李重华《学术交流》1993,2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论萧红创作中的童年母题谭桂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4Δ论萧红的“恋家情结”叶振忠满力《呼兰师专学报》1996,1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王义祥《学术交流》1996,2Δ萧红论(上)马春林《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2萧红论(下)马春林《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3萧红与杜拉斯艺术风格比较王晓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1论萧红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游友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5两位才女的生命意识:萧红、三毛比较谈刘术人赵晓红《长白论丛》1997,4论萧红“越轨的笔致”杜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4回眸凝望处妙笔写故土――沈从文与萧红的比较研究侯运华《河南大学学报》1998,6略论萧红后期的创作心态谭晓云《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6论肖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邹午蓉《南京大学学报》1983,2挣扎、觉醒、抗争的三部曲——谈萧红早期创作的三篇小说张鲁丹《文学论丛》1983,3 论萧红对鲁迅小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邢富君《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4,3萧红短篇小说论李计谋《社会科学辑刊》1985,1Δ论萧红短篇小说的肖像描写艺术徐树森《牡丹江师院学报》1986,2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赵园《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简论萧红小说的主情倾向王小平《呼兰师专学报》1988,1萧红和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阎志宏《社会科学辑刊》1991,2Δ丁玲萧红小说美学风格比较论张秀琴《宁夏大学学报》1991,2萧红小说的民族风格特点赫英伟王金萍《龙江社会科学》1991,5☆萧红小说艺术三题卢安奎《呼兰师专学报》1992,1肖红小说漫论丰昀《浙江大学学报》1993,1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姜志军《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3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风格蒋明玳《扬州师院学报》1994,1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宁萍《呼兰师专学报》1994,3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论萧红小说中的“世界”与世界的萧红唐利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4△萧红短篇小说论析刘锡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萧萧落红觅归处——论萧红小说中的色彩意蕴姜红《安徽大学学报》1998,1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曾利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丁玲萧红小说女性塑造之比较张秀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浓妆淡抹总相宜——萧红.张爱玲小说妇女问题之比较吴爱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2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韩]李福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研究综述(一)【内容提要】本文从回顾萧红研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研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萧红;萧红研究;新时期;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型女作家。

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以来,萧红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然而萧红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样,长久在风雨飘零中饱受寂寞之苦,因为她的作品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

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是确立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

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追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

茅盾对萧红后期创作滞后于大时代的评价代表了那个时期主流评论话语的声音。

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纵深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6个方面:1.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2.对萧红作品研究,特别是萧红后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3.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从比较学的角度关照萧红,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萧红等;5.对萧红创作源流的研究;6.对萧红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萧红研究的向前发展。

新时期以前的萧红研究除了鲁迅、茅盾等权威评价外,成果不多。

本文主要以新时期以来的萧红研究为主,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对萧红研究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一、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萧红个人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在新时期研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

一时间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萧红生平经历的考证,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并且还陆续有许多萧红传记问世。

如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萧凤的《萧红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王观泉的《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鹰和刘慧心的《落红萧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华的《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孙延林和姜莹编的《怀念你——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铁峰的《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长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红真的《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华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等等。

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进入萧红的文学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很多关于萧红身世和经历中有所争议的问题在此得到解决,如1980年萧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问世,其中谈到“疑心以致确定他(张秀珂)现在的父亲张选三并不是他和萧红真正的亲生父亲”,由此引发了萧红“生女说”和“养女说”的身世之辩。

后经调查,得出萧红为张选三亲生女的结论。

2004年3月孙茂山主编的萧红研究最新研究文集《萧红身世考》由哈尔滨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生女说”、“养女说”之争画上了句号。

对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谜团的澄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家和进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上过多地纠缠,花费过多的精力,似乎有些失当。

而且在一些问题上由于当事人的健在,众说纷纭,也会使许多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了,这些都应当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

就像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二、对萧红作品的研究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写出来的那一部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鲁迅语)的作品。

由于鲁迅和胡风两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场》一出来,就让上海文坛接受了它,也使萧红一夜成名。

并且这篇序言和读后记从一开始就给《生死场》树立了一个权威评价,影响至今。

以前的研究者一般把《生死场》定性为“抗日文学”,但新时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新的角度来观照,发现了其中被忽略的内涵,提出了不同意见。

如邢富君、陆文采的《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场〉再评价》(《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指出这部作品其实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是以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的。

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先行主题来解释《生死场》,而应该从作家对生与死的人类命运的思考出发,许多不能解释或解释牵强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

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与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问题时,以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例,从生产层面与接受层面上指出了“萧红在小说的空间里与民族国家话语的交锋”〔1〕,为我们研究萧红提出了新的角度。

而摩罗的《〈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写生民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彻的人生感触。

新时期以来的许多评论都试图摆脱萧红研究中旧有权威的框架,并力图全方位地接近作家本身,这是可喜的现象。

萧红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亡”呼声震天的这样一个潮流的裹挟,加上萧红本身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说里写抗日是理所当然的。

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和学养,使她无法深入直接地描写抗日,所以才会在她的文本中呈现出对农民底层生活的大量描写,而对抗日主题描写不多。

可以说萧红的《生死场》在当时是无意识地打了一个擦边球,由于时代关系,把它定性为“抗日文学”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研究就应该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等还原出来。

萧红自《生死场》之后的所有创作都与时代要求显得很隔膜,1940年萧红创作完成长篇《呼兰河传》。

“当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品等作品”〔2〕。

对当时的萧红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批评界的责难。

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的评论文章无疑是茅盾的《〈呼兰河传〉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

这与鲁迅先生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一样成为评论萧红作品的名句。

但是艺术上的有限肯定之后,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和权威评论家,对萧红这样一个以《生死场》崛起文坛的作家却“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怀着“苦闷而寂寞”的情绪,“回忆这寂寞的小城”,认为“多少有点不可解”。

因为在萧红的这部小说里“看不到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

”这就在思想上否定了《呼兰河传》。

在当时的语境中,茅盾的这一评价与其说是赞扬,不如说是否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以后几十年评论界对《呼兰河传》的低调处理。

新时期以来,随着萧红研究热潮的掀起,萧红后期的作品也备受瞩目,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产生了争议。

铁峰在《萧红的文学之路》中认为:“《呼兰河传》的最大缺点,就是由于作者在抗战时期创作思想出现偏差,否定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把揭露批判的笔触‘对着人类的愚昧’,从而过分夸大了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没有写出一个积极的人物,也没反映出时代的根本特点,更没表现出抗战时期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义。

”〔4〕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则持肯定态度。

韩文敏《〈呼兰河传〉我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认为《呼兰河传》是《生死场》之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想的深化,她较早地指出了《呼兰河传》深刻的思想性,认为其并非思想创作上的退步。

皇甫晓涛在《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认为,《呼兰河传》与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国民性”主题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因而是萧红“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外,刘乃翘和王雅茹在《萧红评传》(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中认为:从萧红“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

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的主张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也看出了萧红创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创作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国民抗战意识的鼓动、激发和歌颂上,更将视角深入到国民觉醒并抗争的根本——国民性上,这一点同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是相通的。

萧红后期的长篇《马伯乐》一直无人问津,研究甚少,一般认为《马伯乐》是一部失败之作,主人公马伯乐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逃跑主义者。

不过李重华在《也评马伯乐形象》(《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中却为之辩驳,认为马伯乐是一个复杂的新人形象,他有着进步的倾向,此观点较为新颖。

秦林芳《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认为《马伯乐》是萧红师承了鲁迅的文学观,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态”的高度来选择并表现题材的,是“改造病态思想”的继续。

另外黄晓娟在她的博士论文《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认为萧红的《马伯乐》写的是在当时作品中几乎被遗忘的国民性病态。

总之,小说《马伯乐》争议颇多,虽有一些研究文章问世,但深度和新意不够,还有待后继研究者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