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https://www.360docs.net/doc/a35907197.html,

徐昌火博士

xuchanghuo@https://www.360docs.net/doc/a35907197.html,

任务与目标

?过去都做过什么?

?学科的框架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核心的学术概念?

?课程是如何设计的?

?教者应该如何施教?

?学生的学业发展有什么规律?

?如何评价学生学业的进步?

?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专题《学科的回顾与前瞻》

?内容提要: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名与实

?学科名称之争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的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史

?我国史书中比较早的关于既懂汉语又懂另外一种语言的记载是《礼记》。

?《礼记·王制》中有如下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这里所说的寄、象、狄、译就是指会两种语言的双语人才,但这种双语学习还不能算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是中原民族与边陲民族,中华

民族之间的言语沟通。

Qiu ci

?西汉时,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到长安来学习汉语和汉文化。比如,当时龟兹、乌孙等国就有人来长安学习。

?但也不能算对外汉语教学,因为西域的地理范围不同的时代所指的是不一样的。汉武帝以前大抵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今新疆为止。

?汉语真正作为外语学习,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那些随着佛教而来到中国的外国僧人。

?西汉末年,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从西域传入我国,经东汉、魏晋至隋唐,得到了迅速发展。?早期僧人大都来自安息(伊朗)、大月氏(阿富汗东北部)、康居(哈萨克南部)、天竺(印度)等国。

?僧人们来到中国,为了传播佛教必须学习汉语,而且首先是学习汉语的口语。

?隋唐时期是对外汉语教学大发展的时期。隋唐时期随着分裂局面的结束,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一批又一批外国学问僧、乐工、舞士、商人来到长安,特别是大量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和汉文化,当时长安成为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其中相当多的是日本留学生,唐朝时日本曾18次派遣唐使来长安,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随船而来,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其次是朝鲜和越南。

?宋元时期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不似唐朝时那么昌盛,日本当时处于镰仓、室町时代,由于内乱汉学在日本不那么兴盛,加之元朝时忽必烈两次经朝鲜东征日本,日本来留学的学生就少多了,但是宋明理学还是传到了日本。

?明朝也不像唐王朝那么开放,对外国有种种限制,但还是有日本、高丽、琉球等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以后还有西班牙人旁迪和法国人金尼阁。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老乞大》、《朴事通》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两本口语(北京口语)教材。

?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同时对研究中朝交通史、经济史、文化史和风俗史等也有重要价值。全书采用对话体,记述了几个高丽人与一位姓王的中国辽阳人结伴去北京做买卖的全过程。文笔朴实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读来饶有兴味,就像是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幅古代的风俗画。

?它的语言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

?清朝时,来自琉球、俄罗斯的一些公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汉语。(国子监是历代公派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地方)

?8.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对外汉语教学更加萧索,帝国主义为其侵略政策的需要,有些国家也在中国办学校、学汉语。

?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三十几年中,对外汉语教学也十分微弱,当时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交换的留学生数量也极其有限。比如,1936年中国与波兰和意大利各交换1名学生。1943年与印度互换留学生10人。一些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和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教师,他当年的讲课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开创(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这五十多年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

代初):

?1.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上课。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培元教授兼任专修班的业务工作。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任清华大学外籍留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席并兼管专修班的业务工作。第一年共接受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学制为两年。

?2.1952年暑期,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

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3.1953年至1957年在广西桂林开办了专门培养越南留学生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4.1960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接受获得民族独立的非洲国家留学生。

?5.1961年我国在校留学生总数为471人。

?6.从1951年至1961年的11年间,我国共接受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15人。他们接受的都是汉语预备教育。

?7.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教学,函授或刊授教学,向越南、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派遣汉语教师。(1952年,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亚教授汉语),开创了刊授或函授教学(《中国建设》杂志于1955年开设了中文月课,厦门大学1956年创办了华侨函授部)

?8. 1961年开始,高教部从一部分大学中文系挑选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外国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外国语三年,作为储备出国汉语师资。这是我国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最初模式:中文+外语。

?9.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并着手培养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对外汉语师资;建立了预备教育体系,除正规学校教育外还发展了刊授、函授、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

?10.存在的问题:教学机构不稳定,教学类型单一,主要是汉语预备教育,教学规模相对较小。

这一时期的教学法特点

?(1) 一开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就明确提出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实际应用汉语,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应用汉语的能力放

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基本的词汇教学和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的讲授是教学的重点,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语言,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演绎的方式;

?(3)语法教学的特点是句本位和结构形式分析;

?(4)技能训练上,从培养口语能力入手,逐步过渡到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

?(5)教学方法多样,有翻译法、比较法、直接法等;?(6)由于当时对教学法还缺少全面的研究,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重知识讲授,轻语言实践的倾向,也确实有带翻译唱双簧的情况;

?(7)交际文化基本上没有涉及。

?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是:一开始便明确了对外国人和外族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我国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指出要针对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明确了对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指出结合汉语教学需要加强汉语研究的必要性。

?1958年正式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以语法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二、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60

年代中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都需要扩大。

1.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

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该校的成立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个稳定的基地,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由于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任务进一步扩大,除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预备教育外,还试办汉语翻译专业。

?高教部决定于1965年1月将该校正式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易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改为“北京语言大学”)。

迄今为止,该校仍是我国唯一的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它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基地、骨干和带头作用。

?2.1969年暑期,越南政府向我国派遣了2 000名留学生。这些学生被分到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接受汉语预备教育。这样,初步形成了以北京语言学院为中心,包括全国几十所高校有关教学单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3.受高教部的委托,北京语言学院于1965年暑期为22所院校准备教授越南留学生的教师举办了培训班,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对我国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从1962年到1965年,我国共接受外国留学生3 944名,超过了前11 年的总数。1965年底在校留学生达到3 312人,为1961年在校生的7倍多。

?5.为了加强各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交流,高教部决定由北京语言学院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

通讯》,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于1965年创刊,共出版了11期。

?6.本阶段其他教学形式也有所发展:

?(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62年开办了“学中国话”和“汉语讲座”节目;

?(2)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于1962年扩充为“海外函授部”;向外国派遣汉语教师的人数和对象国也有所增加,对象国包括非洲的埃及、马里、刚果,亚洲的柬埔寨、也门、欧洲的法国等。

?7.当时的师资培养有了另一种模式。1964年5月,在北京语言学院设立了“出国汉语师资系”,开始招收本科生,独立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师资。由于认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的业务条件是既懂中文,又懂外语,所以教学内容是一部分中文专业课程和一部分外语专业课程的组合。但第一届学生未毕业,就因“文革”爆发而中断。

?巩固和发展阶段的特点: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短短的几年内,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到了巩固,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

?(2)有了稳定的教学机构,以北京语言学院为基地,教学点遍布全国;

?(3)教学类型上,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汉语翻译专业;

?(4)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辅以多种教学形式的教育体系;?(5)师资队伍不断扩大,1961年和1962年入学的储备出国汉语师资先后完成了外语进修任务,走上了工作岗位(1963年入学的第三批学生由于“文革”的影响而未能按时分配);?(6)专业刊物的创办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1)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努力促进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等向规范性的方向发展:

?①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②“精讲多练、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原则;

?③“语文并进”,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阶段侧重的教学安排;

?④语法的系统性与课文的生动性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方式;

?⑤尽可能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对直接法。

?本阶段的教学法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做了一些改进,进入到了改进阶

?段,其主要特点是:

?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结合理工科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贯彻实践性原则,实行“精讲多练”,将听说技能的训练放到语言教学的首位,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归纳的方式;

?教学方法改用了相对直接法,在必要时才使用学生的母语;

?以传授系统语法为中心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整个教学还带有过分倚重局部经验,偏于主观、保守的倾向。

?本阶段还编写了《基础汉语》,由于“文革”影响,直至1971年修改后才正式出版,1972年又出版了和它相衔接的《汉语读本》。特点:?(1)突出和强调了实际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直接体现。

?(2)在语法解释、词语例解、近义词例解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3)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尚不够理想。

?1966年爆发了“文革”,所有的高等院校被迫停课,北京语言学院也于1968年开始停课,于1971年被宣布撤销,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都被迫中断。只有《中国建设》上的“中文月

课”和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得以幸存,向国外派遣教师的工作也没有完全中断。

三、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

后期)

?(一)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有了较大进展。

?1.1971年l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了《上海联合公报》。

?3.1972年9月中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4.1973年12月联大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之一。

?5.部分高等学校已恢复招生,许多因“文革”中断在华学习的留学生要求复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1972年有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2.1972年6月,北方交通大学首先接受了200名坦桑尼亚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并教授汉语。

?3.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4.北京语言学院于1973年秋季开始招生,当年共接受42个国家的383名学生。

?5.北京语言学院于1973年秋季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机构——编辑研究部。

?6.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院校也陆续成立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为在本校学习专业课的留学生补习汉语。

?7.从1972年至1977年,我国共接受留学生2266名,1977年在校留学生总数为1 217人,来自日本和欧美的学习文科专业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

?8.本阶段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恢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73年和1976年分别恢复了“汉语讲座”和“学中国话”节目。?9.本阶段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为了帮助一些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北京语言学院举办了多期时间长短不等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10.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情况:研究更加深入。

? a.论文情况:主要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

?吕必松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杨俊萱的《课堂教学的“死”与“活” 》

?郑万鹏的《怎样对留学生进行(文章选读)课教学?》

?林焘的《语音教学和字音教学》

?石佩文和李继禹的《听力训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等等。

?b.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1)重于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课堂教学开始从总的教学原则、具体课型的教学、语言内容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2)注意把理论研究、教学试验和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3)加深了对实践性原则的认识,明确了实践性原则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要体现在教材中,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

?(4)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地受到“听说法”及其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映”理论的影响,比如在对语言技能训练的认识上,基本倾向是主张

加强听说训练。

?(5)研究范围仍嫌褊狭,未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局限于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的范围之内。

?11.教学法的特点:处于探索阶段(20世纪70代初到80年代初)。

?(1)受教学理论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一个听说法(句型法、结构法)为主的综合法教学时期。

?(2)引进了句型教学,又继承了以往重视语法教学,重视利用学生母语的教学传统,形成了一个以“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法的综合教学法。

?(3)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比如有些语句全然是为了练习语法点而设计的,不够自然和真实,实用性很差。

?(4)在加强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开展了一些教学试验,如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试验,分听说和读写两种课型进行教学的试验,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和阅读教学的试验等。

?12.教材情况;

?(1)1977年出版了《汉语课本》:首先结合句型教学,把句型、课文和语法结合起来。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句型进行教学有利于加强听说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由于教材内容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不利汉语基础教学。

?(2)1980年出版了《基础汉语课本》:是到那时为止按照结构法的

路子编写的一部最成熟的教材,它以结构为纲,以常用句型为重点,通过替换等练习使学生掌握语法点,通过课文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四、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政治上的转轨和因此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外的极大关注,随之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引起了“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获得蓬勃的发展。

?(一)建立了国家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

?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由国家教委归口管理。

?1.任务:

?①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制定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事业规划以及有关规定;

?②审定在汉语教学方面的援外计划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大项目;

?③协调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④领导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

?⑤处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⑥审核对外汉语教学专项经费预算。

?2.领导小组成员:

?由国家教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后改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及北京语言学院等单位有关领导组成。

?3.组长:

?组长均由国家教委(教育部)的负责人担任,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负责。

?另外,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是我国第一个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家法律。

?(二)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

?本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体制,从而结束了只通过政府渠道招生和基本上仅限于汉语预备教育的历史。

?1.学校教育:

?a.出现了学历教育:有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

?(1).本科教育:

?①1978年,北京语言学院正式创办了外国留学生四年制现代汉语本科专业(1975年开始试办),主要培养汉语教师、翻译和汉语研究人才。其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相继设立该专业;

?②1996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又开设了外国留学生四年制中国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培养通用型语言文化人才;

?③近年来,不少学校都招收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本科生。?(2)硕士、博士教育:

?①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经批准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

?②1997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建立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专业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专业;?③1999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始招收攻读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

?④随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也开始招收攻读该方向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

?b.非学历教育的新类型:

?(1)开办短期进修班。1978年,北京语言学院创办了短期汉语进修班。从1980年开始,这种短训班迅速发展到了全国。?(2)接收高级进修生。有些院校接受一些国家的大学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的学生前来进修,也有些院校根据外国实业机构或友好团体的委托,为他们派遣的高级进修生举办进修班。这些来华进修汉语的学员大多已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3)1978年后,北京、广州、厦门开始恢复华侨中文补习学校,为华侨学生补习汉语。

?2.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

?(1)1980年,厦门大学海外函授部恢复,更名为“海外函授学院”。

?(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许多语种的广播中相继开办了汉语教学节目。中国黄河电视台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开设的全中文教学频道于1996年11月l日开始试播,开辟了对外汉语远距离教学的新的领域。

?(3)许多高等院校投资开发了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如2000年1123日正式成立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便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网络教学的二级学院。

?3.留学生情况:

?(1)1988年,在校长期留学生5245名(不包括通过校际交流来华的留学生人数),是1977年在校留学生人数的43倍。?(2)1997年,在校留学生人数已达43712名,是1988年的8

倍。

?(3)仅2001年,来华以学习汉语为目的的外国留学生数为

41512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9.6%,其中学历生4103人,

非学历生37 409人,另有远程教育生1943人(包括函授生1328人,网络学生数615人)。

?(三)研制并推行汉语水平考试

?1.1984年,受教育部委托,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开始研制。

?2. 1985年设计出第一套试卷并在外国留学生中进行测试。?3.1986年HSK正式列入国家教育委员会1986年度博士专项基金项目,6月26日首次HSK在北京语言学院举行。?4.1988年9月《汉语水平考试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通过专

家鉴定。1989年10月,HSK(初、中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大连、武汉等地举行。

?5. 1990年2月,HSK正式通过专家鉴定,6月25日,第一次正式的HSK同时在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四地举行。391名外国考生参加了考试。

?6.1991年6月、10月、12月分别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进行了HSK的测试。

?7.1992年,HSK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考试。

?8.1994年6月,HSK分别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和法国巴黎举行,HSK首

?次推向欧洲。

?9.1989年HSK(高等)开始研制,1993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同年12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了考试。

?10.HSK(基础)于1995年开始研制。1997年l1月正式通过专家鉴定,

1998年1月和5月分别在中国北京、天津、大连、广州和法国巴黎、波尔多举行。

?11.1995年,国内HSK考点19个,海外考点23个。全年HSK考生12 610人。12. 1996年,国内考点27个,分布在18个城市,海外考点24个,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全年HSK考试考生22445人。

?13.1996年出版了《汉语水平考试语法大纲》。?14.1998年,HSK考生总计41000多名(其中国内35000名,国外6 400名),海外考点34个,分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15.1999年,HSK在国内37个考点和国外18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考点实施,全年国内考生63 849人,国外考生6 833人。

?16.2000年,海外考点47个,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共有37个考点,分布在21个省、市、自治区,全年HSK考生达81 674人(其中国内73 347人,国外8 327人)。

?17.2001年,HSK在海外进一步扩大,海外考点55个,分布在2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共有44个考点,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国内考生达23 951人(不包括少数民族参加人数),国外12 829人。?18.2002年,国外HSK考生近2万人,国内近4万人。

?19.2004年国内HSK考点已经有59个,海外考点已经有90多个。?20.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

家级的标准化考试。实行统一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并统一颁发证书。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的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全权领导汉语水平考试,并颁发《汉语水平证书》。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语言学院负责实施HSK的考务工作。

?21.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汉语水平考试,从2003年起国家

又开始研发四种专项汉语水平考试:少儿HSK、商务HSK、旅游HSK、文秘HSK。

?(四)开展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

?1.政府渠道派出教师:

?(1).人数:由于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我国派出汉语教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以1987年为例,我国通过政府渠道共派遣了143名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专家到36个国家的69所院校或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近年来,派出人数大大增加。

?(2).主要工作:派出人员中除了从事汉语教学外,还有担任国外政府汉语教学顾问、帮助设计汉语课程和制订汉语数学大纲、主持或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培训国外的汉语师资、为电台或电视台制作汉语教学节目等一系列工作。

?2.互派代表团、国外企业邀请、校际交流、应邀参加一些大型的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及邀请外国学者来华讲学等其他形式的交流。?比如:

?(1)1980年美国派代表团在北京举行首次中美汉语教师交流会;?(2)从1980年起,日本广播协会(NHK)先后聘请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虹云、雅坤、王欢等,参加NHK“中国语讲座”;?(3)1984年以来,我国一些大学同国外的一些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

关系,互派学者和留学生;

?(4)20世纪8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路易·G·亚历山大(Louis.Alexander)、黎天睦(Timothy Light)等曾被邀请来北京语言学院讲学;

?(5)1989年12月,以朱德熙为团长、主要由对外汉语教师组成的中国语言学代表团一行23人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

?(五)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1.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吕必松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应当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一意见得到了广泛的支持。?2.1983年6月,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3.1984年12月,当时的教育部长何东昌在一次报告中明确表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国家教委在其后颁布的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这门新的学科。

?(六)创立专门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

?学术团体:

?1.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

?(1)1983年6月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

?(2)宗旨:“团结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推动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3)第一任理事长是吕必松。

?(4)1986年改属新成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称改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

?(5)1988年又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独立出来,改名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设在北京语言学院。

?2.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1)1987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期间,各国代表协商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2)首任会长为朱德熙。

?(3)截至2001年年底,学会共有1 088名会员,其中中国大陆430名,港澳台92名,海外39国共801名。

?(4)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每三年一届。至2005年8月已召开了8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b.学术机构:

?世界汉语教学交流中心

?(1)1989年5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世界汉语教学交流中心。

?(2)该学术机构下设教师研修部、汉语水平考试部、信息资料部、声像制作部、教材编印部、对外联络部等六个部,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领导。

?c科研机构:

?1. 语言教学研究所

?1984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语言教学研究所,下设汉语研究室、语言对比研究室、第二语言教学法及语言理论研究室、辞书教材研究室和情报资料中心。它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

?2.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

?1987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该所。

?3.中华文化研究所

?1992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该所。

?4.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属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七)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

a.专业刊物,

?1.《语言教学与研究》

?1979年9月,北京语言学院于1977年创办的内部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正式出版,公开发行。该刊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2.《对外汉语教学》

?1984年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对外汉语教学》(内部刊物),共出版了8期。

?3.《世界汉语教学》

?1987年3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与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共同创办了《世界汉语教学》。出版预刊两期后,于同年9月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该刊与《语言教学与研究》均以其较高的学术质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所谓的内部因素主要指:(1)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和教师;(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即所教授的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所谓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以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2、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应用研究是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至第四章 1.母语和外语的区分依据 这两个概念是按照国别、民族关系来区分的。 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外语: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或外民族的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分依据 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完全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 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3.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 4.语言交际能力 言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如何针对不同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 5.结合汉语的特点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音、语法、词汇等角度进行教学,由易到难,由机械到有意义; 6.交际文化 所谓交际文化,就是这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中 7.唐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哪个城市 长安 8.元末明初中国很流行的两本针对母语为朝鲜语的国别化教材 《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 《朴事通》常与《老乞大》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珍贵的元末汉语口语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 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学科的看法。 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 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1)海外孔子学院建设(Confucius Institute),(2)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这一传统提法。 元末明初供朝鲜人学汉语的有名的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 2、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教学大纲如何分类?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是什么?具体内容要记住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是什么(名称及适用阶段) 汉语言专业教育 性质: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属性。 教学内容: 言语技能教学和研究交际技能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1.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习考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包括目的、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行动的四个方面。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分类影响最大的是由兰伯特和加德纳所提出的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2.偏误分析: 是对学习者在笫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來源,届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3.中介语: 是指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FI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4.跨文化交际: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Z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5.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是第一语言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第二语言。 6.负迁移 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分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有,母语中没有,从而干扰)和接入性干扰(目的与没有,母语有的,从而干扰)。 7.迁移 迁移一般指学生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学得的经验如果恰当地运用,其效果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干扰)。 8.测试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指测试的内容应符合测试的意图。一份试题所测的是不是它 要测的东西?如果是,就是有效的; 如果不是,就是无效的。在选择试题 时,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这份 试题究竟要测什么;二是这份试题究 竟有没有测出要测的东西。 9.H S K 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 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 计的一种考试,rti基础、初中等、高 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屮等)考 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 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 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 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10.习得机制假说 “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的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 得时提出來的,这种假说认为,人类 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11.失误与偏误 在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失误是指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 差错,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行纠 正。偏误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缺陷, 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教师帮助 纠正。 12.正迁移 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 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 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対第二语言 习得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 13.功能教学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和意念)为纲, 有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行 交际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法 14.迁移与泛化 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 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 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对第二语言 习得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笫 一语言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 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 对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就 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获得的负迁移 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一般经历了一个从窄到宽的认知过 程。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 扩大和丰富,会逐步放宽对语言知识 的认知和应用,甚至会泛化所学到的 语言规则,出现一些偏误或失误。但 随着学习的深化,学习个体会进行部 分调整,泛化现象也能得到一定的控 制。 15.应用语言学 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称为应用语 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科, 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 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 生的新的学科。应用语言学不同于理 论语言学,它着重解决现实中与语言 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7.简述听说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 点 答: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 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 解、发现和创造性的作用,目标是听、 说、读、写全面掌握语言。 (一)理论基础: 1.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 语言学 2?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二)主要特点 1.教学原则: 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 位 ②以学生为中心 ③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 则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而 发展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只用母语解释 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 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3.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4.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5.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6.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临界期假说。 9.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 10. 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 三、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8分) 1.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2.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的评价。评估分两种:一种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目的是为了得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一种是总体性评估,目的是为了评价整个教学计划的价值。 3. “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或心灵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时提出来的,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4.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属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或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将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成两种,持工具动机的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持结合动机的学习者是想成为目的语社团的一个成员。 一、填空题 8.现代汉语教学理论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更加强调____________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和外国语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外国语:指外国的语言 2(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本族语:指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民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3( 目的语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二、判断正误 1. 母语就是第一语言。错 2. 对我校的英语系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对 3. 中国移民在英国学习英语,英语是他们的外语。错 4. 对正在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目的语。对 5. 汉族的孩子出生后,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入学后,他学习蒙语或者藏语,那么蒙语或者藏语是他的第二语言。对三、问答题 1( 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基础(支撑理论)有哪些, 理论基础包括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7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这七个学科本身是独立学科,其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是他们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主要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当然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对这些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一部分可以看做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者叫做支撑理论。

2(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以后研究及运用影响深远。 3( 对外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有何区别, 对外汉语语言学是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客体的研究。而汉语语言学因为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将对对外汉语语言学研究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因为对外汉语语言学需要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这一新角度描写研究汉语。 不同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 1.研究目的培养运用汉语交际对语言规则系统的 的能力理性的认识 2.研究内容通过与学习者母语追求理论知识的系 对比得出的汉语特统性与完整性 殊规律,并研究如 何将这些规律、知 识转化为学习者的 技能 3.研究的侧重点从意义表达出发,单纯从语言结构出 突出用法和功能研发,集中于描写、 究,多讲句子条件,分析语言现象 建立汉语组装规则 体系 4.研究的角度从语言学、汉外对从语言学角度 比、跨文化交际、 语言习得、学习者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学科性质 1、对外汉语教学 含义: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指在学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的、以传授汉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正规教学活动。 目的: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语言测试。 基础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 第二章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 1、母语(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语言习得者自己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第一语言:一个人出生以后获得的第一种语言,一般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儿童通常是在父母或周边人群的言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 3、第二语言:除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就是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4、目的语:目标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并力求掌握的语言。 5、习得: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语言。 6、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教导,学习教学大纲指定的和书本的内容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7、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 ①后天环境论。 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而成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刺激反应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化论 ②先天决定论又称天赋论 心理学基础是心灵主义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

③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论 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论 ④语言功能论 英国韩礼德 8、习得和学习的差异: ①习得是无目的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②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 ③习得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只要集中语言的形式上。 ④习得是靠自然的语言环境;学习则主要靠老师指导。 ⑤习得花费的时间多效果好;学习花费的时间少效果不确定。 9、第一语言的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 不同: ①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⑥语言习得的过程不同 ⑦文化因素的学习不同。 相同: ①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②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上的联系。 ③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联系。 ④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⑤语言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⑥都是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⑦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10、教学法流派有: ①语法—翻译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你认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10 二、教口语的方法很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择方法的依据是什么?P196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方法上应遵循口语课的教学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一)学习内容中的交际:口语教学要重视说话双方能互相交际的内容和意义,因而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其独特的要求。 (二)课堂活动中的交际:口语课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就不能称之为口语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口语交际的特定情境,在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注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绝大多数学生都可参与的话题,便于双向互动的话题 2、个人化原则 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熟悉的事情、讲自己的故事。 3、精讲多练原则 (一)精讲 其一,立足于与情景相结合的功能,讲清一定的情景下的一定的交际功能,以及完成一定功能的语法项目,以功能统语法。 其二,口语用法。注意多讲一些口语的表达特点,尽量在课堂上再现社会口语的特色和情景,增强真实感,使课堂教学和社会交际接轨。 (二)多练 第一,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第二,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通过教授语言讲解文化 (二)通过相关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举例说明分析教学对象的重要性。P85 P86 分析教学对象能够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对象的分析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设定。 教学对象的特征主要从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四个方面分析。 1、自然特征包括学习者的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等等。这些自然特征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有决定的作用。自然特征关系到教学原则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孩子与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有所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国别不同、第一语言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如教韩国、日本学生的中文和教欧美学生的中文就很不相同。 2、学习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五种。不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 3、学习起点一般是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期末复习试题

判断题: 1、1983年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见书本第6页 2、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的。√见书本第5页。 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何时教”是根据语言点的难易程度排列教学顺序的问题。√见书本16页。 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错,改:不是 5、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教学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错,改: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而不能当做只是体系来教;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6、学科应用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最直接、最有应用价值的学科理论本身。 错,改:学科基本理论 7、语言教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包含:基本理论研究、学科性质理论、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法理论、中国传统教育观。错,改:不包含基本理论研究 8、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项知识并不是对立的系统。对 9、相对直接法就是直接法和翻译法结合的成果。错 10、说是学生语言和认识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四项语言技能中最难的一项。错 11、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对 12、词汇教学技巧可以分为展示词汇的技巧、解释词汇的技巧、词汇练习的技巧、词汇积累的技巧。对 13、阅读训练是指对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专门训练。对 14 从教学性质上划分,教材可以分为:初级教材,中级教材,高级教材。错(应是从 教学的阶段和层级) 15 文化知识类教材包括:中国历史、哲学、艺术,以及旅游汉语,商贸汉语等。错(旅游和商贸是属于特殊用途语言教材) 16 趣味性的作用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它是绝大多数学习者评价教材优劣的根本标准。错(应是首选标准) 1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它主要涉及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等学科。错 18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中介语理论是由偏误分析发端的,早期的中介语研究又采取对比的方法。因此,中介语理论是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继承和发展。错 19. 留学生使用否定结构,由“A和B不一样”变为“A不和B一样”,这种现象叫做“外化”。对 2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交际法或情景教学,把重点放在内容的交流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这种方法也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自然习得。 21、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初级阶段通常不直接通过汉字的形体来识记汉字的意义。对 22、外国学习者在汉语语音方面的困难,一般来说首先是声母韵母,其次是声调。错 2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外国学生识词的能力。错 24、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先语后文、语文并进、拼音文字交叉出现和听说与读写分别设课的发展过程。对 25、语法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速、词、词组、句子和语篇这五级语法单位。对 26、汉字部件可以分别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两种。对 27、现代通用汉字在6000~7000个范围内,常用汉字约3000个。对 28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理论是由赵金铭先生最早提出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复习题共27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复习题 一、填空 1.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等四大环节。 2. 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四个方面。 3. 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4. 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尊重的态度。 5. HSK的全称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制定的,其初、中等共分八级 6.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7. 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语言迁移、.社会文化环境、学习者的主体特性和个性因素等。 8.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9. 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10.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_。 11.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四个环节,其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 12.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种水平测试。 13.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14.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能力。 15. 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16.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17.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18.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19.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20.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临界期假说。 22. 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 23. 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 24.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文化或知识性文化。 25.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或得体性。 26.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 27.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28.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29. 赛林格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30. 广义的教学法指教学法体系,狭义的教学法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1.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 32. 第二语言教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儿童汉语》、《大学英语》等是按学习对象/教学对象分出来的;《旅游口语》、《商务汉语》是按学习目的/教学目的分的 33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学理论。34.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35.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主体。 36 教材评估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知识性、针对性、交际性和科学性、趣味性 37. 语言交际能力是由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构成的。 38.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 39.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两部分。 40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评分的客观性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41.认知法的理论性基础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 42 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声调或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 第一章学科论 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包括外语。 (按照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 ←第二语言广义如上,狭义: 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不包括外语。 (看学习的环境) 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部分外语。 2、母语: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外国的语言。或本国别的民族的语言,或本国另一种官方语言。 (按照国家的界限) 3、本族语:本民族语言。通常是母语。 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语。 (按照言语社团、民族界限) 4、目的语: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5、学科性质:教学过程-学科-事业。(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针对外国人的语言教学。 6、理论体系:“一体两翼”:汉语语言学本体,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和中外文化素养。 7、教学的一般性:目标:培养外国人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中心:语言技能训练。教学重点: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汉语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手段:集中强化教学。 8、教学的特殊性: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感 9、教学任务: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 10、任务过程的内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 11、潘文国提出学科内涵: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 12、学科体系: 第二章基础论 1、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学习: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去获得语言。 2、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句 3、第二语言习得途径:接受学校正规课堂教育(主要)、家庭教育和自学(次要) 4、第二语言的教学:“教”: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技巧、教材编写、成绩测试 “学”:学习者心理、学习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赵金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创刊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专家言论:王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王还:“如果教外语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问。”1983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下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杨庆华,1995)出于汉语的习惯,我国学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1997)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中最老的一个分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对象的应用学科。 “两属性,三要素”说: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属性,“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邢福义)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的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陆俭明论及对外汉语研究的建议:“研究工作应仅仅围绕…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这么一个问题。首先需做基础研究,其次需要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再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订出各种门类的高质量教材。最后,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学法”(陆俭明,1999) 综观全局,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研究: 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为心理学。 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为教育学。 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听、说、读、写”既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手段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 )之一。()。 [A] 方法[B]目的[C]技巧[D]内容 2、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来划分的。 [A]语言材料的性质[B]语言材料的内容 [C]语体风格[D]语言技能 3、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基础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4、()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 [A] 口语训练[B]技能操练[C] 教材编写[D] 课堂教学 5、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 语法讲解[B]课堂教学[C] 听说训练[D] 教材编写 6、直接法的“直接”是指()。 [A] 不用书本,直接听说目的语[B]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C] 直接翻译目的语的意思[D] 直接去目的语国家学习 7、文化休克主要出现在对目的语文化适应过程的()。 [A] 观光期[B]挫折期[C] 逐渐适应期[D] 完全复原期 8、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初级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课本》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 1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整理修正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 ①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②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 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P28~31:::: ①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 大纲和过程式大纲。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学习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 ②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内容是功能<即使用语言的目的>和 意念<即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 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P34~35 《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 ①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②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 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③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④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⑤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⑥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①汉语言专业教育,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②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 (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精品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八

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八 第二节教材编写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有理想的教材。对理想教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易教易学。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正因为如此,怎样编写第二语言教材就成了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类型和 课程类型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时限,因此要编写不同类型的教材。每―种类型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各种类型的教材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们这―节首先讨论第二语言教材的类型,在此基础上讨论各类语言课教材共同的编写原则以及练习的类型和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等。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单位都要自己编写教材,在多数情况下.是对教材的选择问题,这里谈到的有关内容也可以作为选择教材时的参考。 1.第二语言教材的类型 任何一种第二语言教材都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类型、课程类 型和教学对象。就是针对同一种教学类型、同一种课程类型和同一种教学对象的教材,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编写。由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课程类型、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不同,就需要编写不同类型的教材。 1.1从教学类型的角度分类。 我们前面讨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每一种教学类型 都要求有专门的教材。也就是说,有多少种教学类型,就要求多少种教材。此外.还应当有自学教材。 1.2从课程类型的角度分类。 同一种教学类型往往要开设不同的课程或课型,每一门课程 或课型都应当有专门的教材。前面谈到,语言课可以分为综合课、专项技能课和专门目标课等不同的课型。专项技能课又可以分为听力、说话(口语)、阅读、写作等课型,这几种课型还可以变化为听说、听读、读写、视听、视听说,热门话题等课型;专门目标课有结合有关的专业内容和专门的语体或文体的课型,如口语(作为口语体的口语)、文学阅读、报刊阅读,新闻听读,科技汉语等,这些不同的课型都要求有专门的教材。 1.3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分类。 同一种教学类型和同一种课程类型中往往有不同的教学对象,每一种教学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对象不同,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编写不同的教材。前面谈到,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的起点、学习时限等项内容,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分类,就是按照这几个特点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 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 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④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 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 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 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98年选择)学历教育: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d. 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 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 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96年选择) 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g. 师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