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收入差距_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合集下载

家庭收入与教育交会的影响

家庭收入与教育交会的影响

家庭收入与教育交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收入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家庭收入往往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而教育则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家庭收入与教育之间的交会,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家庭收入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较高的家庭收入通常意味着家庭更容易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家庭收入较高的情况下,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如寻求更好的学校、雇佣家教或参加各种培训班。

与此相反,低收入家庭可能会面临财务上的困扰,无法为孩子提供同样的机会。

这种差距在教育机会方面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其次,家庭收入与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

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给予孩子更高的教育,这也使得这些孩子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学历。

这种趋势可能是因为较高的家庭收入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如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家庭收入并不是唯一决定教育成果的因素。

教育本身也可以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打破财富对教育的束缚。

通过教育的提高,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增加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

这种正向循环可以帮助家庭摆脱贫困,实现社会流动。

此外,教育中的公平也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

家庭收入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分配。

在家庭收入差距较大的社会中,富裕家庭能够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则容易受到限制。

这种不平等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使社会流动性减弱。

最后,家庭收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

除了经济因素外,文化背景、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也会对教育成果产生影响。

家庭收入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综上所述,家庭收入与教育交会产生着相互影响。

家庭收入能够影响教育决策、教育水平和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同时,教育也可以作为提高家庭收入和改善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

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

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了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

在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通常拥有更高的收入,这与其在专业技能和知识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关。

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收入普遍较低。

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教育程度对就业机会和薪资也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

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有着复杂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如何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促进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

【关键词】城乡受教育程度、收入、关系、教育资源、城乡收入差距、就业机会、薪资、综合影响、未来研究、城市化、农村发展、教育改革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短了,需要继续补充等等。

以下是您请求的内容: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个人的收入水平。

在城市,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

而在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

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可能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研究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教育被公认为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个体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研究城乡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城乡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相关性,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制定教育政策,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从而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乡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与 城 市 相 比还 是 有 一 定 的 差 距
的 步 伐 .其 次 增 加 了他 们 不 公 平
感. 激化社会矛 盾 . 然 后 对 社 会 经
济造 成不 稳定 的 因素 虽然 导致城 乡收 入差 距 的有很 多 因素 . 但 是 城 乡教育 不平 等是 最 主要 的原 因 本
年, 农 村 人 口( 1 6 — 6 5岁 ) 受 教 育 年 限为 8 . 8 5年 .城 市 人 I 2 I 为 1 1 . 6 2
否 则城 乡收 入 的 差 距 会 越 拉 越 大
关键 词 : 城 乡: 教 育 不平等 : 收入 差距
中图分类 号 : F 2 4 4 当今 . 我 国 经 济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文献 标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1 i . i s s n . 1 6 6 5 — 2 2 7 2 . 2 0 1 3 . 0 6 . 0 4 7 教 育 虽 然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在 中 国 农
影 响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有 很 多 因
文 重 点 讨 论 城 乡 教 育 不 平 等 对 收
入 差 距 的 影 响
素. 城 乡 教 育不 平 等是 收入 差 距 的
重要 因素 ( 1 ) 城 乡教 育不 平 等 造 成 城 乡
劳 动 力 的 素 质 差 距 在 2 0 0 9年 调
1 城 乡教育存 在 比较 大 的差距
在 2 0 0 5年 .我 国教 育 规 划重 点 课 题 研 讨 会 公 布 了 城 乡 教 育 差 距 的调查报告 , 报告 显示 : 我 国的 教 育 差 距 主要 反 映 在 城 乡 教 育 差 距 .首 先 从生 均 教 育 经费 来 看 . 其 次 从 生均 预算 内公 用 经 费 、 教育 经

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广泛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水平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不仅提供了各类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教育对于人们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就业培训,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研究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通常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并且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教育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接受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感。

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通过教育可以降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改善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提供优质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时,可以更好地投入教育领域,提供更好的教师、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

反过来,教育的提高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创新创业,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增加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然而,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线性的关系。

教育水平提高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的普及可能导致大量的人才聚集在某些热门行业中,造成劳动力市场过热,并带来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教育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教育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教育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教育不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

教育不平等不仅对个人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教育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社会不稳定性:教育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当一个社会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问题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不公平感。

这种不满情绪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乱和不和谐因素。

2. 增加贫困率:教育不平等使得贫困率上升。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途径之一,但当一部分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时,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会受限。

这导致了贫困率的增加,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3. 影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教育不平等阻碍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优质的教育给予人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然而,当一部分人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时,他们的创新潜力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面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应对。

1. 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应加大投入,推动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之间的公平分配。

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机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 实施教育补贴政策:为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补贴,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缩小富裕和贫困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

3. 推动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教育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此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道防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和培育。

提倡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需求,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确保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多样性的国家,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分布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社会阶层分化以及教育不平等等方面。

首先,中国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资源分布不均和政府政策的不同落实,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大。

沿海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和投资,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却面临着经济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

这种发展差异不仅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带来了国内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也是中国内部不平等的显著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

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中产阶级的形成也呈现出分化趋势。

这种阶层分化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得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压力。

最后,教育不平等也是中国内部不平等的重要方面。

尽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内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平衡。

一方面,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优质教育机会集中在少数城市中。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简陋,教育质量不高。

这种教育不平等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学生的发展机会,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和社会流动的难度。

综上所述,中国内部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社会阶层分化和教育不平等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感,也制约了国家整体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中国内部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以引导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试论城乡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试论城乡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4期
总第 8 l期
吉 林 财 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 R ALOF II OL ! EOFF N C OU N LN C U G I AN E& 。 × 1ON J r A_ _ ^ I
No4 o 6 .j o


引言


【 收稿 日期】 06 _ 7 4 2 0 _ 0 【 作者简介】 宪军( 9 4 )男, 拱 17 . , 吉林九台人 , 吉林财税 高等专科 学校社科部教师 , 士。 硕

4 ・ 9
维普资讯
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三是优秀师资流失 严重 。 由于待遇差 , 所以只得依靠把优秀教师往上级 学校选拔作为激励办法。03 , 20 年 农村初 中调 出专任 教师 12 2 人 , 出小学教师为 3 15 人 ; 156 调 30 5 而同期 县镇初中、 小学调出教师分别为 7 89 2 6 人和 79 2 , 14 人 城市初 中、 小学则分别仅有 38 1 13 人和 42 1 。4 70 人 【 】 这样的后果就是高中缺教师从初 中拔 , 中缺教师从 初 小学拔 , 层层拔高 , 加上有的优秀教师直接到城里学 校应聘 , 这就使农村教师素质越拔越低。
减 轻 直至 消 除城 乡教 育 的差 距 , 不仅 关 系到全 面 小康战 略 目标 的 实现 , 关 系到 建设 和谐社 会; 乡收入差距 ; 力资本 ; 城 人 转变政府职能 【 中图分类号] 14 F2.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8 952 0 )404 . 10 . 3( 06 0-090 6 4
均教育经 费支 出为 19. 2 4 0元 ,而农村小学仅 为 5 0 8 元 两者 相 差 262 。咖 2 3. 5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城 15 .5 , 乡收入差距也不断呈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严重的制 2 . 合格师资 约了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 , 也严重的增加了 表 1城乡全职教师学历程度比较 ( %) 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 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 对社 全国 城市 农村 会稳定构成压力。 很显然 , 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 小学教师合格率 9 .1 9 . 9 . 68 82 6 60 4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只关注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 并 小学教师文化 程度 2 7 试图分析这种不平等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 的影响。 在 大专及 以上 的比例 4 4 .4 0 09 2 . 05 2 二、 城乡教育不平等状况分析 中学教师合格率 8 .1 9 I 8 . 88 23 2 47 4 建国以后 , 由于经济落后和财力不足 , 为了优先 中学教师文化程度 1 6 发展重工业 , 国确立了重点发展工业、 我 城市优先的 在大学及 以上的 比例 9 2 .1 5 3 5 93 . 5 战略 , 这在当时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 资料来源 :0 1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 年< . : 民教育 出 北京 人 发展 , 我们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强平衡城乡经济的发 版社 。0 2 2 0. 展。 而是越来越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 , 二元 农村合格师资不足直接表现为 : 一是城乡教师学 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强化, 出现了科斯所说的 “ 制度锁 历差距大。见表 1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 以上 , 定”的状态。尤其是在城乡教育问题上 , 发展的不平 的比例城市是农村的2O 倍 , . 2 中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 衡导致的机会不公平更加严重 , 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 学及 以上 的比例城市是农村 的 2 1 . 倍。二是农村教 5 方面 : 师中民转公教师多 、 代课教师多 , 除已转公的大批民 1 . 生均教育经费 办教师外 , 0 年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 5 万人 , 农 2 1 0 8 占 有资料显示 ,0 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一项 。 20 1 城 村 中小学 岗位教师 9 %,占全 国代课教师总数的 . 6 市是农村的 1 6 , . 倍 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与 8 8 . 小学代课教师 比 2 %。 3 例超过 2%的广西(6 3 、 0 2 . %) 9 最低的湖北相差 1 倍 ; 中生均教育经费一项 , 0 初 城市 西藏(9 6 、 2 . %)陕西(2 %) 2 2 . 均集中在西部省区。 4 【 3 代 是农村的 1 2 ,最高 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相差 7 . 倍 9 课教师居高不下的主要原 因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由 倍。2 0 年, 国初 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 16. 【04 全 l 68 4 7 于经费短缺 , 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 元, 而农村为 1 1. 元 , 2 0 5 相差 47 7 ; 7 5 . 元 全国小学生 9 而不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在当今社会,教育始终被视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一、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根源1. 经济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巨大。

贫困家庭通常难以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这导致孩子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相比之下,富裕家庭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从而获得更多机会。

2. 地域因素: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

城市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和教育条件落后的局面。

3.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与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社会地位高的家庭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他们的孩子,而社会地位低的家庭则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影响1. 就业机会:教育差距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拥有更高学历和更好教育背景的人通常更容易找到好工作,而缺乏教育资源的人则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2. 收入差距:教育水平与个人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更容易获得高薪高位。

3. 社会地位:教育不平等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和声望,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

三、应对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策略1. 政策倡导: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各个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

2. 资助体系: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接受优质的教育。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4. 公平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减少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的不公平待遇,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5. 培养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减少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5,2011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龙翠红(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教育不平等

*本文为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0EJB00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HO3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790198)的阶

段性成果。

一引言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1955年,库兹涅茨(Kuznets)就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假说。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一般来说,收入差距扩大可以通过四个机制来降低经济增长率:第一个是信贷市场不完美(Creditmarketimperfections)。它的内在逻辑是由于信贷市场的不完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通过这一因素影响投资和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Galor&Zeira,1993;Fishman&Simhon,2002)。第二个被称为政治经济模型。该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政府税收渠道和财

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被称为内生财政政策理论。其典型的理论结构包括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文献有Alesina和Rodrik(1994)、Persson和Tabellini(1994)。第三个是社会政治不安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使穷人参与犯罪、暴动等社会不安定行为,而这些行为直接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这些活动所投入的时间和能力没有进行生产性的活动;另外,防止这些行为发生的活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产权的威胁也会阻碍投资,所以收入不平等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阻碍经济增长(Benhabb,2002)。最后是需求模型。这类模型是从凯恩斯需求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直接影响到需求水平,从而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这方面最重要的文献是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的文章。在实证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这一对变量显然是相互影响的,对于这种可能存在的联立性偏误,早期的研究通常通过采取收入差距的期初值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来处理。而近年的研究则通过估计联立方程来研究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

831龙翠红: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联立方程组能够揭示多个内生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非单方程描述的变量间的单向因果关系。Lundberg和Squire(2003)建立的联立方程同时将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作为内生变量,但是在他们的文献中,教育作为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没有被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本文用教育基尼系数刻画教育不平等,运用联立方程组技术,将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教育不平等作为三个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纳入联立方程,进行实证考察,并同时考虑变量间的即期影响和累积影响,使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内生变量具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目前,在研究不平等与增长的实证文献中,对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或者一个发达国家内部区域之间的比较占绝大多数。然而,对国与国之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比较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相反,如果只考虑一国国内的情形,这个问题会被最小化。基于国际相关研究的考察,本文的研究将利用中国的数据,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我们将在联立方程模型中结合分布滞后模型(distributionlagmodel)来探讨收入差距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内有何变化;其二,我们将使用联立方程模型来探讨收入差距、教育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与多数同类研究相比,教育将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首次被作为联立方程中的内生变量来处理。

二模型、数据与方法(一)实证模型

为了使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教育不平等几个变量内生化,我们建立如下联立方程模型:GRPC=f(PGR,EDU,GOV,INEQ,URBAN,WEST,CENTRAL)(1)EDINEQ=f(INEQPDL,INEQ,EDU,EDEXP,URBAN,WEST,CENTRAL)(2)INEQ=f(EDINEQPDL,GRPC,EDINEQ,EDU,URBAN,WEST,CENTRAL)(3)

在(1)式中,GRPC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人均GDP的年度增长率。在方程右边,依据经济增长文献,我们将人口增长率(PGR)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引入方程;EDU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GOV表示扣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以后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INEQ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URBAN表示城市化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此外,在该方程中引入了西部(WEST)和中部(CENTRAL)两个虚拟变量。①

①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广西,这些省份CENTRAL变量取1,其他省份取0;西部省份是指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这些省份WEST变量取1,其他省份取0。

在(2)式中,EDINEQ表示教育不平等程度,采用教育基尼系数来衡量。INEQPDL表示收入不平等对教育不平等的累积影响,即INEQPDL=∑mi=2αiEDINEQi。引入收入分配变量INEQ来考察其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EDU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EDEXP指的是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有研究认为教育扩展有助于缓解教育不平等,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教育扩展,因此引入EDU和EDEXP。在该方程中引入城市化率(URBAN),是因为理论上城市化有利于发挥教育的规模效应。同

(1)式,我们也将西部(WEST)和中部(CENTRAL)两个虚拟变量放到方程(2)中,以考察地区的不同对

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影响。

在(3)式中,EDINEQPDL表示教育不平等程度对收入不平等的累积影响,即EDINEQPDL=∑mi=2αiINEQi。

引入年度经济增长率(GRPC)考察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均。引入教育不平等程度EDINEQ,以考察内生条件下教育不平等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把人均受教育年限EDU引入该方程,用以考察教

93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育扩展是否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公(Knight&Sabot,1983)。城市化(URBAN)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很难事先判断,一方面,城市化通过转移农业过剩劳动力的确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往往给收入相对较高的居民或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被城市化的机会,因此也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陆铭、陈钊,2004),其最终影响也只能通过实证研究来发现。中部(CENTRAL)和西部(WEST)两个虚拟变量同样也放在方程(3)右边。为了考察收入分配不均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即期及累积影响,本文采用分布滞后模型进行研究。分布滞后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其一般形式如下:Yt=α+β0Xt+β1Xt-1+β2Xt-2+…+βkXt-k+μ

t(4)

在(4)式中,系数向量β描述了X对Y的乘数作用,k表示滞后长度;回归系数β0是即期乘数作用,表示解释变量X变化一个单位对同期被解释变量Y产生的影响;βi反映了X在i期后对Y的乘数作用,(β0+β1+...+βk+ut)反映出X对Y的总影响或长期乘数。

方程(4)在估计时极易因多重共线性而估计失败,对此处理的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也可称为Almon分布滞后模型。本文采用Almon多项式变换对(4)式进行估计,Almon假设βi的分布可以近似地用一个关于i的低阶多项式表示,这个平滑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少参数估计的个数,达到估计的目的。具体变换如下:βi=α0+α1i+α2i2+α3i3+…αmi

m,i=0,1,…,k(5)

将(5)式代入(4)式即可得到Almon变换后的有限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Yt=α+∑ki=0(α0+α1i+α2i2+λ+αmim)Xt-i+μ

i

=α+α0(Xt+Xt-1+λXt-k)+λαm(Xt-1+2mXt-2+λ+kmXt-k)+μi

=α+α0Q0t+α1Q1t+λ+αmQmt+μ

i(6)

运用OLS法估计(6)式,得到α1,…,αm的估计值,将这些估计值再次代入(5)式,从而可以求得(4)式各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为了对(6)式进行估计,需要确定滞后期t和多项式阶数m。经计算,当用教育不平等及其滞后变量去解释收入分配时,滞后期为2、多项式阶数为2;当用收入不平等及其滞后变量去解释教育不平等时,滞后期为3、多项式阶数为2。①由此可依据Almon的方法估计出教育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相互的即期影响和累积影响,其估计结果如后文中表1所示。

①一般认为,采用Almon多项式,其多项式阶数很少出现超过4的情况。②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在学术上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用城乡加权法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存在分解性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可以反映总体收入差别的大致趋势,且原始资料易获取。本文由于受调查数据的限制,因而引用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并采用城乡加权法进行计算。

(二)数据说明

文中2000—2008年的数据都来自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在所使用的数据中,人均GDP的年度增长率(GRPC),人口增长率(PGR)、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EDEXP)是直接使用原始数据或作简单计算而得的,无需特别说明。其他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式如下:1.INEQ,为了简化计算,借鉴陈昌兵(2007)的做法,先分别计算各省份内城市、农村基尼系数:

G=∑Ni=1WIYI+2∑N-1i=1Wi(1-Vi)-1。其中,Wi是按收入分组后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Yi是按收入分

组后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Vi是Yi从i=1到i的累积数,比如VI=∑Yi,然后再利用G=P21μ1μG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