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卢因个人层面

“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这一概念,现在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概念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

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实质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

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政府与把关人理论

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媒介是政府的喉舌。

人人都是把关人:在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直接地传递信息,这些信息是人么经过自己脑袋过滤之后再进行传播的.人么可以选择说什么,也而已选择不说什么.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理解和对待自己接触过的消息,从而进一步传给别人。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公开发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它们必须对最后与受众见面的内容进行精挑细选,将之压缩成精华,"把关"在此显得格外重要,既不能让一条无聊的新闻占据黄金版面,也不能漏登一条精彩新闻。

网络与把关人理论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

1、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则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

2、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容易造成信息泛滥。

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一种最终的力量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保留下来,而剔出没有传播价值的“垃圾信息”。这个过滤的力量,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沉默的螺旋”——被大多数传播者认同和发布的信息,最终将占据主流地位,得以保留和流传,而只有少数传播者认同的信息,就会随着传播者为了避免孤立而保持的沉默而消失。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它又符合“使用——满足”理论,因为在网络传播者,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传者同时也是受者,能得到传者的认同同样意味着这些传者在自己身为受者的时候已经认同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能够愉悦受众,而不能愉悦受众的信息则无法在信息的海洋中维持使其持续发布的成本。因为这种力量起到了“把关”作用中最关键的过滤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类把关人”。

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介内容的支配地位。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在减小。

网络传播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在逐渐弱化。

网络论坛传播更是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的信息流动。在网络论坛里,把关人角色被弱化的现象更严重。网民在论坛上获得信息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可以自己控制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还可以随时就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在网络论坛传播中,人们更多的是采取讨论交流、评价质疑等十分便捷及时的交互方式接收信息。这种交互性方式使“把关”角色被弱化。

挑战二:把关的可行性降低

网络传播信息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网络论坛的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导致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浮出水面,无数个信息发布点在世界范围开放。这就给谣言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由于传播的迅速,论坛把关人可能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一些帖子就已经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关人处境尴尬。

其次,网络论坛的海量信息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海量的信息常常混淆受众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甚至会对信息的真假慢慢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而对于把关人,每天发布千条信息以下的中小型网站的审核工作就能将工作人员累垮,更别说再审核网站的互动社区里的帖子。所以论坛信息的海量存在这一事实又进一步降低了“守门”的可行性。

挑战三:把关权的分化

网络是一种没有中心的“蜘蛛网”,传者和受众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个节点。

也就是说,网络论坛中,传播权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网络论坛中就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网民个人。网络论坛中的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他们可以向

全世界发言,享受着高度自由的传播权。所以网络论坛的传播让每一个网民可以自己充当传播的把关人。也正因为这样,信息的真实性与意见的可靠性首先是由网民自己来“把关”。网民通过论坛发表意见或信息,就是进入了公共舆论空间,因此网民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要把好出口关,不能信马由缰。首先网民要把自己管好,不制造虚假信息,不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其次要帮政府管好,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主动验证和辟谣。网民既是谣言的传播者,也是阻止谣言传播的主力军。有不少网民拥有揭露谣言的知识、能力和意愿,或者掌握着戳穿谣言的事实,网民应该自己在网络论坛上提供真实信息,揭露谣言。

2.网站编辑。网络媒介带进来一大批新的媒介从业人员,那就是网站编辑。由

于目前我国网民的素质普遍不太高,所以网站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对信息的真实性、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进行审查,保留修改甚至删除的权利;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掉不该出现的“糟粕”词汇。

3.版主角色。网络论坛还存在着一群较为特殊的“把关人”——版主,即网站

论坛的管理人员,其职能是推动该版面的讨论风气,并尽可能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有关的文章或回答论坛网民的问题。从“把关”的过程看,他们居于网民与网站编

辑之间,处于第二道关卡的位置。从本质上看,他们仍属于网民,但又不同于一般网民。版主的管理是引导网络论坛最直接的方式,版主有责任及时删除有明显失据的言论、含不雅文字、有人身攻击倾向、与该版内容无关以及其他违反该论坛有关规定的信息。

主持论坛的版主是不可忽视的网络“把关人”。版主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职能相近,但两者在一些方面还有差别。版主在论坛传播中扮演的不是传统媒体中的绝对主导者角色,而是相对的管理和引导者角色,他们要在健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律的约束下,为网民提供一种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标准,以使网络论坛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4.媒体外部组织及环境。这里主要是指媒介制度。其表现形态主要是国家政府或相关行业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及职业守则等。法律法规通常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职业守则则是较为软性的自律规范。这一层“把关人”虽然不居于“把关”工作的“第一线”,却是最后也是最强有力的一道关卡,它能保证社会各种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不至于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网络论坛当然也不例外。200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承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有害信息。这体现了政府对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约束和引导。[2]

布里德组织层面“潜网说”

潜网指的是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媒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在报社内部始终存着一张微妙而又非常强劲的控制网络。它一方面确保传媒组织的宗旨和规则的得到贯彻;另一方面防止初出茅庐者对传媒组织规则的破坏,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德弗勒社会层面

媒介与社会系统存在结构依赖关系,媒体与社会各部门相互依赖。因此,不只是新闻系统的把关,而是整个社会的把关。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得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这两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不时的冒出一段一段的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语言,从早期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凤姐”“小月月”等等,他们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时的说出一句来显示我们是潮人。然而我们也要想到,在这些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的着他。他的出现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把关人网络传播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把关人就是通过信息的删选人。其在大众传媒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把“把关人”是三种人,即信息的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他贯穿着传播的始终,首先把关人必须是对信息的接受,他总是先于其他的人读到看到相关的作品,如对于一个报刊编辑来说,他就是新闻稿件和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读者。这时“把关人”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作品,同时他又是一个守门者,他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要认真的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最后他又是个传播者,他将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传播出去,就像古代时候的那些编纂史书或文献的人,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成文在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的今天,不乏有很多的网络把关人在管理着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在汲取着网络的资源,同时他们又在通过自己的权限来控制的着网络资源的流通,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们的思想。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做“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把关人”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权利运用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强调要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有要限制一些违反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安全。而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把关人”通过自己的相关手段所展现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从09年到现在一段时间来,国

对“把关”现象的认识

““把关人”的概念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把关人理论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完成信息传递。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社会协调、环境监控、经济发展和娱乐休闲等社会功能。大众传播主要依赖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近年来开始普及的手机等媒介来完成社会功能的实现。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作为社会信息传者的大众传播起着舆论引导的作用,它通过信息的把关将正确的信息选择出来再通过媒介传达给广大信息接收者,也就是处在不同社会阶级的广大媒介受众。不论是政治的还是军事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把精准的新近的信息传达 给人们。 大众传播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坚实的关口,在这个关口前,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媒介会选择那些符合他们选择标准的内容进入传播渠道,筛选后留下信息往往是少 数,但是这些内容却往往更加精辟。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媒体也由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方式、信息流的海量化,更对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定义、特征、把关过程、把关人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展示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应对此变化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而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中“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对传媒把关人角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研究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represented by newspapers, magazines, television era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media ag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not only just chang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gatekeeper"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respects of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hecking process, “gatekeeper” func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This paper will also reveal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gatekeepers existenc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re-defines the role of gatekeeper. Key words: New media gatekeepers Role study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s research 引言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在这一时代中产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处于信息链条的首端,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把关人按照一定的倾向来筛选信息并传播给受众,而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发挥它的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功能并引导舆论,发挥其身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络逐渐的发展壮大,一种虚拟的空间在构建,并越来越多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平板、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使得上网更加方便快捷,而网络构建的跨时空、跨年龄、跨行业的交流平台更使得信息传播模式较以往有很大不同。信息源不再只为传播媒介所有,它的掌握权被分为三种力量:“上网媒体”、“网上媒体”、“自媒体”,相应的把关人力量也被分解为三种,新媒体把关人权力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7233021.html, 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探析 作者:白银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2期 摘要:自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界对“把关人”的缺失和如何重塑新媒体“把关人”等十分重视。“算法媒体”的出现让学界对新媒体“把关人”重塑和发展看到希望,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否给“把关人”理论注入活力?本文希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实践的研究对“把关人”理论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关键词:“把关人”;人工智能;算法;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02 一、引言 2019年8月12日,一条由腾讯视频推送的消息:“山东省应急厅消息:台风利奇马已致全省人死亡,7人失踪……”,引发热议。因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革,新媒体用户广泛的 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播环节,出现“全民记者”等现象,且新媒体快速扩张,内容运营机制不健全,素质低下等导致新媒体“把关人”缺位。有人认为乌龙新闻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新媒体“把关人”制度的缺陷,应予以整治。其实,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对把關人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梳理国内新媒体“把关人”理论研究,结合例证探究新媒体把关人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把关人”理论研究综述 (一)“把关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他说道:“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人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1]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在其成果的基础上,将把关人理论正式引进到新闻传播领域,他 通过实验证明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切实存在,确立了信息筛选的把关模式理论。 由此,“把关人”理论开始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如巴斯提出应注意不同“把关人”之间的差异,他认为新闻传播最重要的把关环节发生在媒体的内部,并以此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休

把关人理论

解释 事例:当你看一张报纸时,你都会不自觉地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Gate keeping exists everywhere. For example, when you are reading a newspaper, you will unconsciously choose which to read and which not; which to read first and which later; which need to peruse and which browse is OK. In fact, you are doing the gate keeping, and you are the gate keeper. 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A reporter wants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a car accident, will he interview the driver to show that driver should be blame or not? Of course no, he will choose to list the object details of this accident, and let readers make judgement by themselves.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Objectivity is not enough. The death of a country’s presid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an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press, as a profit organization, also needs to consider the market. For example, there are some scandals about a company, which is the sponsor of a newspaper. So this newspaper will probably refuse to report the scandals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事例: [新闻报道节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 议,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 [ 某环保机构的行业报纸]:大气防污有成效,问题仍突出;——强 调环保实绩和问题; [成都商报]:我市今年将检测PM2.5;——关注民生。 Different presses will choose different views from a same event. For exampl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lared that our country would strengthen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Publishing this news information, a party newpaper will probably put more attention about the performance and problems of the governments’ work; and a city newspaper will likely emphasize the effects of this policy to the ordinary people. 实质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The news report we read everyday is not absolutely neutral. The information has been selected by the press. You can find many cases about it, especially talking about the ideology(意识形态).

把关理论

传播学核心理论:把关理论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5-09 10:57 共194人浏览[大] [中] [小] 1、“把关”的概念 2、把关的原因 3、把关的过程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把关”的概念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 2、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3、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 (4)技术因素:技术条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 (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

微博“把关人”研究

微博“把关人”研究 ■王雪周杰【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人们彼此的沟通交流呈现了表层化、快捷化的特点,由此催生了“微文化”的诞生和盛行。近两年,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多次突发事件中的卓越表现,微博迅速“走红”。在此背景下,微博的管理问题成为研究者的热门议题之一,如何构建微博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促使其健康有序长久发展是我们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微博的“把关人”层面入手,对微博客管理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微博客自我把关网站把关政府把关 微博客,凭借其操作便捷性、准入低门槛性、传播渠道多元化性、高度自由性以及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受到了网民的追求和热捧。但是如何监管好、控制好由微博引发的一些负面问题,使微博客安全、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业界和学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休梅克作为把关人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把关的联合模式,她于1992 年将前人关于守门人的理论加以总结,从五个层面即:个体层面、传播常规层面、组织机构层面、超强媒体、社会机构层面和社会系统层面进行了分析。①本文试从微观(微博用户的自我把关)、中观(微博客运营商把关)和宏观(政府管理部门的把关)三个方面对微博管理进行相关探讨研究。 一、微博用户的把关 (一)普通网民用户的自身把关 微博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信息来源主要依靠用户的采集和发布,作为微博传播的第一源头,用户自身的把关对于整个微博的把关体系和把关效果有着莫大的作用。在这个人人是“记者”、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平台里,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对于微博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提高他们自身的把关能力和个人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意义重大了。因此受众在宣泄情绪、满足诉求的同时,必须重视网络自律行为,诸如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以确保自己采集、制作、上传信息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合法性,维护微博健康和谐的传播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的安全。 (二)名人、明星等舆论领袖的自身把关 在用户自我把关层面上,还要注意一些政界、商界名人和娱乐体育界明星对微博内容的自身把关。他们除了需要担任起普通用户的把关责任外,更要注意他们自身的“意见领袖”和名人效应作用。“意见领袖”理论就是传播学中“二级传播理论”,也就是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受众,其传播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②名人、明星的言论一般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影响力较强,有效传播范围也更广,他们的一言一行,发布的信息直接影响到广泛关注他们的“粉丝”以及其他网民,所引起的传播效应也是巨大的。 当前,在整个微博行业界和管理部门还未形成针对微博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管理措施,自律行为在维护微博信息安全传播和健康发展等方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运用把关人理论来分析一个热点事件

以把关理论谈网络传播中的“人肉搜索”现象 摘要:把关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又称为“守门人”理论。和传统媒介一样,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在传播过程中,编辑的把关作用至关重要,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或深化把关理论,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服务大众。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把关人;把关意识;网络传播 “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很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是严重败坏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信息。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谭静案等,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引起了公愤。二是带有娱乐或戏谑性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信息反映出人类固有的好奇心,如“很黄很暴力”事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网民受到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约束大大减弱,网络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在“人肉搜索”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传统媒体“把关人”在进行把关时有法律和制度可以遵循,传统媒介的信息经过记者、编辑层层把关,呈现在受众面前时,显得相对理性。而网络发展迅速,网络媒体传播拥有便捷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人肉搜索”提供了特别的技术平台,使之能够兴盛起来。另一方面,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对于“人肉搜索”引起的侵权案件,没有一个准确的判定标准和法律界定。网络运营商和网站编辑通过“关键词”筛选来剔除有关不良信息的监管办法,也很容易就被受众用技术手段避开。法律的缺失、技术的局限,使得“把关人”的监管难以真正实施,网络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然而“人肉搜索”这种传播现象,虽说在寻找最美先进人物的时候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大多还是不能避免的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而“人肉搜索”急需“把关人”。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的主体是广大网民,想要建立一个健康、文明、自由的网络环境,人人有责。许多“人肉搜索”事件的发起者都是网民,而推动者也是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把关人理论德弗勒、布里德、卢因 卢因个人层面 “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这一概念,现在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概念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 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实质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 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把关人理论综合

第一章把关人理论总论 一、关于“把关人”理论的发展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把关人的存在及其把关的标准。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3、到上个世纪90 年代初休梅克和里茨提出了五个层面的把关模式(个体层面、传播常规层面、组织机构层面、超强媒体、社会体制层面),把关人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这个五层面把关理论是个普遍的传播学理论,并不是针对网络传播的,更缺乏对网络传播把关特殊性的思考,但仍适用于网络传播。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一句话就是要与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一致,体现它,根据其进行取舍。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四、把关人的类型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这一概念,现在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

从把关人理论看当今网络传播

从“把关人”理论看当今网络传播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网络传播成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不仅成为人们发现新闻的主要来源,同时成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网络传播由于其传播内容自由开放的特点,使得传播在新时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自由开放一方面使得网络传播信息众多且良莠杂陈。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垃圾信息等泛滥成灾。在网络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总是有泛滥的子弹。不少人为这样的子弹担忧,这种担忧的必要性可以从“把关人”理论中来分析。本文着重研究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在新的网络传播中的变化,及变化趋势,分析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环节。 关键词:把关人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一·人类传播媒体发展演变①(如图1)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 图1 如图中口语传播发展到文字传播再到印刷传播,然后经过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几个传播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相互继承的基础上叠加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体的优势使得它占有基础地位,也使得新的传播媒体占有的传播渠道更宽广。 二·“把关人”概念及和几种模式 1.、“把关人”(gate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提出的。1947年,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一则消息在传播中需要通过传播者中的若干个“检查点”,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群体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可以取得通过“检查点”的“通行许可证”,这些掌握发放“通行许可证”的人或组织即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gatekeeper)“把关人”广义上可以从威尔伯﹒施拉姆的“在信息网络中到处设有‘把关人’”②得出把关人即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如(采集﹑制作)各环节起到决策的渠道中有大影响的人或组织。 2、③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如图2) 门 N1 N2ˊ N2 N1ˊN4ˊ N3 ’ N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