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种类

地质构造的种类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是地球表面和地壳深部构造的总称。
根据地质构造的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形成的一种常见构造形式,是地壳内部岩石和地层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和折叠的现象。
褶皱构造分为背斜和洼斜两种类型。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凸起的形态;洼斜则是岩层向下弯曲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凹陷的形态。
褶皱构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是油气等矿产资源的重要富集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地壳中发生断裂和错动的地质构造形式。
当地壳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并沿着断裂面发生相对错动。
根据断裂面的性质和错动方向,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走滑断裂等几种类型。
正断裂指地壳在拉张作用下发生的断裂,两侧岩块相对移动,造成岩层下降;逆断裂则是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断裂,两侧岩块相对移动,造成岩层上升。
断裂构造不仅对地壳的地质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三、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
当地壳中的岩浆在地表喷发时,形成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火山,如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
火山构造是地壳内部热力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资源。
火山喷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灾害,还对地壳和大气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地堑构造地堑构造是地壳中发生下沉和塌陷的地质构造形式。
地堑是指地壳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下沉和沉降,形成的地表凹陷区域。
地堑构造通常是由于地下岩石的溶解、沉积物的压实或地下水的抽取等原因引起的。
地堑构造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还与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地幔柱构造地幔柱构造是地壳下部地幔上升物质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
地幔柱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通道,是地球表面地壳和地幔相互作用的重要部分。
地幔柱构造对地壳的演化和地震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也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关键。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符号(2)
§3.5.4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产状
用相邻等高线法在地质图上求产状 在同一倾斜岩层层面上,任意相同标高两点 的连线即为岩层的走向
AC为倾斜岩层上两相同标高走向线间的距离, BC为两走向线间的高差,α即为岩层的倾角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
• 条件:
–①已知同一层面上三点的标高和平面坐 标,且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 个平面)。 –②三点范围内岩层产状稳定,基本为一 平面。
(a)
符号表示
(b) 符号表示
(c)
等高线 表 示
5.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 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 (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但交点必成双。 (不 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 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正交性) (6)向低处凸的是山脊,向高处凸的是山谷。(反向性)
软化性、渗透性、溶解性、抗冻性、崩解性 强度指标: 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抗剪强度
变形指标: 弹性模量 变形模量 泊松比
岩石的物理性质 比重
岩石的比重就是指岩石的干比重除以岩石实体体积(不包 括孔隙),再与4℃时水的容重相比,即:
式中,Gs-岩石比重 Ws-绝对干燥时体积为V的岩石重力(KN) Vs-岩石实体(不包括孔隙)体积(m3) γw-在4℃时水的容重,γw=10(KN/m3)
容重
岩石单位体积(包括岩石孔隙体积)的重力,称为岩石的容重。 根据试样的含水情况不同,岩石容重可分为干容重(γd)、 湿容重(γ)(或天然容重)和饱和容重(γω),一般未说明含水 状态时,是指湿容重。岩石容重用下式计算:
地质构造的名词解释

地质构造的名词解释地质构造是指地质结构以及相关的形成机理、发育历史和作用。
它包括岩石构造、矿物构造、沉积构造、成岩构造、火山构造和构造地貌等,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质构造是地球环境及其变化的主要产物,其构造变化对地球运动、活动等单位进行了重要的调节,是研究地质变迁的基础之一。
岩石构造是地质构造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岩石构造是指岩石构造以及与其有关的岩石构造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和发展演化史等,它们包括各种岩石构造,如水动力构造、热力构造、重力构造、植物构造、构造构面等。
它们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方法,研究岩石构造的形态、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以及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矿物构造是地质构造体系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矿物构造及其相关构造发育机制、形态学及其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矿物构造的研究主要是以矿物学、构造地质学为基础的,研究矿物的构造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及其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体的构造特征、构造发育机制及其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沉积构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地质学、结构地质学和沉积地质学的方法,研究沉积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构造特征、构造发育机制及其变形形态学及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成岩构造是指成岩作用对构造地貌及其发育过程的影响。
成岩构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等方法,研究成岩变质作用对构造地貌及其发展过程的影响,以及成岩变质的发展演化史、变质流体的特征、矿物结构、岩石颜色等等。
火山构造学旨在研究火山构造的形态、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和发展演化史,也就是说,研究过程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构造地貌和环境变化。
火山构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方法,研究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形态及其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和发展演化史等。
构造地貌是指构造地貌形态对它的构造背景的反映。
地质构造分类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和地层在地球内部力学作用下的形成和变动过程。
根据地质构造的不同形式和机制,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指地层在挤压力和水平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和折叠的现象。
这种构造形式常见于造山带,并形成了褶皱山脉、褶皱高地和褶皱盆地等地貌。
2. 断层构造:断层构造是指在地层中存在的断层面上,由于竖直或近竖直方向的应力引起的岩层断裂。
断层可以是沿着一条线性断裂面,也可以是由多条平行断裂面组成的断层带。
断层构造会导致地壳的垂直位移,形成断崖、地震和断裂盆地等地貌特征。
3. 地塌构造:地塌构造通常是由于地下溶洞或岩层中的岩溶作用引起。
当溶洞或溶蚀空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会因为岩层崩塌而产生坑陷、地表塌陷或者凹陷等地貌特征。
4. 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壳形变。
火山构造包括火山口、熔岩台地、火山锥等地貌特征,以及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岩组成的地层。
5. 构造溃塌:构造溃塌是指处于应力状态下的地层或岩石发生破坏和塌陷。
这种构造形式常见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产生的地貌特征包括塌陷陷落坑、构造滑坡和断层溃塌等。
这些分类只是地质构造的一部分,实际上地质构造的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多种构造因素的复合作用。
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岩石组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层、构造带、构造体、构造体联合体等。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线性构造、圆形构造和表面构造。
一、线性构造
线性构造是指由断层、断裂、褶皱、块状构造以及块体系等形成的,呈现出线性状的地质构造。
线性构造可以变更地层,影响地质的年龄,改变地表地貌,影响构造上的矿物成分,可以引起山谷、缝等地貌景观。
二、圆形构造
圆形构造是指由旋转变形和热演化变形形成的,呈现圆形状的地质构造,如拱形、圆形、扇形。
圆形构造可以影响地质的年龄,影响地表地型,可以影响构造上的矿物成份,也可以引起山洞、穴等地貌景观。
三、表面构造
表面构造是指冲刷、侵蚀、晶质腐蚀、风化等,形成的表面构造,包括地形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如山间山谷、悬崖峭壁、河谷湖泊、背山和海岸等。
表面构造可以影响地质的年代,影响地表地貌,也可以引起山洞、湖泊、海滩等地貌景观。
- 1 -。
地质构造名词解释

1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 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3 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4 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5 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
6 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
8 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该应力即为主应力。
9 应力椭球体: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和σ3 为半径作出的一个椭球体。
10 构造应力埸:指地壳内一定范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11 应力轨迹:定性表示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迹线。
12 变形: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13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14 应变椭球体:设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即为应变椭球体。
15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
16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且二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
17 拐点和转折端:拐点: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
转折端: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18 背形和向形:岩层新老不清,或变形面非层面,则向上弯曲的褶皱面称背形,向下弯曲的称向形。
19 枢纽和轴面: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联成的面。
20 倾伏角和侧伏角:倾: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角。
侧: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21 构造盆地和穹窿:褶皱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即构造盆地。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我国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华北克拉通、华南克拉通、西南隆起、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台。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的地质构造型构造,大体范围是长城以北,渤海以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内蒙古自治区。
它是由于古老的岩石层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形成的,是我国的基础地质构造。
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形多平和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华南克拉通是指长江以南、南海以北的地区,牵涉到多个省份和地区。
由于华南克拉通地区受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不规则的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华南克拉通地区地形的多变和地貌的多样化使其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如云南、贵州等。
西南隆起指的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最近的构造运动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作为青藏高原的前身,西南隆起地区在构造上不仅与喜马拉雅山形成一体,还形成了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特征,如“世外桃源”美誉的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等。
青藏高原是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巨峰地区。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也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地带。
青藏高原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和多神话的聚集地,有许多自然和文化景观,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等。
东北地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大地构造型式。
由于古生代末期的构造运动,东北地区被前兆沉积岩层埋没,构成了一些低矮的山丘和起伏的丘陵,东北地台以其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在形成、地貌、地貌类型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同时也对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上不同地质单元之间的形成、演化和相互作用。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其中一些基本类型包括:
1.褶皱构造:褶皱是由地壳板块的挤压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在褶皱带,地层被挤压形成褶皱,通常出现在大型山脉的形成过程中。
2.断裂构造:断裂是地壳中由于应力而发生的裂隙或断开,导致地层的相对运动。
断裂带可以形成断层、裂隙或者地震。
在板块边界和地震带,断裂构造很常见。
3.地块构造:地块是相对较大的地壳块,它们的边界通常由断裂或褶皱形成。
地块构造是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交互作用。
4.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地壳中岩浆的喷发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火山口、熔岩流和火山锥都是火山构造的典型特征。
5.地溃塌和沉陷:由于地下溶解、岩层坍塌或地下矿物资源开采而导致的地表沉陷,形成地溃塌和沉陷构造。
6.板块边界:地球的外部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它们在板块边界相互作用。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边界、拓展边界和转换边界。
7.盆地和拗陷:盆地是由于地壳的沉降而形成的凹陷区域,拗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这两者都可能是沉积盆地,收集了沉积物。
8.隆起:隆起是地壳中区域性上升形成的地质结构,可能是由于岩石的加厚或地壳的隆升而产生。
这些地质构造类型之间相互关联,通过时间演化和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地壳结构。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资源分布、地震和火山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沉积岩层的产状
1.沉积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分布的状态。 确定任何层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可以用产 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来描述和表 示。
• 水平岩层 • 岩层面的海拔高程处处相等或与大地水准面平 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 2.水平运动
• 指平行于大地水准面(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 的构造运动,具体用地理方向(东、南、西、北) 来表明其运动方向。水平方向的运动除突发式的 (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甘孜地区地震产生的多条
裂隙中,有一条主裂隙断续延伸50公里以上,其
两侧水平错动最大为3.6米,一般为数十厘米)外,
往往不易被观测。
四、 褶皱构造 岩石受力后产生一系列波状起伏的弯曲
岩层称为褶皱,它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 显。褶皱是褶曲的组合,是地壳上最常见的 一种地质构造形态,其背斜是油气聚集的主 要场所,也是一个地区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 褶曲是指岩层向下或向上拱的单个弯曲。向下拱的称为向斜
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新,两边地层依次变老,且对称重复 分布;岩层向上拱的称为背斜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老,两 边地层依次变新,且对称重复分布。向斜褶曲和背斜褶曲是 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翼。
向海、向陆方向均中断,表明砂岩尖灭了。
4. 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地壳运动历史的记录,不仅反应岩
层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反应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在
时间上的顺序,是地质发展史研究、地壳运动特征及
时间鉴定的依据;对于油气地质而言,不整合面不仅
是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 层,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 的储集层,角度不整合面下是潜山油气藏形成和勘探 的有利地区。
• 倾斜岩层
• 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的
夹角时便成为倾斜岩层
• 直立岩层
• 直立岩层是指倾角近于90O的岩层,直立岩层的
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为直线,其厚度为地质界线
间的垂直距离。
三、 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
1.地层层序的基本概念
沉积层序是一个地层单元,它由内部相
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 底界以不整合面或者与之对应可对比的整合 面为界。沉积层序由一个单一的客观标准确
定,那就是地层本身的物理性质
2. 地层接触关系
• 1)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且
中间不存在沉积间断或没有地层缺失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在剖面图、柱状图中用“实线”表示,
所有连续整合接触之地层代表该地区在相应的地
质历史时期内,地壳长期稳定下沉接受沉积、或
虽有上升,但沉积表面始终未露出水面。
褶曲等在常见地质图上的特征源自常见构造在构造等值线图上的表现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五、 断裂构造
当作用于岩层的地应力达到或超过岩层的破裂
强度,岩层将会产生破裂面,使岩层的连续性被破
坏,形成断裂构造。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明显
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
造称为节理或裂缝。
1. 断层
断层描述要素 :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滑距与断距
按照断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分为:
(1)正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上下滑动,上盘相对
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逆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上下滑动,上盘相对
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3)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水平滑动的断层
2. 断层的井下识别标 1)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2)近距离内同层(或标准层)海拔高度相差较大
2)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又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
整合。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称为不整合
面,不整合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不整合线。 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 产状一致、但有明显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剖面图、柱状图中用“虚线”表示
角度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
产状不一致的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剖面图、柱 状图中用“波浪线”表示
3. 地层超覆、退覆与岩性尖灭
地层超覆指新地层依次叠覆在相对较老地层之上、且
覆盖面积逐次向陆扩大的现象。地层退覆是与地层超
覆完全相反的现象,新地层覆盖老地层的范围逐次向
海减小的现象。岩层尖灭是指某种岩性在横向上中断
的现象,如图中a、b、c、d、e、f、g层中的砂岩
第五节 地质构造
矿藏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不可分,石油、天然气生 成之后处于点滴的分散状态,只有通过运移后,遇到合 适的储油气构造,才能聚集起来,富集成矿。
地球表面的千山万壑,阿娜多姿,都应归结于地表 雕刻大师——地质作用的鬼斧神工,而构造运动(或地 壳运动)是根本内因。所谓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 受地球内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运动,它是最主要的内力 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岩层与岩体变 形、变位及物质改变,并促使地表形态不断演化和发展 而留下的各种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 构造运动始终与其相伴。
一、构造运动的类型
• 1.升降运动 • 升降运动又称垂直运动或垂直升降运动,指垂直 于大地水准面(沿地球半径方向)的构造运动。 • 我国舟山群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在第四纪早期都 是与大陆相连的,后来由于台湾海峡地壳下沉, 才使它们与大陆分开成为岛屿。
•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第三纪前还是一片 汪洋,直到老第三纪(约4000万年前)才开始缓 慢上升,200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初具山的规模, 目前仍在以每年2.4cm左右的速度上升。
相距较近的几口井,钻到同一层的海拔高程相差较大, 有可能井间存在断层。与附近井比较,钻遇同层的厚度
变化大,厚度发生变化的井可能钻遇铅直断距较小的断
层。
3)钻井岩屑中次生矿物含量高或井漏 由于断层附
近多有破碎带存在,钻井岩屑中次生矿物可能增加,
也可能产生井漏现象,可作为判断井下断层存在的
辅助标志。
4)开发井的压力系统不同 对于采油气井,同一油 气层的折算压力不等,互不连通,可能存在断层阻 隔。 5)流体性质差异 同一油气层的采油气井,相距较 近,但流体性质差异大,也可能存在断层阻隔。
3.节理
六、 油气田常用地质图件
1.柱状剖面图
根据野外露头资料或钻井资料编制的、反 映一个地区地层层序、岩性、接触关系、 矿产等的地质图件
• 2. 构造剖面图
• 构造剖面图是沿构造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 断面图。它主要用地质界线和断层线反映 地下构造沿某一方向的形态变化,断层分 布、断层性质及断距大小,地层产状变化、 厚度变化和地层接触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