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收入差距_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中国的收入差距_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中国的收入差距_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1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

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龙翠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

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

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

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

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

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教育不平等

一引言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1955年,库兹涅茨(Kuznets)就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假说。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一般来说,收入差距扩大可以通过四个机制来降低经济增长率:第一个是信贷市场不完美(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它的内在逻辑是由于信贷市场的不完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通过这一因素影响投资和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Galor&Zeira,1993;Fishman&Simhon,2002)。第二个被称为政治经济模型。该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政府税收渠道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被称为内生财政政策理论。其典型的理论结构包括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文献有Alesina和Rodrik(1994)、Persson和Tabellini(1994)。第三个是社会政治不安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使穷人参与犯罪、暴动等社会不安定行为,而这些行为直接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这些活动所投入的时间和能力没有进行生产性的活动;另外,防止这些行为发生的活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产权的威胁也会阻碍投资,所以收入不平等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阻碍经济增长(Benhabb,2002)。最后是需求模型。这类模型是从凯恩斯需求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直接影响到需求水平,从而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这方面最重要的文献是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的文章。

在实证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这一对变量显然是相互影响的,对于这种可能存在的联立性偏误,早期的研究通常通过采取收入差距的期初值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来处理。而近年的研究则通过估计联立方程来研究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

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相互关系。联立方程组能够揭示多个内生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非单方程描述的变量间的单向因果关系。Lundberg和Squire(2003)建立的联立方程同时将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作为内生变量,但是在他们的文献中,教育作为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没有被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本文用教育基尼系数刻画教育不平等,运用联立方程组技术,将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教育不平等作为三个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纳入联立方程,进行实证考察,并同时考虑变量间的即期影响和累积影响,使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内生变量具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目前,在研究不平等与增长的实证文献中,对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或者一个发达国家内部区域之间的比较占绝大多数。然而,对国与国之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比较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相反,如果只考虑一国国内的情形,这个问题会被最小化。

基于国际相关研究的考察,本文的研究将利用中国的数据,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我们将在联立方程模型中结合分布滞后模型(distribution lag model)来探讨收入差距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内有何变化;其二,我们将使用联立方程模型来探讨收入差距、教育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与多数同类研究相比,教育将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首次被作为联立方程中的内生变量来处理。

二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实证模型

为了使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教育不平等几个变量内生化,我们建立如下联立方程模型:

GRPC=f(PGR,EDU,GOV,INEQ,URBAN,WEST,CENTRAL)(1)

EDINEQ=f(INEQ

PDL,

INEQ,EDU,EDEXP,URBAN,WEST,CENTRAL)(2)

INEQ=f(EDINEQ

PDL

,GRPC,EDINEQ,EDU,URBAN,WEST,CENTRAL)(3)在(1)式中,GRPC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人均GDP的年度增长率。在方程右边,依据经济增长文献,我们将人口增长率(PGR)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引入方程;EDU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GOV 表示扣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以后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INEQ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URBAN 表示城市化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此外,在该方程中引入了西部(WEST)和中部(CENTRAL)两个虚拟变量。①

在(2)式中,EDINEQ表示教育不平等程度,采用教育基尼系数来衡量。INEQ

PDL

表示收入不平等

对教育不平等的累积影响,即INEQ

PDL =∑m

i=2

αi EDINEQ i。引入收入分配变量INEQ来考察其对教育不

平等的影响,EDU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EDEXP指的是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有研究认为教育扩展有助于缓解教育不平等,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教育扩展,因此引入EDU和EDEXP。在该方程中引入城市化率(URBAN),是因为理论上城市化有利于发挥教育的规模效应。同(1)式,我们也将西部(WEST)和中部(CENTRAL)两个虚拟变量放到方程(2)中,以考察地区的不同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影响。

在(3)式中,EDINEQ

PDL 表示教育不平等程度对收入不平等的累积影响,即EDINEQ

PDL

=∑m

i=2

αi INEQ i。

引入年度经济增长率(GRPC)考察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均。引入教育不平等程度EDINEQ,以考察内生条件下教育不平等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把人均受教育年限EDU引入该方程,用以考察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育扩展是否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公(Knight &Sabot ,

1983)。城市化(URBAN )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很难事先判断,一方面,城市化通过转移农业过剩劳动力的确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往往给收入相对较高的居民或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被城市化的机会,因此也可能扩大城乡收

入差距(陆铭、

陈钊,2004),其最终影响也只能通过实证研究来发现。中部(CENTRAL )和西部(WEST )两个虚拟变量同样也放在方程(3)右边。

为了考察收入分配不均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即期及累积影响,本文采用分布滞后模型进行研究。分布滞后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其一般形式如下:

Y t =α+β0X t +β1X t -1+β2X t -2+…+βk X t -k +μt (4)

在(4)式中,系数向量β描述了X 对Y 的乘数作用,

k 表示滞后长度;回归系数β0是即期乘数作用,表示解释变量X 变化一个单位对同期被解释变量Y 产生的影响;βi 反映了X 在i 期后对Y 的乘数作

用,

(β0+β1+...+βk +u t )反映出X 对Y 的总影响或长期乘数。方程(4)在估计时极易因多重共线性而估计失败,对此处理的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多项式分布滞后

模型(PDLs ),也可称为Almon 分布滞后模型。本文采用Almon 多项式变换对(4)式进行估计,

Almon 假设βi 的分布可以近似地用一个关于i 的低阶多项式表示,这个平滑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少参数估计的个数,达到估计的目的。具体变换如下:

βi =α0+α1i +α2i 2+α3i 3+…αm i m ,i =0,

1,…,k (5)

将(5)式代入(4)式即可得到Almon 变换后的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Y t =α+∑k i =0(α0+α1i +α2i 2+λ+αm i m )X t -i +μi

=α+α0(X t +X t -1+λX t -k )+λαm (X t -1+2m X t -2+λ+k m X t -k )+μi

=α+α0Q 0t +α1Q 1t +λ+αm Q mt +μi

(6)运用OLS 法估计(6)式,得到α1,…,αm 的估计值,将这些估计值再次代入(5)式,从而可以求得

(4)式各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为了对(6)式进行估计,需要确定滞后期t 和多项式阶数m 。经计算,当用教育不平等及其滞后变

量去解释收入分配时,

滞后期为2、多项式阶数为2;当用收入不平等及其滞后变量去解释教育不平等时,滞后期为3、多项式阶数为2。①由此可依据Almon 的方法估计出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相互的即期

影响和累积影响,其估计结果如后文中表1所示。

①一般认为,采用Almon 多项式,其多项式阶数很少出现超过4的情况。

②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在学术上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用城乡加权法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存在分解性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二)数据说明

文中2000—2008年的数据都来自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在所使用的数据中,人均GDP 的年度增

长率(GRPC ),

人口增长率(PGR )、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EDEXP )是直接使用原始数据或作简单计算而得的,

无需特别说明。其他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式如下:1.INEQ ,为了简化计算,借鉴陈昌兵(2007)的做法,先分别计算各省份内城市、农村基尼系数:G =∑N

i =1W I Y I +2∑N -1i =1W i (1-V i )-1。其中,

W i 是按收入分组后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Y i 是按收入分组后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V i 是Y i 从i =1到i 的累积数,比如V I =

∑Y i ,然后再利用G =P 21μ1μG 1+P 2

2μ2μG 2+P 1P 2μ2-μ1()

μ

(Sundrum ,1990)计算出总体基尼系数。②其中,G 1,G 2分别表示城镇、农村的基尼系数,P 1,P 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μ,μ1,μ2分别表示总体居民的人均收入、

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2.EDINEQ,教育基尼系数,这一指标引入杨俊、李雪松(2007)使用的估算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EL=(1

μ

)∑n

i=2

∑i-1

j=1

p

i y i-y j

p

j

,其中,EL为基于教育获得的教育基尼系数,μ为人均受教育年限,p

i

、p

j

表示一定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比例;y

i 、y

j

表示不同教育获得程度的教育年限;n为教育获得的分组数量。

3.EDU,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运用以下公式计算而得:H

0=∑

5

i=1

E

i

Q

i

。其中,H

为劳动力平均

受教育年限,i=1,2,…,5,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E

i 为各级受教育程度的年限,在本文中采用常用的设定方法,即文盲半文盲为0年,小学5年,初中8年,

高中(含中专)11年,大专及以上学历16年;Q

i

为权重系数,即各种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农户的收入水平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表示(龙翠红等,2010)。

4.GOV,表示扣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以后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5.EDEXP,指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

6.URBAN,即城市化率指标,分别由相应年份各省份的统计年鉴计算出来,计算时用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来表示。

7.CENTRAL和WEST,WEST取1表示西部地区,CENTRAL取1表示中部地区,其基准地区为东部,以观察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影响是否存在地区性差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广西;西部地区是指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三)估计方法

在估计方法上,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能够同时估计模型中的所有方程,并且能够比较好地利用样本信息,在大样本下其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要高于2SLS和有限信息极大似然法LIML。3SLS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3SLS=2SLS+GLS,即首先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联立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再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系统。

此外,在用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必须首先考虑联立方程组模型的识别问题。从已知的简化形式确定其结构式方程的系数,就是联立方程系统的识别,即如果从联立方程系统的简化形式中能够估计出所有的结构式参数,称该方程是可识别的。识别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联立方程组是否可以进行估计的充要条件。在方程(1)(2)(3)中,GRPC,INEQ和EDINEQ是内生变量,其余都是前定变量,由模型的外部条件给定。根据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可知,模型可识别且属于恰好识别,可以进行估计。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表1给出了教育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相互的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系数。

首先来看教育不平等及其滞后变量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就当期而言,教育不平等会对收入分配产生一个正向的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一年后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为负,即教育不平等的改善反而导致了收入不公的加剧,并且这种趋势延续至第二年;另外,从估计系数上看,滞后1、2两期的估计系数也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累积影响来看,长期内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长期内教育不平等的降低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后文将对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进行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表1估计结果

被解释变量GRPC EDINEQ INEQ

解释变量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EDINEQ(lag=0)0.0210.157 EDINEQ(lag=1)-0.1352.638***EDINEQ(lag=2)-0.1593.152***EDINEQ(lag=3)-0.0420.334 Sum of lags-0.2732.391**INEQ((lag=0)0.1631.802*

INEQ((lag=1)-0.1672.118**

INEQ((lag=2)-0.1421.593*

Sum of lags-1.667-1.224

PGR-0.0470.324

EDU2.7980.000***-0.06130.000***-0.0570.024**

GOV-1.2730.000***1.7560.000***

URBAN0.3360.021**-0.0500.000***-0.0240.000***

INEQ-0.0480.000***0.2940.009***

EDEXP1.5440.000***

GRPC0.0130.000***EDINEQ-1.4280.027**

WEST0.7990.000***-0.0250.019**0.0380.000***CENTRAL-0.4570.000***-0.0290.000***0.0190.316

注:(1)由于省略了前三年的数据,实际进入联立方程估计的样本数为185个。(2)***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是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当期收入差距下降导致教育不平等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期收入差距下降后家庭为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势必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由此带来当期教育不平等的下降。然而,随着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虽然社会对教育投入普遍加大,但却出现了教育不平等加剧的情况。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1)我国农村教育收益率相对城市而言严重偏低(侯风云,2004),这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进而又影响到弱势阶层的教育获得能力;(2)尽管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加,但教育规模的简单扩张并不能降低基于家庭背景的教育不平等(李煜,2006)。所以,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教育不平等非但不下降反而上升了。另外,从估计系数的绝对值上看,教育不平等受收入分配当期影响最为明显。就累积影响而言,其估计值在统计上不显著,因而暂时无法判断收入差距对教育公平的长期影响。

(二)经济增长、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的其他影响因素

在经济增长方程中,计量结果表明,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但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中国总体上劳动力过剩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政府干预和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与Barro(2000)、Clarke(1995)和Partridge(1997)的发现是一致的。城市化率对经

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有其他未被度量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例如相对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方程(2)的计量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加剧。从估计系数上看,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入不平等程度每上升1%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程度上升0.294%,由此可见,收入不平等是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直接原因,这种循环机理若不加以改善,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作为教育投入EDEXP而言,其在1%水平上显著但估计系数为正,这意味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反而促进了教育的不平等。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投入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少,并且存在教育投资渠道不完善、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由此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分配的合理性。(2)式检验结果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EDU与教育不平等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既往研究认为我国教育扩展与教育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赖德胜,2004),结合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我国目前处于教育扩展有利于教育分配的阶段,因此应继续推进教育扩展以实现教育分配的公平。城市化率URBAN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教育公平。城市化有利于集中办学、改善教育条件、发挥教育扩散效应,从而减小教育不平等。虚拟变量WEST和CENTRAL均显著,其估计值都为正且非常相近,说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西部和中部相对于东部而言教育不平等程度更高。这与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类似,也存在着教育公平“东高西低”的状况,说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要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须要在教育公平方面大做文章。

方程(3)的计量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呈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出现了偏差:一般认为教育不平等的降低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工资),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但由于教育的结构效应,即教育不平等的改善使具备高生产力、高学历的群体扩大,因而扩大了收入分配不公,并在当前对收入分配的不公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普遍呈现出供大于求、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也成了收入不平等的催化剂。随着教育扩展,教育不平等程度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扩大。平均受教育年限EDU在5%的水平上与INEQ负相关,意味着教育扩展有利于收入不平等的改善,表明当前中国的教育扩展有利于收入分配不公的改善。经济增长率GRPC显著地与收入分配正相关,说明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收入差距仍然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城市化率指标系数URBAN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城市化能显著地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哑变量的系数显示,相对东部而言,中部和西部均具有更大的收入差距。

四结论

本文把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作为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纳入联立方程模型,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采用中国省级2000—2008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论主要有:第一,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收入差距,将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相反,如果任由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那么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经济增长下降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因此,一个初始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就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经济衰退———收入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所以,积极控制好收入差距是促使当前中国经济实现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第二,减小收入不平等在当期能够显著地降低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会因收入差距下降而得到改善,不过在随后的两年内收入差距的缩小反而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的扩大,这主要是由我国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回报率的现状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直接影响个人的人力资本投入水平,通过教育回报率的

平等的改善,以此着手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避免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的产生。

第三,长期内教育不平等降低也没有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这主要源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偏差。尽管教育不平等的下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改善收入分配;但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普遍呈现出供大于求、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些却对收入分配的不公起着推动作用。同时,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需要以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来理顺人力资本传导机制,使教育不平等的减小能够有力地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般观点认为,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会促进教育扩展,教育扩展能有效改善教育不平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对收入不平等有所改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教育公平;反之,则会陷入恶性循环。本文研究认为,这种良性传导机制目前在我国并未形成,且其自身也不会产生合理的循环机理,因此,要想使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一方面,应该利用教育扩展有利于改善教育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的特点,继续大力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把有限的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应打破地区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最终通过教育的平等化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责任编辑施有文)

参考文献

陈昌兵,2007,《各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计算及其非参数计量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龙翠红、吴福象、洪银兴,2010,《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赖德胜,2004,《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陆铭、陈钊,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第6期。

侯风云,2004,《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经济研究》第12期。

李煜,2006,《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教育的获得(1966—2003)》,《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杨俊、李雪松,2007,《教育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

Alesina,A.and D.Rodrik,1994,“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9,No.2.

Barro,R.J.,2000,“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5,No.1.

Benhabib,J.,2003,“The Tradeoff between Inequality and Growth”,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4.

Clarke,G.,1995,“More Evid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7.

Fishman,A.and A.Simhon,2002,“The Division of Labor,Inequality an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7.Galor,O.and Zeira,J.,1993,“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0.

Knight.J.B.and R.H.Sabot,1983,“Educantion Expansion and the Kuznets Effect”,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73.Kuznets,Simon,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IV.

Lundberg,Mattias and Lyn Squire,2003,“The Simultaneous Evolution of Growth and Inequality”,The Economic Journal,Vol.113,No.4.

Murphy,K.,Shleifer,A.and Vishny,R.,1989,“Income Distribution,Market Size,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Vol.104.

Persson T.and Tabellini G.,1994,“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4,No.3.Patridge,Mark D.,1997,“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Com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7.

Sundrum,R.M.,1990,Income Distribution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er or not VP is a complicated form.The key verbs in VP are action verbs and causative verbs;VP mostly is complicat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P and polynomial NP conforms to the principle of bound/unbounded.Keywords:constructional meaning,subjective quantity,NP,VP

Transition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s Some Provinces(by Chen Ti-biao&Rao Xiao-hui)Abstract:This paper uses a kind of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ACF)approach which accounts for the po-tential non-stationarity in the mean of the series and uses per capita GDP for Chinese provinces over the period of1953—2007,and tests those transition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growth path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al regional growth paths are different,but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is nonlinearity.Except Qinghai Province,the linearized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fails to replicate the transi-tion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provinces’economy,and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depicting transition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growth path in China.

Keywords:economic growth,transitional dynamic state,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 Reflection on Fairness of the Payroll Deduction Standard of China’s In-dividual Income Tax(by Liu Xiao-chuan&Shi Wan-ru)Abstract: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government to regulate and redis-tribute taxpayers’incomes justly.Besides,there is a social focus on the problem of fairness of the deduction standard of personal salary and bonus during China’s individual income tax reform.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ffects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reforms in2008and September2011in our country shows tha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nfair distributions cannot be narrowed only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working deduction standard.Onl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basic and additional deduction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come tax system can we give full scope to the function of the fair social wealth allocation of income tax in China.Keywords:individual income tax,payroll income deduction standard,fairness

The Nexus of Income Gap,Economic Growth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by Long Cui-hong)Abstract:This paper incorporates distribution-lag model into a system of equations to study the nexus of 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 growth and education in China.The major findings are:(1)Income inequality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and economic growth will in turn be helpful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therefore,controlling the income gap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n turn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which may achieve a goal that both equality and growth develop coordinately.(2)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 leads to educational inequality,but the lessening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 has not promoted to narrow the gap i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a virtuous circle between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equality has not formed spontaneously.To make education,economic growth,income distri-bution into an endogenous nice track,we need a series of reforms,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guide,and gradu-ally solve such problems as unreasonable labor market structure,urban and rural variations in returns to schooling and unreasonabl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tructure.

Keywords:income gap,economic growth,educational inequality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doc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 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 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 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 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显现越发显著。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 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 因素,最后提出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公平,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教育工作,就深明教育是长久之计。数千年来,教育制度历经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无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在欣慰着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有悖于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 并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逐步 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而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却依 靠人民的思想观念,而人的思维来源于学习和实践,如果每个人都必须亲历才能获得 思维那么社会就无法进步,所以说大多数的思想都来源于借鉴千人的智慧,这就需要 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 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 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在我国表现尤为严重,例如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的不平等,富 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平等;知识教育、能力教 育以及素质教育的不平等。从教育制度因素出发分析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一方面,教育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国富民强的学科, 其理论研究来源于教育实践,通过对我国教育不平等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新的教育 学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教育的不平等直接或间接地剥夺了部分人受到 公平教育的权力,使教育事业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从而给部分人带来了损失, 给社会埋下一定的隐患,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承人的潜力无法得以全面 挖掘与 发挥,这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从制度上消除不平等显现势在必行。 二、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人力成为经济增长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教育无疑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平等的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人权之一。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原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要使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供给,主要依靠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对教育目标、办学条件、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均有制约作用。 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的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经济总产量、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金的增长和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和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与经济关系。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二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

教育论文: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由于教育而创造产生的对于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经济收益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物质经济需求。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实现的无疑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教育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协调发展,才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对教育进行投资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活动,但教育产品却很难一下显现出教育的价值,所以决定了教育投资具有显形消费性和隐形投资性的双重特征。教育投资在短期内来看是一种消费型投资,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在短期内立即产生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最终将作为生产性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所以教育投资应该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生产性投资的一部分。

第二,教育的发展可以大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是现在越来越大的学校规模需要建设更多的校舍,以及因此而配备的教育基础设施、学校日常运转的消耗、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消费……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直接拉动内需;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受教育者的消费观念,提高受教育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消费结构和层次,带来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结构、规模和速度[3]。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需求程度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例如,高等教育是处在“精英阶段”还是进入“大众化阶段”,主要看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表明教育为谁服务,体现着教育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名言

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名言 1、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作者:马卡连柯 2、不,我们并没有想过要改变社会,我们也没有想过第二次文革,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做的,究竟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只是想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一个烙印,一个可能姓,一个希望。这很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也可能可以改变一切。”柳梦山说到这里,略微顿了顿,“我们什么也不确定,只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渴望人与人之间可以平等。不是平均分配的呆滞化的经济平等,也不是选票式的虚伪的政治平等,而是灵魂深处真正的平等。” “那是一种怎样的平等?”凌雪伤问道。 “最孱弱,最底层,最愚蠢,最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面对最强壮,最高层,最聪明,受到最多教育的人,他会由衷地感叹着说,大家都是人,为什么我就做不到他那样呢 3、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

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出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4、今天,我们分析其中含义,倍感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技术教育是跨入新世纪之后的主流,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5、你看我,从高中开始学英语,大学学,硕士学,博士学,花了我多少精力!你说中国人怎么做得出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你们都没有注意这件事,这里面都是经济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作者:郑强 6、女性的自强不息使得她们无论在政界、经济上、教育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7、对于高等教育一种鞭策是经济和政治压力,以提高生产力。 8、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作者:马克思出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教育改革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试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试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语文学科教学:王蒙蒙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客观规律,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表现: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必须以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在生产力发展给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要求它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高,反之则较低。 2.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人才培养的规格或标准如何,以及需要建构怎样的教育结构来培养这种规格的人才等问题,并不完全有教育本身决定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人才的规格相应单一,教育结构也很简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结构由此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化。可见,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要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和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条件;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第三,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各个时代的生产工具不同,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学校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各不相同;最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是直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以及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不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获得提高。此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也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一切无不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个体的生命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劳动力的培养或生产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实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