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及发病学研究
临床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期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早期识别处理

临床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期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早期识别和处理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AD患者救治至关重要。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AD发病率约为5-10/100万。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民众对高血压认识不够。
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率高,知晓率及控制率低导致发病率明显增高。
疾病特点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3%的AD患者会发生猝死,急性期每小时增加1%死亡率;发病2天内死亡患者占37%-50%,发病1周内死亡患者占60%-80%;AD临床症状多样且复杂,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漏诊率较高,初诊的误诊率达14%-54%;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为AD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从而降低AD患者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动脉内膜撕裂、管壁剥离和血肿在动脉壁中层蔓延扩大,是夹层动脉瘤的基本病理发病过程。
夹层可沿着主动脉顺行剥离到任一处。
由于假腔压迫或其剥离片有时可阻塞真腔,可造成主动脉分支阻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升主动脉夹层逆行可致主动脉瓣脱垂及冠脉起始端阻塞。
严重并发症包括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阻塞产生脏器功能障碍。
分型和分期分型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在传统AD分型方法中应用广泛。
图1 左起依次为De-Bakey分型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图2 左起依次为Stanford分型A型、B型分期ESC指南中,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分为:①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程<2周;②慢性主动脉夹层,病程>2周。
急慢性病程对于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危险因素季节因素:Stanford A型AD在冬季发病率高(与血压周期有关);B型春季发病率高(机制尚不清楚)。
性别因素: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率年女比例为2-5:1。
主动脉夹层疾病研究报告

主动脉夹层疾病研究报告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也是一种常见的主动脉疾病,它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主动脉中层,形成血肿,从而影响血液流动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这种疾病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并发症,其发病率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治疗难度大,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大约30%~40%),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患病率超过其它地区。
针对这一问题,医学专家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以探索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Aortic dissection 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近期最新的研究和医学专家的观点。
最新研究:1. 遗传基因对Aortic dissection的影响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Aortic dissection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Aortic dissection的风险,而其他基因的突变则可能降低Aortic dissection的发病率。
这一发现有望为Aortic dissection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2. MRA技术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A)已被广泛用于Aortic dissection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的研究表明,MRA技术可以高效地检测出Aortic dissection中心区的内膜剥离,给医生提供更好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建议。
3. 静脉内药物注射技术的应用一种新的静脉内药物注射技术(intravenous drug delivery)被发现可以更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Aortic dissection区域,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这项技术的出现有望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Aortic dissection病人。
专家观点:1.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Aortic dissection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Cameron Durham医生是耶鲁大学的主任胸外科医生。
他表示,Aortic dissection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而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分型课件

疼痛
压迫气管、食管、神经等
压迫症状
大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主动脉破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血栓栓塞
感染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脑卒中、肢体坏死等
败血症、脓毒症等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03
根据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和累及部位,分为三型:I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远端主动脉;II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但未累及远端主动脉;III型,夹层累及降主动脉,但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
03
预期成果
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04
趋势2
基因组学与精准医疗
05
发展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疾病的遗传基础,结合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实现精准医疗。
06
预期成果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2023
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分型课件
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概述主动脉瘤的分型及临床表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临床表现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控制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概述
01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异常扩张,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的动脉瘤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危人群接受筛查与治疗,如医疗保险政策等。
控制措施及政策建议
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
06
热点1
遗传学研究
热点2
生物材料与介入治疗
成果
通过对家族性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了多个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临床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分型及治疗要点

临床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分型及治疗要点概述主动脉壁分为三层:内膜(内层)、中膜和外膜(外层)。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急性过程,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内膜与中层分离,在已经存在的管腔(真管腔)上形成额外的主动脉管腔(假管腔)。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严重“撕裂”性和放射性胸痛。
分型(1)根据Stanford分类:①累及升主动脉(无论是否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AD为A型;②如果夹层累及主动脉弓而不累及升主动脉,则称为非A非B型;③只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为B型。
(2)根据DeBakey分类:①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为1型;②夹层仅仅累及升主动脉为2型;③夹层累及胸降主动脉为3a型,夹层累及胸降主动脉和腹降主动脉为3b型。
A型AD不管是逆行还是顺行延伸,开放手术都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逆行延伸常累及非冠状窦,常导致右冠状窦与非冠状窦之间的主动脉瓣结合部脱垂,导致主动脉瓣反流。
夹层向冠状动脉开口延伸可导致冠状动脉阻塞。
右冠状动脉受累较常见。
经常观察到因液体穿过相邻假腔的薄壁渗入心包腔而导致心包积液。
三分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心包积液。
有证据表明,8%-31%的患者会发生由假腔破裂或广泛渗出引起的心包填塞。
AAD的侵入性治疗通常包括消除真假腔之间最近端的连通口,这通常是最初的撕裂口,包括三种策略(图2):①切除各自的主动脉段,并用涤纶假体替代;②可以通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和支架移植物植入来实现。
③可以通过植入混合假体,即冷冻大象鼻(FET)假体,来消除连通。
真假腔之间持续连通的数量和大小会影响假管腔血栓形成的程度以及新发灌注不良的风险。
治疗可能需要更大范围的TEVAR和在胸腹段植入未覆膜支架移植物。
图2 用于治疗AD的外科涤纶假体(A)、混合冷冻象鼻(B)和支架-移植物假体(C)所有类型的AD治疗都从药物治疗开始,且在外科或介入治疗后继续进行并伴随终生。
主动脉夹层文献

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备受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文献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粥样斑块的破裂、溃疡形成以及内皮下基质的暴露,可激活凝血系统和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和血管壁的损伤,进而诱发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二)遗传性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Ehlers-Danlos 综合征等,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遗传性疾病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代谢紊乱,使得主动脉壁薄弱,易于发生夹层破裂。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可使主动脉壁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壁张力增加、弹性减退,易于发生夹层形成。
高血压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促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主动脉夹层的发展。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主动脉峡部发育不良、妊娠、主动脉创伤、主动脉炎等也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有关。
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一)临床表现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胸痛,可向背部、腹部、腰部等部位放射,常伴有高血压、休克等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二)影像学检查1. 主动脉增强 CT: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夹层的范围、破口位置以及真假腔的情况,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磁共振成像(MRI):MRI 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无创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形态、范围、真假腔以及血流情况,尤其对于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势。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其治疗策略

解剖分型
解剖分型I
主动脉夹层主要累及升主动脉,可能 需要急诊手术。
解剖分型II
主动脉夹层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可以 根据情况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
03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 压、减轻疼痛和减缓心率,以降低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镇静剂和止 痛药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治主动脉夹层,但手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术后恢复期较长。手术治疗需要专业的外科医生和 手术团队进行操作,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04
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注意事 项
药物治疗的பைடு நூலகம்意事项
01
药物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基石,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 血压和心率,以及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无需特殊设备和手术,适 用于早期急救和病情较轻的患者。但药物治疗不能根治主 动脉夹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和依赖性。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通 过导管将支架或其他装置放置在主动 脉夹层部位,以隔绝夹层并恢复血流 。介入治疗适用于部分主动脉夹层患 者,尤其是夹层范围较小、症状较轻 的患者。
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不同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根据夹层 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可分为A型和B型。
主动脉夹层的分类
A型夹层
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 降主动脉的近端,通常需要手术 治疗。
B型夹层
夹层仅累及降主动脉的远端,通 常采用药物治疗和/或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遗 传因素、外伤等。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约70%的 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主动脉夹层文献

主动脉夹层文献
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渗入主动脉内膜
和外膜之间形成的一种疾病。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
胸部剧烈疼痛、腹部疼痛、呕吐、出血等,并且恶化迅速,有较高的
致死率。
因此,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多层螺旋CT
和磁共振成像等。
治疗方案则根据夹层的位置、大小、拓展情况和患
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综合考虑,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胸手术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介入治疗则
是通过导管置入夹层部位进行介入手术。
近年来,针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治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研究表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与高血压、吸烟、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
在预防方面,适当控制血压、戒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
同时,新型手术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体而言,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
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了解,提高诊治
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动脉夹层与动脉瘤PPT课件

监测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 是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
咳嗽或屏气动作。
康复指导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 动康复计划,逐步恢复体力活动。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高脂、高糖、 高盐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 水果。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基因治 疗、免疫治疗等,这些方法在动脉夹 层与动脉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 ,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目前这些方法主要用于辅助药物治疗 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05
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降低动 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案例二:某患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结词:手术治疗
详细描述:患者因腹部疼痛就诊,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动脉瘤切除和人 工血管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案例三:某患者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预防措施
总结词: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患者在确诊动脉夹层与动脉瘤后,医生建议其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低心率、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方案。
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根治动脉夹层 与动脉瘤,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进一步
治疗争取时间。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 方式。
传统手术方式包括开胸手术和血管搭桥手术等,创伤较大,恢复期较长,但疗效确 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e CS, et al.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1) 42, 787-794 Hinchliffe RJ, et al.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1) 42, 795-796
二例报道的DeBakey I 型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 世界首次以左颈动脉为入路至升主动脉释放支架
王深明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22(1):51-52
病例1 A
B
C
D
A.升主动脉夹层;B. 从左颈总动脉植入第一枚覆膜支架,有少量内漏; C.从左颈总动脉植入第2枚覆膜支架并球囊扩张;D.造影显示夹层消失
詹世光等,实用外科杂志.1985, 5(6):299-300;詹世光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 13(9):526-529 詹世光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 13(9):526-529; 詹世光等,广东医学杂志.1997, 18(10):653655
攻克青少年/儿童巨大 AAA
• 我们发现青少年/儿童的AAA具有病程短、瘤体 大、多累及腹主动脉近端和病情危重等特点,应 尽早手术治疗
• 对于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Stanford A型夹层,我们于国内率先通过建立升主-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或左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重 建弓上大血管,然后施行血管腔内修复术
• 此杂交手术既能通过开放手术弥补腔内治疗的局 限,同时通过结合腔内修复减少开胸大手术的创 伤,二者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此类病例的疗效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及发病学研究
主要成果
完善开放手术体系 突破Stanford A型夹层腔内修复禁区 创新发病机制研究
背景介绍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 腹主动脉瘤(AAA)发病率接近5%,破裂AAA 死亡率可高达90%
• 经典:AAA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
• 趋势: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
完善开放手术体系 突破Stanford A型夹层腔内修复禁区 创新发病机制研究
突破Stanford A型夹层腔内修复禁区 • Stanford 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撕裂口可位于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 • 其中DeBakeyⅠ型夹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处
理难度极大,视为腔内修复禁区 • 2001年1月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正式报道、世界第
王深明等.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7): 487-490
病例1
A
B
A. 裂口位于主
动脉弓;B. 先
行升主-左颈总
-左锁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脉
人造血管旁路;
C. 一期行腔内
修复术,裂口
完全封闭;D.
术后3个月CTA
C
D
显示升主动脉
及主动脉弓夹
层消失,假腔
内完全血栓形
成,无内漏
病例2
病例3
至今完成73例,世界 最多;死亡率8.2% ,世界先进水平
• 挑战 • 青少年/儿童AAA • 破裂AAA • AAA合并消化道肿瘤/消化道瘘
主动脉夹层
• 我国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 传统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 • 潮流: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 • 禁区
• A型夹层 • 累及主动脉弓和腹腔重要分支血管
完善开放手术体系 突破Stanford A型夹层腔内修复禁区 创新发病机制研究
低,术后死亡率高 • 本中心早在1990年就报道了原发性主动脉肠瘘的
治疗,综合运用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和 肠瘘封闭术等,疗效满意 • 对肠瘘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这类复杂病例的成功诊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林勇杰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0;10:477-478 王深明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9;11:411-414
李松奇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17:484-485 叶财盛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22:338-340 Noel AA, et al. J Vasc Surg. 2001, 34: 41-46
解决AAA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等棘手问题 • AAA若同时合并胃肠道病变,处理难度更大 • 本中心对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或其它胃肠道病变
改良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
• 本中心在上世纪60年代开展AAA开放手术,为国内 最早中心之一
•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改良手术方式 • 瘤体内缝扎腰动脉止血,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和 减少了出血。 • 率先采用“直接套入式吻合法”,简单、快捷, 吻合口缝线收得紧不易漏血,患者术后均未出现 吻合口漏 • AAA择期手术死亡率已降至2.7%,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的AAA病人进行了长期研究,国内最早提出可同 期处理的观点 • 应在AAA手术完成后再处理胃肠道病变,既能避 免污染人工血管,又能保证胃肠道手术顺利进行
王深明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22:148-150 李晓曦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1;4:263
成功诊治AAA消化道瘘 • 腹主动脉消化道瘘罕见,诊治困难,手术成功率
• 6例患者,年龄最小为17个月,最大18岁,平均 年龄8岁,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切除+人 工血管移植重建)
• 其中17个月儿童为世界上成功接受腹主动脉瘤切 除年龄最小的患者,是目前全世界报告青少年/ 儿童AAA手术例数最多的中心
• 男,17月
• 其母患肝豆状核变性
• 3月大时起出现癫痫
• CTA 和MRA确诊为巨 大腹主动脉瘤
提高破裂性AAA抢救成功率
• 破裂性AAA总病死率可高达78-94%,紧急手术 是病人获救的唯一希望
•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总结了16例破裂或濒临破裂 AAA的诊治体会,为国内最早中心之一
• 迄今已完成81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8.2%,为 国内例数最多、效果最好的中心之一,与Mayo Clinic等国际顶级医疗中心(死亡率45%)效果 相当
•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腹 主动脉瘤
瘤体最大直径10cm,最大长径15cm
探查
重建血管后 后腹膜关闭后
术前
• 无手术并发症 • CTA复查示人
工血管通畅 • 术后9天出院
术后
世界领先水平
“这是目前为止单中心最大病例数报道”
特邀评论“单中心3年内收治6例如此罕见病例实在了不起 ”
Ye CS, et al. Ann Thorac Surg 2012;93:201– 6. Erle H. Austin III. Ann Thorac Surg 2012;93:201–6