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演示文稿4

合集下载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5蛋白的制备和鉴定方法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5蛋白的制备和鉴定方法研究

HEILONGJIANG MEDICINE AND PHARMACY Oct.2024,Vol.43No.5・1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5蛋白的制备和鉴定方法研究①郑燕平1黄晶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CZ-心实验O,福建厦门361901;4.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1)摘要: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人白细胞介素l(rhlL-l),优化提取,纯化方法,以获得高纯度,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的人白细胞介素1。

方法:将人白细胞介素l(rhlL-l)基因构建到大肠杆菌表达质粒中,采用BL9)(DE3)菌株进行表达。

通过蛋白提取,纯化,并利用Agilext1724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和MALD)串联质谱仪,测定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的纯度和分子量。

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正确,获得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rhIL-15)分子量为1.8kDv,与理论一致,蛋白纯度大于96%。

结论:建立了一种rhIL-1蛋白的制备和鉴定方法,为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人白细胞介素1;制备;鉴定中图分类号:R3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04(2024)05-0117-03白细胞介素1(mtedeukin17,V-17)可经活化的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与白细胞介素2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可以利用其受体的0链和Y链与靶细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

1994年,Grabsteix K.H.等在检测猿肾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时发现了这种细胞因子[]。

最初这种细胞因子被发现对T细胞具有化学趋化作用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之后该细胞因子具有调节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其通过与其它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在人体免疫调节和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年这种细胞因子被正式命名细胞素15。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 广州 8433<3;#; 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四川 成都 <433:4; 北京 4333#4;:;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陕西 西安 =433<4) 9; 北京市肿瘤医院,
【摘 要 】 背景与目的: 肿瘤化疗可引起血小板下降, 有必要研制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本文主要观
臀部皮下注射, 连用 4: 天或直到血小板从最低点恢复至 F :33 G 43" H ?。第二部分主要观察 化疗结束后 #: % 开始, -%>?@44 能否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4 例化疗后血小板 I 83 G 43" H ? 的患者直接进入开放研究组,>?@44 83
74 (DC・ E) , 连用 4: 天或至血小板 F :33 G 43" H ?。 结果: 对照研究组 43= 例患者可评价疗效, !C・ A 疗程化疗后全组
!"#$#%&" ’()*+ ,- ./01233 -,. 4.565$(#,$ &$* 7.5&(85$( ,- !/58,(/5.&9+20$*)%5* 7/.,8:,%+(,95$#&
QRS P&.+@0(&4 ! 2 TRAS U%+’C@V%(’4 2 WRAST W(4 2 UWXR Y&’C@%,.#2 Z> $%(’C# 2 TRX Z&’4 UWAST ?&@[&.’9 2 UWR *,’9 2 ?> O+’C: 2 UWXR *,.’: 2 UWAST \(&:, "# $%&’() $(&*(), +,& -%*./(& 0&12()/1*34 5,%&6789, :";;<;4 !# =# $81&% ># ?8( @1)/* ABB1C1%*(D E9/F1*%C4 E,%G1 H(D1’%C 0&12()/1*34 $8(&6D, <";;I", !# =# $81&% J# K(1L1&6 $%&’() E9/F1*%C4 K(1L1&6 ";;;>"4 !# =# $81&% I# ?8( @1)/* ABB1C1%*(D E9/F1*%C4 M1N%& H(D1’%C 0&12()/1*34 M1N%& O";;<" , !# =# $81&%

白细胞介素PPT课件

白细胞介素PPT课件

14
大 肠 杆 菌 构 建 技 术
2019/10/31
15
2019/10/31
16
大肠杆菌
细胞:G-,单细胞,杆状。鞭毛、无芽孢、 一般无荚膜。裂殖。
菌落:白色至黄白色,光滑,直径2-3mm。
2019/10/31
17
大肠杆菌构建技术
1.PCR扩增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对
IL-13:细胞来源:il-13由th2细胞产生,分子量约10kd; 其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与il-4基因紧密连接。il-13 分子的氨基酸顺序与il-4有20%~25%的同源性,在功能 上也与il-4有许多相似之处。
2019/10/31
7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
IL-14; il-14由t细胞分泌,其成熟形式含468个氨基酸残 基,可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抑制丝裂原诱导的b细胞分 泌免疫球蛋白。
加入连接反应产物:混匀,置冰上30分钟。
热击:42℃,90s; 置冰上,1-2分钟。
扩增培养:加入LB培养基,37℃,45分钟。
涂平板:含有抗生素的LB固体培养基上。
2019/10/31 筛选培养:37℃,出现22 菌落。
5.筛选与鉴定
转化后的细胞类型
非转化子:没有导入外源DNA的非转化宿主细胞 转化子:导入外源DNA的转化细胞 非重组子:仅含有空载体分子的转化子 重组子:含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子 目标重组子:含有连接正确的重组分子(目的) 非目标重组子:不含目的基因重组子
12目标基因克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pcr化学合成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不筛选工程菌酶切连接外源基因导入不培养新性状功能物质工程菌构建流程13工程菌构建的目标?获得质粒能稳定遗传基因能高效和定向表达的载体确保药物的生物活性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对...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对...



疗效
两组血小板均值: A组血小板均值在用rhIL-11 第4天后均高于B组,第10-18天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见表1。从两组的血小板均值曲线图可 以看出,A组曲线从第4天开始逐渐上升与B组 分开直至第21天,见图1。 注: A组中有一例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于 第5天终止试验,只统计了不良反应,未做疗 效统计。因此,疗效统计中A组的例数为19例
谢谢大家!


化疗与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即往无有效药物; 输注血小板疗效并不理想,且增加了异 体免疫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感染的机会。 研究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白介素-11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细胞前 体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成熟,使外周血小 板增加。 临床前及大规模临床研究及应用证明它是一种 安全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症的药物。 安全有效的促进重度骨髓抑制病人的血小板恢 复,缩短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的持续时间,减少 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及血小板输 注的需要。
表2 两组血小板减少持续天数的比较
组别 A组 B组 t p
Ⅱ度 均值 标准差 4.4 3.1 7.5 5.4 -1.846 0.082
Ⅲ度 Ⅳ度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3.6 3.3 2 4.6 2.8 4.2 -0.697 -0.794 0.494 0.463
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和数量
A组有2例各输注血小板10个单位,其中1例输 全血300毫升;B组有4例各输注血小板10个单 位,其中2例分别输全血200毫升及600毫升。
图 。
300
血小板值(×10 9/L)
250 200 150 100 5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1 时间(天数) 治疗组均值 对照组均值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论文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论文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 rhil-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结束后rhil-ⅱ 1.5 mg/d皮下注射,连用7-14天,对照组23例同期住院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不用rhil-ⅱ,对比观察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注射rhil-ⅱ后血小板恢复至≥30 ×109/ l、≥50 ×109/ l 、≥100 ×109/ l 的平均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nll 患者用标准的“da3 加7”方案或相似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采用标准的“dvlp”或“dvclp”方案或相似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给予rhil- ⅱ治疗, rhil- ⅱ给药方案:化疗结束后即予rhil- ⅱ 1.5mg/d.皮下注射,连用7~14 d ,平均10 d ,至血小板≥80×109 /l (连续2 次)停药.连用14d 未≥80×109 /l 也停药.对照组化疗结束后不给予rhil- ⅱ治疗.治疗期间,当血小板计数0. 05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恢复不同水平的平均时间及血小板输注量经1 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使用rhil-ⅱ的20例患者,1 例因重度感染患者自动出院失访外, 其余可评价的19例患者血小板恢复至≥30 ×109 /l 、≥50 ×109 /l 、≥100 ×109 /l 的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2) 。

应用rhil-ⅱ治疗者血小板输注总量平均为(16. 28 ±12. 84) u ,较对照组的(22. 23 ±17. 54) u 为低( p0.o5,无统计学意义。

在应用rhil- ⅱ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水肿、寒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但这不良反应程度轻微,患者均可耐受,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与国外报道一致[5].所以,我们认为rhil- ⅱ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综上所述, rhil- 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有效、安全的,可明显缩短血小板恢复的时间,减少患者化疗后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节约血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ⅱ2,ⅱ6-121.[2] hao j,sun l,huan g h, et a1.effect 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on thrombocytopenia and neutropenia in irradiated rhesus monkeys[j].radiat res,2004,8(162):57-63.[3] ault p,kantarjian h,welchma, et a1. interleukin ⅱ may improve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imatinib mesylate therapy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leukemia research,2004,28:613-618.[4]黎莉, 徐从高, 孙亚红, 等. 重组人白介素-ⅱ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机制. 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 (6) :377[5]cairoms,davenportv,bessmertnyo,et al. phaseⅰ/ⅱdoseescalation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ⅱfollowing ifosfamide,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n children,adol- 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solid tumours or lymphoma:a clinical haemat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tudy [j].br j haematol,2005,128:49-58.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4
简介

1982年Howard发现T细胞培养上清中有一种促进B细胞增殖 的因子, 起初命名为B细胞生长因子-1 (B cell growth factor-1, BCGF-1)。有的实验室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1 (B cell stimulating factor-1, BSF-1)、T细胞生长因 子-2 (T cell growth factor-2, TCGF-2)。1986年基因 克隆成功,国际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 IL-4)


总结

IL-4作为肿瘤免疫调节剂已进入Ⅱ期临 床试验。此外,还开始进行治疗免疫 缺陷症的临床试验。由于体内、体外 均证实IL-4可以抑制IL-1、IL-6和TNF分 泌,并促进IL-1ra产生,因此应用IL-4 可能为治疗败血症休克提供一种新的 方法。

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并与IL-3有协同作用,尤其对于粘膜 和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体外生长是必需的。 (4)促进巨噬细胞提呈抗原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可能与 调节MHCⅡ类抗原和FcR表达有关。IL-4与GM-CSF、IL-3和 LPS有协同作用。IL-4可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G-CSF和MCSF,增强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吞噬、杀伤活性和ADCC作用。 IL-4是小鼠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并促进IL-1ra产生,但抑制 单核细胞IL-1、TNF和IL-6的产生。 (5)协同CSF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G-CSF协同增强粒细胞 集落形成,协同红细胞生成素(E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4(白介素-4, Interleukin-4, IL-4)是II型 辅助T细胞(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 生物作用,包括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 CD4+T细胞 分化成II型辅助T细胞. 它也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 IgE,上调第二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的产生。这一因子 是由M.霍华德、W.保罗和E. 委特塔(Vitetta)在1982共 同发现的。四年后人类白细胞介素-4的核苷酸序列中被分 离,证实它与一小鼠蛋白B细胞刺激因子-1(BCSF-1)类似.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

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1月至 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

观察组化疗结束 24 ~48 h后开始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两组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或外周血小板计数<10×109/L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统计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时间,并评估观察组用药安全性。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

观察组输注血小板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

观察组血小板恢复至≥50×109/L时间和≥100×109/L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

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6/41)。

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快速升血小板,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急性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疗效较好,但是化疗药物均具有明显细胞毒性,造血系统受损明显,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以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1]。

目前,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血小板减少问题仍有待研究[2]。

重组白细胞介素 11是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药物,为进一步探明其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 2015年1月至 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白细胞介素PPT课件

白细胞介素PPT课件

• IL-1的分子结构和编码基因:
• 定位于2号染色体
• IL-1氨基酸数目:IL-α 159个;IL-lβ l53个 • IL-1分子质量(kDa):17.5;17.3
• IL-1主要产生细胞:
•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 • 小鼠巨噬细胞细胞系P388D1、J774、PU5-1.8、WEHI-3以及LPS刺激的人前单核细胞株U937
的能力 • IL-37能保护LPS诱导的休克小鼠 • IL-37与Smad3直接结合,可能通过此通路发挥IL-37的免疫
抑制功能
Marcel FN. et al. Nature Immunology 2010.11: 1014-1024
IL-33
• Onda等人确定DVS27是一种脑动脉血管痉挛时 上调的蛋白质(1990)
• 1979年统一命名为IL-1,包括IL-1α 1β
IL-1前体形式(Pro IL-1)需经转换酶裂解形成成熟的IL-1分子。如Pro IL-1β可被 caspase-1或ICE(the interleukin-1 converting enzyme)裂解形成成熟的IL-1 β发 挥功能。
Yrina Rochman et al. Nature Immunology.2009.9
IL-4
• 1982年Howard发现T细胞培养上清中有一种促进B
细胞增殖的因子,起初命名为B细胞生长因子-1(B
cell growth factor-1,BCGF-1)
• 1986年基因克隆成功,国际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
• IL-2含有133aa,分子量为15.5kDa • N端有糖基化修饰 • 三个半胱氨酸:58、105、125位
• IL-2主要产生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饰反应的时间、1%PEG4000的加入都会 影响到修饰产物的活性。
五、发展前景
• 修饰后的产物经过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即 可被提纯。
• 目前已经证明rhIL-2 经不同的 PEG 化处理 后,其循环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其水溶性也得到极大提高,可不用 SDS 助 溶在常温下保持长期稳定。
LOGO
4.各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对某些病毒性、杆菌性疾病、胞内寄生菌感染性 疾病,如乙型肝炎、麻风病、肺结核等具有一定 的治疗作用。
2.用法用量
(1).全身用药:
1)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2(125 Ala)60 -100万IU/m2,皮下注射3次/周,6周为一 疗程。
2) 静脉注射:40~80万U/m2加生理盐水 500ml,滴注时间不少于4小时。
2.用法用量
(2).区域与局部给药
• 胸腹腔注射:30万—l00万国际单位; • 肿瘤灶局部给药:根据瘤体大小决定用药
剂量。一般剂量为一次20万国际单位(IU)。 • 注:药物采用氯化钠溶解。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注射液
1.性状及功效 (1).性状
• 高效表达人白细胞介素-2的大肠杆菌,经 过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获得的重组人 白细胞介素-2制成,含有适宜稳定剂,不 含添加剂和抗生素。
• 外观为无色或者微黄色澄明液体。
(2).功效
1.用于肾细胞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肝 癌、直肠癌、淋巴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控制,也可以用于淋巴因子激 活的杀伤细胞的培养。
2.用于手术、放疗及化疗后的肿瘤患者的治疗,可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用于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症的治疗,提高病人细 胞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
谢谢!
• 外观为白色或者微黄色疏松体,加灭菌注 射水后迅速溶解为澄明液体。
• 用于治疗成人转移性肾细胞癌(RCC)及 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也适用于癌性胸腹 水的控制
2.用法用量
(1). 全身用药
• 静脉滴注:10万一80万国际单位; • 皮下注射:50万—100万国际单位; • 介入动脉灌注:40万—l00万国际单位
四、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 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畏寒、疲
乏等,多与用药剂量有关; • 个别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类感冒症状; • 皮下注射者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疼痛; • 使用较大剂量时,可能会引起毛细血管渗漏
综合征,表现为低血压、末梢水肿等。 • 神经系统受到影
逆转录成单链cDNA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cDNA末端连接dCMP残基, DNA聚合酶I 寡聚(dG)12~18为引物
双链 cDNA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G-C加尾法 cDNA片段
插入到pBR322质粒的PstI位点
重组质
粒转禁忌: 1、对本品成份有过敏史的病人。 2、严重低血压者、心肾功能不全者、高热者、
肺功能异常或进行过器官移植者。 3、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既往用药史中出现过
与之相关的毒性反应。
五、发展前景
• 目前研究是对其在用药前进行化学修饰, 主要采用PEG修饰:
1.具体有三聚氯氰活MPEG修饰 2.MPEG 硝基苯基碳酸盐修饰。 3.修饰物和rhlu-2的投入比、反应环境的PH、
3) 介入动脉灌注50~100万IU/次,2~4周一 次,2~4次为一疗程 。
2.用法用量
(2).区域与局部用药:
1)胸腔注入:用于癌性胸腔积液,重组人白 介素-2(125 Ala)100~200万IU/m2次, 尽量抽去腔内积液后注入。
2)肿瘤病灶局部给药:根据瘤体大小决定用 药剂量,每次用量不少于10万IU,隔日一 次,4~6次为一疗程。
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Ⅰ )
1.性状及功效
• 高效表达人白细胞介素-2 ( Ⅰ )基因的大 肠杆菌,经过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获 得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 Ⅰ )冻干制成, 含有适宜稳定剂,不含添加剂和抗生素。
• 外观为白色或者微黄色疏松体,加灭菌注 射水后迅速溶解为澄明液体。
• 人白细胞介素-2 ( Ⅰ )基因是人白细胞介 素-2基因序列中原125位编码半胱氨酸的序 列突变为编码丝氨酸的序列后的突变基因
2.用法用量
1.全身用药:
• 1)皮下(或肌肉)注射:重组人白介素2(Ⅰ)20-100万国际单位/次,加2毫升无菌 生理盐水溶解,皮下(或肌肉)注射,1-2次/ 天。
• 2)静脉注射:60-200万国际单位/次,加无 菌生理盐水500毫升,滴注时间不少于4小 时。
• 3)介入动脉灌注:100-200万国际单位/次。
三、药物信息
药典中有以下三种药物含有重组人白细胞 素介素-2: 1.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2.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注射液 3.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Ⅰ )
注射用重组人白细Βιβλιοθήκη 介素-21.性状及功效• 高效表达人白细胞介素-2的大肠杆菌,经 过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获得的重组人 白细胞介素-2冻干制成,含有适宜稳定剂, 不含添加剂和抗生素。
2.用法用量
2.区域与局部给药:
• 1)胸腹腔注入:用于癌性胸腹腔积液,重 组人白介素-2(Ⅰ)100-300万国际单位/次, 尽量抽去腔内积液后注入,2-3次/周。
• 2)心包积液:心包内注射,200万国际单位/ 次, 尽量抽去心包积液后注入,1次/周。
• 3)肿瘤病灶局部给药:根据瘤体大小决定 用药剂量,10-20万国际单位/次,隔日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