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综述

合集下载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以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为题,本文将对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进行研究和分析。

四川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支,拥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其中语气词是四川方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什么是语气词语气词是一种用来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语气的词语。

在四川方言中,语气词起到了丰富表达情感和增强语言感染力的作用。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不仅有丰富的种类,而且用法灵活多样。

二、四川方言中常见的语气词1. 呗(bèi)这是四川方言中非常常见的语气词之一。

它可以用来表示肯定、确认,也可以用来表示责备、质疑。

例如:“你吃饭了呗?”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已经吃饭;“你怎么这么懒呗!”表示责备对方的懒惰。

2. 啦(lā)啦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肯定、确认。

例如:“我知道啦!”表示对方所说的事情自己已经知道了。

3. 吧(bā)吧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建议、劝告或请求。

例如:“我们出去玩吧!”表示建议大家一起出去玩;“帮我拿一下吧!”表示请求对方帮忙拿一下东西。

4. 嘛(mɑ)嘛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解释、说明或请求理解。

例如:“我是这么想的嘛!”表示解释自己的想法;“你也要体谅一下嘛!”表示请求对方理解自己的困难。

5. 哪(ne)哪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你怎么这样啊哪!”表示对方的行为感到不满;“你是不是不想去哪!”表示疑问对方是否不想去某个地方。

三、四川方言中语气词的特点1. 丰富多样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说话人的情感进行变化和调整。

2. 强调情感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常常用来强调说话人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3. 增加语言亲切感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切感和融洽感,使交流更加和谐和融洽。

四、四川方言中语气词的运用技巧1. 根据语境选择在使用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气词,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长沙方言音系研究综述

长沙方言音系研究综述

长沙方言音系研究综述长沙方言,是指使用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及周边地区的语言。

长沙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荆楚片,受普通话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了湖南地方土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特色。

长沙方言的音系研究一直是方言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将对长沙方言音系研究进行综述,希望为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长沙方言的音系特点长沙方言的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

1. 声母长沙方言的声母数量较多,包括清辅音、浊辅音和鼻音等。

清辅音包括/p, t, k, f, s, θ, x/等,浊辅音包括/b, d, g, v, z, ð, ɣ/等,鼻音包括/m, n, ŋ/等。

这些声母的丰富变化使得长沙方言在语音上显得多姿多彩,具有一定的韵味。

2. 韵母3. 声调长沙方言的声调是其特色之一,长沙方言共有7个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上去和入去。

这些声调的变化使得长沙方言在语音上显得更加独特。

长沙方言音系研究自20世纪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者们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系统地总结了长沙方言的音系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

长沙方言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长沙方言的声母在各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声母比较饱满,有的地方声母比较清晰,这与长沙地区的语音环境、地形地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者们通过对声母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长沙方言声母的变异规律,为长沙方言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沙方言的韵母变化较为丰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韵母特点。

研究者们通过对长沙方言韵母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长沙方言韵母的共性和特殊性,发现了长沙方言韵母的变异规律,为长沙方言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长沙方言音系研究在当前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长沙方言音系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长沙方言的语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长沙方言的音系特点,为长沙方言音系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证数据。

辽宁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辽宁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辽宁方言语法研究综述辽宁方言是指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各种方言,包括辽宁省的官话、东北话、满洲话、鲁迅笔下的辽宁方言等。

这些方言虽然有着相似的语音、词汇等特征,但其语法结构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法的角度对辽宁方言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辽宁方言语法的学者提供参考。

一、辽宁方言的语法概述辽宁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普通话有着较大的不同。

在语音、词汇等方面,辽宁方言与其他方言有着相似之处,但其语法结构则较为特殊。

辽宁方言的语法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序辽宁方言的语序与汉语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汉语普通话中,语序是比较固定的,一般为主谓宾的结构。

而在辽宁方言中,语序则比较灵活,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我去了北京”在普通话中的语序为“我去了北京”,而在辽宁方言中可以为“我北京去了”、“北京我去了”等。

2. 时态辽宁方言的时态系统相对简单,只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几种时态。

其中,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形式比较固定,但将来时的表达则比较灵活,可以使用“要”、“会”、“将”等助动词来表示。

例如,“我要去北京”、“我会去北京”、“我将去北京”等。

3. 动词辽宁方言的动词形态较为简单,只有基本形、过去式和动词不定式等几种形式。

其中,过去式的构成比较规则,一般在动词后面加上“了”字即可。

例如,“我吃饭了”、“我看书了”等。

而动词不定式则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未完成或未发生,例如,“我想去北京”、“我要看电影”。

4. 名词辽宁方言的名词构成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加前缀、后缀、重叠等方式来构成新的词汇。

例如,“饭”可以加上“子”变为“饭子”,表示“饭菜”;“头”可以加上“儿”变为“头儿”,表示“领导”等。

二、辽宁方言语法研究现状目前,对于辽宁方言语法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虽然一些学者曾经对辽宁方言的语音、词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其语法结构的研究却较为缺乏。

因此,对于辽宁方言语法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商丘方言大全综述

商丘方言大全综述
绝户头----没有儿子的人俩口得----夫妻
相好-----一般指男女不正当关系
大爷,大大----父亲的哥,大爷{一声}---爷爷的哥
大哥----姐夫
(八)身体、疾病
牙花得----牙龈耳朵门得--耳门脑把得----后脑勺
长得柳--长的细瘦胳膊弯子----肘腮帮的--腮帮子
膝盖得----膝盖额拉盖----额头腚邦得----屁股
打地滚轮扽-----压麦苗的一种农具
拖车----去地里时放农具的一种四角架子笼嘴----牲口戴的
驴碍眼-----驴马戴的驴加板得---驴马戴的
牛搓得----牛肩上戴的扎鼻具----给牛鼻子钻眼
喔喔---牲口向左依依----向右域,域薅---停止
稍-----向后嘚,驾,嘚----快跑
牛角连得-----牛角和牛鼻子连一块的铁质品
阿杂---指垃圾
横上----一般是指傍晚的时候
咯几得===比如苹果、梨··上面和树枝相连的小枝
但门音、单意、单崩哩----故意
毛包--事情很乱
我哩儿(发音特殊,拼不出来)来---感慨
刮拉板子-拖鞋
杂皮--土气
唠唠--叫猪的
纥拉--角落
可囊==就是窝囊心里烦
恁咋咋啦==你怎么啦
不叫招~~形容词,就是厉害的意思
菜畦得-----过年放丸子蒸馍用的方薄得----堂屋隔间
篓的----高粱秸编的一种圆形的东西棒得{秸}----玉米{秸}
薄-----高粱秆做的赛东西用的黍黍{音,fufu}----高粱
驾车得------架子车洋车得------自行车
纺车得-----纺花车起得---螺丝刀扳扽--扳子
(六)亲属称谓
老老爷--高祖 老老奶奶--曾祖大--父亲

湖南宁乡方言研究综述

湖南宁乡方言研究综述

湖南宁乡方言研究综述本文将湖南宁乡方言的研究分为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从宁乡方言的综合研究、分片研究、语音研究、词汇研究以及语法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了宁乡方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标签:湘语宁乡方言综述一、宁乡县的地理环境及语言情况宁乡县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西侧,隶属于长沙市。

它西与娄底市、涟源市、安化县毗邻,北与益阳市和桃江县接壤,南靠湘乡市、韶山市和湘潭县,东接望城县、长沙市。

县域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型分布,地势东低西高,东西部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所以人们习惯称宁乡西部为上宁乡,称宁乡东部为下宁乡,方言上也就有了“上宁乡话”和“下宁乡话”的区别。

二、宁乡方言研究综述(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由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汇编的《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一书中介绍了宁乡城关镇的声韵调情况,这是对宁乡方言较早的记录。

1974年,杨时逢先生整理出《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其中有对宁乡汤泉乡方言的记录。

20世纪90年代,宁乡方言研究重新发展起来。

这一期间的成果主要有1993年湖南省公安厅编撰的《湖南省汉语方音字汇》和1995年的《宁乡县志》方言篇。

后者在宁乡方言的研究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详细记录了城关镇的语音状况,更重要的是它将宁乡方言进行了分片,指出宁乡方言“基本上可以划为四个音区”:第一音区为城关镇及县城周围;第二音区为双江口、夏铎铺;第三音区为花明楼、道林区和坝塘区东南部;第四音区为老粮仓、双凫铺、偕乐桥、黄材、沩山、流沙河以及回龙铺大部、坝塘区西北部。

这一阶段宁乡方言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虽然《宁乡县志》方言篇开启了对宁乡方言的系统性研究的先河,使人们对宁乡方言有了一个面上的概念,也开始注意到了宁乡方言内部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内容仍然局限在语音方面,研究对象仍集中于县治城关镇的方言。

云南方言文献综述

云南方言文献综述

云南方言文献综述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精品]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精品]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精品]东北方言研究综述一、引言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东北地区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反映了东北地区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沿革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梳理和综述近十年来的东北方言研究,从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在过去的十年中,东北方言的研究方法逐渐从传统的描写语法和历史比较法向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转变。

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和语言变异,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和变化。

语料库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东北方言研究中。

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语料库对东北方言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研究内容1.语音研究:语音是东北方言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发音特点,包括声调的连读和变调现象、语音的层次和变化等。

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如“儿化音”、“入声字”等。

2.词汇研究: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方言词汇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

3.语法研究:东北方言的语法也具有独特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东北方言的句法结构、词序和虚词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和使用规律。

例如,一些研究者发现,东北方言中常用“呢”、“咋”、“是”等词语来表达陈述、疑问和强调等语气。

4.语用研究:语用是东北方言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东北方言在社会交往、家庭生活、商业活动等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以及东北方言所传递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际交往价值。

例如,一些研究者发现,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下,使用东北方言可以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达州方言研究综述

达州方言研究综述

达州方言研究综述方言是一定区域的人民群众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语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同地区的方言具有不同的语音、词汇甚至语法结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专家学者对达州方言从语音、词汇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颇丰,研究内容丰富,但也存在研究面较窄、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文章对前人关于达州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从语言、词汇和综合性研究三个方面对达州方言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达州方言语音研究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对达州方言语音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和高校教师中。

2002年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罗家国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渠县方言词语研究》中以渠县方言词语作为研究对象,从渠县话词语的比较研究、渠县化词语的文化生成和渠县化词语的语法特征三个方面对渠县方言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梳理了渠县话的语音,并提及了一部分渠县方言的语音特点,总结出渠县方言共有19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且对渠县方言的声韵配合特点进行了说明。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饶红梅的毕业论文《四川大竹方言音系研究》以大竹方言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野调查法获取原始语音材料,對大竹方言语音系统做了客观描写,将大竹方言中的语音与中古音、普通话做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大竹方言声母共有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且对声韵配合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罗燕的毕业论文《四川达州地区方言音系调查研究》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达州地区四县一市方言音系进行描述,并对达州各方言之间的音韵特征进行比较,总结出达州方言声母有6个特征,韵母有13个特征,声调具有“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去声仍归为去声、入声归入阳平”的特点。

2016年西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霍伟丽的硕士毕业论文《四川达州市安仁乡“长沙话”语音研究》总结出安仁乡“长沙话”共有21个声母、41个韵母、6个声调,从文白异读和浊音清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安仁乡“长沙话”的语音特点,将安仁乡“长沙话”与中古音、湖南长益片湘语“长沙话”、湖南娄绍片湘语“涟源话”、西南官话“达州话”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安仁乡“长沙话”具有兼容性、尖团不分、系统性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综述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

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

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

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

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

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

(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

)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

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北方言举例:吗灵: 蜻蜓愚作:舒服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尬(ga四声)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

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前额西北方言举例:赶散的很呐,肉包子又有馅子唠! “赶散”的意思是:好,顺利,合适你的那是展叶子,我的是吊吊灰! “展叶子”的意恩是:新的,干净的你把那盘子拿过来我挖视挖视! “挖视挖视”的意思是看一看,摸一摸这是有哈数的,你不能胡整。

“哈数”的意思是:标准、规律我看着吃伙不住我飙了。

“飙”的意思:撒腿就跑西南方言举例:这娃瓜戳戳的,是说:是个傻瓜切哪个塌塌?意思是:去哪里?昨晚黑那个荡荡意思是:昨天晚上去的地方你虾子不胎害!意思是:骂不知道好歹连二轩是:指一个人一口气抽两支烟江淮方言举例:不熊门:不是什么呢?!确实就是那样马虎熊:不怎么样可照(行不行)嘛比的好(好)(所有一个字的都可以加嘛比)吴方言在江苏南部、浙江绝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

吴语内部分为太湖片(北部吴语,包括苏南、上海及浙江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一带,以上海话、苏州话或绍兴话为代表)、台州片(浙江台州一带)、婺州片(浙江金华一带)、处衢片(浙江衢州、丽水一带)、瓯江片(浙江温州一带)、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区)。

其中安徽西南部和浙江西部受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

其主要特点为: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母读/t/、/th/、/d/。

大多数地点古三个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一般为-ng)、三个入声韵尾亦合并为一个(-?)。

双元音多单元音化,不少鼻音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化。

声调按清浊分为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但上海市区只有五个。

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四川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

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

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客家人使用,在畲族中也广泛使用。

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

河南方言河南方言属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中国最大的方言。

河南方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官话,也就是说,古代的普通话。

主要是指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战争、运动、经济活动和其他原因,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

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来到中原后与夏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和诸多原始汉语方言融合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

北宋时期河南方言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

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近代的河南方言。

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

河南话与中国其他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所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听懂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济源,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等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宝鸡、安康市白河县,湖北的襄樊等。

除西安道北的河南方言外,河南的移民往往在异乡形成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调工程初期从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移民还是讲着河南方言,如果以语言和文化认同来区分人群,他们无疑成为湖北籍的“河南人”。

闽方言在福建、台湾、海南、菲律宾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使用。

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北方言、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和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或台湾通行腔为代表)。

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

闽语系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闽南语,共有“-p,-t,-k,-?,-n,-m,-ng”七种辅音韵尾;保留中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分阴阳的特征。

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5%。

粤方言广东话是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用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间。

粤语声调非常复杂,广州话有9个声调。

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特征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

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

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站汉族总人口的5%。

粤方言内部分为:粤海方言片(内含广州方言(广东广州一带)、南番顺方言(广东南海、番禺、顺德一带)、罗广方言(广东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一带,以肇庆话为代表)、香港方言(香港一带))、四邑方言片(广东新会、恩平、开平、台山一带,以台山话为代表)、高阳方言片(广东阳江、雷州半岛一带)、桂南方言片(内含邕浔粤语(广西南宁市、邕宁、崇左、宁明、横县、平南一带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话为代表)、梧州粤语(广西梧州、大安、丹竹、武林、桂平、金田、苍梧、贺州一带,以梧州话作代表)、勾漏粤语(广西玉林及贵港两市13个县市一带(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钦廉粤语(广西钦州、合浦、浦北、防城、灵山、北海一带))湘方言在湖南使用。

通常被分为老和新两类。

新湘语更接近于北方话。

湘方言以长沙话(新)及娄邵片(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

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特点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

包括长沙话,岳阳话,益阳话,株洲话,湘潭话等。

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如湘乡话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靠近江西一侧的部分地区,如浏阳平江茶陵等地。

使用人数约为2.4%。

主要有:北部地区的南昌话、东部地区的鹰潭话、中部地区的抚州话、西部地区的宜春话、西南部地区的吉安话,江西其他地区有的为客家话,不属于赣方言。

其他方言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

通常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一种。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相传为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山东话。

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语:又称徽州话,或认为属于吴语。

方言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扬雄著)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全书共13卷。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

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

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

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

罗常培评价扬雄的工作说“这简直是现代语言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是记录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

”当时人赞叹说《方言》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