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剪力墙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剪力墙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的工程量

第一节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暗拄与墙身相平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端拄突出墙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中间层无变截面中间层变截面

顶层内墙顶层外墙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节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第三节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2、箍筋

第三章柱

KZ钢筋的构造连接

11G101剪力墙钢筋详细计算方法

11G101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的工程量

第一节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1G101-1第68页)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搭接及锚固长度均为1.2lae)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8Lae (12G101-1 3-6页)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算量时多参看图集的示意图)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图集中没有连通的情况,因为考虑实际施工时,为便于施工,尽量断开,不考虑连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广联达剪力墙钢筋输入方法

剪力墙钢筋的输入方法: 水平钢筋 格式1:【(排数)】<级别><直径><间距>【[布置范围]】; 1、常规格式:(2)B12@100; 2、左右侧不同配筋形式:(1)B14@100+(1)B12@100; 3、每排钢筋中有多种钢筋信息但配筋间距相同:(1)B12/(1)B14@100+(1)B12 /B10@100;计算时按插空放置的方式排列,第二种钢筋信息距边的距离为起步距离加上1/2间距; 4、每排钢筋中有多种钢筋信息且各种配筋间距不同:(1)B12@200/(1)B14@10 0+(1)B12@100/B10@200;计算时第一种钢筋信息距边一个起步距离,第二种钢筋信息距边的距离为起步距离加上本钢筋信息1/2间距; 5、每排各种配筋信息的布置范围由设计指定:(1)B12@100[1500]/(1)B14@1 00[1300]+(1)B12@100[1500]/(1)B14@100[1300]; 说明 1、排数没有输入时默认为2;不同排数的钢筋信息用“+”连接;当用“+”连接时则表示水平钢筋从左侧到右侧的顺序布置。 2、同排存在不同的钢筋信息用“/”隔开;此时当间距后面带“[]”,且括号内必须输入数值,则表示钢筋信息从下之上依次布置,括号内的数值表示该水平筋布置的范围高度; 3、加号之间输入了不同的排数时,取第一个钢筋信息的排数信息; 垂直钢筋 格式1:【*】【(排数)】<级别><直径><间距> 1、常规格式:(2)B12@100;或*(1)B12@200+(1)B14@200;输入“*”时表示该排垂直筋在本层锚固计算,未输入“*”时表示该排纵筋连续伸入上层。 2、左右侧不同配筋形式:(1)B14@100+(1)B12@100; 3、每排钢筋中有多种钢筋信息但配筋间距相同:(1)B12/(1)B14@100+(1)B12 /B10@100;计算时按插空放置的方式排列,第二种钢筋信息距边的距离为起步距离加上1/2间距; 4、每排钢筋中有多种钢筋信息且各种配筋间距不同:(1)B12@200/(1)B14@10 0+(1)B12@100/B10@200;计算时第一种钢筋信息距边一个起步距离,第二种钢筋信息距边的距离为起步距离加上本钢筋信息1/2间距; 说明 1、排数没有输入时默认为2;不同排数的钢筋信息用“+”连接;当用“+”连接时则表示垂直钢筋从左侧到右侧的顺序布置。 拉筋 格式1:<级别><直径><水平间距><*><竖向间距>; 例如:A6-600*600 格式2:<数量><级别><直径> 例如:500A6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正确配筋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 配筋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 (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 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 =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 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0.20%)。 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 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 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剪力墙钢筋详解

第三章剪力墙钢筋计算 在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图18) 1、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2、计算剪力墙墙身钢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图18) 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当筏板基础>2000mm 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2-保护层+基础弯折a++伸出 基础顶面外露长度+ 与上层钢筋连接( 如采用焊接时,搭 接长度为0) 04G101-3P45墙插筋构造二 图20基础插筋(基础主梁中) 当基础梁底与基础板底一平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a+伸 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04G101-3P32墙竖向钢筋插筋构 造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图21 当基础梁顶与基础板顶一平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a+伸 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图22(图19)(图20) (图21)(图22)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中间层竖向钢筋 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伸出本层楼面外露长度 +与上层钢筋连接 04G101-3P48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图24 图25(图24)(图25)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顶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板厚+锚固lae(la)04G101-3P48图26 (图26) 二、墙身水平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15d-保护层+15d 03G101-1P47 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间 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钢筋 (03G101-1P47注5)图27 外侧钢筋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则水平筋伸至墙对边,长度=墙长 -2*保护层 03G101-1P47 根数基础层: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小于两04G101-3P32、45

如何计算剪力墙的钢筋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平法钢筋下料计算

平法钢筋下料计算 平法制图的钢筋工程下料及算量 一、梁(不完整,待以后补充完整): 1.焊接按绑扎计算长度,预算时不另行计算焊接费用,机械连接费用由双方协议确定。 2.φ>12时,8米一个搭接,φ≤12时,12米一个搭接。 3.梁端加密区(Ⅱ级)长度=1.5hb 。 hb——梁高 4.绑扎搭接区内箍筋应加密,机械连接没有箍筋加密要求。 5.定额计算时只分φ10以内和φ10以外两类计费。 6.根据最新的03G101图集规定,支座负筋伸向梁中的长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较大跨长度值取用(原图集中规定为支座负筋伸向梁中的长度第一皮按1/3较大跨长度值,第二皮均按1/4较大跨长度值取用). 二、板: 板筋主要有: 1)受力筋(单向、双向、单层、双层); 2)支座负筋; 3)分布筋; 4)附加钢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 5)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1.受力筋: 底筋长度L=净长+左支座max {b/2、5d}+右支座max {b/2、5d}+两

端弯钩(如果是Ⅰ级钢筋); 面筋长度L=净长+2 la(两端均为端支座) b——支座宽,d——钢筋直径。 根数=(净长-扣减值)/布筋间距+1 2.支座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设计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板厚-2×保护层(预算时只减一个保护层)】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有3种计算方法: 1)和负筋搭接计算(采用150搭接长度或250最小锚固长度和300最小搭接长度,任取一种); 2)按轴线长度计算; 3)按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计算。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但首选第一种方法。 3.附加钢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及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附加钢筋长度=设计标示长度+左弯折+右弯折【板厚-2×保护层(预算时只减一个保护层)】 (注:角部放射筋长度有时长度是从角部向两边逐步递减的)支撑钢筋是为了保证双层筋的上层钢筋位置的措施钢筋(码凳),一般情况下是每间距1米布置一根,规格为比板筋大一个规格,长度为该跨净跨长度,支撑腿长度为板厚减保护层的两倍腿间距为1米。

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11G101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令狐采学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 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 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 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 同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的工程量

第一节剪力墙墙身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1G101-1第68页)

1、墙端为暗柱时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搭接及锚固长度均为 1.2lae)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8Lae (12G101-1 3-6页)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算量时多参看图集的示意图)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图集中没有连通的情况,因为考虑实际施工时,为便于施工,尽量断开,不考虑连通)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内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G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G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11G101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的工程量

第一节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1G101-1第68页)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搭接及锚固长度均为1.2lae)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8Lae (12G101-1 3-6页)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算量时多参看图集的示意图)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图集中没有连通的情况,因为考虑实际施工时,为便于施工,尽量断开,不考虑连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最新剪力墙钢筋计算规则

剪力墙钢筋计算规则

剪力墙钢筋计算 在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图18) 1、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2、计算剪力墙墙身钢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图18) 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图19)(图20) (图21)(图22)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中间层竖向钢筋 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伸出本层楼面外露长度 +与上层钢筋连接 04G101-3P48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 图24 图25 (图24)(图25)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顶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板厚+锚固lae(la) 04G101-3P48 图26

(图26) 二、墙身水平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15d-保护层+15d 03G101-1P47 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 间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钢筋 (03G101-1P47注5) 图27 外侧钢筋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则水平筋伸至墙对边,长度=墙 长-2*保护层 03G101-1P47 根数基础层: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小于 两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 04G101-3P32、45 楼层:(层高-水平分布筋间距)/间距+1 03G101-1P47 (图27) 三、墙身拉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拉筋长度=墙厚-2*保护层+max(75+1.9d,11.9d)*2+2d 04G101-3P48 图28 根数=(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暗梁面 积-连梁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当剪力墙竖向钢筋为多排布置 时,拉筋的个数与剪力墙竖向钢 筋的排数无关。 图29 图30

钢筋平法计算简图及公式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 一、“平法”基本原理 “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 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如(图1) (图1)

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 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 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

注: 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3、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六、混凝土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七、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03G101-1P34

广联达剪力墙钢筋根数确定

工作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模糊区域,同行都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钢筋2009软件计算设置里有关剪力墙垂直钢筋根数吧——目前业内对这部分计算设置的意见不太统一,下面这篇文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算法,大多数从业人员在实际作业时会采用这种方法! 在钢筋2009软件的计算设置里有关剪力墙垂直钢筋根数的选项提供了,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共六个选项可以选择,此项设置如何正确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同一个工程中,剪力墙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如何进行计算设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避开软件设置,单从纯手工计算剪力墙竖向受力筋根数的理论上谈起,剪力墙的竖向受力筋根数的确定与剪力墙的受到的约束位置有密切关系,本人从事钢筋现场施工管理多年了,总结一下,剪力墙的竖向受力筋根数判断可以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端均无约束边缘构造,完全处于自由端的时候,根数确定如下:

第二种情况;一端无约束边缘构造,另一端有约束边缘构造,单端处于自由端的时候,根数确定如下: 第三种情况;两端均有约束边缘构造,完全没有自由端的时候,根数确定如下

以上三种情况在纯手工计算剪力墙竖向受力筋的根数确定的问题,在如今推行电算化年代,如何在软件里进行准确计算呢,现就广联达2009钢筋718版本的模块下,如何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计算设置和画图计算做如下技巧分享,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广联达资深用户批评指正。 使用软件要搞清楚软件的设置,支持哪些操作,不支持哪些操作,只有工程设置正确了,才能准确的计算工程量,如上面所描述的剪力墙竖向钢筋根数的计算,就可以通过剪力墙属性设置里的起步距离和钢筋根数计算方式来进行设置。设置前要明白一个问题,属性里的蓝色字体是公共属性,所有共同类别的构件都具有这个属性,而且是是互相联动的,这个公有属性是不能随便修改的,在设置里是黑颜色字体的,那是构件的私有属性,此属性的修改不会涉及到其他同类别构件的属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工程中的剪力墙按照不同位置分开定义,分别修改各自的属性,汇总计算时按照各自的属性进行工程量计算和汇总。

框架柱、剪力墙钢筋计算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二章框架柱钢筋计算 一、“平法”柱的标注方法 现行柱钢筋“平法”设计的表达方式有列表注写方式、截面注写方式两种。 二、基础插筋的计算 (图2)(图3) (图4)(图5) 弯钩长度a的取值表: 三、柱根的判断(03G101-1P41、GB50010-2002 P178) 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图6)

(图6) 注: 1、柱根:有地下室时的柱根指的是基础顶面或基础梁顶面和首层楼面位置,无地下室无基础梁时指的是基础顶面,无地下室有基础梁时指的是基础梁顶面; 2、底层柱:有地下室时的底层柱指的是相邻基础层和首层,无地下室无基础梁时指的是从基础顶面至首层顶板,无地下室有基础梁时指的是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 3、底层柱净高:有地下室时的底层柱净高指的是:基础顶面或基础梁顶面至相邻基础层的顶板梁下皮的高度和首层楼面到顶板梁下皮的高度,无地下室无基础梁时的底层柱净高指的是:从基础顶面至首层顶板梁下皮的高度,无地下室有基础梁时的底层柱净高指的是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梁下皮的高度。 四、地下室纵筋计算 五、首层纵筋计算

(图7) 六、中间层纵筋计算 七、顶层纵筋计算 (图8) (图9)

第三章剪力墙钢筋计算 在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图18) 1、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2、计算剪力墙墙身钢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图18)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图19)(图20) (图21)(图22)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修订稿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 第一章梁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如下图所示)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类似首跨钢筋计算 四、悬臂跨钢筋计算

墙钢筋计算

剪力墙钢筋计算 第一节概述 1.剪力墙构件特点 ?柱、梁构件属于杆类构件,而剪力墙水平截面的长宽比相对杆类构件的高宽比要大得多。?柱、梁构件的内力基本上逐层、逐跨呈规律性变化,而剪力墙内力基本呈整体变化,与层关联性不明显。 ?剪力墙本身特有的内力变化规律与抵抗地震作用时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必须在其边缘部位加强配筋,以及在其楼层位置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加强配筋或局部加大截面尺寸。此外,连接两片墙的水平构件功能也与普通梁有显著不同。为了表达简便、清晰,平法将剪力墙分为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分别表达。 2.剪力墙柱(03G101-1P18): ?约束端柱YDZ和构造端柱GDZ:为设置在剪力墙转角、丁字相交、端部等部位凸出墙身的柱。?约束边缘翼墙YYZ、构造边缘翼墙GYZ、约束边缘转角墙YJZ、构造边缘转角墙GJZ、约束边缘暗柱YAZ、构造边缘暗柱GAZ:为设置在剪力墙转角、丁字相交、端部等部位的与墙身等厚度的暗柱、翼墙暗柱、L形转角暗柱 ?短肢剪力墙DZQ:指墙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 ?小墙肢XQZ:墙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3~5的剪力墙。 ?非边缘暗柱AZ和扶壁柱FBZ:当楼面或屋面梁支承在剪力墙上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以减少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 注:“墙肢截面高度”指墙肢截面长边(或称墙肢长度);当抗震墙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3时,应按抗震柱的要求进行设计(但箍筋应全高加密)。

3.剪力墙身Q(X): ?为剪力墙除去端柱、边缘暗柱、边缘翼墙、边缘转角墙的墙身部分。 ?剪力墙身代号后的(X)为剪力墙配置钢筋的排数,通常墙身厚度不大于400mm时配置双排,大于400mm时,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可配置更多排。 4.剪力墙梁 ?连梁LL:设置在剪力墙洞口上方,宽度与墙厚相同。 ?交叉钢筋连梁LL(JG)(03G101-1P52):交叉钢筋可在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200mm的连梁中设置。 ?交叉暗撑连梁LL(JC) (03G101-1P52):交叉暗撑可在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300mm的连梁中设置。 ?暗梁AL:设置在剪力墙楼面和屋面位置并嵌入墙身内。 ?边框梁BKL:设置在剪力墙楼面和屋面位置且部分凸出墙身。 5.剪力墙平法表示方法 第二节剪力墙钢筋计算 剪力墙中所需要计算的钢筋?

GTJ2018 剪力墙的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 ——剪力墙的计算学习 剪力墙分为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和墙梁(暗梁、连梁和边框梁)。剪力墙墙身中的钢筋一般有水平钢筋、垂直钢筋和拉筋。墙柱的钢筋有纵筋、箍筋和拉筋。墙梁的钢筋也分为纵筋和箍筋,有时候还有拉筋。 下面主要介绍剪力墙的钢筋算法,墙柱的算法见柱/墙柱计算设置介绍,墙梁的计算比较简单,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一、剪力墙算量基本方法: (一)水平筋的计算(图集规定): 1、长度计算: 水平筋计算,需要根据端部是暗柱或端柱,取不同的做法。 一字型端部无暗柱时水平筋端部做法,见16G101-1第71页:水平钢筋伸至端部弯折10*d 一字型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筋端部做法:见16G101-1第71页:水平钢筋伸至暗柱端部弯折10*d

转角墙(斜交转角墙)水平钢筋做法:见16G101-1第71页。

翼墙水平钢筋做法:见16G101-1第72页。

有端柱的墙水平筋做法,见16G101-1第72页。

2、根数计算:

根数=(ceil(墙高-起步)/间距)+1,扣洞口;当梁(框架梁、连梁、暗梁、边框梁)属性中输入了侧面钢筋时,也需要扣减。起步距离:见16G101-3第64页,图集规定为50mm,取计算设置第22项。 (二)垂直筋的计算: 1、长度计算: 1)基础层: 插筋长度=露出长度(按规范计算,见计算设置第14项)+搭接长度+基础厚度-保护层+弯折(按规范取,见计算设置第15项)垂直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见16G101-1第73页。 2)中间层: 垂直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见16G101-1第73页,同上图。 3)顶层:

钢筋计算方法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 Y500×250表示梁下加腋,宽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钢筋。 φ10@100/200(2) 2Φ25 表示箍筋和架立筋。 -0.100 表示梁上皮标高。

钢筋计算-----剪力墙、暗柱、梁正确布置

钢筋计算-----剪力墙、暗柱、梁正确布置 【1,剪力墙与暗柱不同位置关系对钢筋的影响;】【2,剪力墙、暗柱、梁布置位置不同对梁钢筋的影响】 一,剪力墙与暗柱布置对钢筋的影响(一)剪力墙与暗柱之间的布置位置关系,对钢筋有没有影响,在此做 个测试,分为三种情况: 1,剪力墙布置到暗柱外边缘 2,剪力墙布置到暗柱中心 3,剪力墙布置到暗柱内边缘 小结:钢筋计算正确 根据上述三种情况的测试总结: 无论剪力墙和暗柱如何布置,只要接触了, 剪力墙和暗柱钢筋的量是一样并且计算正确 的。 (二)如何正确布置剪力墙和暗柱 剪力墙与暗柱无论是布置到哪只要接触钢筋计算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将剪力墙布置到暗柱的外边线,原因有两点:

原因一:钢筋软件中布置好的暗柱,在导入图形软件中,是计算为剪力墙工程量中的,所以我们为了工作效率,剪力墙布置到暗柱外边线,这样不会使得工程量减少,还能加快工作进度。 原因二: 首先得明确暗柱与剪力墙的关系,暗柱即剪力墙,在剪力墙需要设置加强钢筋时,因剪力墙钢筋配置的特点,需要用梁或柱的配筋形式来设置这些加强钢筋,所以才出现了暗梁、暗柱等构件。使用广联达软件绘制暗梁,基本上很少有操作失误的地方,但在画剪力墙与暗柱时,为图省事,相当一部分人把暗柱的插入点(暗柱中点)放在了剪力墙端边线中点,或画剪力墙时象画砌体墙一样,把剪力墙画到暗柱的中点(或内边线中点)。这样的画法,使暗柱一部分在剪力墙内一部分在剪力墙外。一般情况下这种布置方法对剪力墙与暗柱的钢筋计算是没有影响的,但对框架梁或圈梁的钢筋计算影响就大了。 如果框架梁以柱为支座,而柱与梁直筋平行的边长度不足以直锚时,将出现弯锚。同样的道理,如果框架梁是以剪力墙为支座,而剪力墙与梁直筋平行的边长度不足以直锚时也将出现弯锚。大家都知道,当梁以剪力墙为支座且与剪力墙平行时,大多数情况下剪力

2-0剪力墙钢筋计算公式

剪力墙 【暗柱】 基础层: ---插筋长度 插筋长度=弯折长度a+竖直长度h1+插筋搭接长度1.2Lae (绑扎) 插筋长度=弯折长度a+竖直长度h1+基础露出长度500 (机械) ---箍筋长度及根数 箍筋长度=(b+h)*2-保护层*8+8d+1.9d*2+max(10d,75mm)*2 箍筋根数=(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500-1 (两端不布置箍筋) =(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500 (任一端布置箍筋) =(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500+1 (两端都布置箍筋) ---拉筋长度及根数 拉筋长度=(h-保护层*2+2d)+1.9d*2+ max(10d,75mm)*2 (勾住主筋和箍筋) =(h-保护层*2+4d)+1.9d*2+ max(10d,75mm)*2 (勾住箍筋) 拉筋根数=﹛(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500-1﹜*每层拉筋个数(两端不布置箍筋和拉筋)=﹛(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500﹜*每层拉筋个数(任一端布置箍筋和拉筋) =﹛(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500+1﹜*每层拉筋个数(两端都布置箍筋和拉筋)箍筋及拉筋在基础层: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 ---纵筋长度底层、中间层 纵筋长度=层高+纵筋搭接长度1.2Lae (绑扎) 纵筋长度=层高-本层露出长度500+上层露出长度500 (机械) ---纵筋长度变截面层(重点) C(截面差)/(板厚+墙水平筋间距)≦1/6时 伸入上层纵筋长度=层高+纵筋搭接长度1.2Lae (软件绑扎) =层高-本层露出长度500+上层露出长度500 (软件机械) =层高-(板厚+水平间距)+斜长+搭接长度1.2Lae(手工绑扎) =层高-本层露出长度-(板厚+水平间距)+斜长+搭接长度1.2Lae(手工机械)不伸入上层纵筋长度=层高-节点高(板)+锚固Lae (绑扎) =层高-本层露出长度500-节点高(板)+锚固Lae (机械) 插筋长度=锚固长度1.5Lae+搭接长度1.2Lae (绑扎) =锚固长度1.5Lae+本层露出长度500 (机械) C(截面差)/(板厚+墙水平筋间距)﹥1/6时 伸入上层纵筋长度=层高+纵筋搭接长度1.2Lae (软件绑扎) =层高-本层露出长度+上层露出长度(软件机械) =层高+搭接长度1.2Lae(手工绑扎)

剪力墙竖向钢筋根数的确定

剪力墙竖向钢筋根数的确定 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汤茂之编者按:工作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模糊区域,同行都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钢筋2009软件计算设置里有关剪力墙垂直钢筋根数吧——目前业内对这部分计算设置的意见不太统一,下面这篇文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算法,大多数从业人员在实际作业时会采用这种方法! 在钢筋2009软件的计算设置里有关剪力墙垂直钢筋根数的选项提供了,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共六 个选项可以选择,此项设置如何正确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同一个工程中,剪力墙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如何进行计算设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避开软件设置,单从纯手工计算剪力墙竖向受力筋根数的理论上谈起,剪力墙的竖向受力筋根数的确定与剪力墙的受到的约束位置有密切关系,本人从事钢筋现场施工管理多年了,总结一下,剪力墙的竖向受力筋根数判断可以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端均无约束边缘构造,完全处于自由端的时候,根数确定如下: 第二种情况;一端无约束边缘构造,另一端有约束边缘构造,单端处于自由端的时候,根数确定如下:

第三种情况;两端均有约束边缘构造,完全没有自由端的时候,根数确定如下 以上三种情况在纯手工计算剪力墙竖向受力筋的根数确定的问题,在如今推行电算化年代,如何在软件里进行准确计算呢,现就广联达2009钢筋718版本的模块下,如何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计算设置和画图计算做如下技巧分享,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广联达资深用户批评指正。 使用软件要搞清楚软件的设置,支持哪些操作,不支持哪些操作,只有工程设置正确了,才能准确的计算工程量,如上面所描述的剪力墙竖向钢筋根数的计算,就可以通过剪力墙属性设置里的起步距离和钢筋根数计算方式来进行设置。设置前要明白一个问题,属性里的蓝色字体是公共属性,所有共同类别的构件都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预算造价员必看)总结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预算造价员必看)总结 以下是对钢筋计算的一些总结,对应图型可以参照相应图集,不正之处请各位高手指出。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