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1-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专题卷)

2020届二轮:1-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专题卷)
2020届二轮:1-3-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专题卷)

限时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6省12月联考)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从材料可以看出()

A.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C.中共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D.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通过三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毛泽东在1920年夏变成马克思主义者,据此可以推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选B;材料没体现毛泽东领导新文化运动问题,并且毛泽东也没领导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中共在1921年诞生,时间对不上,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45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2.(2019·湖北名校模拟)1927年,毛泽东在新湖南省委会议上说:“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不够,必须有军事的帮助;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护卫也是自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毛泽东意在()

A.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时期

B.指出应暂时放弃农民运动

C.强调土地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D.必须加强党对武装斗争的领导

答案:D

解析:革命低潮只是背景,并不符合毛泽东讲话的主旨,A项错误;毛泽东强调的是武装斗争,但也提到了农民力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专门提及土地革命,

C项说法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符合,可排除;由1927年毛泽东指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武装斗争和党的重点应该是对武装斗争的领导,D项正确。

3.(2019·四川泸州二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答案:A

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基本的游击战”、“存在于民众之中”相符,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国共合作,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海外力量,C项错误;D项“阵地战”与题目中“存在于民众之中”不相符,错误。

4.(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1978 年9 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这体现出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故选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中“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中“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78年还未认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

项。

5.(2019·江苏南通一模)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

答案:C

解析:中国核爆炸成功表明中国国防能力大大加强,故选C;中国成功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排除A项;中国核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之后,排除B项;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排除D项。

6.(2019·安徽蚌埠一模)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艺术团体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文革以来的左倾思想依旧在作祟,故选C。

7.(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

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可知,当时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A项正确。

8.(2019·广东百校联考·31)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较大,而反映经济、政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平稳且呈上升趋势,据此可知1951—1959年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有较大影响,A项正确。

9.(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到1981年夏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

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1980年夏到1981年夏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学习经济学和“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此时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0.(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

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

A.“文化大革命”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B.职业学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C.“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

D.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不强

答案:C

解析:根据“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可以看出,文革后期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故选C;根据所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已经兴起,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1971年学校为955所,而1972年为73所,无法体现“逐年上升”,排除B项;表格中仅有学生和学校的数据,没有政治方向的史实,排除D项。

1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9月联考)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2000—2009年间”,此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回应,故选A;题干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同于“高校的普及”,B项错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未必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C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关于科技文学艺术的方针,与教育无关,D项错误。

12.(2019·江苏苏州一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依所学,1956年推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依所学,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依所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

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

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

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

(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

14.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戏的崛起是意味深长的事件,而这一现象无疑使得戏剧的价值体系更趋于平民化。小戏的崛起是在两股相反相成的艺术力量的交汇中呈现出来的。由于社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地区之间日趋开放,交流与沟通也日渐增加,此前在一个相对狭小、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流传的地方小戏,有更多机会吸收与汲取大戏的优点特长,甚至直接进入都市,并且大量吸收借鉴了成熟剧种的表演手法与剧目,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傅瑾《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材料二小戏从19世纪以来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艺术平民化趋势,但是从延安时代开始它获得了诸多理论支持,因而更像是一场自觉的变革。1951年,中央政府以政务院名义颁发的“五·五指示”明确指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1949年成立的新政府总是在种种场合突出强调其“劳动人民”的立场,正是由于各地的小戏被视为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关系更为紧密,因而较少受到“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反动文人”的毒害,所以是应该得到更多重视的艺术样式,兼之有延安时代对秧歌、眉户等小戏成功改造的经验,它们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戏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小戏“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的原因。

答案:(1)特点:小戏艺术平民化,喜爱的群众多;善于吸收和借鉴。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抗日根据地文化生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09行管一班20090105147朱正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以德国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为现实背景而逐步形成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体系。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苦苦寻求救国救亡的中国送来了春风。春风吹过,顿时混乱的中华大地开起了无数朵马克思主义鲜花。革命先烈在热烈的讨论中发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救中国于水火的良药。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文翻译吗?是列宁等人的发展吗?我认为他们既是又不是。因为在德国,在俄国它就是。它们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中得来的总结,是真实可靠能够解决问题的。但在中国后续它们就不是,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人民头上压着的不仅仅是帝国的侵略,瓜分,还有封建主义的强力剥削。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中国送来的不是本本,框框,我们要的也不是那些。它给我们送来的是一条探索救亡的途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那是因为这是在中国,是在20世纪,不是在德国,不是19世纪。一种理论的产生如果不经继续的发展,它就死亡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能让它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历史发展了,条件变了,已有的理论虽是对的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斗争的要求。工人阶级在中国的力量实在太小,中国有的更多的是农民。但历史证明农民阶级是无法承担起创建革命的历史责任的。以工人领导的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些从实际出发的

理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证实是对的。这虽然于马克思的论述不同,与俄国革命不同,却不违背本意。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救中国。 革命时期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国家开始指责中国是虚假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说我们事实上没有消灭阶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实质的不理解。解放生产力,努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贫困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知道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发展生产力。我们中国也是这么做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发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固守马克思经典的著作,我们只有贫困,我们也终将背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选择与中国发展的必然。西方学者永远也无法准确预测中国,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来看待东方的发展,一次次的而失败的预测,打破了他们模型的套用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从中汲取其本质的东西。我们找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按此思想我们努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下来。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更为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发展的不二法门。只有坚持中国化的道路,我们才能最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在我国得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 中国先进分子经过不断求索和鉴别,终于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从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初步探索,从而在20 世纪30 年代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的确经历了很长的过程。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中国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在一起。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单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建设和照搬外国经验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使之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实际的理论在中国具体运用化,运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活动与改革、建设、发展。 1938年10月,在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两次胜利的教训基础上,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并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主义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毛泽东基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之后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内容及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内容及地位 内容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以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值得我们学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大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历史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3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第二,这是回答和解决中国重大实践课题的需要。 中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国情,中国的实践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靠完全照搬别国的成功经验不能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直接产生于马恩时代的欧洲实践,它更多地研究和回答了当时条件下欧洲实践的实际问题;而它对中国的实践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加之中国的实践与当时的欧洲的实践也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为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提供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虽也能为中国的特殊实践提供必要的总的、根本的、普遍的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上还是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实现指导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才能针对性地反映中国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回答和解决中国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实践课题。 第三,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1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辨析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的、观点来指导革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并且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进一步根据实践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社会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3.如何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经济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的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的需要,是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适时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是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三个方面的新的伟大觉醒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表明,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通过思想理论上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 三是要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以贯之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又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告诉我们,党最可宝贵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读后感 本书由《导言》、《总论编》、《思想历程编》、《反思与探索编》、《简短的结语》五个部分构成。《导言》是全书提纲挈领的概述。《总论编》概述了本书的基本思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内涵和前提性问题,以翔实的材料和严密的分析集中批评了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错误观点,论证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就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历程编》以历史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艰辛探索和开拓创造的足迹,分析他们在何种具体历史条件下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何贡献和经验,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业有何意义;着重论述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及其意义。《反思与探索编》在前编历史回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强调必须以中国现代化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吸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简短的结语》以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书的结论,指出只有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真理性、实践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才能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全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一问题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理解仍有原则分歧。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不可忽视:(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斯大林的“教条”加中国“民粹主义思想”的混合物。(2)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过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该以最“新”的现代西方哲学为指导。(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的产物,在中国水土不服,中国人既读不懂也用不上;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应当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学。本书认为对这些观点必须做出系统的辨析和澄清。本书认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站在思维制高点的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又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毫无根据的偏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艰辛探索过程中挫折和失误不可避免,对此要作历史的、社会的、认识论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有当代意识和全球视野,注视世界新科技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