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方言
中国方言(全部介绍)

中国方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七大方言简介: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
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 3.6%。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
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邵阳、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东安、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
北方方言体系--青海方言 (2)

青海方言的组成及简介
历史上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至今少数民族人 口还占总人口的近40%。境内世居民族除了汉族, 还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 族长期一起杂居生活,互相学习,语言也通过频繁 交际而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大量的移民将江淮官 话带到青海之后,又跟当地的西北陕甘方言、民族 语言特别是藏语、撒拉语、土族语、蒙古语等融合, 而后形成一种颇有特色的地方方言。该方言除保留 原来江淮话的一部分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语法结 构之外,又大量吸收一些民族语言、借词和语法结
青海方言的语法特色
“着”在普通话里作为虚词,青海话作为虚词在不同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两 种不同的读音,如:“张工还没来着,其他的人一挂来着”,前一个“着” 读音如“招”,后一个“着”字读音为“遮”
“啥”青海话中作为语气助词经常出现,如:“你喊给一啥”(你去叫一 下);
“佛”青海话中经常在句尾使用,作为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肯定的语气, 如:“家阿蒙没来佛?”(他怎么没来呢?);“家说不来了佛”(他说 他不来了);
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由于历史上 人口的 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
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青海方言(青海 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大抵属于中原 官话的秦陇片,其中各地方言又有不同,青海汉语 方言的形成和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可谓化石级研究
青海方言的组成及简介
由于青海地区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 响,语言不同历史层次叠置的特点更为明显。在这 些不同时期的语言叠置中,沉淀着一部地区变迁史
青海方言的语法特色
• 比较句在普通话里常驻机构用“甲比乙如何”来 表示,青海话里却常常相反,如“致些房子把奈 些房子不到”(这些房子没有那些房子好); “我们的话把你们的话没像着”(我们的话跟你 们的话不同)
实用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

• 河南话—豫剧 安徽话—黄梅戏 陕西话—秦腔
• 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讲普通话,其目的在 于推行全民共同的交际工具,消除方言隔阂造成 的交际障碍,不是用普通话取代方言,更不是要 消灭方言。
谢谢您的聆听
方言间在语音上的差异最大
声母
韵母
北方方言多, 北方方言
有21个
少,39个
南方方言 少,一般 少于20个
南方方言多:
苏州49个
赣粤闽多于 50个
闽方言只
闽方言潮汕
有15个
话有72个
声调
北方方言少, 一般只有4个 南方方言多:
湘方言5-6个 吴方言7-8个 上海话5个 粤方言8-10个
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次之
北方方言还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a.华北、东北次方言 b.西北次方言; c.西南次方言区; d.江淮次方言区。
(2)吴方言
• 吴方言,以上 海话和苏州话为代 表。也叫江南话或 江浙话。分布地区 在上海市、江苏省 长江以南,镇江以 东和浙江省的大部 分地区。使用人口 7691 万 , 占 讲 汉 语 总人口的7.2%。
和 共
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可以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
同
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或变体。
语 的 关
方言的发展要服从共同语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发展成另 一种独立的语言。
系
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
每种方言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积淀,有着深
厚的文化根基,同时又是地域文化的符号标志。
• 上海话—越剧 广东语—粤剧 北京话—京剧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州话为 代表。分布在广 东、福建、台湾、 江西、广西、湖 南、四川等省。 其中以广东东部 和北部、福建西 部、江西南部、 广西东部为主。 使 用 人 口 3850 万,占讲汉语总 人口的3.6%。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类

汉语方言的分类一为“北方方言”。
它是汉民族共同的基础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等四个方言。
二为“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及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为代表。
三为“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四为“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五为“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六为“闽方言”。
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七为“粤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部,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东话为代表。
汉语可大分为七大方言: 一.北方话(简称:北语)此有异议: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
二.广东话(简称:粤语)其中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通常被认为属于粤方言,但也有认为是独立方言。
三.江浙话(简称:吴语)此处有异议:徽语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
四.福建话(简称:闽语)此有异议:包括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有人提出闽北、闽南两种独立方言命名。
五.湖南话(简称:湘语)六.江西话(简称:赣语)七.客家话(简称:客语)因为分类还有很多争议,所以以上是比较公认的。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6.江西话(简称:赣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最难懂的承德话

最难懂的承德话承德话,是中国河北省承德市一种独特的方言,也是中国北方方言中最为晦涩难懂的之一。
它的复杂语法结构、特殊的发音方式以及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使得很多人尝试学习和理解承德话变得非常困难。
本文将从历史、语音特点和常用词汇等方面来解析最难懂的承德话。
首先,了解承德话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形成、演变的原因以及难以理解的特点。
承德位于中国北方,曾经是清朝的故都,因此受到了清朝官话的影响,同时也与周边地区的方言相互渗透、交流。
承德话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方言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承德话的语法结构如此复杂,甚至与其他北方方言相比都更加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其次,承德话的语音特点也是其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德话有很多独特的声调、音韵和发音方式,对于非承德话使用者来说,很难准确地模仿和理解。
例如,承德话中的鼻音比较丰富,有很多带有鼻音的音节,这对于一些没有鼻音的方言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另外,承德话中的声调系统也非常复杂,一个词的意义可能会因为声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交流变得十分困难。
除了语音特点,承德话的词汇也是其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德话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习惯用语,这些词汇在其他方言中几乎听不到。
例如,承德话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副词,它们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完全不同,这就给非承德话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理解困难。
此外,承德话中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例如用来表示家乡、风土人情的词语,对于外地人来说,这些词汇可能完全无法理解。
尽管承德话难以理解,但它却是承德地区人民的重要语言工具。
在这个方言中,人们交流、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对于承德人而言,承德话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因此,尽管承德话难以理解,但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这种语言文化的存在。
总结起来,承德话作为中国北方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其复杂的语法结构、特殊的发音方式以及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使得非承德话使用者很难理解和学习。
南北语言词汇

南北语言词汇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方言和语言的多民族国家,南北方言是其中两个主要方言区域。南方方言主要包括闽南话、客家话、粤语等,而北方方言主要包括普通话、山东话等。南北方言在语言结构、词汇用法、发音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就南北语言的词汇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
2. 词汇差异的原因 南北方言词汇的差异主要源自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1 历史因素 南北方言在汉朝以前已有明显差异,南方方言受到南方长期的外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如闽南话受福建古代与唐代的外商影响,粤语受海外华侨的影响等。而北方方言则主要受汉族的主导文化影响。
2.2 地理因素 南北方言之间在地理环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南方地势复杂多样,山地和平原相互交错,有利于方言的分化。而北方地势相对平坦,草原辽阔,方言的差异较小。
2.3 文化因素 南北方言之间也受到各自地区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南方地区注重人情味和细致入微的交流方式,南方方言中有更多的词汇用于表达人际关系和情感色彩。而北方地区注重实用主义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对事件和物体的命名更为简洁明了。
3. 词汇比较 3.1 人称代词 南方方言中,人称代词的表示方式常常更加细致,例如闽南话中使用”阮”表示”我们”,而粤语中使用”咱哋”,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表达出南方人民的温暖和亲切感。
而北方方言中人称代词的表示方式更加简练,如北京话中使用”俺”表示”我”,山东话中使用”咱”,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反映出北方人民的实际和朴实。 3.2 食物名称 南方方言中食物的命名更加形象生动,如闽南话中用”饭”表示米饭,用”粿”表示糕点,用”汤”表示面条。而粤语中用”饭”表示饭菜,用”面”表示面食,用”沙”表示糕点。这种方式让人感觉更加贴近食物的特点和形态。
北方方言中食物的命名更注重实用主义和便捷性,如普通话中用”饭”表示米饭,用”面”表示面条,用”包子”表示一种面食。这种命名方式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天津话方言

天津话方言天津话方言,又称津味,是指在中国北方的天津地区所使用的方言,属于华北官话的一种。
天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方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天津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语音特点天津话在音韵上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儿化音,即将普通话中的“-n”音转化为儿化音“-r”。
比如,“天津”在普通话中读作“tiān jīn”,而在天津话中往往会读作“tiān jīr”。
其次是声调变化,天津话中的声调比较平和,而且在语流连贯时会出现变调现象。
此外,天津话还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发音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基本用法天津话有丰富的口头表达方式。
在问候时,常用的有“过早”(早上好),“过晚”(晚上好),“吃了没”(吃饭了吗)等。
在表示感谢时,会说“唔俺的”;在表示赞同时,会说“就是咧”。
这些短语简洁有趣,让人在日常交流中更加亲切和融洽。
民俗文化天津话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一些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天津话方言被广泛地传承和使用。
比如在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聚在一起吃“过油炸糕”(一种象征甜蜜的糕点)。
在婚礼上,亲朋好友相聚,会唱着天津特有的民歌,用天津话传递着情感。
方言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天津话方言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标准普通话,使得天津话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
因此,保护和传承天津话方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学校、社会应该加强对方言的教育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使用天津话;另一方面,家庭、社区等也应该重视方言的传承工作,使得天津话不被淡忘。
天津话方言是天津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它承载了天津人民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地方文化,让天津话方言继续在天津这座城市中独具特色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张三. (2010). 天津方言研究. 语言研究, 10(2), 45-58.•李四. (2015). 北方方言的特点与研究. 方言研究, 20(3), 112-125.。
中国方言大全

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个地区。其中亚洲讲客家方言的共有35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洲的客属华侨华人共有万人,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个国家。在美洲约有46万人讲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鲁、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大洋洲的客属华侨华人有16万和万人。
桂南片,分布在广西的粤语地区,以南宁话为代表。
此外还有一种为平语方言,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1中国方言2汉语方言的形成3七大方言简介
中国方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湘 方 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邵阳、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东安、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