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我们要正确领会概念的内涵,防止滥用和误用。

2、什么叫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它们各有什么利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利弊:

横向法: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纵向法: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 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观察法有哪些分类?

从时间分有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分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分有群体观察和个别观察;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有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从使用工具情况分有直接

和非验证型观察。

4、为什么说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P17最后一自然段)

5、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儿童发展观?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当代儿童心理学强调要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4)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P17第一自然段)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亲代的性状怎样遗传给子代?

性状的遗传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2、简要回答大脑的机能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方面。

3、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1、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是什么?

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18—24个月)、特征定位策略(5岁以上)、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4岁)、提取策略。

2、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二者密不可分。(P69第三四自然段)

3、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这个发展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4、皮亚杰认为婴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

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架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5、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上学期的《心理学》P152)

6、婴儿的基本情绪有哪几类?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

痛苦与悲伤: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焦虑和恐惧: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

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

7、为什么说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8、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在婴儿的床头挂很多玩具以开发智力,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之。

可从促进触觉的发展;促进视觉集中的发展和视觉调节机能的发展;视敏度和颜色视觉的发展;促进多通道知觉、听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9、试述婴幼儿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的发展如何体现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

(1)情绪理解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联系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5岁的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

(2)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与意志的发展相联系。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很有限的,通常2岁的儿童能表达他们的情绪,并学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控制它们。3岁的儿童开始运用有控制的表情来表达快乐、惊讶等情绪。儿童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实质上就是情绪与认知、意志的关系,它们体现着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也体现着人际关系与儿童情绪发展的本质联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1、简述母爱剥夺实验。(P107第二自然段)

2、简述玩具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玩具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2)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儿童较长时间地看电视,会使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

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收看电视节目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因此,对儿童看电视应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内容,电视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是有益无害的。

3、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P127—128)

4、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5、结合儿童发展的实际,论述社会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可从有利于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使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等方面论述。

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简述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P139—142

2、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趋势。P147—150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发展趋势。P160—163

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作游戏。

6、试述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P154—160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1、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P180最后一自然段)

2、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方面。

(1)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对身体的认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支配自己的动作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4岁儿童开始出现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如下: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②自我体验的发展: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

③自我调节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3、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1)儿童的性别概念

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部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别属性或相应的作用。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1.5—2岁之间。

在3—4岁的时候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

性别恒常性: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时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生物取向阶段——社会取向阶段——心理取向阶段。

第七章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

1、华生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P196

年龄;练习的分配

2、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P98倒数第二自然段)

3、什么叫观察学习?(P199第五自然段)它与模仿有什么不同?(P199第四自然段)

4、观察学习有哪些模式?请结合实例简析。(P200—201)

5、格赛尔提出哪些发展原则?P203

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6、格赛尔学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P206第2自然段

7、结合实例,分析儿童的实在主义有哪些表现?P208第1、2自然段

一是表现在智力活动中

二是表现在道德认识中

8、简析思维与言语的关系。P210第3、4自然段

9、高级心理学机能指什么?(P213第2自然段)它与低级心理机能有什么联系?(P213第3自然段)

10、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什么?P216倒数地2自然段

11、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

准备期。

(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12、皮亚杰对儿童的最大发现是什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有什么价值。

(1)皮亚杰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的的思维发展有着自己的阶段,其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2)教育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3)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2、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

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

(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13、皮亚杰为什么强调学习要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P211第二自然段

14、维果茨基认为婴幼儿的“学习大纲”是什么?P217倒数第3自然段

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1来源:考试大【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2009/2/27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3.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其中儿童心理学最有活力。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更准确地说,“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

理解以下观点: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当代儿童心理学强调要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在早期教育领域,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这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仑兹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发现很多动物有印刻现象,而且印刻现象不可逆,致发生于关键期内。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我们要正确领会概念的内涵,防止滥用和误用。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一)实证研究法

1.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差别:

横向法: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纵向法: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 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5.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取向可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三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前教育的老师们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法观念法。

(2)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

(3)实验法

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实验法是以中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理论研究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2.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机制及胎内环境的重要性;

3.理解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等

一、遗传及其机制

1.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

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1.大脑的结构与发展

大脑的结构分为左右两半球;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 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 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大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

2. 大脑机能的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方面。

三、胎内环境

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来源:考试大【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

一、儿童语言的发展

1.前语言的交流: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积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也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但是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帮助儿童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加速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措施。

语法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趋势: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3.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则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者是对自己说

和双人或集体的独白三个范畴。

社会化语言有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二、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1.婴儿期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的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鲍尔毕提出的依恋理论将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无分化阶段;低分化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以及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安斯沃斯发现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他的学生又提出紊乱型。

影响依恋的因素:教养方式;儿童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发展、对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的影响。

三、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平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姚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四、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工具性侵犯;敌意性侵犯。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玩具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

现象就会更容易发生。儿童收看电视节目也很普遍,但是较长时间看电视,缩小了儿童的活动范围,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单项灌输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但是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应该说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社会认知因素。

3.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特点: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并认为别人也这样看;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把惩罚看作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自律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来源:考试大【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2009/2/27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学习目标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在儿童风情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工具和任务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0—18岁 学前时期: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4-15 18:03:32点击数:1050次互联网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4.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程过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 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类。 13.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子阶段。 14.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1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 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 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 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6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B纵向研究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3.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4.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5.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6.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7./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8.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0.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1.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12.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3.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14.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5.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8.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19.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20.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21.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2.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23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24.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25.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2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2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3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3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2017年电大电大2017秋《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2013秋最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研究运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答:在早期教育领域中,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关键期的概念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领域。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答:横向研究的优点是在同一时刻的大规模样组的行为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大规模样组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缺点是由于时间较短,难以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如果研究者在组织样组时控制不当,容易形成抽样误差,造成虚假结果。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如早期经验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个智力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变化等,都适于做长期追踪研究。缺点是这类研究耗时费力,对象有时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和关系。

儿童心理学概念题

《儿童心理学》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 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 . B.加梅佐、M. B .马秋欣娜、T. 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 ----- 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专题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 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 2、一般方法观察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2)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5、理智感 四、简答题(30分) 1、创造想象有何表现? 2、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3、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 ? 客观环境?? ? 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注意的范围?? ? 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关键期及危机期的概念 2、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 2、关键期的概念及内容 3、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用具与器材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提问:什么叫做心理? 2、情景描述: 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可以通过行为及语言来表现,且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 用一段生活场景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一位大学毕业生,正坐长途汽车返回故乡。他打了个盹,正慢慢醒过来。首先她听到轰鸣声,感觉到有规律的震动,看见耀眼的光芒……这些都是感觉,是进入人体感受器官的一系列外界刺激。接着她从这些个别感觉中了解了他们,知道响声和振动是汽车运行中产生的。“光芒”是从窗外射进来的,这些是知觉。汽车快到她的家乡了,她全神贯注的眺望着窗外,急切地盼望能看到熟悉的景物和亲人,她想:“今天来接我的会是哪些人呢?”“会不会是母亲和家人一齐来呢?”这时她脑海里出现了母亲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和记忆。当终于看见了她的家人时,她一阵激动,流出了热泪,这就是情感。她想将来一定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为家乡人争光,这就是意志。上述这些都是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人的认识活动开始,有了知觉,产生了思维,引发了情感,还形成了意志。心理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活动,是大脑的一种特殊反应功能。因此,它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过程和活动。 (二)新课讲解 1、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包括: ①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和心理的联系十分紧密,心理的发展依赖大脑及客观现实。如:脑瘫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等症状 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人的心理现象无论多玄妙,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如:小孩子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③具有能动性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从种系发展来看,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但从个体发展看来,对于人类长期形成的概念只能逐步来掌握。虽然概念总是以一定的词来标志的,但是,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其不同发展时期,对同一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最初概念的掌握跟儿童最初概括的特点相联系。儿童要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首先需要对这些事物能够理解,也就是说,要有关于这些事物的经验。同时,要有相应的作为概括用的词。而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儿童知识经验水平的高低、词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概念水平的高低。学前儿童的词的概括水平还是很低的,跟成人的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学前儿童概念的水平也跟成人概念的水平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三。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学前初期儿童还跟两三岁儿童一样,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每一个 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来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岁小孩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只有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兽、动物、家具、种子、勇敢等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5 参考答案

主题5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探寻1 记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再现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将其重现出来。 3.再认是指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面前时,能够回想并辨识出来它是从前感知过的。 4.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二、单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1.识记、保持 2.形象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遗忘 5.艾宾浩斯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再认和再现的联系:二者都属于回忆,是回忆的两种不同形式。 再认和再现的区别:①再认回忆的难度比再现回忆的难度低,能再认的不一定再现,但是能再现的一定能再认;②再认事物时是事物重现在面前,进行辨认;再现事物时是事物没有在面前,需要重新回忆进行辨认。 2.机械识记是指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只是根据识记材料的前后顺序等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3.按照记忆内容划分,记忆种类有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4.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六、材料分析题 该图反映的是心理现象中的遗忘现象,通过该图可以得出遗忘的规律,即首先,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如果不加复习,所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彻底被遗忘。 探寻2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名词解释 1.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3.“客体永久性”是指孩子能够知道尽管不能直接看到某个物体,但相信它仍然存在。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册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作业1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臵视崖装臵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臵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 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