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在仿真环境中走迷宫》教案

第9课《在仿真环境中走迷宫》教案
第9课《在仿真环境中走迷宫》教案

第9课《在仿真环境中走迷宫》教案

绵阳中学苏远龙

[教材分析]:

1.教材概况

仿真系统以优化机器人硬件和软件设计、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为特色,解决机器人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本节是全新的一节,主要以纳英特的仿真系统来介绍,通过其NSTRSS 软件的介绍,掌握如何搭建场地,如何在仿真状态下设计一个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下测试机器人三个大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仿真下的虚拟机器人;

能用NSTRSS设计场地、构建机器人并利用仿真环境进行组队测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由无限,创意无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NSTRSS仿真系统设计迷宫场地;搭建走迷宫的机器人;利用仿真环境进行组队测试。

难点:设计场地;搭建机器人。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了解了传感器,并使用它们进行走迷宫的实践练习,对走迷宫的机器人从设计到算法分析、程序设计都有一个了解,那么如何更加高效的设计我们自己的机器人并调试出来,我们可以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来完成任务,有了本节内容他们会更加有兴趣投入到机器人的创新、创造活动中来。

[教法与学法]:

1.教法:示例讲解任务驱动辅导答疑

2.学法:仔细观察,多动手实践,讨论交流

[教学设施]

多媒体网络教室,NSTRSS仿真系统,仿真专题论坛系统

[教学过程]:

引入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有关机器人相关知识,并自己去动手设计、搭建、调试了相关任务的机器人。今天我来学习虚拟机器人,进入仿真系统的走迷宫机器的仿真演示。一、关于仿真系统

什么是仿真系统?仿真系统是机器人的设计、实现,完全在虚拟的环境中,以虚拟的形式出现,它以优化机器人硬件和软件设计、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为特色,解决机器人设计过程中的不足。

二,初识NSTRSS软件

NSTRSS是NST科技新近推出的一款以.NET平台为基础,使用Microsoft DirectX9.0技术的3D机器人仿真软件。用户通过构建虚拟机器人、虚拟环境,编写虚拟机器人的驱动程序,模拟现实情况下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运行情况。

NSTRSS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相比,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1.全3D场景。用户可自由控制视角的位置,角度,甚至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场景漫游。

2.逼真的仿真效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高度接近实际环境下的机器人运动状态,大大简化实际机器人调试过程。

3.实时运行调试。运行时,依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机器人参数,帮助用户快速实现理想中的效果。

4.自由灵活的机器人搭建与场地搭建。用户可自由选择机器人及其配件,进行机器人搭建,可自行编辑3D训练比赛场地,所想即所得。

5.单人或多人的对抗过程。用户可添加多个机器人,自由组队进行队伍间对抗。

6.与NSTRobot无缝连接。NSTRobot生成的控制程序代码可有NSTRSS直接调用,大大节省编程时间。

NSTRSS带您进入全新的3D仿真世界,自由无限,创意无限。

7,系统配置要求

操作系统:win98,win2000全系列,winXp,win2003 server

运行环境:.Net Framework v1.1,DirectX 9.0c

最低硬件配置:

600MHz以上主频的CPU,128M内存,8M显存以上的3D显卡.支持1024×768分辨率,16bit颜色的监视器,声卡。

推荐配置:

1G以上主频的CPU,256M内存,64M显存的3D显卡,支持1024×768分辨率,16bit颜色,75Hz刷新率的监视器,声卡。

3,打开C:\PROGRAMFILE\NSTRSS\NSTRSS.EXE 启动系统。其C:\PROGRAMFILE\NSTRSS\下MAP目录存放场地背景图,而ROBOT目录下存放仿真机器人。

4,先睹为快。进入仿真系统,选择“快速启动”运行“机器人走迷宫”,感受一下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机器人仿真运动。如下图所示:

三、搭建仿真场地

任务要求:画场地底图;导入场地图到仿真系统中;搭建场地实物

1,画场地底图

底图是搭建场地的依据,比赛中一般对场地的大小、颜色等均作一定要求,一定要按要求的大小(实际尺寸)作图。如一个2.5M*1.5M的场地,文件的尺寸应为250*150像素。

2,实例画一个迷宫底图,并保存到MAP文件夹里,文件格式为JPG,文件名为“我设计的迷宫图地图”。

(师)实例化:

3,导入场地图(师演示)

步骤:1,打开仿真系统的主菜单的“场地编辑”进入场

地搭建窗口。

2,在表示场地的“绿地”上单击右键,选择“设

置属性”,这时窗口的左边会弹出场地属性设置对话框;

3,在“场地纹理”中选择巳保存的场地图文件,

如“我设计的迷宫图地图”;

4,按住左键移动,改变视角,和观察视角,其效

果图如图9-6所示;

5,确定。

4,场地实例搭建

搭建场地的墙壁,墙壁由“方体”代替。

方法步骤:

1,在“现有部件类型列表”中选择“方体”,此时屏幕左上角有一个“方体”预览;

2,单击“添加部件”,方体被加在场地中;

3,右键选取“方体”,选择“设置属性”;

4,设置其颜色、重量、长、宽、高和位置。

注意:可以采用复制、粘贴加快搭建。部件的位置和方向不能用鼠标拖动,只能用属性设置面板中箭头按钮移动位置,用“@”旋转方向。其旁边的移动倍数,如*10,*5等可调整其移动速度。

5,动手做一做(学生活动)

将场地底图发到每一个机器的MAP目录下,要求学生搭建其它墙壁并安放圆柱形的家具。

教师辅导、答疑。

四、搭建机器人

该模块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机器人配件完成机器人从零件到整机的搭建。系统采用装配点的思想,快速、准确的实现配件的装配过程。

机器人搭建环境:

在主菜单中选择“机器人搭建”,进入搭建窗口。

窗口右边的搭建面板介绍:

:选择要搭建的机器人类型:选择新建,则从机器人最原始状态开始搭建;

选择其他项目,则对已搭建完成的机器人进行编辑;巳完成的机器人有祼机、走黑线机器人、迷宫机器人、灭火机器人、指南针机器人。

:选择需要搭建的部件种类,用以快速查找部件。主要类型有:传感器,轮

子,马达。

:当前机器人组件类型所包含的具体配件。

:用右键选中3D中的部件,点击可从参数设置从设置部件的位置、方向等各个参数。

:选中现有部件类型列表中的部件,点击可添加此部件到“工作桌面”。

:用右键选中3D中的部件,点击可删除此部件。

[演示:]

安装马达和轮子

步骤方法:

1,初始化机器人;

●选择“新建”,右键选中“机器人主机”,这时机器人主机被一个白色的立体框

框住,表明处于选中状态;

●参数设置,选中机器人进行三维空间的调整,以X,Y,Z三个方向的坐标来

调整;

●前后左右位置的调整:选择如“XZ平面(俯视)”,用前、后、左、右四个按

钮来分别进行调整;

●上下位置的调整:坐标平选择“XY平面(正视)”,以上、下按钮来调整;

●旋转时,点击“@”来旋转,分别绕“X,Y,Z轴”旋转。

2,安装马达

通过“添加部件”按钮将选中的配件添加到屏幕(即“工作桌面”)后,鼠标左键选择当前添加的配件的装配点,再选择装配目的装配

点,即可完成操作,具体下所示:

●选择当前添加的配件,如:Z马达,按下鼠标左

键拖动,翻转目标,选取其中一个合适的装配点。

●按下鼠标左键拖动,翻转目标,选择一个合适的

停靠点,如下图所示:

即可完成装配。装配结果如下图:

●安装角度的旋转:选中旋转目标配件,右键打开“属性设置”,通过按钮,

即可实现配件的旋转,注意:一旦配件已被安装,则只能以装配点为旋转中心进行

角度的调整。如下图:

●拆卸零配件:选中拆卸目标,右键打开“属性设置“,通过“上”、“下”、“左”、

“右”按钮可进行拆卸操作。

●设置马达“端口号”参数,左马达的端口号为0,右马达的端口号为1;

●点确定。

3,动手做一做[安上万向轮](学生活动)

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给机器人安上万向轮。

教师指导。

注意,装配点的选择,让机器人平衡。

4,动手做一做[安装传感器](学生活动)

分别在机器人的前方、左前方45度处和左侧为机器人安装红外传感器。

将其端口分别设为9、10、11。

方法:

●选择传感器类组件中的“红外避障传感器”,单击“添加部件”;

●调整其位置到机器人的正前方;

●右键选择它,单击“参数设置”;

●设定其端口号为9;

●拖动“感应区夹角”和“半径”的滑块,设置其探测范围,这时

设定为3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范围;

●单击“确定”;

同上,安装第二、第三两个红外传感器,设定好后点“完成”,以“我的迷宫机器人”为名保存。

五、在仿真环境中测试机器人

单击主菜单的“进入仿真”,在这里进行:机器人组队设置;机器人与场地的合成;仿真运行;

1,组队设置

就是对仿真比赛的规则、场地、分组情况以及机器人和其控制程序进行设置。

如下图所示:

其中左侧面板为设置面板,右边面板为内容预览面板。

规则选择:选择比赛规则,如要编辑规则,可使用规则编辑器。

场地选择:选择与项目相适应的比赛场地。

分组:选择比赛队伍名称,将各个队伍加以区别。

名称:编辑机器人名称,作为仿真中的机器人代号,接受中英文、数字。

程序代码:选择程序,作为机器人的控制程序,这里选走迷宫。

该列表内包含“浏览…”,“新建”两个固定项目,其中“浏览…”可打开应用程序安装目录以外的用户程序,执行完该操作,该文件则被被加入到当前程序列表中。“新建”则调用程序编辑器,新建一个机器人控制程序。

机器人:选择已搭建完成的机器人“我的迷宫机器人”。

加载:打开保存的历史仿真项目。

下一步:设置完成,进入下一步(机器人场地合成),如果有信息未设置完成,将无法进

入下一步,并且会有相应的提示。

2,机器人场地合成

该步骤完成机器人在场地中的初始位置设定,并且可以保存当前的仿真项目,供以后快速启动之用。进入该界面以后,窗口的左上角将会列出当前所有可用的机器人,点击机器人之后,按照提示,单击鼠标左键确定机器人在场地中的放置位置。图示如下:

(注:如果场地中已经包含了起始点,则系统将自动设置机器人到起始点位置。)

返回:返回到上一步(机器人组队设置)

保存:保存当前仿真项目,供快速启动使用。

进入仿真:进入仿真运行界面。

3,仿真运行

[教师示范]

机器人按照预定的设置,在控制程序的控制下完成预定的功能,系统将依据场地、机器人的搭建情况等因素进行较为真实的过程模拟。图示如下:

1.各控制按钮的说明

加载控制程序:在机器人选中的情况下,可变更当前的控制程序。注:如果机器人正在运行中,系统将会有提示用户首先暂停机器人的运行。

开始:默认情况下,当前场景中所有的机器人将开始运行。如果某个机器人被选中,则只会运行选中的机器人,而其他的继续处于停止状态。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停止:默认情况下,当前场景中所有的机器人将停止运行。如果某个机器人被选中,则只会停止选中的机器人,而其他的继续处于运行状态。同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复位:默认情况下,当前场景中所有的机器人的位置,程序等将被重置回初始状态。如果某个机器人被选中,则只会复位选中的机器人,而其他的继续处于运行状态。此时,计时器处于停止状态。

俯视:从顶部向下观察整个场景。

正视:从场景正前方观察整个场景。

侧视:从场景的正左方观察整个场景。

选择机器人或其零部件或者场地时,将显示选中物的状态,示例如右图:

代码显示:显示当前选中机器人的控制代码以及当前执行的具体语句。机器人停止运行的状态下,双击代码显示列表可打开程序编辑器。

显示部件本地坐标系:控制各个物体(部件)本地坐标系是否显示。

(注:所谓的本地坐标系是以各物体(部件)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统。)

返回主菜单:返回到系统主菜单。

4,保存项目文件

将设计的项目保存起来,以便“快速启动”中观看运行状况。如图9-18所示。

六、探索活动(学生活动)

每一个同学按步骤完成仿真走迷宫机器人。教师辅导、答疑。

七、我形我秀(学生活动)

秀出自己的仿真迷宫机器人。

八、后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至25课教案打包25套新人教版-9故乡

9.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 3.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检查词语预习: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 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5.听课文,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完整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9课《彩墨家园》教案

第9课彩墨家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膜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 2.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3.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难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绘画工具一套、装饰班级山水画多幅,空白生宣纸。学生: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感悟体验欣赏优美的家园视频和照片。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风光无限美好,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家园的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作品欣赏,分析作品 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1)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2)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技法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的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 1.树的画法: (1)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是鹿角状的,所以称为鹿角法。 (2)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2.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子点、个字点、垂叶点等。 3.点景的画法: 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学生创作前指导学生练习的步骤 欣赏回顾:欣赏名家名作,回顾前面内容。 1.结合作品,说说近、中、远景的特点与表现方法。 2.树的画法 (1)回顾鹿角法.蟹爪法不同特点。 (2)点叶法 (3)点景 创作一幅家乡美景 1.注意近中、远、景的表现,画出远近层次。 2.注意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 六、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七、作业展示 (1)将作业张贴在展示区。 (2)小组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创作体验。 (3)教师点评,小结。 八、课后拓展 品评学生的练习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并学会运用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课后反思】 本课延续了上一课选择了以现代艺术家为主的四幅作品进行欣赏。接着是非常详尽的“树干树枝”“点叶”与“点景”的画法,同时涉及中国画的“章法”概念。它们和《山山水水》中的几种技法加在一起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选择内容与艺术家的作品较为接近,但是章法布局、疏密关系不尽相同,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可以供

最新语文教案: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上课时 间:年月日第周 星期课时编号: 16 课题 9 故乡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 难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简介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回顾、复习 了解巩固文体知识 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 听介绍 了解背景及文常 二、整体感知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阅读、讨论交流 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 三、熟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 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 难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

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讨论交流 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 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 讨论交流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 明朗、美丽、令人神往, 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原文.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原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 余里,别了 20 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 20 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 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 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 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 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 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 *,向一匹猹 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 30 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 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 30 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 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 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 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故乡第2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变化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 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 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 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 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树皮。饱经风霜。 动作、语言、神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 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 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 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 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 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 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 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 身上。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 【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 “终日坐着”,人称“豆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 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标第一网 2.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彩墨家园教学设计 彩墨家园说课稿

彩墨家园教学设计彩墨家园说课稿 篇一:六美术上学期第九课彩墨家园教案.doc-1 第九课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2、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体验国画的乐趣。 3、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 __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欣赏优美的家园视频和照片。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风光无限美好,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家园的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名作欣赏,分析作品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1)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2)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技法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的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1、树的画法: (1)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是鹿角状的,所以称为鹿角法。

(2)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2、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子点、个字点、垂叶点等。4、点景的画法: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 篇二:第九课彩墨家园 第九课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9.《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法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大家知道:提起“故乡”我们会想到自己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有时我们也把“老家”称之为故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写故乡的诗文。有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有抒发对故乡的离情别绪的;还有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激动和欣喜的。 鲁迅先生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绍兴时,他有没有那份激动和欣喜?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学生可事先到网上查寻有关资料以作补充)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听录音(小声跟读),给段标注序号,找出生字并正音。 阴晦.(huì)潮汛.(xùn)祭祀.(sì)装弶.(jiàng)脚踝.(huái) 髀.间(b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瑟.索(sè)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8、故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萧索家景如许鄙夷恣睢惘然 隔膜黛色打拱瑟索嗤笑愕然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 2.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练习 经济特区的建立 ※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区为什么“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的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

1、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苦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A.深圳 B.厦门 C.汕头 D.珠海 2、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3、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一一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 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 A.引进外国资金 B.引进外国技术 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 D.发展民族经济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属于这一格局中的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举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的到来与党哪次重要会议的召开相关? “老人”指的是谁?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念故乡word教案

《念故乡》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主题音乐,认识英国管,辨认其音色。 2、能对思念、热爱故乡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 3、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我国老一辈艺术家李叔同及其作品。 4、能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有情绪变化的演唱《念故乡》。 5、能结合当代特点创作《念故乡》歌词。 教学分析 歌曲《念故乡》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摘选出来的,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优美,情深意浓,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思念;歌词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填词,表现了遭受日本人侵略流落他乡的人民对家乡的思念,收复旧山河的决心。在教法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以情感为纽带设计课堂程序,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中。在学法上,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欣赏、演唱、创作、等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音乐情感,表达思乡的感情,了解名家名曲,增长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体验《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主题音乐。 2、有感情的演唱《念故乡》。 教学难点:变化音量和力度演唱歌曲,结合时代创作歌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步骤教的活动学的活动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及 说明 课前准备播放童声合唱《念故乡》听赏音乐让学生在无 意识中进入 课堂音乐情 绪。 导入1.播放影片《城南旧事》 中女主角表达思乡感情 的独白片段。 2.提问:这是一位身在 他乡年愈花甲老人的内 心独白,表达她怎样的感 情? 听赏,体会影片中 女主角的内心情 感。 说出非常思念故乡 北京的感情。 创设情景,通 过影片画面 及朗诵,感染 学生,打动学 生,进入意 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

[自主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黛.色()(2)寓.所()(3)嗤.笑() (4)獾.猪()(5)愕.然()(6)惘.然() (7)阴晦.()(8)瑟.索() 答案:略 2.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1)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__(萧条萧索萧疏)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__________(隐瞒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__________(凄惨凄楚凄凉)。 (4)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__________(涌流淌说)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答案:(1)萧索(2)藏(3)凄凉(4)涌 3.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我认为______句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杨二嫂认为我在外发了,听说我搬家,要拿走我的木器,被我拒绝后,她便认为我是愈有钱,愈不肯放松(这两句话强调的重点不一样,①句强调的是有钱之后才吝啬,②句强调因一贯吝啬才有钱。)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语段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到文末一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4.结合全文,分析“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 ...了”一句加点词语“这地步”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个词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地步”指代“我”与闰土的关系,不仅失去了儿时的亲密友情,而且两个人彼此不能够了解、相通。“这地步”正是“我”的一种极大的感慨,因为这感慨,“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看到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极度穷困,看到了封建势力对像闰土一般的农民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摧残。(“这地步”是指我与闰土的隔绝。因为在闰土的意识中,儿时的友伴已成了老爷和奴仆的关系。) 5.找出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眼前……金黄的圆月”作用: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再现儿时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对儿时纯真、自然、活泼生活的留恋,渴望人与人之间能建立纯真的关系,而不再是愚昧、落后、贫穷生活的轮回。(同学们可参阅“技巧鉴赏”的分析。) 6.选文中与“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属于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交代了闰土变化的原因正是社会多方面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7.“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一句中“新的生活”具体指什么样的生活? 答案:指没有剥削压迫,平等自由,充满幸福和希望的生活。(“新的生活”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练习题 (有答案)

第9课对外开放练习题 一、填空题 1.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 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我国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3.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 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选择题 5.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D ) ①深圳②厦门③上海④汕头⑤珠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 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一讲话主要强调了( B ) A.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B.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D.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性 7.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D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 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文中的“第一扇‘窗’”是指( A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放沿江、边境城市 9.下列哪一城市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现代史上 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D ) A .上海 B .深圳 C .南京 D .厦门 10.“1984年广东的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238%。”“增长” 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 11.1980年,经济特区的稳定,实现了我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大跨越。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1984年,我国采取在沿海开放多个城市 的举措来扩大对外开放。这一举措是( C ) A.增设沿海经济特区 B.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 C.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2.1984年1月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 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这之后,我国( D ) A.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迅速建立了珠海经济特区 C.在内地各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 D.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区 1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1988年设立的海南岛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 )

第9课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doc

第9课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 - 本课在教材第54-68页。《故乡》叙述了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故乡,表达了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学习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艺术特色。 3.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能够运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5.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梳理小说的叙述线索,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3.通过对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4.提供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体会我重回故乡所见所思时的悲凉感受,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与追求。 2.学生懂得闰土悲剧的深沉和忧郁,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方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的议论语句,探讨小说的主题。 2.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突破 1.抓住对比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尤其要抓住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再究其根源。 2.由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作品主题的探讨,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新人教版)-3.doc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3 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 反映不同的生活,往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中,也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写人物、事物和景物,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事物的形状,状态和规律,给人们以知识,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思想感情则用议论和说明。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往往在同一篇文章中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在说明文中有记叙和描写(《中国石拱桥》),在记叙文中有议论和抒情(《北京立交桥》)等。 文学作品记叙、描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也兼用议论。议论是由所记叙的事物而阐发出来的,目的在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地揭示所记叙的事物的内在含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它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成功的塑造了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结尾处的议论与抒情、写景相结合使文章主题深刻鲜明;《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夹叙夹议,通过对雷峰塔倒掉和对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传说的评述,鞭鞑了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在本单元的课文里,议论是记叙中的议论的延伸和扩展。具体哪种表达方式的选用,要为课文的内容服务。 议论文以议论为要主要表达方式,用议论来阐述作者的主张或观点。 议论文中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议论文中记叙的表达方式主要用来列举事实,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正确,也作为反对别人的论据。《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举的田头野老欣喜兴奋,为白娘娘抱不平的例子,充分表明了人民对它憎恶,表明了作者的爱憎。 第一课故乡 [目的要求] 小说的要素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具备了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最主要的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作概括的介绍,也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作具体细致的描绘;既可以通过侧面烘托来反映人物特征。小说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的中心是通过情节来完成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的小说开头有序幕,结尾还有尾声。在情节的不断展开中,人物性格特征渐渐展现,形象渐见鲜明。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孤立的存在,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小说中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对环境的描绘,通常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小说分短篇、长篇和中篇三种。 《故乡》是一部短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束缚下农民所受的精神上的折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落;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和追求新生活的热切愿望。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的人物。作品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通过写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对照着表现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对杨二嫂前后二十年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她的刁滑刻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而又放肆无拘,她的境况每

部编版初中历史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9课对外开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 4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引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年,开放了14个。

(2)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 为。 (3)1988年增设经济特区。 (4)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形成了“—— —”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上海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毛泽东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 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备课班级九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 课题:故乡鲁迅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2.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3.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难点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炼课 题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指导教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怀探究相结合。 教具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 入 新课聆听,进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 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 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 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 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 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激发学生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16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讨论交流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二、深入探究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明朗、美丽、令人神往,说说它的作用。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三、主题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四、作业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