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自主学习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

(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著名的是黄巾军起义,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南边的曹操和黄河以北的袁绍,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袁绍当时势力很大,一心想消灭曹操统一北方,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我们共同观看两个课本剧。(有学生表演)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当胜券在握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某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做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师:咱们来看一下两军交战的情况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于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总结官渡之战的状况。(学生回答略)

(培养学生构思创新能力,知识迁徙能力)

师生总结: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3.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师生总结:(曹操的雄才大略,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学习,指出让学生学习其优点,摒弃袁绍刚愎自用的缺点)

教师讲述: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二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

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很快发展,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讨论:在赤壁之战中,谁会取得胜利呢?(学生回答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白战争胜败有多种原因,应全面归纳)

教师总结指出: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

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总结赤壁之战的状况。(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优势的曹军为何失败了?

1.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3.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教师: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因此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教师:曹操退回北方后,在公元220年病死在洛阳。曹操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分别是谁?

教师: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教师:孙权派将领卫温曾经到达夷州,夷州就是今天中国台湾。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神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不会得到成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P49-51页。

反思:

《三国鼎立》所讲述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解的途径很多,学生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带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

在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运用历史地图来增加较的直观性,向同学出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生从图中体会东汉末年的战乱纷飞,引出袁绍和曹操为争夺北方最高领导权而进行的官渡之战。运用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的战争形势图,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来学习历史。

由于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了解很多,所以知识点我不去做过多地讲解和重复,我将重点放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探究上。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还没有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上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小组探究之前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向小组汇报并讨论探究,这种小组探究方式既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二者有很多的相同之处!相对于官渡之战,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要更多些!学生的储备知识很多。所以,对于赤壁之战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来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战胜方胜利原因、战败方战败原因等列在中间,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列在两边进行对比,教会了学生比较战争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三国鼎立

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自主看书找出魏、蜀、吴得建国三要素即建国时间、开国之君、都城,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错误的三国鼎立示意图,让学生找出图中出现。

四、小结利用歌谣小结:

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本节课内容较多,课堂环节分配欠合理,学生记忆时间较少,课堂小结仓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 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 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 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 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单项选择题 2.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 1. 官 渡之战的性质是( ) 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 5.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 A.201 年 B.221 年 C.220 ②④ D. ①③ 年 D.222 年 、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⑵分别写出D 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 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 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E战场: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台湾。夷洲。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供您参考, 篇一:三国鼎立 K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一一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 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K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K教学目标》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篇二:三国鼎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推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 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自主学习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1、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混乱,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东汉王朝形同虚设。 2、曹操势力的崛起 原因: (1)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并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有利于社会稳定,又筹集了军粮。 3、袁绍集团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4、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5、时间:200年 6、地点:官渡进行决战 7、交战双方: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8、曹操采取的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军粮。 9、特点:以少胜多 10、结果: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11、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目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 3、地点:赤壁 4、战术:孙刘联合抗曹,火烧曹营 5、大体经过: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6、结果:曹操大败 7、特点:以少胜多 8、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割据状况 (1)赤壁之战后,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至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最终形成: (1)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2年,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各自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造船业,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分层精练含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B)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两晋时期 2.导学号79594156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A)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3.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班师途中,写下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该诗表现了曹操的一种什么精神? (2)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曹操多谋善断、善于用人、具有远大的志向。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5.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下图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D)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6.导学号79594157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B)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袁绍军 D.秦军主力 7.下面是某同学从《三国演义》中选取的四个章节,其中与赤壁之战无关的是(A) A.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B.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C.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D.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 8.下图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形势(D) A.春秋争霸图 B.赤壁之战图 C.战国形势图 D.三国鼎立图 9.导学号79594158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C)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 D.海南岛 10.三国鼎立之初,魏国户数103万,人口443万,兵员60万;蜀国户数28万,人口94万,兵员10.2万;吴国户数52.3万,人口230万,兵员23万。根据以上史实,你认为最有能力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是(A)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不能确定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材料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材料三208年,孙刘联合,双方组成五万人的联军,在长江某地和曹军对峙。结果大败曹军。(1)材料一中,“大败袁军”的战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称赞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关于他与刘备之间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三顾茅庐。 (3)材料三描述的这次战争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课堂教学设计 2011年月日 课题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时 1 主备人车、聂 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 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习方法 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适当给予点拨。 板书设计科技领域代表人物时期主要成就 造纸 西汉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蔡伦东汉 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为原 料,制成“蔡侯纸”,不仅降低了造纸成本,而 且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成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华佗东汉 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创制了医疗体操 “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 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 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地理张衡东汉 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器。 教学反思 学过程,成为一个合作与沟通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的教学是与学生的协作与合作,正确地处理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改传统的历史教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人耳目一新。学生所学习的不仅仅是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而是以教科书为依据,学习了一些能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活动,代表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背景、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多方面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方法指导二: 让学生明白战争胜败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战略战术等,应全面分析综合归纳。 方法指导三: 让学生掌握三国各自发展的特点;对于台湾,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方法指导四: 200年,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北方统一归曹操。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企图一举统天下,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赤壁之战少胜多。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继汉业,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